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讲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1.Satir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挖掘来访者内心的力量

咨询师要开放和真诚

善于运用触觉

5.Satir的治疗信念

?改变是可能的

?每个人都拥有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

?我们拥有很多选择,尤其在对压力作出反应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非舒适的方式

?希望是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或成分

?治疗的一个主要目标——成为自己的决策者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问题?感受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拥有

?人们在本质上都是好的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却能改变过去对我们的影响?欣赏和接纳过去有助于我们对当前的掌控能力?迈向整合的一个目标——接纳我们的父母也是普通人?自我价值越高,应对方式越健康

?在萨提亚模式中,表里一致和高自尊是最主要的目标?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价值平等的基础上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竭尽所能而为的。

6.沟通练习

沟通模式——讨好型

讨好型

关注情境和他人,忽略自我

讨好型身体姿势表达

讨好型的人

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

委曲求全

传递信息——我是不重要的!

讨好时的内心独白:

“我不值得一提。我不值得被爱。” “我应该永远对别人都和颜悦色。” “这全是我的错。”

例:职场中的马屁精,家庭中的和事佬

沟通模式——指责型 指责型

关注自己,忽略情境和他人 指责型身体姿势表达

指责型的人

与讨好截然相反

挑剔,批评,拒绝别人的请求

总是在大嚷大叫地表达对他人的不满 影视人物:《 金婚》 中的文丽

沟通模式——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

关注情境,忽略自己和他人 超理智型身体姿势表达

超理智型的人

强调数据和逻辑

排斥感受

代表人物:《大话西游》唐僧

沟通模式——打岔型

打岔型

三者都不关注

打岔型身体姿势表达

打岔型的人

顾左右而言他

搞笑,总是转移话题

希望能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 遇到问题就“逃”

举例练习

情境

丈夫回到家,发现妻子还没有做好晚饭,就对妻子说,“怎么晚饭还没有做好呢?”

讨好型

指责型

打岔型

超理智型

一致型:直接解释原因,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路上赌车,自己也很着急),并跟丈夫商量接下来怎么办,怎么解决晚饭问题

一致性表达

欣赏自己的独特性

在个人与人际间自由流动的能量

人性的主张

愿意信任自己与他人

愿意冒险、允许脆弱

善用自己的内在和外在资源

开放自己建立亲密感

拥有完成自己与接纳别人的自由

爱自己、也爱别人

面对改变时的弹性与开放

通向一致

1、觉察自己、他人和情境

2、当与他人联结时,全神贯注

3、觉察他们的身体讯息

4、觉察他们的防御和家庭规条

改变的阶段

阶段一:现状

认识改变的需要:痛苦、不平衡等;

阶段二:认清改变的需要

外在因素介入

阶段三:混乱

从功能不良进入良好,从熟悉到未知、害怕、焦虑

阶段四:整合新的学习

建立新的安全感、新的舒适感、新的希望

阶段五:练习

增强新的状态

阶段六:新的现状

平等、和谐、统整、平衡。

一致性表达

治疗师:我看到当你问妈妈一个问题时会去看爸爸,这是怎么一回事?

来访者(儿子):喔,没什么……

治疗师:肯定有什么原因。说一说,你的感受什么是?

来访者:好吧,有时妈妈让我做事时,爸爸就会生气。他不是对妈妈叫嚷,而是对我嚷(小声地哭)。

治疗师:告诉他啊。

来访者:(愤怒的对治疗师)不要管我!

治疗师:不,那很重要。告诉爸爸你的感受。

来访者:(哭得厉害)你总是挑剔我!你从来不让我做任何事!

四种沟通姿态的来源

儿童时期与父母之间的交往模式

儿童时期的家庭规则或规条

沟通游戏

四人小组:15 分钟

就“ 暑假放假,家里人一起做些什么帮助灾区人民” 为主题,进行沟通,最终确定一个方案

四人角色分配:爸爸,妈妈,哥哥(或姐姐),弟弟(或妹妹)

配对

夫妻配对

指责——讨好

超理智——超理智:双方之间的距离很远

指责——指责

超理智——打岔

指责——超理智

转化姿态

每种生存姿态都不会永久存在,会发生一定的转化

如何改变

目标:表里一致的沟通,提高自尊水平

平衡:关注个人,关注他人,也关注情境

治疗模式:在已有资源中添加一些东西,而不是纠错模式,并善用肢体语言

举例,针对指责型,摆出指责的姿势

让来访者去接近自己的感受

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资源

资源与优势

讨好型:关心,敏感性

指责型:自信,自我肯定,领导力

超理智型:逻辑思维,才智,理智

打岔型:有趣,自发,创造性,幽默感

改变工具:互动中的成分

成分干预技术

关注加工信息时所进行的一系列内部的心理和情绪步骤的模式或序列

但是,大部分人的加工模式都稳固地根植于过去的经历;而非建立在现实基础上 两个影响互动的因素

我们在加工信息时所遵循的家庭规则

我们的应对风格:我们聆听、感受、反应、防御等的基础

治疗目标:

鉴别什么是我们已经学到的(过去经验的影响)

替代以更健康的互动方式

改变应对模式,学会表里一致地沟通

提升自我价值感

将规则转化为指南

降低防御

具体过程

六个提问

我听到和看到了什么?

对于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我给予了什么解释意义?

对于我所做的解释,我产生了什么感觉?

对于这些感觉我有产生了什么感受?

我运用了哪些防御方法?

在评价时,我采用了哪些规则?

1.我听到和看到了什么?

将我们的感觉器官从解释和诠释中分离出来

去看,去听,去闻,去尝……“ 那是什么”

放慢解释的步伐,防止歪曲感觉器官的感知

在亲密关系相处时,作出自己的解释之前,需要核查对方的信息

举例:帕特和苏第一次见面,他既没有看她也没有与她握手,苏的解释(?)……事实上(?)……于是在没有核对帕特意图的情况下,苏误解了帕特的行为

2.我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人类有一种很强的驱力,会对我们所有经历过的事件赋予意义和解释

建立在过去的习得经验,以及自身具有的自我价值感水平

举例,帕特和苏

只有把自己的解释与帕特的真实意图区分开,苏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听取信息

3.我对这种解释的感觉如何?

治疗的关键一步:将自己的感受与自己赋予事件的意义和解释区分开

将我们所知觉到的从对它的解释中分离出来,可以重新认识到其他可能存在的意义

4.我对自己的感觉有何感受?

对自己的感受的态度或评价

表里一致的人:开放的态度,接纳并拥有自己的任何感受

表里不一:拒绝接纳或表达自己的感受,激活生存姿态

认识人们如何感受自己的感觉,可以清晰地指明哪些地方需要得到治疗性的干预

为自己的感受而难过,常让人陷入各种情绪困扰甚至躯体症状

5.我运用了什么防御机制?

投射、否认、忽视

同样也常常建立在过去的习得和经验基础上

6.我运用了哪些规则来进行评价?

鉴别出那些限制来访者自我价值、约束他们选择,并且通常已经不再适用的家庭规则

就可以重新评估、矫正或者替换、转换它们

案例分析:苏珊和汤姆

汤姆:为什么晚餐还没有准备好?

苏珊:对不起。哦。我多愚蠢啊。它本该在几分钟之前准备好的。我实在是感到抱歉。探索新的含义

苏珊并没有选择直接做出反应,或让恐惧占据整个身体,而是决定对此进行详细的核查。她感到迷惑,并且接纳自己这种感受。

苏珊:汤姆,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么着急吃晚餐。有什么急事吗?

汤姆看到苏珊迷惑的表情,听到苏珊的疑问,并由此得出自己并没有给予苏珊足够的信息。

汤姆:因为我想要带你出去。我买了两张电影票。我想这可以成为一个美好的惊喜,所以我希望我们可以早点吃完晚餐,然后出门。

打破防御性的习惯:艾伦和马克斯

艾伦:我当时想要和林达一起去看展览的。

治疗师:(转向马克斯)你当时听到了些什么?

马克斯:我听到她说她打算和林达一起去看展览。

治疗师:那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马克斯:出去看展览比和我待在一起做我们已经决定了的事情更重要。

治疗师:你当时什么感觉?

马克斯:我感到愤怒和被拒绝。

治疗师:(转向艾伦)你是否意识到马克斯和你已经对那天晚上做出了计划和安排?

艾伦:是的。我还知道我们第二天是很空闲的。

治疗师:(转向马克斯)你是否知道艾伦已经为你们两人的第二天做出了安排?

马克斯:不知道。

治疗师:当你现在发现这个事实的时候,感觉如何?

马克斯:我感到自己被忽视了。她自己做了安排。

治疗师:(转向艾伦)你是否记得自己已经为那天晚上安排好了计划?

艾伦:是的。

治疗师:当你知道对马克斯来说,那个晚上和你在一起非常重要时,你有什么感觉?

艾伦:我对此感觉很好,但是我并不了解当他很忙时,我和林达一起出去他会如此介意。 治疗师:(转向马克斯)当你对艾伦打算和林达一起外出感到愤怒和失望的时候,首先进入你脑海的画面是什么?

马克斯:(他低头思索)这样一幅画面:我前妻经常与她的朋友出去,而我则被她们甩在身后。我们最后以离婚告终。

治疗师:现在当你渐渐意识到这两者的联系时,你感觉如何?

马克斯:我不想让相同的事情发生……我感到害怕。

治疗师:这让你有什么感受?

马克斯:我害怕失去她……我爱她。

治疗师:(转向艾伦)听到这些时,你有何感受?

艾伦:(眼中含着泪水)我并不知道他会这样想……我感到很难过。同时也很愤怒他不相信我。探索新的选择

7.冰山理论

?行为:付诸行动,例如暴力、酗酒等

?应对:四种沟通模式

?防御机制或生存姿态,保护或求生

?感受:愤怒,伤害、恐惧等

?知觉:信念、态度、价值观或印象等

?如,“三岁那年我感觉妈妈不再爱我了”

?未实现的期待:愿望——过去和现在的

?如,“我期望妈妈能给我幸福快乐,希望妈妈能经常抱着我睡觉”

?渴望:普遍的,被爱,被接纳

?自我,跟以上6点有关

冰山理论的练习

每一个人讲一个自己的行为,来推导自己的冰山,从行为——》应对——》感受——》知觉——》期待——》渴望

举例

父母在你小时候一直都严格要求你

父母在你小时候一直都不管你

四人小组分享:通过每个人的回应来推论自己的冰山

冰山理论用于愤怒的转化

行为——感到愤怒时,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应对——你在试图向其他人表达什么?你可以怎么使用愤怒进行更好的应对?

感受——你会有怎样的感觉(愤怒)?还有没有其他与愤怒相关的感受?

对于感受的感受——你对自己愤怒的感觉有何感受?

知觉——如果现在让你描述一下愤怒的感觉,你有什么想法?除了变得愤怒之外,还有没有

其他可能的选择。

期望——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可能从愤怒中得到的结果?

渴望——在期望背后,你拥有怎样的渴望和追求?你可以怎样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承认并表达这些渴望?

自我——你的自尊水平如何?愤怒前,愤怒中,愤怒后

案例:“婚姻问题”的夫妇

妻子对丈夫如何“经常贬低她”,以及对此的糟糕感觉表达出了强烈的愤慨。

治疗师:这是否让你想起了早年生活的一些东西?

妇女:是的,他就像是我的父亲。

治疗师:你的父亲做过些什么?

妇女:嗯,他认为我既没有大脑,也没有姿色,让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治疗师:你希望从父亲那里得到些什么?

妇女:更多的爱,更多的接纳。

治疗师:对此,你现在打算做些什么?

妇女:嗯,也许我可以放弃,放弃这些期望。但是我的丈夫仍然带给我这种毫无价值的感觉,而我对此很愤怒。

治疗师:你打算如何放弃关于自己的感受?

妇女:喔,也许我可以不再用他们看待我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该案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完成了两大任务:

将过去与现在分离开

来访者正在开始改变她的预期和知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评述 摘要:萨提亚家庭治疗是由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创立的一套以整个家庭系统为治疗对象,由内而外帮助治疗主体提高自我价值感、改善沟通方式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模式。通过介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来源、基本理念以及治疗方法与技术,并对此种治疗模式进行简单的评述,可以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以求此模式能够更好地运用在家庭社会工作中。 关键词:家庭社会工作萨提亚家庭治疗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家庭治疗流派的创始人之一,国际着名心理治疗大师,被誉为“家庭治疗法的哥伦布”、“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则是由她所创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模式。这是一种注重家庭系统的体验式/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不仅关注每一个单独的家庭成员(治疗对象/治疗主体/来访者),也注重整个家庭系统,通过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使两者从一种功能不良和紊乱的状态蜕变为一种功能健全、良性运转、令人满意的内部关系的状态。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内部资源和选择,并拥有改变的可能——不论他(她)拥有怎样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可以在内部加以改变。所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又被称为“联合家庭治疗”或“人本学派治疗”,它在家庭治疗领域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1.理论来源 系统论和家庭治疗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萨提亚在大量的个案治疗实践中渐渐认识到家庭系统对个人有巨大的的影响。于是她开始研究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

的治疗方法,由此创立了萨提亚治疗模式。萨提亚治疗模式是建立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之上的,它注重对整个家庭系统的治疗而非单独个人的治疗。同时,受系统论影响,萨提亚抛弃亚里士多德的线性、单一因果论的看法,主张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 人本主义与积极存在主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也深受人本主义和积极存在主义的影响,认为人性本善,相信人类能够展示出积极的生命力量并具有潜能能够改变自己和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注重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强调人的成长。这也是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基本信念支撑。 2.基本理念 世界观、人性观——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是萨提亚提出的两个对立的世界观和人性观,又叫“威胁—奖赏”模型和“种子”模型。它们的区别在于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这四个方面。 在“威胁—奖赏”模型中,关系被假定为以支配—服从式为基础的等级关系,例如父亲—孩子、老师—学生、老板—工人等等。个体在一生中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但却没有与对他(她)本人的定义加以区分,反而严格要求自己去符合这些角色的期望,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否认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用他人和社会的准则来定义自己。“威胁—奖赏”模型用线性、简单化的方式解释事件,不考虑解释实际情况的变量具有多样性。那些以“威胁—奖赏“模型为基础的人对改变的恐惧使他们致力于保持现状,熟悉感比舒适感更具有价值。[1]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书会-系统

大家晚安,我是老赵,今晚的读书会由嘟嘟,珺和我给大家分享,时间安排首先是嘟嘟带领冥想《找到内在的平衡》,然后我对《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有关系统的部分进行分享,最后是珺谈谈她在初阶课堂上对系统这部分的感受。 嘟嘟学习萨提亚也两年了,她自己在心理学这块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并且在当地参加一些幸福家庭的助教工作。每个人都在用他们合适的方式在自我成长,或者在成长的路上。珺是今年七月初阶的学员,上周听到肖霞说看到潘亚想到当初刚刚学习萨提亚的自己,我仔细一想,发现我找珺做分享嘉宾也是感觉我们之间有些类似的,共通的东西,她身上的温柔,和谐,灵性吸引到我,让我很喜欢。 关于系统,初阶课堂上带了有两个活动,一个是系统小游戏,一个是绳子会说话,第一个游戏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大家都用眼神找到两个人,并沿着等边三角形挪动,不说话,这个游戏很神奇,它轻易地呈现出人与人之间原本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着的关系。有一次户外活动我给学生们操作了这个游戏作为破冰,想告诉同学们进入一个团体,即使你还没有开始跟人交流,其实团体的力量已经在发挥作用,同学收到了这个游戏的启发,后面的活动也开展得很顺利。萨提亚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用游戏的方式呈现出平常看不到的关系,绳子在萨提亚的家庭雕塑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看不见的关系通过绳子的方式呈现,真正表现出一发牵动全身,很多时候我们在家庭中不觉得自己说出去的话,做出去的事情对他人会有什么影响,但实际上,你的行为,和你的言语已经影响到了家庭的每一个人。

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了这点,小明的爸爸被领导批评了,回家很郁闷,看到老婆烧的菜说,怎么这么难吃,老婆心里不爽,不明白今天孩子他爸为什么突然说她烧菜不好吃,看到小明在看电视,就要小明立刻关掉电视去写作业,小明电视看到一半也很不爽,看到自家小狗从身边经过,就踢了小狗一脚,然后进房间嘭的关上门,小狗被无缘无故踢了一脚也很生气,跑出去溜达,看到小明爸爸的领导在散步,就扑上去咬了一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件之间看似没有关系,其实也是相互联系着的。在家庭中,妻子说的一句话可能让丈夫不舒服,丈夫不能对妻子发火,可能对孩子撒气,孩子不开心,可能对老人家撒气,老人家也会不开心,又反过来对儿子撒气,真是一环扣一环。所以家庭关系里,一个人好的改变足以影响一个家庭系统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坏的改变也足以把一个家庭推向深渊,学习萨提亚后,我就不再对丈夫有什么要求了,也尽量对女儿少唠叨,事实证明,因为我的没有要求,丈夫在很多事情上变得自觉,家庭的气氛更加轻松,女儿的话倒是越来越多了。 书中反复提到了开放的系统和封闭的系统,两者的区别在于对变化的反应,封闭的系统各部分之间是僵化的,信息是不流动的,变化受到抵制,行动受到某个人控制,违反控制将受到惩罚,听起来像旧社会的封建家长式管理,其实现在的家庭也有这种关系,夫妻关系不好,大家彼此不交流,家庭的空气好像有堵冰山搁在两人之间,我听一个朋友说,她跟丈夫之间平时是靠纸条交流信息的,当然后来他们离婚了;母亲过于关注孩子,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这种界限不清的家庭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低自我价值高自我价值 我想要被爱我被自己与他人所爱 应对姿态:不一致: 我会做每一件事情(讨好)我要让你感到愧疚(指责)我与现实疏离(超理智)我否则现实(打岔)应对姿态:一致:我做适合的事 我尊重我们的差异我将你和我函括进来我接纳情境 顽固的,批判的确认的,有能力的,有自信的即时反应的回应的 被家庭规条与“应该”引发动 机 对选择与负责的觉察 外在地界定防御压抑感受 留在熟悉里接纳自己与他人:信任与他人接纳感受、统整与人性 愿意为不熟悉作出冒险 以过去为焦点想维持现状以现在为焦点愿意改变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这是从我身边真实故事中提炼的并加以修色的一个案例:一位来自南京本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是我在某专修学校兼职做助教时所认识的小男生。因为是我所负责的班级,从刚开始做辅导员时就发现不论是上课还是课间,他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做一些特殊的行为,平时成绩一般,又不按时交作业且上课喜欢捣乱,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批评。后来多次与其父母打电话反映此事,其父亲都说不管孩子的事,让我们联系母亲,而其母亲则虽说会回去教训这孩子,但是多以工作忙的理由敷衍了事。后来,学校将其情况向心理老师反映,在学校心理老师多次的邀请下,小旭父母终于和孩子一起来就诊。 家庭成员:张先生、张太太、小旭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期 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针对这个家庭的特点,布置一下接待室,使其有家的感觉,让案主无拘束感。 2、营造一个祥乐的氛围,例如将接待室中摆一些鲜花,灯光适当打得柔和一些。 3、案主家庭进入接待室 第一次会谈 师(起身迎向这个家庭,以表示自己的热忱):张先生,张太太还有可爱的 小旭,欢迎你们。 (然后他们一家落座在安排好的沙发上。师环顾了这个家庭,父母走在前面,儿子东张西望的跟在父母后面;父母坐下后几分钟才坐在父母旁边,不过中间有些许的间隙。时不时的小旭还会东摸摸西摸摸,看似很不专心,被母亲打断后才不情愿的坐好。) 母亲(很严厉地唤着儿子):小旭,别乱动,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不知道是谁教你的啊,这么没礼貌。 小旭(别过头去,很不情愿的对着另一边,故意很大声的):老师好! 母亲(见小旭不听话的样子,瞪了一眼,忙对老师笑着说):老师,这孩子就这样,您别介意啊! 师(微笑着):没关系的。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请小旭来讲下你希望自己的家庭将来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

第三讲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一:洗手的康康 十六岁,男,每天洗手三四十次,双手发白,皮肤浮肿。被诊断为强迫症。 急坏了父母。尤其是母亲,整个心都在儿子身上。 每次洗手必向母亲报告。母子之间的对话全围绕洗手或不洗手的话题。 太空人家庭 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 4.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结构\亚系统\界限 行为障碍的发展 僵硬界限-脱离\模糊界限-缠结 5.核心概念-结构 结构(structure):人际交往的循环模式,用来界定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形态。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它决定家庭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 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 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 在家庭成员之间反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 常见的家庭互动方式 妻子罗嗦丈夫逃避妻子更罗嗦丈夫更逃避…… 母亲严格,子女松散;母亲干净,子女邋遢;母亲紧张,孩子放松 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互动 互动模式规则强化结构 如何发现家庭的结构? 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结构才会凸现出来 不断变化:随家庭的发展,也需要形成新的结构 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6.核心概念-亚系统 亚系统(subsystem) 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 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夫妻亚系统: 亲子亚系统:父子亚系统、母子亚系统 兄弟姐妹亚系统 个体本身也是一个亚系统 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与执行功能 保证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孩子的需求常常让父母忘记了夫妻亚系统 亚系统的功能 保证个体自我分化,练习不同层次的人际技巧 每一个人隶属于不同的亚系统 有不同的角色\学习不同的技能\拥有不同的权力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1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起源 萨提亚是美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的名字,她的全名是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 1916-1988年)。她创新的家庭治疗流派在当今世界极负盛名,为了纪念这位家庭治疗的先驱,该模式被命名为“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由于她的治疗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回异,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 二、背后的理念 与其他社会工作治疗模式一样,家庭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同样集中在人性论。自我价值观、人的需要、家庭规则以及沟通形式等主要内容之上。 1. 人性论 萨提亚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她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如果有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真正发挥出来。相反,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受到阻碍,人也会因此产生无能和无奈的负面感觉。 2.自我价值 萨提亚对人充满了人本主义的期待,她认为一个人的良好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对于个人以及家庭非常重要,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能够带来良好的个人行为以及家庭健康,负面的自我价值观则会导致个人的自我贬低以及家庭发展的困难。个人的自我价值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应以及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做出的对自己进一步的看法。很显然,自我价值主要是一种主观评判,而且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萨提亚的目的是用来强调自我的本质重要性。

3.人的需要 人是由身体、理智、情绪、精神和感觉等多重因素组成,人的快乐源自于这些因素的和谐组织。每个人都有生存、成长和亲密的愿望,满足这些愿望是人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当人的这些需要顺利满足时就会产生一个良好的自我,相反,人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则容易产生自我评价的失落甚至偏差问题的滋生。 4.问题本质 正因为非常强调人性的乐观以及自我价值的主观,所以,萨提亚认为,尽管我们一 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因为,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这是萨提亚非常著名的一个发现,本质上还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意义。在此基础上,萨提亚认为,面对问题科学的处理方式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对现实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其次,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次,充分调动自己的资源;最后,对问题有一个灵活性处理方式。 5 家庭本质 萨提亚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家庭,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家庭,家庭构成了家庭成员非常重要的成长基础。家庭成员个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和家庭系统有关,家庭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开放与封闭两种,相对来说,开放家庭对于家庭成员个体以及家庭系统整体具有更多的积极影响 三、家庭治疗的主要内容 萨提亚的联合治疗模式认为,家庭成员是主要的治疗对象,家庭系统则是治疗的基因此,联合家庭治疗模式主要关注的治疗内容集中在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系统两个方面。 1.家庭成员的自尊 萨提亚认为,家庭成员的自尊非常重要,自尊其实就是家庭成员的自我评价,过低的自尊不仅容易导致家庭成员自身的问题,而且,也容易引发家庭本身的问题。一个自尊过低的家庭成员往往过分依赖家庭,甚至在选择婚恋对象时也容易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家

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作者:窦斌, 陈青萍, DOU Bin, Chen Qing-ping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710062 刊名: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 年,卷(期):2010,10(1) 参考文献(19条) 1.王娜娜;汪建新Bowen家庭治疗模式评析[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5(08) 2.Irene Goldenberg;Herbert Goldenberg家庭治疗概论 2005 3.汪建新关系的探究与调整: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视角[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4.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 2008(01) 5.Michael P Nichols;Richard C Schwartz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2005 6.祝菡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评析 2007(3/4) 7.Ingrid D;Bloos;Thomas St;James O'Connor Ancient and Medieval Labyrinth and Contemporary Narrative Therapy:How Do They Fit 2002(04) 8.胡赤怡;李维榕;王爱玲试论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5(08) 9.Lisa C;Tuttle Experiential Family Therapy: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Resolution of Family Conflict in Genetic Counseling 1998(02) 10.Helen(Yuen)Ko Minuchin's Structural Therapy for Vietnamese Chinese Families:A Systems Perspective 1986(01) 11.易春丽;钱铭怡;章晓云Bowen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1) 12.William C;Nichols Integrative Family Therapy 2001(03) 13.李道林;刘谷珩;陈振华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的综合式家庭治疗疗效观察 1996(03) 14.胡雄;王玉玲;付慧鹏抑郁症综合式家庭治疗:76例单盲随机对照[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9) 15.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6.赵芳家庭治疗:一种分析人类行为的新框架[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7.Susan Saltzburg Narrative Therapy Pathways for Re-authoring with Parents of Adolescents Coming-out as Lesbian,Gay,and Bisexual 2007(1/2) 18.汪新建;吕小康叙事家庭疗法:以治疗解构文化[期刊论文]-社会科学战线 2005(05) 19.王琪;扬帆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评析 200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7200896.html,/Periodical_sjjbyjsws201001035.aspx

第四讲_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1.Satir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挖掘来访者内心的力量 咨询师要开放和真诚 善于运用触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感 罗艳菊 这是一本有关我们的信念如何控制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可以然后获得 健康的信念的实用性书籍。这本书也向你展示了如何解决过去的负面经历造成 的影响。它将帮助你改善与其他人沟通的技巧。 ——约翰·贝曼这本书有两条线,第1条线就是感知,它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我是怎么感 知这个世界的,第2条线是应对,是输出部分。第1条线感知,首先第1章讲 到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萨提亚把我们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分为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我们感知方式的雏形,来源于家庭,也就是基本三角关系。孩子在刚生下 来的时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他需要用父母的眼睛来看到自己,也就是说他有 一个身份认同依赖,而父母由于受自身的限制。他会有投射,他把自己没有完 成的那些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展出他的应对方式,这就引出了第2条线——应对。两条线是一个环,也可以说是一条线。 萨提亚讲到了5种应对方式,也就是了5种生存姿态,其中4种是不良的 生存姿态,一种是健康的生存姿态,也就是表里一致。以上就是理论部分。 我们的目标是表里一致,是健康的生存姿态。如何调整到健康的生存姿态呢?接着就是技术部分。作者有将其分成技术与工具两个部分。五至九章分别 介绍了改变的过程、成分干预技术、转化过程技术、个性部分舞会技术以及家 庭重塑技术,第十、十一章介绍了雕塑、隐喻、曼陀罗、冥想、家庭规则转化指南、温度读取等工具。 第5章改变的过程,是这些技术的提纲契领。萨提亚提的改变主要是指内 部的转换。改变的过程是,发现你行为背后的应对模式,然后觉察它,它的内 容与过程,再理解它,你是如何为它赋予意义的。之后你会发展出新的方式, 也就是改变。改变,而非消除或消灭。改变的关键是添加,也就是引入一些新 的东西。它既包括内容的添加,比如,新的感知、新的关联、对自身新的感受、

浅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怎样的 导师:京师博仁李世庆老师 萨提亚女士认为,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 如果你对你自己这个产品有不满意的地方,请不要埋怨和指责自己。只要你愿意走进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课堂,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可以重塑一个幸福、快乐的你! 如果你对你自己这个产品非常满意,那恭喜你!在萨提亚的课堂中,你可以学到一套方法,让你身边的人幸福、快乐! 萨提亚模式是由美国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1916-1988)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在整个国际心理治疗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是仅仅将焦点放在处理个人和家庭的问题上,而是创新了一套协助个人和家庭由负向转为正向成长的理论和方法,是一套以成长为取向的治疗模式。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morefully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 培训对象 人们因为拒绝改变而付出的代价通常包括疾病,内疚,亲密感和生产力以及快乐的丧失。 对于治疗师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各种角度来看待来访者的问题,以便看清事情的全貌,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评估:怎样定义一段关系,怎样定义一个人,怎样解释一个事件以及我们对改变有怎样的态度我们总是在自己和整个世界面前用各种标签来代表自己,代价就是这些标签让我们失去了自己身份的关注,角色变成身份,个人独特性逐渐消失。 学习或者迎合他人是我们对自身个性的否定,然后时间否定了他人,让我们无所适从。 尝试摆脱线性思考方式,寻求更加多元的自我。 改变后不确定的未来,安全感的丧失是患者阻抗的原因,因此有人会选择现有的功能不良的反应模式,所以咨询中,最重要的是给患者提供改变后的安全感和接受新的可能的勇气。 安全感和信任是基于信心而不是熟悉感,爱是人们自由表达他们的感受和差异性。 萨提亚治疗信念: 1、改变是可能的,即使外部改变有限,内部改变仍然可能存在; 2、在任何时间,父母都要尽其可能的做好; 3、我们所有人都拥有让自己成功应对和成长所学的内部资源; 4、我们拥有很多选择,特别是在应对压力而不是对情境做出反应的时候; 5、治疗需要关注健康和可能性,而不是病理学的方面; 6、希望是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或成分; 7、人们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建立联结,而在各具差异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成长; 8、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成为我们自己的决策者; 9我们所有人都是相同生命力量的展示; 10、大部分人会选择熟悉而不是舒适的方式,特别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 11、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ABC理论中的B既我们的信念会产生结果C,两者相通); 12、感受属于我们自己,所以自己的表述才是最准确的证据; 13、人们在本质上是好的,要想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相联结并确认他们,他们就需要找的自己的内部财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此契合,及即自我实现的内部动力) 14、父母通常会重复他们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家庭模式,即使这种模式是功能不良的;15、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我们能够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家庭治疗的理论

家庭治疗的理论 家庭是我们诞生和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命运的重要依托。家庭常常以某周方式决定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给予我们幸福和痛苦。一般的治疗我们通常会选择一对一的个体治疗,但是如果来访者的问题和其家庭存在关联,当来访者回到家中,取得疗效将受到家庭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家庭将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面对由于家庭问题而产生症结的来访者或是患者,家庭治疗师要有不同于一般治疗师得理论和视角。人来源于家庭,成长于家庭,个体发生冲突或生病都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是我在看了相关书籍后总结出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对我们理解和帮助家庭有着很大的帮助。 1系统论 系统论通常是被认为由奥地利生物学家Bertanlanffy提出来的。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这种观点有别于以往的只重视个体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的一些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关系的产物。于是这就要求治疗师以“广角镜”的姿态来面对,将家庭这个纳入自己的视野,将所有家庭成员看作是一个整体,好比个体中的各个内环境,要从整体状体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和分析问题的所做。例如,孩子挑食,父亲很严厉的训斥他,要求他什么都要吃,这是母亲心疼孩子,比较惯这个孩子,则会出面制止父亲,不让父亲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以后孩子依旧会保持这样的行为,这个家庭也会因此经常的出现这样的互动关系。在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循环的,一个成员的变化会影响其他成员及整个家庭。家庭治疗师要有循环因果关系的视角,在治疗中探讨家庭的情况及其成长的历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控制论 最早由美国的数学家提出。一个系统哟啊维持自己的稳定就需要信息交流,借此对各子系统进行调控。这种心理反馈机制是控制论的核心。反馈可以是正向的同时也可以是负向的。在家庭系统中,负反馈抵制改变,是保持家庭稳定的一种机制,同时也可能引起冲突。例如,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开始寻求自主独立,开始不是一味的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个时候父母却依旧是用对待婴儿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以此来维持过去家庭的稳定,这个这种负反馈就会引起亲自冲突,孩子就会产生和父母分离的心理。正反馈是传递家庭需要改变的信息。对于系统具有挑战性,此时接受,可以在一个新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如果系统拒绝则会产生冲突。在家庭治疗中,当负反馈无效是就适时启用正反馈。 3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决定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眼前的事物,还有我们的经验,还有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从事的社会活动。 在家庭治疗中,如果采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治疗就成了重新建构的过程。这种治疗强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重点探究来访者对自己问题的假设,在谈话中寻找新意义和新观点,重新定义行为以改变家庭成员对它的反应。一个家庭有多种观点组成,治疗师不再作为旁观者,也一同参与一起建构被观察的事实。 4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探讨和分析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小时候起我们在和母亲及重要亲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就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依恋模式。良好的母婴关系是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的基础,他们在外界的交往过程中会非常自信。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08130811谢然慧 通过阅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以后,我知道了萨提亚模式是由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创建的心理治疗模式,创始时以家庭治疗为主要应用,随着理论的发展及新一代治疗与培训师的延展,它现在不仅仅应用于家庭治疗,还包括个人咨询及家庭重塑三个领域。萨提亚模式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仅仅追求改变行为或消除“症状”,其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萨提亚模式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萨提亚的理论之所以叫家庭治疗模式,是因为她发现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得把他放在他所处的关系系统中去解决。在她之前的治疗方式,多是针对病人的问题去治,而萨提亚是将病人放到家庭这个环境中去治。这就好像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是针对头疼脚疼的病根治疗。 萨提亚提出“基本三角关系”的概念,父母与孩子分别占据三角型的三个顶点,形成一个倒三角的结构。孩子是通过和父母的互动来形成对世界的初步印象的。孩子三观的建立以及成人后的人际交往,都带着与父母互动的模式的影子。萨提亚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以一种“表里一致”的姿态去和外界互动。但是,如果在小时候“基本三角关系”建立的不稳固,为了生存,人们被迫以不正常的姿态来应对外界,表现为四种生存姿态: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这种生存姿态,起始于幼时与父母相处模式的刺激,随着渐渐长大,多数人们往往还是沿用旧模式来应对外界。人的本性是具有惰性的,《少有人走的路》里将其称为自然界中无所不在的“熵”的力量的影响,如果没有意外的刺激,人们很难改变旧有模式。 萨提亚的治疗实际上是在帮助人在心智上完成自我成熟,打破旧有模式,与时俱进地重塑一个的适应当前生活状态的新模式,所以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心理治疗,还可以用作心智成长的手段,帮助我们在浮躁而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拥有一份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治疗婚姻危机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每个社会都重视婚姻的过程及一个新家庭的建立。在家庭产生、演变、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受环境和夫妻双方因素的影响,伴随着婚姻关系简单、脆弱、混乱和危险等一系列的婚姻危机便出现了。萨提亚治疗是一套以成长为取向的治疗模式,其最大特点就是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及帮助人活得更加“人性化”。它是一种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解决案主心理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治疗理论和体系。本研究欲从萨提家庭治疗模式的相关理论出发,探索在应对夫妻婚姻危机这一问题中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有效性对策。 关键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家庭疗法婚姻危机。 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①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共同组建共同生活(当事人的“婚”):②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当事家庭之间的“姻”) 婚姻的社会实体和社会设置。在矛盾中统一为某时某地的婚姻存在形态,而家庭是婚姻的产物,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婚姻关系为纽带,以人口生产为特征,共同生活、共同消费的社会基本生活组织单位。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各种社会思想涌入,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中,人们的婚姻价值观念、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轻视家庭价值的现象时有发生,个人本位主义上升,导致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许多危机,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新兴的专业解决社会问题的活动,伴随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介入到婚姻家庭生活中去,将有效解决婚姻问题,化解婚姻危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1.婚姻危机出现的原因 婚姻危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定的主客观因素引起的海德归因理论认为事物产生的原因在于环境和个人,婚姻危机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概括来说,主要有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 1.1环境因素。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中的互依关系减弱,男女双方经济逐渐独立,都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人们对婚姻的期望提高,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有严格的原则,一旦对方做出了对婚姻和家庭不忠的事情,能够迅速做出处理。其次,受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当代中国逐渐融人到全球化中,在接受全球化提供的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国外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上所谈及的婚姻危机很大程度上受改革开放后,港台及国外文化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7200896.html, 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族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的许多生动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通过下面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去调解家庭关系。 那么,什么是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有什么特点、观念、方法呢?在进入主题之前,让我们来进入一个特别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窥见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起源、特点及迷人之处。 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六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的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 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对女孩施加了什么魔力呢?! 萨提亚继续为这两母女进行治疗。母亲、女孩、萨提亚之间慢慢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关系。这时萨提亚邀请家庭中的父亲/先生一起参与。结果,当他成为面谈中的一员时,本来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又掉回原来的状态。 啊,这里面是什么缘故,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影响力呢?! 萨提亚了解到她可能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的问题。而正是这个问题,后来成为她创立新治疗模式的契机。 她询问这个家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当仅余的这位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儿子/兄弟来到治疗面谈中,并展现他在这家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萨提亚更清晰地看到女孩在家里被“力量架空”的角色,以及她在家庭里力求生存的痛苦挣扎。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修订稿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案例 这是从我身边真实故事中提炼的并加以修色的一个案例:一位来自南京本地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是我在某专修学校兼职做助教时所认识的小男生。因为是我所负责的班级,从刚开始做辅导员时就发现不论是上课还是课间,他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做一些特殊的行为,平时成绩一般,又不按时交作业且上课喜欢捣乱,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批评。后来多次与其父母打电话反映此事,其父亲都说不管孩子的事,让我们联系母亲,而其母亲则虽说会回去教训这孩子,但是多以工作忙的理由敷衍了事。后来,学校将其情况向心理老师反映,在学校心理老师多次的邀请下,小旭父母终于和孩子一起来就诊。 家庭成员:张先生、张太太、小旭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接触期 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针对这个家庭的特点,布置一下接待室,使其有家的感觉,让案主无拘束感。 2、营造一个祥乐的氛围,例如将接待室中摆一些鲜花,灯光适当打得柔和一些。 3、案主家庭进入接待室 第一次会谈 师(起身迎向这个家庭,以表示自己的热忱):张先生,张太太还有可爱的 小旭,欢迎你们。 (然后他们一家落座在安排好的沙发上。师环顾了这个家庭,父母走在前面,儿子东张西望的跟在父母后面;父母坐下后几分钟才坐在父母旁边,不过中间有些许的间隙。时不时的小旭还会东摸摸西摸摸,看似很不专心,被母亲打断后才不情愿的坐好。) 母亲(很严厉地唤着儿子):小旭,别乱动,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不知道是谁教你的啊,这么没礼貌。 小旭(别过头去,很不情愿的对着另一边,故意很大声的):老师好! 母亲(见小旭不听话的样子,瞪了一眼,忙对老师笑着说):老师,这孩子就这样,您别介意啊! 师(微笑着):没关系的。现在我们可不可以请小旭来讲下你希望自己的家庭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 后感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08130811谢然慧 通过阅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以后,我知道了萨提亚模式是由维琴尼亚·萨提亚女士创建的心理治疗模式,创始时以家庭治疗为主要应用,随着理论的发展及新一代治疗与培训师的延展,它现在不仅仅应用于家庭治疗,还包括个人咨询及家庭重塑三个领域。萨提亚模式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仅仅追求改变行为或消除“症状”,其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萨提亚模式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萨提亚的理论之所以叫家庭治疗模式,是因为她发现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得把他放在他所处的关系系统中去解决。在她之前的治疗方式,多是针对病人的问题去治,而萨提亚是将病人放到家庭这个环境中去治。这就好像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是针对头疼脚疼的病根治疗。 萨提亚提出“基本三角关系”的概念,父母与孩子分别占据三角型的三个顶点,形成一个倒三角的结构。孩子是通过和父母的互动来形成对世界的初步印象的。孩子三观的建立以及成人后的人际交往,都带着与父母互动的模式的影子。萨提亚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以一种“表里

一致”的姿态去和外界互动。但是,如果在小时候“基本三角关系”建立的不稳固,为了生存,人们被迫以不正常的姿态来应对外界,表现为四种生存姿态: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这种生存姿态,起始于幼时与父母相处模式的刺激,随着渐渐长大,多数人们往往还是沿用旧模式来应对外界。人的本性是具有惰性的,《少有人走的路》里将其称为自然界中无所不在的“熵”的力量的影响,如果没有意外的刺激,人们很难改变旧有模式。 萨提亚的治疗实际上是在帮助人在心智上完成自我成熟,打破旧有模式,与时俱进地重塑一个的适应当前生活状态的新模式,所以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心理治疗,还可以用作心智成长的手段,帮助我们在浮躁而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拥有一份淡定从容的心态。 萨提亚用三种技术来帮助人们变得表里一致:“个性部分舞会”、“家庭重塑”、“互动干预”。“个性部分舞会”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身上那些被自己定义为“不好”的部分,接纳并利用这部分的能量,从而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所以萨提亚一直以一种很积极的态度接纳和对待不正常的四种生存姿态。我们身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帮我们抵挡了某些东西。比如:网瘾。它至少帮助那些有网瘾的人暂时逃避了空虚和痛苦。所以“玩的不是网游,是寂寞。”这句话还是挺有科学依据的。但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网瘾”发现了自己更深层次的需求,并尝试用替代方式来满足它。“家庭重塑”是重塑“基本三角关系”,帮助人们重新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将非正常的四种生存姿态调整为正常的“表里一致”的姿态。这一过程并不需要父母的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摘录.

我们究竟怎样看待世界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加以评估:我们怎样定义一段关系;我们怎样定义一个人;我们怎样解释一个事件;以及我们对于改变抱有怎样的态度。 在等级模式中,仅仅有一种关系存在:某些人处于优势,而某些人处于劣势。这是一种支配—服从式的安排。等级式的关系常常被描述为以下几种角色形式:父亲—孩子、老板—工人、老师—学生。对于那些利用关系来达到支配他人目的的人来说,他人就是顺应和服从的个体。人们的成长仍旧不断面临着许多外部的期待和对比。标准和判断存在于人际、政治,以及家庭的层次中。 当接受了我们的价值来自于外部自我这一观点之后,我们将试图在长时间内保持顺从,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服从来获得别人的接纳。 那些以支配—服从模式为基准的的人,那些坚持顺从的人,以及那些寻找唯一正确答案不喜欢变化的出现。 人们有时宁可选择一种熟悉的功能不良的反应方式,也不会去选择未知的改进方式或是令人舒适的模式。 生存姿态 讨好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讨好是四种主要的反应方式之一。讨好他人时,我们漠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并对所有的事情点头称是。讨好者会对他们在交往中的人和情境予以充分的尊重,但却毫不在意他或她自己的真实感受。 讨好常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现,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纳。然而,讨好与具有表里一致性的使他人愉快的尝试截然不同。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它否定我们的自尊,并传递给人们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不重要的。 当我们讨好别人时,即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对别人和颜悦色。 讨好者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忙于平息各种麻烦。只要人们看上去有一点点痛苦,我们都把自己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献给对方,以减少他们的困扰和麻烦。我们会表现得好像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他们的问题。 除此以外,我们还会坚持为那些出错的事情背负责骂。 责备 责备是一种与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责备的姿态用不一致的方式反映了这样一条社会准则,即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借口、麻烦或辱骂。我们决不可以表现得“软弱”。 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不断烦扰和指责其他人或是环境。责备意味着藐视他人,而认为只有自己和情境是需要考虑的。 由于具有爆发性的特点,我们当中那些经常责备他人的人,也会时常断绝自己与其他人的亲密关系。我们将大量时间用于自我惩罚和自我放逐。而当我们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又常常会酣畅淋漓地大哭,并声称如果不是因为其他人的缘故,我们就会一切都好。 超理智 超理智的沟通模式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表现得超理智意味着仅仅关注环境背景,并且通常仅限于数据和逻辑水平。 当人们与我们交谈时,我们滔滔不绝地发表看似绝对正确的意见,显得明智而善辩。 人们常常会混淆超理智和智慧。作为超理智的沟通者,我们无论是说话还是思考都力求尽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