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编号: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申请书

创新团队名称:

首席专家:

申报团队类别:

团队依托单位:

填报时间: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制

2006年12月

填写说明及要求

一、填写本表前,请认真阅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

施暂行办法”,内容填写必须真实。

二、申报团队类别是指拟申报以基础研究为主或以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

转化为主或软科学研究类的团队,分别相应填写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或软科学研究。

三、简表中“固定/流动”是指本院在编正式职工的固定人员,或在站博

士后、培养的研究生、客座、特聘人员或其他聘用人员。学术称号或奖励是指国家级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专家、省百千万人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其他。

四、“团队基本情况”表中,“近五年来获得成果奖励情况”含:科技成

果奖励、获专利及品种审定等情况。成果奖励须写明成果名称、类别、等级及个人排名等;专利写明专利名称、类别(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授权或申报、专利号;新品种审定写明国家或省部审定。

五、“申请书”栏目内容较多,填写不下可另加附页。

六、“申请书”由申报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填写,用A4纸打印,文本一

式15份,电子版1份,报送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

一、简表

二、团队基本情况

三、创新团队已有的科技条件基础

四、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

五、创新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

六、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形式审查意见

七、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

八、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意见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王伟,糜志勤,王章红,蒋珞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武汉43007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定量方式,对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专利文献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研究,可初步评价和判断中国农业科技发明创新活动的状况。 1创新能力震荡提升,规模化程度略有降低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 )公布的数据,对2000-2006年专利文献的统计表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0年初期的1548件提高到2006年统计期末的3198件,7年间累计增加1650件,数量提高了106.59%。其间虽然有2年出现负增长,但历年平均增幅高达13.83%。其所占权重除2002年为13.04%、2003年为12.10%之外,其他几年基本保持10%以上,累计量权重指标为11.09%,规模化程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且略有降低(表1)。表明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在发展进步, 但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变化,尚有待于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2省域创新能力呈正态分布,差距逐渐增大 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总数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北京(1473件)、山东(1070件)、江苏(1047件)、浙江(910件)、广东(830件)、上海(804件),这6个省市主要是科技经济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表2);排名在最后6位的依次是澳门、西藏、青海、香港、宁夏和海南,这6个省(市、区)主要是经济科技相对 落后的省份和农业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中国各省(市、区)农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呈现与科技和农业资源相关的正态分布态势。 从各年度的专利数量排名看,北京市2000-2005年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到2006年下降至第4位;而山东省2000-2002年、2004年均排名全国第2位,到2006年专利数量超过北京市,跃居第1位;江苏省从2000年的第5位,每年都有增长,到 2006年跃居第2位;浙江省从2000年的第10位跃居2006年的第3位;上海市从2000年的第12位跃居2006年的第5位;广东省一直居第6位;辽宁省从2000年的第3位跌至2006年的第7位;湖北省从2000年的第4位跌至2006年的第8位。专利增长量最大的是山东,以339件位居第1位,其次是江苏(335件)、浙江(315件)。增长率超过100%的省份有上海、江苏、浙 江、山东、湖北、天津、宁夏、吉林、河南、海南。青海、西藏虽然增长率高达200%以上,但其起始基数很小,农业科技创新发明能力仍相当薄弱。 截至2006年末,在中国34个省(市、区)中,只有广东、重庆、台湾、香港4个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出现负增长,呈现发展后劲不足的势头。并且,排名在前6名和后6名之间的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差距从2000年的396件扩大到2006年的 1302件,呈现不断扩大的势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全国2000-2006年地域态势前6名排位见表2。 3创新领域呈地域特色,新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通过对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的分 类研究,共有山东、广东、北京、湖北、浙江、江苏、黑龙江、四川、云南、河南、湖南、上海、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陕西17个省(市、区)进入12个农业科技发明创造专利大类的前5名。但从进入前5名的次数来看,山东在全部大类中有7次位列第1,广东有3次排在第1位,北京为2次居第1位,显示出这3个省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强劲实力。另外,在单个大类中申请发明专利总数超过200项的,山东有5次,北京、广东均为3次,浙江2次,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均为1次。根据上述数据,可将国内各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分布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山东、广东、北京、浙江为第一层次,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在国内相关农业领域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第2个层次,竞争实力较强;其余省(市、区)农业科技能力为第3个层次,竞争能力一般。 而且,中国各个省(市、区)由于自身在农业资源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不同,其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山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N 、A01K 、A01C 、A01D 、 A01F ;广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P 、A01M 、A01K 、A01G ;北京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G 、A01H 、A01M 、A01C (表3)。4 国外机构和个人所占份额逐步减少,但竞争实力强大 2000-2006年,外国机构和个人在中国申请的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数量从680件略减到662件,其所占份额由1:0.78降低到1:0.26(表4)。由中国专利数量上升而导致的外国申请专 利数量的下降,说明中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和提高。 表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态势 年份20002001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数量/件增长速度/%权重/% 1548— 10.37 16224.7810.87 224338.2913.04278924.3412.102785-0.1410.87337821.2910.393198 -5.6010.02 表2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地域态势 地域排序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 12510612 124836 124635 142753 123456 142365 412365 注:权重指农业科技发明专利数量占人类生活必需专利类别的比例。 学术聚焦(Focus ) 104科技导报2009,27(12)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中央1?号、6号文件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机制,尽快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和引领?能力,立足中国农?科院职能定?位和优势特?色,坚持以“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为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中国农科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央级综?合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在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以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服务于产业?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研方向不?稳、基础研究薄?弱、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着力解?决。 总体思路:围绕“两大使命”、“一个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统领,以学科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重大?科技命题为?导向,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人?才团队,着力提升基?地平台能力?,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

吸?收再创新,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更加凸显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与作?用。 基本原则: ——坚持学科规?律,服务产业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体系,推进全院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支撑关键技?术持续研发?,支撑重大集?成技术持续?攻关,提升科技持?续服务产业?的能力。 ——坚持机制创?新,优化资源利?用。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服务需求和?协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整合优化增?量与存量科?技资源,合理衔接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 ——坚持协同创?新,拓展开放合?作。广泛凝聚力?量,推进跨学科?领域协作,深入开展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深度挖掘国?际科技资源?,多渠道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 ——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实?施。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统筹部署。广泛动员,统一认识,积极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二、主要任务 系统考虑产?业需求、国际前沿和?研究基础,顶层设计全?院“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8大?学科集群、136个学?科领域及2?92个重点?研究方向,确立了需要?培强的55?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领域、培优的57?个传统特色?学科领域、 —2—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精)

第3期(2012年3月中国科技论坛-5-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编者按:面对农业资源短缺等诸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以农业科技创新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但农业科技创新所涉范围广,需要通盘考虑其战略布局和支撑措施。为寻求更优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部分科技与农业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杨起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农业的产业形态复杂,涉农行业多样,产业延伸广阔,技术创新体系复杂。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业科技问题必须跳出狭隘的农业和农业科技范畴来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寻求破解之道。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开发,也不能把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简单归结为技术供给不足,而应将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农业面临的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农业创新生态背景下来研究和部署。 必须坚持各类涉农经济组织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从农业科技的三性出发,国家将加大对与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农业科技组织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但是,农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产业创新的活动,涉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活动主体的基本属性不会改变。科学家、工程师、农艺师和涉农领域的各类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活的载体,他们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不是取决于个人属性而是取决于组织属性。只有当科技成果进入创新的经济过程时才体现出实际的经济价值,只有市场中的涉农经济组织才是技术创新的投资、执行和受益主体,政府机构在制度设计上应当承担有限的非市场性的公益服务。在缺乏利益输送机制条件下,它们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而按照市场规则运作政府机构则会产生腐败,并对市场主体产生挤出效应,进而破坏整个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政府科研机构固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然而更为落后并亟待提升的是本应承担起创新主体重任的涉农经济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除了农业技术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摘要]在当代社会,我国想要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手段 想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要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进行创新。但当前,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不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未实现有效转化 当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健全的科技创新体制,这就导致虽然当前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化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化,也不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于农业的实际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虽然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1.2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却过于重视产出,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十分不足。这就直接

导致很多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经费,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导致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流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缺乏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极快,直接导致农业区流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才。另外,很多农业区内缺乏比较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而大部分都是极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情况,农民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而如果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想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存在极大的难度。另外,这种分散性的经营劳作模式,不仅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本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民的风险在不断提升,直接影响了新型的农业创新科技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2.1加大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的实际投入与农业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研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就必须要加大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使相关科研机构具有充足的资金来留住农业科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同

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尹艳1,康艺之2,张禄祥2,方伟2,梅盈洁1 (1.广东省农科院科技处,广东广州510640;2.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通过分析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对现有创新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未来广东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原则及基本建设框架,并对相关配套措施予以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创新体系;战略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 (2010)01-0260-03 近年来,广东省农业发展的事实证明,农业科技已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进入新世纪后,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刚性制约,农业科技是否能一如既往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引领广东农业走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否就成为了关键。 1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建立起以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三大机构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2007年,这三大机构曾在广东联合共建近200家研究基地,开展合作项目达到6000多项[1]。其中农业科研机构7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中科院和国家有关部委驻粤涉农科研机构7个,省属涉农科研机构26个[2]。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广东省农业科研综合实力位居前列,其中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全国前50名中占10名[3]。此外,广东省内有 4所农业类高等院校、多所涉农院校以及一大批地级 市农业学校、水产学校等涉农中等职业院校专门从事农业科技研发、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播工作。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广东共有省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8个;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机构55个;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899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6650个,成立了 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2528个,共有会员 89459人 [2] 。在上述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下, 2008年,广东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1.69%,高出全国平 均水平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家禽良种覆盖率达 85%[4]。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与推广应用在全国均处于 领先水平。到2010年,有望实现主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55%以上[5]。 1.2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由于农业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和环境复杂性,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有效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一定缺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这三大科技来源之间缺乏有效的科技管理与整合,因此造成经费耗散、科研与市场相脱节。这一问题是目前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所在。要想突破这一瓶颈,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未来的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必将沿着将农业科研机构、政府和农业企业三者有机整合,发挥联动效应的科技发展道路展开,最终形成由国家、地方、企业及民间研发组织构成的多层次、立体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图1)。 2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2.1建设原则与目标 根据农业部《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报告》、《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中的所提出的自主创新、加速 收稿日期:2009-10-09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8B070800050)作者简介:尹艳(1968-),女,硕士,副研究员,E-mail:yinyan 1998@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 图1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 260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1. 农业部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roll/201301/2455301.htm(中国证券网) 2.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2006zcfg/html/201209/%7B07B4198D-9A31-48D2-9 C67-B5860A9FBEF3%7D.shtml(《农家致富》2012年第11期) 3.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2006nwkx/html/201202/%7BDCE992A1-4082-4F07-BB25-1BCD67A971D3%7D.shtml(新华社) 4.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2006nwkx/html/201203/%7B240EC299-7825-4EA9-8 3DE-4FEAFBF01019%7D.shtml(农民日报) 5.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6.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zwllm/zcfg/flfg/201202/t20120213_2480135.htm(国务院办公厅) 7.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zwllm/zcfg/flfg/201104/t20110418_1971041.htm(中国政府网) 8.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zwllm/zcfg/flfg/201305/t20130527_3474548.htm(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9.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zwllm/zcfg/flfg/201208/t20120808_2819671.htm(国务院办公厅) 10.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8674715.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策划任务书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 编号: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打算任务书

团队研究方向: 示范建设(□理工科□文科)团队建设类不: 重点建设(□理工科□文科)研究起止时刻: 团队负责人: 团队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学科建设办公室制表 填写讲明及要求

一、填写本表前,请认真学习《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治理方法(试行)》,实事求是地填写相关内容。 二、各团队要依照学校批准建设类型、资助额度及目标责任情况进一步调整、细化建设目标的年度任务,科学制定团队的培养打算和措施等。 三、第二项“团队研究的要紧内容”须与团队的研究方向一致。 四、本表用A4复印纸打印,样表请从学科建设办公室网页下载。 五、本表栏目内容较多,样表框格填写不下的可另加附页。 六、本项目建设打算任务书一式3份,电子版一份,经审核无误后报送学科办。 七、其它未尽事宜请电话咨询。办公电话:3092

一、团队差不多情况 二、团队研究的要紧内容及成员分工情况 (依照拟定的团队研究方向,结合国内外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讲明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技术创新和研究思路,拟定研究内容及成员分工情况)

三、团队建设任务及目标 3.1 建设总体目标及措施 (总体目标:通过建设,使团队主导研究方向在所属研究领域达到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团队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学历学位提高)、学科建设和服务地点经济社会进展等方面的任务、措施及预期成果。) 3.2 团队科研工作建设目标 依照《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治理方法(试行)》的

要求,团队在建设周期内须完成如下科研任务。(原则上要求第一年完成总目标任务的30%,第二年30%,第三年40%) 注:以上建设目标中涉及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学术论文、国家发明专利等均指第一署名单位为我校、第一署名人为团队成员,同时与团队研究方向一致的内容。 四、团队建设总经费及2010年经费使用打算(单位:万元)

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解读

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 2012年,是全面完成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农业农村发展“六个上台阶”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按照“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大幅增收为核心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的新发展、新突破。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增强科技兴农基础保障 (一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农业科技创新要把保 供给促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着力突破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在良种培育、地力提升、作物丰产、优质安全、畜禽标准化养殖、加工储运、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绿色防控、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农业科研公益性定位。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

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刘刚 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必须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而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其实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就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就要努力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进一步取得新进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但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客观需要相比,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就要进一步认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科学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领域,形成了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杂交水稻等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愈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愈益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战略选择,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手段,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对现代农业而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之一,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差距,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就要不断加强农业重大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要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继续开展农区土地生产力培养、节水高效农业、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畜禽科学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线检测、主要农产品和生物质能源及产品无害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要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农业主产区、农业院校和相关的研究机构及企业,要加强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并力争取得进一步突破。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集成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推进畜禽、水产养殖疫病诊断技术及基因工程疫苗、农业生物制剂等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就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范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2012年8月31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8月29日修正)、《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国发〔2016〕16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福建省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规定》(闽政〔2016〕33号)、《福建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2017年11月24日修订)和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对完成和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包括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本办法所称完成和转化科技成果的主要贡献人员,是指在项目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各阶段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本办法所称产权单位,是指院本级和院属各单位。 院本级和院属各单位均指法人单位,同时包括依托院本级和院属各单位建设的非法人机构,如:农业部南方薯类科学观察实验站、福建省农业生物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非法人机构的主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为所依托建设、运行的法人单位和法定代表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其成果所有权归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主要包括经鉴定或评审的科技成果、专利权、品种权、商标权、兽药证书、著作权(包含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及其邻接权等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的产权类成果,动植物育种材料、技术秘密(肥料配方、饲料配方、农药配方、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栽培技术、防控技术等)、技术标准、试验数据、设计图纸、科技报告等属于单位科技秘密的专有类成果,以及信息咨询、检验检测和规划设计等可以通过技术服务取得收益的技术类成果。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所产生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主要包含科技成果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横向委托项目技术收益等:(一)技术转让收益包括:经鉴定或评审的科技成果、专利权、品种权、商标权、兽药证书、著作权(包括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包括科技报告)、新品种、新兽药、新农药、新肥料、新饲料、新机械、新产品等的技术秘密以许可实施、权属转让、作价投资等; (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含技术培训、技术中介)等技术服务类收益包括: 1、农作物、林木花卉、果茶蔬菜、畜禽苗种、食用菌菌种等技术成果、产品开发与技术服务; 2、科研中试产品技术开发与技术指导服务; 3、科技成果专项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服务; 4、开展知识产权转让过程中的技术咨询与服务;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1.1 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初,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世界各国全面兴起。在这场新的农业科技浪潮中,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在制定实施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抢占农业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农业科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内市场国际化,而且使国内农业国际化。在世界农产品和贸易方面,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会提高,对农产品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这些都依赖于

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大多数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了4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也达到了90%以上,世界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6 000多个,但转化率不足50%,真正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如果建设一个科研团队的话应该怎么筹备呢?以下是本人收集的相关资料,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一“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

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2、确定研究方向 参考学校历年来的课题研究内容,结合近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实际情况,暂将研究方向确定为以下三大类:有关学校新办学思路方向的研究。 原有的有特色课题继续深化研究。 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课题研究。 3、明确相关职责 团队职责: 教科研团队要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学年末要认真总结。 教科研团队每月至少活动一次,活动内容要遵循理论学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创新是指在立项、论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数据处理、现象分析、设备组合、项目理解及抽象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附(一):基本条件: 具有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学校教学骨干;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历,或论文获市一等奖以上。 附(二):申报表 2、确定研究方向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措施【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措施 一、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院所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病虫害防控、科学种养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建立起了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领域,纵贯中央、省、市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广大农业科研院所在优化学科布局、健全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1000多个农业科研院所共有科技研发人员6.4万人,占全国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总数的60%;育成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数占国审品种总数的80%以上,占省审品种总数的70%以上。农业科研院所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同时,与农业科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国外先进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我国科研领域的老问题,也有在新的发展阶

段逐渐凸显的、在农业科研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的新问题。 一是科研机构布局和分工不尽合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以中央、省、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为主体,基本按行政区划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农业生态特点和农业区划要求。现有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学科专业设置雷同,研究内容趋同,不同层次上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突出。分属不同部门的农业科研力量条块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二是科研经费支持总量不足,结构问题尤为突出。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反映,随着近几年国家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院所“找打仗钱”的压力大为减轻,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院所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据对农业部部属三个研究院的调查,2009年在职人员经费实际支出为7.4297亿元,而财政拨款为2.6834亿元,仅为实际支出的36%。 三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由于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研究所的微观管理依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政府对科研院所干预过多、科研院所自身行政化倾向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科研院所自身内部管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中央1号、6号文件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机制,尽快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和引领能力,立足中国农科院职能定位和优势特色,坚持以“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为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中国农科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央级综合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在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以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服务于产业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研方向不稳、基础研究薄弱、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着力解决。 总体思路:围绕“两大使命”、“一个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统领,以学科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重大科技命题为导向,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人才团队,着力提升基地平台能力,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

收再创新,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更加凸显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与作用。 基本原则: ——坚持学科规律,服务产业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体系,推进全院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支撑关键技术持续研发,支撑重大集成技术持续攻关,提升科技持续服务产业的能力。 ——坚持机制创新,优化资源利用。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服务需求和协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整合优化增量与存量科技资源,合理衔接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 ——坚持协同创新,拓展开放合作。广泛凝聚力量,推进跨学科领域协作,深入开展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深度挖掘国际科技资源,多渠道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 ——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实施。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统筹部署。广泛动员,统一认识,积极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二、主要任务 系统考虑产业需求、国际前沿和研究基础,顶层设计全院“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8大学科集群、136个学科领域及292个重点研究方向,确立了需要培强的55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领域、培优的57个传统特色学科领域、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一)今年工作目标 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 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 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 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 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二)今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 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6、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创科技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等形式,发展现代种养殖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河蟹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普及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7、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联动科技示范户,培养技术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