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重庆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报告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化服务业已经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它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同时将吸纳一些劳动力就业,并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重庆是西南地区最具开放气息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区,文化产业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为西南水陆交通枢纽,有江海之便,是西南地区最早接受现代化工业文明的都市,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和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既是中西部经济开发的结合部,又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尾”,优势更加凸显。

重庆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

重庆是一个人口流动频度颇大的移民城市,从秦统一巴蜀“移秦民万家实之”开始,三国、两晋、南宋均有外省人口迁入,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都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抗战时又有江浙沪等东部沿海地区350多家工厂和大批商店、银行、学校内迁重庆。1960年代因“三线”建设再从北京、上海等12省市迁来60多家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万余名职工。这种人群相互间的流动交往所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刺激和碰撞极大地促成了重庆人才资源优势。据统计,重庆现有各类科研机构近1,000个,大专院校24所,成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文化资源。

山城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南地区文化资源最富集的

地区之一。分布在各地的各种历史文化遗址近300处,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以石刻石窟、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军事遗址、岩棺、古墓、陵园、宗教寺庙、纪念性宗祠、各种古建筑群、古民居与民俗等最为著名。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

重庆文化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文化积淀,形成20多种独具重庆特色的地方文化,典型代表有以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距今201—204万年)为代表的巫山远古文化;以铜梁旧石器文化遗址为代表的石器文化;以巴蔓子墓、岩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大足石刻、潼南大佛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丰都名山为代表的鬼文化;以陪都遗址为代表的反法西斯文化;以歌乐山为代表的红岩文化;以川剧和变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及各种民族风情文化等,具有古老巴渝文化所特有的深刻内涵,为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重庆直辖以来,区委、区政府立足巴文化、白鹤梁文化、易理文化和榨菜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建设、农村电影惠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城乡文化互动等文化建设工程,全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体育服务等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一批发展思路新、市场运作佳、社会影响好的文化企业。到2008年,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476家,实现文化产值亿元,创利

税亿元,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占GDP的%。

(一)新闻出版印刷业绩显著

全区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24户,其中主要出版物印刷企业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7家、其他印刷企业30家、打字复印70家,资产总额亿元。2008年,全区印刷产业实现产值亿元,年销售总额亿元, 占全区GDP的% 。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有21家,其中宏声印务、太极印务、诚信包装、理想包装4家企业产值均在1亿元以上。我区印刷业在资金总量、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生产能力等方面全市区县排名第一,已成为全区文化产业的支柱。

(二)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良好

软件、游戏、动漫及信息服务外包等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师院的技术、人才支持下,我区文化创意产业迅速起步发展。重庆长美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动漫作品《巴蔓》、《巴方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2008年,我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有115家,从业人员640人,创造产值亿元。

(三)文化旅游产业蓄势待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延伸。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41万元,同比增长%、%;2008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

游收入30300万元,同比增长%、%.

(四)体育文化产业稳步推进

体育设备设施不断改善,产业内容不断丰富,全区初步形成了以体育彩票为支柱、以体育场馆经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为主的体育产业体系。2007年体育彩票销售900万元,同比增长%,体育经营单位实现收入1000万元,同比增长25%,体育系统本体产业收入135万元;2008年全区体彩销售1200万元,同比增长%,体育经营单位实现收入1500万元,同比增长50%,体育本体产业实现年收入180万元,同比增长%。全区集体、民营、个体投资的网球场、俱乐部、健身房等体育健身娱乐场所逐渐增多,经营项目日趋多样化。

重庆产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重庆文化产业纵向比,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横向比较,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与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文化产业在生存和发展方面尚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规模不大

全区文化产业总量不大,文化企业规模较小,文化产业结构单一,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发展缓慢。2008年全区文化经营单位平均企业产值只有170万元。文化投资者主要以低投入、少风险、快回报的短平快项目为主,文化产业项目比较传统、单一。在476家经营单位中,新闻出版经营单位232家、音像制品批零出租52家、电子游戏14家、互联网服务场所85家、演出场所2家、夜总会歌厅茶座水吧91家。文化娱乐业主要以音乐茶座、网吧和歌舞厅为主,没有形成文化品牌,

科技含量和创新内容较少。文化经营发展缓慢, 2007年全区文化经营单位453户,仅增长%,到2008年文化经营单位476户,仅增长3%。文化市场培育不好,文化产业市场建设明显滞后,体现重庆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工艺品基本空白。

(二)基础设施滞后

一是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较差。如区图书馆设在南门山商住楼的五、六、七层,只有1条上下通道,消防安全隐患严重,大楼的2部电梯与整栋住户共享,拥挤不堪,由于电梯老化,时常出现故障,严重威胁到广大读者的进出安全;图书经费严重不足,按国家二级图书馆要求每年购书经费不得少于30万元、藏书量达到30万册。区图书馆2007年购书经费10万元,2008年购书经费16万元,目前藏书只有22万册。全区人均购书费仅为元,低于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购书费元。调查组看到,部分阅览架空着。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后,现有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需要。文化馆设施条件差,1250平方米的培训场地,处在地下一层,通风不好,下水道沼气味很浓,无法开展培训。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核,文化馆达不到标准,将会被一票否决。电影公司业务逐步萎缩,10年前有经营场所37家,经营场所面积37000平方米,现仅存太极影城1家,经营场所面积只有800平方米,经营收入100万元。新华书店发展缺乏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书刊经营场所,“重庆书城”属租赁场地,只剩一年多合同期,面临重新开辟经营场所问题。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全区26个乡镇(街道)中只有15个乡镇建立了独立的

文化阵地,占%;全区348个行政村中,建立农家书屋222个,覆盖率为%。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应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三)缺乏品牌支撑

打造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利用、创新、包装、宣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文化产业品牌效应,产业发展缺乏品牌支撑。印刷产业虽然在全市占有一席之地,宏声、太极、鹏程等企业也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但其业务范围仍然较窄。蔺市红酒小镇和古镇规划、项目策化及理念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凸显地域文化特色。重庆长美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开发的系列动画片《巴蔓》、生态移民动画片《巴方岛》,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企业参与,产品未进入市场。巴文化、易理文化资源或闲置,或长期占有不开发,或业主实力有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体育产业虽然每年都举办了许多大型的体育赛事活动,由于缺乏整体包装打造,没有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尚未形成对外的品牌效应。

(四)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聚集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发展产业所需的管理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创意型人才、市场推广型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更为缺乏。在文化系统288名工作人员中,具有文化专业技能的只有124人,占43%,其中高级职称29人,占10%,中级职称43人,占%,初级职称52人,占18%。城乡人才分布不合理,在全区26个乡镇(街

道)文化服务中心的111名工作人员中,具有一定专业文艺技能的只有 55人,仅占城区的%。在调查中,有%的人认为我区缺乏营运策划人才,有%的人认为缺乏管理人才,有25%的人认为缺乏文化专业技术人才。

(五)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待优化

一是缺乏长远规划。区政府虽然制定了旅游、体育等单项发展规划,作为文化产业核心的新闻服务、出版发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及相关文化产业没有制定阶段发展规划。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各自为阵、自生自灭现象,特色优势不突出,发展速度缓慢。二是统计口径不够规范。我区现行的统计体系中,不论是传统的文化产业,还是最新分类的文化产业,都没有按照国家统计局相应的统计分类和要求进行分类,没有文化产业的权威相关统计数据,导致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决策困难,影响全区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三是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文化产业在管理中往往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文化大市场形成。对民营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好,文化产业的投入缺乏保障,没有建立相应的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劲动力。动漫创意、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网络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刚刚起步,由于缺乏牵引动力,发展速度较慢。

加快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活动的集合,是在全球化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后,日本、韩国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日本的动漫和电子游戏产业迅速发展,很快风靡全球;韩国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优势产业得到蓬勃发展。2008年以来,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全国文化产业却逆势而进,迅速发展。湖南省提出“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重庆市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40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南岸区2008年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构建南岸特色文化产业高地,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南滨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2008年全区文化产业各类投入达20亿元,同比增长100%;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93%;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占GDP的%。

1、抓好新闻报业产业,做强媒体服务经济

依托重庆广播电视台和巴渝都市报社打造新闻报业产业,做强媒体服务经济。广播电视台重点抓好数字电视转换工程、MMDS系统工程、网络双向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建设,利用广电平台开发游戏、电视商务、电视短信、远程教育等服务领域,推进产业化发展。“巴渝都市报” 社依靠现代网络信息传媒技术,积极开发创意

媒体产品,拓展动漫创意、户外广告、新闻旅行社、报型产品印刷业巴渝传媒网视频中心等领域,打造“巴渝”系列的报业产业服务经2、抓好文化艺术产业,做大文化演艺市场。

按照社会需求与文化市场发展需要,创新文化艺术服务形式和内容,抓好文化艺术产业。一是大力培育演艺市场。积极引进各类优秀专业演出公司、团体和艺人来涪演出;大力扶持本地优秀演艺团体,鼓励面向农村、中小学的演出;培育扶持民营演艺团体,整合优势资源,创作市场需要的精品文化,打造演艺业品牌。规划建设好民俗文化、娱乐演艺、美食、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特色文化街区。二是打造精品剧目。培植、引进、包装一批演艺、娱乐、艺术培训行业的名人名品,增强专业文艺团体的公益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发挥专业文艺团体主力军作用。歌舞团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创作特色歌舞艺术作品,重点打造精品歌舞剧《巴国风》,集中展现白鹤梁、小田溪巴人遗址、周易园、榨菜等特色文化内涵,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三是抓好艺术培训。文化馆要抓好群众文化普及与提高,开展少儿学艺、青年就业、中老年健身等培训,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四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督管理。积极引导文化团体面向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服务;开发展现涪陵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工艺美术、书画作品,培育市场,形成规模产业化发展。

3、抓好休闲娱乐业,培植民营文化企业

鼓励和引导各种民营投资主体举办文化娱乐演艺业,采取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进入国有文化企业,推进文艺演出团队的市场化运

作。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发展1-3个示范性、导向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文化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休闲、娱乐演出的品牌经济效益。加大区域传统文化娱乐形式的创新力度,提高文化娱乐业的品位、档次和科技含量,不断营造新的消费热点。

4、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做强文化旅游企业。

按照把旅游业培育壮大成为有规模、有实力、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一是抓住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对外开放时机,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遗址按照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小田溪巴人遗址公园集中展现巴王陵墓文物、巴人民俗民风文化;进一步做好周易园的旅游开发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将周易园打造成展现易文化发展脉络和内容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景区;816军工洞开发,融入“三线建设”与军工建设的特殊历史文化,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二是发展文博会展产业。围绕白鹤梁保护、小田溪巴人遗址、周易园等特色文化、文物资源,组织举办水文科学、石刻、书法、文学艺术、巴文化、水文化、易理文化等内容的高层研讨会,举办榨菜文化节,发展文博会展产业。三是打造文化旅游载体。规划建设滨江路民俗文化产品一条街,集中展示涪陵民俗文化,形成特色旅游商品市场。四是发展特色休闲旅游。集中抓好蔺市红酒小镇和古镇建设,推动以青羊镇为代表的后山坪上农耕文化旅游开发,促进以大顺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

游。五是发展自然风景旅游。武陵山森林公园、雨台山、石夹沟、御泉河等自然景区,重点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内涵载体的避暑休闲旅游品牌。充分发挥我区文化产业优势,组织有关专家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将我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打造特色鲜明、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巴国风”等作品,增强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品味和吸引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要。

5、抓好文化创意产业,拓展网络文化。

集成长江师院、金渠企业孵化器等区内优势资源,实施四大支撑项目,拓展网络文化:一是依托长江师范学院,引进建立50家虚拟大学,建立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培养从事软件开发、动漫制作和服务外包等人才,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做大金渠企业孵化器,创建国家级企业孵化器,建立软件开发及服务外包基地,搭建动漫技术、固件服务、软件测试、服务外包等公共服务平台,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培育一批从事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和动漫制作IT企业,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学号:04

班级:营策一班

学生:李莎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