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党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的全部重要内容。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我们党的改革开放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创立者的角度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但不能仅仅从创立者的角度理解;更不能把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起来。马克思主义虽然是马克思创立,但并非只属于他个人。如果说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早就终止了

从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三个主要组成部分3.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总称。

(其中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具有基础的根本的意义,基本观点是在基本立场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方法得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涉及哪些“基本”问题?

基本立场:

人类解放立场、无产阶级立场

基本观点: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和逻辑相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现实需求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实践基础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丰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资本主义走向成熟、内在矛盾充分暴露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既推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己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和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

到了19世纪30年代,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转折,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己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无资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频频发生

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现实需求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实践基础思想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和改造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1804—1872)。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哲学的特点:

辩证法——唯心主义体系

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批判,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是他坚持形而上学,坚持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哲学的特点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各种商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等观点,为科学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由此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

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系;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即阶级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期的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未来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天才的设想,从而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关键在于,马克思恩格斯与其同时代的人相比,具有双重优越性:

比工人活动家具有高度的理论修养;

比青年黑格尔派理论家具有强烈的实践愿望和经验。

他们既是学者;又是革命家,既能继承人类的优秀遗产,又抓住了时代脉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迫切任务,这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观条件。

在上述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伟大意义

△把唯心主义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驱逐除去。

△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和改造世界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是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的内容、新的范畴和新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走过的一个半世纪的历程证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的发展

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形成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上,在领导俄国革命

的实践中,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多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为列宁主义。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作了探索,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建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

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实践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2、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第一位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理论都以“改变世界”的实践为目的,它强调理论必须付诸现实,指导实践。

(二)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内容上以及体系的完整和严密上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犹如一整块钢铁,

是肢解不了的。谁想去掉它的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就必然离开客观真理。

否定其逻辑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

马克思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示意图

(三)革命性

1、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

2、批判性

3、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束了旧哲学的封闭的理论体系,它是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四、意义和方法

(一)意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等于没有灵魂”

2、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增强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提高贯彻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自觉性,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3、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我们理论思维的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4、学习马克思主义,还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修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正确地揭示了整个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科学地阐明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学习,可以培养超脱的宽广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关怀人类的高尚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素质。

(二)方法

1、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近年来,“马克思热”遍布全欧洲。这是为什么?

请看西方人自己的答案

评选栏目主持人布拉格说: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

马克思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四次评选得出的启示

西方人进一步认识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给予了其应有的尊重和肯定。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和揭露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能够征服人心,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依然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关于马克思主义

“甚至在我们自己的党内(尽管程度要低得多)有一种反对思想自由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觉得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持续地联系在一起应受到某种程度上的谴责。我曾不厌其烦地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我发现这让我在许多方面茅塞顿开,尤其使我对人和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布莱尔

当代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路透社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英国公众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

说明西方人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说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是正确的;

说明科学的理论是能够征服人心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是永葆青春活力的!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不动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

2、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第三、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追求智慧的学问

把哲学理解为爱智慧是古希腊哲学家乃至近代一些哲学家对哲学的共同认识。2、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3、哲学: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研究对象:自然、社会、人类思维。

4、哲学: 指导生活的艺术

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生活。用哲学的智慧看待生活,那么你的生活就总是欢乐无穷的。哲学是智慧学,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哲学智慧是我们的寓所。

一、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科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基本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哲学可划分为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哲学可划分为两大观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①哲学家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④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历史形态

1、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解的物质就是如水、火、气或“五行”等物质的具体形态。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五行说、元气论。

“元气论”:古代中国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德谟克利特: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可再分的颗粒(原子)所组成;原子是形成万物的始基。

哲学地位:代表了当时最高成就。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及局限

(1)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

(2)对物质的理解仅仅是直观的猜测,不能为科学所证实。

(3)把万物归结为几种可感知的具体物质形态,不能解释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和内在的差异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原,其中较典型的是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原子”直接地等同于哲学的物质范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贡献及局限性

(1)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自发、猜测的性质。

(2)把物质确定为某种物质结构——原子,未能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也就未能达到哲学范畴所要求的——概括物质世界的所有层次、一切运动形态和共同属性的最高抽象的条件。

(3)没能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因而没有将人自身的实践活动纳入物质——客观实在这一范畴,相应地也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去认识社会运动的物质性。旧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倾向即导源于此。(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恩格斯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存在虽然于人的意识之外,但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客观实在行: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哲学物质概念同各种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水或火(具体物质形态)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原子(具体物质结构)个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实在(抽象)共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宇宙的诞生》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2、世界统一于什么?

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统一于意识(唯心主义一元论);

世界统一于存在(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宇宙天体(其中包括地球)是物质的;生命现象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既然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而物质又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那么,我们要想做到认识正确、实践成功,就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一切从主体和客体的实际情况及其规律出发,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三、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时空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表现形式。

(一)运动的含义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二)、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一方面,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运动观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认为运动只是精神的运动.

另一方面,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形而上学运动观

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外力推动作用引起的;认为有无运动的物质。

(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的含义

静止———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2、静止有两种情形

没有位置移动处于量变阶段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运动的绝对性——运动的无条件性和永恒性

静止的相对性——静止的有条件性和暂时性

相对于某种运动形式而言相对于一定空间位置而言相对于事物的根本性质而言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坚持两者统一,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形而上学不变论;一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相对主义诡辩论

否认相对静止,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它把一切具体物质形态连同它们的具体运动形态都变成一堆变幻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也是和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空间的含义、特点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列宁曾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才能运动)

时空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也就是说既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

绝对性是指它们的客观性

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不仅是客观的绝对的,时间空间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4、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无始无终与有始有终无边无际与有边有际

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把握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客观实在性)社会历史性

自觉能动性——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形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人类改造自然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因而既是最早的实践活动,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科学实验——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

服务于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具体表现: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社会性)

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主要体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4、重点注意下列命题:

天不变道亦不变;世界统一于存在;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我思故我在。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一,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第三,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第四,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据和决定力量,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联系的含义

作为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强加给事物的

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联系。

第二: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联系。

第三:世界万物相互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多样性——具体事物的联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联系观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主义乱联系

第三坚持联系的多样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发展观主张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3、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

第一、我们要承认条件的客观性

第二、我们要承认条件的多样性

第三、条件是可变的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含义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什么是发展?

发展也是一种运动变化,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是前进性的、上升性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比旧事物更适应新环境和新条件。

新事物源于并高于旧事物,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3、发展的特征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过程就是指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做到:

第一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第二要热情地保护、扶持新生事物。

第三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存在时间顺序

发展的规律性发展的永恒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

三、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 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简称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媒介,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一切矛盾着的双方都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它的对方转化,这种转化的过程之所以能够发生、能够实现,就是因为对立面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由此及彼的贯通性.

例如:公有制——私有制

矛盾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性质。即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对立统一)

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又是相互联结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生产关系:

相对稳定→新旧更替→相对稳定……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使矛盾双方的发展互为条件。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补充、相互利用,在相互作用中各得其所。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对立面的斗争使双方力量对比此消彼长,发生变化,最终促成相互转化,事物发生质变。

对立面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和谐与矛盾的关系

和谐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发展。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比如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时时有矛盾)。

无处不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无时不在——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中:

发展初期——“差异”发展中期——“对立”、“对抗”发展后期——“转化”2、矛盾的特殊性

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群中的矛盾可分为: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普遍性(共性)概括特殊性(个性),特殊性(个性)包含普遍性(共性)。

事物都是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有机统一。

三、质量互变规律

(一)事物的质、量、度

质——使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质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第一、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不具有质的事物是没有的。

第二、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脱离一定事物的质也是没有的。

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在一定的限度内,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致于使一事物变成它事物。

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致于使一事物变成它事物。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是与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

度所规定的界限是关节点或临界点。

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把握度是处理问题的关键。(适度原则)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

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黑格尔

(二)量变和质变

1、量变——即数量的变化,是指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等,它不改变事物的质。

统一、平衡、静止等,就是事物在量变过程呈现的状态和面貌。

量变形式

数量的增减和形态的变更。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

2、质变——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

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质变的形式——爆发式飞跃

质变形式——非爆发式飞跃

物种的演变、猿到人的转化、语言的发展、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等都是非爆发式飞跃。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质变和局部性质变。

质变中有量变: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事物发展就是一个量变和质变无穷转化过程。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肯定因素——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由于事物中都包含着肯定因素,所以它才能存在;由于事物中包含着否定因素,所以它不是永恒不变的,会被新事物所取代。

(二)、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信息管理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管理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设备、技术、信息诸种因素,促使它们密切配合,发挥它们最高的效率,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信息管理: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3、MIS:管理信息系统。 4、IRM:信息资源管理。 5、SCM:供应链管理。 6、BPR:企业过程再工程。 7、ERP:企业资源计划。 8、CRM:客户关系管理。 9、信息:是事物的状态、特征及其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客观事物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传递。 10、信息资源:是信息与资源两个概念整合衍生出来的新概念,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作为资源的信息,也就是所谓“有用的信息”或“可以利用的信息”。也就是可以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11、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数据。 12、广义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是将信息资源作为系统概念看待。 13.信源:发出信息的来源

信道:信息传递的通道 信宿:信息接收者 14、信息资源管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 15、信息高速公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实际上是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不断发展与集成的结果。 16、信息系统:输入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输出信息的系统。 17、EDPS: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18、DSS:决策支持系统 19、ES:专家系统 20、EIS:主管信息系统 21、OAS:办公自动化系统 22、SIS:战略信息系统 23、信息采集:是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 24、信息组织:是对所采集的信息实施有序化的过程,是信息管理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25、内源信息流:是指来源于经营系统内部的或经营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27、外源信息流:是指来自经营部门之外,但与经营部门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社会环境和经营内部的信息流。 28、信息流:人类管理和控制下的信息的有序流动。 29、信息处理:一切为更好地利用信息而对信息所实施的处理工作过程。

信息管理系统资料

在进行课程讲授之前,我想让大家先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我还给 大家找了两个比较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一会儿我们装上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近年来随着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互联系,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就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而言,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该学科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已成为管理领域内一门极其重要的使用性科学。 如果大家把这门课程学好的话,就可以通过一个软考.获得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这个证书.因为大家已经是毕业班的同学了,下半年可能就要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努力,具体如何努力,当然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就要多考一些资格认证,给自己添加一些砝码.所以我想给大家介绍几个比较权威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认证,希望对于大家的学习和工作能够有所帮助.----------------- 下面我就给大家演示两个管理信息系统,让大家对这门科目有一个直观地认识. 先看一个比较简单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看完这两个例子后,大家能不能想到在自己身边有什么样的信息管理系统存在?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考虑一下,有没有同学想到的,跟大家说一下,没关系,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在这里我给大家列出了在我们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大家看一看,是不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大家能不能很清楚的区分信息和数据这两个概念.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大家看到汽车在行使过程中,里程表显示80km/h,大家会有什么想法?这只是一个数据对不对?我们能根据它来判断是不是要加速还是要减速?如果这个速度,放在高速上的话,是不是司机要加速?但如果在市区内,是不是就要减速?所以,只有当司机看了里程表做出了加速还是减速的决策时,那个数据才是信息。 我叫两个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数据。也就是说,信息是我们对数据的解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信息包括哪些内容 香农:信息论及数字通信之父 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1916年4月30日诞生于美国密西根州的Petoskey。2001年2月24日,香农在马萨诸塞州Medford辞世,享年85岁。贝尔实验室和MIT发表的讣告都尊崇香农为信息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之父。 在20世纪中叶,人类终于对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质量、能量、信息量都有了定量的计量办法。我们应该牢记,为阐明质量概念做出伟大贡献的是发现物体力学定律的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2-1727),为阐明能量概念作出伟大贡献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者们:迈耳(Julius Robert von Mayer,1814-1878)、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99)、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开尔文(Lord Kelvin,,而为阐明信息概念作出伟大贡献的就是香农。1824-1907). 按照参加考试的人数、考试合格证书的效力以及社会对考试的认同程度,由国家组织的计算机认证考试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以下四种: 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又称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

秋《信息管理》复习资料

2018秋《信息管理概论》期末复习及答案 备注:(答案我是根据你们上传的网上资料,如有错误,请马上修改,重发。班主任) 一、试卷类型: 1、填空题(共20空,20%) 2、名词解释(共4个,20%) 3、判断题(共10题,10%)选择题(10%) 4、问答题(共5题,50%) 二、考试形式:采用半开卷考。 第二部分期末复习综合练习(以作业内容为主要依据) 一、填空题 1、纵观人类信息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与方法,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古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近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和(现代信息管理活动时期) 2、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为标志,信息管理活动进入了现代信息管理时期。 3、从信息管理的起源角度,有三个领域认为信息管理起源于它们的工作,分别是 ( 图书馆领域 )、(工商企业管理领域 ) 和 ( 政府行政管理领域 ) 三个领域。 4、从对信息管理理解的不同层面角度,信息管理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技术特征,另一方面是( 管理理念)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管理的内涵与特色。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社会信息流整序)、(传递情报)、(启发民智的文化教育)。 6、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把握至少表达出五种不同的含义,分别有(信息内容管理)、信息媒体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队伍管理。 7、一般认为,信息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传统管理)阶段,(信息系统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8、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人)和(信息技术)这三个要素。 9、全信息的三要素分别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10、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 11、物质、能量、( 信息)是一切客观事物的三个基本方面。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建立和发展了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科学,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12、信息资源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功能)、(管理与协调功能)、选择与决策功能、研究与开发功能。 13、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的诞生以(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为标志。 14、大众信息交流的媒体主要有( 印刷媒介 )和( 电子媒介 )两大类。 15、对现代组织而言,组织的宣传活动是其向外输出信息的主要方法手段,宣传活动可分为三类:(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标识系统宣传。 16、一般说来,组织信息交流分为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和组织(外部)的信息交流两种形式。 17、大众信息交流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奥鹏东财网考2020年3月课程考试《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单选题 1.()与信息系统相结合,产生了专家系统。 A.信息技术 B.计算机技术 C.专家技术 D.人工智能 【参考答案】: D 2.信息管理活动的首要任务是()。 A.信息分类 B.信息分析 C.信息采集 D.信息存储 【参考答案】: C 3.信息调查的要求是准确性和()。 A.完整性 B.及时性 C.真实性 D.科学性 【参考答案】: B 4.按照控制来源划分,控制可以分为()、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三种类型。 A.正式组织控制 B.非组织控制 C.专家控制 D.自动控制 【参考答案】: A 5.按照信息源传播形式来划分,信息源分为口传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

A.网络信息源 B.多媒体信息源 C.超文本信息源 D.文献信息源 【参考答案】: D 6.为开发网络上的电子商务提供了关键的安全环境的是()协议。 A.HTTP B.TCP/IP C.SET D.FTP 【参考答案】: C 7.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A.霍顿 B.哈默 C.马钱德 D.莫尔斯 【参考答案】: B 8.按时间性分类,信息可分为历史信息、()和预测信息。 A.自然信息 B.现实信息 C.社会信息 D.有用信息 【参考答案】: B 9.信息检索的概念最早是由()在1950年首次提出。 A.莫尔斯 B.霍顿 C.马钱德 D.香农 【参考答案】: A 10.按管理层次分类,信息管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信息管理。

A.战略 B.中观 C.战术 D.决策 【参考答案】: B 11.战略规划强调分析、选择和制定方案,而战略管理强调()。 A.战略方案选择 B.战略实施 C..战略规划 D.技术系统构建 【参考答案】: B 12.信息动机形成后可能会产生()和指向作用两种作用。 A.刺激作用 B.凝聚作用 C.激励作用 D.约束作用 【参考答案】: C 13.按社会性分类,信息可分为()和自然信息。 A.科学信息 B.现实信息 C.社会信息 D.有用信息 【参考答案】: C 14.我国目前最常用的文献信息分类标准是()。 A.《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B.《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C.《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D.《国家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参考答案】: A 15.软件维护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维护,重点是()的维护。

资料管理信息系统

目录 摘要 (1) 引言 (4) 第一章系统分析 (5) 1.1系统的初步调查 (5) 1.2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7) 1.3系统的详细调查 (8) 1.4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 (9) 1.5项目开发计划 (9) 第二章需求分析 (10) 2.1业务流程图 (10) 2.2数据流程图 (13) 2.3数据字典 (24)

2.4代码设计 (31) 第三章概要设计 (34) 3.1系统模块结构图设计(HIPO图) (34) 3.2数据库概念设计 (40) 3.2.1实体关系图(E-R图) (40) 3.2.2实体和联系 (43) 第四章详细设计 (44) 4.1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44) 4.2数据库的实现 (45) 4.3程序流程图 (46) 4.4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49) 4.5历史信息管理 (49) 4.6人机界面设计 (49) 4.6.1输入设计 (50) 4.6.2输出设计 (52) 第五章系统实施 (54) 5.1编程过程与特点 (54) 5.2系统测试 (55) 5.2.1系统测试的原则 (55) 5.2.2系统测试的方法 (55) 5.3系统运行维护 (58) 第六章论文小结 (60)

6.1系统的功能 (60) 6.2系统的特点 (60) 6.3系统评估与改进方向 (61) 6.4开发体会与收获 (61) 参考文献 (62) 附录1 系统使用说明书 (63) 附录2 部分程序代码 (67) 引言 宝冶机动公司是宝冶总公司的一个子公司,它有四十年的历史。其主要是机械动力安装及运输、机械设备租赁。其主要技术成分较 简单。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政建设项目的增多,机动 公司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增了设备、技术人员、以及一些辅助的资料、图书。由于图书资料、读者增多,造成资料管理的工作量大, 重复量大,费时费力。资料文档管理易出现遗漏及错误。公司也认 识到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决定在硬件方面给每位资料员配置一台 电脑,并组建全公司的局域网;在软件方面由于考虑到市场上出售 的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并不能十分适当地 符合我公司管理工作的需要。经研究,公司决定自行开发一套适应 我公司信息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侧重点先放在图书、资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的英文缩写是(C)。 A.SA B.OOD C.OOP D.OOA 2.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时常用的方法,按其生命周期特征,它应属于(D)D.瀑布模型 3.结构化开发方法系统分析阶段的正式文档是(B)B.系统分析报告 4.下面哪句话最准确地概括了结构化方法的核心思想(D)。 D.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5.原型化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即(C)C.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6.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不包括(C)。C.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8.管理是一项有序化的、经常性的过程,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决策)。 8.执行层或称作业层的管理属于(C)。C.基层管理 9.战略级管理属于(B)。B、高层管理 10.C/S 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A.客户/服务器模式 11.人们通常用下面的英文缩写表示会计信息系统 C. AIS 12.原型化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即 B. 探索型、实验型、演化型 13.总体规划阶段的最终结果是 C. 可行性报告 14.一般说来,战略管理层的决策活动属于(B)。B.非结构化决策 18.B/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D.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18.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中,最高层是(B)。B.战略计划子系统 19.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顺序是(B)。 B.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系统评价 1. 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应重点在哪个阶段进行(A)A. 总体规划阶段 13.管理信息系统的横向结构是按(B)划分的。B.管理职能 14.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可分为多个子系统,其结构为(C)。C.层次结构 15.管理信息系统的交叉结构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A)。A.管理职能结构 16.总体规划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明确C. 系统是什么 1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中的首要任务 1.导出模块结构图的基础是(A)。A.数据流图 2.下列耦合方式中耦合度最低、性能最好的是(B)。B.数据耦合 3.总体规划的目的包括D.保证信息共享、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4.系统总体规划的最终目的是(A)。A.勾画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蓝图 5.一个合理的模块划分应该是内部联系( B)。B.强 6.系统测试的正确步骤是(B)。B.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总体测试 7.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 C )。C.耦合 8.总体规划阶段的最终结果是(C )。C.可行性报告 9.下列比较适合较大系统的切换方式是( C )。C.分段切换 10.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物理模型,以便说明C.系统怎 么干 11.系统测试的对象是(D)。D.整个系统 12.系统测试的正确定义是(A)。A.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13.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工作应重点在哪个阶段进行A.总体规划阶段 14.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是( C )。C.系统设计说明书

信息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信息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信息:香农概念——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定性。 哲学概念——信息时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或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 反映,它体现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设备、技术、信息诸种因素,促使它们密切配合,并发挥最高效率, 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信息管理:狭义上认为信息管理师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储,检索和规划的等,并将其引向预定 目标。 广义上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活动诸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 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信息资源: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信息并非全部是资源,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 狭义的信息资源:指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 广义的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等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一种 人类管理活动。 信息经济学: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信息源:信息的来源 内部信息:来自组织内部,一般比较可靠,容易掌握 外部信息:从其他地方收集或买来的,要注意其正确性,需要花大力气去搜集 一次信息源:由现场直接采集的信息 二次信息源:各种文件或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 静态信息: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根本变化的信息 动态信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际进程和实际状态的信息。 信息采集:是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指一切信息工作的信息采集,不只是指信息服务部门为用户的需求所进行的信息采集。信息组织:是对所采集的信息实施有序化的过程,是信息管理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流:具有动态含义,它是一种定向运动着的信息所形成的流 信息处理:一切为更好地利用信息而对信息所实施的处理工作过程,都称为信息处理。信息处理过程要经过几个环节: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检 索、使用、反馈等 内源信息流:指来源于经营系统内部的或经营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 外源信息流:来自经营部门之外,但与经营部门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社会环境和经营环境流入经营内部的信息流。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整理版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2 一、单选题 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 A.自然系统 B.人工系统 C.信息处理系统 D.抽象系统 2.用户通过终端设备向系统提出服务请求,系统完成服务后通过终端即时回答用户,这样的信息处理系统属于()。 A.计算机系统 B.批处理系统 C.实时处理系统 D.分布处理系统 3.关系模型是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模型。 A.层次 B.网状 C.一维表 D.二维表 4.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现 D.A和B 5.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是()。 A.数据流图 B.数据字典 C.数据处理功能分析表 D.数据-功能格栅图 6.系统调试完成后,在实施系统转换.投入试运行之前,必须做好编写()和人员培训工作。 A.系统说明书 B.系统实施方案 C.系统使用说明书 D.系统测试报告 7.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有系统数据的完整拷贝,而且所有节点上的数据更新是同步的,这样的数据分布形式是()数据分布形式。 A.集中式 B.分片式 C.重复式 D.混合式 8.系统对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等带来的收益属于()。 A.直接经济效益 B.间接经济效益 C.系统收益 D.投资回收效益 9.在系统转换中,中间没有过渡阶段,用新系统立即替换旧的系统,这种转换方式称为()。 A.直接转换 B.并行转换 C.试运行转换 D.分阶段转换 10.层次码是一种()。 A. 顺序码 B.区间码 C.助记码 D.缩写码 二、填空题 1.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及以人作为系统组成部分的()系统。 2.根据系统的一般模型,系统应包括()、()和()。 3.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和()。 4.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系统开发过程分三个阶段:即()、()和

信息管理学复习提纲简要

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1.1信息的含义 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1.2数据、信息、知识及关系P10 1.3信息的特征(基本属性)P6(理解,选择题其中选择解释) 1.4信息管理的定义(广义)P19(基本管理对象:信息资源、信息活动) 第二章信息交流 2.1信息交流含义 信息交流的含义:信息交流是指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借助于相应的符号系统所进行的知识、消息、数据和事实等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信息交流分为共时信息交流和历时信息交流。(理解) 2.2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交流通道、符号体系、知识信息库、支持条件 2.3信息交流的模式(理解+重点理解个别第一模型里的含义)P48 2.4信息交流和传播中的栈 有信息栈参与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栈交流”(间接交流,社会代理交流),而S与R的直接交流则可称为“零栈交流”(直接交流)。 2.5信息传递模式(四种) 2.6论述Web2.0环境下有哪些常用信息交流工具及其对你生活学习的影响。(论述) 第三章信息分布 3.1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在用户信息需求中的表现 3.2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1.布拉德福定律:“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这就是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表述形式。 2.齐夫定律:如果将一篇较长文章(约5000字以上)中每个词按其出现频次递减排列起来(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出现频次最高的为1级,其次为2级……这样一直到D级,如果用f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用r表示词的等级序号,则有:fr = c (齐夫定律)式中c为常数。 3.3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1.洛特卡定律:在论文数X和作者数Y x之间,存在着下列一种关系:X n Y x = C (此式中,Y x是发表了论文X篇的作者数,n和c是对应于这一典型数据集合而估计出来的两个常数,n的数值在2上下波动。指数n近似为2。则上式可改为:Y x = C / X2 2.普赖斯定律:即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那些人”无疑是核心或高产作者。 3.4 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 1.指数增长率: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马费成、宋恩梅)说课材料

信息管理学基础知识点(马费成、宋恩梅)

一、信息与信息管理 1、信息 信息(本体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信息(认识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全信息: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2、信息的特征: (1)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3)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4)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5)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6)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7)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8)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3、信息链、数据、信息与知识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

“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4、信息流 当信息生产出来后(产生)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5、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类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6、信息管理的视角

(1)从技术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这一直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2)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包括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和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信息经济学是该视角下信息管理与经济学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 (3)从行政和法律视角,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政策、计划、规划)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协调和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冲突、新的利害关系,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是该视角下的典型研究领域。 (4)从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难以有效约束的,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在此视角下,信息伦理、网络伦理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7、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1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信息的一般定义: 信息是认知主体对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信息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企业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管理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情况的情报、资料等的统称。 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任何物质都是信息的母体。信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信息产生的广延性与无限性 ?信息在时空上的传递性 ?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各不相同,他们从同一事 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也不相同。 ?共享性 ?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时效性:事物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脱离源事物的信息会逐渐失去效用。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导致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信息化的核心点: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信息化的层次可以分为5个: (1)产品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 (3)行业信息化;(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点)(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信息活动 信息管理的定义 狭义的信息管理:对信息内容的管理。

广义的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而且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 信息管理:个人、组织、社会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组织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信息管理内涵剖析: (1)概括了信息管理的三个要素——信息、技术、人员 (2)体现了信息管理的两个方面——信息资源、信息活动 (3)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规划、组织、控制 信息资源:可供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信息资源有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的创建(生产/发布):机构、网络、规范性 信息采集 信息组织:序化、有效的系统 信息存储:共享、保护、备份、恢复 信息利用:价值实现 信息清理(销毁/回收) 第2章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的分类 a)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非生物与其他生物) b)人与人的信息交流 c)人与人信息交流的社会性特征 信息交流的定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认知主体之间借助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数据、知识和事实等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共时信息交流:横向(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 历时信息交流:纵向(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 申农-维弗的通信模型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1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题5 一、填空题 1.根据系统的一般模型,系统应包括()、()和()三部分。 2.数据字典包括()、()和()三种表。 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的方法有:工具集成法、()和()。 4.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有()、()、()。 5.系统分析工作的关键点或称工作要点在于()和()。 6的中文含义是()。 7. ()和物理模型的主要差别就是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差别。 8. ()特指系统的保密功能和防病毒功能,是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之一。 9. ()是代码设计的首要任务。 10.模块的耦合方式主要有()、()、()三种。 二、单项单选题 1.系统与环境由系统的()所划分,在它之内称为系统,

在它之外称为环境。 A.边界 B.输入 C.处理 D.输出 2.系统开发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 A.系统分析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现和B 3.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4.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对象是()的决策。 A.结构化 B.管理 C.半结构化 D.经济 5.数据库结构的三个模式中,()是数据库结构的核心。 A.模式 B.存储模式 C.子模式 D.模式与子模式 6.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是()。 A.数据流 B.数据字典 C.数据处理功能分析表 D.数据-功能格栅图 7.从程序的逻辑结构入手进行测试的方法是()。 A.白盒测试 B.黑盒测试 C.全面测试 D.部分测试 8. 对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时,提高管理效率属于的()。 A.间接效益 B.直接效益 C.管理效益 D.开发效益 9.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基础是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中组织内部所需的()。 A.技术性条件 B.非技术性条件 C.管理基础条件 D.人才基础条件

补完《信息管理学》复习大纲

《信息管理学》复习大纲 1.哈特莱、香农、维纳和钟义信对信息的定义。P2~3 哈特来:信息是他从通信符号表中选择符号的具体形式 香农:信息被看作是消除信宿对信源发出何种消息不确定性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叫唤来的东西。 钟义信:信息是食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形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简介的表述。2.简述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P3 信息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信息存在的基础。 信息与能量的关系:能量是信息运动的动力。 3.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主体的认识层次,信息如何分类?P4 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分类:消息,资料,知识。 按照信息的认识层次分类: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4.简述信息的层次如何划分?哲学层次、认识论层次和社会层次。 5.信息的特征。P5 6.普遍性。表征性。动态性。相对性。依存性。可传递性。可干扰性。可加工性。 7.简述信息的功能。(注意各要点的细节)P8~10 认知客体的中介。人类思维的材料。科学决策的依据。有效控制的灵魂。系统秩序的保证。 社会发展的资源。 8.广义与狭义信息管理概念。 9.信息管理发展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征。P28~29 古代信息管理时期:信息交流是自发的无组织的,信息记载材料是天然的,信息记录方法是手工的。信息活动几种在个体层次上,社会信息量不大,信息管理活动零星、片段,对信息载体进行封闭式的物理管理。 近代信息管理时期:以文献信息为中心,以图书馆为主要阵地,以解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与传播报道问题为主要任务,管理手段基本上是以人力和手工为主并辅之以部分机械化作业,主要管理者是图书管理员。 现代信息管理时期:面向技术的信息管理阶段: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阵地。以解决大数据量信息的处理和检索问题为主要任务,管理手段计算机化,主要管理者是mis经理。面向竞争的信息管理阶段:以信息资源为中心,以战略信息系统为主要真滴,以解决信息资源对竞争战略决策的支持问题为主要任务,管理手段网络化,主要管理者是信息主管(cio) 10.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哪几个方面?P30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 11.人类社会的信息活动都包括哪几个层次?P30个人的,组织的,社会的。 12.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分析信息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信息管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P31 微观:狭义信息资源管理。中观:广义信息资源管理。宏观:广义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再加上信息产业管理。信息管理主要研究内容: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业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资料

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阅卷人签字: 试题总页数:7

____ 级课程考试试题 共7页 考试科目: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 姓名:学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关于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的说法出自(B) A.西蒙; B.香农; C.《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标准规范》;; 2. 战略信息主要用于确立企业的目标。(C) A.战术; B.利润; C.组织; D.财务 3. 战略计划子系统是供使用的系统。(C) A.计算机操作人员; B.信息处理人员; C.高层决策者; D.中层管理者 4. 管理层次中,主要职能是根据组织内外的全面情况,分析和制定该组织长远目标及政策的是(A) A.高层管理; B.中层管理; C.基层管理; D.职能层管理 5的特点有(D) A.根本性的; B.彻底的; C.巨大的; D.以上均对 6?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是在计算机硬件发展的(C) A.第二代; B.第三代; C.第四代; D.第五代 7?网络互联设备中,具有流量控制功能的是(B) A.网桥; B.路由器; C.中继器; D.集成 8?关于、和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B) 包括、;包括、;包括、; D.三者平行

10. 中,选择了实施参照完整性”复选框,同时又选择了级联删除相关记录”则在删除主表 中的记录时,相关表中的相关信息(A) A.自动删除; B.条件删除; C.没有变化; D.完全更新 11. 是指(B) A.企业系统规划法; B.关键成功因素法; C.企业系统法; D.关键因素法 12. 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步骤中,分为可视化设计和代码设计两个阶段的是(D) A.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13. 下列不属于系统可行性分析的是(C) A.经济可行性; B.技术可行性; C.隐见的可行性; D.管理上的可行性 14. 数据字典中,最小的数据组成单位是(B) A.数据结构; B.数据元素; C.数据流; D.数据存 15. 关于代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惟一地标识系统中的某一事物; B.是人和机器的共同语言; C.它以简短的文字形式代替具体的数字说明; D.主要任务就是提供给信息系统所需使用的代码标准 16. 下列不属于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的是(D) A.系统吞吐量; B.系统响应时间; C.系统处理方式; D.系统的输出方式 17. 下列不属于系统转换方式的是(C) A.直接转换; B.并行转换; C.垂直转换; D.分段转换 18. 对项目的正向风险不应采取的策略是(B) A.开拓; B.自留; C.分享; D.强化 19. 下列可以放大增强信号的网络互联设备是(A) A.中继器; B.集线器; C.网桥; D.路由器 20. 数据字典中数据存储的条目主要描述该数据存储的(D) A.结构; B.有关的数据流; C.查询要求; D.以上均对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管理信息系统()

工程资料及信息管理.

第九部分工程资料及信息管理 (一)工程资料及信息管理方针和目标 实现工程建设信息化是监理单位有效完成建设监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投标人将总结多年参与国际的、国内大型工程建设监理资料及信息管理的经验,结合对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建设中的资料及信息管理需求的深入分析,精心策划准备资料及信息管理工作,为建设监理、为建设单位的建设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1、资料及信息管理的方针 有效覆盖、资源共享、综合利用、高效安全。 2、资料及信息管理原则 1)资料管理及时、正确、有效,以规范化的管理避免人为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管理增值。 2)信息管理先进性 在保证开放性和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适当的网络组合,结合交换无线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帧中继等各种技术,发挥最佳的集成效果。 3)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及适度开放 遵循国际工业化标准,参照网络系统标准,支持各种标准协议、传输方式及传输接口,充分考虑未来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情况,以保证系统有较长的生命周期。网络宽带的灵活性、网络规模的灵活性以及网络服务的可增删性等。4)提高可靠性及安全性 系统备份与网络冗余连接。使网络有较好的容错能力,整个网络可靠的工作,以确保系统的可靠与稳定运行。 在网络设计时,采用多级安全防范措施,包括路由器过滤、防火墙隔离、加密传输等多种方法组合防护。最大程度地保护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 5)加强信息系统可管理性 通过网管系统,及时方便的了解网络的运行状况,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及时发现各种网络故障并迅速排除,以保证网络系统正常、高效运行。实现多协议支持

与多服务支持。 3、工程资料及信息管理目标和特点 1)有效应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满足管理的深度及广度 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承包单位项共同建立工程专用的功能完善的高速局域网,采用半开放系统使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承包单位、分承包单位可通过专线或VPN连接本企业及局域网。实现信息网络的有效覆盖、资源共享,保证及时准确地传递、处理、贮存工程建设信息。 2)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管理,实现实时化的信息处理 为保证网络信息畅通,应对外建一个强大的信息门户,投标人建议采用工作流的方式,完成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审批,该门户通过个性化的界面,根据授权,为登陆网站的用户提供及时、详尽的数据和资料。在内部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支撑平台,由该平台完成不同单位、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的传递和整合,最终存入公共数据库供全体用户共享。 3)可靠的安全保障 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是信息管理的重中之重。选择成熟的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是重要的基础,管理体系及可靠的信息备份是必备的条件。 4)灵活实用的应用系统 应用网络信息平台和应用软件系统,兼容来自土木工程、钢结构工程、房屋工程、舞台设备安装、装饰装修,以及相关的勘察设计、设备半成品、钢结构加工等众多行业的应用软件,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进行有效控制。与此同时,为虚拟现实技术(VR)、全球定位系统(GPS)、CAD三维建模技术等最新技术在工程的应用提供平台。 (二)投标人对资料及信息管理需求的预测 1、进度控制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1)承包单位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日报或周报统计,汇总成月报。数据保存在网络数据库中,方便查询。工程进度信息主要包括工程年、季、月、周、日完成情况、形象进度等。 2)系统以网络计划技术为核心,实现施工计划的制订与控制。

信息管理学习题集复习资料

《信息管理学》习题集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1.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 ) A 香农 B 霍顿 C 钟义信 D 哈特莱 2. 90年代,我国文献情报领域的学者们更多地吸收了欧洲学者的信息管理思想,形成了(A ) A 信息管理学派 B 信息系统学派 C 记录管理学派 D 管理信息学派 3. 信息系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B)、马钱德(D. A. Marchand)等,是三大流派最系统、最 成熟的理论学派。 A 瑞克斯 B 霍顿 C 高(K. F. Gow) D 库克 4. ( C)是三大派流派中内部分歧最大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马丁、克罗宁 A 记录管理学派 B 信息系统学派 C 信息管理学派 D 管理信息学派 5. 1986年,信息管理学者马钱德和(D )出版了《信息趋势:如何从你的信息资源中获利》, 在这本书中将信息管理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信息战略规划成为信息管理发展过程的最新阶段 A 德鲁克 B 安索夫 C 西诺特 D 霍顿 6.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指出,人的需要分成( C ) 级,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人的动机不同,需要的排列的位置也不同。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7. 美国心理学家( A )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指出,人的需要分成五级, 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如图5-2所示。人的动机不同,需要的排列的位置也不同。 A 马斯洛 B 马钱德 C 弗鲁姆 D 弗海德 8.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ictor H.Vroom) 的( A )是: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他们带 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他们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A 期望理论 B 层次需求理论 C 公平理论 D 强化理论 9. 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A )提出的。它主要是研究报酬的公平 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A 亚当斯(J.S.Aadams) B 马洛斯 C 弗鲁姆 D 西诺特 10.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B )提出的。他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 行为,这种行为作用于环境。 A 马洛斯 B 斯金纳(B.F.Skinner) C 弗鲁姆 D 亚当斯(J.S.Aadams) 11. 美籍工业研究专家( A )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认为,美国20世纪20—40年代的人已由追

信息管理学教程课后习题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信息管理: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2、():管理信息系统。 3、():信息资源管理。 4、():供应链管理。 5、():企业过程再工程。 6、():企业资源计划。 7、():客户关系管理。 1.管理的基本职能包 括:、、、、。 2.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科学管理的思想到信息资源管 理的思想的演变过程,是管理重心从的管理到管理再到管理的变化过程。 3实现的手段有两个使能器:一个是,一个是。 第二章 1、信息:是事物的状态、特征及其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客观事物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传递。

2、信息资源:是信息与资源两个概念整合衍生出来的新概念,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作为资源的信息,也就是所谓“有用的信息”或“可以利用的信息”。也就是可以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3、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数据。 4、广义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是将信息资源作为系统概念看待。 5、信息科学:是研究不同领域里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以及使用的学科,也是认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科学。 1.在一个具体的组织内部,有信息(高层)、信息(中层)、信息(基层)。 2.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信息按加工深度分为信息(原始信息)、信息(对原始信息加工处理后的信息)、信息(管理决策信息)。 3. 、、一起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三大要素。 4.香农提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定义了、、。 5.信源因其发送信息的状况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信源,另一种是信源。 6.通常,我们把信道分为信道和信道。 7.信宿可以是,也可以是,其中也包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