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福建省公务员面试预测题4

2012福建省公务员面试预测题4

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面试模拟题

【面试模拟题】

有的人说做事要三思重要,有的人说三思而后行比较重要,你怎么看?

【思路点拨】

本题题是哲理类题目,考查核心在综合分析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等;考生在回答此题之前,可先对题目的中心思想做个分别论述,其次在进行多方面分析,最后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总结。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话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不同的道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不能武断地说哪个更重要。

首先说"做事要三思"。这句话说的是在做一个事或开展一个工作前,不能急于动手去做,要全面地考虑,慎重地分析,把握做事的要领技巧,筹划最佳的工作方案。这对于我们的工作是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作为一名公务员,所面临的工作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对待我们的工作,全面、深入、认真、细致地去思考问题,用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质量。

其次,我来谈谈"三思而后行"。这句话相对于前一句话,是告诉我们,"思"之后,关键是要"行",也就是说,关键要在于切实的行动。这就告诉我们:再好的方案,再科学再先进的方法,最终也还是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只有严格贯彻执行了既定的思路、方针和具体的方案,才能够最终把工作做好,而不能是工作之前夸夸其谈,工作中敷衍应付流于形式,那样是没法开展工作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既要在工作开展之前慎重筹划,又要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狠抓落实,注重工作的实效。既要有高度、有思路、有创造性地去工作,又要切实地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

【面试模拟题】

村里设阅览室,但是很少人去,原因,怎么解决?

【参考答案】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村里面设置阅览室,可以给农民提供精神食粮,可以让农民多了解文化知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然而虽然设置了该阅览室,却很少有人去,可能是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宣传不到位,虽然成立了阅览室,但是农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阅览室的重要性,或者是对它的功能和好处并不了解。

二是阅览室里的书籍内容和种类比较偏少,硬件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不能够满足农民朋友们的求知欲望。

三是阅览室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不正确,导致了村民的误解,不愿意去。不能满足管理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解决:

第一,扩大宣传,可以采用村里广播,黑板报等方式进行宣传,从而能够让农民了解设立这个阅览室的重要性。

第二,与村委会协商增加书籍种类,特别是对农民实用的书籍。完善硬件设施,为农民朋友提供良好的读书和学习环境。

第三,加强管理,合理设置管理规范,对阅览室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保证阅览室的功能充分发挥。

作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年轻公务员,要时刻关注百姓的生活,及时解决百姓的棘手事情。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而不断努力。【面试模拟题】

有人说:人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执政者要敬畏民意,请结合公务员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观点:李源潮曾经说过,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要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数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天地之间,莫贵于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意是执政者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对于民意,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心存敬畏。

分析:民意是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是执政资格的源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党把“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当作自己的宗旨,党和国家的所有权力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是政府服务人民的工具。权力本身不应当是官员的目标,公民的利益才是权力所要实现的最终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行使自己的权力时,必须做到尊重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忠实地为人民办事。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意就是民众的愿望,民众的需求,民众的评判,民众的心声,民众的舆论,民众的信任。只有把民意放在心上,集中解决人民问题,满足人民需求,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才能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敬畏民意,就要敬畏公民权利,敬畏法律制度,敬畏公众舆论,敬畏公共责任,敬畏社会评价。

敬畏民意,首先就要倾听民意,通畅民意渠道,广开自由言路,虚心听取公众对政府的意见。

敬畏民意,更要认真对待民意,要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善于将公民的需求转变成政府的政策。简而言之,敬畏民意,就要大力推进民主法治!

提升:民意可以坚强地捍卫人民的政权;民意可以决开一切专制的裂口。然而,如果没有健全而合理的政治制度,民意就可能被阻挡,被遮盖,被扭曲,被滥用,被不适当地代表,有时甚至变得软弱无助。敬畏民意,就要崇尚法治,法律要以民意为基础,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反思“古城建设风”现象

【背景链接】

前不久,借助“古城申遗”的东风,苏州宣布将分段、逐步重点恢复、修建苏州“古城墙”;投资2亿元、占地1平方公里的骊靬古城复建项目已在甘肃金昌市如火如荼地开建;甘肃敦煌拟投资30亿元复建敦煌古城,以汉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对历史城市格局、建筑文化、宗教艺术、商贸流通、民族交融、生活和娱乐等进行体验式还原和提升;河北滦县计划投资50亿元复建滦州古城,占地2000余亩,再现昔日滦州胜景;河北正定邀请专家论证恢复古城风貌;河南郑州斥巨资在闹市建成仿古城墙。

而近日,河南开封“千亿元重建汴梁古都”风波未平,山西大同又传来投资百亿元用五年再造大同古城的消息。同时,多地重修古城墙、明清一条街的举动接连不断。古城建设似乎成为振兴城市的一大法宝,引来全国多地争相仿效。但是,如此再造往往既经不起科学的考量,从而引起社会公众以及学者们越来越深的担忧。

【模拟题】

据媒体报道,国内多地市涌现除了再造、大建、重修古城的乱象,并试图以此作为发展城市,推动当地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对这种“古城建设风”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参考答案解析】

近年来,为了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地方政府各显神通,屡出奇招,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城市发展的措施,而其社会效果如何,则又另

当别论了。“古城建设风”现象无疑是在这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中不少市政府采取的又一举措,但却遭到了社会大众乃至公共知识分子几近一致的质疑与忧虑。而在我看来,这种质疑与忧虑并不表明公众与学者对于一些适合推进古城建设事业的项目全盘否定,而是对于那些打着复古名义却造成劳民伤财、盲目建设的社会恶果的担心与恐惧。究其质疑与忧虑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政府决策不民主、不科学、不公开。在不少城市,对于古城建设的方案与计划,基本上是有某位或某几位领导一人拍板决定,根本不存在着民主的讨论,科学的论证,而且其具体内容基本上不对社会大众公开。一般民众基本上只知道政府要重建、再造、重修古城,但具体细节如何,要花掉纳税人多少钱,涉及拆迁的问题的其具体补偿标准是多少等等,均一概不知。这种决策方式极易引发官员腐败,公共资产挪用,民生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这又如何能够让公众信服,又如何能够得到普通市民的支持呢?

第二,没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只有把声势搞大了才能升官发财”这些错误扭曲的政绩观的指引下,不少地方政府背离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这些最为基本的原则去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在这种意识思想的驱使下,“古城建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噱头。不管是不是历史名城,不管现今的文化社会发展是否还适合复古,不管当地的公共财政到底是如何紧张,也不管是否只需有效保障当地已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可以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些地方政府始终

乐此不疲地将复古无限的扩大化,直到发展全民皆知的“古城建设”才略有欣慰。而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发展地方社会经济事业的要求则被抛在脑后。

第三,没有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不少地方政府在进行古城建设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公然违法。例如,在古城建设中往往涉及一些棚户区的改造以及市民住宅楼的拆迁,但是事后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房子拆了,补偿款或安置房却没有到位。因此导致了民怨不止,一些群体性暴力实践的频发以及政府、市民之间关系的急剧紧张。诸如此类,均严重背离了法治政府的治国理念,同时也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

第四,没有真正将人民利益放于首位,或对于市民利益关注与保障不力。在城市建设中,本应将市民的基本利益放于首位,这是自然之理,无需多言。但是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主要承担者的政府在这方面做的恰恰是最为不尽如人意。在古城建设中,其最终目的本来就是推动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众的物质精神文化水平,但是,实践中诸多良性制度的走形与错位导致市民往往成为古城建设的受害者(例如,建设古城所造成的当地空气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或潜在受害者(例如,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服务财政投入的锐减)。这让普通民众与学者们如何不忧?

因此,面对上述问题,本着对市民负责,对城市负责的精神,我们应当通过如下措施来纠正“古城建设风”现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一,矢志不渝地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对城市规划这种

事关城市千秋基业的大事,一定要经过科学规划,合理论证,民主决策与严格监督。对于古城建设尤其如此。是否进行古城建设,如何协调古城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当地教育医疗开支的关系,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在充分科学民主论证的基础上,做出古城建设规划以及与之配套的城市拆迁规划、市民生活保障规划等基本规划,并将其内容公布于众,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对于确实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总体环境的古城建设,可以也应当积极稳妥的推进,以期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与其当前以致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历史保护的最优配置,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而对于并不具有历史文化优势,仅仅是跟风大建古城的行为,属于典型的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既劳民伤财,又会给当地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第三,坚持依法行政,是否进行古城建设,如何进行古城建设,如何有效地在古城建设中保障市民原有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与政治权利都需要在法律规制下稳步推进。除了有效地保证普通民众的人身财产权利之外,对于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等程序性权利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与尊重,并切实强化制度建设,从而将其真正贯穿落实于古城建设规划、拆迁、建设、后续保障等各个环节,让古城建设真正成为政府有效保障人权,切实推行依法行政的的一道亮丽风景

线。

第四,以民生为导向,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市民的基本利益,有效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文化生存环境的品质。古城建设始终不得背离关注民生、保障民生这一基本的城市建设出发点。凡是背离了市民基本利益的古城建设乃至任何城市建设注定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地方政府应当谨记这一点,充分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真正通过古城建设而更好地保障市民的各项基本利益,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氛围。

总之,在进行古城规划以及古城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本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基本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论证、民主决策与严格监督,并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从而切实保护民生,实现古城建设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打消大家的疑虑与担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