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海峡两岸关系

浅谈海峡两岸关系

浅论海峡两岸近十年的关系

摘要:台湾问题作为历史遗留下来,带国际性的内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以后始终萦绕于怀的一个战略问题,直至今天仍然被列为新世纪需要解决的一大战略问题,直至今天仍被列为新世纪需要解决的一大战略任务。两岸统一问题一直是围绕中国完成统一的话题。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说“台湾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要让他快快回归祖国的怀抱”;当我们已然长大时,我们听到“台湾就是一个好好的国家,究竟要回归给谁”。台湾并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台湾并不急迫回归,台湾和我们想像的并不一样。两岸统一,是你情我愿还是一厢情愿?

关键词:台湾大陆两岸统一趋势形势态度

台湾问题作为历史遗留下来,带国际性的内政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以后始终萦绕于怀的一个战略问题,直至今天仍然被列为新世纪需要解决的一大战略问题,直至今天仍被列为新世纪需要解决的一大战略任务。6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为制定正确的对台政策,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经过几代领导人的艰辛努力,终于在今天使得两岸双方初步形成良性互动态势,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

一:台湾近十年的局势和对大陆的政策态度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在就职演说时欺骗民众,作出了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李登辉的‘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问题”。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新闻办声明所称:“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关键问题上,采取了回避、模糊的态度。显然,他的‘善意和解’是缺乏诚意的。”6月20日陈水扁就公然否认“九.二”共识,说“两岸从来没有就一个中国原则有过共识”,所谓“九.二”共识,是大陆创造的东西,没有一中,只有“一边一国”。陈水扁上台后的所言所行,早已违背他本人所作出的“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已充分暴露其“台独”本质,其大陆政策已由过去的“台独模糊”走向“台独清晰”。2005年3月,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的江丙坤率团访大陆,展开“破冰之旅”,为当时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首次访问大陆探道铺路。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邀请,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首次访问大陆。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局面。

2008年马英九的上台有台湾当地人想要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同时也有大陆人的期望。签订ECFA、促进两岸直航、开放大陆游客观光等两岸政策较受肯定。但马英九上台后“不统”“不独”“不武”的政治路线政策的对海峡两岸的统一却带来了阻碍。台湾的出尔反尔无疑造成了两岸关系的僵持。虽然大陆人和部分台湾人都希望两岸合并,但这终归还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问题。

二:两岸的经济政治交流

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海峡两岸商谈中如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还是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了一些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特点。在某些台独份子“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但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中台政治交往冷若冰霜,但两岸经济交流却热火朝天。根据香港《亚洲周刊》等媒体报道,陈水扁上台以来的两年多,岛内经济持续不振,社会问题丛生;但相反,两岸经贸文化交

流却十分热烈,经久不衰。过去是“5555”,即在中国大陆有5万家台商,50万台胞,500亿美元,中国大陆是台湾的第5大贸易伙伴;现在是“1111”,即在中国大陆有10万家台商,100万台胞,1000亿美元,祖国大陆是台湾的第1大贸易伙伴。过去是“9个热”,即探亲热、访问热、寻根热、交流热、旅游热、投资热、服务业热、农畜业热、求婚热。现在是“16个热”,即新增加金融热、寿险热、文化热、求学热、求职热、购房热、高科技热等。尽管台湾当局千方阻拦,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总是要流向有利润的地方”,“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是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台湾当局被迫将原来的“戒急用忍”政策修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然其重点仍在“有效管理”,并重提“南向政策”。虽如此,但仍无法阻遏制台商积极投资祖国大陆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岸关系出现“经济热”的同时,又出现了“政治冷”。台湾当局至今仍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不接受“一中”原则,不接受直接“三通”,不接受“一国两制”。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几乎已完全没有往来。台“两蒋”时代有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如今却变成上述“四不”了;蒋氏的“三不”,并未否定一个中国,而如今的台当局却连“中国人”都不承认了。

在两岸之间,政冷经热,一个是愈来愈冷,一个是愈来愈热,南辕北辙,“二律背反”。于是有人怀疑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否经济上的“热”支持了政治上的“冷”,对祖国统一大业不利。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两岸政治关系绝不是愈来愈远,而是愈来愈近。政治关系绝不能只看台高层的少数人,也不能只看局部而不看整体,只看眼前而不看长远。近几十年来,两岸从“热战”走向“冷战”,从“隔海对骂”到“高空喊话”,从“互不往来”到“热烈交流”,从“5555”到“1111”,从“9个热”到“16个热”,这绝不是政治上愈来愈远,而是越来越近。

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短期看,也许政治和经济会分离开来;但从长远看,经济上的热烈交流一定会带来政治上的回暖。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大人民,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三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态度

首先,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很强大,使得统一的进程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其次,两岸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政治经济制度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或是生活水平方式方面上都存在这差距。这些差距就像洪流一样,是需要重视的。再者,两岸政治上的共识仍然存在问题。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共信共识友来友往仍然是个需要改进的问题。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以及民族的认同感正在渐渐地消失。虽然同为“中国人”,但是台湾的“中国”并非我们大陆简单意义上的“中国”。台湾对于历史的认可仍然基于某个背景前提下。他们崇拜的是孙中山创立的中华民国。往后追溯,他们这种情怀具有局限性:第一,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最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

第二,中华民国在性质上是具有局限性的国家,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使命,虽然拯救了一部分国家但仍然带有资本主义缺陷色彩的国家,而孙中山意识到这样的举动并不能完全救国因此接受中共的要求而北上。

第三,将中华民国带入台湾的是蒋介石。不难解释,蒋介石和孙中山主张是有很大不同的。尚且遵从蒋介石的愿望,台湾当今的中华民国也正在一步步脱离他们当初的愿望。

但即便如此,台湾仍然一意孤行。当今的台湾,早不如当年思念故乡和大陆

热土,随着一代代地更替,他们早已失去了认同感。台湾民众主张回归的只是很小部分,台视一份报告显示仅有2.1%,且仅存在老一辈中。而年轻人普遍是不希望。但不希望且不抵触,是总的趋势,事实上,一半以上的台湾民众渴望保持原状。而美国称之“China-rejection”拒斥中国现象。

由此可见,年轻一代对于回归大陆的抵触,是最大的问题。对于新生力量支持的缺失,导致统一进程被力量群体忽略,长远视之,这对于日后统一后的各种政策推行造成障碍。因此我们应当寻求更有力度的两岸年轻人交流方式,毕竟以媒体的方式表达总是失真,而领导人的态度更难以被台湾年轻人重视。以同代的交流拉近两岸距离,唤起统一呼声,才是可行的。

四.两岸统一后的美好

对于大陆来说,自然保持了领土的完整。同时从军事上来说,台湾扼西太平洋航运要冲,控制巴士海峡、台湾海峡,是中国大陆东南的海上屏障,也是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

而对台湾,无疑是受益最大的一方。由于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台湾可以继续保留自身的政治体制和管理方式,而台湾领导人的地位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无论是经济上、军事还是科学技术上,中国都已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台湾也因此而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经济将带动台湾快速运转起来。大陆是个广阔的市场,台湾的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将得到更多的生产发展,台湾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将迅速提升。

两岸统一后,两地之间的交流将日益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也日趋强烈。作为同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也讲再次得到重视和提升。两地之间直接的联系,让原本隔离的亲人团聚,让原本分隔的血肉回归,让原本离散的幸福拾回。

我深信,只要在交流上加大力度,加强彼此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彼此的信任,尤其是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信心。民心回归,台湾也即回归了。

参考文献《建设海峡文化,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