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地理学重点

植物地理学重点

植物地理学重点
植物地理学重点

植物地理学重点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二、判断改错题(共小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判断如下命题,错误标×并改正,正确标√)

三、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四、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五、论述题(共1小题,共16分)

简答题:

1.请利用光谱性质说明植物遥感图像的特征

a可见光绿波段0.55μm附近有反射率为10%-20%的反射峰,这是叶绿素的特征反射峰。

0.68μm,反射率下降,是被叶绿素吸收的结果

b0.7-1.4μm和1.5-1.9μm近红外光谱区,高达50%-60%的强烈反射,这个第二反射峰是绿色植物的特征,是植物有别于其他无叶绿素物体的关键波长区。

c不同植物种类反射光谱总体相似,但在近红外光仍有较大差异。草地反射率>阔叶林>针叶林>水生植物

d近红外反射率,活力强>活力差

e近红外反射率年际变化,一年10-20%的起伏,春末夏初>春季夏末>秋季

f可见光波段内,绿波段和红波段反射率变化较大

g不仅仅是单一要素表面的光谱反射资料,还是作为物理和生物对象综合的光谱反射资料h植物反射光谱还与环境条件有关,综合反应在植物光谱亮度系数上。

2.被子植物演化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3.简述按照植物种分布区的形状划分类型时的类型及特

点。

按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分类型时一般归纳成两种类型:

其一为连续分布区,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

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被不可逾越的障碍隔断

而失去交流繁殖体的可能性。其二为间断分布区,分

布区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中间被高

山、海洋、不适宜气候或者土壤等阻碍隔开,各部分

的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

4.请简述硬叶旱生植物的特点及适应机制。

硬叶旱生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树种相对贫乏。却具有近似的生活方式。木本

植物以长达5-10米的深根系吸取潜藏的地下水,是减缓水分平衡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夏季长期的干旱高温常迫使叶气孔在中午关闭。故加强表皮和外侧角质层等保护装置、减小叶面积及最终以发展小而厚的常绿叶成为该类植物的最佳选择。

叶片无光泽呈灰绿色,排列形式与光线来向呈锐角。常绿硬叶是充分利用全年有利的温度和光能,减少对光合作用的消费。植物体具刺,特别是叶变成刺是典型的特征,大多数开花鲜艳,以黄色为主。很多植物能分泌挥发油,连同芬香的花朵,使群落具有特殊的香味。由于冬温多雨,芽很少被有鳞,或完全无芽鳞。

5.岛屿形成后植物开始向此地散播,请简述岛屿植物种子的传播特点。

6.简述进行植物分布区调查的工作步骤(答案不确定,来自网上)

植物分布区调查方法大致可以分成个体调查与群体调查。个体调查着重在种类的鉴定,调查工作通常包括采集,与标本的制作收藏。群体调查着重在特定地区植物种类及数量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情形,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现况的植物社会调查以及潜在植被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样区法、样线法、点样法及点四分法。结合视觉景观调查,而采用较接近样线法的循线取样法,沿道路两侧进行系统取样。

调查步骤:

1.利用汽车行驶量测,每200公尺选定一调查点。

2.在调查点利用皮尺、竹竿和细绳在马路两侧各围出一块3*1平方公尺的长方区块,为灌木取样区

3.记录该取样区的分布位置,及区内灌木种类与数量﹝出现次数﹞。

4.在调查点以步测方式,利用竹竿在两侧各标出一块50平方公尺的正方形区块,为乔木与田间作物的取样区。

5.记录该取样区的分布位置,主要田间作物种类,以及乔木的种类与数量。

6.以相机在调查点向道路两侧分别摄取相片三张;拍摄角度以俯角-2°至-10°之间,以取得中、远景致为原则,并记录拍摄位置与时间。景观纪录主要以地形线、天际线、水的边线、主要山峰与水体特征,及清晰区分的植物镶嵌为视觉单位。

7.简述物种命名的基本规则及其变化

补充规则:

a植物的拉丁名命名人有两个,将两人姓氏用et(意“和”)或用“&”连接如: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 Keng. & Kengf.

b植物由一位作者命名,但由另一位作者代为发表,两人姓氏需用拉丁文的前置词ex(意“自,从”)连接,代为发表者姓氏放在后面

如: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 Kunth. ex Steud.

c某分类学家将属名定错,后经别人改正者,则保留原来种的命名,只更换属名,并将原命名人加括号附于种加词之后

如: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Murr.) Garr.

d对植物的亚种或变种命名,为属名+种加词+变种加词(书写时,要求在变种加词前写上变种Variety的缩写var.)

如:白丁香——Syringa oblata V ar. alba Rehd.

8.请根据下图标示出世界植物区的名称

9.简述地理残遗与分类学残遗种的区别

地理学残遗是指第三纪时一些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至今仍仅保存狭小的分布区;分类学残遗是指分类学上现存孤立的单种(或少种)的科属,它们的现存当代分布可能具有地理残遗的特点

10.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夏威夷群岛距离北美的物种间断分布现象

踏脚石作用:更新世冰期海面下降,大洋岛出露增多,借风力、水流和鸟类传播的植物可以借助这些“踏脚石”从大陆到达远洋海岛。成功到达海岛的几率很低,由于地质时期历经年代很长,低几率事件也会成为必然。

11.简述植物根系吸水原理

12.简述植物耐性限度的调整方法

a植物内稳态

b驯化:如果一种植物长期生活在最适区的一侧,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诱发生理补偿变化,导致该种耐性限度和生态幅改变,形成新的最适点

c休眠:植物主动进入生理不活跃状态,可以扩大对环境条件的耐性范围,是植物抵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d周期性调整:植物耐性限度的调节往往有节律,这是植物对生态因子周期变化不断适应的结果

13.简述可见光和紫外线的生态作用和影响。

(1)可见光在诱导植物形态建成、向光性和色素形成方面,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的作用不同

-红光区利于碳水化合物合成,植物营养生长

-蓝光区利于蛋白质合成

-植物同时吸收红光区和蓝光区,才能实现最大光合效率

(2)紫外线

-紫外线破坏原生质、细胞分裂和生长素合成,抑制茎的伸长生长。

论述题

1.论述世界植物区系时空演变

a侏罗纪时

统一的大陆分裂为南北两块,南方的冈瓦纳古陆进一步发生断裂移动,全球海洋性气候居于优势,比现代要温暖些,而且气候带间变化不很显著。

北半球银杏类分布甚广,混生松科与杉科植物,多处形成大片森林。

南半球银杏稀少,以南洋杉科与罗汉松科为主。低纬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以本内苏

铁与苏铁类比较繁盛。

真蕨类生于各地林下。

此时有没有被子植物繁生,目前尚无定论。

b早白垩纪

被子植物化石最早见于早白垩世的热带地区(或认为在山地),至今这里(主要是东南亚)保存有许多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科属,如木兰科、金缕梅科、三白草科等。在中白垩世(1.1—1.0亿年前)的岩层中发现有木兰科、水青树科、无患子科、山龙眼科、小蘖科、毛茛科、防己科、以及类似樟科、莲科的化石或花粉。到晚白垩世(8000万年前)裸子植物已居劣势,苏铁类只残留少数,而被子植物约有六、七十

科,跃居植物界首位。

白垩纪期间板块运动有所加剧。南美南部与非洲南部在早期就已分离,中期时它们的北部亦失去直接联系,印度板块则由南向赤道方向移动。这些变化对各地区间植物种类交流和进化带来明显的影响,如开普植物区(好望角)便是在长期孤立的形势下发展的。

c早第三纪始新世

早第三纪始新世时全球气候较暖,气候带界线难划清楚, 这期间被子植物科数又增加一倍左右,并有许多现代属。

在35°N以北, 广泛分布喜暖湿环境的第三纪植物,偏北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南部混生常绿种类。

早第三纪极地寒温带植物区系分布在东西伯利亚和北美西北沿岸的一些岛屿。据研究,这里当时无霜期长达5个月以上,年平均温度不低于-5℃,年降水量800—

1000mm,具海洋性气候特征,但有半年阳光不足,落叶的针叶树很多。

早第三纪期间南方古陆冈瓦纳继续分裂移动。南温带植物区系广布于南美南部、新西兰、澳大利亚东南部。

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中一度位于非澳之间,可能有一些被子植物通过它进行传播交流。

但现代印度植物区系缺乏特有科,更多地近似于东南亚植物区系,被认为是在始新世末与亚洲板块碰撞连结后才由后者移入的。

澳大利亚板块在4900万年前与南极板块分离北移,由于新西兰与它早在8000万年前便已分开,两地共同成分较少。南极板块向南方高纬移动,至渐新世时因气候过冷而种子植物在此绝迹。

渐新世初北方气温剧降,北美西北沿岸在100—200万年内年平均温度由27℃降到12℃,年较差则由5℃增到25℃,致使温带植物区系向南迁移分布,此地原有的常

绿种类逐渐消失。

d晚第三纪时

晚第三纪时喜马拉雅运动强烈,高山隆起,大陆面积扩大,内地大陆性气候更趋旱化。大气环流形势发生变化,全球普遍降温,气候带变化与界线明显,全世界植物区系和现代已很接近。

在中新世1700万年前, 北非与中亚植物因陆地相接获得交流条件,经过选择与适应的变化逐步形成地中海西亚-中亚植物区系。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仍然分布较广,但在更北面更凉湿的地区,北方植物区系获得迅速发展,它以裸子植物中的云杉、冷杉、落叶松等为代表,并夹有一定数量的桦、榛、赤杨等。南方,15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主体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的高压带形成大面积干旱荒漠,东南部保留部分南极成分,北部接收了来自东南亚的热带成分。新西兰也进入亚热带气候带,接收一些古热带成分。

上新世期间北半球中纬地区植物区系变化很大。

600万年前南北美间海峡消失,植物得以沟通交流。

e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

造山运动剧烈、气候大幅度降温,使第三纪植物区系受到非常深刻的影响,分布变化极大。更新世冰期和间冰期多次交替出现,造成植物大规模迁移。

中欧和西伯利亚的第三纪植物区系成分在冰期被南部山地和干旱区阻挡,未能南下避难而大部绝灭,所以现代区系种类贫乏。北美亦仅在东南部和西海岸保存部分第三纪植物区系,与东亚遥遥相对构成间断分布。在中美地峡则只能进行过滤式迁移。

更新世气候及它引起的生境变化,使各个种的不同种群经受多种自然选择压力,并使它们之间或孤立或接触,从而出现一些新种或变种。

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使海平面上下变动约300m,使白令海峡等植物传播阻障数次消失。此时期中国大陆与台湾岛的植物也有多次交流。

f距今11000年前

最近一次冰期结束,气候回暖,海面上升,大陆架又被海侵没入水下,岛屿植物与大陆联系中断,大陆植物逐渐向中高纬地区迁移。距今7000—5000年前气候最为温暖,喜暖植物分布比现代更偏北。其后出现波动式降温,有几次降温幅度很大,引起植物分布的相应变化。但这期间人类活动的影响已很重要,特别是对栽培植物和杂草的传播作用更为突出。

2.论述植物地理学与全球变化的关系P354

全球变化研究不仅关注地球系统的发展历史,而且更多关心地球系统的未来。由于地球系统生命与非生命组分之间的耦合关系,植物地理学研究必然被融入全球变化研究的多个层面,全球变化的诱因、证据、内容、影响、响应和适应等都与植物地理密切相关。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全球很多区域的气候变暖是最明显的全球变化内容之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化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如不同植被类型甚至同种植被类型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发育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个体、种群、群落、植被等多个层次上,分别研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和植被的影响以及植物和植被的适应和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球变化与人文因素研究计划非常关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土地覆盖的主体正是各种各样的植被类型。国际地圈—生物圈研究计划则与植物地理学研究关系更加密切。

3.说明遥感植被制图的主要步骤和过程P243

资料准备:针对研究对象的需要选择遥感图像的时相和波段,确定合成方案和比例尺。选择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按地形图分幅或研究区范围镶嵌遥感图像,使其能与地形图配套,分析已知植被资料,研究地物原型与影像模型之间的关系。

初步解译:根据影像解译标志,即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图案、布局、位置等建立起每个植被类型在相片上的相应的影像特征,加以仔细对照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应关系,从而使之能够根据遥感相片上不同的影像,初步判读它们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取得直接经验。

野外调查:地面实况调查,包括航空目测、地面路线勘察、定点样地调查和野外地物波谱测定等。此外还需要向当地有关部门了解区域发展历史,收集区域自然地理背景材料和农事历。详细解译:根据实况调查资料,全面修正初步解译,提高解译可信度,对详细解译图可再次进行野外抽样调查或重点调查,确认可信度,直到满意为止。

制图

4.论述植物群落结构与植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己联系实际随便写……

一定类型的植物群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形成,且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

各种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在不同环境中形成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具有特殊空间结构的生物群落,这些植物群落构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景观,如雨林、暗针叶林、草原、荒漠等。

另一方面,植物和植被的分布均随环境而变化,植物个体生活、物种分布和群落特征都深受环境制约,它们的变化常能很好地反映当地环境的若干特征和变化

名词解释

5. 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8. 变种: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 变型(form):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

1. 成对种: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9. 替代种:一个种属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自的分布区(或有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2. 生态种组:是指一组生活型十分类似、对重要的生境因子关系十分近似的种;或指分布方式十分类似的种。

3. 蒸腾效率:植物每消耗1kg水分所形成的干物质重量(g)

4. 更新世避难所:更新世冰期的严寒使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原有植物大部分灭绝或被迫南退,只有部分地方受影响较轻保存住较丰富的第三纪植物。这些地方称为更新世避难所。

6. 植物内稳态:植物通过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7.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10. 表型可塑性:由于环境影响而导致的基因型不变而表现型变化的现象。(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11. 光周期现象: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长短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植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方式。

分类:

-长日照植物:起源和分布于温带和寒温带,日照超过

一定临界值才能开花

-短日照植物:起源和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日照少于

一定临界值才能开花

-中日性植物: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此类,昼夜长度接

近相等时才开花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

12. 渗透作用:指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13. 植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及结构,

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14. 净第一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R),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

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

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NPP+R

15. 高斯定理:生态位相同(例如食物相同、利用资源的方式相同等)的两个种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判断改错

1.晚白垩纪开始,被子植物在世界各地突然大量增加,属种和个体数量都超过其他任

何一类植物,特别是与昆虫动物的协同进化,也是其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

2.属的分布区内容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根据此绘制种数等值线,其

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3.种子的吸胀作用可以使其突破坚硬的种皮,一般来说,纤维素含量高的种子吸胀作

用最显著()

4.植物区系区划的基本单位体系:植物区、植物省和县。()

5.植物群落既是一般的概念,也是基本分类单位。()

6.建群种在个体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

()

填空题

1.最早出现于陆地的高等植物之一是,它们特别简单的形态结构表明其祖先很可

能是离开水环境不久的低等陆生植物,不断朝着发展配子体的方向演进。

2.群落的分类单位不同的学派不相同。我国采用的分类系统是三个基本等级制,即基

本单位是,中级单位是群系,高级单位是。

3.CSR系统描述了适应生境的3种不同资源分配策略类型。其中,适应低胁迫强

干扰的生境,适应低胁迫低干扰的生境。

4.优势种和的具体种类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或者说某种起着优势种作用的植

物常常只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

5.盖度分为和,其中多用在草本群落中。

6.冻害是指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的现象。起源于热带的植物遇到零度

以上的低温也会受害,称为。

7.岛屿形成后,植物由大陆向此地散布,因而期间的距离远近和植物跨越海洋的传播

能力直接制约此岛屿植物种类的组成。新出现的岛屿上,首先到来的是类型的

植物,稍迟是海流携带植物类型,然后是类型的植物。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2)2012.11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 第1大题:单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1、热带雨林的土壤类型为()。 A.黄壤 B.红壤 C.砖红壤 D.灰化土 2、()的乔木层植物叶片排列方向与入射光线垂直。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3、胎生植物是()的一个特殊现象。 A 热带雨林 B 红树林 C 常绿硬叶林 D 常绿阔叶林 4、在自然界,()是最为广泛的种群分布格局。 A. 均匀分布 B. 集群分布 C. 随机分布 5、当一个种群中幼龄个体数占的比例较大,老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时,该种群属于()。 A 稳定种群 B 增长种群 C 衰退种群 6、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A 他感作用 B 抑制作用 C 竞争 D 领域性 7、形成"赤潮"的种群动态是 ( )。 A 不规则波动 B 周期性波动 C 种群爆发 D 生态入侵 8、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A. CO2浓度升高 B. 水体温度变化 C. 水体富营养化 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9、从以下答案中选择拉丁文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 ar. majior N.E.B.所表示的命名内容.() A.变型; B.变种; C.亚种; D.品种. 10、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A.群丛; B.种群; C.种; D.群系. 11、选择生长在高光强环境中的C4植物光合特点. () A.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高; B.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低; C.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低; D.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高. 12、在自然界,有一部分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分别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进行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和有机物的合成, 请从下面的植物光合作用类型中选择出来. () A.C3植物; B.CAM植物; C.C4植物; D.B和C. 13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为()。 A.趋同适应; B. 竞争; C. 互利共生; D. 趋异适应. 11、14、物种在自然界中最可能分布的地方是()。 A.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 B.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 C.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 D.无天敌. 15、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 A.他感作用 B.抑制作用 C.竞争 D.自疏 16、从以下答案中选择"常绿阔叶林"在植物群落分类单位中的等级.()。 A.植被型; B.群丛; C.群系; D.植被亚型. 17、海南岛,杭州和大兴安岭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 A雨林,黄山松和针叶落叶松林; B.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C雨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落叶松林. 第2大题:多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1、从下列植物中排除北极-高山式间断分布种. ()。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 1.1 中国观赏植物对世界园林的贡献 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从十六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就到中国采集植物标本,在1839~1938年的一百年的时间内,西方国家从中国引走了数千种植物,目前,仅爱丁堡植物园就保存了中国原产的植物1500多种,我国观赏植物能够在世界园林中确立如此高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观赏植物为我国特产,如山茶花(Camellia japoica)、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牡丹(paeonia suffructicosa)、银杏(Ginkgo biloba)、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nobcides)、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猬实(Kolkwitzia amabilis)等等;②世界上许多重要观赏植物的分布中心在中国,如槭属、山茶属、百合属、石蒜属、含笑属、木犀属、丁香属、报春属、竹类植物、兰科植物、蔷薇属等;③世界许多重要观赏植物品种的形成都离不开中国植物,中国的月月红和香水月季是现代月季最重要的亲本,没有中国的月月红就没有周年开花的现代月季,没有中国的香水月季就没有现代月季的芳香气息;中国的高山杜鹃(Rhododen-dron)是形成杂种常绿阔叶杜鹃的亲本,英国人常说“没有中国的杜鹃花,就没有英国的园林”;中国的金花茶是培育黄色茶花的亲本;其它著名的种类还有报春属、兰属、绣线菊属、落新妇属等。 1.2我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世界有植物种类约30万种以上,我国有3万多种植物,约占1/10,其中苔藓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数的70%;蕨类植物52科,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8000种(包括种、变种、变型和栽培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属750种,中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针叶树的总种数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 经过近30年的调查和研究,我国观赏植物资源基本搞清,全世界观赏植物约有3万种,常用的约6000种;我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约1~2万种,常用的约2000种。 1.3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研究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传统保存方法主要有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两种,超低温保存和核心种质构建是近年才开始的新技术。 1.3.1原地保存(conservation in situ) 指将种质资源在原生地进行保存,又称就地保存。设立植物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是主要形式,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地理标识、生境/物种保护区、景观/海景保护地、自然资源保护地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1.3.2异地保存(conservation ex situ) 指将种质资源迁移出原生地栽培保存,又称迁地保存。异地保存的主要形式有国家和地方建立的植物种质资源库、植物良种基地收集区(圃)、植物园、树木园及种子资源贮藏库等。 1.3.3超低温保存(cryopreservation) 是指将植物活体材料在超低温条件下(-196℃)长期保存,待需要的时候将其恢复到常温状态,并确保其正常生长的一套技术。种质资源低温保存(cryopreservation)是由cryo 和preservation组成,从词义看,低温所涉及的温度范围是不确定的。习惯上,人们将-80℃以下的低温称为超低温,干冰温度(-70℃)称为极低温,低温则从4℃往下推(李广武等,

《植物地理学》期末试卷A卷 植物地理学

200×-200×学年度第2学期期末考试(A)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最小面积 对一个特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 证展现出该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一定面 积。 2.植物环境(群落环境) 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 的一个组成成分。 3.植物区系 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4.生态位 每个种群与群落中其他种群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 其机能关系。 5.植物群落 某一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群以及植物与环 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组合,称为植物群落。 二、判断题(10分,对着“√”,错者“×”,每题1分) 1.(×)建群种就是群落最高层的优势种。 2.(√)针阔混交林的乔木层具有两个层片。 3.(×)群落演替与群落波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是可以预测的。

4.(√)群落的复生必须具备种源及土壤。 5.(×)生态型是植物趋同适应的结果。 6.(×)光照越低,对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越有利。 7.(×)外来种与入侵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 8.(×)胎生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乔木所特有的现象。 9.(√)环境条件的不均匀性是小群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10.(√)沉水植物是典型的水生植物。 三、简答题(30分) 1.简述Logistic 增长曲线的特点。 曲线变化平缓(1.5分),具有一个上渐近线(1.5分) 2.根据植物对光强的不同反应,可将植物分为哪些类型? 阳生植物(1分)、阴生植物(1分)、耐荫性植物(1分) 3.草甸和草原有何区别? 草甸为隐域植被,草原为显域植被(1分) 草甸季相变化不明显,草原季相变化明显(1分) 草甸以中生植物为主,草原以旱生植物为主。(1分) 4.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分为哪些类型? 寒害(1分)、冻害(1分)、霜害(1分) 5.在世界范围内,夏绿林主要分布于哪些区域? 北大西洋沿岸(1分);西欧与中欧(1分);亚洲东部(1分) 6.阐明泰加林的基本特点。

植物地理学(整理)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 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 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 发生成分 迁移成分 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的。)生态成分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西南大学植物地理学复习新

《植物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种:是分类系统的最小单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可育后代,并且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2.种群:占据某一定地区的某个植物种的一个群个体叫做种群。 3.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其共同特征是: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维管束,它们的生殖器官都是多细胞的,生殖时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由于这些特征的出现,加强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陆地环境的适应,从而使它们得以长足发展,所以称这些植物为高等植物。 4.植物学名:一种植物由属名、种名和命名人的姓氏缩写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拉丁学名。一个物种只有一个拉丁学名,学名第一个字是属名,为拉丁名词,其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加词即种名,大部分为形容词,种名一律小写其性、数、格需与属名一致,在种名的后面还应加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用正体字书写。 5.生态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直接作用于植物生命过程的那些环境因子称之为生态因子。 6.生态幅:植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强度变化的适应范围。 7.光补偿点:当光合强度以呼吸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之为光补偿点。 8.春化过程:很多温带区域的植物,只有在它们受到一段时间冬季低温的条件,才能重新开始正常的生长,这就是所谓的冬季低温刺激或者春化过程。 9.寒害:热带亚热带的喜温植物,当寒潮到来时,温度还没有下降到0摄氏度,植物就受到伤害,我们称之为寒害。 10.旱生植物:是干旱生境——草原、荒漠以及其后干燥、炎热区域的植物。它们在气候潮湿区域的干燥生境也有分布。旱生植物总的特点就是能够忍受干旱,而不强烈降低其生命活动。 11.生理性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土壤并不缺乏水,但其不良土壤状况或根系自身的原因,使根系吸收不到水分,植物体内发生水分亏缺的现象。 12.顶极群落:植物演替的结果导致该地区的生境条件逐渐由严酷向中性转变,同时植物群落逐渐地向着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于该地区气候条件的稳定状态转变,这种适应于现时气候条件的、结构稳定的群落,美国学者称之为顶级群落。 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13.抗寒性锻炼:当环境温度从秋季到冬季降低时,植物体内增加一些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使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增大,冰点低,从而抵御寒冷。这种过程就称之为抗寒性锻炼。 14.演替:在任何一个区域发生了植物群落的改变,即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称之为演替。 15.红树林: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淹没,潮涨时淹没于水中,退潮时露出水外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的高温、耐盐、湿生的乔灌木植物群落,主要由红树科植物组成。 16.层片结构:属于某一生活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结构。 17.植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18.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科、属、种)的总体就是该地区的植物区系 19.长日照植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段时期,如果每天光照时数超过一定限度(14小时以上)才能形成花芽,日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凡具有这种特性的植物即称为长日照植物。 二、填空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引言生物圈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 2.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 3.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 第一章植物的基本类群 1.生物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进化、应激性 2.植物繁殖的三种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3.植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4.植物的分类原则:自然分类法(林奈) 5.植物界六大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6.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局限在一定区域的生物类群。 7.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各群在在空间上互有间 断即为种群。 8.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的现象。 9.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科:木兰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 10. 第二章植物的生活和环境 生态: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形式或者总体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塑造、改造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指某一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 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3.生态因子分类(简述)

4.环境胁迫: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 现象成为环境胁迫。 5.干扰: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6.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 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简述) ①综合作用:1)不可替代性2)互相作用(各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②主导因子作用:所有因子不变,某一因子的变化引起生态关系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1)最低量定律:不可缺少的有效养分中,数量上接近临界最低的一个,限制着植物的产量; 2)限制因子作用:在某一程度上起主导作用,不同时空条件下,限制因子不同,会变化; 3)生态因子三基点:最高点、最低点、最适点; ③补偿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生态因子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④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任意生态因子直接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 三、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考点) 1、适应:植物生活在变化的环境中,它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反映出的所发生的变异,使其能 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增强抵御不利条件的能力。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适应与不适应是相对的;3)适应的结果——产生进化。 进 趋同适应:来自不同地方的植物在同一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变异 化趋异适应: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生存进化 适弹性(可逆)【如驯化:在环境定向压力下植物发生的生态幅变化】 应塑性(不可逆,基因已被改变) 2、适应忍耐力(耐性范围) 能力需求性 3、生态类群(型):同一生境下,对某一生态因子而言,不同种群的习性 一样、适应相同的植物组合。 4、生态型:长期受不同环境因素影响,植物在生态适应的过程中,发生群体间的变异与分化,形 成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个体群,并在遗传性上被固定下来,这种种内不同种群称为生态型。 5、生态差型: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呈连续变化的现象。 第二节光照条件 【光对植物的影响:光强、光质、光周期】 一、光强 1.光强与光合作用 需求性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总体规律,重点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整治与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生产力综合配置、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工程设施合理布局等方面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性论证和科学依据。将地理科学专业建成专业口径宽、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省内外同类院校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教师素质和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具有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环境教学、地理教育研究工作,也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要课程:地球概论、环境保护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 特色课程:洞庭湖区专题研究、地理教学技能、乡土地理。 四、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地质与地貌实习、气象与水文实习、植物与土壤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实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分散实践:地球概论、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等课程实践。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 引言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各种植物的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形成原因的科学。 植被地理学:是研究各地区的植被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 1、原核植物分门:细菌、蓝藻门 2、苔藓植物分纲:苔纲藓纲、 特征:1,植物体有两种形态:叶状体、茎叶体;2,没有根的分化,只有假根;3,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而附在配子体 3、蕨类植物分纲:1裸蕨纲2石松纲3水韭纲4木贼纲5真蕨纲。 4、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胚珠裸露,种子裸露;2全部为木本植物,大多数为高大乔木;3具颈卵器构造,有些种的精子还具有鞭毛(苏铁);4具多胚现象; 裸子植物分纲:分为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买麻藤纲和红豆纲5、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具有真正的花;2种子包在果皮之内;3具有双受精现象;4孢子体高度发达,组织分化精细,生理机能效率高;5多种传粉方式;6生长和营养方式多种多样性。 被子植物分纲: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

6、认识校园的植物(种名和所属科名) 1.漆树科:芒果、人面子、盐肤木 2.梧桐科:苹婆 3.棕榈科:鱼尾葵、棕竹、王棕、假槟榔、金山葵、短穗鱼尾葵、蒲葵、瓶子椰 4.马鞭草科:黄树梅 5.大戟科:海南珊瑚、蝴蝶果、重阳木、乌桕、月下珠、一品红 6.千屈菜科:大花紫薇、紫薇 7.五加科:鹅掌柴 8.榆科:朴树 9.天南星科:白蝶芋 10.紫草科:福建茶 11.锦葵科:朱槿花、彩叶扶桑 12.百合科:沿阶草 13.海金沙科:海金沙、红千层、白千层 14.无患子科:龙眼 15.桑科:小叶榕、大叶洒金榕、金钱榕、柳叶榕、构树、橡胶榕、无花果、菠萝蜜 16.菊科:蟛蜞菊、三叶鬼针草、小飞蓬 17.莎草科:香附子 18.禾本科:红花酢浆草、黄花酢浆草、细叶结缕草、黄金挂绿、观音竹、佛肚竹 19.伞形科:雷公根 20.车前科:车前草 21.桃金娘科:番樱桃、番石榴、铁仔葡萄 22.苏铁科:苏铁 23.茜草科:雪茄花、龙船花 24.鸭跖草科:蚌花 25.夹竹桃科:鸡蛋花、黄蝉花、黄花夹竹桃 26.海桐花科:海桐花 27.蔷薇科:桃花、枇杷 28.爵床科:小驳骨 29.百合科:麦冬 30.杜英科:高山望、圆果杜英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 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 地衣门: 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 蕨类植物门: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 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 (1)异地物种形成: (2)同地物种形成: (3)平行物种形成: 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 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5.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1)地理成分: (2)发生成分: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引言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影响 1.植物生产氧气,维持生物正常呼吸作用,在大气中可形成臭氧层。 2.植物生产有机物,供生物作为食物。 3.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参与湖泊、沼泽的发展演化。 4.植物残体参与岩石的形成,产生含煤、石油的岩层。 5.依靠植物加快土壤的形成,植物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中集聚。 6.植物影响地表水分循环和热量平衡,因而影响各地气候形成,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7.植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8.菌类完成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转化。 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生物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植物群落:由于空间的有限性,属于同种或不同种类的大量个体毗邻生长,彼此之间必然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和周围环境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体经过竞争、适应、淘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各式植物组合。 第一章 3.植物分类原则:人们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门别类,排

列顺序,形成分类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 4.同物异名:同一植物由于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往往有不同名称。(马铃薯,土豆) 异物同名:同一名称指不同植物(白头翁) 5.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属名(拉丁名词)+种加词(拉丁形容词)+命名人(正体) 6.有性生殖:a同配生殖 b异配生殖C卵式生殖D接合生殖 7.世代交替:同(异)型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如果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基本(不)相同。 8.苔藓的配子体(n)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体(2n)远比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9.苔藓的孢子体分三部分:孢蒴(孢子囊),蒴柄,基足 10.蕨类的幼胚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亡,孢子体即行独立生活。 11.种子植物形成种子和花粉管。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12.裸子植物孢子体: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枝条常有长短枝之分。木质部一般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 13.裸子植物配子体: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裸子植物种子:胚(2n),来源于受精卵,是新一代孢子体;胚乳(n)来源于雌配子体;种皮(2n)来源于珠被,是老一代孢子体。大多数裸子植物都具有多胚现象。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 名词解释 1、最小面积:对一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证展现出该类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是特征的一定面积。 2、植物环境: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3、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4、生态位: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种)的综合体,在群落中与该生物所占有的空间有关。 5、植物种群:某一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群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组合。 6、植物内稳态: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7、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8、环境: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9、植物分布区:一个地区或一个群落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10、地带性植被:大体上与气候相吻合,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占有大面积的植被,成为地带性植被或显域植被。 11、竞争排斥原理:生态学上完全相同的种,不能长久的共存,最终一个种被另一个种所取代。(高斯假说)、 12、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13、地理残遗分布:一些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会急剧缩小,至今仍保存狭小的分布区的现象。 14、垂直带谱: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的一定体系。 15、群落成员型: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各种特征综合评价其作用和地位额尔划分出来的物种类型,如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等。 16、高斯假说: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若生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的竞争,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17、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括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18、生理性干旱:当土壤溶液浓度很高,降低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低于植物水势时,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会出现脱水的现象称生理性干旱。19、植物群落:是指在特定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活环境中所有植物种群组成的有机集合。 20、趋同适应: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21、顶级群落:演替系列中发展到最后、不存在物种更替证据时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群落。 22、群落演替: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群落类型的过程,即在一定区域内群落的演替过程。 23、非地带性植被:是指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1物种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种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繁殖产生新个体,不同物种见存在生殖隔离。 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空间内生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 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根本原则: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表现为形态学、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基因特征等一系列相似性。 基础:进化论。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木本到草本等,呈螺旋状进化 分类系统:在发展和修正过程中 3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每个单位分出亚级或一些辅助单位。如科一级可以分出亚科,族等。种可以分出亚种。 4植物的命名(例子+格式) 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照统一的命名法规,给每个物种制定的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通用林奈双名法。 二名法(又称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 二名法是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的某一物种的学名,是林奈(Carl von Linne, 瑞典人,1707~1778) 首创。二名法命名的种名中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 南京丽藻Nitella nanjingensis Han et G. X. Wang 桃Prunus persica L. 银杏Ginkgo biloba L. 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用三个拉丁字表示亚种或变种的命名法。 变种(variety, var.) 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ssp. flabelliformis 5植物界的大类群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 共同特征: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都是单细胞生物,没有核膜包围核质,也没有内质网膜,DNA未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简单的环形分子,没有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由非纤维素的另种多糖与氨基酸结合物构成,繁殖方式为直接分裂。 细菌与蓝藻的区别在于,蓝藻和细菌同是原核生物,但是蓝藻除含有藻胆素外,还含有Chla,细菌只含有细菌叶绿素;蓝藻无鞭毛,而细菌有;蓝藻含有叶绿素a,以及数种胡萝卜素、蓝藻素,可营光合作用。蓝藻具有双光合作用过程,而细菌是单光合作用过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 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 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 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 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 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内,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 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 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 ③轮生:每节着生3片或3片以上的叶,如夹竹桃 ④簇生(从生):节间缩短密接,叶成簇着生在短枝上,如金钱松、银杏 ⑤基生: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叶从植物贴地面的基部生出,如蒲公英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P15 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P15 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P16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P26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P74 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P74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⑷、补偿性:某一因子因其在量上的不足,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依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P75 4、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阴生植物的叶面积较大、叶比重较高、叶片大而薄、叶细胞排列疏松、栅栏组织不发达且细胞较短、叶片被毛少、叶片与入射光夹角较小、气孔经常开放、枝叶茂密、枝下高较低,这些特征提高了光的利用率、增大了光的截获面积、减少了反射率,因而有利于在弱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阳生植物常具有小而厚的叶片、叶细胞排列紧密、栅栏组织发达且细胞细长、海绵组织细胞稀少、叶绿体小而多、叶片被毛多、叶片与入射光夹角较大、枝叶稀疏、枝下高较高,有利于适应强光及其带来的高温、干旱条件。P88 5、积温: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也称>0℃积温。P9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