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txt如果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想它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留在了前面。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人,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摘要】:陈独秀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起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以“救国救民”为根本宗旨的新闻宣传活动,始终贯穿于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他有关舆论、党报工作者的品格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提倡白话文运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新闻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宣传;民主与科学;白话文。

陈独秀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也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一生当中,创办和编辑了十余种报刊,写下一百多万字的报刊言论作品,实践了革命派报刊、民主自由派报刊和党报党刊等报刊理念,开创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先河。对丰富中国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在一系列报刊舆论活动中所形成的报刊舆论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因此,他的新闻实践活动以及新闻思想,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总结的。在借鉴现有的对陈独秀历史研究和新闻思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以陈独秀的报刊文章为研究文本,考察陈独秀在办报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报刊舆论思想。

1.陈独秀新闻宣传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独秀是一名政治人物,但报刊救国却是其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受辛亥革命思想的影响,陈独秀开始了自己的办报活动,1903年——1919年十几年间,先后参与创办、编撰了上海《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东京《甲寅》月刊等革命报刊,在此期间,他认定报刊具有广开风气、传播信息和通达学问、开启民智两大功能。1915年到1919年,他先后创办并主编《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掀起反封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

1.1区分舆论的性质,敢于反抗不合理的舆论

陈独秀认为,舆论是群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是十分重要的,他在《国民日日报》的发刊词中即说:“将图国民之事业,不可不图国民之舆论”。足以证明他对国民舆论是重视的,但他同时又指出,由于群众的心里是盲目的,所以舆论也是盲目的。因此,舆论分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对两者要区分对待。对于合理的舆论要加以利用,不合理的要加以反抗,而公然反抗不合理舆论的人更加难能可贵。他在《反抗舆论的勇气》一文中这样写道:

古今来这种盲目的舆论,合理的固然成就过事功,不合理的也造过许多罪恶。反抗舆论比造成舆论更重要而却更难。投合群众心理或激起群众恐慌的几句话,往往可以造成力量强大的舆论,至于公然反抗舆论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然而社会底进步或救出社会底危险,都需要有大胆反抗舆论的人,因为盲目的舆论大半是不合理的。此时中国底社会里正缺乏有公然大胆反抗舆论的勇气之人!

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报纸的责任在于制造舆论,如毛泽东即提出过报纸应“立在社会之前,创造正当之舆论,而纳人事于轨物”[1],强调报纸舆论的重要作用。而陈独秀敢于提出“反抗舆论”这一标新立异的主张,极具针对性和挑战性。他反对以政党的政见代替国民的舆论,认为“党见舆论,亦未可始终视为一物。党见乃舆论之一部分而非全体,党见乃舆论

之发展而非究竟。”也反对不合理的群众盲目舆论,指出“真理与俗见,往往不能并立。”而反对不合理舆论的目的则是“以发明真理为第一义”。

在军阀统治的黑暗社会下,陈独秀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敢于冲破一切盲从、迷信的世俗偏见,为读者再现一个民主、自由的宏伟蓝图。其积极意义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正如陈独秀在《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中所宣称的那样:“除了牵强,附会,迷信,世界上定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推诸万世而皆准的制度和包医百病的学说这三件东西。”陈独秀用自己的新闻宣传实践,发扬了民主、科学、自由的伟大精神,成为五四时期反抗不合理舆论、开启民智的第一人。

1.2新闻宣传方式应贴近群众、考虑群众需要。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舆论的缔造者,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对报纸宣传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贴近群众、考虑群众需要的合理建议,体现了其鲜明的阶级性与进化论色彩。举要概括

1.2.1反映人民舆论。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他在《新青年》中最早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舆论观点,他在《国庆纪念底价值》一文中指出:

舆论每每随着多数的或有力的报纸为转移,试问世界各共和国底报纸那一家不受资本家支配?有几家报纸肯帮多数的贫民说话?资本家制造报馆,报馆制造舆论,试问世界上那一个共和国底舆论不是如此?

为此,他认为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其报刊舆论必须反映人民大众的疾苦,主张实际多数人的民主与幸福。他此后一系列创立报刊的实践也正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付诸的努力。他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宣称美国大总统威尔:“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原因就在于“他说的话很多,其中顶要紧的是两主义:第一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他国的平等自由。第二不许各国政府拿强权来侵害百姓的平等自由。”而《每周评论》的发刊宗旨正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而在《伙友》发刊词中,陈独秀先是肯定伙友是劳动者中的一员,继而指出《伙友》的发刊目的:“(一)诉说伙友们现在的苦恼。(二)研究伙友们将来的职务。”。由此可见,陈独秀反映人民舆论、为人民办报的无产阶级新闻思想是得以进行实践了的。

1.2.2提倡白话文。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报纸,问题大多采用文言文,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启蒙造成了很大困难。面对这种情况,陈独秀利用《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提倡采用白话文为报纸写作文体。与此同时,他还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家乡安徽办起了《安徽俗话报》,力图“教大家好通达学问,明白时事”。在《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一文中,他指出:

现在各种日报、旬报,虽然出的不少,却都是深文奥意,满纸的之、乎、也、者、矣、焉、哉字眼,没有多读书的人。那里能够看得懂呢?这样说起来,只有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话,写在纸上,做成一种俗话报,才算是顶好的法子。

不仅如此,陈独秀还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必须提倡白话文,从而揭示出白话文在五四时期得以推广的原因。陈独秀先是阐明了白话文的重要价值,认为“白话文是文学的德谟克拉西”,便于平民大众使用,使“读书报的人数增加”从而使不平等的文化****主义得以打破,民主、科学精神得以弘扬。并且,利用白话文写作,力求“文近于语,语近于文”,可

创作出文言一致的优美新文学。另一方面,陈独秀又强调了白话文得以推广的客观社会原因,在《二十七年以来国****动中所得教训》一文中陈独秀写道:

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使驳得烟消灰灭,此时章行严的崇论宏议有谁肯听?

陈独秀没有将白话文得以推广的功劳归于自己,而是从白话文自身价值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找原因,这反映出陈独秀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反映出其科学、宏观的新闻宣传思想。

1.3新闻宣传工作者应有为宣扬真理献身的精神和高度的党性修养。

陈独秀认为,新闻记者是国民的导师,因此,身为报人决不能与社会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媚俗阿世”,更不能夸夸其谈,而要直面邪恶势力,“不为所挠,填海移山,行见教育精神,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他主编的《新青年》正是这方面的先行者,面对封建顽旧势力和北洋军阀的压迫与摧残,毫无所惧,为宣扬马克思主义等真理、思想而顽强奋斗。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这样写道: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上段话中的德先生即指民主(democracy);赛先生即指科学(science)。陈独秀藉此表示自己愿为宣扬民主与科学而英勇献身的志向,这正是他办报、不屈不挠的追求和宣扬“救国救民”真理的真实写照。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湘江评论》的主编毛泽东与《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周恩来奋起响应,走上了探求“救国救民”思想的光辉道路。

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只拥有为宣扬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应有高度的党性原则。这在其办报实践与所着文章中得到鲜明体现。为了宣扬马克思理论和思想,陈独秀广泛涉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着作,掌握其中精髓,并联系社会现实,先后在《新青年》、《向导》、《前锋》等杂志中发表了《社会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价值》、《民主党与共产党》、《卑之无甚高论》等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当时舆论界产生重大影响,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在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共中央政策的同时,陈独秀还不忘克服文人习性、增强党性修养,为党的事业忘我的奋斗。他认为无产阶级要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则“非有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做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与指导者不可”,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去掉“厌恶首领,厌恶指导者的心理”服从党组织的领导。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他带头树立服从党和共产国际领导的思想,明确自己“若不是为自己的信仰所驱使”断不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革命。除了在言论上参与政治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外,陈独秀还从行动上直接投身政治。为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高度的党性原则。

1.4新闻宣传应有战斗风格。

陈独秀在《马克思的两大精神》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所以与别个社会主义者不同,因为他是个革命的社会主义者。凡能实际活动者才可革命,不是在屋中饮茶吸烟,研究其学理,便可了事”,“还须将其学说实际去活动”。所以他提出“在言论上指导社会是新闻家一种职务”,并积极倡导新闻宣传应联系实际,讲求真理的战斗风格。他认为,报纸要引导读者讨论解决

实际社会问题,才能起到指导社会的作用。在《说老实话》一文中他这样写道:

说老实话的人一天多似一天,说老实话的风气一天盛似一天,科学才会发达,政治才会清明,社会才会有生气,如此国家,自然不易灭亡,即一时因战败而亡,其复兴也可坐而待;否则只会有相反的结果!

所谓说老实话,即是“积极的举世非之而不顾的把真理说出来”,在陈独秀看来,“在欧洲许多国的语言中,‘老实话’和‘真理’可以同用一个字”。由此可见,陈独秀无非在强调新闻宣传应该联系实际,用事实说话,不能夸夸其谈和盲目照抄,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指导社会的作用。而处在军阀封建统治和尊孔复僻逆流横行的社会,说老实话是要有相当的勇气与革命精神的,即要直面黑暗政治的统治并与其斗争。新闻宣传的战斗风格是在这种前提下提出来的。陈独秀力主报刊应干预政治,认为政治问题,“往往关于国家民族根本的存亡,怎应该装聋推哑呢?”他引导《新青年》等杂志、报刊追随时代进步的潮流,由谈学术到谈政治,由崇尚民主共和到宣扬社会主义,这种昂扬的战斗精神,出现在《敬告青年》、《新青年宣言》、《谈政治》等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作之中,清晰的展现了他办报不断追求政治进步的心路历程。

2.陈独秀及其新闻宣传思想在我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陈独秀作为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虽然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但他的新闻宣传思想却没有吸收西方新闻理论的精髓,而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他在中国近现代新闻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舆论界先驱。

陈独秀起初首先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者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深受西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日本留学期间,陈独秀就受到了卢梭的《民约论》、孟特斯鸠的《万法精理》、穆勒的《自由原理》、斯宾塞的《代议政体》等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着作的影响,这种民主、自由与科学的精神在他早期的办报思想中也得到了体现。

陈独秀早期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是围绕让人民明白自己所拥有的权利这一主题展开的。他在《人人都有直接议决权》、《法律与言论自由》等文章中,启蒙人们的民权意识,高举“民主”与“科学”两杆大旗,掀起反封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向着封建文化专制主义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进攻。他在《法律与言论自由》一文中对法律与人民言论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世界上有一种政府,自己不守法律,还要压迫人民并不违背法律的言论,我们现在不去论他,我们要记住的正是政府一方面自己应该遵守法律,一方面不但要尊重人民法律以内的言论自由,并且不宜压迫人民“法律以外的言论自由”。法律只应拘束人民的行为,不应拘束人民的言论;因为言论要有逾越现行法律以外的绝对自由,才能够发见现在文明的弊端,现在法律的缺点。言论自由若要受法律的限制,那便不自由了;言论若是不自由,言论若是没有“违背法律的自由”,那便只能保守现在的文明,现在的法律,决不能够创造比现在更好的文明,比现在更好的法律。象这种保守停滞的国家社会,不但自己不能独立创造文明,就是跟着别人的文明一同进步,也不容易。

陈独秀认为言论自由是不应受到法律限制的,法律只应拘束人民的行为,不应拘束人民的言论和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够发现“现在文明的弊端,现在法律的缺点”。而言论自由若受到法律的限制,便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国家的进步也会受到阻碍。

不仅如此,陈独秀还继承了梁启超“互通信息、开启民智”的新闻思想。致力于启发人民

之“自觉心”,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陈独秀指出:“过昵感情,侈言爱国,而其智识首不足理解国家为何物者,其之也愈殷,其愚也益甚。由斯以谭,爱国心虽为立国之要素,而用适其度,智识尚焉。其智维何?自觉心是也。”强调了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在办报实践中,陈独秀积极履行这一思想主张,在《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一文中他宣称,自己开办《安徽俗话报》有两大目的:“第一是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躲在鼓里,外边事体一件都不知道。”;“第二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见识。”在其报所发表的文章中,大多数是文艺和科普方面的文章,通过文艺作品和科学知识,向读者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愚昧迷信思想的主张。到“五四”时期,他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进行的报刊活动,实际上是陈独秀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和更深入的实践。

2.2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宣传事业的创立者。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也直接领导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早起新闻宣传事业的创立者之一为我党新闻宣传事业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我党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勇气富有民主传统和阶级色彩的新闻思想在我国新闻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由于在上文中已做过阐述,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在办报实践方面,陈独秀也做出了两大贡献:

2.2.1创办了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

十月革命以后,陈独秀思想发生变化,逐步确立了自己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在这种情况下,陈独秀将自己创办的《新青年》杂志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上海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机关刊物,为中共早期新闻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新青年》本着建立“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新时代新社会的目标大力宣传民主、自由学说,团结读者走向进步和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舆论与组织的准备。

2.2.2创办了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

由于《新青年》是一份大型的综合月刊,每个月仅出版一次,周期较长,不便于紧密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为了中共政治宣传的需要,陈独秀又另外创办了报纸性的小型政治周报——《向导》。

陈独秀作为《向导》的首席撰稿人,亲自为该刊提名并撰写发刊词,也成为该刊写稿最多的作者和专栏作家。《前锋》杂志第二期的封底曾经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

处在军阀和外力压迫之下的中国人民,谁能引导他们向解放的路上走呢?只有马克思派陈独秀们所办《向导》周报。

由此可见,《向导》周报的宗旨是引导苦难中的中国人民走向解放的;而陈独秀是《向导》周报的缔造者,确信无疑。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物的成败得失时,应采用全面、联系的眼光,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主观条件的局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也有错误、失之偏颇的一面,如陈独秀在党报论着中也曾宣扬“二次革命论”的右倾观点,《向导》后期教条主义的宣传执行共产国际对我党的一些错误指令等,说明他还不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没有彻底改造自己轻视群众的英雄史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训的。

总而言之,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主流还是好的,并不过时,对于当代新闻事业仍然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正是由于他和一批卓越的共产党员主办的《新青年》等一系列报刊的创新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新闻业务的拓展,并导致了无产阶级新闻学在中国的萌芽和成长。对

于其宣传思想中所存在的错误与缺点,我们在引以为戒的时候也不应求全责备,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推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非因为他为人完美无缺,而是因为他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参考书籍】

?陈独秀:《独秀文存·答汪叔潜》,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三册), [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6月2日。

? 郑保卫主编:《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1] 《新闻文存》,第286页,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

陈独秀:《独秀文存·答汪叔潜》,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陈独秀:《独秀文存·再答俞颂华》,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引自陈独秀《我们为什么要做白话文?》,原文载自北京《晨报》1920年2月12日。

陈独秀:《独秀文存·今日之教育方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6月2日。

陈独秀:《独秀文存·说老实话》,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陈独秀:《独秀文存·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6月2日。

最新2020新闻宣传工作计划(精选3篇)

最新2020新闻宣传工作计划(精选3篇) 2020新闻宣传工作计划(精选3篇)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乂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工作计划吧.工作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0新闻宣传工作计划(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宣传工作计划1为了充分发挥宣传工作作用,全方位宣传我行各项业务, 全方位树立我行形象,切实推动全行业务快速发展,促进全行提高经营效益,现制定省分行20郴年度宣传匸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林年全行宣传丄作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工作中心,以促进业务发展为LI的,以推介各项业务,树立工行形象为重点,以新闻报道、广告、宣传活动为手段,努力实现全行宣传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宣传工作重点 (一)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全面宣传我行新业务、新产品?近来,我行依靠强大的科技优势,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为了尽快让广大客户认知、理解、认可、广泛接受我行的新产品、新业务,省行将有计划地采用新业务推介路演、新业务专家讲座、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新业务宣传工作. (二)多法并举开展工行形象宣传,全面展示我行科技优势、业务创新优势、管理优势,树立工行新形象.近年来,我行为了实现扭亏,摆脱困境,开展了减员撤点系列“瘦身减肥”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保证了我行三年扭亏计划的实现,但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为此,各行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充分挖掘我行新闻热点,通过组织开展有影响人物、先进人物采访、组织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我行经营管理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成果,展示我行在科技、业务创新、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树立工行新形象. (三)创新宣传工作,增强宣传工作吸引力和有效性.组织开展多项宣传活动,如开展好新闻评选、“金点子”宣传创意等活动,大力促进宣传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宣传管理,保证宣传的计划性、统一性,实现宣传的规模效益.为了降低

学年论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学生:施妍 学号:2010221109120006 专业:新闻学 指导老师:杨翠芳 【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主要是通过报刊传播,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他提出了?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且有办报的四原则,并提出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最后还提出了党报的观念。 【关键词】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办报四原则舆论党报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报人,梁启超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其新闻思想?是半个世纪国人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标志着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萌芽期的结束?。 一、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梁任公?。广东新会县茶坑存人。生于1873年2月23日,殁于1929年1月19日,终年57岁。他从小熟读经、史,"八岁(1880)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启超《三十自述》,1902年)。12岁考中秀才。15岁进广州学海堂就学。

17岁考中举人。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南归途中,经过上海,?够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见《三十自述》),并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的若干中西书。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回到广州后,由同学陈通甫的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当时的梁启超异常倾倒,他在《三十自述》中回忆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子兹始。? 从1892~1894年,梁启超就学于广州府内长兴里的万木草堂三年。 1895年后,梁启超和康有为一道,参加并组织了资产阶级的正直改良运动,在当时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成为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领袖人物。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组织保皇会(1899年3月),鼓吹?保皇?。后又组织宪政会(1906年冬)、政闻社(1907年10月)等政治团体,鼓吹?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在?仓皇去国?14年后,于1912年10月间从日本神户启程回国。民国初期,他倚靠袁世凯又组织进步党(1913年5月),1914年曾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职数月。1915年初,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梁特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予以痛击,积

陈独秀体育思想

陈独秀体育思想 陈独秀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中国近代革命史、文化史、思想史、政治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同时也是一位有着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基于对旧中国的教育深刻反思和近代西洋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他提出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陈独秀的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充满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 陈独秀体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使中国彻底陷入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陈独秀四次东渡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科学民主的洗礼,由于深受日本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积极 倡导实行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兽性”主义教育方法,“兽性”主义正是指在青少年身心上要求通过锻炼达到体魂健壮、意志坚强、心怀坦荡、对未来充满自信心的人。他满怀热情地把改造中国、更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时代与社会赋予了青年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对青年一代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陈独秀体育观的内容 2.1 提出“智、力、德”三者并重 陈独秀深受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人应该在身体、智慧、德行、信仰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影响,曾提出“最大限度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一代生理和心理都健全的新青年和新国民”的教育目的与“智、力、德三者并重,为近代教育之通则”的教育主张。 他明确指出,“德之立教,体育殊重,民力大张,数10年来,青年死亡率锐减,列国无语比伦。”而对当时中国青年的体质状况,陈独秀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甚者纵欲自戕以促其天年,否亦不过斯斯文文一白面书生耳!”陈独秀认为,我国国民体质低下应归咎于我国传统的训诂教育与重文轻武之风。他还认为,身体强健是人生幸福的基础,也只有身体强健才能适应日趋尖锐的生存竞争。 他还从体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角度出发指出,游戏、体操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情感陶冶的有效途径。他认为教育儿童直接的目的,是要寻找种种机会,用各种方法,训练儿童身心各种感官,使他各种器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游戏体操正是用作生长发育这些本能的工具,所以小学的游戏体操不专是发育体力的,兼且是发育各种器官肢体之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反应的本能和道德情感的。 2.2 提倡实行“兽性”主义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100108106 张誉婷 1、梁启超生平: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他自小熟读经史,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报刊。在他56岁的生命历程中竟有27年的报人生涯,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政海曾几度搅起过巨波狂澜。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我国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现实意义。 2、梁启超主要办报经历 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由康有为出资,梁启超主编。由此,梁启超在其报业生涯中迈出了第一步。 1895年11月中旬,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北京建立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称为该会的机关报,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记闻》,内容主要以评论洋务为主,梁启超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1月20日,《中外记闻》遭到清政府查禁被迫停刊,这是,黄遵宪等人在上海筹办《时务报》,邀梁启超南下办报,梁启超毅然来到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梁启超在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其撰写的文章不仅风靡一时,而且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报纸文体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梁启超。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开始独立创办报纸,先后在日本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仍然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笔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这个时期的文章比前一阶段更加成熟,被当时的人称作“新民文体”,梁启超本人也因此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之后,梁启超回国,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1929年病逝于北京。回顾梁启超的一生亲自创办、主编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达到17种,其办报生涯自1985年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27年,其办报实践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3、梁启超的新文体 主笔《时务报》期间,梁启超撰写大量政论文章,形成风格,自成一派。从《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章问题被誉为“时务文体”。 新文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时务”)有感而发。原来文坛中存在的诗词曲赋,不能够促使民族觉醒,反而有巨大的麻醉作用,因此,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主张用救国醒民的“时务”文章,来冲出义理考据词章的限制,来达到宣传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的目的。从这一点出发,他们写出的文章生气勃勃,激动人心。 (2)语言浅显易懂、文体灵活自由。梁启超认为报纸上的文章是为“开民智”而作,所以应该浅显易懂。他大量使用口语来论证问题,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同时,他还主张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此他的文章恣意奔放、酣畅

新闻宣传工作思路

新闻宣传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 按照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市委工作会和区委全委会以及区“两会”精神,紧紧围绕“三保”和建设“现代国际田园城市示范区”的目标,以“统筹推进全区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为主旨,着力宣传房产管理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始终将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与做好全区房产管理各项工作紧密合起来,努力使新闻宣传贯穿、渗透、覆盖于房产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为全面推进房产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着力构建宣传格局 将新闻宣传工作当作一项开路性工作,摆在全局重要工作议程,成立由“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属科(室)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将新闻宣传目标分解到局属各科(室)部门,年终进行检查和考核,并把考核果作为先进评选评定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落实专人负责,落实专门经费,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确保新闻宣传工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对涉及房地产行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新闻报告,严格程序、稳妥把握,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服务。同时加强与上级宣传部门的工作对接,充分发挥社会主要媒体的作用,利用报刊、电视台、互联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全方位的新闻宣传,扩大新闻宣传成果。 三、突出重点,发掘亮点,着力提升宣传水平

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发掘新闻亮点,深挖特色内涵,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组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宣传报道。 (一)大力宣传区域优势,促进房地产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依托区位、生态、产业三大优势和龙泉山麓西坡特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人居环境示范区”的宏伟目标,通过政企联合联动,合力开展区域策划包装,在省市主流媒体开展城市怡居品牌整体宣传,精心策划筹备龙泉房博会,积极开展跨地巡展、怡居论坛等活动,通过走进巴中、内江、资阳、重庆、新疆等省内外城市开展房产巡展,塑造“怡居龙泉”品牌,推介住房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二)大力宣传住房保障政策,确保民生目标。 通过龙泉开发报、地方电视台、服务热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将廉租住房货币补贴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将申请条件、办理程序、保障标准等定期向社会公布,提高市民对住房保障政策的知晓率。加强与社区、各物业服务企业的联系,在低收入家庭较为集中的小区内,张贴政策宣传资料,扩大住房保障的影响力。 (三)大力宣传物业管理政策,构建和谐环境。 深入宣传《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建设相关规定,积极协助区内各物业服务企业,利用横幅、黑板报、专栏等宣传形式,向小区业主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让业主全面知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农民(新市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和服务管理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尽快转变生活方式,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新闻121班:惠才贤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达1400万字,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对报界和近代报业史产生过重要影响。他的报刊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戊戌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立宪运动时期、护国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一、维新变法时期 在此期间,梁启超为推行变法,重视办报制造舆论。他主笔的《万国公报》、《强学报》、《中外纪闻》等,开风气之先,成为宣传维新的重要传媒,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也成为中国政党报之先河,。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于北京,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为双日刊,不署出版时间和地点,自撰文章不署名,每期有一篇论文,主要表达变法维新的强烈要求,宣传富国强兵之道、国家振兴之源、养民教民之法。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将其转为机关报,并改名为《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署出版时间、地点,报刊接受袁世凯等达官贵人的捐款,经济实力雄厚,内容更加丰富。 《强学报》:康于1896年1月创立《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其政治色彩比北京的两份报纸更加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变法维新,提出“明定国是”、“开议院、立议员”等激进的政治主张。 《时务报》: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成为办报活动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内容设“论说”、“谕旨恭录”、“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初期由汪任总经理,梁担任主笔,在每期卷首发表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文字通俗、切中时弊,其中最有名的是《变法通议》,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他在报章中呼吁变法维新,痛陈亡国的危险,喊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驱赶时代前进的号令,吹起了时代的最强音。开创了新式报刊文体——时务文体。这种新式报刊论说文体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形式,它生动活泼,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外来语,雅俗共赏。 此外,梁启超还策划和支持了澳门的《知新报》、上海的《农学会报》、《蒙学报》、《演义报》和《萃报》。《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梁启超通过舆论宣传变法图强的道理,使中国第一场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开辟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新闻宣传工作思路怎么写

新闻宣传工作思路怎么写 【篇一】 一、工作思路 按照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 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市委工作会和区委全委会以及区“两会”精神,紧紧围绕“三保”和建设“现代国际田园城市示范区”的目标, 以“统筹推动全区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为主旨,着力宣传房产管 理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始终将展开新闻宣传工作 与做好全区房产管理各项工作紧密合起来,努力使新闻宣传贯穿、渗透、覆盖于房产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为全面推动房产管 理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高度重视,增强领导,着力构建宣传格局 将新闻宣传工作当作一项开路性工作,摆在全局重要工作议程, 成立由“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属科(室)部门主要 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将新闻宣传目标分解到局属 各科(室)部门,年终实行检查和考核,并把考核果作为先进评选评定 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落实专人 负责,落实专门经费,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确保新闻宣传 工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对涉及房地产行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新闻报告,严格程序、稳妥把握,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服务。同时增强与上级宣传 部门的工作对接,充分发挥社会主要媒体的作用,利用报刊、电视台、互联网络等多种媒体,展开全方位的新闻宣传,扩大新闻宣传成果。 三、突出重点,发掘亮点,着力提升宣传水平

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发掘新闻亮点,深挖特色内涵,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组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宣传报道。 (一)大力宣传区域优势,促动房地产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依托区位、生态、产业三大优势和龙泉山麓西坡特有的地形地貌 特点,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人居环境示范区”的宏伟 目标,通过政企联合联动,合力展开区域策划包装,在省市主流媒体 展开城市怡居品牌整体宣传,精心策划筹备龙泉房博会,积极展开跨 地巡展、怡居论坛等活动,通过走进巴中、内江、资阳、重庆、新疆 等省内外城市展开房产巡展,塑造“怡居龙泉”品牌,推介住房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 的市场基础。 (二)大力宣传住房保障政策,确保民生目标。 通过龙泉开发报、地方电视台、服务热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将廉租住房货币补贴政策实行广泛宣传,将申请条件、办理程序、保 障标准等定期向社会公布,提升市民对住房保障政策的知晓率。增强 与社区、各物业服务企业的联系,在低收入家庭较为集中的小区内, 张贴政策宣传资料,扩大住房保障的影响力。 (三)大力宣传物业管理政策,构建和谐环境。 深入宣传《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建设相关 规定,积极协助区内各物业服务企业,利用横幅、黑板报、专栏等宣 传形式,向小区业主实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让业主全面知晓自身 的权利和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增大农民(新市民)集中 居住区配套建设和服务管理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尽快转变生活方式, 全面融入城市文明,全面享受城市文明,统筹推动城乡物管一体化, 努力实现城乡物业服务满覆盖的工作目标。 (四)大力宣传《物权法》及《房屋权属登记办法》,强化房屋产 权产籍管理工作。

思想转型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思想转型期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考号:姓名:王敬波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儒家、古代教育、古代文学的态度来论述他的传统文化观,分析陈独秀在思想转型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而分析他对近代思想启蒙的作用,并且透析出其传统文化观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传统文化观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重要人物,在革命时期由于“右”的错误而遭批判,之后继续坚持投降主义,可以说他的一生经历是坎坷的。但他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分析他的传统文化观,透析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对陈独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上创造的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1)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陈独秀所作文章的对象——思想、文学、教育都是属于文化的。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对文化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他曾说:“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2)由此我们可知,陈独秀认为文化是一个独立于军事政治之外的个体,而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一个文化体系下包含着诸多细之又细的分支。 陈独秀生于19世纪晚期,正当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他少时苦读四书五经,习作八股考上秀才。在青年时期他接受的依然是传统的仕途教育。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开始创办《新青年》,在当时死气沉沉,风雨如晦的社会政治空气下开始了开创性的启蒙工作。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理想与对传统文化的观点。据分析,其文章不外从思想革新、文学革新、教育革新三大方向入手。革新就是要改革创新,而其对象便是传统的思想、文学、教育诸方面。 二、陈独秀的传统文化观 (一)对传统伦理及宗法制的态度

浅谈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贡献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喉舌论”的提出。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表达新闻思想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原文是这样的: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之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梁启超进一步认为,中国应该像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那样。大力兴办各类型的报纸:“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事者可阅水路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化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体繁者证以图。事臣责者列为表,朝登一纸,夕布万邦.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之忧.言学者得观善濯磨之益。犹恐文义太不能尽人而解,故有妇女报,有孩孺报,其出报也,或季报,或月报,或半月报,或旬报,或七日报,或五日报,或三E1报,或两日报,或每日报,或半日报”这样“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因此.在当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喉舌论”.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作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2.第四种族。粱启超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它十分赞赏西方报纸为“第四种族”的观点。他曾经说:“清议报事业虽小。而报馆之事业则非小。英国前大臣波尔克,尝在下议院指报馆、记事之席而叹日:‘此殆于贵族、教会、平民三大种族之外。而更为一绝大势力之第四种族也。” 由此,梁启超指出,报馆应该代表国民发表公议.也就是说报馆要代表国民来监督政府。 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第四权力”.它的原意就是梁启超所讲的新闻界是早期组成国会的三种阶级——宗教、贵族及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197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斯图瓦特(Dotter Stewart)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根据宪法规定。新闻自由条款包括了对新闻机构的保障.新闻自由条款的作用就是直接保障新闻业.他提出“宪法保障新闻自由的最初目的是要在政府之外建立第四个部门.以监督官方的三个部门。”这就是著名的第四权力理论。 这个理论显然是对新闻媒体的社会地位的一个肯定。也是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保障。3.新闻的“两功能”、“四原则”。另外,在梁启超到了El本以后.解读了更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使他的思想体系飞跃而形成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体系。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和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原则。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日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日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他认为政府是国民的雇佣,而报馆是国民的代言人。所以报馆可以像“父兄之视子弟”那样来监督政府。这是报馆的一大天职。另外,他还认为.报馆应当发扬“史家之精神,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就是发挥向导国民的天职。这比以前认为报纸是替皇帝“宣德达情”的主张.大大前进了一步。 梁启超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是读者“阅一字得一定之益”;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这四条原则的论述.说明他对报纸的社会职责和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二、梁启超对新闻学的贡献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摘要]新人教育就是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力主除旧布新,积极为打造新国民而努力。他在救亡图存的思考中提出的新青年教育思想虽历近百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对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教育科学精神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奔走呼号,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以挽救危局,成为他早期文化革命的出发点。为达此目的,他对新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从教育立论,提出了关于教育培育新青年的系列思想,主要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方针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等众多方面,为今天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一、教育宗旨:培养健全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成为当时新学人群为之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此而发。他在1915年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开宗明义,极力倡导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但不是旧青年而是新青年,对新青年的期盼溢于言表。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他尖锐指出,社会遵循新陈代谢之道则隆

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然其所见社会之青年难以恭维,心力智衰者不绝如缕,不能自觉也难以奋斗。为此,他深刻指出,新青年要符合六大特征: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欲达到培养新青年之目标,陈独秀力陈教育之重要:“广义教育,非其力所能悉除,强毅之士,不为所挠,填海移山,行见教育精神,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2]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几个精英分子,不是培养几个白面书生,不是培养一群升官发财苟且偷安之徒,而是培养适应时世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理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于短即适与不适也。”“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3] 为击退当时卑劣无耻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增强抵抗力,完成国民培养新形象,陈独秀注意借鉴西洋教育经验。他认为,新国民教育应当多管齐下,从人格上追求独立自主人格而非依附型奴隶人格,从所学上要以科学人权并重,从思想上要与世界同流开放包容而非自国的,从社会经济角度则要经世实利于社会而非守退安隐于乱世,从生理上要锻炼身体坚强体魄,要向西洋教育学习“全身皆

梁启超的报刊人生

梁启超的报刊人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 13新闻汪玉 131501036 摘要:梁启超生于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混沌迷茫的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和报刊人生势必要与救亡图存的思潮紧密联系。 关键词:梁启超报刊新闻救亡图存立政言说 前言: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等。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年间举 人。他倡导维新变法,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变法期间曾主编,《万国 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从报》等。辛亥革民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并继续主编各类报刊。梁启超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并领导报刊17种。 (一) 光绪十五年(1889)年仅十六岁的梁启超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但因守旧势力的排斥新思潮而落地。1891年,梁启超于广州学海堂继续读书,在同学陈千秋的介绍下结识了康有为,时年十八岁的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从此踏上了救亡图存之路,也开始了他的报刊人生。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四次公车上书,意欲推行维新变法。同年,康有为在京创办了《万国公报》。梁启超,麦孟华任主编。该报主要以译外电西报和刊登上谕奏章为主,报刊本身并未进行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随着维新派的不断壮大,12月,《万国公报》正式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维新派的机关报。但由于顽固派的打压,《中外纪闻》于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而后,也就是同年8月9日,梁启超应黄遵宪之邀,千万上海,创办并主编《时务报》。1897年2月22日,梁启超为澳门《知新报》撰稿,任主笔。与《中外纪闻》一样,《时务报》和《知新报》的办报宗旨也在于立政言说,宣传维新变法。但随着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的发生,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的报刊也先后被停。 这段时期是梁启超报刊人生的初始。他所编撰的报刊均以立政言说,宣传其

2019年新闻宣传工作计划

2019年新闻宣传工作计划新闻宣传工作计划篇一 一、工作思路 按照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市委工作会和区委全委会以及区“两会”精神,紧紧围绕“三保”和建设“现代国际田园城市示范区”的目标,以“统筹推进全区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为主旨,着力宣传房产管理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始终将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与做好全区房产管理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使新闻宣传贯穿、渗透、覆盖于房产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为全面推进房产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着力构建宣传格局 将新闻宣传工作当作一项开路性工作,摆在全局重要工作议程,成立由“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属科(室)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将新闻宣传目标分解到局属各科(室)部门,年终进行检查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先进评选评定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落实专人负责,落实专门经费,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确保新闻宣传工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对涉及房地产行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新闻报告,严格程序、稳妥把握,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服务。同时加强与上级宣传部门的工作对接,充分发挥社会主要媒体的作用,利用报刊、电视

台、互联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全方位的新闻宣传,扩大新闻宣传成果。 三、突出重点,发掘亮点,着力提升宣传水平 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发掘新闻亮点,深挖特色内涵,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组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宣传报道。 (一)大力宣传区域优势,促进房地产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依托区位、生态、产业三大优势和龙泉山麓西坡特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示范区”的宏伟目标,通过政企联合联动,合力开展区域策划包装,在省市主流媒体开展城市怡居品牌整体宣传,精心策划筹备龙泉房博会,积极开展跨地巡展、怡居论坛等活动,通过走进巴中、内江、资阳、重庆、新疆等省内外城市开展房产巡展,塑造“怡居龙泉”品牌,推介住房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二)大力宣传住房保障政策,确保民生目标。 通过龙泉开发报、地方电视台、服务热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将廉租住房货币补贴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将申请条件、办理程序、保障标准等定期向社会公布,提高市民对住房保障政策的知晓率。加强与社区、各物业服务企业的联系,在低收入家庭较为集中的小区内,张贴政策宣传资料,扩大住房保障的影响力。 (三)大力宣传物业管理政策,构建和谐环境。 深入宣传《××市物业管理条例》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建设相关规定,积极协助区内各物业服务企业,利用横幅、黑板报、专栏等宣传形式,向小区业主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宣传,让业主全面知晓自身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正文) (一梁启超办报实践及在此过程中其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他的报刊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的。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紧密联系。 (一)从属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政治活动的报业活动阶段 梁启超从1895年起涉足报坛,到戊戌政变之前,他的办报活动始终服务于维新派的政治活动,有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还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批判封建制度。这一时期,梁启超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办报实践,提出一套办报主张,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对报业的主张。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了他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了“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他开创的“时务文体”,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 (二)戊戌政变后康梁保皇立宪主张下的报业活动阶段 1898年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海外仍继续他的办报活动。此间梁启超发表大量主张民权、自由、革命、独立的文章,但总倾向是鼓吹君主立宪。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和宣传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创刊、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政论》杂志、《国风报》。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长篇论文《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文中阐述报馆的地位是“政本之本”、“教师之师”;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1902年,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中说:“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2]在《新民丛报章程》中说:“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3];报馆需要“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4]那样去指导国民,这样才能变成“新民”。另外,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府《少年中国说》等文章,在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少,人称“新民体”,在当时许多报纸都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1907年,他在《国风报叙例》、《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等文章中,阐述了关于舆论的一系列问题。 (三)试图以学术改造中国的《大中华》、《改造》时期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侧重于对新闻自由和言论独立的思考,但由于各种原因,梁启超对“言论独立”的前景感到非常失望。到1918年左右,他渐渐淡出政坛,转入学术、教育救国和学术研究中,他的新闻理论也随之沉寂下来。梁启超在1912年初回国时接受共和制,想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宪政,他积极地进行政党组织活动,希望建立“政党内阁”,提出“司法独立”和“言论独立”的观点,此时,他逐渐认识到新闻自由、报馆独立特别是经济独立的重要性。1912年初,他创办《庸言》报,主张用平常、切实、有理、适用的报刊言论来为政府建议献策。1915年,梁启超担任了《大中华》月刊的总撰述,该刊注重社会教育,认为学术之盛衰,国民程度之高下与杂志之发达与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主张大力鼓动创办杂志。梁启超1920年回国后参与主编的《改造》(原《解放与改造》),是梁启超所主办的最后一个刊物,他希望能从学术上谋根本的改造,为将来的新中国创造良好的基础。 二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 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 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由于《知新报》远在澳门出版,清政府鞭长莫及,因此,有些言论之激烈甚至超过了《时务报》。《知新报》与《时务报》南北呼应,紧密配合,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都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时务报》的成功使全国各地维新人士深受鼓舞,各种鼓吹变法的

新闻宣传工作方案

新闻宣传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业园区建设宣传作为当前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任务。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展现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众志成城、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推进园区建设“百日大会战”的精神风貌,展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顾全大局、敬业奉献、攻坚破难的决心和成效,为夺取园区建设“百日大会战”的全面胜利提供正确的舆论支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宣传重点 根据县委、政府关于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文件及调度会的精神,新闻宣传要紧贴实际、注重节奏、有序推进,着力提高宣传效果,特别是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宣传报道。 1、宣传全县工业园区建设的进展情况,及各有关乡镇、部门和单位,特别是“一把手”争分夺秒抓园区建设的举措和成效。 2、宣传各有关乡镇、部门和单位征地拆迁工作的进展情况,重点宣传破解征地拆迁难题的重要举措和成效。 3、宣传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亲临一线、不厌其烦,以最大努力关心拆迁户、爱护拆迁户的感人场面;宣传拆迁户顾全大局、高风亮节、互帮互助的感人事迹;宣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征地拆迁工作的心声和倡议,形成征地拆迁工作的正确舆论和工作态势。 4、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各工作小组的工作进度,宣传县、乡(镇)干部的先进典型以及支持征地拆迁的先进群众典型,传达上级指示精神,介绍周边先进县(市)的先进典型经验,对蓄意阻碍、干扰园区依法征地拆迁的人和事进行曝光。 三、宣传形式和任务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全面深入推进“百日大会战”宣传工作。 1、抓好广播电视宣传。从7月22日起到10月31日,县广播电视台要在《大余新闻》前后播出园区建设“百日大会战”宣传标语。要开设《工业园区建设百日决胜》、《他山之石》等电视专题和专栏,通过电视承诺、电视访谈、电视通报等节目形式,增强园区建设“百日大会战”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大余新闻》要跟踪报道“百日大会战”的工作进展、工程建设、典型事迹、经验措施等内容,并继续坚持常播常新的原则,确保每天播出1—2条有关重要新闻,提升《大余新闻》对园区建设“百日大会战”活动宣传的影响力,着力在全县营造加压鼓劲、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县广播电视新闻中心) 2、抓好《大余报》宣传。《大余报》也要开辟《园区建设百日决胜》、《他山之石》等专栏,配发系列评论员文章,进一步营造园区建设“百日大会战”活动的声势和氛围。从7月22日起到10月31日编印的《大余报》,每期都要拿出一定的版面集中宣传园区建设“百日大会战”活动。(责任单位:县委报道组) 3、抓好网络宣传。县政府门户网站要开设园区建设“百日大会战”专栏,及时展出有关新闻视频和工作简报。(责任单位:县信息中心) 4、抓好社会宣传。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利用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开辟园区建设“百日大会战”专题和专栏。要在单位庭院悬挂宣传标语,激发斗志、鼓舞士气。要明确责任,严明措施,倒排时间,保质保量,抢进度、抢速度、抢质量。(责任单位: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 5、主攻大报大台。县委报道组、县广播电视台要积极向中央、省、市主要新闻媒体报送反映我县园区建设“百日大会战”的做法和成效,争取在市以上报、台重要版面和相关栏目刊播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进一步展示我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在灾后争分夺秒、奋起直追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责任单位:县委报道组、县广播电视新闻中心) 四、工作要求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位声誉卓著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工作者,他把办报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有力手段,为一个有着敏锐感觉的报人。梁启超系统地阐述了一套资产阶级报刊思想。 关键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舆论观;功能观;自律观;编辑观;文体观 一、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由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只有报刊这一种方式,所以谈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指他的报业思想。梁启超的报业思想,主要体现在报刊舆论观、功能观、编辑观、自律观、文体观五个方面,下面加以阐述。 (一)报刊舆论观 普遍的新闻学观点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霎擎有公开胜,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新闻界称作舆论界,把新闻媒介称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界从舆论界中吸取力量,舆论借助新闻媒介作为公开展示力量的舞台。 1、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 梁启超曰:“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二是故少数人所表意见,不成为舆论,虽多数人怀抱此意见而不公表之,仍不成为舆论。”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刚梁氏的舆论含义的核心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意见。这种意见必须是大多数人内心所有的真诚真实的意见,被胁迫者的意思是不成其为舆论的。舆论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意见的表达。 2、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 在梁氏的舆论含义中,把舆论分为健全舆论和非健全舆论。健全舆论是多数人正确意见之结合。他在《国风报叙例》中说,“夫健全舆论云者,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非多数意思结合,不泛以名舆论。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梁启超清醒地看到,在封建专制统治的二千多年里,因为当局惯用愚民政策,提倡对政权统治相辅的消极舆论,“以警相普,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于号咖”这种言论导致民众没有分辨能力,是一种误国的“妄论”,对于这种当局有意而为之的“妄论”,应该群起而政之,对之进行鞭答。 3、健全舆论印产生需要报馆的引导 梁启超认为健全舆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引导和激发的,而民众若不具备足够的民智,就有可能不能形成对时局的正确看法。因此,对舆论进行引导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梁启超认为健全舆论的关键在于要“尊重人人独立之意见,而导之使堂堂正正以公表于外。”梁启超认为知识阶层是最有资格形成健全舆论的,他们的报刊和其他公共媒介时刻在奔走启发国民,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构成了舆论之源。他们既是报刊的主人,也是舆论的主人,因此报馆就是舆论机关,报馆可以制造舆论,也应该担负起引导舆论、制造舆论的职责。近代中国更是充斥着混乱、疾病、贫穷、战争……能够有着清醒头脑的人并不多,梁启超认识到舆论的不同性质是他对当时时势认识的结果,也是李割终论观具有相当理性的表现。 4、舆论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 早期改良派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报刊具有“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清”的反映功能,梁启超把它们抽象为“去塞求通”和“耳目喉舌”的功能,主要是针对报刊反映和提供信息功能而言的:报刊可以集中和发散信息,让大众知晓事态的发展和变化,报刊提供信息成为大众关注的议题,从而形成舆论,反映舆论。舆论具有监督功能,从本质上来说,舆论监督即名誉监督,与法律和宗教相比,“名誉监督者,不能如前两者之使人服从,使人信仰,使人畏惮。”隐然示人曰:“尔必当如此,尔必不可如彼苟不尔者,则尔将不见容于社会,而于尔之乐利有所损。”梁启超认为,舆论在当时的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吾国前途之最大希望,实唯舆论势力,而可持之以为中国不亡之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