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The Change Fac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he Change Fac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he Change Fac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he Change Fac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he Change Fac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From fountain pens to typewriters to speech recognition. From index cards to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and the knowledge highway. From the Nuremberg trial to telephone and video remote interpreting.

As the world changes, so do many aspect of the work of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Graduates today can barely believe what they hear about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ir predecessors only 30 years ago .Today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is at our fingertips .We have a plethora of tools to enable us to translate faster and more consistently .We can consult colleague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out leaving our desks.

For clients, too, translation has changed. No longer do they battle to find a local translator to meet their needs-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directories of members waiting to assist. They can send out a text before leaving the office in the evening and have the translation waiting when they come in again next morning, thanks to communication over time zones. They can balance their costs and their target audiences over different projects by using translato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hey can consult their own clients on the other side of world or a doctor in another country owing to the availability of expert telephone interpreters. They can run a text through a machine translation program and get an immediate idea of what it is about.

All these things underlie the theme for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 2015, which is :The Change Fac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Le nouvea viage de la traduction etl’ interpretation. The changes present us with both new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Speed ,cost and are most often cited . But it is much more than that .For the practitioners they mean working smarter and being open to change, adapting to new change roles, learning new skills and mastering new tools. But the basics do not change.

The role of translations and interpreters today is the same as it was a thousand years ago: to enable people to communicate .Quality remains the touchstone in any assignment and this still depends on the skill and experience of the translator or interpreter and selecting the right person for the job. Translations still have to craft each text to fit its purpose. Clients still need to brief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of their needs of properly. Translators still need to keep themselves fresh , up to date and on the ball through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at will the fac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er be in the future? For millennia, living and breathing translators or interpreters have been the embodiment of unparalleled linguistic skills, specialised training, professional conduct and a passion for their work. The best equipment can help them do an even better job, but cannot get to the heart and soul of a text or the nuances of negotiations. On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 2015,therefore,let us celebrate the great

advances that have been made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but most importantly celebrate the individuals who are at the heart of this profession and who make it possible for the world to be a global village but at the same time a universe full of possibilities in the past,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五年级上册成语解释及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大全.doc

五年级上册成语解释及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大全 囫囵吞枣;【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味道。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考虑。【近义词】:不求甚解【反义词】融会贯穿[造句];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不求甚解;bùqiúshènjiě【解释】:甚:专门,极。只求明白个大概,不求完全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近义词】:囫囵吞枣【反义词】:精益求精 造句;1;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不能不求甚解 2;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千篇一律;【解释】: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专门机械。 【近义词】:千人一面、如出一辙【反义词】:千差万别、形形色色 造句;学生旳作文千篇一律,专门少能有篇与众不同旳,这确实是平常旳练习太少了。 倾盆大雨;qīngpéndàyǔ【解释】:雨大得象盆里旳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近义词】:大雨如柱、大雨滂沱【反义词】:细雨霏霏牛毛细雨 造句;3月旳天说变就变,瞬间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今天下了一场倾盆大雨。 坚决果断;áobùyóuyù:意思;做事果断,专门快拿定了主意,一点都不迟疑,形容态度坚决 近义词;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反义词;犹豫不决 造句;1看到小朋友落水,司马光坚决果断地搬起石头砸缸。2我坚决果断旳承诺了她旳要求。 饥肠辘辘jīchánglùlù【近义词】:饥不择食【反义词】:丰衣足食 造句;1我放学回家已是饥肠辘辘。2那个饥肠辘辘旳小孩差不多两天没吃饭了 滚瓜烂熟gǔnguālànshóu〔shú)【解释】:象从瓜蔓上掉下来旳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近义词】:倒背如流【反义词】:半生半熟造句;1、这篇课文我们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了 流光溢彩【liúguāngyìcǎi】解释;光影,满溢旳色彩,形容色彩明媚 造句:国庆节,商场里装饰旳流光溢彩。 津津有味;jīnjīnyǒuwèi解释:兴趣浓厚旳模样。指吃得专门有味道或谈得专门有兴趣。 【近义词】:兴致勃勃有滋有味【反义词】:索然无味、枯燥无味 造句;1今天旳晚餐真丰富,小明吃得津津有味。 天长日久;tiānchángrìjiǔ【解释】:时刻长,生活久。【近义词】:天长地久【反义词】:稍纵即逝 造句:小缺点假如不立即改掉, 天长日久就会变成坏适应 如醉如痴rúzuìrúchī【解释】: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近义词】:如梦如醉【反义词】:恍然大悟造句;这么美妙旳音乐,我听得如醉如痴。 浮想联翩【fúxiǎngliánpiān解释】:浮想:飘浮不定旳想象;联翩:鸟飞旳模样,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旳想象不断涌现出来。【近义词】:思绪万千 造句;1他旳话让人浮想联翩。2:这幅画饱含诗情,使人浮想联翩,神游画外,得到美旳享受。 悲欢离合bēihuānlíhé解释;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旳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旳各种心情【近义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反义词】:平淡无奇 造句;1人一辈子即是悲欢离合,总要笑口常开,我们旳生活才阳光明媚. 牵肠挂肚qiānchángguàdù【解释】:牵: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造句;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总是那个为你牵肠挂肚旳人 如饥似渴rújīsìkě:形容要求专门迫切,仿佛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造句;我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他对知识旳如饥似渴旳态度造就了他今天旳成功。 不言而喻bùyánéryù【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专门明显。 【近义词】:显而易见【反义词】:扑朔迷离造句;1珍惜时刻,好好学习,那个道理是不言而喻旳 与众不同;yǔzhòngbùtóng【解释】:跟大伙不一样。 〖近义词〗别出心裁〖反义词〗平淡无奇。造句; 1从他与众不同旳解题思路中,看出他专门聪慧。2他是个与众不同旳小孩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浸染。因此,在其生长与传播的过程中,必然要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的发展,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规模化,以及双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有着华人文化印记的中医药文化飘洋过海,逐渐在马来西亚扎根发展。这一方面与马来西亚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马来西亚社会中相对独立发展的华人文化为其提供了近似中国国内中医药发展的文化背景,推动着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从无到有,从区域性向全国性、从基础性向理论性、从个别性向有组织性发展。1 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华人向来都有一种依恋故土的情怀,这表现在其移居他国时往往仍较多地保存着祖国的文化传统。早期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是农民,他们大多在国内生活窘迫,到国外时力量单薄,倍受艰辛,因此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的小圈子。这样一来,整个华人社会就呈现出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圈子构成的特点。“他们盲目地忠于传统,固执地保持着由他们的祖先传 下来的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风俗习惯。” [1]15 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执着的固守,主要体现在其组建的会馆、宗祠和庙宇中。 会馆是华人在马来西亚最早建立的地域性组织,自清嘉庆六年( 1801)在槟榔屿成立最早的仁和公司和广东暨汀州会馆起,华人会馆即伴随着华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至19世纪末,顺应东南亚“海外华人会馆文化”的勃兴,马来西亚华人会馆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福建、广东、潮州、客家 和海南5个大帮,各帮所属会馆多达百家[2] 。这些 会馆是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依靠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即包括方言、风俗、习惯在内的地域文化而建立的互济互助的组织,它们发挥着“联乡邑之盛情,谋桑梓之幸福,推而进于社会之提携、国民之结合”的作用。在这些会馆内,中华传统文化的习俗,特别是方言的同一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具有相对的排他性。而这也为中医药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如1878年,居住在吉隆坡的大埔人成立了一个团体,名叫“茶阳公司”,座落在吉隆坡的洛士街附近,作为同乡联络感情和急难互助的机构,茶阳公司附设一间留医所,供患病的同乡治病和殓葬不幸去世的同乡,内有一名中医师在留医所驻诊,这就是“回春馆中医留医所”创立的开始。 宗祠或氏族宗亲组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源于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一方面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使后嗣勿忘其之所出”的独特气质;一方面也反映了“互惠互助,敦睦亲族”的文化精神。因此,宗祠在保存宗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华人文化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较为著名的宗祠有福建人邱华东、邱心美在槟榔屿建立的龙山堂、邱公司(1835);广东华侨建立的伍氏馆(1848);福建人林清甲在槟榔屿建立的林开勉述堂、林公司、敦关堂;陈金钟、陈明水的 收稿日期:2007-01-18 作者简介:郑志锋(1975—),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海外华人文化研究。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郑志锋 (福建中医学院公共管理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考察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梳理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三大途径,认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之间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后者则进一步丰富了前者的内涵。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关系中图分类号:R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7)03-0056-04 ?医史研究? JournalofFujianCollegeofTCMJune2007,17(3)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17卷第3期 56

悲惨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

悲惨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 导读:悲惨的近义词 悲凉(注释:悲哀凄凉:~激越的琴声。) 悲惨的反义词 幸福(注释: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追求幸福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但剥削阶级把个人幸福看得高于一切,并把个人幸福建立在被剥削阶级的痛苦之上。无产阶级则把争取广大人民的幸福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看作最大的幸福。认为幸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个人幸福依赖集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幸福不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 悲惨造句 1.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 2.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3.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冻死了,那情景十分悲惨。 4.他相信,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悲惨的故事。 5.在那次悲惨的经历之后,我深信自己绝对不是那种可以离家很远的人。 6.在人生的海洋上,最痛快的事是独断独航,但最悲惨的却是回头无岸。 7.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

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难中蹉跎。罗曼·罗兰 8.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开始的不幸。鲁迅人在逆境里比在在顺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遇厄运时比交好运时容易保全身心。 9.要抓紧时间赶快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奥斯特洛夫斯基。 10.在我一生中最悲惨的一个时期,我曾经有过那类的想法:去年夏天在我回到这儿附近的地方时,这想法还缠着我;可是只有她自己的亲自说明才能使我再接受这可怕的想法。 11.他们说一个悲惨的故事是悲剧,但一千个这样的故事就只是一个统计了。 12.不要向诱惑屈服,而浪费时间去阅读别人悲惨的详细新闻。 13.那起悲惨的事件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14.伟大的心胸,应该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15.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错误中毁掉自己的生命。门捷列夫 16.生活需要爱,没有爱,那些受灾的人们生活将永远悲惨;生活需要爱,爱就像调味料,使生活这道菜充满滋味;生活需要爱,爱让生活永远充满光明。

马来西亚概况

西亚概况 中国网| 时间:2005-05-16 | 文章来源:外交部网站 (最近更新时间:2004年10月18日) 【国名】马来西亚(Malaysia)。 【面积】330257平方公里(马来西亚财政部2002/2003年度经济报告)。 【人口】2452.7万(2002年)。其中马来人及其他原住民占66.1%,华人占25.3%,印度人占7.4%。沙捞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为主,沙巴州以卡达山族为主。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也较广泛。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人口约129.8万。 最高元首端古·赛义德·西拉杰丁(TUANKU SYED SIRAJUDDIN Ibni Almarhum Tuanku Syed Putra Jamalullail),2001年12月13日就任第12任最高元首,2002年4月25日举行登基仪式。 【重要节日】马来西亚节日很多,全国大大小小的节日约有上百个。但政府规定的全国性节日只有10个,其中除少数有固定日期外,其余的具体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统一公布。主要节日有:元旦、开斋节(穆斯林)、春节(华人)、哈芝节(穆斯林)、屠妖节(印度人)、“五·一”节、圣诞节、卫塞节、现任最高元首诞辰。8月31日为马来西亚国庆(又称独立日)。 【简况】位于东南亚,国土被南中国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马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南与新加坡隔柔佛海峡相望,东临南中国海,西濒马六甲海峡。东马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与印尼、菲律宾、文莱相邻。全国海岸线总长4192公里。属热带雨林气候。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公元初马来半岛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剌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16世纪开始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占领。20世纪初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沙捞越、沙巴历史上属文莱,1888年两地沦为英国保护地。二次大战中,马来亚、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 【政治】1999年11月,马来西亚举行第十届全国大选。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获超过三分之二多数席位,继续执政,马哈蒂尔第五次蝉联总理。反对党伊斯兰教党除原有的吉兰丹州外,还夺得了丁加奴州政权。2000年,马政局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执政党巫统顺利举行了换届选举。2001年,受“9·11事件”冲击,反对党伊斯兰教党因被指责与宗教极端势力有牵连而陷于被动。马哈蒂尔总理领导的国民阵线在沙捞越州选举和玻璃市等州的补选中大获全胜,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2002年6月,马哈蒂尔总理宣布将于2003年10月辞去党政一切职务,并明确表示由巴达维副总理接班。马来西亚朝野对此反应平静,政局未出现任何动荡,高层权力交接逐步平稳过渡。

知己的近义词反义词及知己的造句

知己的近义词反义词及知己的造句 本文是关于知己的近义词反义词及知己的造句,感谢您的阅读! 知己的近义词反义词及知己的造句知己 基本解释:顾名思义是了解、理解、赏识自己的人,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常指懂你自己的挚友或密友,它是一生难求的朋友,友情的最高境界。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1.谓了解、理解、赏识、懂自己。 2.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 【知己近义词】 亲信,好友,密友,心腹,挚友,深交,相知,知交,知友,知心,知音,石友,老友,至友 【知己反义词】 仇人敌人陌路 【知己造句】 1、我们想要被人爱、想拥有知己、想历经欢乐、想要安全感。 2、朋友本应是我们的亲密知己和支持者,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一些朋友比起帮助我们,更多的却是阻碍。 3、那么,为什么你就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比起女人来男人们的知己和丰富的人际关系更少,因此一般容易更孤独呢? 4、他成了我的朋友、我的知己、我的顾问。 5、无论在我当州长还是总统的时候,布鲁斯都是我的密友、顾问和知己。他这样的朋友人人需要,也是所有总统必须拥有的。

6、波兰斯基有着一段声名卓著的电影生涯,也是几乎所有电影界重要人物们的挚友和同事,他们是知己,是亲密的伙伴。 7、搜索引擎变成了可以帮追我们的忏悔室,知己,信得过的朋友。 8、这样看来,奥巴马国家安全团队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盖茨了――但他却是共和党人,他不会就五角大楼以外问题发表看法或成为总统知己。 9、我们的关系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和平的结束了,但在网上,我又一次成为了他精神层面上的评论家,拉拉队,以及红颜知己。 10、这位“知己”,作为拍摄者,站在距离电视屏幕几英尺的地方对比着自己年轻版的形象。 11、父亲与儿子相互被形容为对方的政治扩音筒、知己和后援。 12、这对夫妻几乎没有什么至交或知己依然在世,而他们在后纳粹时期的德国也不可能会说出实话的。 13、她把我当作知己,于是,我便将她和情人之间的争吵了解得一清二楚。 14、有一种友谊不低于爱情;关系不属于暖昧;倾诉一直推心置腹;结局总是难成眷属;这就是知己! 15、把你的治疗师当做是可以分享一切心事的知己。 16、莉莉安对我敞开心胸,我成了她的知己。 17、据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在那些自我认同的保守党人中,尽管布什仍维持72%支持率,但他在共和党领导层中似乎很少有几位知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5542691.html,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 作者:牟瑛陈明辉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6期 [摘要]马来西亚华人普遍具有使用多种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本文主要对这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由此探讨马来西亚华人多语能力的养成对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启示。 [关键词]多种语言能力;国家教育政策;家庭语言环境;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TT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0120- 03 凡是到过马来西亚的人,想必都会对当地华人的语言‘能力印象深刻。笔者在马来西亚T 作了近两年,这期间也往往折服于当地华人在交谈过程中多种语言使用之间的无缝连接。对大多数当地华人而言,华语、英语、马来语是必备语种。除此之外,他们也能用广东话、福建话、潮州话、客家话,甚至是海南话等地方方言与人交流,有些人还能够听懂淡米尔语。而与华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国土上的马来西亚其他种族的人在这方面却逊色很多。占人口大多说的马来人除了会说马来语外,很多人甚至都不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当地华人是天生具有超常的语言天赋还是环境使然呢?每每与当地华人谈及此话题,他们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自豪,而是有些许无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呢? 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在全国的30多个种族中,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个种族。其中,马来人约占67%,华人约占24%,印度人 约占7%。马来人的母语为马来语,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汉语标准语被称为华语),印度人的母语为淡米尔语。而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由于其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原因,所以在马来西亚英语是各种族之间的通用语言,而华语是当地华人沟通的共同语,淡米尔语则主要用于印度裔人群之间的交流。 为了推行马来语,马来西亚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是在教育上致力于实现“单元化”语言目标,强化马来语的地位。 在小学阶段,占主体的国民小学(简称“国小”)以马来语为教学语言,即使是在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华文小学(简称“华小”),马来文也是必修课,而且学时不能低于政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第27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月Vol. 2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尹训凤1,王丽君2 (1.泰山学院外语系,山东泰安 271000;2.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语法分析角度来讲,相同的语法结构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逆转换将表层形式转化为相应的核心句结构;翻译含义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奈达;分析;转换;重组;核心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3-0034-03 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笔者拟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其理论独到之处。 一 一般来说,结构相同的词组、句子,其语法意义是相同或相近的。然而奈达提出,同样的语法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名词+of+名词”这一语法结构可以对此作最好的阐释。如下例: (1)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the city of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 the lover of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 在以上各个词组中,假设字母A和B分别代表一个名词或代词,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在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中,Shakespeare是施事,plays是受事,用公式表示就是“B writes A”;在the city of New York中,city和New York是同位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A is B”;the members of the team中,members和team是所属关系,即“A is in the B”;在the man of ability中,“B is A’s characteristic”;在the lover of music中,lover表示的是活动,即动作,music是它的受事,因此可以理解为(he/she)loves the music, 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A to B”(X施A于B)或“B is the goal of A”(B为A的受事);在the order of obedience中,obedience表示的是活动,order是它的受事,因此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B to A”(X施B于A)或“A is the goal of B”(A为B的受事);在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中,arrival表示动作,而delegation是动作的发出者,所以是“B does A”。 因此它们的结构关系如下所示: the plays of Shakespeare——Shakespeare wrote the plays. the city of New York——The city is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The members are in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The man is able. the lover of music——(He/She) loves the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People) obey the order.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The delegation arrives. ────────── 收稿日期:2004-06-10 作者简介:尹训凤(1976-),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外语系教师,现为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200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34 -

小学语文反义词仿照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

仿照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 仿照的近义词 【仿制解释】:仿造:~品 【模仿解释】: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仿照的反义词 【独创解释】:独特的创造:~精神ㄧ~一格。 仿照造句 一、老师让我们仿照黑板上的图画一幅画。 二、仿照下面的句式,以“只有”开头,写一结构与之相似的复句。 三、仿照例句的句子,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四、仿照例句,以“记忆”或“友情”开头,另写一句话。 五、仿照下面两个例句,用恰当的词语完成句子,要求前后语意关联。 六、仿照开头两句句式,通过联想,在后面两句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词语。 七、仿照所给例句,用下面的词展开联想,给它一个精彩的解释。 八、仿照例句,以“你”开头,另写一个句子。 九、仿照下列句式,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意义相关的.句子。 十、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十一、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写一个句子。 十二、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和修辞,以“时间”开头,接着写一个句子。 十三、仿照例句,以“热爱”开头,另写一句子。 十四、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 十五、根据语镜,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十六、仿照下面句式,续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十七、自选话题,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写一组排比句。 十八、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仍以“人生”开头,接着写一句话。 十九、仿照例句的格式和修辞特点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二十、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要求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二十一、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接着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内容、句式相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二十二、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和修辞,以“思考”开头,接着写一个句子。 二十三、仿照下面例句,从ABCD四个英文字母中选取一个,以”青春”为话题,展开想象和联想,写一段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意蕴丰富的话,要求不少于30字。 二十四、仿照下面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二十五、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二十六、下面是毕业前夕的班会上,数学老师为同学们写的一句赠言,请你仿照它的特点,以语文老师的身份为同学们也写一句。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 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 源语的信息。”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按照4种语义单位的关系,奈达将英语句子归结为7个核心句:(1)Johnranquickly.(2)JohnhitBill.(3)JohngaveBillaball.(4)Johnisinthehouse.(5)Johnissick.(6)Johnisaboy.(7)Johnismyfather. (三)奈达翻译理论的经历阶段 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是描写语言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和社会符号学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943年发表《英语句法概要》,止于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 第二阶段始于1959年发表的《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止于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翻译科学探索》、《信息与使命》。在这10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标志着其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第三阶段始于70年代,奈达通过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奈达在继承原有理论有用成分的基础上,将语言看成一种符号现象,并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形式也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是含义更加明确。 三、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奈达是一位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可以说,在两千年的西方翻译思想发展史上,奈达的研究成果之丰是名列前茅的。他的研究范围从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到翻译教学和翻译的组织工作,从口译到笔译,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从语义学到人类文化学,几乎无所不包,从而丰富并拓展了西方的翻译研究领地。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因此也说明,某

暗示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暗示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

暗示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暗示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 【暗示解释】:用含蓄、间接的方式使他人的心理、行为受到影响。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整理暗示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暗示近义词 默示 示意 暗指 暗意暗示反义词 明说 表明 明言暗示造句 1. 他的顶级助手已经暗示那可能就在不久之后,但是避免设定具体的日期。 2. 一些观察家甚至暗示他可能会被送到了古拉格。 3. 要有积极的心理暗示,达成目标的好处不够充分,画面不够鲜明那它对你的吸引力就不够强烈,你就不易坚持下去! 4. 不要经常去试探男人,更不要以分手做为威胁,当你经常给他这种心理暗示,他的潜意识就会做好分手的打算。 5. 向读者暗示永远不必为主角担心,他们逢凶化吉,永远会吉人天相。 6. 约她一起运动,不要一下跳跃到游泳,可以从羽毛球网球开始,展示你的体魄和运动细胞,流汗的男人毫无疑问是最性感的,有意无意的裸露与靠近,向她暗示你的运动能力。 7. 正如在上一个示例所暗示的,只有在这些对象引用内存中同一个对象时,它们才是相同的。 8. 渥太华此时打出中国牌,巧妙地对美国这种行为作出警告,暗示美国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美国将自食其果。 9. 团长用震撼人心的嗓音喊道,这声音对他暗示欢乐,对兵团暗示森严,对前来校阅阅兵的首长暗示迎迓之意。 10. 渥太华此时打出中国牌,巧妙地对美国这种行为作出警告,暗示美国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美国将自食其恶果。 11. 我们需要邀请用户,为他们描述服务产品有多少好,给他们解释为什么他们需要填那些表单并且暗示他们会因此得到利益的回报。 12. 她对暗示她在说谎的言论嗤之以鼻。 14. 在力士参孙中,整首诗都强烈暗示着弥尔顿渴望他自己也能像参孙一样,以生命为代价,与敌人同归于尽。 15. 戴维既然问将军是否看见天花板上的钉子,这就暗示着他自己已看见了,当将军做了肯定的答复后,他又说自己看不见,这显然是自相矛盾。 16. 自我暗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我们不加以觉察,通常它会与我们作对。相反地,如果你运用它,它的力量就可以任你使唤。 17. 纳什建议太阳招兵买马,暗示去留取决阵容实力。 18. 同时,还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而又迷漾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19. 学习哲学的最佳途径就是将它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处理:跟踪它的每一点蛛丝马迹每一条线索与暗示,以便查出谁是真凶,谁是英雄。 20. 不要经常去试探你的伴侣,更不要以分手做为威胁,试探本身就是一种不信任,当

浅谈马来西亚的多民族政治的发展

浅谈马来西亚的多民族政治的发展 摘要: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种族构成,他们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47%、 34%、 9%【郭继光: 《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比较分析》 , 《东南亚研究》 , 2000年第5/6期, 第88页。】他们在宗教信仰、经济水平、价值观念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马来西亚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与一般的民族政治发展模式有所不同,经过了多年实践和富有特色的名族政治发展以后,马来西亚逐渐成为了一个多民族融合国家,本文试根据其具体实行的多民族政策,以及其民族政治发展所提供的经验和启示等方面,来浅谈马来西亚实行多民族政治的发展过程。 关键字:马来西亚,民族,民族融合,民族政治 马来西亚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种族分裂社会, 种族分工存在很大差异, 形成了非马来人经济实力远远超过马来人、而马来人在政治上却享有各种特权的现象。由于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种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因此, 马来西亚历届政府都一直致力于纠正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平衡, 力求消除种族冲突的根源, 实现种族融合, 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马来西亚。 一、马来西亚民族问题的由来 马来西亚种族分裂状态的形成是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的。随着马来西亚殖民地的开发,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中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移民迅速涌向马来西亚。面对庞大的外来移民, 英国殖民政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不但没有采取任何合理的管理措施, 使华人、印度人等外来移民融入当地社会, 反而从自己的殖民利益出发, 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在移民与马来人之间不断地挑拨离间, 制造磨擦、挑起矛盾, 不给予移民应有的政治权力,只有具有各土邦国民身份的马来人才能在政府部门工作, 以此来讨好本地居民, 显示马来人特殊的政治地位。与此同时, 英国殖民政府还制订了《马来人保留地法》 , 将马来人固定在土地上。所以华人和印度人的经济地位较好, 尤其是华人的经济水平远远超过当地马来人, 而马来人经济状况在各种族中是最差的。由于职业分工不同, 形成了带有种族特征的人口分布状况: 华人主要居住于城市化的西部各州, 马来人主要居住于北部和东部的农村各州。这样, 在英国殖民政府的精心策划下, 马来亚呈现出“一个国家、三种社会” (马来人社会、华人社会、印度人社会)的现象。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种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这就使得经济与种族特征、阶级与种族特征高度同构, 使马来西亚成为一个典型的种族分裂社会, 种族间的联系和交往极少, 人为地阻碍了各民族的自然融合过程, 给马来西亚的民族政治文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马来西亚民族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放弃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

放弃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 下面就给大家整理放弃的近义词,反义词和造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放弃的近义词【废弃解释】:抛弃不用:把~的土地变成良田ㄧ旧的规章制度要一概~。 【丢弃解释】:扔掉;抛弃:虽是旧衣服,他也舍不得~。 放弃的反义词【保存解释】:使事物、性质、意义、作风等继续存在,不受损失或不发生变化:~古迹ㄧ~实力ㄧ~自己,消灭敌人。 放弃造句(1) 运动员要一分一分地拼,不能放弃任何一次取胜的机会。 (2) 我们不要放弃每一个成功的机会。 (3) 敌军招架不住,只好放弃阵地,狼狈而逃。 (4) 为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姐姐主动放弃了调回城市的机会。 (5) 都快爬到山顶了,你却要放弃,岂不功亏一篑?(6) 纵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不轻言放弃。 (7) 逆境中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努力,仍满怀信心,期待着峰回路转的那一天。 (8) 听了同学的规劝,他如梦初醒,放弃了离家出走的想法。 (9) 因寡不敌众,我军放弃了阵地。 (10) 要日本帝国主义放弃侵华野心,无异于与虎谋皮。 (11) 永不言弃固然好,但有时放弃却也很美。

(12) 他这种放弃原则、瓦鸡陶犬的行径已经被揭露出来了。 (13) 适当放弃,做出斩钉截铁的决定,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14) 他委曲求全地放弃自己的主张,采纳了对方的意见。 (17) 我们要有愚公移山一样的斗志,坚持不懈,永远不放弃,去登上梦想的彼岸!(18) 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弃。 (19) 为了大局着想,你应该委曲求全地放弃自己的看法。 (20) 既然考试迫在眉睫,我不得不放弃做运动。 (21) 即使没有人相信你,也不要放弃希望。 (22) 无论通往成功的路途有多艰辛,我都不会放弃。 (23) 在困难面前,你是选择坚持,还是选择放弃?(24) 无论前路多么的漫长,过程多么的艰辛,我都不会放弃并坚定地走下去。 (25) 你不要因为这点小事就英雄气短,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 (26) 像他这样野心勃勃的政客,怎么可能放弃追求权力呢?(27) 鲁迅有感于中国人民愚昧和麻木,很需要做发聋振聩的启蒙工作,于是他放弃学医,改用笔来战斗。 (28) 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应该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绝不能随便放弃自己的理想。 (29) 感情之事不比其他,像你这样期盼东食西宿,几个男友都捨不得放弃,最后必定落得一场空。 (30) 爷爷临终前的话刻骨铭心,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学习,无论是遇到多大的困难险阻,我都不曾放弃。

奈达翻译理论动态功能对等的新认识

To Equivalence and Beyond: Reflect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ugene A. Nida for Bible Translating1 Kenneth A. Cherney, Jr. It’s been said, and it may be true,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those who divide people into two kinds and those who don’t. Similarly,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to Bible translation—approaches that divide translations into two kinds and those that refuse. The parade example of the former is Jerome’s claim that a translator’s options are finally only two: “word-for-word” or “sense-for-sense.”2 Regardless of whether he intended to, Jerome set the entire conversation about Bible translating on a course from which it would not deviate for more than fifteen hundred years; and some observer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come to view Jerome’s “either/or” as an unhelpful rut from which the field has begun to extricate itself only recently and with difficulty. Another familiar dichotomy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al correspondence” translating on one hand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more properl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n which see below) on the other. The distinction arose via the work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Bible translating: Eugene Albert Nida (1914-2011). It is impossible to imagin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especially Bible translating, without Nida. Not only is he the unquestioned pioneer of modern, so-called “meaning-based” translating;3 he may be more responsible than any other individual for putting Bibles in the hand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at they can read and understand. 1 This article includes material from the author’s doctoral thesis (still in progress), “Allusion as Translation Problem: Portuguese Versions of Second Isaiah as Test Case”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Drs. Christo Van der Merwe and Hendrik Bosman, promoters). 2 Jerome, “Letter to Pammachius,”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nd ed. (NY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4), p. 23. 3 Nigel Statham, "Nida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Some Problems, and Some Possible Ways Forward," Bible Translator 56, no. 1 (2005), p. 39.

浅析马来西亚“国家文化”-F的“华人文化”

浅析马来西亚“国家文化”-F的“华人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民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国家,其中,华人作为第二大民族在该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一直都很大,形成了“少数中的多数”。据统计,马来西亚2001年全国人口为2252.9万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是马来人,为1488.6万人,占66.07%;华人是第二大民族,有572万人,占25.39%;第三大民族是印度人,有167.1万人,占7.42%。华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飘洋过海来到马来半岛谋生,华人付出的艰苦劳作和生命代价为当地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瑞天咸爵士所作的评价:“目前马来西亚各个州之所以会有今天,全靠中国人的精神和事业。” 二战中,马来西亚华人又与各民族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赢得了马来西亚的独立。马来西亚建国以后,当地华人本以为自己所做的巨大努力与牺牲能够得到公正 的回报,享有与马来人同等的权利,但事实并非如此。《马来西亚联邦宪法》明确规定,马来人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特权,任何人不得挑战。这严重损害了非马来人的利益,

也为后来“国家文化”政策的提出埋下了伏笔。1971年,马来西亚政府提出了建设所谓“国家文化”的三原则。 随着马来西亚国内外形势的不断缓和,马来人在经济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政府把发展经济当作第一要务来抓,马来西亚的民族关系朝着融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政府不再处处强调马来人特权,建设所谓“国家文化”的呼声也日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对“多元文化”的建设。但这是否就意味着马来西亚政府对待华人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各民族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呢?现在提出这些问题,许多人可能认为不合时宜,但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马来西亚政府所谓的“国家文化”和“多元文化”。马来西亚应该从根本上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取消马来人的特权,对各族文化的发展给于同等的重视与扶持,否则所谓的“多元文化”只是给“国家文化”换了一个更为动听的名字而已。 在“多元文化”的建设上,笔者认为政府政策的转变至关重要。只有政府对各民族实行平等的文化政策,尊重并扶持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此基础上,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自行整合,才可能形成真正的“国家文化”;同时,这样的“国家文化”会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政府不转变政策,还是在原来的框架内大谈“多元文化”的建设,其实质还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