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复习重点

1.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3.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形式多种多样,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5.规律

规律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的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6.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9.矛盾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矛盾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势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势,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11.质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12.量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13.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事物的质和量是统一的,量和质的同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14.认识(即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制约作用。

15.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16.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17.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18.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9.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性力量。

20.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1.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3.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4.货币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5.资本

资本是能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6.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7.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28.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二、简答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

理论基础。

2.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

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4)对立统一规律是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分歧。

3.为什么说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2)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4.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5.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2)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的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是什么?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8.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在实践中发展。

2)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3)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基础。人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自然界分自在自然和人为自然,自在自然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人为自然是经人改造的自然。】

三、材料分析(写出材料反映的知识点原理;用原理解释材料)

1.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2)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大题)】

物质世界在长期演化中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的产生使得自然界演化有了新的飞跃,从此世界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这种飞跃归根结底是人通过实践完成的。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在实践中,物质世界被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自然界分自在自然和人为自然,自在自然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人为自然是经人改造的自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基础。人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2. 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为什么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

四、论述(观点是错的;表明正确观点;为什么;怎么做)

1.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矛盾的,你怎么看?

该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实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晦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4)具体措施: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坚定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懈奋斗。

2. 结合《共产党宣言》,论述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的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在新形势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国梦”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4)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并且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树立;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规律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因为人在认识过程可能偏离真理的具体性(注意适用范围)和全面性(联系起来,不忽视一点,不孤立一点)。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对应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

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即人的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和关键。

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重要论断)——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的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倾向;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

但它是一种科学预测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实践中不能僵化地教条式对待;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要求和具体国情赋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 的体系。 b、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 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二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三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最后,联系具有系统性。 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docx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 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 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一一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 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 理和发展真理。 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 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 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 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 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 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 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 额利润 (2)企业规模大,形成 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 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 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 行垄断

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 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作用 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 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第四,国家推行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 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 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 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 境。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 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

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2018大二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要点(完美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一句话,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 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

马原主观题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why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why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why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如何理解实践概念? 6、简述普遍联系原理。 7、简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8、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0、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11、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13、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4、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把抓”的重要意义。 1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17、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21、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2、什么是相对真理? 2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什么? 2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5、怎么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 展。 2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7、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2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的标准? 29、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0、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31、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怎么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3、社会意识的构成。 3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35、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6、生产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7、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38、如何理解国家的实质? 39、国体、政体及其辩证关系。 40、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一原理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41、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掌握这一规律有何意义? 42、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推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4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44、集合当前我国社会上人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27、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8、“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蕴含的哲理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的,不了解静止就不能具体地了解运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