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兰州战区

兰州战区

综 述

兰州战区位于我国西北部,位置突出,邻国多,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它是我国西部的重要门户,是“三北”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对于抗击敌人南犯东进,稳定战局,牵制、分散敌人力量,掩护北京战区翼侧,减少北京战区的压力,以至发挥“三北”战场整体力量,粉碎敌人入侵企图,都具有重要作用。
该战区西部,边境山脉相通,环绕分布,内有天山横亘东西,两大盆地又错列于天山南北。因此,有利于我依托天山及其周围的城镇组织防御,守护我国的西北门户。但该地区远离内地,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差,经济不够发达,交通不够便利,所以战时补给较为困难。战区东部,靠北部边境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无险可守,利于敌机械化部队行动;祁连山、贺兰山、狼山是这一地区的天然屏障,利于我组织防御,阻敌南犯东进,对保障北京战区翼侧安全有重要作用;黄土高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便利,利于我开展人民战争,可成为大量歼敌的有利战场;战区东南部,关中、汉中平原,位于战区纵深。该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交通便利,支援战争潜力较大,是战区的良好后方基地。兰州战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战争,以及外强对我蚕食、掠夺和入侵。宋朝抗金名将岳飞进攻金兵时,曾把主要方向指向了贺兰山。1226年成吉思汗进兵西夏,10万大军就是通过河西走廊进占酒泉、张掖,大败西凉、西夏的。1871年至1947年的七十余年间,沙俄从吉木乃、塔城、阿拉山口、伊宁等方向曾十多次入侵新疆。并先后从我国西北地区割占了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面积相当于四个江苏省。根据兰州战区的军事条件和外敌多次入侵本区的历史,本区的西部和东部,将是敌人入侵的重要方向。该区西部的额尔齐斯河谷、塔城盆地、阿拉山口和伊犁河谷是进入本区的主要边境通道,其地形较平坦,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战区的东部与北京战区相邻,战略价值十分重要。敌人从东部人侵时,可能主要指向贺兰山和河西走廊。贺兰山北部地形平坦开阔,无险可守,由银根盆地可直取贺兰山,进而夺景泰逼兰州,攻武威进走廊,并可南下黄土高原,威逼关中,也可经乌海或蹬口入河套,威胁北京战区翼侧,贺兰山对阻敌南犯东进具有重要作用。河西南廊,是连接东西的通道,又是重要的经济区,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河西走廊北部距边界较近,地形平坦开阔,便于机械化部队行动,由居延方向可直插酒泉、嘉峪关,控制河西走廊。 综上所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

中,本战区易形成东、西两个作战方向,在西部要以天山为依托组织防御。开展人民战争,长期坚守,独立作战;东部要以兰州为中心,以贺兰山、祁连山、黄土高原为依托组织防御,阻敌南侵东进,保障北京战区翼侧安全。

军事地理形势

兰州战区地处我国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个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 伊克昭盟的西部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阿里地区, 面积37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6%,是面积最大的一个战区。本战区西、北面分别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苏联和蒙古等国接壤,边界线长达7000 余公里;东、南面与北京、济南、广州、成都战区相连。
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藏量大,是我国的资源宝地;工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已初步建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和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同时还是我国重要的核试验基地,今后本区还将是我国重点开发建设的地区,有较大的经济潜力。
本区幅员辽阔,纵深宽广,地形复杂,战场回旋余地大。战区的东部紧连华北,是华北与新疆的中继地带,是支援新疆、确保华北翼侧安全的战略要地;西部新疆地区,地处边境,位置突出,是本区的前哨阵地,我国的重要门户。本战区历来是侵略者妄图分裂、蚕食的地区,沙俄曾利用晚清政府的软弱,多次以武力侵占这一地区,先后从我西北割占了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四个江苏省面积的总和,今后本战区仍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方向之一。

地形及对军事的影响

1、基本特征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与盆地相间,起伏显著,高低悬殊。兰州战区,除了青藏高原外,均属我国策二级阶梯地势,高山、盆地、平原组成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的地表形态,地势西北较高,逐渐向东南倾斜。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贺兰山、秦岭等山脉,构成了本区的地形骨干,其间分布着塔里木、准噶尔等盆地以及关中、汉中、银川等平原。整个地形起伏显著、高低悬殊,天山主峰和准噶尔盆地的艾丁湖,高差7589米。这种高山与盆地相间、地形起伏显著的地表形态,构成本区特殊的地形特征,是本区建立大纵深防御的有利条件。
山体庞大,群峰耸立,山脉多呈东西走向。庞大的山体,陡峭的山峰,是这一地区山体形态的突出特征,象莽莽昆仑、巍峨天山、刺天秦岭等,尊尊拔地而起,显露峥嵘。区内山脉走向较有规律,东西错列,起伏连绵,如天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秦岭等山脉,基本都是东西走向,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将地形分割成数个自然块,形成

一道道天然屏障。
荒漠广布,盆地宽大,绿洲点缀其间。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着沙漠、戈壁,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分布着面积多达73.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占全区总面积的 20.2%,绝大部分分布在巨大的盆地之中,如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中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及噶顺戈壁、诺明戈壁等,这些沙漠与戈壁构成盆地内的主要地形,形成“天上无飞鸟,地上无水草,百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荒凉景象和时而出现“海市蜃楼”的奇妙幻境,是部队机动的严重障碍。在通往沙漠内的河岸边、湖泊旁和固定沙丘上,生长着面积较大的胡杨林和小面积的半乔木灌木、半灌木、草本层等,形成荒漠中的绿洲。象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已达42万公顷,成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最大的绿洲,被称为“天然绿色走廊”;新疆于田县吐拉克“金字塔”沙山,已被绿洲包围;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绿洲面积已达390万亩。片片绿洲点缀着干旱荒漠地区,给荒漠带来了生机,绿洲又是富庶之地,是部队隐蔽、机动,就地补给的良好地区。
黄土分布集中,形态支离破碎。在本战区的东部地区,集中分布着三块黄土高原,即陇西、陇东、陕北黄土高原。因质地疏松,下渗作用强,天然植被遭受破坏,加之黄河主要支流发源、流经其间,以致把黄土高原切割的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大面积交错分布的塬、梁、峁奇特地貌。这种地形有利于部队隐蔽集结,但对机械化部队战术技术的发挥影响较大。

2、区域地形

新疆地区山势险峻,盆地宽大,地形复杂,位置突出,是我国西北门户。本区幅员辽阔,总面积达17l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相当于十七个江苏省的面积总和,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省级单位。这里集中了全国最大的盆地,最多的沙漠,而且山势高峻,地形极为复杂,加之本区又远离内地,位置突出,接壤国家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北的重要门户。
本区中部的天山,东西横贯,是新疆的重要依托,由三列近似东西向平行的山脉组成。大体分为西天山、西南天山和东天山三部分,总长约 3000 公里(西段有1200公里在苏境内 )宽250--400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海拔3000至5000米,主峰托木尔峰7435米;汗腾格里峰6995米,该峰以西沿中苏边界走向。天山群峰高峻崎岖,崖壁陡峭,有大小冰川6000余条,雪峰连绵1000余公里,6000米以上高峰40多个,山间有众多的小盆谷地。北坡有大片森林,南坡植被稀少。山区及其边缘,东西向公路较多,运动较方便,而贯穿山区的南北向公路较少,除兰新、乌(鲁木齐)库(尔勒

)铁路和公路外,只有库车一奎屯、库尔勒——伊宁、库尔勒——和静一一乌鲁木齐、哈密一一七角井——乔台等纵向公路翻越天山,而且多数要过达坂,易遭风雪危害,翻越山脊比较困难。天山地区,地势险要,纵深宽广,回旋余地大,特别是乌鲁木齐及其以西的西天山,便于屯兵储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进行人民战争的主要依托,有重要战略价值。东天山,是东疆的重要依托,又是吐鲁番、鄯善、哈密等地和兰新铁路的屏障。
本区北部的阿尔泰山不象天山那样雄伟壮观,但也是亚洲宏伟山系之一。呈西北东南走向,穿越中、苏、蒙三国疆界,全长2000公里, 位于我境的只有不长的南坡,长约500公里,海拔2500一3000米,主峰奎屯山,海拔4374米。 地势从山脚到分水岭呈阶梯状逐渐升高。在我方山坡上牧草旺盛,森林茂密。山的北、东坡面,自然景观较荒凉,人烟稀少。山间有简易公路和小路相通,但多数要翻越达坂,通行较困难,是北部边境的一道天然防线,与天山相互应,屏护着准噶尔盆地。
本区南部的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延至四川省西北部,长达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主峰木孜塔峰,海拔7723米。它高大雄伟,绵亘千里,横贯亚洲中部,是亚洲最长的东西向山脉,素有“亚洲脊柱”之称。昆仑山地形险要,它的北侧以3000-5000米的巨大高差俯临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南侧以缓坡与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接,并同阿尔金山、祁连山一起构成青藏高原北部的重界山。昆仑山气候干旱、空气稀薄,植被稀少,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居民很少。西部地面山上多为高原台地,山坡陡峭,深谷绝壁较多,干旱缺水,荒无人烟。除山口可南北通行外,翻越十分困难,可谓天险自成,屏护着本区南部。昆仑山、天山的连结点是帕米尔高原,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绝大部分由苏方控制),海拔多在 4600-6300米之间,气候寒冷,不少地区常年封冻。四季多大风,多地震,人烟稀少,景观荒凉。边境通往内外道路多,能通行汽车的道路少,是本区西南边境的屏障。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错列于天山南北,总面积达876万平方公里, 约占新疆总面积的52%。盆地一般由边缘向中央依次分为戈壁带、绿洲带和沙漠。 戈壁、
沙漠水源奇缺,人烟罕见。绿洲带河流、水渠纵横,植被茂密,经济较发达,城镇座落其中,是主要的经济区。由于盆地中大面积荒漠阻断交通,道路多沿盆地边缘环绕,穿行于绿洲之中,路况较好,是沟通战区联系的重要通道。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的准噶尔界山,由塔尔巴哈山、萨吾尔山、乌尔可下亦山、巴尔鲁

克山、玛依力山、扎伊尔山等组成,最高的山木斯岛山海拔3866米。大部分山势平缓,道路较稠密,山口通道较多,沿边境分布有额尔齐斯河谷、塔城盆地、阿拉山口等重要通道,这些盆地、谷地口子较大,宽度达50-80米,其中阿拉山口宽约20公里,而地形起伏不大,有道路通往腹地,是中亚进入新疆最为方便的地方,曾是历史上侵略者入侵的主要路线。准噶尔界山南北有天山、阿尔泰山屏护,且背靠准噶尔盆地,控制此地,可封锁边境口子,迟滞敌之进攻。
吐鲁番盆地位于本区东部,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海拔 150-960米,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陆地最低处。盆地中部为东西走向的火焰山,气候干旱、炎热,地表光秃,是著名的“火盆”,6-8月份平均最高气温达38℃以上,绝对最高气温49.6℃,地表温度可达75-76.6℃,人员易中暑,车辆易“开锅”,活动受限。绿洲主要分布在火焰山南北麓和托克逊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比较发达,盆地内铁、公路交通方便,但离开绿洲、水源奇缺,条件较差,对部队行动有一定影响。盆地内地形开阔,道路成网,吐鲁番库尔勒铁路与兰新铁路在此相交,是沟通北、南、东三疆联系的枢纽,又是敌实施纵深机降、伞降的良好地区。此地如被占领,可切断兰新铁路,割裂“三疆”的联系,造成乌鲁木齐的侧后威胁。此外,西藏阿里地区在军事上属于本区。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西面与尼泊尔、印度及印占克什米尔拉达克为邻。东西长600公里,南北宽约550公里,面积31万多平方公里。
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西端,一般海拔在4800米以上。山脉纵横,雪峰林立。北部有喀拉昆仑山,昆仑山自西向东绵延,中部冈底斯山斜贯全境, 南部沿边界有喜马拉雅山,形成天然屏障。北部山脉间有宽坦谷地,南部山间多为深谷陡坡,地形险要,通行困难。只有新藏(叶城一一普兰)、黑阿(那曲——狮泉河)、拉普(拉萨——普兰)三条干线公路和十余条支线,总长3520公里。多为简易路,路况差,受季节限制大。边境通外道路(山口)57条,其中通印49条,通尼8条, 可行汽车的只有两条,在斯潘古尔一一莫尔多山口和碟穆绰克——纳嘎栋山口。以上两条通路及空嘎山口等处便于敌人入侵,可直插新藏公路,切断阿里与新疆的联系,并威胁新疆后方之安全。
新疆地区东接甘青,南连西藏,西、西北、北三面分别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但、阿富汗、苏联、蒙古接壤,边界线长达5393公里,是边界线最长的省区。位置孤立突出,边境情况复杂,是较为敏感的是非之地。如果侵略者对我发

动战争,这一地区将是入侵者的重要进攻目标之一,并以此作为向内地大规模进攻的跳板,配合其正面作战。其目的一旦得逞,我国的西北门户将披打开,新疆将被割裂,对战区形势十分不利。坚守新疆,顶住侵略者的进攻,可稳定战区作战态势,减轻主战场的压力,从而为全局作战创造有利条件,故新疆的得失对战区乃至全国形势影响重大。
河西走廊南北地区。河西走廊东西横贯,祁连山、走廊北山南北错列,是沟通本区东西联系的咽喉要道,阻敌南进的重要依托。这一地区包括祁连山及其以北至中蒙边界的广大地区,祁连山走廊北山组成这一地区的地形骨干,是阻敌南进的重要依托,河西走廊横贯中部,既有东西交通之便、又有较富裕的经济条件,是本区重点防御的方向之一。
河西走廊长约1000公里,宽几公里至100 公里。走廊内部起伏较大,不少地方分布着干燥剥蚀的丘陵、山地。东部有武威平原,中部张掖、酒泉平原,西部疏勒河平原。平原中有沙碛、戈壁、绿洲断续分布。物产丰富,人口密集,交通发达,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通往新疆和中亚的要道。兰新铁路穿行其间,是内地通往新疆的唯一大动脉,河西走廊正是这一动脉的咽喉。
祁连山介于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之间,由一系列的西北----南走向的平行断块山组成。西起当金山口,东至乌峭岭,北临河西走廊, 南接柴达木盆地,全长850公里,宽100-300公里,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最高峰团结峰,海拔6300米。自北向南由西向东分为九条山脉,十大谷地。山势险峻,冰川发育,气候寒冷,顶部多数冰雪覆盖,山的阴坡上峡谷中有茂密的森林,地形较隐蔽。谷地平坦开阔,水源丰富,农牧业发展迅速。祁连山耸在于本区中部,北距边境仅300公里,地形较复杂,纵深较宽广,是本区的重要依托。但山区气候寒冷,山陡路险,地广人稀,给部队行动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散列于河西走廊北部的走廊北山,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北大山、雅布赖山等组成。山体不大。断续分布,远望似群山峻岭,近看则连绵小丘,海拔一般为1000--1500米。西部马鬃山山体破碎,岩峰尖峭,形似马鬃。山间地形开阔,车辆通行方便;东部合黎山、龙首山等,山体较窄,北缓荫陡,山间多分布戈壁、沙漠,有较多的隘口南北贯通;中部弱水两岸,平坦开阔,有道路通往边境,直插河西南廊中部,是进入走廊腹地的主要通道。走廊北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分布着面积较大的低山丘陵、戈壁沙漠,地势起伏小,山残丘低,戈壁滩岩石裸露,水源奇缺,部队机动困难。
本区位于

战区中部.北面又与蒙古接壤,既是连接新疆与内地的纽带,又是抗击入侵之敌的要地。控制此地,一则使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畅通;二能抗击由北部入侵之敌,掩护战区的指挥中心和后方部署;三可由侧后攻击进入华北之敌,确保主战场的翼侧安全,战略价值十分重要。
青海高原地区 地势高亢,群山环抱,盆地居中,是战区的纵深依托、沟通新疆与内地联系的中继地带、进入西藏的重要地区。本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由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青南高原等组成,周围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地形较闭塞,利于屯兵储物。兰青铁路已通至格尔木,公路翻越阿尔金山与新疆相通,青藏公路穿越昆仑山口进入西藏,这三条通道是内外联系的主要线路。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上陷落最深的一个巨大盆地。东西长约 850 公里,南北宽250公里,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海拔2500-3000米,是一个高原型盆地,地形和气候同塔里木盆地类同。盆地内有浩瀚的戈壁、广阔的草原、丰富的资源、肥沃的农田,是著名的“聚宝盆”。但该地区属高寒区,人烟稀少,盐湖广布,淡水缺乏,燃料不足。格尔木、大柴旦是通往甘、新、藏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转运站。青海湖盆地湖积平原宽广,水源较充足,可农可牧,是青海省的重要农牧区。
青南高原,主要由昆仑山及其支脉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和唐古拉山组成。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雪峰众多,山脉错列,气候寒冷,是本区南部的天然屏障。
青海高原,位于战区的纵深,是战区前后联系的中继地带,进入新疆的迂回通道,青藏运输线上的关键地区,地位也很重要。
黄土高原以及北部地区 西部山地纵贯,东部地貌破碎,是阻敌南进东侵的战略要地。这一地区包括陕北、甘、宁黄土高原的广大地区。黄土高原是这一地区的主体地形,贺兰山、乌峭岭、六盘山等组成本区的地形骨干。根据这一地区北部边境平坦开阔,纵深较浅,无险可守的特点,贺兰山首当其冲,将是抗击人侵者的要点。
贺兰山呈南北走向,长250公里,宽15-50公里,主峰俄博疙瘩海拔3556 米,巍峨险峻,形似骏马。西坡平缓,西坡断崖陡壁较多,中间高、南北低,山间横向谷地、缺口较多,是东西向主要孔道,山坡的阴面,林木茂密,具有良好的荫蔽条件。贺兰地处本区前沿,高大突出,形势险要,它北与卓子山、狼山形成屏障,扼控乌海、磴口方向,阻敌由此迂回进攻华北;西通走廊咽喉,并于景泰、兰州成一线相连,是河西走廊、兰州的右翼屏障;东南跨黄河与陕北高原相顾,可阻敌迂

回我纵深腹地,掩护后方安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贺兰山东部的银川平原,平坦开阔,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交通方便,有充足的物资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贺兰山与银川平原互为依托,以山控原,以原养山,利于贺兰山地区的长期坚守,独立作战。
黄土高原,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黄河三面环绕,地貌支离破碎,沟奎纵横,塬、梁、峁交错分布。以纵列南北的六盘山、子午岭为界,将高原分为陇西、陇东、陕北高原三大部分。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和乌峭岭之间,黄河斜穿此地,中、南部地区山体较完整,比高多在2500米左右,植被稠密,水源充足,沿河谷居民地较多。北部地区,河流深切黄土,形成许多相间分布的峡谷平川。古浪、景泰两要塞,西东向错列于兰州北部,兰新、包兰铁路分别穿行于两要塞之间,是从北面进入兰州的咽喉要道,乌峭岭、老虎山等地是控制要塞的要点。陇东、陕北高原,位于六盘山以东的陕西北部、古长城以南地区,黄土地貌较典型,沟壑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长度可达3-11公里,沟宽一般200-300米,深100-200米,道路婉蜒曲折,盘缠环绕,地形复杂,机械化部队机动、展开均受限制。高原中部的六盘山,又名陇山,大致南北走向,伸延200 多公里,一般海拔为2000米,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该山是兰州的后方依托,控制东西交通的要点,关中平原的北部屏障。
本区东邻北京战区,西接祁连山地,北连中蒙边界,南依战区后方,兰州深居其间,是战区核心地区和主要防御方向,战时对抗击来自北方入侵之敌,保障北京战区的翼侧,掩护本战区的后方,起着关键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秦岭南北地区 山势险要,平原广阔,是战区的良好后方。这一地区包括关中平原、秦巴山地、汉中盆地的全部地区。秦岭是本区的地形骨干,它南北瞰制汉中盆地、关中平原,并控制着宝成铁路的要害地段,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地势宽广,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便利,便于屯兵储物,是战区的良好后方。
关中平原,介于秦岭、陇中、陇西、陕北黄土高原之间,东起潼关,西至宝鸡,长约 360公里,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渭水流贯东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是重要的粮棉基地,目前小麦产量约占陕西省的85%,棉花产量约占陕西省的95%,是我战区后方重要的粮棉补给基地。二是重要的工业中心,有以西安、咸阳、宝鸡、兴平、渭南等城市,形成了机械、电力、纺织、化工、仪表、建材等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三

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关中交通运输相当发达,以西安、宝鸡、咸阳、孟源为中心,已形成重要的交通运输中心与枢纽。其中,西安是陇海铁路,西(安)韩(城)铁路和西
(安)余(下)铁路三条干、支线的交汇点;咸阳是陇海和咸(阳)铜( 川)铁路两条干线的交汇点,宝鸡是陇海和宝成两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成为联接大西北和大西南以及华北地区的纽带。关中公路目前已形成了以干线为骨架,支线为脉络,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全部的乡镇和90% 村都通了公路。并在渭河上架起了11座大桥。如此发达的交通运输事业,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条件,关中地形险固,北凭子午岭、六盘山,南依秦岭,东有淆函之固,黄河之险,西有散关、陇关为塞。四方为塞,关闭镇锁,进可攻,退可守,具有得天独厚的军事地理形势。数千年来一直是“关乎天下安危的命脉所在”。至今仍不失其军事意义。
位于本区中部的秦岭横亘东西,在本区长700余公里,南北宽100-200 公里,
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山体庞大,高峰入云,形势险峻。北坡险峻,峡谷较多,南坡较缓,谷地、盆地交错分布,山坡大部林木茂密,地形隐蔽,水源充足,是本区的重要依托,战区的后方要点。
秦岭南部的汉中盆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物产丰富,有陕南粮仓之称。工业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沟通了与川、鄂、豫的联系。我国第二条电气化铁路一一阳安线,东西穿越汉中平原,为本区提供了便利条件。北有秦岭雄峙,南有巴山屏蔽,汉水东西横贯,既有航运之利,又便广农积谷,隔秦岭与关中平原相连,形成岭南岭北两大富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以汉中为根据地,进占关中,最后击败项羽,夺取天下的。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地处战区的后方,战时可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本区又分别与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成都战区相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水系及军事的影响

1、基本特征

河少湖多,水量不丰。西北地区河流较少,多数河流沿山麓与盆地边缘分布,没于干旱的荒漠中。湖泊在西北并不少见,仅青海就有水面大于1 平方公里的湖泊266个。由于本战区干旱少雨,降水量极不均匀,个别地区年降水量只有15 毫米,造成大面积严重缺水和荒漠中的无流区。河流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受季节影响较大。在沙漠地区作战,水是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内流河多,河床不稳定。本战区是我国内流河最多的地区,黄河流域以西的广大地区,除额尔齐斯河外,均属

内疏河,是典型的内陆流域。水源大都来自冰雪融水,这些高山冰雪融水出山后水流大多渗入戈壁与沙漠,或汇注洼地,潴为湖沼。位于山区的河流,河床形成属自然切割,河床基本稳定。河道依地弯曲,两岸悬崖绝壁,水流湍急,底多卵石、巨石或沙砾;平原河道宽阔平坦,水浅流缓,因底质松软,洪水冲刷,河床稳定性差,易改造。河水深浅不一,常水期徒涉河段多,一般不成障碍。春、夏季有汛期,特别是夏季暴雨来临,与冰雪融水一起汇涌河道,易泛滥成灾,对军事行动有一定影响,枯水期因地区不同而长短不一,一般在3--5月份。天气寒冷,冰雪不化,河流无源补充,枯竭或结冰,对军事行动影响不大。部分河湖矿化度高,水质较差。本区大多数河流的矿化度不高,水质良好,可供人畜饮用和机械用水。但有的河流河水含盐量很高,水味苦涩,如宁南地区的苦水河、清水河及陇西的祖后河、关川河等,饮后易腹泻、腹痛。因本区气候干燥,
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湖水日益浓缩,入湖径流带来的盐分不断积累,使水质日趋盐化,不少湖泊成为咸水湖,如青海湖矿化度为13.1克/升, 湖水既不能饮用,也不宜作为工农业的水源。

2、河流

黄河 本区河段属上游部分,长约3000余公里。依河道特性可分三段,青海东部、贵德以上为河源段,河道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草甸,河水较清,水流稳定;贵德以下至宁夏平原西部的青铜峡为峡谷段,长878公里,约占全段的40%。峡谷段沿岸岩石坚硬,崖壁陡峻,比高多在50-500米,常水期河宽50-30米,水深1.7-5米,流速1.5-2米/秒, 洪水期(6-10月)河宽60-450米,水深6-17米,流速4.5-6米/秒,该段进入盆地、川地,河床更宽展, 常水期河宽200-300米,水深2.5-3.5米,流通1.4-1.7米/秒,洪水期河宽250-700米,水深9-11米,流速5--6米/秒,全段多系沙、石河底,河水一般不封冻,其间有主要渡口40余处,桥梁16座;青铜峡以下宁夏平原及河套平原为冲积平原段,长861公里。河床平稳,水流缓慢,岸高2-5米, 崩塌严重,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常水期河宽250-1000米,水深1.5-3米,流通0.9-1.6米/秒,洪水期(7-10月),河宽450-3000米,水深8 -15米,流速3-5米/秒,河底多为泥沙或沙石,11月至翌年2月为封冻期,冰厚0.4-1米, 青铜峡以下河段主要渡口有10余处,桥梁5座,是跨越黄河的重要设施。
黄河支流多,在本区源出祁连山的湟水、大通河,西秦岭的洮河,黄土高原区的无定河、洛河、径河、葫芦河、渭河、清水何等。这些河流一般水面宽十几米到几十米

,水深l-3米。河流的下游部分依靠桥梁渡船,上游部分一般不成障碍。黄河是本区障碍最大的河流。洪水、凌汛是最大的威胁。夏秋易发洪害,春冬易发凌汛,使河堤决口。在解放前的2000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1590多次。1933年的洪水在西起宁夏东至山东河段有72处决口,淹死 18000余人。在这一地区作战既要克服黄河对兵力机动的障碍,又要注意预防黄河洪、凌汛之灾。
汉水 源于汉中西部山地,穿行于陕南盆地之间,东进武汉入长江,在本区长783公里。除汉中、安康盆地外,多沿山谷穿行。两岸高山峡谷,河岸陡, 多急流险滩。河宽120-280米,水深1.2-4.7米,流速0.8-1.8米/秒,底为沙石。上游河段徒涉场较多,一般不成障碍,下游河宽,水深流急,非乘舟跨桥不能通过。此外固城以下河流可行驶60吨的船只,便于水上运输。
额尔齐斯河 发源于阿尔泰山的南麓, 向西北经苏联境内入北冰洋, 全长4050公里,我国境内长593公里,常水期河宽为30-150米,水深1-2米,流速 0.6-2米/秒;洪水期加倍。除洪水期外,一般可徒涉。结冰期在11月至翌年4 月,其中12月至翌年3月封冻。河上有较多的桥梁,渡口和徒涉场,部队机动方便。伊犁河 发源于西天山的东部,多由冰雪融水汇成,向西流入苏方巴尔喀什湖,
在我国境内长134公里,常水期河宽180-250米,水深 2--3米,流通2.2米/秒,可通行小型船只,不能徒涉。河底为岩石、卵石。东段河流的西岸,断崖较多,崖上为台地,一般高出水面 6-30米。西段河岸有崩塌地段,涉越困难。沿岸沼泽、芦苇、灌木较多。伊犁以东分支为三支: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河流常水期宽30-90米,水深1-3米,河底多为沙砾或岩石,河岸较陡,结冰期每年11月至翌年3月,冰层较薄,不能通行。伊犁河是新疆地区障碍最大的河流。 河上桥梁、渡口较少,对部队机动有一定影响。
塔里木河 我国最大的内陆河,由发源于塔里木盆地周围山区许多支流汇集而成,全长2179公里,主要支流有阿克苏河、叶而羌河、和田何等,每年以径流量15.89亿立方米消失于戈壁沙漠中,常水期河宽20-100米,水深1-3.4米, 河底为细沙,两岸地形开阔,并有大面积的断续绿洲,洪水期不能徒涉,结冰期为12月至翌年2月下旬,冰层厚0.3-0.55米,便于通行。

3、湖泊水库

西北地区水库较多,大小湖泊水库,星罗棋布,可供部队人、畜和机械用水。湖泊 西北地区内流河发育,形成了较多的湖泊。全区共有湖泊1000余个,是湖泊较多的地区之一。较大的湖泊有:青海湖、博斯腾湖、乌伦古湖、鄂陵湖、哈拉湖、扎陵

湖、赛里木湖、吉乃湖等,面积都在150平方公里以上,蓄水量在15亿立方米以上。最大的是青海湖,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储蓄水量854.5亿立方米。山区湖泊分布于沟谷盆地,靠河水和雨水补给,水量较丰富,水位基本稳定;平原湖泊分布于河流下游尾闾部分,成为内陆河的归宿地。湖面水位因河水径流量大小而变化,一般6一8月水位最高。由于农田用水和渗透蒸发,多数湖泊有缩小和干涸之势,如艾比湖、罗布泊、玛纳斯湖等。还有的湖泊因河床改道出现了游移湖,如罗布泊、玛纳斯湖和居延海等。湖泊资源较丰富,不少湖泊盛产盐、碱、芒硝和石膏等化工材料。随着湖面的缩小,湖滨草甸和沼泽广泛发育,水草丰富,成为优良的牧场。
水库 西北地区共有水库1400余座,1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龙羊峡、刘家峡、安康等水库。基本上可分为山区水库、平原水库与涝坝、池塘等。山区水库多为拦河式,平原为灌注式。水源主要是河水供给,涝坝和池塘多在新疆的南部地区。水库里的水质较好,是战时用水的重要来源。水库的质量不一,一般山区水库质量较好,多为卵石、块石砌成,堤坝坚硬;平原水库堤坝为沙质粘土和砾石沙砌成,质量较差,大部分水库防洪抗震能力差,易遭破坏。不少较大的水库下游有重要城镇和大型电站,如黄河上游的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白龙江、双塔堡水库等,如遭破坏,后果严重,战时应加以防护。

气候及对军事的影响

1、基本特征

干旱少雨,降水极不均匀 西北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相对湿度最低的干旱地区,除汉中、关中、伊犁、塔城等,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均在 750毫米以下。新疆南部年降水量不足80毫米,阿拉善高原东部和河西走廊 100毫米左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最少的一年降水量为0.5毫米。大气干燥,水源奇缺,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水是当务之急。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 西北多数地区冬春寒冷,且时间较长,1月份最冷,大部地区最低气温在—23℃,局部地区达一40— —50℃。 部队在这种条件下行动,易造成人员冻伤、机械受损、武器性能不易充分发挥。夏季炎热,空气干燥,辐射强烈,烈日下,热浪滚滚,空气灼脸,地面蒸烫。吐鲁番盆地夏季中午地表温度可达75℃以上,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自古有“火州”之称。由于气温不稳定,年、日变化都很大,平均年较差在35%℃以上,如准噶尔盆地可达40-50℃。塔里木盆地中部可达50-60℃;年平均日较差一般在11℃以上,南疆和河西走廊可达16-20℃,最大日较差达20-30℃。1970年7月,在腾格里沙漠地区

, 午间沙面温度70℃,可以焖熟鸡蛋。到了午夜降至一30℃,军用雨衣冻得只举起一角,就能立直空中。所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因此夏季在这些地区行动不仅要防暑,而且要防寒。西北高寒山地气候特征:一是严寒,由于气候寒冷,加上风大,手脚易冻僵失灵,肢体暴露部分易冻伤,还可因此引起高原特发病症,武器也经常故障;二是缺氧、气压低,高原空气稀薄,气压低,在海拔5000米的地区,气压降低50%,含氧量相对减少,人员因缺氧引起头痛、头晕, 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和恶心呕吐等高山反应,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
四季多大风 西北地区春季近地面层气温上升很快,空气不稳定,多造成大风天气。特别是山谷隘口,大风日数和风速达到惊人程度,如阿拉山口平均全年大风日163.8天,达扳城达128天。在较干旱的地区有时沙暴伴生,大风起,风沙滚滚,遮天蔽日。如1973年的一天傍晚,在镇北堡(银川西北约20余公里)一次大风吹了四小时,将木质的沥清电杆的迎风面削去一厘米;归队的汽车因迎风而开不动,只好停靠在公路旁,轮胎被沙土埋没;晚归的羊群被吹得无影无踪,用“飞沙走石,遮天盖地”来形容沙漠中的风沙是恰当的。

2、区域气候

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北部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南部为暖温带干旱气候。基本特点是干旱少雨,大风多;冬季严寒期漫长,夏季炎热期短暂;气温变化急剧,年温差、日温差大。北部富蕴、清河一带是全国最冷地区之一,高山地区常年冰雪覆盖。吐鲁番是全国最热的地区之一,是著名的“火盆”。各地区降水量相差很大,一般山区多,盆地少,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天山山地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而若羌、且未一带不超过15毫米。此外寒潮、冷空气时常造成气温剧降,沿乌拉尔山南下的冷空气,自西北路径入侵该区。北疆降温大,南疆降温小,1966年12月17日至19日三天连续降温大于36.1℃。1955年4月12日至15日四天连续降温18.4℃。寒潮和冷空气入侵时常引起大风、雨、雪天气,造成自然灾害。
青海地区 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干燥、多风、缺氧,是本区的主要特征。全省年平均气温-3.7℃-6℃,1月份最冷,极端最低气温达-42℃;七月份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0℃。平均降雨量为16—6 2.4毫米,属高寒荒漠干旱区。大风天气较多,2--4月的12-21时,多刮大风,大风日数在23-104天,由于地势高,气压低,空气密度多在 0.71-0.80公斤/立方米之间,纯水佛点在84℃-87℃。人员在此活动有一个适应过程。
陕甘

宁及其北部地区 气温剧变、少雨干旱,风大沙多是这一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气温自南向北,由低到高递降,青南高原、祁连山最冷,极端最低气温一42℃。夏季平均气温8-28℃,极端最高气温20-42℃。戈壁沙漠地区日温差30 ℃以上,地面温度可达70℃,在无风或微风的中午及午后,由于近地面层受热程度(密度)不同和阳光的折射作用,常映现“海市蜃楼”的景象。本区干旱少雨,降水量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疏勒河下游,柴达木盆地不到50毫米,而祁连山中、东段在400毫米以上。六、七、八月有时降雨集中,易发生暴雨、山洪、 泥石流等灾害。大部地区雨量小,蒸发快,大气干燥,晴天多,云雾稀少,能见度好。春、夏多风,各地最大风速多在九级以上,呼鲁赤古特、安西、茶卡、贺兰山等曾在十二级以上。沙暴天气,在北部一年出现二、三十天,最多八、九十天。大风起时,飞沙走石,弥漫遮天,能见度仅几米,刮飞帐蓬,刮散畜群,埋没道路,填平沟渠。对车辆行驶、飞机飞行、无线电联络和观察射击等均有影响,除此之外,青南高原和祁连山,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初到人员有高山反应。
秦岭以南地区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暖带半湿带润气候。基本特点是气候湿润水量充沛。秦岭为界,北坡较干冷,年平均气温小于10℃,l 月份均温一5℃,7月份仅18℃,年降水量约800毫米:岭南地区,年平均气温16℃,l月份均温2-3℃,7月份均温26-28℃,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秦岭南部气候和整个西北气候相比,别具一格,自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良好的养生之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