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府州折氏族源与党项化的再思考

府州折氏族源与党项化的再思考

府州折氏族源与党项化的再思考
府州折氏族源与党项化的再思考

西夏研究2015.04

TangutResearch

府州折氏族源与党项化的再思考

□刘翠萍

摘要:隋唐王朝对党项等弱小民族采取招抚、羁縻等民族政策,促使党项部落大量内附进而内迁进入陕北地区,麟府丰三州聚集、安置了大量党项族众,北宋政府在此实行了以当地土豪或少数民族

酋领为知州或蕃官的治理政策。折氏家族世袭府州刺史二百余年,凭借麟、府独特的军事战略位置,参加了北宋王朝抗击契丹、消灭北汉、抵御西夏的较大的军事活动,捍卫了中原王朝西北部边疆。自

托其源自周文王之后的折掘氏源出北魏孝文皇帝一族,随北魏南迁,辗转至陕北一带。唐贞观中赐折

掘姓为折氏。移居麟府州时,折氏早已汉化成为汉族大姓。府州折氏与党项诸部长期杂居,逐渐党项

化,成为具有鲜卑血缘的党项诸部之一。

关键词:府州折氏;族源;鲜卑;党项化

作者简介:刘翠萍(1962—),女,陕西府谷人,榆林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陕北历史文化。

一、党项族东迁进入陕北

党项族源于羌族,又称党项羌,由汉魏后居于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的西羌诸部发展而来,是居于这些地区的西羌的泛称。党项羌之名正式见于中国史籍,是在西魏、北周之际[1]2-19。党项族内部以姓氏为部落,大姓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野辞氏、房当氏、米禽氏、拓跋氏、颇超氏等八部,平夏部的拓跋氏最为强盛,成为后来西夏王朝的王族贵胄。

隋时,已有党项部落内附。唐贞观年间,有大量党项部落内附,唐于其地设数十个羁縻州县予以安置,以归降的各部首领分任刺史,隶松州都督府,其中,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并赐李姓。从贞观末开始,到唐永隆元年(680),党项族的内迁达到高潮,直到安史之乱前。他们以姓氏部落为单位自发地陆续向内地迁徙,部分迁居到陇右北部诸州,更多的迁居到关内道庆、灵、银、夏、胜等州,其中夏、银、胜三州辖境大部分在今陕北地区。唐设州郡、羁縻府州等予以安置。唐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势力北上,相继占领陇右、河西,迫使原居于此地的党项、吐谷浑东迁进入关内道,又迫使原居住在关内道诸州的党项、吐谷浑诸部的居地发生变化。大规模的迁徙逐渐演变成吐蕃、党项、吐谷浑等少数民族联合向东的寇略。为了阻断关内道北部的党项、吐谷浑与陇右吐蕃的联系,唐政府曾对党项、吐谷浑进行了有组织

9

的迁徙,结果,银州(今陕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绥州(今绥德)、延州(今延安)等地又迁来不少党项部落。这样,内迁党项经过第二次大迁徙后,逐渐按地域形成四个大的部落集团,其中三个集团的居地在今陕北地区:以党项野利部为主的六府部,居地在绥、延等州;因赫连夏而得名的平夏部,居地在夏州;南山部居地在鄜延以北山地间。[2]159-164根据《新五代史·党项传》记载:“唐德宗时,党项诸部相率内附,……散处鄜宁、邠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咸通末年,平夏部拓跋思恭趁中原地区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占据宥州(陕西靖边东),自称刺史。黄巢起义爆发后,拓跋思恭助唐有功,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封夏国公,复赐李姓,拓跋氏从此占据夏、银、绥、宥四州,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藩镇势力。在唐末五代的乱局中,党项拓跋氏(夏州李氏)世袭定难军节度使,势力不断壮大。北宋时期,党项部落散居陕北各地,据《宋史·党项传》记载:“灵、夏(今陕西横山)、绥(今陕西绥德)、麟(今陕西神木)、府(今陕西府谷)、环、庆、丰州,镇戎、天德、振武军并其族帐。”

二、麟府丰三州的建置及党项族众的安置与治理

麟、府、丰三州地势险要,南邻黄河,北绕长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时期,麟、府、丰三州是阻击西夏东进与契丹南侵的前沿阵地,这里是以党项为主的蕃汉杂居地区,民族成分十分复杂。

麟州专为安置六胡州起义后降附唐的党项部落而设置,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据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记载,“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其境内居民主要是党项。唐末,割据河东的沙陀人晋王李克用乘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之际南下进兵河曲地区,他拉拢当地土豪折嗣祚,将其收入帐下,“凡力所不能制者,悉命统之。而能辑睦招聚,横捍西北二虏,封上柱国,以其地为府谷镇”[3],隶属麟州,不久,折嗣祚被任命为麟州刺史。后唐庄宗时,“以代北诸郡屡为边患”,晋王升府谷为县。次年,招折嗣伦之子折从阮从回鹘归,以府谷县建府州,“以扼蕃界”,并以折从阮为府州刺史。这是折氏节镇府州之始。后来由于契丹侵扰,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从阮也以其地归附契丹,不久因契丹“欲尽徙河西之民实辽东,州人大恐,从阮因保险拒之”。[4]后晋开运四年,刘知远建立后汉,从阮归附,府州被升为永安军,以从阮为永安军节度使,行府州刺史,检校太尉,并从振武军分出胜州,加上沿河五镇隶属。宋代因之,后改为靖康军,赐名荣河郡,改保成军,置麟府路军司马等。金人占领后不久,被西夏攻取。其间,折氏始终是该地的统治者,延续达二百多年。可见,府州的设置一开始是因为折氏的威望,统治者企图利用折氏的影响力;维护其在当地的统治,再加上府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便由镇升为县、州、军。

丰州本为河西藏才族的聚居地,宋开宝二年(969)归附宋,其辖境包括今内蒙古河套东南一部分和陕西省府谷县以北,由王承美及其子孙世袭州政。庆历元年(1041),宋夏交恶,元昊攻下丰州。据《宋史·地理志二》记载,“嘉祐七年,以府州萝泊川掌地复建为州”,从此,丰州侨居府州之境。

麟州杨氏只袭封三代,丰州为西夏所陷,宋侨置其州于府州境内,王氏不再世袭。府州折氏世袭州政二百多年,其影响力及于麟、府、丰三州。

聚居陕北的党项部落有生户、熟户之分:“内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5]“接连汉界、入州城者谓之熟户,居深山僻远、横遏寇略者谓之生户。”[6]卷149他们大都以畜牧为生,多羊、马、骆驼,也有以农耕为主的熟户。在西夏王朝建立之前,他们是五代北方政权统治下的臣民,—

01

但叛服无常。如麟、府两州地,自唐末以来即为党项聚居之地,后唐建立之初,先后向后唐朝贡。这时,契丹的势力已经深入到河套南北,征服了该地的党项诸族;任后唐府州刺史的折从阮曾攻占契丹的胜州,并向后唐告捷。后晋建立后,府州折氏一度为契丹所统治;后因不愿迁徙辽东,降后晋并进攻契丹胜州、朔州。947年,契丹灭后晋,折从阮又转降于后汉。为牵制和防御契丹和北汉的进攻,宋太祖许府州折氏“尔后子孙遂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7]10。

对于麟府丰三州,宋实行了一套有别于内地州县的治理政策:任用当地土豪或少数民族酋领为知州或蕃官,加以羁縻,使其互相牵制,巩固边防,安定秩序。其原因正如欧阳修所言:“所谓土豪者,其材勇独出一方,威名足以畏敌,又能谙敌情伪,凡于战守,不至乖谋,委以一州,则当视其州如家,系已休戚,其战自勇,其守自坚,又既是土人,与其风俗情接,众亦喜附之,可使自招集蕃汉之民,是外能捍贼而自守,内可缉民实边省费减兵,无所不便,不比于命吏而往,凡事仰给于朝廷,利害百倍也。”[8]卷149到北宋时期,麟、府、丰三州成为党项聚居区。人口争夺也成为宋夏战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宋军与李继迁交战,折御卿助战,赵宝忠被擒。折御卿收降银、夏等州蕃、汉户八千族帐,得马牛羊万计。1071年,折继祖大败夏人,深入敌帐,降部落八百户。1067年,折继世事先得知嵬名山内附,以步骑万余人军于怀宁寨,入晋祠谷,趋银川(今陕西省横山县东党岔),分嵬名山之众万五千户居于大理河,夏人来攻,被击退。宋夏战争给边地生活的蕃汉族众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他们为躲避战乱纷纷逃离家园,据史书记载,自西夏犯边,河西之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东迁,很多人滞留在雄勇津渡口附件,折继闵谕慰安辑,使还旧业,得三千余户,于府州城北筑三堡以居之。迁入陕北的党项部落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完全归附中央王朝;一类叛服无常,且不时骚扰边境汉族地区。对于归顺中央政权的党项部落,从隋唐、五代到宋,中原王朝在地广人稀的北部边境地带予以安置,封建王朝一方面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大量的堡寨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采用羁縻政策,对边地的党项豪酋委以重任,利用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的特点抵御北部边境外其他游牧民族的寇略,以夷制夷。自唐末以来,聚居陕北的党项族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以拓跋氏(叛服无常者)与折氏(世笃忠贞者)为领袖的两大势力集团,正如陆宁先生所言,他们由化外部落走向边地的羁縻府州,再由边地进入唐王朝的内郡,成为唐政府军马的主要供应地,加上军备走私,财富迅速积聚,几个大的部落集团逐渐形成。在唐末五代乱局中,中原王朝向藩镇包括少数民族藩镇借兵勤王,加速了党项割据势力的形成。占据四州之地的拓跋李氏和以麟、府、丰三州为基地的府州折氏均兴起于唐末乱世。党项藩镇的发展倚靠拓跋氏家族与折氏家族,经历了兴盛期和蜕变期两个发展阶段,走上了独立发展与忠贞勤王的不同道路[9]。

三、府州折氏的兴起及其文治武功

折氏家族在府州的兴起应从折宗本算起,从其孙折从阮镇府州开始到折可求降金,折氏家族世袭府州刺史二百余年,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凭借麟、府独特的军事战略位置,麟、府二州成为抗击契丹和西夏的前哨阵地,从而造就了折氏家族的卓越功勋。折氏家族成员参加了历代封建王朝抗击契丹、消灭北汉、抵御西夏较大的军事活动,在这些军事活动中,他们大多充当了先锋与统率的作用。折御卿之后,折氏家族五代人和党项建立的西夏政权角逐百余年,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在他们所经历的重大战役中,除了抗击敌人的军事入侵外,还有护送军粮、军服等军需物资的遭遇战,为兴建城郭、堡寨等军事设施而屯兵应战。他们在抵御少数民族入

11

侵的军事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折御卿带病临敌、死于军中,折海超、折惟信战死疆场,折惟昌带病冒风沙护送军粮病逝于军中,年仅37岁。折氏镇守府州期间,不仅战功卓著,而且为政清廉,团结部众,得到了蕃汉人民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和褒奖。

折氏抗击契丹从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开始,契丹打算将燕云十六州下属的河西之民全部迁徙到辽东,引起当地民众的恐慌,府州刺史折从阮“保险拒之”,阻止了此次迁徙。后晋少帝开运元年(944),折氏与契丹绝交,此后,折氏与契丹有多次交锋,折从阮拔契丹十余寨,收复胜州,奉诏谕降野鸡第七门族首领李万全及树夥等二十一族。982年,折御卿在新泽寨破辽兵。995年折御卿大败辽军于子河汊,斩首五千级。1004年,折惟昌攻契丹朔州界,破狼水寨,解除了辽军对于岢岚军的包围。折氏在消灭北汉的战斗中立下了不少战功。951年北汉建立,次年,防御史折徳扆击败来犯府州的北汉军,并攻拔北汉岢岚军;957年,折德愿在沙谷寨击败北汉军五百余人;宋初,折徳扆破沙谷寨,斩五百级,三年后,折徳扆再破来犯府州城的北汉军数千人,生擒其将领杨璘。999年,李继迁进犯麟州,不克,进犯府州,折惟昌合宋军击败李继迁军。1038年,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从1040年开始,西夏向宋朝边境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揭开了宋夏战争的序幕。从此开始到北宋灭亡,陕北横山一线成为宋夏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1040年春,折继闵奉诏出兵牵制元昊侵宋泾原之兵,继闵兵入夏境,破野寨二十余所,斩数百级。同年夏,复击并塞贼屯,斩获千计。同年秋,大破西夏来收割粮食的贼寇,并出塞,斩三百余级。此后,虏骑远遁,民得以收割庄稼,兵民粮食充足。同年七月,元昊兵围麟州,不克,去围府州,折继闵清野,据险守城,积极抗战,府州被围困七日后,元昊退兵。不久与夏军在中堠寨、柏子寨、建宁寨多次战斗中,大获全胜。折继闵十余年间,大小三十余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夏人无窥伺意。折克行在边三十年,多次打败西夏兵,战功卓著;折可适战功累累。府州折氏自从折从阮于936年拒辽,到折可适1110年卒,一百七十余年,捍卫中原王朝西北部边疆,七代相传,前仆后继,忠贞不渝。折氏在麟府等州蕃汉军民中有很高的威望,英勇善战,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免遭敌人的蹂躏,而且多为宋军侧翼,担任粮草运输,为抗击契丹的南侵与西夏的东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四、府州折氏的族属

关于府州折氏的族属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折氏源出党项或鲜卑两种不同的观点。依据文献资料的记载,老一辈史学者大多认为府州折氏族属源出党项。检索学者的论文论著,得出该结论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府州折氏居地为党项族聚居区,且折氏是党项族众的首领。因此,折氏当为党项族无疑,正如汤开建先生所言,“要统治麟州的党项部落,非党项族人莫属”,他进而推论麟州杨氏也是党项族[10]。韩荫晟先生依据《太平寰宇记》“府州本河西蕃界府谷镇”,认为蕃界即蕃族居住的地区,而代为镇将的折大山、折嗣伦是土人,当然就是蕃族人。麟州本为安置党项设置,折嗣伦若非党项族人,是很难胜任麟州刺史的[11]。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府州折氏源自鲜卑,以周伟洲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府州折氏原出于代北,“出自河西折掘姓”。此说有一定的可靠性,因为与拓跋鲜卑同起于代北的鲜卑部落中,确有鲜卑的折掘部,一作叠掘,后迁于河西。十六国时,有“鲜卑叠掘河内率户五千,自魏降乾归”。此后,有部分鲜卑叠掘部迁至今青海湟水一带定居,南凉秃发傉檀王后即折掘氏;南凉政权的右卫将军折掘奇镇镇守石驴山。此后再未见有关鲜卑折掘氏的记载,直到唐安史之乱前后,吐蕃势力北上,四川西北、甘南及青海一带党项纷纷内迁,鲜卑折掘氏也随之迁徙,最后定居—

21

于麟、府二州一带,改姓折氏[12]。

引发府州折氏是否为党项的争论和资料几乎都是后来面世的折氏家族墓碑碑铭,如1976年出土于府谷县的《折克行神道碑》,碑文记载:“公字遵道,出河西折掘姓,五世祖从阮,唐末为府州刺史。”[13]2012年出土于府谷的《折克禧墓志铭》云:“维折屈氏,世奠西土。”[14]《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三及《金石萃编》卷一百一十七所录《刺史折嗣祚碑》云:“祖讳华,云中人也,永西伯之苗裔,大魏之后,宇文之别绪,……魏孝文皇帝廿七代之孙也。……唐之芳叶,爰因忠烈,为唐庙讳,陇西氏焉。”《折惟正墓志铭》云:“公讳惟正,字可法。其始,先有唐贞观中赐姓折氏,自唐季历五代,凡三十世,继立嗣侯,绵绵弗绝。”[15]折氏族谱研究会发现了清代乾隆二十八年纂修的《折氏宗谱》,折旺礼先生据此记述,力证府州折氏族源鲜卑。

对于上述新出现的资料,反应最强烈的当数韓荫晟先生,他认为,据现存资料,折氏世系可考者凡十二代,克字辈是第九代,其前八代、后三代均姓折,独此第九代克行一人“出折掘姓”,宁堪置信?是知“折掘”之“掘”字,若非衍文,必毛友猎奇之作。王昶考证可谓附会之杰作。折氏只是一族,不可能同时是这四族的共同后代。他认为,中国古代碑铭、墓志存在通病,首先为死者寻求一个功勋卓著、名垂千古的祖宗,其次是据其“隐恶扬善”的“行状”,摘优而录[16]。笔者以为,以是否为党项族聚居区首领来推断府州折氏源出党项族,其证据不够充分。诚然,从隋唐、五代到宋,中原王朝对于内迁的党项部落不仅设置羁縻府州予以安置,而且大多以其酋领为首领进行治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党项族聚居区,所有首领都是党项等少数民族。“宋仁宗以后,在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所辖区内,尚保有多个汉族姓氏,且多是上层统治者。”以麟州杨氏为例,目前,关于麟州杨氏的族源,李华瑞先生进行过详细的考证,他认为,“五代后期土豪杨氏的族属,很难确定他们是否为单一的汉族或党项族”,由于资料不足,目前,“存在两种猜测:一是如宋人墓志铭中附会而来的‘出宏农’杨氏,二是麟州杨氏大致与当时居住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样是借用汉族姓氏为自己部落的姓氏。”但“杨氏在五代宋初时期能世代统治以党项部族为主的麟州,其生活习性与党项人已别无二致,换言之,他们可能是具有汉族血缘的党项人。”[17]而肯定麟州杨氏源出党项恐怕只是杨开建先生的一家之言。

关于折氏源出鲜卑之折掘部,后迁于河西,又迁于麟、府之迁徙路径,现有资料也很难让人信服,且有太多推测的成分。依据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十六国时期,陕西境内就有鲜卑族杂居。鲜卑族的大量迁徙当与北魏拓跋氏的攻城略地及统一北方同步。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北魏攻破夏国都城统万城,灭夏国而据有其地,此后,鲜卑族人大量进入陕北定居,源出北魏孝文帝族裔的折氏此后辗转迁居府州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关于“西伯之苗裔”,即周文王的后代的记述,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族裔在追溯其先祖时,常常有意与汉族著名的历史人物挂钩,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许多确为少数民族出身的宰相三公,在追溯其先祖时,往往有意伪托其源为汉族,如窦氏原为鲜卑,与汉族联姻,世系表称窦氏“出自姒姓”,并与汉代丞相窦婴的谱系连接起来[18]147。与此相类,折氏将其祖先追溯为周文王之后并不足为奇。

关于“宇文之别绪”的记述,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常常对有功的少数民族赐姓,如赐姓夏州党项拓跋氏为李。北魏之后的西魏和北周仍然是鲜卑人建立的王朝。北周王朝以宇文为氏,其先出于辽西,然其后迁徙到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西),故《周书·文帝纪》称宇文泰为代郡武川人。北周代北魏后,对折氏赐姓宇文,也有可能。高建国先生对折氏改姓进行过详细的考订,他根据《折惟正墓志铭》“唐贞观中赐姓折氏”的记载,结合文献资料认为,折氏先

31

祖曾于贞观四年唐朝大破突厥的战斗中随军立功,朝廷因而赐折掘姓为折氏[19]。

综上所述,折氏本折掘氏,“祖讳华,云中人也,永西伯之苗裔,大魏之后,宇文之别绪,……魏孝文皇帝廿七代之孙也。……唐之芳叶,爰因忠烈,为唐庙讳,陇西氏焉”。可否解释为:自托其源自周文王之后的折掘氏源出北魏孝文皇帝一族,随北魏南迁至代北,再迁至陕北一带,北周代北魏后,赐姓宇文;唐贞观中赐折掘姓为折氏。到隋唐时,较早迁入的戎狄大多融入汉族,他们的姓氏大都改为汉姓,生活习惯、心理素质与汉族渐趋一致。人们也不再将他们视为少数族裔。如代北鲜卑,或以原来复姓,或改为汉姓,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与汉人杂处、通婚,到隋唐时无论从其郡望、血统及文化习俗等方面来看,大多与汉族没有多大区别,史籍也再不称其为戎狄了。折氏此时也已汉化,到党项移居麟府州之地时,折氏早已汉化成为汉族大姓。与麟州杨氏一样,在秦汉以降特别是魏晋以来陕北地区成为鲜卑、党项等民族聚居地,民族成分十分复杂。在此背景下,府州折氏因其与党项诸部长期杂居,共同生活,逐渐党项化,成为具有鲜卑血缘的党项诸部之一。另据《乾隆府谷县志》记载:“折国公所统各寨主俱请御制,镌戴碑首,亦足见折氏自唐武德至后唐庄宗,代任府州三外,世守府州二百余年,固本才武轶群,忠贞世笃,亦由仁智抚蕃,和以得众,获彝助,心力居多。”[20]可见,早在唐初,折氏已经是大姓,崛起于府州。据史籍记载,1040年十二月,藏才族与夏人自相鱼肉。因为藏才族与夏人都是党项族,故称其之间自相鱼肉。府州折氏与西夏对抗几百年,从未有文献记载其相互攻伐,是否可以反证夏人与折氏并非同一族类。

参考文献:

[1]周伟洲.早期党项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郭琦等.陕西通史·民族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卷二○·折渭州墓志铭.

[4]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晋纪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脱脱等.宋史.吐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陆宁.论党项藩镇[J].宁夏大学学报,2004(1)

[10]汤开建.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J].西北民族研究,1993(1).

[11]韩荫晟.麟府州建置与折氏源流[J].宁夏社会科学,1981(试刊号).

[12]周伟洲.五代至宋陕北党项及宋夏在陕北的争夺战//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13]戴应新.宋《折克行神道碑》考释[J].文博,1987(2).

[14]高建国.府州折氏族源、改姓的新证据———介绍两方新墓志[J].西夏学(第九辑),2014.

[15]高建国.宋《折惟正墓志铭》与府州折氏的几个问题.宋史研究论丛第十四辑[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

[16]李华瑞.麟州杨氏族属考//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7]郭琦,等.陕西通史·民族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8]高建国.府州折氏族源、改姓的新证据———介绍两方新墓志[J].西夏学(第九辑),2014.

[19]郑居中.乾隆府谷县志·古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薛正昌)

41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课文分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主旨:★★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行踪 桃花源记专项

桃花源记选择题

班级姓名 初三语文练习题(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2、选出下列句子繁育正确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认为他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余人到他们家里去。) 3、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文中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二)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句中的“之”与“忘路之远近”的“之”含义相同的一项() A.具答之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桃花源记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狂刷教师卷 1.下面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 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 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 【小题1】B【小题2】A【小题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记忆,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根据选文内容及该句句意,可知“悉”应解释为“全,都”。B项解释错误,故此题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古今异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类文言词语,平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多积累,勤记忆。“交通”,交错相同;“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这三个词语均为古今异义词。“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的样子,古今意思相同。故此题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先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然后细读各个选项,将选项逐一与原文内容进行对照。根据选文内容,可知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亦真亦幻、似有若无、虚无缥缈,它只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项理解不正确,“真实地描绘”应改为“虚构”,故此题选C。 4.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中轩敞者为.舱 B.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 屋舍俨然.豁然.开朗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A. 为:作为/是; B. 之:的/无实义; C. 其:这/代词; D. 然:…的样子/然:…的样子。D中划线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故选D。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篇一: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捕鱼为业 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妻子()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 4.绝境()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A、运输往来 B、交错相通 C、相互连接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7.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11.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内容概述】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第一层(第 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 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写作特色】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 (3 ) 芳草鲜美鲜美()(4)屋舍俨然俨然() (5)便扶向路向()(6)寻病终 寻( ⑺便要还家要()(8)处处志之志()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交通:古义,今义, (2 ) 妻子:古义,I今义, ⑶绝境:古义,今义, (4)无论:古义, I 今义, ⑸鲜美:古义,今义,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答: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答: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答: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XX: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一、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他名,字,是时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也是成语的由来。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二、下列各项中蓝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三、下列句子的语序已被打乱,调整后的正确的语序应为: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便舍船,从口入。 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③②④⑥⑧⑦①⑤ B、④③②①⑥⑦⑤⑧ C、③⑥②④⑦⑧①⑤ D、⑤③⑦⑥①④⑧② 四、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五、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 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 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1.《桃花源记》作者,(朝 代)著名诗人。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是。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 ()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 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解释文中 加点的词语。①缘: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③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 的三个成语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答案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 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无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错连通今:邮电和运输业 的总称③古: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 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 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 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晋太 元〔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中,武陵〔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 带〕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异之:对此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林尽水源〔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鸡犬相闻〔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黄发 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 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要 (yāo):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 提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5红楼梦6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以上的分析也希望有助于调和有关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争论,即/归化0与/异化0之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 Abstr act: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methods:SL culture 2oriented and T L culture 2or iented.T 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r anslations of the figur ativ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t 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Honglou Meng .T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 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 pose of translat ion,t he type of texts,the intention of the aut hor and the r eadership.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skopos theory 一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Christiane Nord (1991)干脆用/跨文化交际0(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替代/翻译0这一术语;H olz 2Manttari (1984:17)甚至用/跨文化合作0(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来替代/翻译0。Andre Lefevere(1992)则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0(acculturation),而R.Daniel Shaw(1988)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 0(跨文化交际)这个词。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 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正如Juri Lotman 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0(Juri Lotman &B.A.U spensky 1978)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二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Reeves 1994)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0 #12#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14期)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训练:《桃花源记》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 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 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5复前行() 6欲穷其林() 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 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

39后遂无问津者()() 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 ,。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练习题一 (一)阅读“林尽水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2)咸来问讯。咸:(3)不足为外人道也为:2.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二)阅读“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乃不知有汉乃: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晋太元中,……欲穷其林。”“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⒈解释加点词:⑴武陵人捕鱼为业.⑵缘.溪行⑶渔人甚异.之⑷欲穷.其林 ⑸屋舍俨然 ..俨然: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⒉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 ⑴①初极狭,才通人通:②阡陌交通通: ⑵①屋舍俨然舍:②便舍船舍: ⑶①中无杂树中:②晋太元中中:③其中往来种作中: ⒊概括这两段文中的两人成语:______、________。 ⒋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四)“见渔人,乃大惊,……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①寻向所志志:②处处志之志: ⑵①寻向所志寻:②寻病终寻: ⑶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②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延: ⒉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_。 ⒊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____今义:______。 绝境:古义:_____今义:______。 练习题二 一.背诵默写。 1.能够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前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姓名:徐中钧上课时间:T2 成绩: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策略是我们在翻译中所采取的两种取向。归化是指遵从译出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取向,其目的是使译文的内容和形式在读者对现实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异化是指遵从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取向,其目的是使译文保存和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传统,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特点。直译和意译主要是针对的是形式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主要针对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人们足不出门就能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交流。无论是国家领导人会晤、国际经济会议,还是个人聚会、一对一谈话,处于不同文化的两个民族都免不了要进行交流。如果交流的时候不遵从对方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2005年1月20 日华盛顿的就职典礼游行活动中,布什及其家人做了一个同时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手势。在挪威,这个手势常常为死亡金属乐队和乐迷使用,意味着向恶魔行礼。在电视转播上看到了这一画面的挪威人不禁目瞪口呆,这就是文化带来的差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语、修辞的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差别更是比比皆是,如以前的“白象”电池的翻译,所以文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借助翻译来传播文化对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采取归化策略使文章变得简单易懂,异化使文章变得烦琐难懂。归化虽然丢掉了很多原文的文化,但使读者读起来更流畅,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广度。采取异化策略虽然保存了更多的异族文化,能传播更多的异族文化,有利于文化传播的深度,但其可读性大大降低。归化和异化都有助于文化的传播,翻译时应注意合理地应用归化与异化的手段。对于主要是表意的译文,应更多地使用归化手段,反之则更多地使用异化手段。 要使翻译中文化传播的效果达到最好,译者应该考虑主要读者的具体情况、翻译的目的、译入文的内容形式等具体情况而动态地采取归化与异化的手段。 文章字符数:920 参考文献: 论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作者:张沉香(即讲义)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作者:罗选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5144486.html,/llsj/s26.htm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解析【部编版八下第9课】 班级:姓名: 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解析】A穷尽;贫困。B都;都。 C告别,告辞;推辞。D不久;寻找。 2.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B ) A.便舍船 shè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解析】A便舍船 shě屋舍俨然shèC便要还家yāo D此中人语云yù 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B ) 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解析】A进入;收入。C名词,“房屋”;动词“舍弃”。D的;到……去。 4.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解析】B(村中人)见渔人,问(渔人)所从来。C(渔人)及郡下。D此人一

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解析】D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解析】B古今异义,交错相通。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D ) A.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B.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析】ABC都是古今异义。D古今同义。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标记 【解析】D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无论 ..,寻病终(没有实现) ..魏晋(不管) B.未果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 ..者(探访) 【解析】A古今异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