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的又一渠道。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实施个性化过程中,笔者对个性化阅读总结出了“走出三个误区”、“明确五个目标”和“三个结合”的方法。

一、走出误区,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语文是基础学科、起始工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会读、会写、会听、会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阅读教学却步入了误区,致使有些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贫乏。

误区一:阅读缺乏整体性

整体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脉络、表达特点、情感基调;理解文中的人物处境、性格品质、典型意义;体味文学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可有教师却将文本化整为零、顾此失彼,只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文中的精彩部分或片段,用所谓“标准化试题”模式问答来代替整体阅读。这样,“肢解”了文章的整体精华,丧失了阅读的原汁原味,僵化了表情达义的语言文字。请问,提倡个性化阅读又从何谈起呢?

误区二:阅读缺乏目的性

有教师喜欢搭花架子,一味地追求A组读了B组读,男生读了女生读,集体读了媒体读等哗而不实的多种形式。表面上看是读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实质上学生收效甚微,有的根本没有得到什么,长期以往,这种阅读可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其阅读意义又何在,又有什么作用呢?

误区三:阅读缺乏规律性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同志认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到底怎样读,读什么,他们却没有认真地考虑。总以为学生读得越多,越快,越广、越好。根本不明白读有阶梯,读有重点,读有方法,读有思维。象这样学生读得雾中看花,昏昏欲睡,其结果丧失了阅读的信心和意志,试问,语文阅读的“本色”还能谈得上吗?

二、明确目标,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方法。使之达到自读、自悟、自得的目的。

1、以读步入意境。课改后的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具有独特的诗情画意。阅读时应根据课文特点,创设思维情境,使之情由境生,境为情设。学生通过阅读感知,而置身于课文情境之中,产生如临其境,如视其物,如见其人的感受。在朗读朱自清先生散文《春》时,我采取了:朗读,感知情境,分析,领悟情境;想象,进入情境;再现,回味情境的方法,使学生进入实地,步入境界,让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春景浮现在他们的眼前。进而收到陶冶心灵、以境激情的良好效果。

2、以读展示形象。语文要读出形象来,通过阅读使文中的人“活脱”,事“活现”,

物“活化”。让字里行间都能熏陶学生思想,净化他们的心灵。

《谁是最可爱的人》,同学们就抓住“松骨峰战斗”的悲壮场面,从烈士们的遗物及保留各种各样的姿势……直至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等反复朗读,认真揣摩。英雄们爱憎分明、顽强搏斗的高大形象就跃入学生的脑海,印入他们的心田,这样,更加激起了同学们对英雄人物无比崇敬和热爱,真正理解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的道理。

3、以读释疑解惑。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此,读有所疑,才能读有思、所悟、所得。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标题中的“你”,有生提出:“为什么不写成‘您’呢?”通过读悟,大家一致认为:用“你”倍觉总理和蔼可亲,更能体现总理平易近人,寓有亲切感。这样以读促思,以思促学,就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以读沟通情感。语文是饱含情感的学科。但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贫乏,他们读书一般“喜不见笑意,悲不闻颤音。”以读沟通学生与作者、文中人物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促使情感参与,缩短情感距离,我们初步探出了:⑴初读概览,了解情感;⑵细读探究,激发情感;⑶变换角度,诱发情感;⑷讨论交流,深化情感。通过自读自悟,使学生的灵魂深处与作者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5、以读体验心理。通过阅读,不但要体验作者、教者的心理,而且还要体验文中人物的心情,进而使自己的情感也泛起了涟漪。特别是文中的诗歌、剧本都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写照,阅读时更要体验人物心理。如歌剧《白毛女》中的唱词,杨白劳:“人家闺女有花戴……给我喜儿扎起来!”喜儿:“人家闺女有花戴……给我扎起来。”通过扮角色朗读,同学们既体会到杨白劳疼爱女儿的心理,同时也体会到喜儿感受父爱的喜悦心情,体会到父女相依为命,心心相印的感情。这样知其词句,吕其意味,得其精华。

三、深刻反思,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课文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领悟和表达,意蕴的品味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要靠自己的读、思、悟才能获得。通过认真及时地反思,个化性阅读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1、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按照阅读和认知的一般规律,语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从整体上熟悉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中的要人要事,理清文中的主架主线,为进入局部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局部阅读”即为“重点阅读”、“精华阅读”。通过精读,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所阐明的精辟观点,深入挖掘文章所内射的思想光辉,仔细探寻文章所蕴含的智慧宝藏,重点鉴赏文章所内藏的精美词句等。这样,整体把握,重点掘进,二者结合,文本的“整体形象”和“个性特征”就会常常地印入学生脑海,跃入他们的心田。

2、阅读文本与思考问题相结合。阅读中的思考是紧扣学生心弦,震憾学生心灵,启发学生心智的关键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掀起阵阵的感性波澜,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泣或歌,或沉或昂。其“兴”自会而来,其“趣”甚会弥远,其“乐”更加无穷。

一般地讲,整体性阅读可提示学生从思想性方面去思考文章所揭示的历史、现象的本质,所描写的景和物对文章中心的作用,结构安排、记叙、说明方法有何技巧特点等。而局部阅读,侧重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有何典型意义,表露的情感有何熏陶作用,表达的观点你受到怎样的启示,蕴含的重点字词句有什么样的深义、新义或外义……这样边读边议、边读边思,学生自会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将会形成独特的见解,阅读的“质”也就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阅读形式与具体内容相结合。阅读形式应随文章内容而定。多样化的阅读形式对于激发中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从培养学生持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个高度来认识,还应该求阅读的丰实。要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选取必读之文,推荐必读之本。教师还应根据必读文本,规划出“阅读纲要”,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措施。指导帮助学生拟订出个人的阅读计划、内容、时间……措施明确了,学生的阅读劲头将会更足。

总之,我们要有目的,深层次、全方位地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通过阅读含英嘴华,终身受益。书声自应朗朗读,读知其味乐无穷。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彰显个性,张扬自我,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以下策略: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以此,为凸现学生个性铺设一片绿地,让学生富有个性地阅读,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一、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在于它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生命个体对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而,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民主的态度,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我们要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体验、理解和独特感受,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火花。例如,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待到山花烂漫时”,梅为什么在“丛中笑”?一石击起千层浪。我没有搬出教学参考用书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

光望着学生。有的说:“梅为战胜严寒而笑,是胜利的笑。”有的说“梅迎来百花盛开,是欣慰的笑。”也有的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会到来,梅的笑是乐观的笑。”……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学生打开了思维的空间,交流中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学生在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进行阅读时,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让你动感情?说说你的体会。”“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这些阅读要求,无不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正是学生这种独特的阅读感悟,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对课文问题设计,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好静,好的好动,有的喜欢一个人独立解决问题,有的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因材施教”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心理上的个别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学家们所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先生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孔子一生的教学实践都贯穿着“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原则。先天禀赋、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学生不一样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需求,学生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来自教师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的关怀与照顾,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育 世界各国一直在探讨个性差异和个别施教的问题。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尤其是电化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教学摆脱了课堂空间的限制,对象在扩大;另一方面在一般教学中如何适应个别差异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研究因材施教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要求,而有一部分较突出的孩子,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然而,确实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教学大纲的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在教学中除了要照顾大多数学生以外,还应非常重视观察和研究学困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原因,并加以校正。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能灵活的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承认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教好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家庭负责”,这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对某课题深钻教材,引经据典,上课滔滔不绝讲解课文,偶尔只喊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使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事与愿违。请问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哪几种?试用儿童主题活动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 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案例二: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真确的答案也算错。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 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体现课外阅读的个性化呢?现结合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给学生适当的问题,期待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但传统的教学多是语文教师与教学参考书规约下的一个格式化的枯燥流程。教师毫无休止地一味的将自己的解读思想、解读感悟甚至参考书的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把预设的唯一结论强求学生接受。学生陷入了记忆实用知识、接受机械的训练和建立标准化思维的汪洋大海之中,阅读和学习趣味消解殆尽。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阅读,并学会主动阅读,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学生的内在体验。 二、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倾听文本。 学生已经有了阅读的期待和兴趣,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倾听文本。教师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这道桥梁去探求文本的深层内涵,在阅读实践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仍有不给学生充裕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现象。“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教师只有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走进文本,倾听文本,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 三、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感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让他们表达验证自己认知、情感和思想的平台,即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融入文本,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阅读。 1、生活体验。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在参加2014年南京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中,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气温有多高》,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之上,我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选自科学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的内容,本课是这一单元第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实践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测量气温的高低,分析处理数据,敢于就数据中的情况与他人交流意见,并能体会标准化测量的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天气预报比较熟悉,会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但对气温值如何获取充满着好奇。学生在学习中初次接触温度表,对温度表的使用并不清楚,本课第一次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且通过数据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设计理念 从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出发,抓住学生对于科学的

强烈好奇心,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谈话方式轻松直接进入主题 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教学导入并不需要太复杂。不妨直接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气温是高还是低呢?有没有方法可以准确得知现在教室内的气温有多高呢?” 然后请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气温测量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二)通过观察,了解温度表的构造和使用 引入温度表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表,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温度表的构造。在学生感性描述的基础上,教师详细讲授摄氏度的概念,并规范了温度表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语言是丰富的。] 接下来和学生共同探讨温度表的使用和读数。这里尤其要区分好零上和零下两种不同的读法,并加以练习。 温度表的读写,是本课的重点。这里我特意放慢了讲解的速度,边讲解边板书,并让学生练习读写,以期学生区分好零上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并巧妙设计练习,调动

【个性化阅读教学】阅读思考个性化

【个性化阅读教学】阅读思考个性化 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文本会有共性的认可,但更多的是个性的感受。为此,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其独特性,实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一、指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要宽广一点。但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涉猎更广,理解更深。所以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我主要按照“自主阅读文本――引发独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积累”的模式进行多元化解读文本。首先,我给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思考,以引发独特性感受。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平等地对话,交流各人的阅读心得。最后再由师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品读《故乡》时,大家对文本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对辛亥革命不__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迷信、庸俗生活理念的讽刺,也有的认为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鞭挞,更有的认为是反映了命运轮回的悲剧。这些解读,都是由于阅读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具体感受,都有其可取

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我们教师应该尊重、鼓励他们。又如,在学习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时,我在课前不对学生介绍有关这篇课文的任何评论,而是首先让学生反复吟咏、品味文本。由于个体经验和体会的不同,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有的认为美在轻灵的语言,有的认为美在浪与海岸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的认为美在抒情的笔调……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指导学生“变式”解读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由于某些文本会以“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共鸣就会出现障碍,这时候往往需要某一种介质。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解读文本,以帮助他们找到这种介质,走上个性化的阅读之路。同一个文本有许多介质,就看阅读者个人的阅读修为和阅读方向。如在《孔乙己》中,有人以“笑”为介质来解读,有人以孔乙己的矛盾身份来解读,有人以猜测掌柜的心理来解读。

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分析精华)

四,案例分析题 1.某学校一位实习老师,教数学.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上黑板演示题目做不出题,就会骂人.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个学习不好的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把人家的头往黑板上撞,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最后厌学,不肯再读书了,连高中都没上. (1)这位数学实习老师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 答:⑴这位数学实习教师辱骂,体罚学生是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⑵分析: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从理想层面上看,教师要热爱学生;从原则层面上看,教师要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从规则层面上看,教师不准以任何借口歧视,侮辱,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的数学实习教师,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对学生的严格并不错,但必须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可是这位教师,对演示不出数学题目就要骂人,甚至对教了几遍还不会的学生,使用威胁性语言体罚甚至体罚学生.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2)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⑶严重结果:造成了这位学生厌学甚至弃学;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师德形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一次公开观摩课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女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而是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差生的一闪之念.一位女孩刚把有信心的眼睛抬起的时候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结果是心理过于紧张,老师启而不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平静一下语气温和地说了句:"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以后经

常锻炼就好了."这堂课使人感到,女教师用自己的爱在点燃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学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1)为什么说这位教师的爱是公正的,无私的 答(1)这位教师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弟子,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不凭个人好恶,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她既看到了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学生,更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学生.所以说她的这爱是公正的,无私的. (2)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这个案例给了我们许多启发:① 对在道德,智力,体能,运动,交往和情绪上,特别是家庭背景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普遍的关切;②对学生的看法公平公正,没有偏见,避免个人感情色彩的影响;③批改作业尺度一致;④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条件,能较好地控制课堂上不同学生的发言机会;⑤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谈话时,语气一样;⑥不夸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错误,不掩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错误;⑦不根据学习成绩的差异去处理学生做错的事;⑧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先调查清楚,不急于下结论,不偏袒一方;⑨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⑩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不同的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3.某市第二十中学有一批复习资料投放阅览室让学生查阅,可是第一天就少了6本.有的人主张严肃查处,可是校长却不然,他写了几句话贴出去:"作为校长的首要责任是,要使全校师生明白,二十中人的人格是无价的,然而朋友,你信吗投放的书少了6本."第二天有人送回了一本,校长又公开写道:"你送回的不仅是一本书,你送回了人格,送回了二十中良好的校风."第三天,其他5本也都送回了.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摘要: 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 情感活动,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 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做到乐读趣学,促进学生个性 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多元解读求异求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把自主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一、提倡“多元解读”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立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多元解读过程中张扬 个性,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1.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 好的心理环境。在多元解读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 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 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对此,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 态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另一方面, 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 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在语 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之一。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正是建立在这一标准之上的。对于正处于成长发展阶 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尚未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他们知识的积累 还比较肤浅,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因而他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难免会出现浅解、误解甚至曲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要从“多元解读”就是“多元价值观” 和“多元标准”的误区走出来,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 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 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 求每个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 交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三峡之秋》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刚上课时,我利用《话说长江》关于长江三峡的片断录像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 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 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写。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而 且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我的布置刚刚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有的读描写三峡早晨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描写三峡中午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摇头晃脑,读书声响彻教室。他们不仅用轻快的语调读出了三峡之晨的情新 明丽、中午的热烈奔放,而且读出了感情,陶醉于美丽的三峡美景中。那真是如 痴如醉,看得出,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 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

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学生个案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逆,男14岁。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他不遵守课堂和课余纪律,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前后摇摆着座椅,时而扭转头和同学说话,在老师的不断督促下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做事,作业常不完成,懒得做一些动脑思考的题目,只愿意完成或完成部分的语文、英语的抄写作业,学习上需要背、默的练习,一律是空白的。他个子高,肢体动作灵活,喜欢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所以还不时不进课堂,在操场与上体育课的同学打篮球,故成绩平平。而且脾气大,常闹事,不听家长的话,经常与家长反着干,常惹得家长为他担心。 二、家庭情况 造成小逆学习散漫,逆反心里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小逆的家庭情况来分析。小逆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寡言少语,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母亲在外做生意,由于工作时间关系,很晚回家。基本是由爷爷奶奶带,全家人中,他的父亲是独子,只有就此一个孙子,爷爷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与放任,凡事都依小逆,于是小逆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对他的教育,家长并没有找到存在问题的根源,教育之中总夹杂着溺爱。其家庭教育以母亲管教为主,父亲的教育,孩子心里根本不服气,在家庭里孩子心目中毫无父亲的尊严地位,母亲对他多数是宠爱。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不能令老师和家长满意,老师重视他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反映后,母亲常常会耐心地教育一番,父亲看不惯,有时就会一顿拳打脚踢、痛骂一顿,但母亲有时也比较护短,为其找理由开脱。尤其是其孩子与别的孩子争吵时,找出不正确的理由庇护。其母亲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成绩好就一切好,就在母亲这种包庇、从容下他学会说谎,编出一套美丽谎言,掩盖自己,甚至用一番哄话,先夺取母亲的信任,然后编出假话,母亲也真信了他。而有时母亲知道真相后,不是一顿揍,就是说,我也没办法了,打也打了,有时身上打青了都不管用,无药可救了。母亲对他也束手无策。 三、情况分析 根据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的表现,我做了以下分析: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探究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探究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说明阅读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读者自己来处理阅诸如阅读信息的获取、加工、整理、交流等事宜,其过程完全是“自我”的个性化行为,这种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与体验性等方面。遗憾的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不但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地充分地阅读文本,让学生获得“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等,而且非常强势地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加给学生,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在实践推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有理论依据的。一.个性化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的个性化,二是个性化教育。教育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教育的最高任务就是培养人的个性化,即培养具有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个性化的人。第二,教育过程的个性化。青少年个性化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主体作用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化。第三,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的个性化。个性化教育包括个性化教学、个性化德育和个性化管理。主要是指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化教育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个体。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自身的一定的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第二,教师和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本身要提高自我奋进的'目标,做自我发展的主人;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高自我奋进的目标,做自我发展的主人。我国是封建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至今都仍然严重存在着忽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催生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个性化。现代教学论整个思想体系的主旨是在教与学的统一中,重视教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育改革与发展就应当首先改革传统的“目中无人”的教育,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弘扬主体性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着力培养教育主体的个性化。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本次课程改革心理学理论的支柱。它有三个核心特征:一、学习应是积极的。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学习一定的内容时,必须对内容进行加工改造才能吸收。二、学习是建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将其与自己原有的信息建立联系,以便理解复杂信息。三、学习是积累。学生原有的基础对新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作用,表现在学什么、怎样学等方面。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原有的知识需要激活,再通过“同化”和“顺应”。这种积累不是知识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知识的累积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是对知识本身的一种超越。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一般发展理论”和现作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阅读教学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发展理论”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并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的指导。三.现代阅读教学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身为教育工作者,天天接触教育谈论教育,反对制度却又遵循制度,真是有很多的无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特长,我们不能苛求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优秀的,个个都是成绩最好的,个个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教师是“伯乐”,善于相马。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从新课程标准来看,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存在的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

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每个人都有成材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之所以说他不好,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只盯着他的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忽略了其他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真正做孔夫子的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着吧,我相信,我们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的美好!

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学生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学生个性化阅读 江西省吉安市石阳小学李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应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个性化阅读还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真正实现阅读的个性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较好地实施个性化阅读呢?我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量阅读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然,这“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并不是无目的读书,教师要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基础上的扩展: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要读文学性强的作品,扩大知识面要读科学性强的作品……这一切都需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略读、浏览和精读、积累是十分重要的。略读、浏览的目的是为精读、积累准备。加大阅读量,学生在浏览时就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在阅读教学时,学生就能补充新信息,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在课堂上充分发表独到的阅读见解。学生在精读时有了充足的积累,久而久之,就能将习得的语言内化吸收并在语言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以后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创作夯实了基础。因此,为个性化阅读奠定基础要从阅读的数量着手,增加积累;从阅读的积累落实,提高能力。 1.从阅读的数量着手。 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加强课外阅读量,勤做读书笔记,

个性化阅读读书计划

书香校园 ——个性化阅读读书计划 阅读化育气质,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了把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的思维乘着阅读的翅膀自由飞翔,我们必须回归本体,重视本体,倡导个性化阅读,把文学作品放还课堂。语文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开启心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语文课应姹紫嫣红、春色无限。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书是开启人类心灵的钥匙,对于中学生而言此时正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关键时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烈的,单靠课本传授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读书兴趣,以获得更多、更好的课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春色满园关不住,书香校园占枝头”,为此我们制定了本读书计划。 一、活动目的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以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

书习惯,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以及内在素质与教养。并拥有快乐积极的人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书是我的朋友。 2、全校再次掀起读书热潮,使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之气。 3、展现学生的个性理解,找到自己的“哈姆雷特”。 4、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二、读书宣言 “我读书我快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找到自己的那一个”。 三、行动口号 营造书香校园共享读书乐趣。 四、活动对象 初一、初二、初三年级 五、时间安排 初一、初二年级每周三课时的阅读课,初三年级每周两课时的阅读课。 六、读书形式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同时写好读书笔记,举行读书心得交流、背诵古诗比赛、读书征文、“读书之星”等活动。 七、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哈医大附属逸夫学校陶叶佩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我从教多年一直坚持的育人原则。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之内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 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学家们所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子就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都了如指掌,并据此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也常有不同的回答。有一次,仲由(即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实行,孔子对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听到就去做呢?”而对冉求说:“听到后就应该去做。”公西华见到这种情况有些疑惑,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人。”(意思是冉求平日遇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胆大好胜,所以我要压阻他。)孔子的因材施教的主张,是一条宝贵的教育经验。 世界各国一直在探讨个性差异和个别施教的问题。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尤其是电化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教学摆脱了课堂空间的限制,对象在扩大;另一方面在一般教学中如何适应个别差异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研究因材施教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接受训练,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要求,而且有一部分较突出的孩子,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让他们都做到“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然而,确实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教学大纲的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在教学中我除了照顾大多数学生以外,还非常重视观察和研究学困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原因,并加以校正。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形成对学习马马虎虎漠不关心的态度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长远动机;有的是因为有某种特殊爱好,迷恋着某种活动;有的是兴趣分散,不专心学习;有的是由于学习或生活方面的一时不顺利,改变了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这后一类学生多半由于有强烈荣誉感和自尊心,对学习上的失败特别敏感,由于条件不利,遭遇困难,就常以“不在乎”的表现掩饰自己的失败,久而久之,形成不正确对待学习的习惯。 对于这些学生,应当针对不同原因采取适当措施,帮助他们端正态度。 针对第一种学生,我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目的并树立远大理想;对于因迷恋游戏机、上网等荒废学业的学生则通过积极诱导,把他的特殊爱好与学习结合起来;而对第三种学生我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以学习为中心发展其他兴趣;至于最后一种学生,则需要培养他们对待困难或失败的正确态度,并积极帮助他们迅速摆脱这种不利的情况。 2.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特点 有的学生成绩不良是由于学习信心的不足或丧失;有的则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如缺乏足够的坚忍性、自制力等。造成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丧失的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缺课或教师工作的疏忽,使学生对课程中某些知识或技能掌握不完全或不巩固,跟不上班级的共同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对学习丧失信心,并且可能形成自信心不足的稳固的性格特点。另外,成人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家长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

个性化作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新范文

个性化作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个性化作文教学实验”是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脚步诞生的一项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实验,是“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旨在探索出一套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便于语文教师操作的作文教学新体系。自2002年起,实验开始在全国各地的400多所学校开展研究。 个性化作文的特征 个性化作文是指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习作,重在强调求异,尽量避免趋同。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自主。自主有以下五点要素:第一,自需的,而非盲目的。第二,自觉的,而非盲从的。第三,自愿的,而非被迫的。第四,自为的,而非包办的。第五,自由的,而非约束的。个性化作文需要适宜其生长的自由环境和自由的空间。 真实。只有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真实体验、真实生活,才能写出个性化的作文。这里所谓的真实,是广义的真实,既包括事件的真实,也包括情感的真实;既包括现实的真实,也包括想象的真实。 创新。创新,就是力求新颖、别致。人无我有是创新,人有我变也是创新。创新首先要独特,对学生作文来说,就是要求观察事物要有独特的视角,思考问题要有独特的方式,表情达意要有独特的手法。创新还要求深刻,作文有了深度,就有了个性。当然,创新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标准。小学生创新,只要力求新颖就可以了,而高中生就

要追求独特和深刻。 健康。个性化作文还要求健康,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与格调。“个性化作文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努力促使学生作文趋向个性化的教学机制。作文个性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发展学生健全个性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写作能力,使其作文具备个性化特征的过程。 个性化作文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作文教学个性化以作文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在发展学生作文个性化的过程中,推进语文教育的整体改革。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语文教学体系是由互相联系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开放系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是现象,其实质是整个语文教育都存在问题。作文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与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例如,我们不能脱离开阅读教学孤立地去谈写作教学,因为没有个性化的阅读,就很难有个性化的写作。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解决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问题,来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作文个性化的开展,必然会推动语文教育的整体改革。 个性化作文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个性化作文教学实验具有四项教学原则:一是学生自主的原则。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什么时候写、写什么、怎么写都应该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环境,并有针对性地作必要的辅导。坚持学生自主的原则,包括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适应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书面表达

教育学经典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意识,要和学

尊重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充满个性的学生,有的在学习上特别优秀,有的在行为表现方面做的很好,还有的顽皮活泼,但不管是哪种学生他都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够得到尊重。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在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对于人的教育问题上,由于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拥有自己不同的个性,我们老师在教育学生时首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多方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老师应深入学生的生活,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上的情况,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只有到了这些,才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才能对症下药。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尊重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平共处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决不能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允许学生和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得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即通过思考解答问题有新收获,有所提高。为使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提得当,我做到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使得自己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使自己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不致于使低层学生因台阶过陡而滋生惧怕心理甚至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层学生因学习台阶过缓而滋生骄傲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