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眼睑结膜乳头状瘤样增生伴灶性癌变一例_黄晓芳

眼睑结膜乳头状瘤样增生伴灶性癌变一例_黄晓芳

眼睑结膜乳头状瘤样增生伴灶性癌变一例_黄晓芳
眼睑结膜乳头状瘤样增生伴灶性癌变一例_黄晓芳

213

华西医学 2013, 28(2) West China Medical Journal , Vol.28, No.2 Feb. 2013

scale for measuring daytime fatigue associated with insomnia[J]. J Clin Sleep Med, 2007, 3(7): 722-728.

[14] B eck AT ,Ward CH ,Mendelson M, et al . An inventory for measuring

depression[J]. Arch Gen Psychiatry, 1961, 4(6) : 561-571.

[15] 张雨新,王燕,钱铭怡. Beck 抑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 ]. 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 1990, 4( 4) : 164-168.

[16] 杜好瑞, 赵洪祖, 严宏力, 等. 失眠症患者状态一特质焦虑与睡

眠结构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23(12): 868-871.

[17] G ooneratne NS, Bellamy SL, Pack F, et al . Case-control stud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ifferences in sleep patterns in older adults with insomnia symptoms[J]. J Sleep Res, 2011, 20(3): 434-444.

[18] M anconi M, Ferri R, Sagrada C, et al . Measuring the error in sleep

estimation in normal subjects and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J]. J Sleep Res, 2010, 19(3): 478-486.

[19] S hekleton JA, Rogers NL, Rajaratnam SM. Searching for the daytime

impairments of primary insomnia[J]. Sleep Med Rev, 2010, 14(1): 47-60.

[20] A be Y. Fatigue as a core symptom of insomnia[J]. Innov Clin

Neurosci, 2012, 9(2): 10-11.

[21] B uysse DJ, Thompson W, Scott J, et al . Daytime symptoms in

primary insomnia: a prospective analysis using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J]. Sleep Med, 2007, 8(3): 198-208.

[22] U stinov Y, Lichstein KL, Wal GS, et al . Association between

report of insomnia and daytime functioning[J]. Sleep Med, 2010, 11(1): 65-68.

[23] R iemann D, Spiegelhalder K, Feige B, et al . The hyperarousal model

of insomnia: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and its evidence[J]. Sleep Med Rev, 2010, 14(1): 19-31.

[24] H arvey AG. A cognitive model of insomnia[J]. Behav Res Ther,

2002, 40(8): 869-893.

[25] E dinger JD, Fins AI, Glenn DM, et al . Insomnia and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are there clinical markers of objective sleep disturbances among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insomnia complaints? [J]. J Consult Clin Psychol, 2000, 68(4): 586-593.

[26] M eans MK, Lichstein KL, Epperson MT, et al . Relaxation therapy

for insomnia: nighttime and day time effects[J]. Behav Res Ther, 2000, 38(7): 665-678.

[27] V an Houdenhove L, Buyse B, Gabri?ls L, et al . Treating primary

insomnia: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predictors of outcomes on sleep, daytime func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 J Clin Psychol Med Settings, 2011, 18(3): 312-321.

[28] M orin CM, Benca R. Chronic insomnia[J]. Lancet, 2012, 379(9821):

1129-1141.

(收稿:2012-06-07 修回:2013-01-28)

(本文编辑:朱敏)

眼睑结膜乳头状瘤样增生伴灶性癌变一例

黄晓芳,曾继红,黄丹

【关键词】 眼睑结膜;乳头状瘤样增生;癌变

【文献标识码】 E DOI: 10.7507/1002-0179.20130068

短篇报道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成都,610041)

【作者简介】 黄晓芳(1980-),女,四川德阳人,护师,本科,E-mail :11249663@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5339366.html,

【通讯作者】 曾继红,E-mail :zengjh8989@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5339366.html, 【网络出版时间】 2013-02-06 18:42

【网络出版地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5339366.html,/kcms/detail/51.1356.R.20130206.1842.051.html

1 病例介绍

患者 男,77岁。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分泌物增多,伴有流泪、视物模糊及视力下降,无眼痛、眼红、畏光,未予就诊;2个多月前,患者因揉眼后有鲜血自右眼流出,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右眼上睑结膜新生物”,给予滴眼液滴眼(具体用药不详)及对症支持治疗,上睑新生物无明显缩

小。1+周前患者右眼新生物再次出血,就诊于当地医院,后于

2012年3月6日转入我院。患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及睡眠可,大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健康状况良好,否认肝炎、结核或其他传染病史,否认过敏史,有吸烟史10多年,平均10支/d ,饮酒史10多年,52%酒精纯度,平均10 mL/d ,2年多前于当地医院行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及“膀胱结石手术”。

全身体格检查:体温36.1℃,脉搏98次/min ,呼吸20次/ min ,

血压135/89 mm Hg (1 mm Hg=0.133 kPa )。神志清楚,巩膜无黄染。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4,左眼1.0;右眼眼压15.6 mm Hg ,左眼14.3 mm Hg 。右眼上睑结膜面可

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双侧卵巢切除术 ?LHRH激动剂 使用LHRH(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阻止卵巢释放激素,这些药物包括戈舍瑞林和亮丙瑞林。 ?芳香化酶抑制剂 芳香化酶抑制剂阻止雄激素变为雌激素,而不影响卵巢生成的雌激素。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来曲唑和阿那曲唑。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依西美坦。 ?抗雌激素药 抗雌激素药阻止受体结合。包括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s),SERMs竞争性结合雌激素受体,抑制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生长,包括他莫昔芬和托瑞米芬。SERDs阻止和破坏雌激素受体,包括氟维司群。 ?雌激素 在高剂量时雌激素能够治疗乳腺癌,机制不明。包括炔雌醇、氟甲睾酮和甲地孕酮。 ?CDK4/6抑制剂 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是一种帮助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蛋白质。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4/6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4/6,CDK4/6)抑制剂可用于激素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治疗。包含的药物有帕博西尼、瑞博西尼和阿贝西尼。 ?mTOR抑制剂 mTOR的过度活跃会导致激素治疗无效。mTOR抑制剂可以让激素治疗继续有效。包含的药物有依维莫司。 ?HER2靶向治疗 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及T-DM1。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通过阻止细胞生命周期来治疗。化疗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烷化剂:包括卡铂、顺铂及环磷酰胺 蒽醌类:阿霉素、阿霉素脂质体、和表柔比星 抗代谢类药物:卡培他滨、氟尿嘧啶、吉西他滨和氨甲喋呤 微管类抑制剂:多西他赛、艾瑞布林、伊沙匹隆、紫杉醇和长春瑞滨 ?PARP抑制剂 PARP是一种能够修复损伤细胞的蛋白质。发生BRCA1/2突变的人,受伤的乳腺癌细胞修复能力较弱。阻止这些癌细胞内PARP能够导致细胞死亡。PARP抑制剂包括奥拉帕尼。这些患者必须有BRCA1/2突变,以及肿瘤类型为HER2阴性。 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需根据肿瘤细胞激素、HER2靶点决定。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激素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治疗 ?先前未接受过内分泌治疗

探讨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解救化疗的疗效

探讨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解救化疗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5-11-09T15:20:52.5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8期供稿作者:廖修用[导读]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对于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采用铂类联合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1线化疗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的OS 有密切关联。 廖修用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重庆 409000 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解救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到2011年12月接受治疗的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对比分析不同解救化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确诊的平均年龄为46±2.6,复发转移时的平均年龄为48±6.5。10例患者为Ⅳ期,140例患者为初次治疗I期-Ⅲ期,经过综合治疗以后,出现复发转移,两年内,有97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方案的临床缓解效率显著优于其他治疗方案,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药卡培他滨的临床缓解效率最低,肿瘤疾病控制时期较长。将治疗方案依据是否含有蒽环类、紫杉类、铂类进行对比分析,OS差异、临床 缓解效率、有效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采用铂类联合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1线化疗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的OS有密切关联。 关键词: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解救化疗权威资料显示,如果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表达都是阴性的乳腺癌,就是三阴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较短,并且,复发转移的风险非常高,后期的预后效果也不好【1】。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是当下乳腺癌临床研究治疗的重点项目之一。三阴性乳腺癌缺少对HER一2靶点的靶向治疗和内分泌,因此,主要是化学药物治疗为主。我院于2010年11月到2011年12月接受治疗的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到2011年12月接受治疗的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本次实验研究已经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年龄为38岁-66岁,平均年龄为47.22±4.27岁,患者的病程为2 -7年,平均病程为4.22±1.1年。所有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所有患者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都经过穿刺病理学检查,被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乳房胀痛不适、乳头有溢液、乳房肿块、乳房触及结节。 1.3疗效判定及评价标准 依据RECIST临床评价标准【2】,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时间超过2年,判定为临床获益。从患者手术后,计算没有疾病生存时间,从确诊患者乳腺癌复发转移起到死亡,计算总生存时间。 1.4随访 所有患者的随访截止时间是2011年12月,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平均随访时间是44±±4.15个月,有17例生存失随访,有110例死亡。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所有数据以及研究所得资料均采采用SPSS12.0数据统计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记录方式为( ±s),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确诊的平均年龄为46±2.6,复发转移时的平均年龄为48±6.5。10例患者为Ⅳ期,140例患者为初次治疗I期-Ⅲ期,经过综合治疗以后,出现复发转移,两年内,有97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 不同的化疗方案,有效性进行分析,15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了多种化疗方法进行解救治疗,本次研究统计了1线、2线、3线应用频率最多的7种治疗方案。见表1。 结果表明,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方案的临床缓解效率显著优于其他治疗方案,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药卡培他滨的临床缓解效率最低,肿瘤疾病控制时期较长。将治疗方案依据是否含有蒽环类、紫杉类、铂类进行对比分析,OS差异、临床缓解效率、有效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乳腺癌的分期

乳腺癌的分期 T(tumor):表示原发肿瘤累及范围。临床分期须经体格检查或乳腺X线摄影,测其最长径和与其垂直的最长径。病理分期时,如一个肿瘤含原位癌和浸润性癌两种成分,肿瘤体积按浸润成分大小计算。 N(node):表示区域淋巴结受累犯与否的状态。 M(metastases):表示远处转移的有无。 治疗前的临床分期以TNM表示。手术后的病理学分期则以pTNM表示,pT需对整个原发瘤及周围相应“正常组织”进行足够范围的组织学检查来确定;pN需有足够数量的淋巴结被清除并经病理学检查;pM则需有较可靠的影像学诊断甚至组织病理学证实。pTNM可提供最确切的疾病程度的资料,供预测预后并据此设计术后治疗策略。同侧同时发生的原发性多发乳腺癌,应按其中体积最大者定T。 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原发性乳腺癌,应分别单独进行分期。 以下即为第六版AJCC乳腺癌TNM分期: T 原发肿瘤 TX 原发肿瘤无法确定(例如已切除) T0 原发肿瘤未查出 Tis 原位癌 Tis(DCIS) 导管原位癌 Tis(LCIS) 小叶原位癌 Tis(Paget) 不伴肿瘤的乳头派杰氏病 注:伴有肿块的派杰氏病根据肿块大小进行分期 T1 肿瘤最大直径≤2cm T1mic 微小浸润性癌,最大直径≤0.1cm T1a 肿瘤最大直径>0.1cm,≤0.5cm T1b 肿瘤最大直径>0.5cm,≤1.0cm T1c 肿瘤最大直径>1.0cm,≤2.0cm T2 肿瘤最大直径>2.0cm,≤5.0cm T3 肿瘤最大直径>5.0cm T4 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胸胸壁或皮肤胸胸壁包括肋骨、肋间肌、前锯肌,但不包胸胸肌) T4a 侪**?胸壁 T4b 患侧乳房皮肤水肿(包括桔皮样变),溃破或卫星状结节 T4c T4a和T4b并存 T4d 炎性乳腺癌 N 区域淋巴结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例如已被切除) N0 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 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 同侧转移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临床无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5339366.html,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桂菊岳会珠许丽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28期 【摘要】目的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研究其鉴别诊断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增生病理情况。结果 23例患者中,均为青年人群,年龄30~40岁;病理分型为:经典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12例,混合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4例,毛细血管扩张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4例,其他3例,其中以经典型所占比例最高(P 【关键词】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理诊断;鉴别诊断 DOI:10.14163/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5339366.html,ki.11-5547/r.2016.28.036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属于肝脏系统常见病症,是一种肿瘤状占位性疾病,普遍为良性病变。但是,由于常规方法诊断此种疾病时比较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因此对其开展病理诊断,能够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并做出正确分型,从而指导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6年4月接诊的2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 临床资料总结本组患者病理诊断情况。患者均通过病理确诊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男15例,女8例,年龄30~40岁,平均年龄(35.2±3.7)岁。本组患者均满足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且患者本人或家属对诊疗情况知情。本研究内容满足所在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规范,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②乙型病毒型肝炎病史者;③合并肝功能严重损伤者;④存在手术及穿刺禁忌证者;⑤精神疾病及无法定监护人者。 1. 2 检验方法 23例患者中, 13例患者通过切除术取得肝标本行病理检验, 10例患者在B 超引导下行肝穿刺处理,取得活检标本。所有收集到的检验标本均采用福尔马林(浓度为10%)进行有效固定,并采用石蜡包埋切片,利用HE进行染色处理,在光镜下进行详细观察及分析。 1. 3 观察指标分析患者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病理分型,分别为经典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混合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毛细血管扩张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等。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乳腺癌转移到胸膜有多危险

乳腺癌转移到胸膜有多危险 乳腺癌转移到胸膜有多危险?乳腺癌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伴随各种转移的发生,如肝转移、骨转移、胸膜转移等各种的情况。肝转移主要是血行的转移和淋巴道的转移为主,尤其是血行转移,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其中胸膜转移少有人了解,它会使患者陷入生命的深渊吗? 1、乳腺癌胸膜转移症状:乳腺癌通过血行或局部侵犯可以发生胸膜转移,或肺转移穿溃到胸膜腔后引起胸膜转移。乳腺癌患者发生胸膜转移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咳嗽等症状,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患者可进行穿刺抽出血性胸水时可明确诊断,积极的治疗是关键。乳腺癌的诊断 2、乳腺癌的骨转移症状:也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症状,乳腺癌极易出现骨转移,过去甚至有患者主要是以病理性的骨折为乳腺癌的首发症状,临床上多发性骨转移较常见,有60%未治愈乳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乳腺癌骨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胸腰段椎骨和骨盆是乳腺癌骨转移最易发生的部位,其发生率约占64.7%和41.2%,其次为肋骨(与癌灶邻近部位多见)肤骨、股骨、颅骨,此外胸骨的转移率为最低,约为3.5%。 乳腺癌怎样治疗?我们只有进行正确的治疗手段才能解决乳腺癌疾病,但是我们现在有着怎样的治疗方法呢?想必很多人还是不太清楚,要知道,乳腺癌疾病对于女性来说伤害是极大的,因此,我们要多加了解乳腺癌疾病。 手术治疗:对于较早期的乳腺癌来说,是一种根治的方法,对于较晚期的乳腺癌则是常作为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乳腺全切术,加上腋下清扫,保留胸肌,认为是乳腺癌第一期患者、一部分第二期患者的,当代规范化治疗。 免疫治疗:多年来,人们都在探索着应用免疫学的方法来治疗乳腺癌。从理论上来看,免疫治疗最具有特异性,仅损害瘤细胞,不损害正常细胞,治疗效果为全身性,适用于治疗非局限的肿瘤。至今虽经多方尝试,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已成为了乳腺癌病程的各期积极治疗的措施。早期的病例于根治术之后给予了辅助化疗,能提高治愈率,晚期病例化疗结合其它治疗,也有缓解病情延长存活期的作用。乳腺癌对化疗比较敏感。 治疗肿瘤新突破——生物免疫疗法 目前采用了山西省肿瘤医院的生物免疫治疗具有抗癌谱广、靶向性强、显效性快等显着特点。临床显示,免疫治疗能有效的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且没有明显不良副作用。特别是对于手术后肿瘤患者清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治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膀胱卵巢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显着。临床治疗还显示生物免疫疗法在治疗胸、腹水患者时,在控制胸、腹水,杀灭胸、腹水中的癌细胞,防治癌细胞转移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是对于无法手术或对化疗不耐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也可以起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积极作用。 采取生物免疫治疗可应用于乳腺癌整个治疗过程中,在乳腺癌早期可增强患者自身抗肿瘤免疫能力,防止肿瘤术后复发转移,提高乳腺癌早期治愈率。生物免疫治疗是通过提高自身免疫细胞活性,来达到抑

Her一2阳性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MBC)的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Her-2阳性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MBC)的一线治疗进展 作者:贾朝阳, 应明真, 王雅杰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肿瘤科,上海,200433 刊名: 医学研究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年,卷(期):2013,42(4) 参考文献(16条) 1.Smigal C.Jemal A.Ward E Trends in breast cancer by race and ethnicity:update 2006 2006(03) 2.Hayat M J.Howlader N.ReichmanME Cancer statistics,trends,and multiple primary cancer analyses from 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SEER) program 2007(01) 3.Mass RD.Press MF.Anderson S Evaluation of clinical outcomes according to HER2 detection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women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trastuzumab 2005(03) 4.Jackisch C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optimizing trastuzumab-based therapy 2006(suppl 1) 5.Hamberg P.Bos MM.Braun HJ Randomizedphase Ⅱ study comparing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bination combinationtherapy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vs sequentialtherapy of trastuzumab followed by docetaxel alone atprogression as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HER2 +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HERTAX trial 2011(02) 6.Dawood S.Broglio K.BuzdarAU Prognosisof women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by HER2 statusand trastuzumab treatment:An institutional-based review 2010(01) 7.Wolff AC.Wang M.Li H Phase Ⅱ trial of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 plus docetaxel with and without trastuzumab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trial E3198 2010(01) 8.Wardley AM.Pivot X.Morales-Vasquez F Randomized phase Ⅱ trial of first-line trastuzumab plus docetaxel and capecitabine compared with trastuzumab plus docetaxel in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10(06) 9.Yardley DA.Burris HA 3rd.Simons L A phase Ⅱ trial of gemcitabine/carboplatinwith or without trastuzumab in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08(05) 10.Gomez HL.Doval DC.Chavez MA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apatinib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ErbB2-amplified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08(18) 11.Sutberland S.Ashle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5339366.html,es D Treatment of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with lapatinib and capecitabine in the lapatinib expanded access programme,includingeficacy in brain metastases-the UK experience 2010(06) 12.Blackwell KL.Burstein HJ.Storniolo AM Randomized study of Lapatinib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trastuzumab in women with ErbB2-positive,trastuzumabrefractory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10(07) 13.Marcom PK.Isaacs C.Harris L The combination of letrozole and trastuzumab as first or secondlinebiological therapy produces durable responses in a subset of HER2 positive and ER 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s 2007(01) 14.Kaufman B.Mackey JR.Clemens MR Trastuzumabplus anastrozole versus anastrozole alone for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positive,hormonereceptor-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Results fromthe randomized phase Ⅲ TAnDEM study 2009(33) 15.Schwartzberg LS.Franco SX.Florance A Lapatinib plus letrozole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HER-2 +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2011(02) 16.Baselga J.Campone M.Piccart M Everolimus in postmenopausal hormone-receptor-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201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5339366.html,/Periodical_yxyjtx201304058.aspx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7-07-07T13:49:25.1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作者:李同磊阴俊伟[导读] 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在转移性乳腺癌中的近期疗效。 (山东省肥城市中医医院;山东肥城271600)[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案在转移性乳腺癌中的近期疗效。方法:以我院9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化疗方案分成两组,每组45例,A组采取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B组采取表柔比星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结果:A组临床缓 解率55.6%,临床控制率88.9%,B组临床缓解率40%,临床控制率75.6%,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贫血、血小板减少、脱发和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程度明显轻于B组。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好于表柔比星联合多西紫杉醇,毒副反应可耐受。 【关键词】卡培他滨;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转移性乳腺癌;近期疗效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肿瘤,一旦形成转移可危及生命,是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疗效得到显著提高,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得到一定的控制[1]。但转移性乳腺癌对患者的威胁不可避免,由于病灶扩散,转移性乳腺癌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综合治疗使得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2,3],而化疗方案则是转移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对卡培他滨、表柔比星分别联合多西紫杉醇在转移性乳腺癌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预计生存时间均超过3个月。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5例,A组:年龄28~72岁,平均(54.8±10.6)岁,病程1-6个月,平均(2.4±1.2)个月,转移部位:肝转移12例,肺部转移10例,淋巴结转移23例,B组:年龄26~70岁,平均(55.2±10.8)岁,病程1-6个月,平均(2.5±1.3)个月,转移部位:肝转移13例,肺部转移11例,淋巴结转移21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其他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组间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该研究均经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完成详细身体检查,A组采取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卡培他滨(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023),用药剂量2000mg/m2,2次/天,口服给药,多西紫杉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43),75mg/m2,静脉滴注,1次/天。B组采取表柔比星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表柔比星(: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79),75mg/m2,静脉滴注,1次/天,多西紫杉醇的药量和用法同A组。每3周为1个周期,持续用药4周。治疗前患者适当服用糖皮质激素。 1.3 观察指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实体瘤的疗效标准[3]对疗效进行评价: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除,维持时间大于4周;部分缓解,肿瘤体积缩小50%以上,维持时间大于4周;稳定,肿瘤体积缩小25%-50%,无新肿瘤出现或转移;进展,肿瘤体积无变化或增大。临床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临床控制率=1-进展率。毒性反应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级,以贫血、血小板减少、脱发和恶心呕吐为主,统计III-IV 级的副作用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t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A组临床缓解率55.6%,临床控制率88.9%,B组临床缓解率40%,临床控制率75.6%,经X2分析,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乳腺癌免疫组化

如何解读乳腺癌免疫组化中的项目? 乳腺癌术后病理中除描述有肿瘤具体分类名称、肿瘤大小、各切缘是否切除干净、淋巴结转移部位和数目以及血管淋巴管内和其他组织中有无侵润外,还有 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预后的免疫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和估计 预后。以下是各医院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常用免疫指标以及对它们的解读,仅供 参考: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介入科刘玉金 北京同仁医院普外科肖晖 ER:雌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加号越多越好。 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 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两 者同时阳性预后最好,如一个阳性一个阴性中,雌激素阳性要好于孕激素阳性。两者都是阴性预后不好。阳性者可以术后或术前使用内分泌治疗。 Her-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原癌基因。它的过度表达 即出现加号表明患者预后不好。同时也提示患者易于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和上 述两种激素受体可能缺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 率可增高,其表达与乳腺癌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但Fish检测两个加号以上者有进行生物靶向治疗的 可能。即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以上三个都是阴性患者,医学上目前被叫做“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 缺乏药物治疗。 E-Cadherin:E-钙粘附蛋白是钙粘附蛋白分子家族中跨膜蛋白亚型的一种,集 中表达在粘着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极性、形态和组织结构起重要 作用。它的高表达表明预后良好。 Ki-67index:是反应细胞增殖的一种增殖抗原,它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 有关,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数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预示预后不良。P53突变率高的乳腺癌 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CK5/6: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 总的讲阳性预后差。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 总的讲也是阳性提示临床预后差。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及治疗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病多发生于中青年,术前综合影像正确诊断率为42.1%(8/19);14例为单发病灶,其余5例为多发病灶。13例行肝不规则切除术,2例联合肝段切除术,1例肝左三叶切除术,2例尾状叶切除术,1例扩大右半肝切除术。3例出现并发症,均为反应性胸腔积液。结论FNH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疑为肝腺瘤、恶性肿瘤以及病灶发展迅速者应行手术治疗。 标签: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脏;诊断;治疗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1种比较少见的良性瘤样病变,随着B超、CT技术的广泛应用,FNH发现率增高。由于该病变与肝癌、肝腺瘤等占位性病变较难鉴别,近年来备受重视。我们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1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为FNH 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治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4月~2011年1月手术后病理确诊的19例FNH(男5例,女14例),单发14例,多发5例,年龄13~64岁,平均3 2.9岁,无肝炎病史。体检时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者13例;有症状者6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 1.2 辅助检查资料术前超声检查显示所有病变血流较丰富,其中6例考虑为FNH,2例不除外肝癌。CT检查显示所有病灶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强化后增强,其中8例诊断为FNH,5例诊断为肝腺瘤,1例不除外肝癌。术前行核磁共振检查2例,其中1例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拟诊为肝血管瘤;另1例未确诊。术前综合影像正确诊断8例,正确诊断率为4 2.1%。 2 治疗及结果 本组病例行肝不规则切除13例,联合肝段切除2例,肝左三叶切除1例,尾状叶切除2例,扩大右半肝切除1例。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15.8%),均为反应性胸腔积液。 切除病变均病理诊断为FNH,3个病灶见肉眼瘢痕。肿瘤直径为1.5~12.0cm,其中17个病灶直径≥3.0 cm,平均5.8cm。镜下观察19个病例为经典型FNH,可见肝细胞结节状增生,结节间有纤维间隔形成,纖维间隔中含有胆管、血管及炎细胞浸润,结节周边见较多增生小胆管,典型病例可见”星形”瘢痕组织,少数病例可见局灶性核轻度异型。

三阴乳腺癌的生物学,转移模式和治疗

三阴乳腺癌的生物学,转移模式与对患者的治疗 据估计,全球每年估计、100万例确诊乳腺癌,其中超过17万为三阴性表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receptor/HER2-negative)。大多数,虽然不是全部,三阴性乳癌从基因表达芯片上属于基底样基因表达。基底样分子亚型表现出独特的分子谱和危险因素,恶性度高和早期转移,有限的治疗选择,预后差。大规模人群研究已经证实一个非裔美国人绝经前妇女中的三阴性乳癌患者比例较高,产次,第一胎年轻化,哺乳时间短,臀/腰比例高可能是特别危险因素。当BRCA1基因突变者患乳腺癌,它通常是基底样;鉴于BRCA1基因在DNA修复中的中心作用,这可能深刻影响治疗。当三阴乳腺癌确诊时确诊时,三阴性乳癌优先复发于内脏器官,包括中央神经系统。尽管最初的化疗反应可能会更明显,但是与luminal亚型相比,三阴乳腺癌的复发更容易发生在早期,也更普遍。三阴性乳癌的靶向治疗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包括抑制血管生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其他激酶。最后,三阴性乳癌与BRCA突变呈正相关,使抑制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1称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得到积极研究。 介绍 在过去的十年中,对乳腺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我们发现,乳癌,曾经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单一(同质)的疾病,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过程,而是由几个不同且独特的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确定的亚型所组成的。1基因芯片技术将乳腺癌分成不同的若干亚型:管腔A,管腔B,HER2阳性和基底样型(图1A和1B)。Luminal A和B临床特点是激素受体相关基因的表达,而HER2阳性和“基底样”亚型缺乏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GR)表达。此外,基底样亚型,是临床恶性度最高,常见的3个标记,雌,孕激素受体和HER2基因,通常均为阴性,因此又称为三阴表型.2, 3 据估计,2008年全世界共确诊了100万例乳腺癌其中172695属于三阴表型.4三阴性乳癌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总体预后差,侵袭性和早期转移的模式,相对缺乏治疗靶点时,与内分泌敏感和HER2阳性乳癌比较,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综述将集中于三阴乳腺癌的分子特性,危险/流行病学因素,转移扩散模式,预后的影响,新的靶位点,以及新的治疗策略。为这个充满挑战和侵略临床治疗策略的新兴实体。 病理及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特征 三阴乳癌既有独特的病理和分子特点(表1).2,5,6,尽管经常需要提到和澄清,“三阴性”和“基底样”,并不完全同义,多项研究.5 ,7 –9表明大约有20%-30%不一致,三阴乳腺癌是指乳房缺乏雌,孕激素受体和HER2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类,而基底样亚型,是通过基因表达芯片分析确定的.2,3目前,基底样的分类仅应用于研究,因此,三阴性表型目前是一个在临床上可靠的替代品。 几位研究人员试图确定临床的基底样乳腺癌亚型特征性的有用的标记。尼尔森等人收集了一系列(21例)通过cDNA基因芯片研究确定的已知的基底样乳腺癌肿瘤,通过组织芯片检测其蛋白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基底样乳腺癌多数低表达ER和HER2,高表达HER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底细胞角蛋白5 / 6,和c - kit。有趣的是,900多例病例的生存分析表明,表达角蛋白5 / 6和基底细胞角蛋白17的病例其疾病生存期更短。此外,HER1表达是一个明显的负面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相对风险[RR],1.54; P值0.017),申请时,肿瘤大小(RR为1.12)和淋巴结状况(RR为2.10),供临床变量。最后,表达c –kit并不是病人预后的预测因素。 组织学及基底样乳腺癌肿瘤免疫表型特征的第二次研究证实了上述结论。Livasy等评估了56例已知的基因谱的乳腺癌,其中23例为基底样乳腺癌.6结果表明,基底样肿瘤为3级,导管(21/23)或化生(2 / 23)癌,并经常展出地图样坏死(17/23),侵袭边界不清(推挤性边界)(14/23)和间质淋巴反应(13/23)。所有基底样肿瘤雌激素受体和HER2检测阴性,波形蛋白(17/18),管腔细胞角蛋白8/18(15/18),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3/18),细胞角蛋白和5/6(11/18)免疫反应阳性。有趣的是,肌上皮标记(如,平滑肌肌动蛋白,p63的,和CD10)是很少阳性。与以前的报告相一致,ER和HER2基因阴性,波形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角蛋白8 / 18阳性阴性,细胞角蛋白和5 / 6阳性。 此外三阴性乳癌特征性的免疫表型与一些恶性病理特点相关。卡罗莱纳乳腺癌研究,通过免疫表型分类界定乳腺癌亚型,并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有丝分裂指数,核多形性,分级,p53基因突变状态相关。10与内分泌敏感的liminal A(ER和/或孕激素受体positive/HER2负)乳腺癌相比,基底样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肝脏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至今发病原因不清。由于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报道逐渐增加。以往文献中曾有多种命名,如局灶性肝硬化、肝脏错构瘤、肝脏炎性假瘤等,直至1958年方被Edmondson命名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该命名在197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及1976年国际肝脏研究协会所采纳。 一、病因 目前认为FNH是肝实质对先天存在的动脉血管畸形的增生性反应,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临床上FNH偶与血管瘤等血管异常病变伴发也支持先天性血管异常病变学说。也有研究者认为FNH 的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FNH病人无临床症状、只有不到1/3的病人因为轻微的上腹疼痛不适或者腹部肿块等,通常情况下FNH是在剖腹手术或体检时偶然发生。 超声:FNH通常表现为轻微的低回声或等回声,很少为高回声,经常可见到分叶状轮廓及低回声声晕,而肿块部回声分布均匀,可有点线状增强,边缘清晰,无包膜,星状瘢痕为轻微的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显病灶中央有粗大的动脉向四周呈放射状,动脉血流速高而阻力低为

FNH的特征性表现。85%~90%的FNH超声造影表现动脉期早期增强,病灶中央动脉向四周呈放射状灌注,动脉晚期病变为均匀的高回声,门脉期及血窦期为轻微高回声或等回声,中央瘢痕在动脉期及门脉期都是低回声。 治疗: 手术切除是FNHL的有效的首选治疗,一般认为FNHL不发 生癌变,有人主对明确诊断为FNH的无症状者,可以保守 治疗,严密随访。但一般认为基于以下理由仍应积极采用 手术治疗:①FNHL较少见,影像学难于定性,最后的诊断 仍须病理学判断,在鉴别诊断上仍有一定的困难,误诊率 较高。特别是在影像学上无法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时, 可避免延误治疗。②患者年龄较轻或肿瘤较大,在日常生 活中可能引起破裂出血者。③患者... [详细...] 预后: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肝脏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FNH是肝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发病年龄从3周至88岁,多见于30~40岁。多见于女性。 编辑

乳腺癌晚期为什么会扩散转移

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的常见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早期不易发现,且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这就导致很多患者都是到了晚期才确诊。乳腺癌到了晚期病情发现较快,癌细胞很容易扩散转移,不仅增加患者痛苦,治疗起来也相对困难。临床上很多患者不知道乳腺癌晚期为什么会扩散转移,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癌细胞繁殖速度快,由于数量急剧地增加,原有的空间容纳不下那么多细胞,肿瘤边缘的细胞就被"挤"进周围的组织。 2、癌细胞表面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的特殊性,使癌细胞间的粘着力低,连接松散,容易与癌块脱离,为扩散创造了条件。 3、癌细胞分泌特殊物质,溶解及破坏周围组织,为扩散转移开辟了道路。 4、癌细胞含有一种能促使血栓形成的特殊物质,使癌细胞进入血管后得以附着在血管壁或其它部位并继续生长,为血行转移奠定基础。 5、癌细胞分化差的,发生转移早,转移范围广,恶性程度也高;分化好的,恶性程度就较低。 6、同一种癌与病期早晚及病人的身体情况有关。癌处于早期阶段时,扩散机会少,晚期时已有扩散。身体状况良好,对于癌抵抗力强的人,发生转移就可能晚些,转移范围也有局限性。当身体状况变差,抵抗力下降时,病情就会急剧恶化,癌细胞就会蔓延开。 7、癌症病人绝大多数死于癌的广泛转移。目前进行综合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转移的发生,除了努力早期治疗之外,还应从其它方面进

行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8、在年青乳腺癌患者中,更易发生腋淋巴结转移,提示其生物学行为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预后较差。 乳腺癌转移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极大,一定要及时治疗。此时西医局部治疗已经很难控制病情,药性温和的中医治疗受到很多患者的欢迎,中医治疗癌症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往往能从患者全身的特点加以考虑,辩证治疗,全面抑制癌细胞,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提出的“三联平衡疗法”治疗乳腺癌转移效果比较明显,三联平衡疗法采用内服与外敷相结合,病变部位与经络穴位用药相结合,治疗与康复同时进行,攻毒与扶正并重,同时,调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全方位、多通道,立体作战的策略,将原发癌肿和转移癌灶的治疗同时进行,较单一的药品见效快。 乳腺癌到了晚期如果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可以转移到身体的任何部位,因此一旦发现一定要及时治疗,同时在乳腺癌的治疗中,中医药应该贯穿于治疗的始终,降低复发转移的几率,减轻毒副作用,单独作用于患者也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减少患者的痛苦。

转移性乳腺癌的化学治疗

转移性乳腺癌的化学治疗 发表时间:2015-07-27T15:17:21.6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章巧琪1 万冬桂2(通讯作者) [导读]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迅速上升。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 章巧琪1 万冬桂2(通讯作者)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内科浙江杭州 311003) (2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北京 100029)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157-06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迅速上升。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在我国,2000年的资料表明,上海乳腺癌发病率已占女性恶性肿瘤第1位,发病率为35/10万,死亡率为11.4/10万,为第5位。北京、天津等其他大城市发病率为第2 位。农村发病率则较低。虽然由于治疗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但是仍有约6%的乳腺癌患者诊断时已经存在远处转移,其5年生存率仅为21%。25~30% 的早期乳腺癌将发生远处转移。转移性(又称IV期,晚期或复发)乳腺癌,到目前为止认为是不可根治的。化疗是晚期乳腺癌的主要支持疗法,化疗的目标是延长生命,缓减或预防肿瘤相关的症状或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1]。虽然化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但是同时也有很多化疗副反应,包括包括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脱发、粒细胞减少、神经毒性等。所以权衡晚期乳腺癌的化疗获益和副反应的平衡一直都被困扰。对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合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晚期乳腺癌提倡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内科、放疗科、外科、影像科、姑息治疗科和心理科。个体化心理学、支持性和症状相关干预措施应包含在MBC患者的常规处理中。此处主要讨论晚期乳腺癌的化学治疗。 1.复发转移乳腺癌的化疗适应证[2] 1.1 首先系统评估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明确病变范围为局限性还是全身性疾病。 1.2 尽可能对复发病灶活检,重新检测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况。对ER和(或)PR阳性、疾病发展缓慢、无内脏转移或无症状的内脏转移的患者,首选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首选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 1.3 确诊骨转移患者,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膦酸盐治疗。 1.4 ER、PR受体阴性、有症状的内脏转移、或ER、PR受体阳性但对内分泌治疗无效的患者考虑化疗。 2.化疗药物及方案选用原则 MBC治疗决策的制定包括(1)既往的治疗药物及其疗效(2)无病间隔(3)内分泌治疗疗效(4)HER2状态(5)肿瘤负荷(定义为转移灶数目和部位)绝经情况、年龄、合并症(包括器官功能障碍)、PS(6)快速控制疾病/症状的需要、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7)患者本人意愿以及患者所在地区能进行的治疗。 优先考虑使用的药物与方案:优先考虑使用的药物有:(1)蒽环类,如多柔比星、表柔比星、脂质体多柔比星;(2)紫杉类,如紫杉醇、多西他赛、白蛋白结合的紫杉醇;(3)抗代谢药,如卡培他滨、吉西他滨;(4)其他微管抑制剂,如长春瑞滨。其他可选药物,如环磷酰胺、氨甲蝶呤、顺铂、卡铂、鬼臼乙叉甙(口服)(2B类证据)、长春花碱、氟脲嘧啶持续静滴、伊沙匹隆。 化疗方案选用原则:(1)辅助治疗仅用内分泌治疗而未用化疗的患者可以选择CMF或CAF/AC方案,不过临床上很少见到。(2)辅助治疗未用过蒽环类和紫杉类化疗的患者首选AT方案(蒽环类联合紫杉类),如CMF辅助治疗失败的患者;部分辅助治疗用过蒽环类和(或)紫杉类化疗,但临床未判定耐药和治疗失败的患者也可使用AT方案。(3)蒽环类辅助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选择的方案为XT和GT方案;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方案推荐,可以考虑的药物有卡培他滨、长春瑞滨、伊沙匹隆、吉西他滨和铂类(采取单药或联合化疗) [3]。 3.维持治疗 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治愈很难,需要采取“细水长流、延年益寿”的策略,选择最佳的一线治疗,有效患者可以考虑合理的维持治疗。联合化疗有效的患者,如果因为不良反应不能继续耐受联合化疗者,可以考虑原先联合方案中其中一个单药进行维持治疗,以尽量延长疾病控制时间。维持化疗的理想选择,应该是单药治疗有效、相对低毒、便于长期使用,如口服的化疗药物卡培他滨等。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的后续治疗还可以选择内分泌治疗[4]。 4.单药或联合化疗 联合化疗比单药化疗有更高的客观缓解率和更长的至疾病进展时间(TTP),但与单药序贯治疗相比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然而联合化疗的毒性相对较大,而单药毒性较低,利于长期用药,患者生活质量较好[5]。因此,对于疾病进展快、一般情况好、肿瘤负荷大、年轻的患者可以选择联合化疗。联合化疗后取得疗效的患者,由于不良反应而不能耐受联合化疗者也可以考虑原有有效联合方案的单药序贯治疗,以尽量延长疾病控制时间。疾病进展缓慢、肿瘤负荷小、一般情况差、老年患者应考虑单药化疗。既往两个联合化疗失败的晚期患者建议不再给予联合化疗,应考虑单药化疗或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如果连续三种化疗方案无缓解或ECOG体力状态评分≥3,则建议仅给予最佳支持治疗[6]。 最近一些新的联合化疗与单药研究的比较显示联合化疗能够延长生存,如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与单药卡培他滨比较[7],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与单药紫杉醇比较[8]。 5.常用的化疗方案 5.1 单药治疗 5.1.1蒽环类:蒽环类,如表柔比星和多柔比星,以及其衍生物,广泛用于治疗早期和进展期的乳腺癌, EPI和ADM的疗效相似,ADM 单药有效率为38%~50%。个别作者报道超过50%,对以前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的有效率为30%[1]。在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中,多柔比星60~75mg/m2每三周治疗有效率可达36~41%[9-10],多柔比星脂质体有相似的抗肿瘤疗效但是不良反应较其余蒽环类降低[11]。 5.1.2紫杉类:紫杉类药物也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药物。紫杉醇的有效率为32%~56%。多西他赛为54%~67%。对蒽环类药耐药性乳腺癌的有效率分别为6%~47%与19%~57%[12]。CALGB9840研究证实每周紫杉醇方案(80mg/m2)与三周方案紫杉醇(175mg/m2)比较,有效率(40%VS 28%,P=0.017)和疾病进展时间(9月VS 5月P=0.0008)有明显优势。且血液学毒性反应低于3周方案,但神经毒性高于3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