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排列与组合说课稿》公开课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排列与组合说课稿》公开课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排列与组合说课稿》公开课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排列与组合说课稿》公开课用

《排列与组合》说课稿尊敬各位领导,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排列与组合》。

一、设计思路:

《排列与组合》,这节课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学习简单的排列就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高年级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如:衣服的搭配、路线选择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习中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感知排列组合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理念,我确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掌握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3.尝试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4.在操作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确立的学习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五,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学法上让学生动静结合,经历:“观察——猜想——独立思考——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本节课从学生喜爱猜游戏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猜年龄”,老师任意猜学生的年龄,然后学生任意猜老师的年龄,猜对的几乎没有,这时老师在提供学生信息,老师的年龄是由3和6两个数字组成。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很容易猜出老师的年龄36,不可能是63。通过这一环节,初步使学生了解到,2个数字可以摆出2个两位数,为以下的教学提供服务,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二)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

运用多种活动,体验新知。

1.在教学排列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用1、2、3这三张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一起验证,究竟能摆出几个两位数。

(1)在“探讨方法”此环节中,我设计了3个问题,层层引导,让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时候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养成有序列举这样一种思考习惯。

问题一:(自探)如果用1、2、3这三张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目的在于制造认知冲突,展现学生能力基础,因为不同的学生得到的个数有差别的。

问题二:(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写的个数多?有的同学少?

目的在于分析重复与遗漏的现象,抽象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重复与遗漏。

问题三:(合探)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目的在于展现学生自认为可以改善重复与遗漏程度的办法,并概括为“有序列举”。

2,在教学组合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为小红“搭配衣服”的环节,引导学生经历了进行简单组合的过程,将解决问题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下,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价

值,明白“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服务于生活”这一重要目的。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同时也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三)致力核心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提出问题:为什么3个数字能写出6个两位数,而3个小朋友每两人握一次手,只握3次呢?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和顺序无关。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这和顺序有关,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将排列与组合加以简单的区别。

(四)设计有效检测,解决实际问题

我设计了“选择路线”和“乒乓球比赛”“猜中奖号码”等的环节,把这三个练习题有机融合在一起,再一次将解决问题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下,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

(五)深化经验成果,升华数学内涵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谈收获、谈感想,使学生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关于“排列与组合”一课的设计说明,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二年级数学认识几时几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一年级《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报数游戏。 12名同学1个1个地报数,其他同学记录最后一名同学报到几。12名同学5个5个地报数,其他同学记录最后一名同学报到几。师: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也有12个数字朋友,同时它们也和60这个数有关系。 2、课件出示钟表 师:你能读出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 怎样才能正确地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

时几分这样的时间。 二、多媒体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仔细观察钟面,同桌互相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 生:有12个数 生:有大格和小格 师:数一数,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 一个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 钟面上有多少个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在钟面上走2个小格的时间是几分?3小格呢?4小格呢? B、分针从刻度12走到了刻度1,经过了几分? C、数一数或算一算,分针在钟面上的从刻度12走过钟面上的每一个刻度数,各经过了几分? D、分针转一圈,时针走过了几个大格?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几时几分。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余数的含义(教材第6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明白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余数的含义。 课前游戏 【课件出示27只彩色气球,气球有数字(从1到27),打乱顺序】 师:上课前,咱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这里有27只彩球,每个气球上都有数字,你随便说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考考老师。【请4个学生上台,边点边报数,师猜气球的颜色】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老师很厉害?想不想学这个本领?学了今天这一单元的知识以后,你们一定能知道其中的奥秘。 一、谈话导入,探究新知。 1、谈话:你们看过《西游记》吗?能说一说关于《西游记》的知识吗? 今天的课堂我们也请来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我们一起学习。一天师徒4人来到一片树林中,看孙悟空带来了什么? 2、课件:孙悟空带着8个仙桃,猪八戒看到流出了口水, (1)学生提出问题。(有8个仙桃,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个?) (2)学生列式计算。(8÷4=2(个)。) (3)问: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8”表示一共有8个仙桃,“4”表示分成4份,“2”表示每份分2个。) 3、课件:现在是9个仙桃,平均分给4个人,你会怎么分? (1)、同桌合作用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互相说一说。 把9个仙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还剩1个。 (2)根据摆的情况尝试列出算式。 预设:①8÷4=2(个)多1个; ②9÷4=2(个)剩1个; ③9÷4=2(个)……1(个) ④8÷4=2(个) (3)通过比较找出正确的算式。 (4)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含义。 9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剩1个。 4、问:同学比较黑板上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平均分恰好分完,一个平均分有剩余。 5、引出课题:像这样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部分就叫做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学生齐读课题。 6、问:你会读这个除法算式吗? 9除以4等于2个余1个。 二、练习巩固,深化知识。 1、课件出示:15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人,怎么分? 学生先画一画,再写一写,最后说一说。 预设:①15÷4=3(个)……3(个) ②12÷4=3(个)……7(个)

二年级数学下册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公开课)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公开课)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1.努力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案,涉及剪纸艺术动物、植物、建筑、数学图形等方面,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学生在这些图案的认识过程中学习新知,应用新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致力于学习方法的改变.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可以考虑也应该考虑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收集材料、图案设计等方式在本设计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处理好概念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本设计先让学生观察图案,然后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的概念,再让学生把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情景中,这样的设计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画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一,剪刀、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情境导入。 课件演示对称的剪纸艺术图片,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并引导他们去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 教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那些剪纸作品漂亮吗? 生:漂亮。 教师:那老师也来动手,剪个礼物送给大家,好不好? 生:好。 师:看一看,老师剪的是什么呢? 生:心形。 师:打开来看看,猜对的小朋友举手。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它有什么特点? 你说。 生:它两边是对称的。 师:哦,它的两边是对称的。还有谁来说一说?它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说。 生: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同学们告诉老师这个图形呢两边都是一样的,而且它是对称的。板书(对称)。对称呢是创造一些作品的重要方法,也是自然界一种普遍的现象。你看,不少的动物、植物都有这种对称的形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称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通过让学生欣赏剪纸艺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对称图形导入新课,既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 案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认识角》 城关小学杨改连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学生观察图形,给所看到的图形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活泼,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二年级数学下册推理(公开课)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 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 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仪,粉笔、磁扣、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柯南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看谁来了? 你们喜欢柯南吗? 你知道柯南是做什么的吗? 让孩子说说柯南的厉害之处,预设:孩子能点到推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柯南来学习一些推理的知识(板书推理) 二、讲授新课 (一)粉笔游戏 (出示较短的一根粉笔)这是一根粉笔,老师把它藏在老师的其中一只手里,来,猜猜,在哪只手里? 谁来举手告诉我?(教师做举手的姿势,松开左手) 预设:学生异口同声说在另一只手里 为什么在这只手里呢? 因为老师就两只手,那现在排除了这只手,就肯定在另一只手中(摊开手让学生看看粉笔)渗透排除法(板书排除) (二)猜磁扣游戏 这有1、2、3三个盒子,一个装红磁扣,一个装黄磁扣,还有一个是空的,猜猜黄磁扣在

哪号盒子里。 老师给提示摇两下3号盒子,没有声音 教师再提示:取出1号盒子的红球 在游戏中请学生说说想法 打开来看看,验证学生的推理是正确的 小结强调提示信息 (三)讲解例题1 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 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小红、小丽和小刚拿的分别是什么书? 1、找数学信息? “三人各拿一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同桌合作,把你们的推理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在这张白纸上 3、展示学生的作品 (1)、文字法 学生讲解推理过程 全班反馈 (2)、连线法 学生讲解推理过程 全班反馈 (3)、比较文字法和连线法 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方法优化 (4)强化连线法 师生共同完成连线 (5)小结推理的方法,板书:抓关键,巧排除 三、巩固练习——动物王国的小侦探 (一)帮助小狗找名字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认识角》 城关小学杨改连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仓U设情境,弓I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一友它看都是谁 师出示课件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你会成样说朋这样分的理由。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学生观察图形,给所看到的图形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课的形和分类的知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这种方式很新颖、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一一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请学生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引导和示范。)我们把它请出来。(课件展示)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体: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电脑闪烁出)。 2、摸角并感知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二年级下册数学比一比说课稿公开课

《比一比》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一比》。我说课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说教材 这次说课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一比》中第一课时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能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确定如下的学习目标: 1.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根据《比一比》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第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会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就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第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回顾旧知识 我创设“数学王国将举行一场激烈的比较数的大小比赛”的情景来引入”比一比”的课题,国王请各位同学当小裁判,比较“百以内的数的大小'来进行旧知识的复习。然后我又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现在正是春游的季节,让老师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下祖国的名山吧! (二)2、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你喜欢去爬山吗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几个美丽的风景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知识,好吗(出示情景图)。 获取信息:生读,问:谁最高谁最低 1、比较黄山和香山那座山高, 你是怎样比较呢 学生回答:四位数确实比三位数大。(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2、黄山和恒山比较,那座山高呢为什么 生:比较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就大(板书:位数相同,比首位)。 3、恒山和华山比较,那座山比较高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华山。恒山和华山都是四位数。从最高位比起,它们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在百位上,0比1要少,所以2017<2160。 师:这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语言概括很具体。同学们,比较两个数,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板书:首位相同,依次比) 再次,我让学生看课本中情景图给出的四座大山,生读四座山的高度,然后提出“谁最矮”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板书:谁最矮)学生可能一眼就看出了谁最矮,这时,学生轻易就能知道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 全一册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 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立体图形。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下板书名称)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三、多层练习、巩固提高 1. 想象印证 电脑演示:由体引出四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 2. 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请你们去找一找,摸一摸。(让学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活动,再选代表汇报) 3. 小组学习、引导探索 四人小组共同合作、讨论,用小棒摆出几个图形。讲一讲自己的发现、疑惑,再进行全班交流。 4. 分类: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你们能根据它们的特点,为它们分一分小组吗?(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指明回答分类方法及理由。 5. 发明设计 (1)请小小设计师们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美丽的作品(电脑演示:情景激发)。 (2)评选比赛(四人小组互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前后 (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二年级数学搭配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获奖

二年级《数学广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本教材在渗透排列组合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了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养成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渗透"排列"的数学思想。 难点:掌握排列不重复、不漏掉的方法,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 五、说教学方法 采用观察、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努力构建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卡、水彩笔。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本环节出示学生喜欢的迪斯尼乐园,老师带领学生进入迪斯尼,遇到密码门,魔法师的提示,让学生来猜密码的活动。并对猜出密码的学生给予小奖励,同时揭示课题,密码就是1和2的搭配。 板书课题:搭配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是根据儿童爱猜和爱玩的心理,让学生根据提示猜出密码,获取成功感,并对新知的学习充满期望。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 【动手操作,感知新知】 根据要求对我们周边的曲阜和兖州进行涂色活动。 涂色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为两个不同区域涂色不同的颜色。这一环节比较简单,教师在展示环节要有意图的对比展示出两种不同的图法。如图所示,有意的引导学生“固定一位”和“交换位置”的两种思想。 第二个环节。找出所有不同的涂色方法。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找出有重复涂色和漏涂的错误涂色方法,引导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不重不漏,并展示按照固定一位和交换位置的方法找齐所有的涂色方法的同学作品,让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这一环节,是把做一做的涂色放到了例题前面,让学生先动手去感知,从学生最喜欢用彩笔涂色活动入手,结合本地区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充分体验,用固定一位和交换位置的方法有序全面的思考才能做到不重不漏。】【小组合作,深入研究】 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用固定一位和交换位置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同时重点要求组内同学进行不同的分工合作。展示反馈选定组内发言人。 这一环节中通过摆,讨论、记录、发言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培养了小组合作意识。 【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这一环节中学生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书写,在第一题目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连线、汉字、数字等等表示方法,对于每种方法都要给予肯定,尤其是用1234来表示四件衣服的做法,简单,明了提出表扬,有了第一题的经验,学生自然在第二题中会用更清晰的表述方法。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时间》教案及反思.doc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认识时间》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整5分的),知道1时=60 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 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展示钟面)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和整时半,谁能说出钟而上的时间,(投 影逐个出示9时,11时,3时半三个时间)(生答时,提问:你是怎么看的?)投影出示第三个时间:小朋友真能干,你能把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吗?校正答案。 2、再同时出示两个时间(3时5分,10时28分)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时间,哪位能干的小朋友能认识呢?(不认识也可让学生猜猜看,大概是多少)让学生充分猜测、争论。(多叫几名学生说) 师引:这两个时间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先放这儿。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时间,(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 1、投影展示钟面。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生:时针、分针、秒针、点、数字等)把钟面等分成了儿个大格? 2、认识时针的运行。师引:钟面上12个数字,我们把连续的两个数字之间叫一大格,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马上数一数,钟而上一共有儿大格?(生:12大格,请4至5名学生说)是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时针走一大格,就是过了()小时?时针走一圈就是走了 ()小时。 2、认识分针的运行。 师:(教师边演示边说)这叫一大格,那这就叫------- 小格(生齐说) 师:一大格里而有几小格呢?生:5小格。 钟面上有12大格,一共有几个小格呢?请小朋友数数,并和同桌交流交流。(优化5格5格数的方法)并和学生一起演示一遍。 分针走1小格就是过了()分钟,那分针走一圈就是过了()分钟。 师:(1)、现在分针指向3,指几分?分针指向8,指几分?分针指向7,指几分? (2)、随意指:分针在这儿是指儿分? 4、探究时分的关系。 师:小朋友真能干,时针和分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朋友们拿出闹钟拨一拨,认真观察,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先请学生自己观察闹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教师不急于做评论)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你发现了吗?指名说并得出: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60小格。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生:1时),师板书。分针走60小格,是几分(生:60分)师板书,那也就是说1 H'J = 60分(师板书=) 师:我们怎样来看钟面上的时间呢?(课件出示一个时间8时5分)请

新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公开课赛课《观察物体》教案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0-92页内容。 【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基本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的从形状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物体的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选择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猜我是谁! 出示小熊的背面图,问:这是一个小动物的背面,猜猜它是谁? 出示小熊的右侧面,师:再来看看它的右侧面,它是谁呢? 再出示小熊的前面,师:看看它的正面,现在我们能肯定它是? 师:看来,要想了解一个物体,不能单看一面,我们还得要全面地观察。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出示教室照片: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请仔细观察,拍的是什么地方?(我们的教室) 2、问:同一个教室,拍得照片一样吗?为什么拍到的照片会不一样? 追问: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在教室的前面拍能拍到教室后面的场景。 问:另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为什么呢? 3、小结:你们真会观察。同一个教室,分别从前面和后面看,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 4、练习 下面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的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的里面拍摄的? 学生判断。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在学校的外面拍摄能看到学校里面的场景)

二年级下数学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钟表》 清平乡民族中心校程枭茹教学目标: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感受用1分时间所做事情的活动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时间观念。 3、在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并让学生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1时=60分。 教学难点:构建1分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实物钟面教具一个, ppt课件,跳绳两根。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抓住歌曲《童年》里面的歌词“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展开对时间的讨论。(钟表)人们往往是通过钟表知道时间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课 1、教学例1(出示钟面课件) 导入:同学们,这就是一个钟面,请大家仔细观察。 看一看 (1)你能试着指出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吗?并说说为什么? (2)观察: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和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数字、格子) (3)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拨一拨 孩子们真是太棒了,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接下来老师要拨动钟面,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1)师把时针从1拨到2,让学生按男女分组观察。提问: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时针走了一大格,就是一时,分针走了60格,就是60分。并板书: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1时=60分) (2)时,可以是字母 h 表示,分可以用min 表示。引导学生读一读、用手书空这些字母。 (3)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了不少的问题,你能填一填吗?(出示课件)填好后,学生齐读。 (4)其实,这些知识书上也有,通过看书把今天的知识再巩固一遍。 2、教学例2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1时等于60分,那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通过活动,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请看例2: 活动1:感受了1分钟 1.一分钟脉搏大约能跳多少次? 2.一分钟看谁能完成这两组游戏。第一组,我拨你说。师拨钟面,8:00,8:30,11:40,2:20,4:05.第二组,我说你拨:12:05,3:20,5:35,9:50. 感受一分钟音乐,一分钟的动画片 活动2:1分钟比赛: 1、1分钟还能算出不少题呢?翻到109页第3题,你能在1分钟内完成吗? 2、1分钟时间能从1数到几? 3、1分钟跳绳能跳多少下? 三、课堂小结,感受时间的珍贵。 四、板书设计认识钟表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也就是60个小格。 1时=60分,1h=60min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近似数》优质课教案

备课笔记 班级:二(教师姓名:总备课第课时 单元四课题近似数课时8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初步知道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和近似数,并会选用。 重点难点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 教学程序和内容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18支)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互动新授 1.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 2.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数最多,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动画显示: 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 700 人”。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 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 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 人少一些,接近 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板书: 695≈700 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教学“试一试” 课件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2000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向: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优质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这么喜欢看熊出没,想不想到他们美丽的大森林去看看?怎么进不去呢? (课件出示熊大声音:为了防止再有人来砍树,我在去深林的路上设置了三道关卡,只有闯关成功,才能进入深林),同学们有信心闯过这三关吗?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一千 师:(课件出示第一关,小棒照片)谁来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根小棒?学生试估 估的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数一数 师: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数数比赛,老师已经把照片上的小棒放到每个小组的桌子上了,在开始数数比赛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比赛要求,一、小组合作数小棒;二、比一比哪个小组数的即快又准确;三、数完之后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好,数数比赛现在开始。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数出了多少根小棒? 生:100根。 其他小组和他们数的数量一样吗?(一样)

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数的? 生:先一根一根的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一十一十的数,数出10小捆再捆成一大捆。 师:你们的数法和这位同学的数法一样吗?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同学们刚才数小棒的过程。刚才同学们都是先一根一根的数,一根一根的数10个一是?(十),(板书)接着再一十一十的数,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一百)(板书)刚才大家通过集体的力量数出了一百根小棒,你们想不想知道同学们手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好,我们一起来数一下,1个百、2个百、3个百、……9个百,9个百再加一个百是几个百?10个一百是多少?(一千)非常棒!同学们看,一千根小棒就是这么多,用手势比划一下。同学们看,当我们数更多小棒的时候(PPT)展示,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我们今天又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千以内数的认识》(板书)我们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千,从右往左齐读一遍。相对应的数位呢?就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吗? 生动手拨计数器。 师:1000那么大一个数,怎么一颗珠子就能表示一千呢? 生:在千位上拨一颗珠子,它就表示一千。 师:你听明白了吗?原来在千位上拨一颗珠子就表示一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 授课时间:2014年4月23日 授课人:建中镇白沙小学李万霞 授课地点:建中镇白水小学 教学内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3、列式计算 9÷3=3(个) 4﹑如果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呢?能摆几个?引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6根小棒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

那我们就用同学们总结的方法一起来数数。老师播放课件,师:一百为一层,2层是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继续一百一百地数(课件再从上一层一层地拉出数一次)重点强调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正好数了几个一百?一百一百的数,十个一百是? 活动二:学生总结:(2分钟) 通过数数,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师:A、当物体个数较少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 师:B、当物体个数较多时,可以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一百。 师:C、当物体个数更多时,可以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二)认识计数单位:(5分钟) 师:想一想,我们刚才数数的时候,当物体个数较少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以个做计数单位,(板书:个)当物体个数再多一些时,可以一十一十的数,以十做计数单位,(板书:十)当物体个数更多时,可以一百一百的数,以百做计数单位。(板书:百)那数更多的物体时呢?“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它应该写在哪儿呢?板书:千。请你在你的计数器上找到千,并用手指出千的位置。请你拨出一千,千位上的这一颗珠子就可以表示一千。 通过观察这些计数单位,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多少?(小组讨论)板书:进率10 师小结: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 (三)拨一拨,拨1000以内的数:(10分钟) 关于数数,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做一个数数比赛。 1、在三百五十六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2、教师用课件演示计数器拨珠学生齐数,学习数数。 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你会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1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班级:二年级(1)班执教教师:柳奇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2.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过程中,逐步对乘法有初步的认识,体会 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和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出每道题是几个几相加,并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正确列式。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场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在玩哪些游乐项目? 出示:

生:有玩小飞机的,有玩小火车的,还有玩过山车的……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体会加法含义。 师: 从小朋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咱们先来看看小飞机里有多少人? 出示: 师:怎么算出来的?谁来列算式? 生:3+3+3+3+3=15 师:我们接着来看看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式呢? 生:6+6+6+6=24 师:我们最后来看看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来列式呢? 生:2+2+2+2+2+2+2=14 2.认识“相同加数”和“几个几”。 出示: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请你观察上面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小结: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每个加数都相同,我们就称这些加数为“相同加数”。这些算式就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说说每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是在求几个几相加? 3+3+3+3+3=15 5个3相加 6+6+6+6=24 4个6相加 2+2+2+2+2+2+2=14 7个2相加 3.理解乘法的含义。 师:刚才写了这么多个2,算式很长,写起来比较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们今天学习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乘法。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师:2+2+2+2+2+2+2=14 表示7个2相加等于14,也可以写成:2×7=14 或 7×2=14 师:这是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叫乘号,读作:乘。 这两个乘法算式读作:2乘7等于14。7乘2等于1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