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位现状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位现状文献综述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位现状文献综述

组名:指南针小组

组长:张芹芹

成员:崔海洁、高芳、胡娜、李玲、王婷、袁艳芳、刘克艳

职业价值观也称职业意向,是个人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它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尤其目前,我国每年有几百万高校毕业生,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程度逐渐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度到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合理而恰当的职业价值观将更有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和职业变化迅速,我国曾出现过“当兵热”“从政热”后发展到“下海热”“外企热”都反映了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过程。陈核来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南》一书中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了回顾。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服从国家分配”,主要考虑标准依次是:社会定位、社会意义。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80年代后期“既需地位,也要挣钱多”。此时代大学生崇尚“自我没”“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但仍很看重社会意义。80年代末毕业生就业时不再一味追求“社会地位”,“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的首要标准。

“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毕业生就业呼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毕业生更看重“工作稳定”,“发挥个人特长”被逐渐取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就业观是“要找到最佳结合点”即在个人与社会两个价值之间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此时曾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业选择”基本过时,“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要标准。

二、当代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董文强、谭初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对职业选择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张玲玲、张芝萍也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理想的一般特征进行了总结:1、开始强调职业的经济收益;2、职业选择集中于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3、不在乎单位所有制形式;4、追求职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6月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显示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以下特点:

1、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该调查结果反映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毕业生的一个主导需要,但此处的自我实现正如罗尼在分析中国和日本职业价值观时所指出的那样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集体化的自我实现,因它是以得到集体和社会的承认为基础。与调查结果一致:大学生在强调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更注重是否有利于自我的发展,而把对职业的社会声望因素和经济收入的考虑放在次要一点的位置。

2、择业地点上优先考虑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毕业生的主导需要。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发展是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也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大城市。生存需要也是毕业生的第二主导需要。生存需要是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目标,而且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而且他们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大学生的行为中发挥作用的。毕业生在择业取向上优先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条件好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在注重个人才能的同时他们又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成为大学生择

业的首选目标,主要是因为它们能满足大学生的两个需要。

3、大学生择业自主性更为明显

《河北精神文明网》上的一篇文章《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就业需求差距分析》中通过在不同层次高校发放“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问卷且对一些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得出一些结论。该调查表明,毕业生的择业自主性颇为强烈,他们在择业时倾向于听“自己”意见的占57.4%,听“父母”、“好友”、“老师”、“舆论”、“其他”意见的分别占15.7%,105,7.3%,3.5%,6%。许多学生从入校开始就主动关注就业情况,了解相关政策与整个就业形势,开始结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社会活动。这既给高校就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契机。

三、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位的影响因素

张玲玲、张芝萍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为社会客观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02)曾对新学子所处新环境用“四转、四大、四个多样化”来描述。四转: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四大”:国际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多元社会大汇合;“四个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这些也必然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倾向。

首先是自身的价值观念,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定位方面的体现。因此个人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利义观受到冲击,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价值取向更趋于理性。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个人权益与集体主义之间游走,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实际,重视物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冲中形成了多元化、复杂化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倾向认识逐渐成熟,并且善于利用发展的眼光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评价。他们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却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

其次是社会心理环境,如社会时尚,个人的成长环境尤其是手教育的环境,及性别差异等。“当兵热”“从政热”“下海热”“孔雀东南飞”“考研热”等都是社会时尚在职业价值观中的体现。男女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可知,男生更看重职业是否自主性大,没有约束,女生更注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男生更重视职业的晋升机会,女生看重职业是否稳定,职业环境是否幽雅,而有些大学生更囿于旧观念饿樊篱。曹劲松潘永亮在《大学生求职制胜方略》中专门以“女大学生,走好择业路”为题专门对女大学生的择业优劣势进行了分析,50%的女大学生赞成或不反对“女子无才更是德”这一旧观念,直接导致其不思进取的状态。因此职业价值观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安逸。

另外,就是社会职业的客观环境。目前我国每几百万高校毕业生,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逐渐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有卖方市场过度到买方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双向选择和契约式就业条件下形成饿职业流动人才流动新环境,打破了终身制的传统就业环境。同时重视人才,构筑人才高地的环境正在形成(当然也重视人才质量)社会日益成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性组织。

最后是发展因素。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念将是逐渐由朦胧幻想变成现实,由波动变化而趋于稳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演变,职业声望、职业地位的变化也会导致职业价值观的改变。

四、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李伟、赵瑛在《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指导》,董文强、谭初春《大学生就业指导》等都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作了系统的分析。而且陈核来、费琉芳、余新丽等众多学者已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过整体的宏观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过并得出系列结论。尤其从其社

会影响因素方面和变化方面都做过细致的分析。但是某一特定专业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小学教育科学方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众多学者几乎无一涉足,众多本方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定位取向是否与全国大学生整体一致?或是某一方面有所偏重?另外多数研究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而设计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发展性。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张继栋对大学生的时期分为熟悉大学、适应大学、活出精彩、策划未来四阶段。李赫也在《大学生如何过好四年》中指出大多大一大二的学生空虚生活无计划是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不相同。因此,大学低年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毕业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将会在以有成果基础上继续展开调查,并做简单分析。因此,我们这个课题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本科层次小学教育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专业培养方面还处于摸索之中,因而在培养过程中便会出现与实际需求脱轨的现象。另外,本科层次小学教育其优势一面是高学历,然而在职教师获得高学历的途径很多,小学教师的准入又向社会开放。因此使得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优势不优;小学生、小学的数量逐渐减少,致使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减少,而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增多,招生规模扩大,使得小学教师专业竞争就业形势逐渐严峻。

其次,当前小学中小学科学课程仍得不到足够重视,小学科学教师仍不能专业化。这必然影响到小学科学教师的职业地位,以及小学教育科学方向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再次,教师属于领导阶层,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按塞特职业定位分级表,教师与教授、法官、工程师、艺术家、作家、编辑和医生同属于专业人员位于第二层,在中国城市居民职业声望量表中,公立小学教师属于第三十位处于中层,而私立学校教师则位于第四十一位属于中下层。如此职业地位与声望必然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其职业价值观定位。

最后,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学员组成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女生人数以绝对优势高于男生,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性别歧视。“只要男生”或“优先录用男生”,给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造成了不平等的环境,专业的局限,体貌的门槛往往也给女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困扰。另外,某些女大学生自身囿于旧观念的樊篱,“工作好不如嫁的好”往往导致不思进取的心态,这些也都是必然影响其职业价值观的发展。

基于以上特殊问题,我们将有针对性的展开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