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项训练及答案

最新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项训练及答案

最新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项训练及答案
最新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项训练及答案

最新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

1.烛焰通过焦距为10cm的甲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现用焦距为5cm的乙凸透镜替换甲,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关于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A.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B.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C.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D. 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

【答案】 B

【解析】【解答】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将凸透镜换成焦距f为5cm时,u>2f,则会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掌握情况。(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2f)。如幻灯机;(3)物体在焦距之内(u

2.正午时,太阳光垂直照射水平地面,取一直径是15cm的圆形的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12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5cm,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则透镜的焦距是()

A. 6cm

B. 12cm

C. 18cm

D. 24cm

【答案】 C

【解析】【解答】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未过焦点会聚的,或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

是没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光斑的直径是透镜直径的,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形成的光斑是

焦距,即焦距是 12cm=18cm.

故答案为:C.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该凸透镜焦点的位置,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

3.自拍杆是最近风靡的自拍神器,它能够在20cm到120 cm长度间任意伸缩,使用者只

需将手机固定在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下列关于用自拍杆拍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B. 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

C. 自拍杆增大了物距,同时增大了取景范围

D. 使用自拍杆的好处是减小了物距,增大了像的大小

【答案】 C

【解析】【解答】用照相机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在镜头的两倍焦距之外,AB不符合题意;自拍杆增大了物距,同时增大了取景范围说法正确,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也变大.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4.当烛焰、透镜、光屏三者在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则下列光学器件正常使用时,与这个烛焰成像特点相同的是()

A. 放大镜

B. 照相机

C. 监控摄像头

D. 投影仪【答案】 D

【解析】【解答】由图示可知,此时的物距是小于像距的,所以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应是投影仪,

故答案为:D。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中画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保持透镜不动,向左移动蜡烛,需要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B. 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C. 保持透镜不动,将蜡烛移到5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

D. 保持蜡烛不动,将透镜换成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光屏要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实像【答案】 B

【解析】【解答】图中凸透镜成像时,根据图中位置可得像距小于物距,此时成倒立、缩小实像,若保持透镜不动,向左移动蜡烛,则物距增大,此时像距应该减小,故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A选项说法错误;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透镜,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原来成倒立、缩小实像,移动后可得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B说法正确;若保持透镜不动,根据原物距和像距位置,可判断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此时应该成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C说法错误;若保持蜡烛不动,将透镜换成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即会聚能力更强,则光屏要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实像,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水)来模拟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如图所示,先调整蜡烛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缩小的像,然后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使它的焦距变小,会发现光屏上的像越来越模糊,为了能再次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不可行的是()

A. 光屏向左移动,保持蜡烛不动

B. 蜡烛向右移动,保持光屏不动

C. 在凸透镜前放置一架度数合适的远视眼镜

D. 在凸透镜前放置一架度数合适的近视眼镜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先调整蜡烛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缩小的像,然后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使它的焦距变小,此时相当于增大了物距,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则像

呈在光屏的前方,此时应保持蜡烛不动,光屏向左移动,从而使像成在光屏上,A可行;B.物距变大,像距变小,为了能再次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可以保持光屏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即减小物距,增大像距,从而使像成在光屏上,B可行;

CD.像呈在光屏的前方,若不移动光屏,应是折射光线发散一些,才能在光屏上成像,故应放置一个凹透镜,即一架度数合适的近视眼镜,C不可行,D可行;

故答案为:C。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远视眼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如图所示是被课本反射的光经小洪同学眼睛的晶状体折射的情况,则该同学是()

A. 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B. 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C. 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D. 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答案】 D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同学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后,说明该同学患的是远视眼,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用凸透镜矫正,光线会聚能力增强,使成像靠前落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故答案为: D。

【分析】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6.用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物体时,下列关于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缩小的

B.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放大的

C.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放大的

D.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缩小的【答案】 A

【解析】【解答】(1)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将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再次放大,所以显微镜最后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2)天文望远镜观察时,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这跟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所以目镜起到将物镜成的缩小的实像再次放大的作用,所以天文望远镜最后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

故答案为:A .

【分析】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天文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物镜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起到将物镜成的缩小的实像再次放大的作用,但相对于物体,像是倒立、缩小的 .

7.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用这一成像规律的是()

A. 投影仪

B. 照相机

C. 放大镜

D. 近视眼镜【答案】 A

【解析】【解答】观察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成清晰的像,故f<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是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清晰的像,是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8.飞机在海上进行搜救时,工作人员常常需要从飞机上拍摄海面的照片,若使用的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0 mm,则底片与镜头的距离应该()

A. 大于200 mm

B. 恰为100 mm

C. 小于100 mm

D. 略大于100 mm

【答案】 D

【解析】【解答】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的焦距是100mm,胶片和镜头之间是像距,2f>v>f,所以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大于100mm小于200mm。由题意可知从飞机上拍摄海面的照片此时物距很大,所以像距会很小,即像很靠近焦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9.小册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记录了几组物距u和像距v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随着物距增大像距在减小,物距u和像距v成反比关系

B. 当物距u=9cm时,光屏移动到适当位置能呈现清晰的像

C. 当物距u=16cm时,其光路图是电影放映机的成像原理图

D. 当物距u=50cm时,光屏在适当位置能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C

【解析】【解答】由表格中的数据知道,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但不是成反比关系,A不符合题意;因为1/f=1/u+1/v,所以由表格中选取一组数据代入知道,1/f=1/12cm+1/60cm,即解得透镜的焦距是:f=10cm;所以,当物距u=9cm时,物距小于焦距,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B不符合题意;当物距u=16cm 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幻灯机,C符合题意;当物距u=5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D不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在凸透镜的不同位置时,能成不同的像,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凸透镜的焦距,并判断成像特点.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次光学元件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由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照相机是根据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

C. 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且像变小

D. 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

【答案】 C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u v, 故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A不符合题意;

B.投影仪是根据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B不符合题意;

C. 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且像变小,C符合题意;

D. 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由于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光屏远离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由图可知,u < v, 故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11.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滑镜面的反射叫做漫反射,若眼不在反射光束的方向上,镜面看上去是亮的

B. 把来自光源的光向四面八方的反射是镜面反射

C. 当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D. 用激光器射出一束光线,当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光滑镜面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若眼不在反射光束的方向上,镜面看上去是黑的,A不符合题意;

B、来自光源的光向四面八方的反射是漫反射,B不符合题意;

C、当光从空气射凹透镜时,出射光线会远离主光轴,说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C符合题意;

D、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但当光线垂直入射到两种介

质的分界面上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相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2.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 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C. 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

D. 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成的像也变小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则甲图中成的是虚像,乙图中成的是实像,A不符合题意;

B、甲图中成像规律(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应用于放大镜;乙图中成像规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应用于投影仪,B不符合题意;

C、甲图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乙图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C不符合题意。

D、甲图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且成虚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像变大;所以,此时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

乙图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凸透镜远离书本时,成的像也变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成像特点,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解答即可.

13.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cm处,可得到一个()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B

【解析】【解答】解: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亮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15厘米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这是利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得了透镜的焦距.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cm处,即现在的物距是20厘米,

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B.

【分析】利用题目中提到的物理过程,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再利用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得到成像的情况.

14.小册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在图中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成像原理与电影放映机的成像原理完全相同

B.取走光屏,蜡烛和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左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

D.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光屏移动到适当位置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答案】B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物距u=50cm-10cm=40cm,v=80cm-50cm=30cm,物距u >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A不符合题意。

B.蜡烛和凸透镜在图中位置,取走光屏,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所以从凸透镜右侧适当位置可看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B符合题意为答案。C.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清晰的烛焰像,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v=30cm<2f,则15cm<f<30cm,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凸透镜不动,则蜡烛在焦点之内,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

投影仪

48.物体在凸透镜前30cm处,可以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现将物体向透镜移近15cm,得到的像是()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等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答案】C

【解析】【解答】物体在凸透镜前30cm处,可以得到倒立放大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可得,则;

当物体向透镜移近15cm时,物距为15cm,所以此时物体在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镜分别是()

A. 远视眼凸透镜

B. 远视眼凹透镜

C. 近视眼凸透镜

D. 近视眼凹透镜

【答案】 A

【解析】【解答】该眼睛看物体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了,是远视眼的示意图;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进行矫正.【分析】远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凸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变弱,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方;矫正方法:佩戴凸透镜,使进入眼睛的光线会聚一些后再通过晶状体,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15.学完光学后,小明对知识做了如下梳理,其中连线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B、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可用于夜视仪等;紫外线具有化学效应,可用来消毒、杀菌,故B 错误;

C、老花眼是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矫正;近视眼是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来矫正,故C 错误;

D、平面镜能成虚像,不能成实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凹透镜可以成虚像,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结合选项的知识梳理中的内容,对照所掌握的具体知识,逐一做出判断即可.

16.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的介绍有一项不切合实际,它是()

A. 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B. 凹面镜能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C. 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D. 阳光通过凸透镜后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平面镜成像时,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A正确;

B、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应用在汽车的观后镜上,而不凹面镜,故B错误;

C、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减强,即折光能力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C正确;

D、因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所以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会聚一点,热量集中,温度较高可以点燃纸屑,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凹面镜可以反射光线,而且可使光线会聚到一点;凸面镜可以反射光线,并使光线发散;(3)(4)凸透镜、凹面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凸面镜对光线都有发散作用.

17.关于光学器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矫正远视眼需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B. 一束光线与平面镜表面成40°角射入到平面镜上,则反射角为40°

C. 镜面反射遵循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反射定律

D.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产生一条彩色的光带,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答案】D

【解析】【解答】A,远视眼的产生原因都是因为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弱,使光线的会聚点

落在视网膜之前造成的,为了让光线的会聚点重新落在视网膜之上,所以需要佩戴会聚透镜来加强对光线的折射能力,也就是凸透镜,此选项错误;

B一束光与平面镜成40°角入射,则入射角为:90°-4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也为60°.故本选项错误;

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此选项错误;

D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三棱镜将其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则该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18.如图所示,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cm

B. 图乙的成像的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 图乙中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出现像的下半部分

D. 图乙中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根据甲图可以知道f=10cm,故A错误;

B、根据乙图u>2f,应用应该是照相机,故B错误;

C、挡住了透镜上半部分,光能通过下半部分会聚成像,只是光线变少了能成一个变暗的完整的像,故C错误;

D、戴上近视眼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像会成在后面,光屏向右移动.故D 正确.

故选:D.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的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成像特点的变化与透镜的焦距有关.首先确定凸透镜的焦距;(2)然后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物距(u)成像特点像距(v)应用

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

u=2f倒立等大实像v=2f测焦距

2f>u>f倒立放大实像v>2f投影仪/幻灯机

u=f不成像

u,<f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19.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是远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B. 甲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 乙是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D. 乙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B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B.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20.如图是小明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鹦鹉图片的情景,左图是书上鹦鹉图片,右边四个图是他看到的鹦鹉的像.开始将凸透镜紧靠课本观察,然后逐渐增大凸透镜到课本的距离,则他先后看到的像应是()

A. ②④③①

B. ②③①④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②①

【答案】 A

【解析】【解答】解:小明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一幅卡通图片,说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凸透镜成的虚像是放大的,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接近物体的大小,也就是成的虚像越小,故先看到②,当在一倍焦距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看到的像逐渐变大,当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像,即看到的为④,继续远离大于2倍焦距时,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即为③;成实像时,物距越远,像越小.因此最后看到的是①,故四个像的顺序为②④③①.

故选A.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实像时,物距越远,像越小.

21.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撞击锤柄,锤柄停止运动后,锤头由于惯性作用继续向下运动便紧套在柄上

B. 近视眼原来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佩戴凹透镜以后得到了矫正

C. 竖直挂在小车顶部的小球与车厢壁刚好接触,小球随小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小球只受到绳子的拉力和重力2个力的作用

D. 每个滑轮重3牛,物体重6牛,不计绳力和摩擦,物体静止时拉力F为3牛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开始锤柄和锤头同时向下运动,撞击锤柄,锤柄停止运动,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便紧套在柄上,而不是受到惯性作用,A错误;B、近视眼原来成像在视网膜之前,佩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B错误;

C、小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C正确;

D、由图知,滑轮组由2段绳子承担物重,则F= (G+G动)= ×(3N+6N)=4.5N,D错误.

故选C.

【分析】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②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太强造成,成像在视网膜之前;③小车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小球与竖直车厢壁刚好接触,只是接触不挤压,没有力的作用,因此小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竖

直向上的拉力;④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根据F= (G+G动)计算出拉力F的值.

22.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是()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B

【解析】【解答】解:从图中光屏上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f=10cm;

当物体距凸透镜18cm 时,物距u=18cm,其介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根据图甲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再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像的性质.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在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把蜡烛从距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20cm处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等大的像.再将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7 cm处,所成的像是()

A. 放大的虚像

B. 放大的实像

C. 等大的实像

D. 缩小的实像

【答案】A

【解析】【解答】当蜡烛距凸透镜距离为20cm时,成清晰、等大的实像,故凸透镜焦距为20cm,所以当蜡烛距离凸透镜距离为7cm时,物距小于焦距,故成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A。

【分析】(1)当u>2f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2)当2f>u>f 时,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v>2f.(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4.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透镜及光屏处在图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A. 一定小于8cm

B. 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C. 一定大于20cm

D. 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答案】B

【解析】【解答】解:如图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为u>2f,成

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所以,20cm>2f,

2f>16cm>f,

所以10cm>f>8cm.

故选B.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确定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25.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B. 近视眼镜可利用凸透镜矫正

C. 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内

D. 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这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A、投影仪工作时,2f>u>f,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 错误;

B、近视眼是人眼的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前,应该用凹透镜来矫正,故B 错误;

C、照相机的原理是将2倍焦距以外的物体成像在胶片上,所以照相时应该站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B错误;

D、因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所以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会聚一点,热量集中,温度较高可以点燃纸屑,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2)近视眼的像成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来矫正;(3)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镜面反射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 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C.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

D. 近视眼的同学应配戴凸透镜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A 错误.

B、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散为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B正确;

C、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只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在其他介质中传播速度

都小于3×108米/秒,故C错误;

D、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2)太阳光可以通过棱镜分散为七种色光,说明它是七种色光混合形成的,是混合光;(3)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在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不同;(4)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分析.

27.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A. 色光的混合规律与颜料的混合规律相同

B. 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物体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C. 要使投影仪清晰成像在更远的屏幕上,镜头要距投影片更近一些

D. 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应该配戴凹透镜来校正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色光和原料的三原色不同,故A错误;

B、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物体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B错误;

C、要使投影仪清晰成像在更远的屏幕上,投影仪的镜头要距投影片更近一些,故C正确;

D、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应该配戴凹透镜来校正,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2)透镜成像规律中,若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2倍焦距以内,像成在2倍焦距以外,成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3)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像平面镜、平静的水面等光滑物体表面所发生的反射是镜面反射;对于粗糙物体的表面所发生的反射是漫反射.(4)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应该配戴凹透镜来校正.

28.下列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 图甲虚线框中如果是一种透镜,则应该是凹透镜

B. 图乙中当AB棒左右运动时会生成电流,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C. 图丙为四冲程汽油机的吸气冲程,该冲程将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吸进气缸

D. 图丁中A管能喷出水,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图甲虚线框中如果是一种透镜,通过透镜的光线比入射光线向主光轴靠拢,所以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是凸透镜.故A错误;

B、乙图没有电池,当AB捧左右运动时会生成感应电流,是电磁感应的实验图,属于发电机的原理,故B错误;

C、丙图两气门都关闭,活塞下行,是做功冲程,内燃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不是吸气冲程.故C错误;

D、往B管中吹气,吸管A上方空气的流速增大,压强减小,A管中液体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管中液面就会向上升,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通电是原因,受力运动是结果;发电机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运动是原因,产生电流是结果.(3)判断冲程名称可用口诀:“先看气门开关情,再看活塞上下行;开下吸气开上排,关上压缩关下功”进行分析;(4)吸管A和烧杯构成连通器,吹气之前,吸管内和烧杯内液面相平.当向B 管吹气时,A管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大,压强减小,A管下方压强不变,A管内的液体受到向上的压强大,液面上升.

29.小徐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当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正好能成等大的

像.他进行如下操作时,能使像变大的是()

A. 将蜡烛向左移动10cm

B. 将蜡烛向左移动15cm

C. 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

D. 将蜡烛向右移动15cm

【答案】D

【解析】【解答】解:由图可知,u=50cm﹣30cm=20cm,成等大的像,一定为倒立、等大实像,则u=2f,即2f=20cm,凸透镜的焦距f=10cm.A、将蜡烛向左移动10cm,u=20cm+10cm=30cm,满足u>2f条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变小,故A不符合题意;

B、将蜡烛向左移动15cm,u=20cm+15cm=35cm,满足u>2f条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变小,故B不符合题意;

C、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u=20cm﹣10cm=10cm,满足u=f条件,不能成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将蜡烛向→移动15cm,u=20cm﹣15cm=5cm,满足u<f条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变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体在焦点之外,在屏上成倒立的实像,且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对应应用如幻灯机.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0.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2009年7月我国出现的日食奇观,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解释

B. 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 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使眼“近视”,这时就需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 你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实际位置

【答案】 A

【解析】【解答】A、2009年7月我国出现的日食奇观,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解释,A 符合题意;

B、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使眼“近视”,这时就需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C不符合题意;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其实就是鱼在水里的虚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凹透镜矫正视力,光的折射等光的知识。属于基础题。

初二物理试题及答案

初二年级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 32分) 1.下列物体中,质量为0.2kg的可能是( ). A.一头大象 B.一个苹果 C.一台电视机 D.一只蚂蚁 2.人们常说的“铁比木头重”,其实际含义是指 ( ). A.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B.铁的重力比木头大 C.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D.木头的体积比铁大 3.学生使用的橡皮,用过一段时间后,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形状 B.密度 C.质量 D.体积 4.托盘天平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是()。 A.相当于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代替指针用来指示平衡 C.相当于在左盘中家小砝码 D.相当于在右盘中加小砝码 5.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2,体积之比为1:3,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 A. 1:2 B.2:1 C.2:9 D.9:2 6.下面均不属于物质物理属性的是 A.密度温度硬度 B. 密度颜色形状 C.导热性温度颜色 D. 温度长度体积 7.用天平测一枚邮票的质量,下面做法正确的是 A. 直接移动游码来测量 B. 把一枚邮票和一个铁块一起测量,再减去铁块的质量 C.先测500张邮票的质量,再除以500 D.以上做法都可以 8.小刚用手按了按铁块和海绵,他感受到二者最大的区别是() A.质量 B.密度 C.温度 D. 硬度 9.欲称出约260g物品的质量,应顺次往天平右盘里添加的砝码是 ( ). A.10g 50g 200g B. 200g 50g 10g C.100g 100g 50g 10g D.10g 50g 100g 100g 10.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导体的是 A.铁棒橡皮碳棒 B. 陶瓷玻璃透明胶带 C.钢尺大地铅笔芯 D.刀片人体塑料尺 11.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如果砝码生了锈,但测量方法正确,则测得的质量比物体的实 际质量()。 A. 偏大 B. 偏小 C.相等 D.无法判断 12.用托盘天平测质量时,被测物体与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20 g 10g 砝码各1个,50g 砝码2个,游码示数3g,则物体质量为()。 A. 83g B. 133g C.127g D.87g 13.下列情况下钢棒的质量发生改变的是()。 A.在炉火中加热到300摄氏度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测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测试题 、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30分) 1.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 __ 上. 像. 6.照相机用光圈控制 ____ 的光的多少, 某人拍摄明亮的物体之后又去拍摄暗淡的物体, 光圈应适当 ______ (“放大或 “缩小”) 7.在研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实验中,需要的主要器材有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和 ___ 其中要求 ___ 在同一高度,同 一直线上. 8.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并向透镜移动时(不超过 2倍焦距),像离透镜的距离将 _____ ,像的大小将 ___ ,且 成的像是 ___ 像. 9. 把物体置于凸透镜主光轴上距透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cm ,透镜的焦距为15 cm ,则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是 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___ 像?若 将物体向透镜方向移动了 15 cm ,则物体的像将向 ________ 方向移动,同时像变为 _____ 立 ____ 的 _____ 像. 10. 幻灯机的幻灯片要 插在 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的像的性质是 ____ 、 的 像.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灯机和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是 镜,物体应放在 ,像在 ,像的性质是 .若要使银幕画面更大些,幻 灯机与电影机应离银幕 些. 12. ____ 显微镜有 个凸透镜, 靠近眼睛的叫 ,它的作用 .靠近物体的叫 .要想看清太空中的星星要用 , 它有 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靠近物体的叫 _____ .它能使物体成 _____ 、 ____ 的 ___ 像.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 、 ,由 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 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 上能形 成清晰的物像. 14. ______________ 如果眼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者晶状体的 ,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 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 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近视眼.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从黑暗处走到阳光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变 ,用来减小阳光对眼球的刺激,这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的平滑肌控制完成. 二、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4 分) 16. 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30 cm 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 若把物体沿凸透镜主轴移动到距凸透镜 45 cm 处,则成像的情况一定是( ) A .放大的实像 B .等大的实像 C .缩小的实像 D .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17. 物体从距凸透镜 12 cm 处移到距凸透镜 20 cm 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 凸透镜的焦 2.关于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 _____ 主光轴.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 ______ 焦点;通过焦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 2 倍焦距时,成 的 ___ 像,根据这个道理制成了 4.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 当蜡烛距离凸透镜36 cm 时,像成在距凸透镜20 cm 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的是 的 ___ 像,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8 cm . 5.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被拍摄的物体应在距镜头 的位置,在相当于 ____ 的胶片上得到 ____ 的 ____ 的

2020年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详细解答

2020年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详细解答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五大题,22小题,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用蓝、黑色水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的杰出贡献,常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物理量的单位。如:以安培命名电流的单位,以_________命名_________的单位。 【答案】牛顿力(或欧姆电阻;焦耳能量等> 【评析】本题主要是对物理学史的简单考查,初中物理中出现的物理学家及其重要贡献。 2.图1是用带孔的竹管与药瓶制成的简易乐器,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_______产生的,用手按住不同的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__. 【答案】振动音调 【评析】这题考察的是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要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生。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细,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的大小,由物体振动的强弱及距声源的位置决定;音色指声音的特色,是区分发声体的依据。 3.生活中的“粘”字常与一些物理现象有关,如:吃冰棒时会感到粘舌头,这是由于水发生了现象___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答案】凝固引力 【评析】本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和分子热运动。经过分析题意,吃冰棒时感到粘舌头,是由于液态水转化成固态冰,属于凝固现象;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就是对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的考查。 4.图2为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向右运动时的频闪摄影照片,所用闪光灯每隔相等时间闪亮一次,拍下此时木块的位置。由照片记录可知木块的速度此过程中________,木块受到的摩擦力____________。(两空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减小不变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速度的大小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比较速度大小的方法有三种: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比速度。由题图可知,相同时间内木块运动的路程越来越短,说明木块的速度在不断减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只有两个:压力的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速度无关,所以摩擦力大小不变。 5.小明家的电能表月初的数字是,月末表盘的示数如图3所示。若按0.5元1kW·h的标准收费,他家本月应缴纳电费___________元。若电能表的转盘在l0min内转过400转,则接在该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总功率为_____________W。

初中物理 透镜及其应用 测试卷(含答案)

《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 __上. 2.关于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__ _;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 ___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_ __主光轴.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___ _、___ _的____像,根据这个道理制成了___ _. 4.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距离凸透镜36 cm时,像成在距凸透镜20 cm 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的是___ _、___ _的___ _像,所用凸透镜的焦距___ 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8 cm. 5.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 __镜,被拍摄的物体应在距镜头___ _的位置,在相当于_ ___的胶片上得到__ __的____ 的____像. 6.照相机用光圈控制__ __的光的多少,某人拍摄明亮的物体之后又去拍摄暗淡的物体,光圈应适当___ _(填“开大”或“缩小”) 7.在研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实验中,需要的主要器材有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和___ _其中要求_ ___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上. 8.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并向透镜移动时(不超过2倍焦距),像离透镜的距离将_ ___,像的大小将__ __,且成的像是____像. 9.把物体置于凸透镜主光轴上距透镜40 cm,透镜的焦距为15 cm,则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是____立__ __的____像.若将物体向透镜方向移动了15 cm,则物体的像将向____方向移动,同时像变为____立_ ___的____像. 10.幻灯机的幻灯片要__ __插在____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的像的性质是__ __、____ 的____像. 11.幻灯机和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是__ __镜,物体应放在__ __,像在___ _,像的性质是__ _.若要使银幕画面更大些,幻灯机与电影机应离银幕____些. 12.显微镜有____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____,它的作用___ _.靠近物体的叫__ __.要想看清太空中的星星要用___ _,它有____个凸透镜,靠

初中物理新课标

初中物理新课标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三、课程标准设计 (一)课程标准设计框图 图1为物理课程标准设计框图。《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

初中物理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DOC)

聘试卷 姓名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考试说明:时长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把正确选项 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图1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A 、②、① B 、③、① C 、②、④ D 、③、④ 2.夏天清晨,小草上常出现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后,露珠又悄然消失.整个过 程的物态变化是 ( ) A 、先液化,后汽化 B 、先汽化,后液化 C 、先凝华,后升华 D 、先升华,后凝华 3.在图2四幅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 4.在去年年底“海啸”灾难救援工作中,医务人员工作时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和用 到的器材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医生用听诊器接听患者心跳和呼吸声音,能升高音调 B 、注射时针筒能抽取到药液,是因为药液受到针筒的吸引力作用 C 、喷洒消毒液后,过一会儿病房里闻到消毒液的气味,这是扩散现象 D 、夹取消毒棉擦伤口的镊子是省力杠杆 5.王博在10月的某日早晨,他搭车去省城,发现当日大雾,沿途稍远的树木,道 路看不清,接近城镇时,雾越来越小,经过城镇,基本无雾,再行,雾越来越 大,形成了“田野有雾、城镇无雾”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属于 ( ) A 、小镇上空尘埃稀少 B 、地球近年升温 C 、温室气体排放过多 D 、小镇气温较高,形成热岛 6. 用一只量筒、水、一根细针做实验,来测木块的某些物理量,下列说法中正确C .锯木材锯子发烫 D .钻木取火 A .双手摩擦能发热 B .烧水时水温升高 图1 图2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2019版】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3.评价应(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5.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办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6.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7.物理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 8.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9.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10.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工作者原理和科学方法。 11.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13.在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4.学校实验室应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1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_知识与技能)_,经历基本的_(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_(科学精神)_的熏陶。 16.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7.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 18.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

初中物理综合测试题及答案(一)

初中物理综合测试题(一)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90分钟, 3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核分人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将正确答案写在题中横线上的空 白处) 1、甲图表示小铁球受磁铁的情况,说明力可以改变的;乙图是坐在船中的人用手推另一只船时,自己坐的船同时后退,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2、读出图中的测量结果,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属于两灯串联的电路是__________,属于两灯并联的电路 是_______。 4、2013年6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十载人飞船,飞船上升过程中,它的机械能,地面与宇航员的通讯是通过实现的。 5、物理课中使用幻灯机投影,投影屏幕上得到了放大的;投影屏幕使用粗糙的白布做成,这是利用光在白布上发生,可以使教室里各个座位上的同学都能看到画面。 6、这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现象: (1)汽车在马路上快速驶后,马路两边的树叶会随风飘动。如图所示,观察马路两边的树叶会沿着A、B、C哪一个方向飘动?请你猜想,并说明理由。 猜想:树叶会沿着方向飘动。理由:。(2)杯中的蜡从液态变成固体时,中间会凹陷下去,蜡的质量,蜡的密度 7、小轿车为保护司机都安装有安全气囊系统,如图所示,这套系统在汽车急刹车的情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况下会自动充气弹出,司机由于具有 将直接撞在气囊上,气囊能 对司机的压强,不会造成人体伤害。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提醒,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的特点. 8、在安全教育活动中,消防干警给同学们介绍图甲干粉灭火器的使用.使用时压把压下阀门顶端的连杆A ,压把相当于 杠杆;若喷出的是干冰粉末,它是利用干冰 的 吸热来降低易燃物温度. 9、人的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___________镜,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_镜。 10、汽车上的散热器用水作为冷却剂,这是利用了水的 较大的性质;如果散热器中装有10kg 的水,在温度升高20℃的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 J 。 1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括号内) 12、环境保护、开发新能源是未来能源利用的主旋律。下列做法中最利于环保的是( ) A.开发太阳能取代煤、天然气等能源 B.用天然气代替煤和石油 C.用核能代替水力发电 D.废电池与其他废品一起填埋 13、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的一些估测数据,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 A. 正常人的步行速度约4km/h B. 25寸彩电的功率约2.5W C. 洗澡水的温度约60℃ D.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凸透镜的焦距约50cm 14、如图所示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得分 评卷人 第6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A .起子 B .道钉撬 C .筷子 D .钢丝钳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 1.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2f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 A. 一直变小 B. 一直变大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同一方向移动距离2f,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选A. 【分析】首先根据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确定像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来解答此题. 2.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6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5 厘米 B.8 厘米 C.10 厘米 D.20 厘米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6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即:u=16cm>2f,解得f<8cm,分析四个选项,其中的5cm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焦距可能为() A. 5 厘米 B. 8 厘米 C. 10 厘米 D. 15 厘米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当物体距凸透镜焦点10cm处,在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物体距凸透镜焦点10cm处,所以物距u=10cm+f,即2f>10cm+f>f,解得f>10cm,所以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5c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A. 凸透镜只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 B. 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 C. 黑板面反光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造成的 D. 日食的形成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 【答案】D 【解析】【解答】A.凸透镜对任何光线都有会聚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故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当黑板表面太光滑,光射到这里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朝着同一方向射出,反射光线方向的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就是黑板反光问题,C不符合题意;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日食的形成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导致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的知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日食、月食的形成,光射到光滑的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朝着同一方向射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凸透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 3.正午时,太阳光垂直照射水平地面,取一直径是15cm的圆形的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12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5cm,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则透镜的焦距是() A. 6cm B. 12cm C. 18cm D. 24cm 【答案】 C 【解析】【解答】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未过焦点会聚的,或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 是没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光斑的直径是透镜直径的,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形成的光斑是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得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得基本理念就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得学科体系与教学得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得往往就是哪些知识就是所谓得主干知识,哪些知识就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得,哪些能力就是应该训练得。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得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得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得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就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得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得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就是十分重要得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得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得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得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得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得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得兴趣,习惯及一定得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得价值观,而不就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得反射与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得知识点。 1、“理解光得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得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得角度瞧,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得反射内容上瞧,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得就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得表述则就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就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得两侧,尽管这样得表述并不完整,但就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得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得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得特征,学生很好理解与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得实像与成虚像得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得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就是初中光学得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得就是具体得量得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得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得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得整体得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得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得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得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得丰富多彩得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得学生练习与习题变化就是较大得。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得关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就

中考物理测试题及答案

物理检测试卷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 1.下列物理量中,以科学家瓦特的名字作为单位的物理量是 2.图 1 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水面形成荷花的“倒影” A 3.图 2 所示的四个实例 中,目的是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4.下列家用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是 A .收音机 B .电褥子C.电视机 5.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C.光穿过大 气层时沿直线传播 B.用于矫正远视眼的眼镜片是凹透镜 D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 6.下列关于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冬季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需要吸热B.地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是液化现象,液化需要放热C.冰箱里冷冻食物的表面结霜是凝华现象,凝华需要放热D.夏天装有冷饮的杯子“出汗”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吸热7.在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 .一张课桌的质量约为200g B.一个篮球的直径约为30dm C.一瓶2L 的饮料质量约为2kg D.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80mm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横截面积越小的导体电阻越大 B.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C.额定功率越大的用电器,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能越多D.家中同时使用的电器越多,家庭电路中总电流就越小 9.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沸腾需要吸热,蒸发不需要吸热B.蒸发和沸腾都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C.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D.蒸发和沸腾都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A .质量 B .密度 C .压强D.功率 切蛋器利用细钢丝切蛋 A 斧刃磨得很锋利登山鞋的底部有许多尖钉 B 图2 C 在铁轨下面铺有枕木 D 24 分,每小题 2 分) D.电风扇 水滴下的字被放大了 C 路旁观察镜中映出景物 B 墙上有悬挂物品的影子 D

(完整版)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 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 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 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 分虚实,2f 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用版)

物理课程标准 一、科学内容 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复习,结合我校教学情况,将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整合细化为18个知识板块,按照课本教学需求具体学习如下: 第一章:机械运动(4.物体的运动) (1)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用钟表、秒表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读数。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1.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11.物态变化)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4)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四、五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2.光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

人教版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讲义

教学目标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特点,并能将二者区分。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会完成光路图。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会用此规律解决问题。 5.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6.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重点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一、疑难讲解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是填空题和简答题的最好物理模型。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在作图题中经常出现,特别是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路图,同时,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仍是这部分考试的重点。 u>2f 缩小倒立实像2f>v>f F 2f 2f F U=2f 等大倒立实像v=2f F 2f 2f F

2f> u >f 放大倒立实像v >2f F 2f 2f F U=f 不成像 F 2f 2f F u

二、知识点梳理 1、透镜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⑴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透镜应用 名称 又名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2f 幻灯机、投影仪 u=f 不能成像 uu 放大镜

初中物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作为一个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具体过程不可预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针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对比新旧课程理念,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因应策略,并将这一切尽量溶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及电脑课件的设计制作中等等这些方法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又能提高教师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1、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知识提出来。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 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3、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 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设计中这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也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方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从而确保了探究教学的顺畅进行。 二、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 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 桌布局,将座位排成若干U形单元,采用六人学习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教师用电脑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运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

初三物理试题和答案

初三物理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共18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计36分) 1.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天气”B.春天柳絮漫天飞舞 C.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D.端午节,粽叶飘香 2.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原来体积之和,这是由于() A.水和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B.酒精挥发了一部分 C.酒精分子热运动D.水和酒精分子互相吸引 3.下列事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B.双手互搓发热C.晒太阳取暖D.铁丝反复弯折后发热 4.两铁块相互接触时无热传递,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 A.内能B.热量C.温度D.分子势能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热传递中,热量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D.热传递中,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6.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剂是因为水有较大的() A.质量B.密度C.比热容D.内能 7.汽油机是由四个冲程不断循环而工作的,图中表示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8.关于能量的说法中,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电灯把电能转化光能B.电饭煲把电能转化为内能 C.风力发电机把风能转化为电能D.燃气热水器把电能转化为内能 9.如果要提高热机的效率,正确的是() A.用热值大的燃料B.减少各种热损失C.燃烧更多的燃料D.提高热机的功率 10.下列关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B.酒精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C.发电机发电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人们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说明能量可以凭空产生 11.在“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实验中,需要控制某些变量,以下做法多余的是()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采用酒精灯加热时,酒精灯里加热的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12.对于燃料的热值,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理解的是() A.燃料的热值跟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成正比 B.燃料的热值跟燃料的质量成正比 C.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D.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系,与燃料的质量和燃烧状况无关 13.如图所示,一带负电橡胶棒靠近用细线挂住的轻细吸管A端时,吸管发生了转动。对吸管A端带电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若相互吸引,一定带正电B.若相互吸引,一定带负电 C.若相互排斥,一定带正电D.若相互排斥,一定带负电 14.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是() A.电路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B.电路中必须有电源 C.电路中有电源,且电路闭合D.电路中有电源,且有灯泡 15.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金属球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这是因为() A.带正电物体的电子发生了转移,使金属箔有了多余的电子 B.带正电的物体的原子核发生了转移,使金属箔有了多余的原子核 C.金属箔上的电子发生了转移,使金属箔缺少电子 D.金属箔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转移,使金属箔有了多余的电子 16.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时,小电灯L1、L2都不亮、用一段导线的两端接触a、b两

最新初中物理专题汇编透镜及其应用(一)

最新初中物理专题汇编透镜及其应用(一) 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 1.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 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该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D、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会发出光线.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分析】(1)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佩戴凹透镜矫正;(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自拍杆是最近风靡的自拍神器,它能够在20cm到120 cm长度间任意伸缩,使用者只需将手机固定在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下列关于用自拍杆拍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拍照时,人到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