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霍姆林斯基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的确,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我们教师,对我们的学生和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处处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在实践中,我领悟到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前提,基础,保障应该就是有效备课。

备课时,我们在“读”。

所谓读,即是读教材,钻研教材。

1、读教材

正确、流利、有感情、大声地朗读课文,这是研读教材、使备课有效、高效的重要环节。因为选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经典之作,内蕴比较丰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自然无法领略其丰美、深邃的情感意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每备一课,都应该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尽快进入作品之中。还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说:“我在备一课书时,总要先放声诵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那么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就更应该“开口备课”了,因为朗读是“活”的,它可以跃出纸外,可以赋予作品以生命。

2、钻研教材

备课如同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要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就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1) 钻研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题”的本义是“额头”,而“目”指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作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则道出了题目对于课文的重要意义。因此,我认为研读课题,往往可以从中窥得文章内蕴,获得文章意趣。把课题作为提出教学“主问题”的把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妙趣横生。如国标版第六册第10课《大作家和小老师》一文,我准备这样来开头:“同学们,在习作二里我们学习了为他人画像。今天老师也想用语言来为两个人画像,请你们根据我的描述猜测一下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虽然他们对人物的细节猜测各不相同,但他们基本上应该有着统一的观点,那就是:一位是很有知识、很有地位的老人,而另一个是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由此,我会问:“这样两个人,你们觉得谁更有资

格当老师?”“那位老人。”“可今天,当老师的却偏偏是这个小姑娘。”我相机板书课题:大作家的小老师。接着请学生齐读课题,继续问:“老师能否将课题直接改为《作家的老师》?学生应该会提出不同看法。

那么文题中的“大”、“小”为何如此重要?在本文中“大”和“小”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认真研读文本,深读之后,讨论交流再加上我的点拨,学生会更深地体会出这里的“大、小”不仅仅是指年龄、地位上的区别,还包含着从“小事”中见“大品格”的含义。就这样,学生不仅深入体会了本课所要表达的深刻道理,也同时体会到了一种写作方法“以小见大”。

(2)抓住“文眼”,一词会文

有些课文中往往某一个关键词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显然,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文眼”,便可以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例如《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我准备由带领学生感受月季花的美妙入手,当学生正沉浸在如果自家门前也有这样一丛红艳艳的月季花的情境中享受幸福时,我突然抛出一个问题,若有一天,你发现有人没得到你的同意偷摘这些花时,你会有什么反应?我想学生都会表达他们很生气,想要质问“偷花人”。此时,如果我让学生快速读文,看看本文作者最终的反应是否和他们一样!很快,他们会发现不是的。作者不但

没有责怪这个小女孩,还夸她是个懂事

..的好孩子。”这时,学生已把这篇文章的“文眼”——懂事给挖掘了出来。接着,若再围绕“文眼”抛出了本文的“主问题”:为什么作者不怪小女孩偷摘她家的花,反而还夸奖她懂事?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读课文,在书中寻找相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悟。这样他们应该真正了解了“花瓣飘香”的深层含义,自然也能感受到那种从心底飘出的花香。

(3)琢磨“插图”,品尝头尾

叙事文章的情节发展一般都具有曲折性,开头与结尾往往会出现反差,而我发现,课文的插图会落在课文的重点处,因此我一直思考,对于这样的课文,如能从插图入手,图文对照,再引导学生深思“头”、“尾”的反差,将会很容易进入文章的主体。

如《菩萨兵》一课,朱德那几句话中的深义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若停留在按部就搬的情节分析、字词理解上,那么这堂课将会上得很琐碎且费时严重,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并不高效。细细读课文,继续钻研下去我发现本文虽在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事,但贯穿其中的一条暗线则是在于藏胞的情感变化。而要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便是从神态、动作上入手。此时,我注意到了课文中的那幅插图,图上藏胞们围着朱德喜笑颜开,有种掩盖不住的感激与幸福感。于是,我在备课时就打算用这幅图作为突破口。

在学生在对反动军队与红军部队有了深入了解,并知道文中菩萨兵指的就是朱德带领的红军部队后,我在第二课时的开头这样设计到:“同学们,好好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告诉我你看懂了什么吗?”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当时的情景。

然后再把他们引回到文字中:“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找到8、9两个自然段时,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并同时提出:“红军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的转变竟是如此之大呢?”由此,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对比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也为学生真正进入文章主体而作好了铺垫。

后面,我紧扣第1自然段中,“急坏”两字,引导学生去寻找朱德在心急如焚的情况下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难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找到主体部分2-7自然段,并能找出朱德一共想了两次办法,第一次是第2-5自然段,叫翻译去说服藏胞(没有见效);第二次是第6-7自然段,亲自带领部队用行动来感化藏胞(终于见效)。课文的主线此时已经非常清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此时,再引导他们从具体的对话中去感受人物心情已并非难事。

(4)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之后,方能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有效的利用文章的空白展开课堂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它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

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拿《荷花》这篇课文来说吧,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非常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的形态各异的静态美。对于第三自然段“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却一笔带过,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我准备在此处这样引导: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弯着腰,在——;有的笔直地站着,在——;有的肩挨着肩,在——;有的——,——。在这样的想象说话训练中,不仅加深了对荷花的美的体验与感受,更重要的是丰富孩子的想象,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相信,一篇课文在这样细致地钻研、诵读之后,就肯定能如朱熹所言:“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备课时,我们在“听”,我们在“说”。

“听”,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思想,激发自己的灵感;“说”,我们在集思广益,进行智慧碰撞,激起“头脑风暴”。

集体备课是我们拉小非常重要的教研形式,每周两个小时的固定时间,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想这也是提高我们备课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措施。下面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集体备课。备课时间全校基本统一,教研组所有教师都参加,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名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在备课前要有成文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环节设计。教研组成员要畅所欲言,进行补充、调整。备课研讨中,要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掌握该课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明确所教的内容在本学期课程中所处的地位;了解本单元的内容与其他单元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本章节在讲课时的深度、广度及讲授范围,突出重点,注意难点,力求少而精。并根据课文内容适度拓展,拓宽知识面。集体备课后要求各教研组做到:“四统一”即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

就是这样的促膝而谈,就是这样的直抒胸臆,大大提升了大家备课的效率,备课的质量,同时我们也从中组建了一个良好的团队,一个富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团队。

备课时,我们在“写”。

所谓“写”,就是记录、书写。

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通过对文章的初读、再读、精读,写下文中关键字词句段的理解、运用、拓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这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我们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有文字性的教案,杜绝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以旧代新。当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自己的新意。这从何而来,从二次备课,三次备课,以至于更多次的备课中体现出来。教学目标要写,教学过程要写,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写,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写;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教师都要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不仅要有过程,还要有细微的东西。

有人把写教案看作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其实不然。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老师在南大攻读硕士学位,有一天,她试着向她的一位任课老师拷贝一下上课的讲义,这位导师惶恐地说道,“我不是不给你们,只是我的教案一直都在修改,虽然我教这门课很久了,但是,每次走进课堂前一刻,我还在修改我的教案。因为,我原先准备的东西也应该随着课程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我的教学对象不同而调整…….”相信这就是我们共同追求地浅显而又难以做到的意境吧。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备课的停止。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下一堂课的基础;是下一次备课的借鉴之路。有了更好的理论基础、方法手段,我们就能更漂亮地备好下一堂课。如此良性循环,我们的教学水平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工作也会越来越出色。

今天我用“读、听、说、写”概括了我在备课时所做的一切,考虑得还不够成熟,只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到之处,还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苏霍姆林斯基的100条经典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的100条经典名言 一、论学生学习 1、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给教师的建议》第33页) 2、学习吧,因为学习是一种福利和幸福。(《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3页) 3、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人生无价的财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5页) 4、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4页) 5、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则尤其不可容忍。(《给教师的建议》第101页) 6、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12页) 7、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 8、如果没有童话,儿童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是不可思议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130页) 9、保留自由活动的时间是学生智力生活丰富的首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626页) 10、只有当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儿得到“活水”,他们的才干才能发挥出来。(《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三)》第543页) 11、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588页) 二、论学生阅读 12、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力量。(《教育的艺术》第178页) 13、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第10页) 14、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 15、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给教师的建议》第523页) 16、图书是知识不可缺少的源泉,是你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的源泉。(《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5页) 17、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最强烈、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6页) 18、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1页) 19、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吧。要善于在读书时思考,在思考时读书。(《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5页) 20、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给教师的建议》第391页) 21、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给教师的建议》第75页) 22、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21页) 23、要教育学生不仅要读书,而且对某些书要反复地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688

苏霍姆林斯基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批评或表扬都要深浅有度,积极寻找突破口,因材施教。也许就是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在不经意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达到心灵的沟通,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在严爱中把握好批评的艺术与方法,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学生“闪光点”,对“问题”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问题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首先、严字当头、爱字为首,批评时要积极肯定学生的优点;裁决时谐融洽的班 糊涂”些,营造和 级氛围。 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任何一次过火的 指责、无意的歧视,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心理阴影。尤其是对个别学习成绩差、行为表现散漫的后进生,一怒之下甚至会例数学生的许多缺点,新帐旧帐一起算,将学生批个一无是处,心毁意冷。其实班主任更应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他们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在处理班级事情时,面对后进生,应谨慎对待,不能简单粗野地呵斥和指责,也不能过早地“盖棺定论”,应以诚相见,循循善诱,和他们交朋友,促膝谈心,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自觉地去转变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鼓励他们独立工作,进行创造,获取成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是:严字当头、爱字为首。批评要积极肯定学生的优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短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桶能装水的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犯了错误甚至是很严重错误的同学耐心的做工作裁决时“糊涂” 些,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班里一名父母离异的女同学,从小一直跟着母亲生活,生活很贫困。特殊的成长环境加之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致使她性格很怪癖,不善于交际,同学关系不好,因小事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火。有时甚至故意给班干部出难题,在不喜欢的课上恶作剧。一次竟与班里一位女生因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我多次找她谈话,做思想工作,从小事着手关心她,用事实说明学会宽容的重要性,并对她体育训练积极,肯于吃苦,积极参加劳动等优点予以肯定。有时候我故意“糊涂”地安排一些好事给她做,把一些管理班级的事情交给她,帮助她重树信心,给她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锻炼机会,引导她学会与人相处,鼓励她融入集体,并要求班干部不计前嫌主动帮助她、关心她、团结她,使她终于有了转变,树立了生活的信心,逐步融入了集体。诚然,教育学生善于发现自身优势与长处,更应该教育他们看到自身的不足,方能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其次、水火相容、严爱相济,批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面对犯错误的同学,批评时

《帕夫雷什中学》简介、摘要、及部分解析

《帕夫雷什中学》介绍,摘要,部分解读 1、《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1969年出版。帕夫雷什中学是乌克兰境内的一所10年制普通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这里渡过的。这所中学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帕夫雷什中学》是“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总结。”《帕夫雷什中学》除前言外,共有7章。 2、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学工作成功的保证,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关注健康与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 3、要把学校领导好,就意味着要精通教育科学,并使这门科学成为科学地领导教育和教养以及组织全校师生活动的基础;意味着要成为教学教育过程的能手,要掌握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艺术。 4、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 5、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它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创造才干和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 6、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的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曾在苏联多次再版,也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其它国家出版。 7、第斯多惠说,差的教师只是传授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是揭示真理。 8、教师应当不仅仅是教导者,而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应当和他们共同去克服困难,和他们喜忧与共。 9、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趣味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这就是学校的任务。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 10、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观察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一些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其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我们努力设法使学生在课外时间能过丰富的智力生活,并使这种生活能影响集体在精神上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智力水平,并发展天资较低的学生的才能。 11、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12、一个好教师应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此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一个好教师,应具备比中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多许多倍的知识。教学科目对他来说只是科学的基础知识。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

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一、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暑假,大家都想好好的休息休息,陪陪家人,联络联络朋友,美美的睡睡懒觉,享受一下睡到自然醒的幸福感。可是,又接到了培训的通知,知道大家心里都很反感,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为期4天的培训任务还是得完成。还是那句话,既来之则安之吧。 这次我们的任务是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很多老师可能在假期里就已经看过了,我和大家一样,只有一本课本,也没有参加任何的培训,只不过我看课本的时间要比大家多一点点,在这里我就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读后的体会、感受,就算是完成这次的培训任务吧。当然了,我才疏学浅,我的这些体会和感受也仅仅代表我个人,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也希望大家给我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 今天早上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再怎么伟大的人,首先是一个平凡的人;再怎么伟大的事,首先也是一件平凡的事。人,是从平凡逐渐走向伟大的。人的伟大,往往是表现在平凡的生活和小事上,而不是表现在惊天动地的事件中。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他做的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事,一起去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份简历吧。从中我们会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平凡的生活。

1、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祖父曾是旧俄的农奴; 父亲是农民、一个能干的木匠, 在夺取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失去了一条腿, 在国内战争时期为巩固革命成果流过血。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 这个偏远乡村的农家, 生活是贫困而动荡的。土豆和黑麦粉做的面饼是家里上好的食品。小瓦西里(苏霍姆林斯基小名)总是赤着脚跑来跑去。然而酷爱书籍的祖父, 无限忠于苏维埃政权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 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睦而又生气勃勃的家庭环境。在这个家里, 大人从不大声呵斥, 更不责打孩子, 一道目光、一个表情, 就足以使孩子明白自己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孩子们从心底里感觉到长辈对他们的期望和热爱, 很依恋长辈。小瓦西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这个家庭尊老爱幼的传统孕育了苏霍姆林斯基那颗金子般的心。有意思的是, 这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4 人, (三男一女), 先后都成为教育工作者。] 2、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 3、1933年,提前从速成中学毕业进入一所师范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准备当教师。( 2 0 岁左右),1934年在故乡担任小学教师,同时参加高等师范教育进修(函授) 4、193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5、1 9 4 1 年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任政治指导员。在这一阶段中,妻子被敌人残酷地处死,出生不久的婴儿夭折,自己在战争中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心得体会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校里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多人都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荟萃: 时间: 2007-02-01 17:37:05 | [<<] [>>]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荟萃: 1.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2.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3.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 4.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5.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6.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 7.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8.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领导的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不允许低年级学生一天在室内进行3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不允许12-15岁的少年每天(除在校上五六个小时课以外)花四五个小时做家庭作业。他认为,过重的作业负担“会催残少年,使他的健康终生遭受不良影响,会损坏他的美,使脊柱弯曲、胸廓狭窄、眼睛近视。” 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学校必须把培养儿童进行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的方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增加孩子的智力劳动的比重,促使并教会他们关于智力劳动,激发他们对智力劳动的爱,使学习具有思想、感

苏霍姆林斯基130条名言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130条名言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 ?·不要让儿童的思想和心灵接触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迈向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的一个台阶。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校必须是一个精神王国,而只有当学校出现了一个“精神王国”的时候,学校才能称其为学校。 ?·当理智和感情完全一致的时候,良心的声音就会在心灵中占据统治地位。 ?·不管你教的是哪一门学科,你都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人的使命,就是为了人民而生活。” ?·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只有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诗——是爱情难舍难分的姐妹。感情越是含蓄细腻,高尚,人对富于诗意的求爱方式就越敏感,越感兴趣。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 ?·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地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 ?·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的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比自己生命更为可贵的是理想,理想能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

霍姆林斯基简介

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世界著名教育家。 1918年9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他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入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他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并向别的教师请教,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他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的学业,接受了高等师范教育,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在函授学习期间,他结合教学工作实践,从思想深处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从而更加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卫国战争开始后苏霍姆林斯基以政治指导员的身份上了前线。在战争中他身负重伤。伤愈后他重返教育岗位。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的生活,因此提出了回学校工作的申请。1947 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从此他就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地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

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要当好一名校长,就必须一天也不脱离学生和教学。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他全身心地热爱学生,殷切地期望他们每个人,不管聪明还是愚笨,健康还是体弱,品德优良还是有"精神创伤",都成为优秀的公民。他认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①因此,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他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探索各年龄期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担任一门课程(语文、物理或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像其他教师一样批改学生的作业。他把到教师中去,发现教师,帮助和培养他们,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他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去听课,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分析,在连续听了十几节课后进行整体剖析。他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与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多写多读学术性文章;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和精神生活。他把全校教师团结成一个优秀的教师集体,这是帕夫雷什中学取得成功的有力的保证。帕夫雷什中学原本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_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胡学胜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理论 1.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也有一句古语:“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要想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想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掌握知识与技能,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只有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课堂,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想做到这些只有多读书,从书中吸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能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个人的修养,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为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特制定个人读书计划如下: 一、读书目标: 1、为自己营造宽松、安静的读书环境,处理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关系,让自己逐步养成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教学智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每学期上好一节好课(研讨课、公开课或示范课) 3、通过阅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除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外,提高个人修养。搞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读书内容:《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给教师的建议》 三、安排读书的主要措施:

1、以自学为主,每天确保一个半小时的读书时间,利用课余时间上午、下午各半小时,晚上半小时,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周保证写一篇心得体会,读书过程中随时写教学随笔。 2、坚持读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书中新的教育思想、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课程理念,边学习边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将新的教育理念搜索并收藏到个人的网页,以便于写作和运用到课堂教学。

小学教师必读书目100本

小学教师必读书目100本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三、教改实践 6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6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 63、《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 64、《素质教育学习提要》 65、《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66、《案例教学指南》 67、《当代教育学》 68、《教育理想与信念》 69、《我的教学生涯》 70、《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71、《向孩子学习》 72、《青浦教育实验》 73、《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74、《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75、《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76、《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77、《透视课堂》 78、《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 79、《培养反思力》 80、《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 8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82、《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 83、《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魂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帕甫雷什中学,这所苏霍姆林斯基长期工作过的“快乐学校”,早已成为我国许多教师向往的教育圣地。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教育遗产被誉为“活的教育学”,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却仍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饱含着他对学生的爱和人道主义精神,认为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个人,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这5个方面得以和谐发展。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必须要改善教育过程,实施“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思想与传统片面的学科知识的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它注重的是教育同创造性的生产劳动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相结合,学生受教育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相结合等等。“和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在以上这些因素和谐共存的状态中得以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里通过推行一系列的创举来实践其“和谐教育”理念,譬如让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建立家长学校以保证学生在校和在家所受影响的一致性等等。 在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所结集而成的《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到处充满着“和谐教育”的精神。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在“和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学生朋友的双重角色。要使“和谐教育”得以开展,教师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两者处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之中;二是要处理好学生各种才能的发挥问题,使其各方面的表现能和谐发展;三是要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动力问题,鼓励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来实现全面发展。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就已经将“和谐教育”的概念纳入到了“全面发展”的理论之中,并作了实践尝试,“和谐教育”的精神也成为贯穿其教育思想的精髓。而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让人不禁欣喜地发现,原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念与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教育这一重要战略取向的精神竟是如此相似和吻合! 笔者作此文之时,恰逢在珠海举行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圆满闭幕。一些专家和长期工作在教学前线的中小学校长们就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其中一些学校已经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等作为办学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扎根于实践,来源于实践,也必然需要后人去还原、付诸实践。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充分实践“和谐教育”思想,才是真正透彻地理解、汲取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珍贵教育遗产的精髓。 苏霍姆林斯基主要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家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来发展教育科学的光辉典型。他的教改经验和他的教育思想是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要求的。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求实的探索精神,使他获得了重大的理论建树。 一、提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按照他的意见,即“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以下是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名句大全,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名句大全 1、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2、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能设想会有完满的家庭、学校教育。 3、每个教师应当成为自己学科的出色专家。 4、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 5、任何时候也不要满足于一般成绩,要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 6、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吧。要善于在读书时思考,在思考时读书。 7、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8、要记住,你给人们带来快乐就是你最大的快乐。 9、你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 10、人是自己志向的创造者。 11、他(指校长)应当既是一个熟悉业务、经验丰富的教育学家,又是一个心理学家。 ·

12、孩子们整个夏天赤脚走路,下雨天也是一样。 13、育人先育心。 14、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15、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 16、提高每位教师和整个集体的教育素养,这是领导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17、只有当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儿得到“活水”,他们的才干才能发挥出来。 18、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 19、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20、手能够教会头脑准确地、清晰地思考。 21、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22、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 23、低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教会儿童学习。 24、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 ·

教育名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 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导读: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事迹:立志从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生活,一直是在本村学校度过的。这是一座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知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宽。他在家经常主动帮助父母邻居做事,在学校里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位女教师象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她讲课

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摄下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他感到不和老师一起来。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当孩子们领略了这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急冲冲准备回家的时候,她还有一新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象老师一样。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反思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音乐课堂随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开学第二周,让我这个刚毕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对不同学段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遇到不少困境。 从我带教的三个年级中,预备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踏入初中,依然充满着对课堂每个环节的兴奋度,十分活跃;初一年级的学生心智更为成熟,平时主课的压力比较大精神状态面貌会有些懒散,但在老师的鼓动下还是比较积极的。然而最困惑我的就是初三年级了,初三年级这个时期的少年“一半是儿童,一半是少年”幼稚与成熟并存,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展迅速时期,令人烦恼又充满希望,一些学生情绪不稳定,具有叛逆性和闭锁性。当我鼓励学生为大家表演的时候,老师鼓励但是就是没有人愿意出来!这种情况应该怎样转变?他们开始非常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别人如何看待、评价自己。因而会有“自保”的态度,不愿当众表现自己,显出一定的“闭锁性”,这些生理和心理发展快的学生就没有了儿童那种幼稚天真活泼的性格了,他们对音乐课中的表演这个环节已经没有兴趣,认为那很丢脸,在音乐课中也不愿唱歌,不愿举手发言,担心自己如果回答错了或唱不好,同学会笑话自己,有损自己的“形象”。如果不正确对待,这种心理会导致他们更加封闭自己。对“面子”的问题都看的很重,稍有不慎就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心,这时很可能出现反抗心理,也称“逆反心理”,他们觉得你让他表演就表演很幼稚很丢脸,有了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会与你背道而驰,而且会一个影响一个,从而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 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理智坦然面对这个措手不及的问题。学生不够激情有可能在于自己的备课不充分,没有激起学生的关注。此外应该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改变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