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

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

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
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目录

0 引言 (1)

1 产品信息 (2)

1.1产品信息 (2)

1.2产品信息分类及特点 (2)

2 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的概念及发展 (3)

2.1 数据模型与信息模型 (3)

2.2 产品信息模型发展过程 (4)

3 产品数据交换标准 (5)

3.1 STEP体系结构 (5)

3.2 EXPRESS语言构造 (6)

4 产品模型数据交换的实现 (6)

5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体系结构 (7)

5.1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框架 (7)

5.2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模型 (9)

5.2.1 产品需求模型 (9)

5.2.2 产品概念模型 (9)

5.2.3 产品设计模型 (9)

5.2.4 产品制造模型 (11)

5.2.5 产品服务模型 (11)

5.3产品模型集成框架 (12)

参考文献 (14)

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

摘要:产品模型可反映客户需求、产品性能、功能技术、制造和管理等信息,本文分析了面向几何、面向特征和集成产品信息模型的发展过程,总结出产品数据交换方法。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认为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模型是从产品需求模型开始,逐渐演化到产品概念模型、设计模型、制造模型、服务模型。后阶段的模型继承了前阶段模型的信息。最后运用集成化思想,建立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之间的联系,在产品模型框架体系下存放全部产品数据和知识,并实现信息的传递、处理。

关键字:产品模型、数据交换、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模型、产品模型集成框架

0 引言

面对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以最低成本来快速响应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现有的CAx、精益生产(Lean Product)、企业资源管理(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等制造模式和管理技术已在一般企业系统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对于生产制造飞机等大型复杂产品的企业来说,上述技术和管理并不足以支撑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获得更高的效率、取得更多的创新和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

我认为要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运行,就得将单独的系统结合在一起实现企业信息化。由于复杂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不仅需要企业内各个业务部门的协同,还需要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多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企业必须以集成的思想将产品的销售、原材料供应、工艺、设计制造、质量等方面的数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品全生命周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在分布式制造(几乎所有航空企业采用这一制造模式)环境中支持产品数据的描述、传递和共享,解决了产品数据集成、共享问题。同时,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模型由于信息的完备性,有助于实现产品的设计兼容性分析及以此为基础的面向装配设计、面向制造的设计等的DFx,而DFx的设计将大大节省生产实物模型的资金投入[1]。因此,研究支撑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过程的、集成化的产品信息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1 产品信息

1.1产品信息

产品是企业生产活动的源头及终结。产品的信息模型简单来讲就是反映产品信息系统的概况,是对产品的形状、功能技术、制造和管理等信息的抽象理解和表示。

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定义知识;与产品定义相关的过程知识;产品定义的实现,即制造过程与产品开发过程相关的知识;产品检验使用及维护的知识等[2]。因此,产品模型从其完备意义上来说应包含两个相关的方面:产品数据模型和过程链。产品数据模型是按一定形式组织的产品数据结构。它能够完整提供产品数据各应用领域所要求的产品信息,也就是说产品数据模型将覆盖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所需要的信息。过程链是指产品开发工作流程,包括一系列从原始思想到最终产品的技术和管理功能,它反映了产品周期的所有行为[3]。

1.2产品信息分类及特点

产品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以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载体存在表现出来。信息的存在形式与信息所在系统的物理结构、功能及组织形式紧密相关。为了描述信息的特性,常常需要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4]。

按产品的制造流程划分为:

功能信息:描述产品和零件的功能。

结构信息:描述产品的构成元素及其构成关系。

设计信息:描述产品设计过程中所用到的信息。

工艺信息:描述产品的工艺特征。

制造信息:描述制造特征。

装配信息:描述产品零件之间的装配特征。

顾客信息:描述产品的使用对象的情况。

市场信息:描述产品的市场分布产品定货等信息。

维护信息:描述产品的售后服务维修等存在的优势和问题。

按照信息的结构特征划分为:

结构化信息:这类信息结构简单,可用关系模型来表示其数据结构,完全可以在关系数

据库中存放与管理。如一般的管理信息、质量信息等。

非结构化信息:这类信息结构复杂,一般无法用关系模型来表示,用数据库来存放和管理存在困难。如产品的几何模型、工艺信息、数控程序、声音图像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产品信息具有以下特点:信息结构复杂,产品开发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除结构化数据外还有图形文字表格等非结构化数据;产品信息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而且随着产品开发过程的进行,数量不断增大,类型不断增多,且要不断修改和补充;产品信息中存在着从产品的初始模型推导出的二次数据,一旦初始模型被修改,导出数据就失效,需要重新计算用新的数据取代失效的数据以保证产品信息的一致性。

2 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的概念及发展

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是基于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以一定的数据模式定义和描述在产品开发设计、工艺规划、加工制造、检验装配、销售维护直至产品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关于产品的数据内容活动过程及数据联系的一种信息模型[5]。它由各活动的定义及其全部过程实施的知识所构成,包括与产品有关的所有几何与非几何信息,用来为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和各个部门提供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将整个产品开发活动和过程视为一有机整体,所有的活动和过程都围绕一个统一的产品模型来协调进行。

2.1 数据模型与信息模型

数据模型是用来表达系统中数据的逻辑结构,其功能仅面向计算机系统和数据的存储。随着信息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系统人员希望了解数据的含义,并将它封装在数据库模型中,由此产生了语义数据模型。但语义数据模型仍具有高度的结构化,缺乏灵活性,难以表达真实世界的复杂程度。为了解决该问题,产生了可以为用户所理解的信息模型。

信息模型和数据模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表达了系统中同样的数据,只是表达方式和目的不同。前者的表达是非结构化的,具有灵活性,目的是为了让用户更好地理解系统;后者的表达是结构化的,缺乏灵活性,目的是为了方便计算机处理[6]。

信息模型是最高层次的逻辑数据模型,为了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最好有共同的信息模型。建立在不同信息模型基础上的信息共享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例如面向几何的CAD系统和面向特征的CAD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交换是困难的。

信息模型设计是准确地定义应用系统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实体、属性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和约束。一般采用IDEF1X 、E-R图、EXPRESS等信息建模语言来表达。

2.2 产品信息模型发展过程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产品模型的应用突破了CAD/CAM集成的领域,扩展到整个制造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实现自动化的一项关键技术[7]。

一般对产品信息模型及相应建模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功能到覆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各种活动的发展过程。目前,产品信息模型主要可以概括为面向几何的产品信息模型、面向特征的产品信息模型和集成产品信息模型三类[8]。

1)面向几何的产品信息模型。产品模型经历了二维图形、三维线框、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的发展过程,主要由线框、面、实体和混合模型表示。它们可以定义为计算机内部模型,其主要的目的是表达某产品的形状,着重于产品的几何构成。由于几何模型的数据结构是专门设计表达产品几何拓扑关系的,对非几何信息则无法合理表达,缺乏产品开发过程中所要求的工程信息。

2)面向特征的产品信息模型。随着人们对制造系统作为集成系统的认识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品建模进入了面向特征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集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于一体的基于特征的产品信息模型。这一模型在产品信息的局部层次上,通过一组预定义的特征来实现产品的几何形状、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的描述,对于每个具体的生产活动,都具有相应局部信息的特征与之相对应。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局部信息,但是并不能完整地表达产品全局信息,例如产品的装配关系信息、产品定义与产品制造间的关系等。因此,产品建模仅依靠特征还不能完全描述产品开发活动中的所有信息。

3)集成产品信息模型。该模型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它进一步推广了特征含义。广义特征概念包含了产品生命周期内各种特征信息,解决了CAD/CAPP/CAM集成化中数据共享和一致性等问题。这种集成是语义上的集成,以特征为中心,缺乏面向对象思想,所建立的模型缺乏层次性,特征间的关系不够明确[9]。

3 产品数据交换标准

由前述的产品信息特点可知,尤其是复杂产品,其大量的产品信息需要在企业内及企业内部之间信息交换。产品数据的表述和传递成为大型复杂产品开发成败的关键。

3.1 STEP体系结构

STEP (Stand for the Exchange of Product Model Data)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一个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标准,也称为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在认识到IGES不足之后,美国决定放弃IGES而开发新的PDES(Product Data Exchange Specification)标准,即STEP。其首要目的是能够描述各种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中个阶段的数据,支持分布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对产品数据的共享。

STEP标准采用分层方法描述数据,该体系包含七大类内容,如图3-1所示。描述方法是通用的STEP数据构件描述机制,它主要包括形式化数据描述语言EXPRESS。实施方法是实现STEP标准描述的信息结构的方法。每个实施方法确定了STEP数据结构如何映射到实施过程,包括文件交换结构、标准的数据访问接口和语言绑定。一致性测试方法用于描述如何检验数据和应用是否符合标准。

图3-1 STEP标准体系包

数据描述是STEP标准体系结构的基本构成部分[10]。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应用协议、应用解释构件和集成资源。应用协议是可以实施的数据描述,它与实施方法相对应。由于STEP

是一个庞大的标准体系,研究人员和相关组织致力于开发各种特定领域的应用协议。应用解释构件描述产品数据的结构和语义,以便在多个应用协议之间交换数据。它通过通用的产品数据描述方法,支持多应用协议对产品数据源的互换。集成资源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数据的概念模型,包括各种语义元素来描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

3.2 EXPRESS语言构造

在上一节中已提到,STEP主要采用EXPRESS描述产品数据。它是一个形式化数据描述语言,其设计目标要求这类形式化的描述不仅能被人们理解和能用计算机处理,而且能够全面描述出客观现实产品的形式和结构。EXPRESS吸收了多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具有类型、表达式、语句、函数、过程等功能,又采用了面向对象技术中的继承机制等技术。但是,EXPRESS不是一种编程语言,只作为一种形式化描述语言来描述数据,不存在输入输出、数据处理、异常处理等语言元素。

EXPRESS语言通过一系列的说明来建立产品数据模型。这些说明包括类型(TYPE)、实体(ENTITY)、模式(SCHEMA)、常数(CONSTANT)、规则(RULE)、函数(FUNCTION)和过程(PROCEDURE)等。其中实体是EXPRESS语言对建模对象的基本定义。一个建模对象的信息在实体中用属性及其属性上的约束来表达。

4 产品模型数据交换的实现

目前,STEP标准为用户提供数据交换的实施分为四个级别:文件交换、工作格式交换、数据库交换、知识库交换[11]。产品数据交换的方法与产品模型是相适应的,各产品模型对应的产品数据交换方法见表4.1。

表4.1 不同产品模型的数据交换方法

以上各方法,可归纳为三种:直接交换、间接交换和数据库方式。

在交换的两个系统间或功能模块间,通过确定相互间的数据结构和建立一对一的信息转换机制,直接进行数据交换称为直接交换。采用直接交换方式的除了基于几何的模型不同系统之间的专用接口外,特征识别也是直接交换。特征识别技术直接将设计模型识别或转换成应用模型,因此可归为直接交换。

每个应用系统具有各自独立的数据库/文件系统,应用间的信息通过数据标准的交换方式称为间接交换。由于各CAD/CAM系统所配置的前后处理器基本上都仅实现数据标准规范(如IGES)的一个子集,而且是互不相同的子集,因此通过数据标准的数据交换在交换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或信息丢失的现象。

基于STEP的文件交换也属于应用数据交换标准的间接交换,但它与基于几何的产品模型的间接交换的区别是:STEP中制定有应用协议标准;STEP文件是集成产品模型按应用协议标准进行产品信息映射产生的,具有共同的表示方法,从而使不同应用领域内的应用模型相统一并具有相容性。虽然STEP文件不会引起类似于IGES数据转换的信息丢失等情况,但成熟的集成产品模型的公布与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通过统一的产品模型和公共数据库实现信息交换的方式称为基于公共数据库的信息交换。

基于公共数据库的信息交换有两类。一类是目前的基于几何的产品模型的多功能集成系统,系统多功能模块之间在公共数据库支持下共享统一的产品模型。它们以基于统一的产品模型的数据库为核心,将产品开发所需的设计、分析、测试和加工等集成于一体。信息在多功能模块之间快速、双向、连续流动,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以支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活动。另一类就是基于集成产品模型STEP的公共数据库的信息共享。

5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体系结构

5.1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框架

产品生命周期概念指从产品的构思开始,经历设计制造、市场销售、使用和报废的连续时间过程。由于产品开发和使用过程十分复杂,不可能采用一个模型来描述产品生命周期,必须采用一组模型分阶段和方面进行描述[12]。产品全生命周期建模应解决三个问题:确定产品模型所要描述的要素;划分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和建立阶段性产品数据模型;建立和维

护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模型之间的联系,根据模型对产品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访问和处理。

如图5-1所示,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所涉及的要素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组织要素、应用服务要素、信息要素和概念要素。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必须满足全部用户(如销售员、设计工程师和质量检验员等)对产品数据获取和处理的要求。对应用信息的描述能够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在分布式制造环境中有多少信息系统对产品数据进行访问和处理。

图5-1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框架

产品数据要素是产品生命周期建模和管理的核心,产品数据按照多种编码格式进行存储。在分布式制造环境中,一般存在Office文档、XML文档、关系数据库、多媒体文件等存储格式。概念要素是人们对具体物理数据和联系的抽象,包括产品数据分类、产品数据对象设计、对象关系和管理的原则等。概念要素建立抽象数据和物理数据之间的映射,形成产品生命周期的元模型。

图5-1中,概念映射机制将产品模型的概念映射到具体的物理数据。数据访问机制用于确定企业员工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物理数据的访问范围、权限。数据访问机制针对每个数

据访问请求,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检索数据的物理路径和输出方式。人机交互实现企业组织层与信息系统间的动态交互。

综上所述,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框架应该包括对组织要素的描述,建立组织视图模型,对各阶段的产品模型概念映射后实现信息的存储、共享、处理和与企业人员的交互。

5.2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模型

我们宏观上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设计、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和维护支持[3]。按照所划分的阶段,我们建立产品需求模型、概念模型、设计模型、制造模型和维护支持模型,同时需要有机地实现各阶段模型之间的转换、集成、操作。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各阶段的产品模型是怎样的。

5.2.1 产品需求模型

产品建模总是从客户需求模型或概念模型开始的。由于客户需求一般用口头语言、文字或草图描述,因此,获取、表达、分析客户需求信息成为建立需求模型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于XML在结构化文档处理和集成方面的优越性,基于XML的需求模型可以结构化地表达客户需求等信息,同时支持对需求信息的评价、分析和完善。需求模型的作用在于可以实现产品信息从客户角度向设计者角度的转换,借助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将客户需求转化成相应的面向设计制造等环节的工程技术需求。

5.2.2 产品概念模型

产品概念模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产品概念设计参数,如产品的工作原理、功能、性能和外观等。第二部分描述产品的概念结构,如关键的装配件、零件、装配关系等。第三部分体现了产品开发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第四部分描述了所应用的方法和产品的成本信息。

5.2.3 产品设计模型

产品设计模型用于表现产品设计的结果。它应包括产品的几何图形描述、文本描述,并建立几何实体和文本实体之间的关联。作为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核心模型,产品设计模型的主

要任务是将概念产品转化成设计方案。在此阶段,一般采用面向对象的语言(UML或EXPRESS等)建立产品设计模型。

图5-2是一个通用的基于UML的产品设计模型。在该模型中,产品类由标准件类、零件类和装配件类组成,同时装配类由标准件类、零件类组成。产品功能要求和装配方案制约着零件结构,而零件结构又反作用于产品的装配方案。产品类代表基本产品类型,为了满足特定客户需求产品可以变型。因此,产品类与变型产品类之间存在一种泛化关系(也可称为继承)。

5-2 基于UML的产品设计模型

对于每个产品基类,设计BOM采用属性结构表示零部件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节点和分支分别代表项目及关系。产品类与产品设计BOM类之间是一种双向关联关系,同样,变型产品类与变型产品设计BOM类之间也是这种关系。

在上一小节中已提到,概念模型描述了产品的成本信息,其后继模型(即产品设计模型)继承了成本信息,并进一步体现了成本规划信息,使得企业准确地了解产品生命周期中各种业务活动的费用和资源消耗。成本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5.2.4 产品制造模型

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原材料经过加工成为零件,并与采购的标准件、外协厂家的零部件等装配形成产品。产品制造模型应该在产品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产品制造信息,支持工艺规划、资源配置、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加工装配等活动。

根据产品的加工和装配关系,改变产品的设计BOM,形成制造BOM,侧重表达加工和装配操作的时间顺序。制造BOM首先确定哪些零部件需要自制,哪些可从外部采购。其次,确定加工装配过程中的顺序约束,提供工艺规程、材料和装配指令等信息,描述零件信息、零件之间的层次关系、零件位置和方向、配合关系等。

产品设计模型体现了产品功能需求对零件结构的制约,同样,在产品制造模型中,产品的功能需求和体现于零件的具体几何结构,特别是零件间的连接和装配关系。装配工艺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即自顶向上和自顶向下两种方式。前者是在整体方案确定后,设计人员利用CAD工具分别进行各个零件的详细结构设计,然后定义这些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形成产品装配模型。后者首先建立产品的整体结构表达,然后不断细化零部件的几何结构,以保证零件结构满足产品功能需求,最终建立产品装配模型。

5.2.5 产品服务模型

产品服务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交付前服务、运行维护和回收处理。产品服务模型应包括四部分信息:客户信息、产品交付信息、产品运行维护信息和回收处理信息,如图5-3所示。

图5-3 基于UML的产品服务模型

客户信息主要包括客户数据、合同信息、使用人员信息和培训信息等。客户信息可以支持产品的销售工作。产品交互信息主要包括产品运输数据、产品安装数据、产品交付状态、客户验收意见和技术手册。产品交付信息的初始来源是产品的制造模型,同时附加挨了产品安装信息。产品运行维护信息包括产品运行状况、故障记录、维修记录和技术支持。产品回收处理信息包括报废处理单、拆卸工艺和材料分解工艺等。

5.3产品模型集成框架

在上一节中详细介绍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模型,中间阶段的模型集成了钱阶段模型的信息,体现出简单的集成关系。产品模型集成将建立它们间的联系(不仅仅是继承),支持建立逻辑上唯一的数据源,存放全部产品数据和知识,维护产品生命周期中数据的一致性,降低数据量和制造复杂性。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操作框架通常采用客户/服务和浏览器/服务器混合结构。前者用于内部信息处理和管理功能,后者用于外部信息处理。由于后者的跨平台性较好,并且能使开

发人员能够将开发重点放在服务器端,逐有全面取代前者的趋势。

产品模型集成框架结构分为三层:应用层、服务层和数据层。应用层有五个应用代理,分别是需求代理、概念代理、设计代理、制造代理和服务代理,分别对应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五个子模型。应用代理通过各种通信协议(如TCP/IP等)来访问服务层中的基本服务大力,如图形代理、安全代理、协调代理、查询代理、资源代理等。图形代理用于显示二维或三维的几何产品信息,安全代理则负责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系统的安全问题。查询代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理,将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资源代理负责管理全部系统资源,对各个代理发出的资源请求进行调度/排序。

服务层运行于Web容器和EJB容器之上。Web组件提供Web服务,它可以使JSP页面,也可以是Servlet。Servlet是Java编程语言的类,能够动态处理请求并生产响应。JSP 页面是基于文本的文件,包含静态和动态内容。EJB组件式企业业务组件,可以完成针对企业业务的服务功能,如安全代理、资源代理、协同代理等。EJB有三类:会话bean、实体bean和消息驱动bean。

产品模型集成是建立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模型之间的联系,支持建立逻辑上唯一的数据源,存放全部产品数据和知识。此部分涉及J2EE应用,包含JSP、Applet、Servlet组件和Web、EJB容器,技术系统过于庞大,目前还无法消化吸收,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学习。

参考文献

[1] 舒启林,王成恩. 产品生命周期信息模型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

11(8):1052~1058

[2] 江丽君,文贵华. 全息产品模型研究[J]. 计算机辅助工程,1999,4: 7~11

[3] 王成恩,郝永平,舒启林. 产品生命周期建模与管理[M]. 科学出版社,2004

[4] 周生祥. 基于工程思想的产品建模方法[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0, 19(5): 815~817

[5] 刘雪梅. 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建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2

[6] 戴顺安,赵永顺,邓家提. 多视图全局集成产品模型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997,

6:21~23

[7]祁新梅. 机械产品建模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23(6): 1023~1027

[8] 刘小强,唐荣锡. 实体造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

报,1997, 9(3): 284~287

[9] 楼轶超,林兰芬,董金祥. 语义驱动的集成化产品建模[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

报, 2008, 20(3):366~373

[10] 董金祥. 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标准STEP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3

[11] 陈德人. 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标准.STEP及其集成技术[J]. 电子科技导报, 1997, 1:

30~33

[12] 刘雪梅,何玉林,王旭霞等. 全生命周期产品信息模型[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5(1):138~140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瀑布模型/改进的瀑布模型 虽然瀑布模型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但瀑布模型仍然是最展本的和最效的?种可供选择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瀑布模型要求软件开发严格按照需求-〉分析-〉设计?〉编码-> 测试的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可以定义明确的产出物和验证准则.瀑布模型在每?个阶段完成后都可以组织相关的评审和验证,只有在评审通过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个阶段. 由于需要对每?个阶段进行验证,瀑布模型要求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文档产出,对于严格的瀑布模型每?个阶段都不应该重叠,而应该是在评审通过,相关的产出物都己经基线后才能够进入到下?个阶段. 瀑布模型的优点仍然是可以保证整个软件产品较高的质量,保证缺陷能够捉前的被发现和解决. 采用瀑布模型可以保证系统在整体上的充分把握,使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但对于前期需求不明确,而又很难短时间明确淸楚的项目则很难很好的利用瀑布模型.另外对于中小型的项目,需求设计和开发人员往往在项目开始后就会全部投入到项目中,而不是分阶段投入,因此采用瀑布模型会导致项目人力资源过多的闲置的情况,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很多人往往会以进度约束而不选择瀑布模型,这往往是?个错误的观点.导致这种情况的?个关键因素往往是概念需求阶段人力不足.冈此在概念需求阶段人力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在开发周期上并不会存在太人的差别.反而是很多项目对于迭代或嫩捷模型用不好,为了赶进度在前期需求不明确,没有经过?个总体的架构设计情况下就开始编码,后期出现大量的返工而严重影响进度. 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中?个重要的关注点.因此在RUP中也捉及到软件开发要以架构为核心.因此在架构设计完成后系统会彼分为相关的f?系统和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间的接口都可以定义淸楚.在这种情况下,当模块B的详细设计做完成后往往就没有必妥等到其它模块的详细设计都妥完全作完才开始编码,冈此在架构设计完成后可以将系统分为多个模块并行开发,每个模块仍然遵循先设计和编码测试的瀑布模型思路.这是瀑布模型的?种最重要的改进思路,也可以说这是?种增量开发的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及WBS分解指南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及WBS分解指南 一、概述 同任何事物一样,一个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也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一般称为“软件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通俗说就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遵循的模式,即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使得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使规模大,结构复杂和管理复杂的软件开发变的容易控制和管理。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和项目开发过程有非常紧密关系,它是经过多次实践总结出来适合于不同项目使用的经典、有效的软件开发方法,它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划分任务,依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有效地进行软件开发。 选用恰当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进行软件开发,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项目管理难度;缩短开发进度;便于项目状态跟踪;为过程改进和度量提供基线;改善组织级的过程弱势,提高过程能力成熟度级别。 为了便于分类汇总和统计各种生命周期模型的指标和数据,结合公司软件开发过程的实际,我们选择了常用的几种基本模型进行了描述,项目开发小组在进行项目策划时,可以根据模型的适用前提、优缺点和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并在《项目实施计划》中,参加评审。 二、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常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有: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增量模型、原型模型等。 以上所提到的件生命周期模型病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每一种模型在实际工作中都有所应用。只要选择了最适合的,并按照此模型的流程来开发软件,都会取得成功。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什么模型,项目实施中有四项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些活动都会出现在项目过程中。这也是最重要的四项活动,其他的活动其实都是为这些活动服务的,不管是配置管理、风险管理,还是评审等等。 以下对各种常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设计思想、WBS划分(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即工作分解结构)、优缺点、使用范围进行分析。

CMMI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解读

编码:SHZIM-O-OPD-P02 xxxx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生命周期模型选用指南

更改控制页

目录 1目的 (1) 2范围 (1) 3模型介绍 (1) 3.1瀑布模型 (1) 3.1.1模型说明 (1) 3.1.2模型分析 (1) 3.2迭代模型 (2) 3.2.1模型说明 (2) 3.2.2模型分析 (3) 3.3快速原型模型 (3) 3.3.1模型说明 (3) 3.3.2模型分析 (4) 3.4精简模型 (4) 3.4.1模型说明 (4) 3.4.2模型分析 (5) 3.5V模型 (6) 3.5.1模型说明 (6) 3.5.2模型分析 (6) 4模型选择 (8) 4.1模型选择原则 (8) 4.2项目分类 (8) 4.3模型选择指南 (9)

1目的 描述适合公司现状、可供项目选择的组织级生命周期模型。 2范围 公司所有软件项目。 3模型介绍 3.1瀑布模型 3.1.1模型说明 图1 瀑布模型 对于需求比较明确的项目,可以使用瀑布模型进行项目开发,每个阶段的输入都是依靠上一个阶段的输出,每个阶段内都需要完成与最终产品相关的所有工作。 3.1.2模型分析 优点:

1.可以明确划分项目的各个阶段,便于管理; 2.项目成员只需要在被安排的阶段开展项目工作,不需要全程参与; 3.阶段工作内容清晰,降低了开发难度。 缺点: 1.对项目的启动条件要求较高; 2.若出现需求不明确或设计开发技术瓶颈,将会影响后续阶段的工作启动; 3.最终产品提交给用户确认的时间比较晚,存在一定的风险。 3.1.3模型参照 参见《瀑布模型》。 3.2迭代模型 3.2.1模型说明 图2 迭代模型 通常有许多项目不能在需求开发阶段提供准确的需求,对于这样的项目,可以选择迭代开发模型,将能够确定的需求分析确定下来。之后便可以对这部分确定的需求进行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整个项目可以进行多次迭代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迭代的起点从需求开发开始,然后进行设计、编码和测试,但是有时候也可能出现从设计或编码阶段安排新的迭代过程。

生命周期模型描述-模板1

XXX有限公司 生命周期模型描述

目录 1简介 ....................................................................................................................................................................... I 目的 ........................................................................................................................................................................... I 适用范围 ................................................................................................................................................................... I 术语表 ....................................................................................................................................................................... I 2过程概述 ............................................................................................................................................................. II 3生命周期模型描述 ............................................................................................................................................. II 3.1V字模型............................................................................................................................................................ II 3.1.1概述 ............................................................................................................................................................ II 3.1.2阶段定义 ................................................................................................................................................... III 3.1.3适用情况 ................................................................................................................................................... III 3.1.4优点 ........................................................................................................................................................... IV 3.1.5缺点 ........................................................................................................................................................... IV 3.1.6本企业适合项目类型 ............................................................................................................................... IV 3.2中等简化V字模型.......................................................................................................................................... I V 3.2.1概述 ........................................................................................................................................................... IV 3.2.2阶段定义 ..................................................................................................................................................... V 3.2.3适用情况 ..................................................................................................................................................... V 3.2.4优点 ............................................................................................................................................................. V 3.2.5缺点 ............................................................................................................................................................. V 3.2.6本企业适合项目类型 ................................................................................................................................. V 3.3最简化V字模型............................................................................................................................................... V 3.3.1概述 ............................................................................................................................................................. V 3.3.2阶段定义 ................................................................................................................................................... VI 3.3.3适用情况 ................................................................................................................................................... VI 3.3.4优点 ........................................................................................................................................................... VI 3.3.5缺点 .......................................................................................................................................................... VII 3.3.6本企业适合项目类型 .............................................................................................................................. VII 3.4瀑布模型 ......................................................................................................................................................... V II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预测模型及其在营销决策中的应用报告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预测模型及其在营销决策中 的应用报告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预测模型及其在营销决策中的应用报告出处 一.产品生命周期的内涵与外延对于产品这种有规律性的发展过程,必须要充分认识,在进行市场需求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及时掌握产品所处市场的不同阶段,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是产品本身的使用寿命。通常,新产品从市场上试销到被淘汰,如同任何生物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和衰亡的过程。市场产品运动的发展变化轨迹可以用一条曲线来描述,这条曲线就称为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又称成长曲线),它是指新产品研制成功后,从投入市场开始,发展到成长.成熟以至衰退被淘汰为止的整个销售过程的全部时间。 一般来说,产品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四个阶段组成了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系统,而各个阶段可称为它的子系统。投入期的主要特征是生产成本高.投入流动资金多.广告费用大,同时产品销售量增长缓慢,企业获利极少甚至为负数。产品从投入期转入成长期的标志是销售量迅速增长.利润额迅速上升,竞争者纷纷涌入,同时生产成本得到降低,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均显著提高。第三阶段成熟期

是产品在市场上基本饱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量基本区域稳定,利润开始减少。最后,由于成本回升.需求减少.竞争者减少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产品销售量减少,利润额也明显下降,产品普及率迅速降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制定产品在市场上不同时期营销战略及策略的基础。在进行产品营销决策前,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做好产品定位工作,把影响产品销售的各种主要因素,纳入市场营销系统来进行分析预测。具体来说,就是认真确定企业现有业务或产品的市场现状,对每项业务和产品的战略性盈利潜力都要进行评估分析,决定哪些业务应维持.哪些应减少.哪些应淘汰,进而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发展经济效益好的业务或产品中去。这种方法除了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预测外,也适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新老技术的交替,对某种产品的普及率及饱和量的预测,还广泛地应用于对人口预测.生物及农作物生长及对某项事业的发展趋势的预测。 二.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预测模型的原理通常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呈一条对称的S形曲线。如图1所示:图1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图龚柏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和数学家龚柏兹(Gom鄄pertz)首先提出用作控制人口增长率的一种模型,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产品生命周期预测。其预测模型为:式中:预测值;K限值或饱和点;参数a决定曲线的位置;参数b决定曲线中间部分的斜率;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对于一个软件的研制,从问题的提出,经过开发、使用、维护、修订,直到最后终止使用而被另一软件所取代,就像是一个生命体从孕育、出生、成长到最后消亡,软件的这个状态变化的过程称为生命周期(life cycle)。软件生命周期的演化具有阶段性,依据一定的原则,可以把软件生命 周期划分为若干不同阶段,相邻的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每个阶段都以 其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作为本阶段工作的基础。软件生命周期的划分有助于软 件开发和管理人员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软件开发及其管理。软件开发的经 验表明,软件开发越到后期,改正前期开发工作的失误越困难,因此在软件开 发工作中应该对软件开发工作的阶段性给予充分认识,在前期工作不无分的前 提下不应过早地进入软件开发的下一阶段。依据不同的原则对软件生命周期的 划分也不同,《软件工程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中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8个阶段: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 设计、实现(包括单元测试)、组装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使用和维护。 本书按照人们所习惯的粗分方法把上面8个阶段划分为计划、开发和维护3个 阶段,在概述其他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软件的开发过程。2.软件开发方 法在规定的投资规模和时间限制内,实现符合用户需求的高质量软件是软件开 发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人们根据软件开发的特点,提出了多种软件开发 策略。通过不同的软件开发模型阐明从问题提出到最终软件实现,软件开发工 作过程的阶段性任务分解,并规定了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以及工作结果的 表达形式。常见的软件设计模型有: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渐进模型(increamental model)、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螺旋模型(spiral model)、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智能模型(intelligent model)等。这里介绍其中的3种。(1)瀑市模型瀑市模型1970年由W.Royce提出,其开发过程 依照固定顺序进行,各阶段的任务与工作结果如图1所示。该模型严格规定各 阶段的任务,上一阶段任务输出作为下一阶段工作输入。此模型适合于用户需 求明确、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工程管理严格的场合使用,其缺点是:由于任务 顺序固定,软件研制周期长,前一阶段工作中造成的差错越到后期越大,而且 纠正前期错误的代价高。图1瀑布型开发过程(2)渐进模型从一组简单的基本用户需求出发,首先建立一个满足基本要求的原型系统。通过测试和运行原型系

客户生命周期计算

CRM讲“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本质上是以“客户价值”为中心。如何计算客户价值呢? 当我们从更完整的会计核算角度来评估为客户花费的成本的时候,客户价值就不仅仅是销售额减去产品成本那么简单了。我们还需要考虑为客户花费的一对一的销售费用、服务费用,考虑营销费用的分摊,甚至还要考虑与销售、服务和营销售直接相关的管理费用分摊。如果一个客户创造的销售额减去上述所有的成本和费用后,得到的客户价值是一个负值的话,那一点也不奇怪。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顶端20%的现有客户创造了超过100%的利润;底端80%中的许多现有客户在吞噬着利润。 那么底端的80% 的现有客户就活该被抛弃吗?且慢!统计数据还表明, 5~30%的客户有向上升级的潜力。况且,如果是一个刚刚被招募进来的新客户,短期内的负利润,并不一定意味着她未来不会为您带来长期、稳定的价值。因为“获得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客户的成本的5倍”。所以我们也需要致力于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来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关系,通过延长这一关系的生命周期来获得更大的“生命周期价值”。那么如何计算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CLV)呢?这里向您介绍“DWYER方法”,它是由美国人DWYER(杜瓦尔)先生在1989年率先提出的一种客户生命周期价值计算模型。 一、销售额 我们来设想,通过市场营销战役第1年我们获得了一批客户,产生了交易,其中有一组客户数为20,000个,如图1所示: 图1 到了第2年,这一组客户保留下来没有流失的比例是65%,第2年继续采购的客户数为20,000*65%=13,000。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客户流失,这一组客户的数量逐渐减少,但是保持率从65%到80%在逐年提高。换句话说,持续交易时间越长的客户越忠诚。 第1年,平均每个客户每个月交易的次数是0.50次,平均每次的交易金额是¥650.00,因此第1年的销售额是¥650.00*(0.5次/月*12个月)*20,000 = ¥78,000,000.00。随着时间的推移,保留下来的老客户平均每个月的交易次数逐步从0.50次上升到0.80次,而且每次采购的金额也逐步从¥650.00提高到¥800.00;但是由于这一组客户的数量不断减少,年销售额逐步从 ¥78,000,000.00下降到了¥52,416,000.00。 二、成本及费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介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 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 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成熟期 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第四阶段:衰退期

生命周期模型及选择指南

生命周期模型及选择指南 Version 1.1 文档名称:ZD-MMI-Guidelines-生命周期及模型选择指南-V1.1

修订历史记录

目录 1 目的和范围 (1) 2 生命周期可选模型简介 (1) 2.1 瀑布模型 (1) 2.1.1 标准瀑布模型 (1) 2.1.2 V模型 (3) 2.1.3 中等简化V字模型(V4模型) (5) 2.1.4 最简化V字模型(V3模型) (6) 2.2 原型模型 (8) 2.2.1 原型模型的形式 (8) 2.2.2 特点 (8) 2.2.3 缺点 (9) 2.2.4 适用项目 (9) 2.2.5 阶段划分 (9) 2.3 螺旋模型 (10) 2.3.1 特点 (10) 2.3.2 适用项目 (11) 2.3.3 阶段划分 (11) 2.4 增量模型 (11) 2.4.1 特点 (12) 2.4.2 适用项目 (12) 2.4.3 阶段划分 (12) 2.5 迭代模型 (13) 2.5.1 特点 (14) 2.5.2 适用情况 (15) 2.5.3 迭代分类 (15)

3 生命周期模型选择指南 (16) 3.1 生命周期模型选择特性指标 (16) 3.1.1 需求清晰性、完整性、稳定性 (16) 3.1.2 项目规模 (16) 3.1.3 项目类型 (17) 3.1.4 技术复杂度 (17) 3.1.5 可重用性 (18) 3.1.6 重用已有产品 (18) 3.2 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决策参考 (18) 3.3 生命周期模型与特性指标对应关系 (19) 3.4 生命周期选择 (20) 附录:标准项目生命周期图 (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注意:1.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使用寿命不同。2.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某个具体品种的生命周期。3.产品生命周期主要是通过市场销售量的变化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和衰亡期。 (1)第一阶段:引入期 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 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成熟期 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第四阶段:销售下降期 当国外的生产能力达到能满足本国需求,新产品进入销售下降期。这一时期产品已高度标准化,技术投入更少,国外生产者利用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降低,创新国失去优势,出口量下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特殊的产品生命周期包括风格型产品生命周期、时尚型产品生命周期、热潮型产品生命周期、扇贝形产品生命周期四种特殊的类型,它们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并非通常的S型。 风格(style):是一种在人类生活基本但特点突出的表现方式。风格一旦产生,可能会延续数代,根据人们对它的兴趣而呈现出一种循环再循环的模式,时而流行,时而又可能并不流行。 时尚(fashion):是指在某一领域里,目前为大家所接受且欢迎的风格。时尚型的产品生命周期特点是,刚上市时很少有人接纳(称之为独特阶段),但接纳人数随着时间慢慢增长(模仿阶段),终于被广泛接受(大量流行阶段),最后缓慢衰退(衰退阶段),消费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另一种更吸引他们的时尚。 热潮(fad):是一种来势汹汹且很快就吸引大众注意的时尚,俗称时髦。热潮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快速成长又快速衰退,主要是因为它只是满足人类一时的好奇心或需求,所吸引的只限于少数寻求刺激、标新立异的人,通常无法满足更强烈的需求。 扇贝型产品生命周期主要指产品生命周期不断地延伸再延伸,这往往是因为产品创新或不时发现新的用途。 □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生命周期曲线的特点:在产品开发期间该产品销售额为零,公司投资不断增加;在引进期,销售缓慢,初期通常利润偏低或为负数;在成长期销售快速增长,利润也显著增加;在成熟期利润在达到顶点后逐渐走下坡路;在衰退期间产品销售量显著衰退,利润也大幅度滑落。

适用范围:该曲线适用于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描述;不适用于风格型、时尚型、热潮型和扇贝型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描述。 □ 产品生命周期优缺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优点是: 产品生命周期(PLC)提供了一套适用的营销规划观点。它将产品分成不同的策略时期,营销人员可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此外,产品生命周期只考虑销售和时间两个变数,简单易懂。 其缺点是: 1、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起止点划分标准不易确认。 2、并非所有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都是标准的S型,还有很多特殊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3、无法确定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到底适合单一产品项目层次还是一个产品集合层次。 4、该曲线只考虑销售和时间的关系,未涉及成本及价格等其它影响销售的变数。 5、易造成“营销近视症”,认为产品已到衰退期而过早将仍有市场价值的好产品剔除出了产品线。 6、产品衰退并不表示无法再生。如通过合适的改进策略,公司可能再创产品新的生命周期。 □ 产品生命周期

5种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5种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1.项目生命周期定义 2.一个完整的项目生命周期一般分为: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发布、实施以及运行维护阶段。 参见下图标准过程: 3.软件过程模型是从项目需求定义直至经使用后废弃为止,跨越整个生存期的系统开发、运营维护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4.软件过程模型一般分为: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增量模型。 5. 5种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a.瀑布模型: 1) 特点 l 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必须等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输入。对本阶段工作进行评审,若得到确认,则继续下阶段工作,否则返回前一阶段,甚至更前阶段。只有前一阶段输出正确,后一阶段才能正确。 l 推迟实现的观点:在编码之前,设置了需求分析与设计的各个阶段,分析与设计阶段的根本任务规定在这两个阶段主要考虑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不涉及软件的物理实现。 l 质量保证的观点: 每个阶段都坚持两个做法: 规定文档,没有文档就没有完成该段任务。 每个阶段结束前都要对完成的文档进行评审,以便尽早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2) 缺点 l 依赖于早期进行的唯一的一次需求调查,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 l 由于是单一流程,开发中的经验教训不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过程; l 风险往往迟至后期的开发阶段才显露,因而失去及早纠正的机会。 3) 适用项目

l 需求清晰明了且时间要求宽松的软件开发项目; l 规模小,需求简单,功能单一的项目 4) 阶段划分 计划阶段 需求阶段 设计阶段 编码阶段 测试阶段 发布阶段 实施阶段 运行维护阶段 b.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他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一般来说,根据客户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用户最迫切需要,完成一个可以演示的产品,这个产品只实现部分功能。原型最重要的是为了确定用户的真正需求。 原型模型在克服瀑布模型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给开发工作带来风险方面,确有显著效果。软件系统的原型常用有以下形式: 抛弃型:开发原型为了获取需求,在原型开发之后,已获取了更为清晰的需求信息,原型无需保留而废弃; 渐进型:原型作为软件最终产品的一部分,可满足用户的部分需求,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开发,则可增加需求,实现后再交付使用; 1) 特点 l 用户需求不完全或不确定;

生命周期模型的选择

在CMMI的各种构件中,只有目标是必需的,实践是期望的,子实践是解释说明的。所以首先要满足模型里每个目标的要求,目标的达成是根据实践的执行情况来判断的,模型里给出的实践是可以替换的。只要能达成目标,采用什么实践都是可以的。 静态测试是相对于动态测试而言的,静态测试是不动态执行程序代码而寻找程序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评估程序的过程。相对于动态测试而言,静态测试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因为静态测试可以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早期就发现缺陷和问题,从而减少返工的成本。 对过程改进的一大疑虑是担心丧失灵活性。反对过程改进的人,总是拿“活学活用”当作挡箭牌,其实这几个字应该有次序的,即先学、后用、再活。 过程改进的目标是寻求制度和灵活的恰当平衡,其中制度乃是灵活之本。 丹明(Deming):“质量由满足需求的能力组成。” 左兰(Juran):“质量就是适于使用。” 克罗斯比(Ceosby):“质量意味着符合基于用户需要而制定出来的要求。” 关于选择生命周期模型的最后的总结 1.在前期需求明确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瀑布模型或改进型的瀑布模型. 2.在用户无信息系统使用经验,需求分析人员技能不足情况下一定要借助原型. 3.在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很多东西前面无法计划情况下尽量采用增量迭代和螺旋模型 4.在需求不稳定情况下尽量采用增量迭代模型 5.在资金和成本无法一次到位情况下可以采用增量模型,软件产品分多个版本进行发布 6.对于完全多个独立功能开发可以在需求阶段就分功能并行,但每个功能内都应该遵循瀑布模型 7.对于全新系统的开发必须在总体设计完成后再开始增量或并行. 8.对于编码人员经验较少情况下建议不要采用敏捷或迭代等生命周期模型. 9.增量,迭代和原型可以综合使用,但每一次增量或迭代都必须有明确的交付和出口准则.

瀑布型生命周期模型(1)

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规定了一个项目软件开发的过程框架,包括:1、项目的阶段划分;2、各个过程域的活动在阶段内的配置(即阶段内所需完成的活动);3、阶段产出物及其状态。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组织定义的标准软件生命周期,各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最适合本项目情况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依据项目特点进行裁剪,定义项目的生命周期过程。 目前已定义的生命周期模型包括: ?瀑布模型 ?迭代模型 瀑布型生命周期模型 1.简介 瀑布型生命周期模型是一种严格按照需求->设计->实施->交付四个阶段进行软件开发的模型,并且在各个阶段结束时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只有当能够确认一个阶段的开发成果是正确的时才能够进行下一阶段的开发。 在瀑布模型的四个阶段中,除了分别完成其本阶段所定义的活动之外,都必须进行项目管理、质量保证、配置管理和测试活动,这四个活动的过程贯穿整个瀑布型软件生命周期。 2.结构

3.阶段 3.1需求阶段 3.1.1目标 需求阶段的目标是为了确保与客户在系统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即系统“要做什么”和“不做

什么”)方面达成一致,并建立需求的基线,为项目开发计划的进一步细化提供基础。 3.1.2主要活动 需求阶段的主要活动包括: ?需求获取:搜集客户的需要、期望、约束和接口,分析业务特性,形成用户需 求 ?需求分析:对所有候选的需求进行分析,形成软件的功能需求,并排列优先级 ?需求评审:客户(或客户的代表)、高级经理和项目组共同评审需求文档,并 达成一致意见 ?建立需求基线 ?定义系统的用户界面 ?完成系统测试计划 ?调整和细化对项目规模、工作量、成本的估计 ?根据收集的需求重新分析和评估项目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规避和缓减策略 ?完成WBS(Work Breakdown Structrue,工作分解结构),写入SDS,并 细化设计阶段的SDS ?完成设计阶段的SQAP 3.1.3产出物 需求阶段的产出物包括(灰色部分为演进的产出物,白色部分为新增产出物):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理论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理论 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客户关系具有生命周期。客户生命周期理论也称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从企业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到完全终止关系的全过程,是客户关系水平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轨迹,它动态地描述了客户关系在不同阶段的总体特征。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理论是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变,但对商业企业而言,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理论要比企业某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重要得多。考察期、形成期、稳定期和退化期等四个阶段。考察期是客户关系的孕育期,形成期是客户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稳定期是客户关系的成熟期和理想阶段,退化期是客户关系水平发生逆转的阶段。 考察期 考察期,关系的探索和试验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考察和测试目标的相容性、对方的诚意、对方的绩效,考虑如果建立长期关系双方潜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双方相互了解不足、不确定性大是考察期的基本特征,评估对方的潜在价值和降低不确定性是这一阶段的中心目标。在这一阶段客户会下一些尝试性的订单,企业与客户开始交流并建立联系。因客户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了解企业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解答,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所有客户均是潜在客户,企业投入是对所有客户进行调研,以便确定出可开发的目标客户。此时企业有客户关系投入成本,但客户尚未对企业做出大的贡献。 形成期 形成期,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双方关系能进入这一阶段,表明在考察期双方相互满意,并建立了一定的相互信任和交互依赖。在这一阶段,双方从关系中获得的回报日趋增多,交互依赖的范围和深度也日益增加,逐渐认识到对方有能力提供令自己满意的价值(或利益)和履行其在关系中担负的职责,因此愿意承诺一种长期关系。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了解和信任的不断加深,关系日趋成熟,双方的风险承受意愿增加,由此双方交易不断增加。当企业对目标客户开发成功后,客户已经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且业务在逐步扩大,此时已进入客户成长期。企业的投入和开发期相比要小得多,主要是发展投入,目的是进一步融洽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进一步扩大交易量。此时客户已经开始为企业做贡献,企业从客户交易获得的收入已经大于投入,开始盈利。 稳定期 稳定期,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或含蓄或明确地对持续长期关系作了保证。这一阶段有如下明显特征: (1)双方对对方提供的价值高度满意; (2)为能长期维持稳定的关系,双方都作了大量有形和无形投入;

客户生命周期理论应用

客户生命周期理论 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客户具有价值和生命周期。客户生命周期理论也称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从企业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到完全终止关系的全过程,是客户关系水平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轨迹,它动态地描述了客户关系在不同阶段的总体特征。客户生命周期可分为考察期、形成期、稳定期和退化期等四个阶段。考察期是客户关系的孕育期,形成期是客户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稳定期是客户关系的成熟期和理想阶段,退化期是客户关系水平发生逆转的阶段。 客户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 考察期 考察期,关系的探索和试验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考察和测试目标的相容性、对方的诚意、对方的绩效,考虑如果建立长期关系双方潜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双方相互了解不足、不确定性大是考察期的基本特征,评估对方的潜在价值和降低不确定性是这一阶段的中心目标。在这一阶段客户会下一些尝试性的订单,企业与客户开始交流并建立联系。因客户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了解企业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解答,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所有客户均是潜在客户,企业投入是对所有客户进行调研,以便确定出可开发的目标客户。此时企业有客户关系投入成本,但客户尚未对企业做出大的贡献。 形成期 形成期,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双方关系能进入这一阶段,表明在考察期双方相互满意,并建立了一定的相互信任和交互依赖。在这一阶段,双方从关系中获得的回报日趋增多,交互依赖的范围和深度也日益增加,逐渐认识到对方有能力提供令自己满意的价值(或利益)和履行其在关系中担负的职责,因此愿意承诺一种长期关系。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了解和信任的不断加深,关系日趋成熟,

双方的风险承受意愿增加,由此双方交易不断增加。当企业对目标客户开发成功后,客户已经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且业务在逐步扩大,此时已进入客户成长期。企业的投入和开发期相比要小得多,主要是发展投入,目的是进一步融洽与客户的关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进一步扩大交易量。此时客户已经开始为企业做贡献,企业从客户交易获得的收入已经大于投入,开始盈利。 稳定期 稳定期,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或含蓄或明确地对持续长期关系作了保证。这一阶段有如下明显特征: (1)双方对对方提供的价值高度满意; (2)为能长期维持稳定的关系,双方都作了大量有形和无形投入; (3)大量的交易。因此,在这一时期双方的交互依赖水平达到整个关系发展过程中的最高点,双方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此时企业的投入较少,客户为企业做出较大的贡献,企业与客户交易量处于较高的盈利时期。 退化期 退化期,关系发展过程中关系水平逆转的阶段。关系的退化并不总是发生在稳定期后的第四阶段,实际上,在任何一阶段关系都可能退化。引起关系退化的可能原因很多,如一方或双方经历了一些不满意、需求发生变化等。 退化期的主要特征有: 交易量下降;一方或双方正在考虑结束关系甚至物色候选关系伙伴(供应商或客户);开始交流结束关系的意图等。当客户与企业的业务交易量逐渐下降或急剧下降,客户自身的总业务量并未下降时,说明客户已进入衰退期。 此时,企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加大对客户的投入,重新恢复与客户的关系,进行客户关系的二次开发; 另一种做法便是不再做过多的投入,渐渐放弃这些客户。企业两种不同做法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投入产出效益。(为了便于论述,本文以企业的第二种做法进行研究)。当企业的客户不再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且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理清时,意味客户生命周期的完全终止。此时企业有少许成本支出而无收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