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数学试题汇编数学归纳法

高考数学试题汇编数学归纳法

高考数学试题汇编数学归纳法
高考数学试题汇编数学归纳法

第四节 数学归纳法

高考试题

考点一 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问题

1.(2013年江苏卷,23)设数列{a n }:1,-2,-2,3,3,3,-4,-4,-4,-4,…,()()11

1,,1k k k k k ----

……,…,即当

()12k k -

k k +(k ∈N *

)时,a n

=(-1)

k-1

k.记S n =a 1+a 2+…+a n (n ∈N *).对于l ∈N *

,定义集合P l ={n|S n 是a n 的

整数倍,n ∈N *

,且1≤n ≤l}.

(1)求集合P 11中元素的个数; (2)求集合P 2000中元素的个数.

解:(1)由数列{a n }的定义得a 1=1,a 2=-2,a 3=-2,a 4=3,a 5=3,a 6=3,a 7=-4,a 8=-4,a 9=-4,a 10=-4,a 11=5, 所以S 1=1,S 2=-1,S 3=-3,S 4=0,S 5=3,S 6=6,S 7=2,S 8=-2,S 9=-6,S 10=-10,S 11=-5, 从而S 1=a 1,S 4=0×a 4,S 5=a 5,S 6=2a 6,S 11=-a 11, 所以集合P 11中元素的个数为5. (2)先证:S i(2i+1)=-i(2i+1)(i ∈N *

).

事实上,①当i=1时,S i(2i+1)=S 3=-3,-i(2i+1)=-3,故原等式成立; ②假设i=m 时成立,即S m(2m+1)=-m(2m+1),

则i=m+1时,S (m+1)(2m+3)=S m(2m+1)+(2m+1)2

-(2m+2)2

=-m(2m+1)-4m-3=-(2m 2

+5m+3)=-(m+1)(2m+3).

综合①②可得,S i(2i+1)=-i(2i+1).

于是S (i+1)(2i+1)=S i(2i+1)+(2i+1)2

=-i(2i+1)+(2i+1)2

=(2i+1)(i+1).

由上可知S i(2i+1)是2i+1的倍数, 而a i(2i+1)+j =2i+1(j=1,2,…,2i+1),

所以S i(2i+1)+j =S i(2i+1)+j(2i+1)是a i(2i+1)+j (j=1,2,…,2i+1)的倍数. 又S (i+1)(2i+1)=(i+1)(2i+1)不是2i+2的倍数, 而a (i+1)(2i+1)+j =-(2i+2)(j=1,2,…,2i+2),

所以S (i+1)(2i+1)+j =S (i+1)(2i+1)-j(2i+2)=(2i+1)(i+1)-j(2i+2)不是a (i+1)(2i+1)+j (j=1,2,…,2i+2)的倍数, 故当l=i(2i+1)时,集合P l 中元素的个数为1+3+…+(2i-1)=i 2

,

于是,当l=i(2i+1)+j(1≤j ≤2i+1)时,集合P l 中元素的个数为i 2

+j.

又2000=31×(2×31+1)+47,

故集合P 2000中元素的个数为312

+47=1008.

2.(2012年重庆卷,理21)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满足S n+1=a 2S n +a 1,其中a 2≠0. (1)求证{a n }是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 (2)若a 2>-1,求证S n ≤

2

n

(a 1+a n ),并给出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 证明:(1)法一 由S 2=a 2S 1+a 1得a 1+a 2=a 2a 1+a 1, 即a 2=a 2a 1,因a 2≠0,故a 1=1,得

2

1

a a =a 2, 又由题设条件知S n+2=a 2S n+1+a 1,S n+1=a 2S n +a 1, 两式相减得S n+2-S n+1=a 2(S n+1-S n ), 即a n+2=a 2a n+1,

由a 2≠0,知a n+1≠0,因此2

1

n n a a ++=a 2. 综上,

1n n

a a +=a 2对所有n ∈N *

成立,从而{a n }是首项为1,公比为a 2的等比数列. 法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 n =1

2n a -,n ∈N *

.

当n=1时,由S 2=a 2S 1+a 1,得a 1+a 2=a 2a 1+a 1, 即a 2=a 2a 1,再由a 2≠0得a 1=1,所以结论成立.

假设n=k 时,结论成立,即a k =12k a -,

那么a k+1=S k+1-S k =(a 2S k +a 1)-(a 2S k-1+a 1)=a 2(S k -S k-1)=a 2a k =2k a ,

这就是说,当n=k+1时,结论也成立.

综上可得,对任意n ∈N *

,a n =12n a -.

因此{a n }是首项为1,公比为a 2的等比数列. (2)法一 当n=1或2时,显然S n =2

n

(a 1+a n ),等号成立. 设n ≥3,a 2>-1且a 2≠0.

由(1)知a 1=1,a n =12n a -,

所以要证的不等式化为

1+a 2+22a +…+1

2n a -≤

2

n (1+1

2n a -)(n ≥3), 即证:1+a 2+22a + (2)

a ≤

12

n +(1+2n

a )(n ≥2). 当a 2=1时,上面不等式的等号成立.

当-11时, 2r a -1与2n r a --1(r=1,2,…,n-1)同为正. 因此当a 2>-1且a 2≠1时,总有(2r a -1)( 2n r a --1)>0, 即2r a +a n-r

<1+2n a (r=1,2,…,n-1).

上面不等式对r 从1到n-1求和得

2(a 2+22a +…+12n a -)<(n-1)·(1+2n a ), 由此得1+a 2+22a +…+2n a <

12

n +(1+2n

a ). 综上,当a 2>-1且a 2≠0时,有S n ≤

2

n

(a 1+a n ), 当且仅当n=1,2或a 2=1时等号成立. 法二 当n=1或2时,显然S n =2

n

(a 1+a n ),等号成立. 当a 2=1时,S n =n=

2

n

(a 1+a n ),等号也成立. 当a 2≠1时,由(1)知S n =22

11n

a a --,a n =1

2n a -.

下证:

2211n

a a --<2

n (1+12n a -)(n ≥3,a 2>-1且a 2≠1). 当-1

(n-2)2n a +na 2-n 1

2n a -

当-1

2n a ->0,

故f(a 2)=(n-2)2n a +na 2(1-22n a -)<(n-2)|a 2|n

即所要证的不等式成立. 当0

f ′(a 2)=n[(n-2) 12n a --(n-1)22n a -+1]=ng(a 2). 其中g(a 2)=(n-2) 12n a --(n-1)22n a -+1, 则

g ′(a 2)=(n-2)(n-1)(a 2-1) 32n a -<0,

即g(a 2)是(0,1)上的减函数,故g(a 2)>g(1)=0, 从而f ′(a 2)=ng(a 2)>0,进而f(a 2)是(0,1)上的增函数, 因此f(a 2)1时,令b=

2

1

a ,则0

1111n

a a ??- ???-<2n 1

211n a -??????+ ???????, 两边同乘以1

2n a -得所要证的不等式.

综上,当a 2>-1且a 2≠0时,有S n ≤

2

n

(a 1+a n ), 当且仅当n=1,2或a 2=1时等号成立.

考点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1.(2012年湖北卷,理22)(1)已知函数f(x)=rx-x r

+(1-r)(x>0),其中r 为有理数,且0

(2)试用(1)的结果证明如下命题:

设a 1≥0,a 2≥0,b 1,b 2为正有理数.若b 1+b 2=1,则11b a 2

2b a ≤a 1b 1+a 2b 2;

(3)请将(2)中的命题推广到一般形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所推广的命题. 注:当α为正有理数时,有求导公式(x α

)′=αx α-1

.

解:(1)f ′(x)=r-rx r-1

=r(1-x r-1

),

令f ′(x)=0,解得x=1. 当01时,f ′(x)>0,

所以f(x)在(1,+∞)内是增函数. 故函数f(x)在x=1处取得最小值f(1)=0. (2)由(1)知当x ∈(0,+∞)时,有f(x)≥f(1)=0, 即x r

≤rx+(1-r)①

若a 1,a 2中有一个为0,则11b a 22b a ≤a 1b 1+a 2b 2成立;

若a 1,a 2均不为0,由b 1+b 2=1,可得b 2=1-b 1, 于是在①中令x=

1

2

a a ,r=

b 1, 可得1

12b a a ?? ???

≤b 1·12a

a +(1-

b 1),

即11b a 1

12

b a -≤a 1b 1+a 2(1-b 1), 亦即11b a 22b a ≤a 1b 1+a 2b 2.

综上,对a 1≥0,a 2≥0,b 1,b 2为正有理数且b 1+b 2=1,总有11b a 22b a ≤a 1b 1+a 2b 2.②

(3)(2)中命题的推广形式为:

设a 1,a 2,…,a n 为非负实数,b 1,b 2,…,b n 为正有理数. 若b 1+b 2+…+b n =1,

则11b a 22b a …n b n a ≤a 1b 1+a 2b 2+…+a n b n .③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当n=1时,b 1=1,有a 1≤a 1,③成立.

假设当n=k 时,③成立,即若a 1,a 2,…,a k 为非负实数,b 1,b 2,…,b k 为正有理数,且b 1+b 2+…+b k =1,

则11b a 22b a …k b k a ≤a 1b 1+a 2b 2+…+a k b k .

当n=k+1时,已知a 1,a 2,…,a k ,a k+1为非负实数,b 1,b 2,…,b k ,b k+1为正有理数, 且b 1+b 2+…+b k +b k+1=1, 此时00,

于是11b a 2

2b a …k b k a 11

k b k a ++=1

1

2111

111112k k k k k b b b b b b b k

a a a ++++----?? ? ???

(1)

1k b k a ++.

111k b b +-+211k b b +-+…+1

1k

k b b +-=1, 由归纳假设可得1

111

k b b a +-21

12

k b b a +-…11k k b b k

a

+-≤a 1·

111k b b +-+a 2·2

1

1k b b +-+…

+a k ·

11k k b b +-=11221

1k k

k a b a b a b b ++++-……, 从而11

b a 22

b a …k b k

a 11

k b k a

++≤1

1112211k b k k k a b a b a b b +-+??+++ ?

-??

(1)

1k b k a ++.

又因(1-b k+1)+b k+1=1, 由②得1

1112211k b k k k a b a b a b b +-+??

+++ ?

-??

(1)

1k b k a ++≤

11221

1k k

k a b a b a b b ++++-……·(1-b k+1)+a k+1b k+1=a 1b 1+a 2b 2+…+a k b k +a k+1b k+1.

从而11b a 2

2b a …k b k a 11k b k a ++≤a 1b 1+a 2b 2+…+a k b k +a k+1b k+1.

故当n=k+1时,③成立.

综上所述,对一切正整数n,所推广的命题成立.

2.(2011年湖南卷,理22)已知函数f(x)=x 3

(1)求函数h(x)=f(x)-g(x)的零点个数,并说明理由;

(2)设数列{a n }(n ∈N *

)满足a 1=a(a>0),f(a n+1)=g(a n ),证明:存在常数M,使得对于任意的n ∈N *

,都有a n ≤M.

(1)解:由h(x)=x 3

,x ∈[0,+∞),

而h(0)=0,且

所以x=0为h(x)的一个零点,且h(x)在(1,2)内有零点, 因此h(x)至少有两个零点.

h ′(x)=3x 2

-1-1

212

x -,

记? (x)=3x 2

-1-1

212

x -,

则?′(x)=6x+

3

214

x -. 当x ∈(0,+∞)时, ?′(x)>0, 因此? (x)在(0,+∞)上单调递增, 则? (x)在(0,+∞)内至多只有一个零点.

又因为? (1)>0, ?)<0,则? (x)在,1)内有零点, 所以? (x)在(0,+∞)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记此零点为x 1, 则当x ∈(0,x 1)时, ? (x)< ? (x 1)=0, 当x ∈(x 1,+∞)时, ? (x)> ? (x 1)=0. 所以当x ∈(0,x 1)时,h(x)单调递减,

而h(0)=0,则h(x)在(0,x 1]内无零点且h(x 1)<0;当x ∈(x 1,+∞)时,h(x)单调递增,则h(x)在(x 1,+∞)内至多只有一个零点.

因此h(x)在(0,+∞)内只有一个零点. 综上所述,h(x)有且只有两个零点.

(2)证明:记h(x)的正零点为x 0,即3

0x =x 0

①当a

而32a =a 1030x ,

因此a 2

假设当n=k(k ≥1,k ∈N *

)时,a k

则当n=k+1时,由31k a +=a k 0=3

0x 知,a k+1

,a n

②当a ≥x 0时,由(1)知,h(x)在(x 0,+∞)上单调递增,

则h(a)≥h(x 0)=0,即a 3

≥,

从而3

2a =a 1≤a 3,

即a 2≤a,由此猜测:a n ≤a.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n=1时,a 1≤a,成立.

假设当n=k(k ≥1,n ∈N *

)时,a k ≤a 成立,

则当n=k+1时,由3

1k a +=a k a 3知,a k+1≤a, 因此当n=k+1时,a k+1≤a 成立. 故对任意的n ∈N *

,a n ≤a 成立.

综上所述,存在常数M=max{x 0,a},使得对于任意的n ∈N *

,都有a n ≤M.

模拟试题

考点一 用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问题

1.(2011淮安模拟)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方程x 2

-a n x-a n =0有一根为S n -1(n ∈N *

).

(1)求a 1,a 2;

(2)猜想数列{S n }的通项公式,并给出证明.

解:(1)当n=1时,方程x 2

-a 1x-a 1=0有一根为S 1-1=a 1-1,

∴(a 1-1)2

-a 1(a 1-1)-a 1=0,

解得a 1=

1

2

. 当n=2时,方程x 2

-a 2x-a 2=0有一根为S 2-1=a 1+a 2-1=a 2-12

, ∴(a 2-

12)2-a 2(a 2-1

2)-a 2=0, 解得a 2=

1

6

. (2)由题意知(S n -1)2

-a n (S n -1)-a n =0, 当n ≥2时,a n =S n -S n-1, 代入上式整理得,S n S n-1-2S n +1=0, 解得S n =

1

1

2n S --. 由(1)得S 1=a 1=12,S 2=a 1+a 2=12+16=23

. 由S n =

1

1

2n S --得S 3=34,S 4=45.

猜想S n =

1

n n +(n ∈N *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1时,结论成立.

②假设n=k(k ∈N *

,k ≥1)时结论成立,即S k =

1

k

k +, 当n=k+1时,S k+1=

12k S -=1

11

k k -+=12k k ++.

即当n=k+1时结论成立. 由①②知S n =

1

n

n +对任意的正整数n 都成立.

2.(2012天津汉沽二模)如图所示,P 1(x 1,y 1)、P 2(x 2,y 2)、…、P n (x n ,y n )(0

=3x(y ≥0)上的n 个点,点A i (a i ,0)(i=1,2,3,…,n)在x 轴的正半轴上,且△A i-1A i P i 是正三角形(A 0是坐标原点).

(1)写出a 1、a 2、a 3;

(2)求出点A n (a n ,0)(n ∈N *

)的横坐标a n 关于n 的表达式并证明.

解:(1)a 1=2,a 2=6,a 3=12.

(2)依题意,得x n =

12n n a a -+,y n ·1

2

n n a a --,

由此及2

n y =3·x n 得·

12n n a a --)2=3

2

(a n +a n-1), 即(a n -a n-1)2

=2(a n-1+a n ).

由(1)可猜想:a n =n(n+1)(n ∈N *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予以证明: ①当n=1时,命题显然成立;

②假定当n=k 时命题成立,即有a k =k(k+1), 则当n=k+1时,由归纳假设及(a k+1-a k )2

=2(a k +a k+1),

得[a k+1-k(k+1)]2

=2[k(k+1)+a k+1],

即21k a +-2(k 2

+k+1)a k+1+[k(k-1)]·[(k+1)(k+2)]=0,

解之得,a k+1=(k+1)(k+2)(a k+1=k(k-1)

考点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2013江苏省盐城市高三模拟)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2,a n+1=1n n a +-(n+1).

证明:a n >n(n ≥3).

证明:①因为a 1=2,a 2=2,所以a 3=32a -3=5>3.即n=3时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k 时,不等式成立,即a k >k(k ≥3), 则当n=k+1时,

a k+1=1k k a +-(k+1)>k k+1

-(k+1)≥k 4

-(k+1)=(k+1-1)4

-(k+1)=04C (k+1)4

-14C (k+1)3

+24C (k+1)2

-34C (k+1)+44C

-(k+1)=(k+1)4

-4(k+1)3

+6(k+1)2

-4(k+1)-(k+1)+1>4(k+1)3

-4(k+1)3

+(k+1)2

+1>k+1.

即a k+1>k+1成立. 由①②知,当n ≥3时a n >n.

综合检测

1.(2013北京市丰台区期末)已知曲线C:y 2

=2x(y ≥0),A 1(x 1,y 1),A 2(x 2,y 2),…,A n (x n ,y n ),…是曲线C 上的点,且满足0

(3)令b i =

1

1

a ,c i

=2

i

y -,是否存在正整数m,当n ≥m 时,都有 1

n i i b =∑<1

n

i i c =∑,若存在,写出m 的最小值并证明;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B 0A 1B 1是以A 1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直线B 0A 1的方程为y=x.

由2,2,0,y x y x y =??

=???

>得x 1=y 1=2, 即点A 1的坐标为(2,2),进而得B 1(4,0).

(2)根据△B n-1A n B n 和△B n A n+1B n+1分别是以A n 和A n+1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11,

,n n n n n n a x y a x y ++=+??=-?

即x n +y n =x n+1-y n+1.(*)

∵A n 和A n+1均在曲线C:y 2

=2x(y ≥0)上,

∴2n y =2x n , 2

1n y +=2x n+1,

∴x n =

2

2n y ,x n+1=2

12

n y +, 代入(*)式得21n y +-2

n y =2(y n+1+y n ),

∴y n+1-y n =2(n ∈N *

),

∴数列{y n }是以y 1=2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其通项公式为y n =2n(n ∈N *

).

(3)由(2)可知,x n =

2

2

n y =2n 2

, ∴a n =x n +y n =2n(n+1), ∴b i =

()

1

21i i +, c i

=

2

i

y -=

1

1

2i +. ∴1

n

i i b =∑=

()1212?+()1223?+…+

()

1

21n n +

=12(1-12+12-13+…+1n -11n +)

=

12(1-11

n +).

1n

i i c =∑=212+312+…+112n +=11142112

n ??

- ???-=1

2(1-12n ). 1

n i i b =∑-1

n

i i c =∑=

12(1-11n +)-12(1-12

n )

=

12(12n -1

1

n +)

=()

11221n n n n ++-+. 当n=1时b 1=c 1不符合题意, 当n=2时b 1+b 2

n

i i b =∑<1

n

i i c =∑.(*)

观察知,欲证(*)式,只需证明当n ≥2时,n+1<2n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①当n=2时,左边=3,右边=4,左边<右边; ②假设n=k(k ≥2)时,k+1<2k

,

当n=k+1时,左边=(k+1)+1<2k

+1<2k

+2k

=2k+1

=右边,即n=k+1时不等式成立.

∴对于一切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都有n+1<2n

,

即1

n i i b =∑<1

n

i i c =∑成立.

综上,存在正整数m 且m 的最小值为2. 2.(2011青岛二模)在数列{a n }中,a 1=1,a n+1=1-14n a ,b n =121

n a -,其中n ∈N *

. (1)求证数列{b n }为等差数列. (2)求证

12+13+14

+…+121n -

,n ≥2).

证明:(1)b n+1-b n =

1121

n a +--

121

n a -

=

1121

2n

a ---1

21n a - =1,

所以数列{b n }为等差数列. (2)因为b 1=

11

21

a -=1, 所以

b n =1+(n-1)=n,b n-1=n-1(n ≥2,n ∈N *

), 原不等式即为12+13+14

+…+121n -

,n ≥2),

即1+

12+13+14

+…+121n -

,n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①当n=2时,1+

12+1

3

<2成立. ②假设当n=k(k ≥2,k ∈N *

)时,1+12+13+14

+…+121k -

当n=k+1时,1+

12+13+14+…+121k -+12k +121k ++…+1121k +-

k +1

21k ++…

+1221k k +-

222k k k k ++

…+=k+22k k =k+1,

所以当n=k+1时,原不等式也成立,

综合①②可知对n∈N*,n≥2,总有1

2

+

1

3

+

1

4

+…+

1

21

n

最全高考数学统计专题解析版【真题】

最全高考数学统计专题解析版【真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十一章统计、统计案例 第一部分六年高考荟萃 2013年高考题 1 .(2013年高考陕西卷(理))某单位有840名职工, 现采用系统抽样方法, 抽取 42人做问卷调查, 将840人按1, 2, , 840随机编号, 则抽取的42人中, 编号 落入区间[481, 720]的人数为()A.11 B.12 C.13 D.14 2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安徽数学(理)试题(纯WORD版))某班级有 50名学生,其中有30名男生和20名女生,随机询问了该班五名男生和五名 女生在某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五名男生的成绩分别为86,94,88,92,90,五名 女生的成绩分别为88,93,93,88,93.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 B.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系统抽样 C.这五名男生成绩的方差大于这五名女生成绩的方差 D.该班级男生成绩的平均数小于该班女生成绩的平均数 3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数学(理)试题(纯WORD版))某校从高 一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将他们的模块测试成绩分为6组:[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90,100)加以统计,得到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 直方图,已知高一年级共有学生600名,据此估计,该模块测试成绩不少于60 分的学生人数为()A.588 B.480 C.450 D.120 4 .(2013年高考江西卷(理))总体有编号为01,02,…,19,20的20个个体组成。利用下 面的随机数表选取5个个体,选取方法是从随机数表第1行的第5列和第6列数字 7816 6572 0802 6314 0702 4369 9728 0198 3204 9234 4935 8200 3623 4869 6938 7481 )A.08 B.07 C.02 D.01 5.(2013年高考上海卷(理))盒子中装有编号为1,2,3,4,5,6,7,8,9的九个球,从中任意取出两个,则这两个球的编号之积为偶数的概率是 ___________(结果用最简分数表示)

(典型题)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知识点总结-统计与统计案例

统计和统计案例 1.该部分常考内容:样本数字特征的计算、各种统计图表、线性回归方程、独立性检验等;有时也会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如概率和统计交汇等. 2.从考查形式上来看,大部分为选择题、填空题,重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时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也会出现解答题,都属于中低档题. 1. 随机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特点为从总体中逐个抽取,适用范围:总体中的个体较少. (2)系统抽样特点是将总体均分成几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中抽取,适用范围: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3)分层抽样特点是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适用范围: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2. 常用的统计图表 (1)频率分布直方图 ①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 频率 组距 =频率; ②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1; ③小长方形的高=频率组距,所有小长方形的高的和为1 组距. (2)茎叶图 在样本数据较少时,用茎叶图表示数据的效果较好. 3.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1)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数字特征 样本数据 频率分布直方图 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取最高的小长方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 中位数 将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 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把频率分布直方图划分左右两个面积相等的分界线和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平均数 样本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每个小矩形的面积乘以小矩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之和 (2)方差:s 2=n [(x 1-x )2+(x 2-x )2+…+(x n -x )2 ]. 标准差:

s = 1n [ x 1-x 2 +x 2-x 2 +…+x n -x 2 ]. 4. 变量的相关性和最小二乘法 (1)相关关系的概念、正相关和负相关、相关系数. (2)最小二乘法:对于给定的一组样本数据(x 1,y 1),(x 2,y 2),…,(x n ,y n ),通过求Q = i =1 n (y i -a -bx i )2 最小时,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 ^ =b ^ x +a ^ 的方法叫做最小二乘法. 5. 独立性检验 对于取值分别是{x 1,x 2}和{y 1,y 2}的分类变量X 和Y ,其样本频数列联表是: y 1 y 2 总计 x 1 a b a +b x 2 c d c +d 总计 a +c b +d n 则K 2 = n ad -bc 2a +b c + d a +c b +d (其中n =a +b +c +d 为样本容量). 考点一 抽样方法 例1 (2012·山东)采用系统抽样方法从960人中抽取32人做问卷调查,为此将他们随机编号为1,2,…,960,分组后在第一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到的号码为9.抽到的32人中,编号落入区间[1,450]的人做问卷A ,编号落入区间[451,750]的人做问卷B ,其余的人做问卷C .则抽到的人中,做问卷B 的人数为 ( ) A .7 B .9 C .10 D .15 答案 C 分析 由系统抽样的特点知:抽取号码的间隔为 960 32 =30,抽取的号码依次为9,39,69,…,939.落入区间[451,750]的有459,489,…,729,这些数构成首项为459,公差为30的等差数列,设有n 项,显然有729=459+(n -1)×30,解得n =10.所以做问卷B 的有10人. 在系统抽样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段间隔,需要抽取几个个体,样本就需要分 成几个组,则分段间隔即为N n (N 为样本容量),首先确定在第一组中抽取的个体的号码数,再从后面的每组中按规则抽取每个个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深刻理解各种抽样

高中数学归纳法大全数列不等式精华版

§数学归纳法 1.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 (1)验证:n=n0 时,命题成立; (2)在假设当n=k(k≥n0)时命题成立的前提下,推出当n=k+1时,命题成立. 根据(1)(2)可以断定命题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 2.归纳推理与数学归纳法的关系 数学上,在归纳出结论后,还需给出严格证明.在学习和使用数学归纳法时, 需要特别注意: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 (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中,两个基本步骤缺一不可.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第一步时,是验证使命题成立的最小正整数n,注意n不一定是1. 2.当证明从k到k+1时,所证明的式子不一定只增加一项;其次,在证明命题对n=k+1成立时,必须运用命题对n=k成立的归纳假设.步骤二中,在 由k到k+1的递推过程中,突出两个“凑”: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关键是明确n=k+1时证明的目标,充分考虑由n=k到n=k+1时命题 形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若实在凑不出结论,特别是不等式的证明,还可以应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放缩法等来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也是证题的常用方法. 3.用数学归纳法证命题的两个步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尽管部分与正整数 有关的命题用其他方法也可以解决,但题目若要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则必须 依题目的要求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进行,否则不正确. 4.要注意“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的应用,加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数学应用能力.

5.数学归纳法与归纳推理不同.(1)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都有这种属性.结果不一定正确,需要进行严格的证明.(2)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结果一定正确. 6.在学习和使用数学归纳法时,需要特别注意: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要求这个命题对所有的正整数n 都成立; (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中,两个基本步骤缺一不可. 数学归纳法是推理逻辑,它的第一步称为奠基步骤,是论证的基础保证,即通过验证落实传递的起点,这个基础必须真实可靠;它的第二步称为递推步骤,是命题具有后继传递的保证,即只要命题对某个正整数成立,就能保证该命题对后继正整数都成立,两步合在一起为完全归纳步骤,称为数学归纳法,这两步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步不是判断命题的真伪,而是证明命题是否具有传递性.如果没有第一步,而仅有第二步成立,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证明:12+122+123+…+12 n -1+12n =1-1 2n (其中n ∈N +). [证明] (1)当n =1时,左边=12,右边=1-12=1 2,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1)时,等式成立,即 12+122+123+…+12k -1+12k =1-12k , 那么当n =k +1时, 左边=12+122+123+…+12k -1+12k +1 2k +1 =1-12k +12k +1=1-2-12k +1=1-1 2k +1=右边.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 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4+…+12n -1- 1 2n

各种数学归纳法

1.5 归纳法原理与反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中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中学教材中的数学归纳法是这样叙述的:如果一个命题与自然数有关,命题对n =1正确;若假设此命题对n -1正确,就能推出命题对n 也正确,则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正确.通俗的说法:命题对n =1正确,因而命题对n =2也正确,然后命题对n =3也正确,如此类推,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正确.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样形象地说明就足够了;但是毕竟自然数是无限的,因而上述描述是不够严格的,有了皮阿罗公理后,我们就能给出归纳法的严格证明. 定理1.19 如果某个命题T,它的叙述含有自然数,如果命题T对n =1是正确的,而且假定如果命题T对n 的正确性就能推出命题T对n +1也正确,则命题T对一切自然数都成立.(第一数学归纳法) 证明 设M是使所讨论的例题T正确的自然数集合,则 (1) M ∈1. 设M n ∈,则命题T对n 正确,这时命题对n n '=+1也正确,即 (2) M n ∈' 所以由归纳公理D,M含有所有自然数,即命题T对所有自然数都成立. 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应用数学归纳法的命题. 例1 求证 6 ) 12)(1(212 2 2 ++= +++n n n n 证明 (1)当n =1时,有 16 ) 112()11(112 =+?++?= 所以n =1,公式正确. (2)假设当k =n 时,公式正确,即 6 ) 12)(1(212 2 2 ++= +++n n n n 那么当k =n +1时,有 =+++++=+++++2 2222222)1()21()1(21n n n n =++++2 ) 1(6 ) 12)(1(n n n n =++++6 ) 1(6)12)(1(2 n n n n =++++6 )] 1(6)12()[1(n n n n =+++6 ) 672)(1(2 n n n =+++6) 32)(2)(1(n n n =+++++6 ) 1)1(2)(1)1)((1(n n n 所以公式对n +1也正确.

高一数学归纳法分析及解题步骤

高一数学归纳法分析及解题步骤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一起学习吧! 高一数学归纳法 《2.3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青海湟川中学刘岩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人教A 版)》第二章第三节《2.3数学归纳法》。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了许多结论,例如某些数列的通项公式,但它们的正确性还有待证明。因此,数学归纳法的学习是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对归纳出来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进行科学的证明,它将一个无穷的归纳过程转化为有限步骤的演绎过程。通过把猜想和证明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把握数学的思维。本节课是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够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新知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从骨牌游戏原理启发得到数学方法的

过程有困难;二是解题中如何正确使用数学归纳法,尤其是第二步中如何使用递推关系,可能出现问题。 三、【策略分析】 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以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体验从实际生活理论实际应用的过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体现数学的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合理整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 ②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某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努力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归纳递推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领悟数学归纳法的思想,由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全国各地高考数学统计与概率大题专题汇编.doc

1.【2015·新课标II】某公司为了解用户对其产品的满意度,从A,B两地区分别随机调查了20个用户,得到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评分如下: A地区:62 73 81 92 95 85 74 64 53 76 78 86 95 66 97 78 88 82 76 89 B地区:73 83 62 51 91 46 53 73 64 82 93 48 65 81 74 56 54 76 65 79 (Ⅰ)根据两组数据完成两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茎叶图,并通过茎叶图比较两地区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值及分散程度(不要求计算出具体值,得出结论即可); 价结果相互独立.根据所给数据,以事件发生的频率作为相应事件发生的概率,求C的概率. 2.【2015·福建】某银行规定,一张银行卡若在一天内出现3次密码尝试错误,该银行卡将被锁定,小王到银行取钱时,发现自己忘记了银行卡的密码,但是可以确定该银行卡的正确密码是他常用的6个密码之一,小王决定从中不重复地随机选择1个进行尝试.若密码正确,则结束尝试;否则继续尝试,直至该银行卡被锁定. (Ⅰ)求当天小王的该银行卡被锁定的概率; (Ⅱ)设当天小王用该银行卡尝试密码次数为X,求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3.【2015·山东】若n是一个三位正整数,且n的个位数字大于十位数字,十位数字大于百位数字,则称n为“三位递增数”(如137,359,567等).在某次数学趣味活动中,每位参加者需从所有的“三位递增数”中随机抽取1个数,且只能抽取一次.得分规则如下:若抽取的“三位递增数”的三个数字之积不能被5整除,参加者得0分;若能被5整除,但不能被10 分;若能被10整除,得1分. 整除,得1 (I)写出所有个位数字是5的“三位递增数” ; (II)若甲参加活动,求甲得分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EX. 4.【2015·安徽】已知2件次品和3件正品放在一起,现需要通过检测将其区分,每次随机检测一件产品,检测后不放回,直到检测出2件次品或者检测出3件正品时检测结束. (Ⅰ)求第一次检测出的是次品且第二次检测出的是正品的概率; (Ⅱ)已知每检测一件产品需要费用100元,设X表示直到检测出2件次品或者检测出3件正品时所 需要的检测费用(单位:元),求X的分布列和均值(数学期望).

高考数学统计及统计案例

§10.2统计及统计案例 考纲解读 分析解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本部分在高考中的考查点如下:1.主要考查分层抽样的定义,频率分布直方图,平均数、方差的计算,识图能力及借助概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注意小矩形的高=频率/组距,小矩形的面积为频率,所有小矩形的面积之和为1;3.分析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独立性检验判断两个变量是否相关.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分值为17分左右,属中档题.

(1)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样本中分数不小于70的频率为(0.02+0.04)×10=0.6, 所以样本中分数小于70的频率为1-0.6=0.4. 所以从总体的4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一人,其分数小于70的概率估计为0.4. (2)根据题意,样本中分数不小于50的频率为(0.01+0.02+0.04+0.02)×10=0.9, 分数在区间[40,50)内的人数为100-100×0.9-5=5. 所以总体中分数在区间[40,50)内的人数估计为400× =20. (3)由题意可知,样本中分数不小于70的学生人数为(0.02+0.04)×10×100=60, 所以样本中分数不小于70的男生人数为60× =30. 所以样本中的男生人数为30×2=60,女生人数为100-60=40,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例为60∶40=3∶2. 所以根据分层抽样原理,总体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例估计为3∶2. 五年高考 考点一 抽样方法 1.(2015北京,4,5分)某校老年、中年和青年教师的人数见下表.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教师的身体状况,在抽取的样本中,青年教师有320人,则该样本中的老年教师人数为( )

高考真题突破:数学归纳法

专题十三 推理与证明 第三十九讲 数学归纳法 解答题 1.(2017浙江)已知数列{}n x 满足:11x =,11ln(1)n n n x x x ++=++()n ∈* N . 证明:当n ∈* N 时 (Ⅰ)10n n x x +<<; (Ⅱ)1 122 n n n n x x x x ++-≤ ; (Ⅲ)1211 22 n n n x --≤≤. 2.(2015湖北) 已知数列{}n a 的各项均为正数,1 (1)()n n n b n a n n +=+∈N ,e 为自然对数的 底数. (Ⅰ)求函数()1e x f x x =+-的单调区间,并比较1 (1)n n +与e 的大小; (Ⅱ)计算 11b a ,1212 b b a a ,123123 b b b a a a ,由此推测计算12 12n n b b b a a a 的公式,并给出证明; (Ⅲ)令112()n n n c a a a =,数列{}n a ,{}n c 的前n 项和分别记为n S ,n T , 证明:e n n T S <. 3.(2014江苏)已知函数0sin ()(0) x f x x x =>,设()n f x 为1()n f x -的导数,n *∈N . (Ⅰ)求()() 122222 f f πππ+的值; (2)证明:对任意的n *∈N ,等式()( ) 1444n n nf f -πππ+=成立. 4.(2014安徽)设实数0>c ,整数1>p ,*N n ∈. (Ⅰ)证明:当1->x 且0≠x 时,px x p +>+1)1(; (Ⅱ)数列{}n a 满足p c a 11>,p n n n a p c a p p a -++-= 111, 证明:p n n c a a 1 1>>+. 5.(2014 重庆)设1 11,(*)n a a b n N +==+∈

归纳法基本步骤

归纳法基本步骤 (一)第一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有如下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n0对于一般数列取值为0或1,但也有特殊情况; (2)假设当n=k(k≥n0,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二)第二数学归纳法: 对于某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P(n), (1)验证n=n0时P(n)成立; (2)假设n0≤nn0)成立,能推出Q(k)成立,假设 Q(k)成立,能推出 P(k+1)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P(n),Q(n)都成立。 应用 (1)确定一个表达式在所有自然数范围内是成立的或者用于确定一个其他的形式在一个无穷序列是成立的。 (2)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广义的形式的观点指出能被求出值的表达式是等价表达式。 (3)证明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公式的成立。 (4)证明和自然数有关的不等式。 数学归纳法的变体 在应用,数学归纳法常常需要采取一些变化来适应实际的需求。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归纳法变体。

高考数学概率与统计专题复习

高考复习专题之:概率与统计 一、概率:随机事件A 的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反之,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1.随机事件A 的概率0()1P A ≤≤,其中当()1P A =时称为必然事件;当()0P A =时称为不可能事件P(A)=0; 注:求随机概率的三种方法: (一)枚举法 例1如图1所示,有一电路AB 是由图示的开关控制,闭合a ,b ,c , d , e 五个开关中的任意两个开关,使电路形成通路.则使电路形成通 路的概率是 . 分析:要计算使电路形成通路的概率,列举出闭合五个开关中的任意 两个可能出现的结果总数,从中找出能使电路形成通路的结果数,根据概率的意义计算即可。 解:闭合五个开关中的两个,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有10种,分别是a b 、a c 、a d 、a e 、bc 、bd 、be 、cd 、ce 、de ,其中能形成通路的有6种,所以p(通路)= 106=5 3 评注:枚举法是求概率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可能出现的结果比较少的事件的概率计算. (二)树形图法 例2小刚和小明两位同学玩一种游戏.游戏规则为:两人各执“象、虎、鼠”三张牌,同时各出一张牌定胜负,其中象胜虎、虎胜鼠、鼠胜象,若两人所出牌相同,则为平局.例如,小刚出象牌,小明出虎牌,则小刚胜;又如, 两人同时出象牌,则两人平局.如果用A 、B 、C 分别表示小刚的象、虎、鼠三张牌,用A 1、B 1、C 1分别表示小明 的象、虎、鼠三张牌,那么一次出牌小刚胜小明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为了清楚地看出小亮胜小刚的概率,可用树状图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并从中找出小刚胜小明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解:画树状图如图树状图。由树状图(树形图)或列表可知,可能出现的结果有9种,而且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其中小刚胜小明的结果有3种.所以P (一次出牌小刚胜小明)= 31 点评:当一事件要涉及两个或更多的因素时,为了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过画树形图的方法来计算概率 (三)列表法 例3将图中的三张扑克牌背面朝上放在桌面上,从中随机摸出两张,并用这两张扑克牌上的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请你用画树形(状)图或列表的方法求:(1)组成的两位数是偶数的概率;(2)组成的两位数是6的倍数的概率. 分析:本题可通过列表的方法,列出所有可能组成的两位数的可能情况,然后再找出组成的两位数是偶数的可能情况和组成两位数

浅谈数学归纳法在高考中的应用

1、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基础 数学归纳法,人类天才的思维、巧妙的方法、精致的工具,解决无限的问题。它体现的是利用有限解决无限问题的思想,这一思想凝结了数学家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无疑形成了数学证明中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它的巧妙让人回味无穷,这一思想的发现为后来数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如用有限维空间代替无限维空间(多项式逼近连续函数)用有限过程代替无限过程(积分和无穷级数用有限项和答题,导数用差分代替)。 1.1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想到问题的推广,由特殊到一般、由有限到无限,可人类对无限的把握不顺利。在对无穷思考的过程中,古希腊出现了许多悖论,如芝诺悖论,在数列中为了确保结论的正确,则必须考虑无限。还有生活中一些现象,如烽火的传递,鞭炮的燃放等,触动了人类的思想。 安提丰用圆周内接正多边形无穷地逼近圆的方法解决化圆为方;刘徽、祖冲之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去无穷地逼迫圆,无穷的问题层出不穷,后来古希腊欧几里得对命题“素数的个数是无穷的”的证明,通过了有限去实现无限,体现了数学归纳法递推思想。但要形成数学归纳法中明确的递推,清晰的步骤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自觉运用进行数学证明却是近代的事。 伊本海塞姆(10世纪末)、凯拉吉(11世纪上叶)、伊本穆思依姆(12世纪末)、伊本班纳(13世纪末)等都使用了归纳推理,这表明数学归纳法使用较普遍,尤其是凯拉吉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2 333 (1)124n n n +++??????+= 这是数学家对数学归纳法的最早证明。 接着,法国数学家莱维.本.热尔松(13世纪末)用"逐步的无限递进",即归纳推理证明有关整数命题和排列组合命题。他比伊斯兰数学家更清楚地体现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基础,递进归纳两个步骤。 到16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毛罗利科对与全体和全体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证明作了深入的考察在1575年,毛罗利科证明了 21n n a a n ++= 其中1231,2k a k =+++??????=?????? 他利用了逐步推理铸就了“递归推理”的思路,成为了较早找到数学归纳中“递归推理”的数学家,为无限的把握提供了思维。 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为数学归纳法的发明作了巨大贡献,他首先明确而清晰地阐述数学归纳法的运用程序,并完整地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他所发

2019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10.2统计与统计案例测

专题10.2 统计与统计案例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上(共10题,每小题6分,共计60分). 1.交通部门对某路段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速度实施监控,从速度在 的汽车中抽取150辆进行分析,得到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速度在 以下的汽车有辆. ) 【答案】75 2.某校高一年级有学生人,高二年级有学生人,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全校学生中抽出人,其中从高一年级学生中抽出人,则从高三年级学生中抽取的人数为 ▲ . 【答案】17 【解析】高一高二人数之比为10:9,因此高二抽出的人数为18人,高三抽出的人数为55-20-18=17人 3.若一组样本数据9,8,x ,10,11的平均数为10,则该组样本数据的方差为▲. 【答案】2 【解析】由题意得,因此方差为 4.某校共有教师200人,男学生800人,女学生600人,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所有师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的样本,已知从男学生中抽取的人数为100人,那么 ▲ . 【答案】200 【解析】男学生占全校总人数,那么 5.从某校高三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对该班50名学生的高校招生体检表中的视力情况进行统计,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若某高校A 专业对视力的要求在0.9以上,则该班学生中能报A 专业的人数为.

【答案】20 【解析】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得视力在0.9以上的频率为(1.00+0.75+0.25)×0.2=0.4, ∴该班学生中能报A专业的人数为50×0.4=20. 6.某单位200名职工的年龄分布情况如图,现要从中抽取40名职工作样本.用系统抽样法,将全体职工随机按1~200编号,并按编号顺序平均分为40组(1~5号,6~10号,…,196~200号).若第5组抽出的号码为22,则第8组抽出的号码应是________.若用分层抽样方法,则40岁以下年龄段应抽取________人. 【答案】37,20 7.下图是2014年在怀化市举行的演讲比赛,七位评委为第一位演讲者打出的分数的茎叶统计图,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分别为. 【答案】, 【解析】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之后,剩余的五个数据依次是、、、、,平均数为

高考数学统计与统计案例.doc

高考数学统计与统计案例1.小吴一星期的总开支分布如图 1 所示,一星期的食品开支如图 2 所示,则小吴一星期的鸡蛋开支占总开支的百分比为() A.1%B.2%C.3%D.5% C[ 由图 1 所示,食品开支占总开支的 30%,由图 2 所示,鸡蛋开支占食 品开支的30 = 1 , 30+40+100+80+ 50 10 1 ∴鸡蛋开支占总开支的百分比为30%×10=3%.故选 C.] 2.(2019 德·州模拟 )某人到甲、乙两市各7 个小区调查空置房情况,调查得到的小区空置房的套数绘成了如图所示的茎叶图,则调查中甲市空置房套数的中位数与乙市空置房套数的中位数之差为() A.4B. 3C.2D.1 B[ 由茎叶图可以看出甲、乙两市的空置房的套数的中位数分别是79,76,因此其差是 79- 76=3,故选 B.] 3.某工厂对一批新产品的长度(单位: mm)进行检测,如图是检测结果的频

率分布直方,据此估批品的中位数() A.20B. 25C.22.5D.22.75 C[ 品的中位数出在概率是 0.5 的地方 . 自左至右各小矩形面依次 0.1,0.2,0.4,??,中位数是 x,由 0.1+0.2+0.08 ·(x-20)=0.5,得 x= 22.5, 故 C.] 4.(2019 ·三明模 )在某次高中数学中,随机抽取 90 名考生,其分数如所示,若所得分数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分 a, b, c, a,b,c 的大 小关系 () A.b

高三数学课题:数学归纳法(公开课讲解)

课题:数学归纳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体会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规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时,“归纳奠基”与“归纳递推”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而关键的第二步,其本质是证明一个递推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归纳法是用有限步骤解决无限问题的重要方法,提高归纳、猜想、证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是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的了解,关键是弄清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P 71中的例1.在数列{a n }中,a 1=1,a n+1= n n a a +1(n ∈N+),先计算a 2,a 3,a 4的值,再推测通项an 的公式. 生:a 2=21,a 3=31,a 4=41.由此得到:a n =n 1(n ∈N +). 问题2:通过计算下面式子,你能猜出()()121531--++-+-n n 的结果吗?证明你的结论? ________97531________ 7531_______531_______ 31=-+-+-=+-+-=-+-=+- 生:上面四个式子的结果分别是:2,-3,4,-5,因此猜想: ()()()n n n n 1121531-=--++-+- (*) 怎样证明它呢? 问题3:我们先从多米诺骨牌游戏说起,这是一种码放骨牌的游戏,码放时保证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若前一块骨牌倒下,则一定导致后一块骨牌也倒下。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由于第一块骨牌倒下,就可导致第二块骨牌倒下;而第二块骨牌倒下,就可以导至第三块骨牌倒下……最后,不论有多少块,都能全部倒下。 (二)、研探新知 原理分析:问题3:可以看出,使所有骨牌都倒下的条件有两个: (1) 第一块骨牌倒下; (2) 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前一块倒下.一定导致后一块倒下。 可以看出,条件(2)事实上给出了一个递推关系:当第k 块倒下时,相邻的第k+1块也倒下。这样只要第1块骨牌倒下,其他所有的骨牌就能够相继倒下。事实上,无论有多少块骨牌,只要保证(1)

高考数学复习专题:统计与概率(经典)

11 12 13 3 5 7 2 2 4 6 9 1 5 5 7 图1 统计与概率专题 一、知识点 1、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 1、用简单随机抽样从100名学生(男生25人)中抽选20人进行评教,某男生被抽到的概率是( ) A . 1001 B .251 C .5 1 D . 5 1 2、为了解1200名学生对学校教改试验的意见,打算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考虑采用系统抽样,则分段的间隔k 为( ) A .40 B .30 C .20 D .12 3、某单位有职工160人,其中业务员有104人,管理人员32人,后勤服务人员24人,现用分层抽样法从中抽取一容量为20的样本,则抽取管理人员( ) A .3人 B .4人 C .7人 D .12人 2、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 1、一枚硬币连掷3次,只有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是( ) A .83 B .32 C .31 D .4 1 2、如图所示,在正方形区域任意投掷一枚钉子,假设区域内每一点被投中的可能性相等,那么钉子投进阴影区域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3、线性回归方程 用最小二乘法求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1 2 211 ???n i i i n i x y nx y b a y bx x nx ==-==--∑∑,. 二、巩固练习 1、随机抽取某中学12位高三同学,调查他们春节期间购书费用(单位:元),获得数据的茎叶图如图1, 这12位同学购书的平均费用是( ) A.125元 B.5.125元 C.126元 D.5.126元 2、200辆汽车通过某一段公路时的时速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时速在[50,60) 的汽车大约有( ) A .30辆 B . 40辆 C .60辆 D .80辆 3、某校有高级教师26人,中级教师104人,其他教师若干人.为了了解该校教师 的工资收入情况,若按分层抽样从该校的所有教师中抽取56人进行调查,已知从其 他教师中共抽取了16人,则该校共有教师 ______人. 4、执行下边的程序框图,若0.8p =,则输出的n = . 0.04 0.030.020.01频率 组距时速8070605040开始 10n S ==, S p

高考数学专题训练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 注意事项:1.考察内容:数学归纳法 2.题目难度:中等难度 3.题型方面:10道选择,4道填空,4道解答。 4.参考答案:有详细答案 5.资源类型:试题/课后练习/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2...(312))...(2)(1(-???=+++n n n n n n ”从k 到1+k 左端需增乘 的代数式为 ( ) A .12+k B .)12(2+k C . 112++k k D .1 3 2++k k 2.凸n 边形有()f n 条对角线,则凸1n +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1)f n +为( ) A .()1f n n ++ B .()f n n + C .()1f n n +- D .()2f n n +- 3.已知 11 1 ()()12 31 f n n n n n *= +++ ∈++-N ,则(1)f k +=( ) A .1 ()3(1)1 f k k + ++ B .1 ()32f k k + + C .1111 ()3233341f k k k k k +++- ++++ D .11 ()341 f k k k +- ++ 4.如果命题()p n 对n k =成立,那么它对2n k =+也成立,又若()p n 对2n =成立,则下列 结论正确的是( ) A .()p n 对所有自然数n 成立 B .()p n 对所有正偶数n 成立 C .()p n 对所有正奇数n 成立 D .()p n 对所有大于1的自然数n 成立 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为正奇数时,n n x y +能被x y + 整除”时,第二步归纳假设应写 成( ) A .假设21()n k k * =+∈N 时正确,再推证23n k =+正确

数学归纳法知识点大全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用于证明与正整数n 有关的数学命题的正确性的一种严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竞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第一数学归纳法 设)(n P 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① 0n n =(N n ∈01.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时,)(n P 成立; ②假设),(0N k n k k n ∈≥=成立,由此推得1+=k n 时,)(n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0n n ≥时,)(n P 成立. (2)第二数学归纳法 设)(n P 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①当0n n =(N n ∈0)时,)(n P 成立; ②假设),(0N k n k k n ∈≥≤成立,由此推得1+=k n 时,)(n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0n n ≥时,)(n P 成立. 2.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形式 (1)跳跃数学归纳法 ①当l n ,,3,2,1Λ=时,)(,),3(),2(),1(l P P P P Λ成立,

②假设k n =时)(k P 成立,由此推得l k n +=时,)(n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1≥n 时,)(n P 成立. (2)反向数学归纳法 设)(n P 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① )(n P 对无限多个正整数n 成立; ②假设k n =时,命题)(k P 成立,则当1-=k n 时命题)1(-k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1≥n 时,)(n P 成立. 例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为非负实数,有 在证明中,由 真,不易证出 真;然而却很容易证出 真,又容易证明不等式对无穷多个 (只要 型的自然数)为真;从而证明 ,不等式成立. (3)螺旋式归纳法 P (n ),Q (n )为两个与自然数 有关的命题,假如 ①P(n0)成立; ②假设 P(k) (k>n0)成立,能推出Q(k)成立,假设 Q(k)成立,能推出 P(k+1)成立; 综合(1)(2),对于一切自然数n (>n0),P(n),Q(n)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经典练习及解答过程

数学归纳法经典练习及 解答过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七节数学归纳法 知识点数学归纳法 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易误提醒运用数学归纳法应注意: (1)第一步验证n=n0时,n0不一定为1,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起始值. (2)由n=k时命题成立,证明n=k+1时命题成立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 [自测练习] 1.已知f(n)=1 n + 1 n+1 + 1 n+2 +…+ 1 n2 ,则( ) A.f(n)中共有n项,当n=2时,f(2)=1 2 + 1 3 B.f(n)中共有n+1项,当n=2时,f(2)=1 2 + 1 3 + 1 4 C.f(n)中共有n2-n项,当n=2时,f(2)=1 2 + 1 3 D.f(n)中共有n2-n+1项,当n=2时,f(2)=1 2 + 1 3 + 1 4 解析:从n到n2共有n2-n+1个数,所以f(n)中共有n2-n+1项,且f(2)=1 2 + 1 3 + 1 4 ,故选D. 答案:D

2.(2016·黄山质检)已知n 为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4+…+1 n +1 = 2? ???? 1n +2+1n +4 +…+12n 时,若已假设n =k (k ≥2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要用归纳假设再证n =( )时等式成立( ) A .k +1 B .k +2 C .2k +2 D .2(k +2) 解析:根据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可知,则n =k (k ≥2为偶数)下一个偶数为k +2,故选B. 答案:B 考点一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求证:(n +1)(n +2)·…·(n +n )=2n ·1·3·5·…·(2n -1)(n ∈N *). [证明] (1)当n =1时,等式左边=2,右边=21·1=2,∴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k +1)(k +2)·…·(k +k )=2k ·1·3·5·…·(2k -1). 当n =k +1时,左边=(k +2)(k +3)·…·2k ·(2k +1)(2k +2) =2·(k +1)(k +2)(k +3)·…·(k +k )·(2k +1) =2·2k ·1·3·5·…·(2k -1)·(2k +1) =2k +1·1·3·5·…·(2k -1)(2k +1).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成立. 根据(1),(2)知,对n ∈N *,原等式成立.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面的等式: 12-22+32-42+…+(-1)n -1·n 2=(-1)n -1n ?n +1? 2 . 证明:(1)当n =1时,左边=12=1, 右边=(-1)0 ·1×?1+1? 2 =1, ∴原等式成立. (2)假设n =k (k ∈N *,k ≥1)时,等式成立,

通用版2020版高考数学大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20统计与统计案例理

专题突破练20 统计与统计案例 1.(2019四川成都二模,理18)为了让税收政策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之后,发布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明确“专项附加扣除”就 是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费用,并公布了相应的定额扣除标准,决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某企业为了调查内部职员对新个税方案的满意程度与年龄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整理数据得如下2×2列联表: (1)根据列联表,能否有99%的把握认为满意程度与年龄有关? (2)为了帮助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未购房的8名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该企业拟按员工贡献积分x(单位:分)给予相应的住房补贴y(单位:元),现有两种补贴方案,方案甲:y=1 000+700x;方案 乙:y=已知这8名员工的贡献积分为2分,3分,6分,7分,7分,11分,12分,12分,将采用方案甲比采用方案乙获得更多补贴的员工记为“A类员工”.为了解员工对补贴方案的认可度,现从这8名员工中随机抽取4名进行面谈,求恰好抽到3名“A类员工”的概率. 附:K2=-,其中n=a+b+c+d. 参考数据:

2.下图是某地区2000年至2016年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额y(单位:亿元)的折线图. 为了预测该地区2018年的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额,建立了y与时间变量t的两个线性回归模型.根据2000年至2016年的数据(时间变量t的值依次为 … 7 建立模型①;=-30.4+13.5t;根据2010年至2016年的数据(时间变量t的值依次为 … 7 建立模型②:=99+17.5t. (1)分别利用这两个模型,求该地区2018年的环境基础设施投资额的预测值; (2)你认为用哪个模型得到的预测值更可靠?并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