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迁移_区域环境与文化特质_论潮汕文化特质的历史性

人口迁移_区域环境与文化特质_论潮汕文化特质的历史性

人口迁移_区域环境与文化特质_论潮汕文化特质的历史性
人口迁移_区域环境与文化特质_论潮汕文化特质的历史性

收稿日期:2011-01-14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亚热带条件下潮汕古民居保护研究”(2010B03130001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海忠(1975-),男,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博士。

①参阅马灿龙:《潮汕文化特点初探》,《汕头大走向》1990年第1期;杜经国、杜昭:《有关潮汕文化的两个问题》,《潮汕文化论丛初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29-133页;杜松年:《潮汕大文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294-302页;马风:《也谈潮汕民性》,《汕头史志》1993年第1期。

②本文所指移民,不是指民族国家语境下的跨国人口迁徙,而是指以潮汕区域为出发点,人民向外拓展的文化现象。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2No.4Aug.2011

第32卷第4期2011年8月文化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世界各地区域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造就了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中国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蕴含着地域差异塑造区域族群表征的道理。潮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具有鲜明特质的地方特色文化,潮州商帮、潮州菜、潮剧等文化表现形态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潮汕文化的诸多特点,特别是对文化的精神内核——人的文化心态特质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①其中有两点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可:第一,善于经商,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第二,精细。[1]

文化特质的归纳,是人们对经验观察到的文化现象进行人类学式的、共时态的解读。历史学关注的是历时态的文化变迁,更需要探讨文化特质从何而来、如何形成及如何发展,以便更深刻

地理解“当下”的文化。黄挺已指出明清时期的海防政策对潮汕民系和潮汕文化形成起着决定性影响,潮汕人的海外拓展又推动了潮汕文化的发展。[2]95-105这两点都与“人口迁移”有关,本文拟从潮汕人的文化心态特质入手,做进一步讨论,分析国家人口迁移政策的变化,如何型塑今日的潮汕文化,从而理解区域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国家大历史、区域环境的关系。

一、海禁政策与潮汕人冒险、

拼搏心态

移民是明代以来潮汕地区引人注目的社会历史现象。②区域生态环境,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压力、地方动荡和自然灾害等,是造成潮汕地区人口向外迁移的最主要的推力因素。因生计所

人口迁移、区域环境与文化特质

——论潮汕文化特质的历史性

陈海忠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该文以明代以来人口迁移政策变化为线索,重建潮汕文化特质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宏观政

策的变化如何型塑了今日的区域文化,强调要历史地认识区域文化特质,理解区域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国家大历史、区域环境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人口迁移;区域社会;潮汕文化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1)04-0001-07

逼,明代以后潮汕人不断突破海禁政策的限制出海贸易。

明洪武年间,朝廷施行海禁,禁止民人私自下海贸易。洪武二十六年(1393),为防止沿海居民通倭寇而徙南澳居民入内地。《续文献通考》载:

洪武二十七年正月,命严禁私下诸番互市者。帝以海外诸国多诈,绝其往来,惟琉

球真腊暹罗许入贡,而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

番贸易香货,因引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

之,违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

鬻,其见有者,限以二月销尽。其两广所产

香,本听土人自用,亦不许越岭货卖,盖虑

其杂市番香故并及之。①

在海禁的阴霾下,沿海居民被迫铤而走险,他们对禁令或视若具文,“官市不开,私市不止”,我行我素;或阳奉阴违,私自出海;或引夷人入港交易,一旦遭朝廷查缉,则演绎成武装对抗,有关记载不绝于书。其中《明英宗实录》卷38载:

广东潮州府知府王源奏,暹罗国遣使臣柰霭纳孛剌等航海来朝,其通事柰麻沙等既

登岸,而舟为风涛漂去,不知所向。潮州卫

指挥孙瑜、百户魏刚以计诱取柰麻沙金珠宝

石等物,请治其罪。上以远人穷无所归,而

孙瑜等不厚抚之,反剥夺其财,与寇盗何

异,令巡按御史执治之。[3]

这个故事看似与私市无关,但陈春声对《历代宝案》中有关海难漂流船记载的研究结论,使人不免产生这位暹罗通事正以漂流船为藉口在潮州进行私市贸易的想象。②

嘉靖八年(1529)朝廷撤浙江市舶司,潮州

府的南澳、柘林逐渐成为民间私相贸易的重要港口,南澳岛更成了南中国海私市贸易中心。③海禁政策也使岸上滋生了相应的不法群体。嘉靖《潮州府志》载:

一曰窝藏,谓滨海势要之家,为其渊薮,事觉辄多方蔽护,以计脱免。一曰接

济,谓黠民窥其乡道,载鱼米互相贸易,以

赡彼日用。一曰通番,谓闽粤滨海诸郡人驾

双桅,挟私货,百十为群,往来东西洋,隽

诸番奇货,因而不靖,肆劫掠。此三患者,

闽粤大略相等。[4]

这说明只要有海禁政策,就有沿海居民为生存或为发财而冒险突破禁令的行为,这对于潮汕沿海地区形成彪悍的文化品格影响较大。如隆庆《潮阳县志》载:

惟砂浦至于招收,地近俗殊。砂产美士,招多健儿。煮海为盐,下广为生。千顷

霜飞,万斛鸥轻。况复精悍,视死如归。环

堵以居贼,闻而悲惜哉。[5]

海禁也开启了潮汕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进一步型塑潮汕人冒险文化品格。《明英宗实录》卷113记载:

己亥,广东潮州府民滨海者,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货爪哇国,因而

叛附爪哇者二十二人,其余俱归,复具舟将

发。知府王源获其四人以闻。上命巡按御史

同按察司官并收未获者户长鞫状,果有踪

迹,严锢之具奏处置。[6]

这个案例中,“叛附爪哇者二十二人”可能就是早期移居东南亚的潮汕人,而另外的三十三人也重整再发,只不过被缉获。相信类似的行为被查获并记入文献的肯定是少数。嘉靖、万历年

①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六《市籴考》。

②陈春声教授认为清代中国与琉球之间存在着海难相互救助机制,而这一机制被中国和琉球商人利用作为使私人的海上贸易“合法化”的渠道。见陈春声:《〈历代宝案〉所见之清代潮州商人的海上贸易活动》,饶宗颐主编,杜经国、黄挺副主编《潮学研究》第9辑,花城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00-108页。

③这一时期关于潮州海商的研究可参阅:何平立、来可泓:《明代潮州武装海商集团》,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编《潮汕文化论丛初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黄挺:《潮州古代商贸港口研究》,《潮学研究》第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黄挺:《海禁政策对明代潮州社会的影响》,《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李龙潜:《明代广东对外贸易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1页;刘强、王元林:《明代潮州对外贸易研究》,《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陈春声:《明清之际潮州的海盗与私人海上贸易》,《文史知识》,1997年9期;陈春声《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历史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3期。

间,以吴平、林凤、林道乾为首领的几个潮州海寇商人集团,在明代军事高压的逼迫下,出走东南亚,定居菲律宾和暹罗,成为早期潮籍移民。他们在东南亚的开拓,却为清代以后的潮汕移民奠定了基础。[7]

清代早期继续明代海禁政策。顺治十八年(1661),朝廷发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大规模地迁入内地。潮汕地区被迁地域有海阳、澄海、潮阳、饶平、揭阳、惠来、普宁共七县。[8]迁海及其对于沿海地区的影响,学界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①其中李龙潜总结为迁海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破坏手工业生产,严重妨碍沿海界外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地方财政困难,也加重界内居民的赋役负担。[9]

严酷的“迁海令”严重摧残海上贸易活动,使潮汕商人出海的成本更大,当然获利也必然更丰。民间就流传“识字掠无蟛蜞”的故事。迁海时期,有一渔夫准备去海里抓蟛蜞(一种小螃蟹)。有秀才告诫说官府告示写着不准下海,农夫说我不识字,迳往海边而去。傍晚渔夫抓回了满满一大篓蟛蜞,对秀才说“你识字掠无蟛蜞”。故事生动刻画了海禁时期潮汕人的文化心态。

在迁海这一时期,潮州商船航行到日本进行贸易的活动也时有记载,可见迁海并不能完全隔绝沿海人民与海外的联系。[10]

康熙二十三年(1684)沿海复界,本地商人承袭宋元以来的海上贸易传统,扬帆出海。他们以东南亚大米贸易为契机,装载着大米、砂糖、豆饼、陶瓷、夏布、烟丝、土纸以及其他手工艺品、农副产品,北上苏松、津门及日本,南达雷

琼及南洋地区。②在地方族谱中也经常有先祖弃儒就商、往来南北的记载,如汕头《溪东萧氏族谱》载:

十二世祖六房派继灏公,字克宏,谥介享,太学生……忽一日读书,始悟货殖,家

风因而别业。治产燕台,谋利江汉,求息吴

越,经营雷琼,三十余载驱驰,无宁于家

中。[11]

潮州商人这种“三十余载驱驰,无宁于家中”的拼搏精神,使清代潮商逐渐发展成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帮之一。潮汕人敢于冒险,敢于拼搏,善于经商的文化特征也在南来北往的历程中得以形成,并发挥得淋漓尽致,渐渐为世人所瞩目。

二、清代开放政策与海外潮人社会、

本土侨乡社会的形成

清代康乾时期,地方社会进入相对平靖时期,人口增殖,贸易发展,地方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其中甘蔗的种植遍及潮汕各地,潮糖成为本地出口的最重要商品,粮食则主要自暹罗运入。商机的存在,使这一时期大量潮汕人移居到暹罗。1860年汕头开埠后,潮汕出现移民高潮,并一直持续到1949年。近百年的移民潮使海外潮人社会与本土侨乡社会得以形成,型塑了潮汕人家乡观念强、有凝聚力、刻苦的文化心态。

在开埠之前,殖民主义者就在汕头进行“猪仔贸易”,拐骗、掠夺华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猪仔贸易”给潮汕社会文化留下深刻的历史烙印,至今潮汕俗语中还有贬义的“卖猪仔”一

①例如谢国桢《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补考》,见《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233页;饶宗颐《清初潮州迁界考》,原载1947年汕头《大光报方志周刊》第31、32期,又见黄挺编《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6-313页;潘莳《清初广东的迁海与广东人民的反迁海斗争》,《华南师范学院学报》1956年第l期;顾诚《清初迁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马楚坚《有关清初迁海的问题——以广东为例》,见《明清边政与治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277页;李龙潜、李东珠《清初迁海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韦庆远《有关清初的禁海和迁界的若干问题》,《明清论丛》第3辑,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214页。

②关于清代前期潮州海上贸易活动可参阅蔡鸿生:《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编《潮汕文化论丛初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陈春声:《〈历代宝案〉所见之清代潮州商人的海上贸易活动》,载《潮学研究》第9辑,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日]松浦章:《清代潮澄商船の沿海活动について》,载《松村润先生古稀纪念清代史论丛》,东京汲古书院1994年版;王元林、刘强:《清前中期潮州海外贸易研究》,《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语。1859年,两广总督劳崇光允许英国在广州设招工所公开招工,[12]1860年,《北京条约》准许英、法等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出洋合法化,广东、福建沿海开始出现华工出国高潮。杜松年认为自1845年起60多年间至少有30万汕头华工被掠夺出境。[13]被掠夺的华工可能没有列入海关统计之内,萧冠英根据潮海关统计数字称:

(汕头)自开港时,至光绪二十一年,每年出口人数增至九万一千一百人,其中大

半数至新加坡及其他英属之地,西贡、曼

谷、苏门答腊等地次之。最近二十年间,多

则十四五万,少亦十余万人。归还之数大约

六七万、八至十万之谱。[14]

1893年,薛福成奏请废除海禁旧例,保护回国商民的利益。总理衙门也建议对良善商民回国“治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借端讹索,违者按律惩治”,不久清政府宣布取消海禁政策。[15]1898年,又应闽浙总督许应骙奏请,在厦门设立保商局,保护回籍侨民。[16]汕头保商局也于1899年由惠潮嘉道沈传义设立。[17]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劝办商会、海外华侨商会,维护侨商利益;又陆续颁布《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鼓励侨商投资,提高侨商的政治地位。这些政策表明清政府已认识到出洋商民的价值,改变以往视出洋人民为“通番者”、“海盗”、“逋逃者”的旧观念,转而视为“大清子民”并寄予厚望。这些政策客观上对于人民出洋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民国政府基本延续清政府的移民政策,整体基调宽松,都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国民自由出国。同时宣布实行华工劳动签订契约自由的原则,设置专门机构保护华侨利益。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侨商回国请领护照简章》,1917-1918年,又陆续颁布《侨工事务局暂行条例》、《侨工出洋条例》和《募工承揽人取缔规则》,并成立侨务局,“掌办关于本国在外侨民的移殖和保育事项”。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工人出国条例》。这些规定,从多方面规定侨工和雇主之间、侨工与募工承揽人之间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确认侨工出洋的合法权益。

整体上,由于国民政府对出入境限制不严,此一时期国人大量向海外迁徙,华侨人数不断增加。[18]从20世纪初的1000万人增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1700万人。[19]在汕头,从1904至1934年间,有360万余人出国往东南亚各地,同期回国的仅294万余人,净出国人数66万余人。[20]移民潮使海外潮人社会与本土侨乡社会逐渐成型,“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由此产生。其中海外潮人社会对于潮汕文化特质的形成尤具意义。陈骅在《海外潮人》一书中说:海外潮人社会,俗称“潮州帮”,是潮人在海外以地缘为基础,同时兼及亲缘、业缘、神缘、文缘等所构成的特定人际关系网络和总体社会形态……其明显标志是在潮人聚居地,依特定的地缘认同取向建立一定数量的准社团和社团组织。[21]早期潮人背井离乡,移民海外,人地两生,不得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对家乡的感情、对亲人的思念益发浓烈。黄挺在《潮商文化》中就用一种十分诗化的语言描述这种心情:踏上异乡的土地,五彩的梦想霎时间消失了光环。移民不得不面对陌生而往往是十

分恶劣的新环境。商人是移民里头境况最好

的了。然而,长年累月奔波,筹算盈亏难

定,人地生疏,口舌纠缠,种种不便让人心

神憔悴。翘首遥忆故国,在家兄弟宗族,出

门同乡会馆,互相庇护扶持,不免神往。商

人尚且如此,其他各类人等的感受和期待,或者更加强烈。[2]389

于是海外潮人社团应运而生。①早期海外社团的活动与国内会馆差别不大,主要是:(一)互助。包括襄赞商务,赈济灾荒,保证和扩大团体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资源。(二)协调。调节团体成员内部关系,维持群体内部的秩序。(三)满足团体成员精神需求。例如祭祀、演戏等。核心理念是以强化家乡观念和族群凝聚力为纽带,集中团体成员力量,谋求一致的利益。解放后,国内会馆式微,海外社团的发展也有新的形式。冷东认为潮人社团“从互助互济、自卫自强的秘密组织发展成为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有法律观念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的近现代社团,随着时

①关于潮人海外社团,可参阅周昭京《潮州会馆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代的进步,不断调节自身的功能,并且自觉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经久常新,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22]其恭敬桑梓的精神内核永远贯串其中,并在全世界面前型塑了潮汕人凝聚力和家乡观念强的文化特征。

三、改革开放前出入口管制政策与

潮汕农业的精耕细作

1949年至1978年,国家实行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对外移民政策基调从过去的宽松变为从紧,到最终几乎国门关闭。同时,国内政治、社会安定,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国际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微乎其微。例如潮汕地区(包括汕头市区、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潮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1949年统计人口数4323885人,1955年达到5011410人,1963年突破600万,达到6041936人,1968年已接近700万人。[23]425与此同时,出入境人数比解放前急剧下降。1951年2月,香港与汕头之间的客轮停航,汕头旅客出口只剩下汕头—新加坡—槟城航线,出口条件更加困难。[23]9323月,广东省全省海边防线实行封锁,进行出入口管制。[24]171-172根据汕头海关统计数字,1949~1968年,汕头口岸入口旅客134678人次,出口旅客127533人次,出现净流入状态。[24]380-387以往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有一部分被移民分解掉,现在出洋途径被封闭,意味着同一片区域必须养活比原来要多得多的人口。据1951年的调查,潮汕地区已经严重缺粮,有些村子如普宁县上寮村出现了88.88%的人口连续三个月缺粮的情况。[25]然而,地方政府要解决民生问题,可供选择的政策并不多。

政府首先采取综合整治土地、鼓励开荒等措施扩大可耕面积以期增加粮食总产量。如1957年12月,汕头专区副专员余锡渠在澄海县冠山乡,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平整耕地和整理排灌渠系工作,历时70天,使4000多亩耕地得到综合性治理。[26]17据汕头市统计局资料,全地区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390.2万亩增长到1957年的418.6万亩。但土地增长速度赶不上城乡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增进,1970年,耕地面积又减至380万亩。又因为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0.9

亩下降到1970年的0.53亩。[27]23-25扩大耕地面积对于提高粮食总产量的作用并不明显,耕地的增长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及建设用地的需求增长。因此,只能通过提高单位粮食产量来解决民食问题。

其一是兴修水利,扩大灌溉区域。建国初期,全国各地大兴水利,以改变疮痍满目的农田,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踊跃支持,为新中国整个水利系统奠定基础。澄海县1950年颁布《水利管理暂行办法》,至翌年春,采取民办公助办法,发动群众兴修小型水利,兴建排灌、排涝工程,增加农田灌溉面积4.08万亩、排涝面积4.3万亩。县政府根据“塞支强干,开阔尾闾”原则整治韩江,堵塞韩江小支流11条,将县域内大小出海河道归并为6条主要河道。[26]16据汕头地区水利处统计,自1950至1952年上半年,揭阳、普宁、潮阳、潮安、澄海、饶平和惠来等县累计修筑山塘水池1328座、陂坝434座、堤壆1338条、沟圳3595条,设水闸959个,涵洞614座,开河13条,使1,094,376亩耕地收益,1,982,245亩耕地保产,估计增产量518,883斤。[28]

其二是对耕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广农机具,种植新品种,设立灌溉试验站。其中对耕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被称为潮汕人“耕田如绣花”。许多耕地被改造后变一造为二造,二造变三造。1953年春,澄海全县改良沿海沙田,把1.4万多亩单造沙田改为双造,亩产由200多斤提高到800多斤。[26]15这一时期,整个地区耕地复种指数不断上升,从1949年的191提高到1965年的226。[27]25单产从1949年的566斤增长到60年代超过1000斤。[27]301955年出现潮安、澄海和潮阳三个水稻和粮食亩产千斤县,成为全国最早实现粮食千斤的县。其中澄海县管陇大队平均亩产达到1500多斤。1956年汕头又实现全国第一个800斤专区,有汕头市郊、潮安、潮阳、澄海、揭阳、普宁、南澳等七个县亩产超千斤。

1956年6月,农业部组织中南部十二省农业工作者184人前来潮汕参观学习“耕田如绣花”的农业生产方式,整理印发了《参观潮汕平原水稻丰产经验总结报告》。[29]1963年冬,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系统学习潮汕水稻丰产栽培经验的号召,自1964年1月至1966年3月15日,全地

区派出老农12232人,分赴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四川、安徽等省及省内各专区传授水稻栽培经验。[30]潮汕人精细化的耕作方式随着老农的足迹向全国各地传播,进一步地把潮汕人的精细心态型塑得淋漓尽致。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特区,汕头成为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国门重开,本地区业已存在数百年的海上贸易传统全面复活,敢冒险、勇拼搏的商业精神又获得生长的阳光、雨露,潮汕人又开始下海的征程,走出国门,足迹遍及全球各地。这一目前还在继续的历史进程正急速地重塑着新时代的区域文化。

四、历史地理解区域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各地相继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建设文化大省(市)、文化强省(市),把文化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区域文化研究也得到大力提倡和鼓励。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是历史变迁与时代大潮在当下自然交叉、融合的产物。对区域文化,更需要把握其历史性,需动态地理解,理解一个区域的文化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变迁并发展成今天的面貌。上文所提及的、被文化学者所概况出来的每一个“潮汕文化特质”背后都有国家宏观历史背景和区域社会生态背景的综合作用。

第一,区域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环境首先使区域社会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得以形成,并逐步形成文化传统,或可以称为“惯习”。“惯习”一旦形成,在区域社会这样的“场域”中就不容易被消灭,只能是被掩盖或被改造。一旦有适合的环境,它就要发挥作用。潮汕人的海上贸易传统,即使是在严酷的迁海政策下仍顽强存在,而且在建国后30年的封闭状态下,潮汕人非法海上活动也没有被消灭掉的。如1978年,广东省公安厅在一份报告中说:

据统计,八月份全省发现偷渡外逃6709人,其中逃出1814人,与历年来较多的七月

份相比,分别上升47%和□□。外逃人数之

多,地区之广,是1962年大外逃以后,最多

的一个月份。从地区看,惠阳地区居首位,发生4072宗,逃出1400人;广州市发生

1122人,逃出149人;佛山地区发生779

宗,逃出238人;汕头地区发生387人,逃

□□;宝安县1666人,逃出917人;惠阳县

发生1554宗,逃出□□ (31)

第二,历代国家政策是区域文化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家”一旦出现,民间活动就有了合法与非法的区别。传统移民推拉力理论的缺陷,就在于把移民纯粹看作是个人对收支成本理性比较的结果,忽略了外部强制因素如国家对移民的限制,反而将之视为移民过程中扭曲、失真的环节。[32]从潮汕地区的案例看,历代对移民的限制严重摧残海上贸易活动,但同时沿海居民对政策的突破更强化了区域文化的特质。建国后国家的封锁政策,切断“推力”与“拉力”之间的合法联系,同时又采取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总量,弱化“推力”对于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区域内精耕细作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并成为新时期区域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

简言之,在区域环境与国家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永不停歇的历史不断地“刷新”着区域的社会文化景观,持续地型塑着区域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1]林伦伦.对潮学和潮汕文化的再认识——潮学札记

[C]//饶宗颐.潮学研究(第9辑).广州:花城出版

社,2001:15-26.

[2]黄挺.潮商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3]明英宗实录(卷38)[C]//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740-741.

[4](明·嘉靖)郭春震.潮州府志(卷1:地理志)[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180.

[5](隆庆)潮阳县志(卷8:风俗)[M].潮州:潮州市

地方志办公室刊印,2005:79.

[6]明英宗实录(卷113)[C]//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2278.

[7]黄挺.明代海禁政策对明代潮州社会的影响[J].韩山

师范学院学报,1996(1):5-16.

[8]饶宗颐.清初潮州迁界考[C]//黄挺.饶宗颐潮汕地方

史论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306-313. [9]李龙潜,李东珠.清初迁海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47-57. [10]焦鹏.清初潮州的对日贸易[C]//黄挺.潮学研究(第

12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67-97.

[11]溪东萧氏家谱(抄本)[Z].1919:37.

[12]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二辑)[M].北京:中

华书局,1980:178.

[13]杜松年.潮汕大文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4:221-222.

[14]萧冠英.六十年来之岭东纪略[M].广州:培英图书

印务公司.1925:95-96.

[15]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Z].北京:

中华书局,1985年:293-296.

[16]德宗景皇帝实录[C]//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7:826.

[17]佚名.保商旧章[N].岭东日报,1903-10-29.

[18]张赛群.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移民政策[J].八桂侨

刊,2008(2):17-23.

[19]周南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Z].北

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217.

[20]谢雪影.潮梅现象[M].汕头:时事通讯社,1935:

38-39.

[21]陈骅.海外潮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24.

[22]冷东.东南亚海外潮人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

版社,1999:334.

[23]汕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汕头市志(卷4)[Z].北

京:新华出版社,1999.

[24]汕头海关编志办公室.汕头海关志[Z],1988.

[25]潮汕区专员公署报表[Z],汕头市档案馆D019-1-38,

1951:61.

[26]澄海市水利局.澄海水利志[Z].1998:大事记.

[27]汕头市统计局.汕头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1949-1983年)[Z].1984.

[28]广东省潮汕区完成水利工程调查统计表(1950年至

1952年上半年)[Z],汕头市档案馆D041-1-1,1952:124.

[29]中共澄海县委办公室,《南方日报》社资料室.澄海

县基本情况[Z].1963:41.

[30]汕头市农业局.汕头农业志(征求意见稿),1988:

432-433.

[31]广东省公安厅.1978年9月5日广东省公安厅关于当

前我省偷渡外逃严重的情况报告[C]//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经济特区的由来(广东文史资料第85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505.

[32]周聿峨,阮征宇.当代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

势[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7.

Population Migration,Region Circumstance and Cultural Character:

A Research on Historicity of Chaozhou-Shantou Cultural Character

CHEN Hai-zh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aozhou-Shantou Cultur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521041)

Abstract:The article rebuilds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aozhou-Shantou cultural character shapping along the change of country’s population migration policy since Ming Dynasty,and analyses how the macro pol-icy and region circumstance affect local culture deeply.An emphatic opinion is that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 should be comprehended historically,so as to understand relationship among local culture,country’s histroy and region circumstance.

Key words:population migration;local society;Chaozhou-Shantou culture

责任编辑:吴二持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简介与发展 关键词:岭南;潮汕文化;传统 摘要: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一支,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研究潮汕文化的的现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对于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潮汕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潮汕概况 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却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人均可耕地不到3分,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这里商业气息浓厚,长久以来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这里还是“十相留声”的岭海名邦,也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不见雪。潮汕襟山带水,气候宜人,成为南迁汉人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潮汕居民基本上均来自各各历史阶段的南迁汉人,比如比较早的并有记载的是《史记》中记载的秦时期一支由史氏族人带领的为秦始皇修筑水路直达揭阳岭的队伍,抵达揭阳岭后并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驻扎”在当地并始设揭阳县。其外还有其他如汉,三国,唐宋,元明时期迁入的。 二、潮汕文化简介 (一) 潮汕方言 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的闽南语,福建的诏安等。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二)潮汕饮食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澄海实验学校 初一(14)班 杜斯康

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各家各户还有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这些节日,既有祭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所谓岁时节日,远不止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我不禁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决定对“潮汕传统节日习俗”这一专题进行社会实践。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有更深的了解,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培养自己的活动探究能力。

目录 春节习俗 (4) 立春风俗 (5) 元宵节 (6) 潮汕人过清明节 (9) 潮汕端午习俗 (10) 潮汕中元节 (12) 中秋节的习俗 (17) 冬至 (19) 除夕 (21) 实践总结 (23) 目录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所以这一天早餐,便要全家吃素,以示对祖先虔诚尊敬。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如姓李的为“陇西旧家”,表示他与唐朝的李世民同宗支;姓黄的写“江夏世家”,表示他们是孝子黄香的一脉,等等。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故此家家户户都备有大柑和橄榄,以备客人拜正答礼之用。 正月初一,潮俗禁忌很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话,甚至孩子失手打破碗,还要说成“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据《录异记》说,藏扫帚的事,是商人区明过彭泽湖礼青洪君,得其侍女如愿,因而一切如愿发家。后因生气打了如愿,如愿钻进扫帚中,不愿出来,区明从此便倾家荡产了。有此传说,所以大家这一天便藏扫帚不扫地了。还有说正月初一如不吃干饭而喝饭汤,以后出门要遇雨。 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 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 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 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 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 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到了正月初四“弦架开”(即年假开)。这一天传说是上天汇报的神明落地的一天,过去迷信的拜神者,都一早就上神庙烧香嘱咐,有些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帖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希望他“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各行各业在新开市中,都有点“诀术”,教书的喜在笔筒上贴起“新春开笔砚,诸事皆逐意”的小红联;做生意的则一早起来就扫地,自外朝里扫,表示要把财扫进来,栖楹墙壁则贴上“开门扫地财长聚,货如轮转大利市”等吉利红联;农民则说这一天要吃蒜和猪肠,说吃了猪肠、蒜,新年做起事来“长长有和算”。总之,自除夕至正月初四年假开,人人都盼着争个好头彩。

广东三大民系概念

【摘要】民系,是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先生创立的描述亚文化群体的概念。人们习惯于把广东汉族居民分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本文对三大民系的概念逐一作出界定,并指出广府、客家、潮汕都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三大民系作为特定族群存在和繁衍的缘由,并不在于自然意义上的血统的纯洁性,而是植根于方言、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还从方言特征和民性特征两方面着手分别分析了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系广府客家潮汕 广东,背靠巍峨南岭,南临浩瀚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横亘北部的南岭山地,不仅是一条自然地带分界线,也是一条文化类型分界线。孕育、发生、成长于这条界线以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开发,在土著南越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博采其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的整合、融合、创新、升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区域文化体系。 广东独特的文化体系塑造的其独特文化个性,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研究成果也不少,例如《说是说非广东人》(叶曙明、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人是天下的眼》(王国梁、团结出版社)、《其实你不懂广东人》(雷铎、广东经济出版社)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广东岭南文化或广东人的民性。不过人们所谈论或理解的“广东人”指的往往只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府人,而且人们一般观念上的广东文化标签—粤语、粤剧、茶楼文化、年宵花市等等,其实也是意指广府文化。熟知广东的人都知道,广东人又分为三支,在粤东还分布着与“正宗广东人”的广府人泾渭分明客家人和潮汕人。 广府、客家、潮汕就是所谓的广东三大民系。 广东的民系文化是全国最具特色的民系文化。全国八大民系,广东独占其三,分别是广府、客家和潮汕(闽南民系的分支)三大民系。 广府语言 例如:客车-巴士;出租车-的士;球-波;衬衣-T 恤衫; 聚会-派对;胶卷-菲林;小商店-士多;小费-贴士;票-飞等等这种现象其他方言中也有,但都远不如粤语突出。其实这正是粤语的一贯作风,自古有之。它原本就是中原汉语、当地土话、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杂交品种”。直到现在,粤语中还有不少当年“百越杂处”的痕迹比如“这”说成“呢”,就和壮、侗、傣、黎、布依语相同或近似又如细想叫捻,抓住叫揿,一团叫一旧,便是壮语。乜、拧等字都念阴调,也和壮语相似;修饰词放在被修饰词后面,比如客人叫人客,干菜叫菜干,公鸡叫鸡公,牯牛叫牛牯,更是壮语的构词特征。汉语和壮语虽然都属汉藏语系,但毕竟不是同一个语族,粤语却能将它们融为一体。这种融会贯通、大而化之的神通,正是粤语和粤语文化的特征。[11]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一)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对策(一) 摘要: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河北省为例,剖析了该省生态环境恶化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促进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对策;河北省 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指出,“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1]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为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特选取区位重要但生态脆弱的河北省为例,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途径。 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生态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为原料或动力开始的。只有劳动与自然界结合,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保证。 2.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精神享受。阳光、空气和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是工农业生产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生活的基本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能够使人们神清气爽,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逐步升高2]。 3.生态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资源条件的制约,恶劣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水源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农业生态恶化等,危及工农业生产的基础,限制经济发展。相反,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再生和增殖能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4.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承载平台。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是一个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更是一个科学开发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社会。因此,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3]。 河北省地处北纬36°05'~42°40',东经113°27'~119°50'之间,位于华北平原,内环京津,东临渤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海岸线长487km2。全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350~650mm,多集中分布于7—9月间。土地总面积为1876.93万hm2,其中,耕地589.3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40%,林地506.37万hm2,占26.98%,草地451.63万hm2,占24.06%。 河北省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该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且对保持京津冀地区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该省是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虽然该省已采取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建设措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紧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摆脱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三、河北省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河北省属于全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2007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630.07万hm2,轻度以上水蚀面积547.05万hm2,轻度以上风蚀面积83.0万hm2。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和太行山、燕山山脉。其中,风蚀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的坝上,面积为8 2.04万hm2,以及秦皇岛沿海0.91万hm2,其他区域主要是水蚀。由于水土的大量流失,耕地遭受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同时,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淤积水库、塘坝,降低了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发挥,缩短了水利设施使用年限4]。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含答案)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1-2题。 1 A.风沙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2.针对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牧 C.退耕还湖 D.修建水库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据此回答3-4题。 3. 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是( ) A. 产生药材,调蓄洪水 B. 产生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 C.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水源

4. 保护若尔盖湿地的措施是( ) A.挖沟排水,疏开沼泽 B. 停止一切经济活动,实行封闭管理 C.修建水库,发展水电 D. 设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在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实验,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6.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障城镇用水②开发水能资源③蓄水灌溉农田④发展水产养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8.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①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②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③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④营造防护林,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乙地和丙地 10.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极地气候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 荒漠化。据此完成11-12题。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背景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究竟潮汕文化中有什么特别民俗呢? 研究目的 潮汕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节日,而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我们成立这个课题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潮汕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节日及习俗介绍 1.出花园 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2..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第1章第1节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 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2■结合图示,理解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利用景观图,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重点)3■利用景观图,学会分析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区域和区域差异 ⑴区域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 )区域特点 (3)区域划分 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 ①研究方法:比较法。 ■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六占』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研究重点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 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③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 据。 [特别提醒]区域间的界线不一定都鲜明。如国家、省等行政区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但气候区、自然带等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

渡性的特点 2.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 (2)自然区的划分 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 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 (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特别提醒]季风区的范围不等于东部季风区的范围 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为是否受夏季风的影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非季风区,两者的界线大致为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而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二大自然区之一,与西北干旱半

潮汕地区饮食文化

潮汕地区饮食文化 经管学院财管1072 苏少彬200711531217 21191006---1---37 摘要: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丰富多样,无所不食而名震南粤,享誉全国。它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湿热的气候、濒临大海、水网密布、人多地少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百越之族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孕育了独特的潮汕饮食文化。【②】 关键词:潮汕地区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工夫茶 一、绪论 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广东省的最东端,素有“省尾国角”之称。地理上背山面海,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正因如此,潮汕地区至今仍很完整的保留着一整套的地区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潮汕话,自己的戏剧—潮剧,自己的音乐—潮乐,自己的佳肴—潮州菜,还有自己的建筑文化,自己的图腾文化等,被称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其中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而闻名中外。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 二、潮州菜 (一)潮州菜系 潮州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民间美食家们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构成的一个开放的体系。 潮菜较多受闽菜所影响,同时又受到广州菜等外地菜的影响,汇

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家。制作精细的潮菜菜式中,不仅有着名贵的燕窝、鱼翅、鲍鱼烹制的精品,也不乏粗菜精制的特色菜,如地瓜叶做成的“护国菜”,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 潮汕人讲究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形,还讲究饮食时人体的保健作用,这正是潮州菜的一大特色。【③】 (二)潮州食俗 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食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除了这些日常食俗,潮汕地区还有很多独特的节日食俗。 每年的正月初七这一天,潮汕的旧俗是要食七样菜,也叫七羹汤。所谓七样菜就是将大芥菜、厚瓣菜、芹菜、蒜、春芹、韭菜、芥菜这七样菜放在一起煮来食,它的意思是“发大财,人长久”。此外,七样菜的现实意义在于,这七种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对于过年期间大量吃食肉类的人来说,犹如人体内的清道夫,能起到消化开胃,清肠通便的作用。 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是从中原传下来的。这一天,潮汕人家普遍吃粽子、栀粽,有的地方还吃凉粉粽,潮州凤凰山则习惯吃“枕头粽”。除了吃粽子外,潮汕不少地方还用伸骨节、使君子叶、真珠花菜、鸡蛋、猪肉等一起煮汤吃,能起明目、去热毒、驱腹虫的作用。 中秋佳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特色的应节食品就是芋头。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此外还有芋头加工而

最新潮汕人文文化特征复习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 ——潮汕人文文化 中华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博大精深。潮汕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潮汕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潮汕的祖先最初从福建南迁。潮汕人勇于开拓、坚韧不拔,具有向外开拓的精神。潮汕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族群认同感强,坚韧不拔,刻苦耐劳,聪明灵活,在商业等领域有很多建树。他们很多从毫不起眼的行业和艰苦的工作开始,经过艰苦创业,最终取得成功。潮汕人因此被称作东方的“犹太人”。东南亚的富商巨贾多有潮汕人,香港首富李嘉诚,原籍就是潮州。潮汕华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做出了丰功伟绩,潮汕华侨无不展现了他们作为华夏子孙对家国和民族的感情和责任。潮汕人长期的移民和拓展使潮汕人遍布世界各地,人们常说,有一个潮汕,在海外还有一个潮汕,来形容潮汕地区旅居海外的游子之多。 热情好客、务实不务虚、脚踏实地是潮汕人的重要优点。所以潮汕人从来就是奉承“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更不会怨天尤人,心存幻想。但是潮汕人在处世上的现实主义,却成了潮汕发展的绊脚石。这种现实主义的致命之处在于,处处从实际利益的动机出发考虑事物,重视眼前利益。潮汕的家长大多要求他们的子女报考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在很多潮汕家长看来,要去研究学问不如去打工挣钱。在价值取向的实用性、学习专业上的短视性以及继续深造上的短缺性,导致大量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潮汕人都从商,较少有人继续深造教育。 潮汕商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家族主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在相当多的潮汕企业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姑姨舅妗……等等,都加入到企业中来。在这些人的周边,又衍生出一个个血缘人际圈,使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复杂异常。从这个层面上看,潮汕企业的家族化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原始性。这种经济家族化虽然在某个层面上讲加强了血缘关系,但这种加强的经济利益关系,但在有些时候会破坏了血缘链条的和谐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潮汕文化,也是比较传统,比起其他地方,潮汕地区的思想就显得有些封建了一些,例如,潮汕人都注重儿孙满堂、多子多福,比较重男轻女,有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潮汕妇女的形象给外界就是贤妻良母。在潮汕地区,很少出现离婚现象,这也说明潮汕妇女有一种嫁鸡随鸡的思想。可见潮汕妇女思想也是相对保守的。到了现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潮汕又在改革开放最好的广东,按理说,早就就应该摈弃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礼仪。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影响着这一方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方式。 一方水土,一方人,潮汕人在中华的一方展现的独特的文化,绽放它的光芒。 紫外线灯的正确使用 紫外线灯的适用范围是用于室内空气和对物体的表面及水和其他液体的消毒。紫外线灯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外环境中,切断传染

广东三大民系

论文全文: 广东省的居民主要由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的人民,外加黎、苗、瑶、壮、回、满、畲、京等多个世居于广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组成。其中三大民系的人民是广东居民的主体。 一.三大民系的分布 广府民系: 主要分布在广州,番禺,南海,佛山,东莞及以南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中山,江门,珠海,肇庆,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地区)潮汕民系: 主要分布在汕头,潮州,揭阳,普宁,汕尾等地区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清远,深圳龙岗等地区。二.三大民系的特点: 1. 广府民系: 历史文化特征: 广府人主要由中原地区自秦以来的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其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人民的表现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的遗传,又受中原汉文化的哺育,更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因此具有多元化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征越族之际,珠江流域就开始得到开发,中原文化逐步进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广东地域有建立起地域性的南汉政权. 经济开始自成一体的发展。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更是初具规模。到了明代,珠江三角洲成为当时岭南地域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清代以来, 珠江三角洲的近代工业新兴产业更是发达。广州这座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广府人民在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人们以多层次的、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其文化精神特征有如下表现: 一.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广府民系的人们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善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 二.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精明能干,善于计算的素质和敢于探索和尝试的精神。正是广府民系人民善于经商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创造了 珠江三角洲地区多元化的农工商经济 三.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市侩性, 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清代以来,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驰名全国。因商业活动的长期熏陶导致广 府民系的人们更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商业利益的意识往往制约着人 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四.具有较为浓厚的宿命观。穗港澳地区的广府民系居民普遍存在迷信命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练习题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 B.区域内部存在差导,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土壤、水源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D.地形、河流 3.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荒漠化 C.土壤次生盐碱化D.水污染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4~6题。

4.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D.甲区域高温多雨 5.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6.丁省与丙省相比() 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漫长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C.丙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冬春寒冷干旱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8.下列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利于改善环境 D.丁地因洼制洼发展基塘生产 (2011·安庆模拟)读图,回答9~10题。 9.A城市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水能丰富B.劳动力丰富 C.市场广阔D.矿产资源丰富 10.该城市在发展成为钢铁工业中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 ①矿产资源枯竭②劳动力短缺③空气污染严重④土地闲 置⑤能耗高,效益低⑥就业压力大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⑥D.①④⑤⑥ 下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回答11~12题。

区域环境介绍

在班里,除材料之外,活动区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就是区域环境。区域环境可以有效地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支持幼儿的学习,还可以成为与幼儿互动游戏的一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我们将区域环境划分为展示性环境、操作性环境、支持性环境、提示性环境。 一、展示性环境 主要用于展示幼儿作品,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示和相互评价的环境。 美工区:贝壳拼画 设计意图: 我在班级的绘画区里面投放了大量的乡土材料,小朋友们很感兴趣,尤其是各式各样的贝壳。孩子的心最是玲珑剔透,成人眼中普通的沙石、玉米棒,在他们看来都是亲密的玩伴,充满了生命力。这时,引导他们从自然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是很重要的。考虑到大班幼儿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幼儿采集朴素、不起眼的贝壳,让他们根据贝壳的形状大胆想象,用色彩鲜艳的颜料和橡皮泥来装饰,并请幼儿集体创造适合贝壳造型的背景图。这样既让幼儿体验到接触自然、合作创作的快乐,又增强了他们在不同材质上进行美术活动的能力,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贝壳进行作画,发展个性化表达能力与创造力。 2、体验用贝壳作画的乐趣。 材料准备:各种贝壳、彩色卡纸、白乳胶等。 玩法提示: 将贝壳装饰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植物、小玩具。 指导要点: 幼儿的作品一般比较粗,教师可指导幼儿使用多种辅助工具和材料,帮助幼儿把贝壳装饰得更加生动与形象。 二、操作性环境 能与幼儿进行游戏互动的环境。 益智区:《挑战创意拼图》 目标: 1、学习统计作品中各种形状与数量方法。 2、感知不同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图形守恒。 材料:各种颜色、大小的几何图形,教师提供几种拼摆的半成品及轮廓线,记录表格。 操作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辨认出几种动物的外形轮廓线,让幼儿任选自己喜欢的形象拼摆,并提醒幼儿摆好后在墙上的表格里记录自己用了哪些图形,每种用了几个。 三、支持性环境 能够支持幼儿活动的环境,如方法提示、扩展思维、解决方法等作为环境呈现,支持幼儿的学习。 科学区:造纸机的使用 将幼儿新学的技能用照片形式呈现方法,直观形象。并将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用绘画的方法在墙饰上进行展示。(集体讨论,绘画记录) 四、提示性环境 一方面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对活动常规进行提醒提示的相关环境。 大班幼儿自主性增强,所接触的生活范围也大大扩展,他们通过讨论与协商,已经开始可以自制规则,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我是小值日生》

潮汕饮食文化论文

潮汕饮食文化论文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有关人员: 高X(X)班 课题小组组长:XX 课题小组组员:XX、XX、XX 课题小组指导老师(签名):_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首先,本次课题研究旨在使同学们更全面更深入辩证地认识潮汕小吃的文化,体会潮汕小吃的特色,而且以潮汕小吃的现状为基础为潮汕小吃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让我们的潮汕小吃逐渐被潮汕人发扬光大。 然后,我们的课题小组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采取注重实事求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上网,上书店查找资料;询问制作小吃的厨师;小组讨论、分析。 其次,经过我们课题小组的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 最后,通过我们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当今时代里,潮汕小吃要不被没落,甚至要进一步发展,就应该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潮汕小吃创新继承发展 ●序言: 目前,潮汕小吃市场的现状是经营形式多样,品种齐全,经营网点以分散为主,基本能够满足本地区市场的消费需求。在经营形式上,一是单纯外卖的店铺。由包点摊店、小吃店、菜市场小吃摊点等经营。二是现吃为主带外卖的形式。由小吃餐厅、老字号小吃店等经营。另一种是小吃餐厅,主要以现卖现吃为主要经营特点。如潮汕小吃的自助套餐。虽然,潮汕小吃在汕头本地红红火火,但对于没来过潮汕的外地人来说,却是闻其名而难寻其踪。许多来汕的客人对潮汕小吃赞不绝口,然而,当他们想顺便买一些带走时,却往往因为不方便携带的包装而抱憾而归。在汕头各大超市,经常能见到粤式、上海、北方的小吃,却鲜见本地区的小吃。 其次,潮汕小吃老字号大多经营观念陈旧,守着老招牌得过且过,不愿意或不敢为老字号添金加银。如已经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的老妈宫粽球、爱西干面等老字号小吃店,铺面还是那幅简陋的老面孔,那么单一的品种,那么陈旧的经营手法。 潮汕小吃是近几年才作为美食的一个门类发展起来的,知名度也得到提升,在我国顶尖级的小吃竞赛场一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潮汕小吃已经连续两届获得殊荣。 本次研究性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潮汕小吃在如今的经济中不被没落谋得发展?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1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B.地势高低C.土壤类型D.人类活动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际工具,会随着人们的迁移、交流或者隔离发生改变。下图是“某县域内的方言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示县域内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碍区域间交流B.人口迁入途径差异

C.河流促进区域内联系D.区域生产活动不同 4.以下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十里不同音,邻村不能言”的复杂方言格局的是() A.粤北B.北疆C.辽中D.晋中 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5-6题。 5.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火龙果待摘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6.关于该民居的描述,合理的是()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B.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西藏阿里地区依托极佳的暗夜条件和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的技术力量,集夜空保护、旅游、科普于一体,建成国内第一家以星空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图1是“阿里某夜星空景观图”,图2是“阿里地区的气候图”。据此完成7-8题。 7.阿里地区建设“暗夜公园”的有利自然条件,()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 潮汕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主要有大年初四迎接灶神的过程以及传统美食“七菜羹”背后的寓意。一起来看看关于关于潮汕传统文化的作文中考,欢迎大家查阅!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范文1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春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到了那天,人们吃团圆饭,互相拜年,无不热闹!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老家大年初四的“灶神落天”。 到了初四那天,人们把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灶神。不一会儿,整条街变得干净了,并都挂满了彩旗。到了正午,鞭炮响起,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就连枝头上的鸟儿也飞走了,都准备迎接灶神。这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锣鼓声,是锣鼓队!只见领头的是一个小伙子,他边走边敲,鼓声响亮又清脆,十分有气势。随后是两队敲锣的小姑娘,她们穿着一致的服装,专心致志地敲着锣。锣声与鼓声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十分欢快的乐曲,动听极了! 几分钟后,伴着锣鼓声与鞭炮声,大家纷纷欢呼起来。只见几个小伙子抬着轿子从街头走来,人们在旁边夹道欢迎,直到灶神归位。

之后,人们纷纷去拜灶神,供品有红桃粿、红糖、大米、橘子等。整个村子都洋溢着热闹的气息。 不止是“灶神落天”,老家的“七菜羹”也颇有一番特色。这七菜,大部分是芹菜、葱、蒜、春菜、芥菜、莞荽以及百合。这七菜各有含义:芹菜谐音勤财,指勤能生财;葱谐音聪,指聪明;蒜谐音算,指计算;春菜,有万物回春之意;芥菜谐音大财,有发大财之意;莞荽,指有缘;百合,指百事合心。这“七菜羹”不止是潮汕人对饮食文化的传承,还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这就是潮汕人过年的习俗。 关于潮汕传统文化范文2 你喝过潮州的功夫茶吗?看过潮洲人过年时忙碌的样子吗? 非常喜欢喝功夫茶的要数我们潮州人了,喜爱到什么地步呢?饭前一泡茶,饭后一泡茶,招待客人也要冲茶,平时无聊时也要喝茶,有的老人甚至每天早上一起床就空腹喝茶。可想而知,我们潮洲人喜欢喝茶的程度是多么厉害。 而且功夫茶只有我们广东省才有的,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当然,一些外国人来广东也是为了喝上一杯茶。我们潮洲人喝茶的茶具也很有特色,通常有一个煮水壶子,有一个冲茶的茶罐,一般有三、四个杯子,杯子用来盛茶喝的。

潮汕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潮汕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宋元时期闽文化的西渐 宋元时期闽文化的西渐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宋元时期,闽文化空前繁荣,中华主流文化以闽文化为中介,对本区影响的力度加强。也是在这一时期,由于闽人对本区大量移民,闽地风俗濡染岭东,故南宋的《方舆胜览·潮州》已经有“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潮漳之分”的记载。另外,本地土著的少数民族在这时期也加速与移民融合。潮汕民系在这时开始形成。时至今日,历史上政区基本上隶属广东的潮汕,文化面貌却接近闽台,就是在这一时期打下基础的。 宋元时期闽文化影响本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一是闽人出仕潮州,在本地培壅了邹鲁之风 宋代潮州职官大多是闽人。以知州为例,北宋时期潮州知州籍贯可以考知的共31人,其中闽人17人,占55%;南宋时期潮州知州籍贯可以考知的有90人,其中闽人57人,占63%。州县属官之中,闽人更多。当时闽籍仕潮官师,尊崇韩愈,慨然以兴学明道为己任。饶宗颐先生有《宋代

莅潮官师与蜀学及闽学》一文,介绍详尽,可以参考。 这些闽籍官员,继承韩愈开启的兴学传统,普遍重视教育。保留在《永乐大典》中的宋元方志,对此有很详细的记载。他们的做法,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 第一,兴建州县学宫学舍,创办书院。学宫和书院是兴学育人的基本设施,南宋时期兴建、修治过学宫学舍的知州方略、谢明之、游义肃、孙叔谨、章元振、朱江、林(山票)、曾噩、牟溁等,都是闽人。除了官学之外,潮州在宋代兴办了韩山书院和元公书院两座书院。书院的创建者不是闽人,但复兴韩山书院的知州郑良臣,扩建元公书院的知州陈玮,也都是闽人。方志说:“潮二书院,他郡所无。”这里面,有闽籍官员的功劳。第二,教习礼乐。礼乐自古以来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贯很得到闽籍官员的注重。南宋初,潮州学宫先在黎盛的寇乱中被焚,几年后又遭遇大火灾,乐器不是散失,就是被烧毁。绍兴十二年(1142),莆田人林霆来任潮州州学教官,配齐乐器,按音律考定乐章,并在假日亲自带领学生练习奏乐歌唱。以后,知州长乐曾噩按照朱熹所定的制度配备了祭祀孔子的礼器,兴化陈圭捐资改做礼服。林霆的嫡裔林光世出任知州,又亲自教学生着服行礼,操器奏乐。这几个人,也是闽人。第三,办置、扩充学田,保证了办学经费的来源。北宋潮州州学学生名额120人,南宋增加到180人,每逢举行科举考试那年,又临时增加20个名额。这些学生,由本州岛拨给膳食津贴。津贴经费的来源,就靠学田租税的收入。因此,官员们对增拨

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找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分界线,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3、举例说明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反馈、巩固提升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增强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难点: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认识美食,展示我国各地美食图片:东坡肘子、水煮肉片、姜葱炒蟹、龙井虾仁、碳烤松茸、昆虫菜等,让学生认识美食,猜猜是哪些地方的特色菜。 新课: 活动二:探究美食 南方地区美食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一)气候 1、出示南方地区景观图:江南水乡、喀斯特地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南风 光、四川民居等,引导学生概括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湿热 2、自主学习:根据“成都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认识南方地区的“湿 热”程度(气候) (1)、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是和。 (2)、南方地区年降水量为_㎜。

(3)、以成都为例,分析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成都气温最高出现在_月,此时月平均气温约_℃ 成都气温最低出现在_月,此时月平均气温约_℃ 成都降水最多的月份是_月,该月降水约_㎜。 (4)南方地区气候类型是和,气候特征是:_ 4、学生展示反馈,纠错 过渡:南方地区湿热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以从地理位置和地势特点分析) (二)位置和范围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内容: (1)在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中填注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2)在南方地区轮廓图中填注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海和南海的位置,并总结南方地区的位置特点 2、展示反馈 (三)地形地势 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以下内容: 1、在南方地区轮廓图中填注出南方主要地形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的位置 2、比较南方地区的地形差异(结合地形图和46页阅读材料回答) 3、读图分析南方地区地势特点 4、总结南方地区湿热的原因 5、巩固提升:请从地形影响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 (2)西双版纳地区不受寒潮影响,而广东却受寒潮影响 6、教师点拨总结 (四)湿热的自然环境对土壤的影响——红壤 认识红壤并分析其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活动三:创意美食(认识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小组合作讨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