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积极的财政政策_积极的货币政策_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_积极的货币政策_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_积极的货币政策_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_积极的货币政策_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实质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

减税可以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增加财政支出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内容包括: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有关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推进“费改税”改革,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提高公务员工资、增加对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等。这些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的货币政策主要是:

第一,较大幅度地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比较富裕但货款需求相对不足,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于贷款需求却显得不足的状况,投放基础货币可以考虑如下方式:一是财政部发长期国债,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购入后转卖给中央银行;二是增加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改变目前实际上存在的对小金融机构再贷款的限制,对资信和经营状况较好看中小金融机构以再贷款支持,使它们有能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和小需镇建设;三是根据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实际需要,适当提供再贷款,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抵冲关键性大中型国有特别是军工企业的部分债务,由央行买入,增加货币供给,化解部分金融风险,从而有效使用沉淀在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过剩资金。

第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完善准备金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可运用的资金数量,以支持经济增长。当然,除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外,还应继续改革准备金制度,包括降低乃至最终取消超额准备金存款利息,并将由此节省的利息支出转入中央财政的预算收入,还包括按月平均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准备金可用于清算,等等。

第三,下调利率和加快利率市场化相结合。为治理通货紧缩,有必要下调利率,调整利率结构,但同时更应加快利率体制的改革由于连续7次下调利率,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落在低位线上,其他国家相比利率水平并不十分高,因而如果再继续下调,很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尤其是它会进一步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因此,我们应该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而放开贷款的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来确定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作用,也应逐步通过贴现窗口和中央银行的贷款及公开市场操作来发挥。

第四,加速货币信贷主体的货币投放积极性和消除货币投放中的障碍。其中主要包括:一是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和证券市场监管的加强,利用股票发行赚取超额利润的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而不宜一律禁止证券机构进入货币市场融资,要重新制定证券机构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规定,使其能够在有效的监管下,进入货币市场融资,发挥其在证券市场的造市作用;二是要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社会信誉,当然其根本措施在于提高其本身素质,但同时也要看到信誉与建立和完善能稳定广大存款人信心的存款保险制度相关,因而要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保险制度,以促进货币的投放;三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使利润约束与风险约束一样具有严肃性,从而促使加快货币投放的规模和速度。=========================

稳健的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涵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稳健财政政策要配合宏观调控,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影响。针对2003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中央银行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手段控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迄今为止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并不稳固。为巩固宏观调控的基础,稳健财政政策要适当控制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的规模,避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的效应。同时,曾在通货紧缩背景下充当宏观调控主角的财政政策,将让位于货币政策,在这一轮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宏观调控中甘当配角。

2、稳健财政政策要突出其结构调整功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一般是总量控制不一样,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要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既包括总量控制又包括结构调整。2005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整,一方面要体现总量适度调整,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既要防止经济总体过热,又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稳健财政政策的这种结构调整功能,一般可通过合理的税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实现。

3、稳健财政政策意味着要抓住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我国政府今年已经积极酝酿和推行税制改革、完善操作方案以及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比如,明确了3至5年内在全国停征农业税,并在部分地区加快进度;今年下半年东北地区若干行业率先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在保证出口退税正常需要、确保“不欠新账”之外,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历年遗留的出口退税欠款的“老账”问题等。今后一段时间还要加大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的力度,

逐步进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开征消费税等税制改革项目。

4、稳健财政政策要加强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从支持经济增长转变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去我国的财政支出过多注重支持经济增长,而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欠债很多。在稳健的财政政策框架下要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更多注重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重点转向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确立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使财政功能由经济建设型转为公共服务型,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地发展。

稳健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核心内容包括: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四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作者:畅享网时间:2009-5-13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可以说,这次危机源于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资源全球配置带来的效率提升和高收益;一面是风险的迅速扩散、危机在全球间的肆意蔓延、以及危机来临时投资者的脆弱信心。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经济政策失误造成的没有约束的金融创新以及房地产泡沫。

首先,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致使金融衍生品无约束的创新以及金融杠杆的持续放大。我们知道,普通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但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自然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经济体系就此难以平衡;其次,危机爆发前的一些年,美国经济就已出现严重的泡沫,尤其是房地产的泡沫。宽松的流动性、货币政策、低利率造成了泡沫的产生,这是一个非常直接、根本的原因,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2、企业内控机制失效。

再好的制度设计也不能一劳永逸,难免都有漏洞。当经营出现了巨大的风险时,企业的内控机制没有产生应有的预警、阻止作用。这次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实际上是美国的投资银行利用杠杆工具进行投机导致的,而这种杠杆工具天生具有巨大的风险隐患,美国各投资银行的内控机制对此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控制作用。这种风险隐患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无人予以重视。而一旦形势发生化,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映。企业内控机制的失灵、无限制的滥用高杠杆以及高管层对这种风险的过于忽视或存在的侥幸心理,最终引发了这场危机。

3、金融风险管理的失败。

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证明在风险管理方面,无论是从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还是风险管理的文化和系统来说,都是不成功的。本来,金融机构的强项就在投资、融资、自营交易、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等方面,这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但在这次危机中,恰恰是这些强项导致金融机构在危机当中饱受重创,蒙受巨大损失,有的甚至还因为流动性的危机,或者资不抵债的危机而倒闭,说明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在本质上、系统上都是失败的。

4、市场监管机制的失控。

如同再好的制度永远都有漏洞一样,再好的监管也永远都有缺陷。虽然说,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这些年来已有很大的改进,特别是安然、世通事件发生后,国会还专门出台了《萨班斯法案》,但让人遗憾的是,这种监管机制还是非常不完善的,存在较大的漏洞和缺陷。对于房地产按揭贷款,特别是对那种信用等级很低的低收入阶层的贷款的次按债监管非常松驰,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5、美国政府及企业有意分散风险,以此绑架全球经济。

美国金融机构之所以明明知道次级债存在巨大风险,还大力发展这种产品,就是基于巨大的市场以及超额利润,以及对未来美国经济发展的乐观预期,加之一定的侥幸心理,同时也是为了转移、分散风险,因而创造了很多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有意识的主观行为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从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导向,到投资银行的大量给人以误导的乐观分析,都给人以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还将持续高速发展的预期,加上次级债及其它各种债券的全球发行、以及各国政府的大量购买,美国成功的将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绑在了自己的马车上,形成美国消费、他国买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甚至有借此搜刮全球财富

一、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发生后,许多国家在努力实施救助的同时也在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上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综观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与分析,被广泛认可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市场疏于监管,道德失范。

严格的监管体制曾是美国金融业发展繁荣的坚实根基。美国实行的是“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双重是指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多头是指多个部门,如财政部OCC、美联储FRB、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近10 个机构。此种监管体系号称体现了美国的分权和制约的精神,而被视为全球的典范。然而,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业务综合化的不断推进,该监管体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盲点”,从而使那些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成为疏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二点:

第一,金融领域最高当局的自由放任理念,难免导致不作为。在自由化的思想体系下,宽松的金融市场的监管成为疏于监管。于是,借助低利率政策促使资产价格上升,迅速刺激需求,这种政策虽然对促进经济发展效果明显,却也创造了庞大的资产泡沫,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种下祸根。

第二,投资银行运作违规。作为投资银行,在“风险承担”的名目下,大量买入高风险资产以等待升值。将扩大“自营业务”视为银行运作的收入主体。受财富效应吸引,他们对金融风险视而不见,甚至推波助澜。在疯狂逐利的华尔街里,“羊群效应”明显,导致大部分投资人盲从,助推市场泡沫。

(二)寅吃卯粮,消费泡沫膨胀。

美国人喜好消费,家庭储蓄率极低,消费入不敷出时则借助信贷工具寅吃卯粮。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均值降到了仅仅略高于0. 5 %的水平。

首先是美国人的透支消费。美国人均收入世界第二,2007年人均年收入达到3. 8 万美元,但这却远远不能满足美国人的消费欲望,透支成为常态。美联储的长期的低息政策和金融创新进一步鼓励了美国人的消费行为,经过多年的累积,美国人的负债水平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信用卡、车贷、房贷的规模节节攀高,美国的家庭债务已经达到GDP的100%,而历史上平均只有 60 ~70 % 。

其次是美国对其他国家的透支。美国的透支消费观不仅限于每个人对自己

未来收入的透支,更多地还表现在作为一个国家的美国对全球其他国家进行的透支。美国人口3 亿多,占全球人口的5 % ,但美国却消费了全球 25 %的资源。美国的透支行为导致了巨大失衡,据统计,美国每天需要借入近 20~30 亿美元的外国资金来维持美国的消费。

这种由外国资本支撑的美国的消费泡沫一旦破灭,美国国内的需求就会受到抑制,对国外产品需求减少,贸易量严重削减,进而引发外国对美国资产需求下滑,对美国的债券的购买也会下降,这些都会进一步降低消费,形成持续的恶性循环。长期来看,美元目前的状况更加糟糕,外国资本的供给也许比需求下降更快,因为其他经济体实施财政刺激计划 ,其盈余资本将减少,对美国债券的购买力也会随之下降。

(三)、虚拟经济虚高,与实体经济失衡。

正常情况下,虚拟经济应与实体经济相适应,并互为依托,相互促进。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必然带来负面效应,可能引发泡沫经济,促使市场投机盛行,削弱监管当局监测能力。

首先是美国的虚拟经济失衡。事实上,由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源于虚拟经济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正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道而驰,才酿成了目前日益深化的美国金融危机。

其次是全球虚拟经济失衡。当前,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到实体经济的5倍,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 %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余的巨额资金都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投资博弈。虚拟经济的发展既给经济带来效率,又由于其虚拟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世界金融业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稳定性。虚拟经济依托美元霸权向全球扩张,其追求短期高额利润的属性促使其完全超越了实体经济的限制,而相对独立性不断加强。这种独立性脱离实体经济而快速膨胀,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偏离或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

二、金融危机的实质

前述三个原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却并未能对美国人何以无限制的消费,而让其他国家为其买单和美国虚拟经济可以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制约,而在全世界进行财富掠夺的背后的支撑是什么等实质性问题进行回答。

美元霸权的存在支撑了非理性繁荣。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市场会通过危机的爆发,以不良资产核销、资产减记、利润核减、公司倒闭等方式消除通货膨胀和货币资产虚拟经济泡沫,使严重偏离价值的资产价格得以回归理性,使过度逐利削弱的市场秩序得以恢复。但是,美国当局借助美元的霸权地位却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源源不断的印刷美元,换来世界各国的出口产品,缓解自身的危机,偿还国际债务,弥补外贸财政赤字,同时向全世界转嫁国内危机,继续掠夺世界财富,而各国辛苦赚来的美元不过是印钞机的产物,必然面临着不断贬值的风险。

美元霸权的膨胀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金融海啸,加剧金融市场垄断,使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但是危机的产生会让世界各国认识到美元的没落,严重削弱美元的信用基础,拥有美元类资产的投资者将会因美元购买力的丧失而深受其害。

这种由美元霸权地位支撑的掠夺性的方式势必会造成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美国扩大财政和货币投放,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稳定人心和社会,维持政局和统治,其结果会使已经产生的泡沫无法完全消除,甚至越吹越大。这种情况下的市场表现就是资产价格的不断升值,如房地产价格,石油的价格,黄金价格等等,而价格的上涨,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消费欲望。

三、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

美国金融危机从2007 年2 月的次贷危机起,已经2年有余。危机导致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巨型公司出现破产危机,最终被政府接管。美国的五大投行中摩根斯坦利和高盛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被银行收购,雷曼公司破产,数万亿美元资产损失殆尽,金融市场人人自危,股票价格暴跌,恐慌四处蔓延。标准普尔指数下跌超过 60 %,其他金融指数也经历了类似的暴跌,世界因此损失50 余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

由于美国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吸引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投资,因此,金融市场的危机向全世界扩散。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金融系统发达、负债率高的小国,如冰岛、韩国等;其次是拥有大量美国投资的发达国家,如英国、欧盟等;再次,伴随欧美的经济衰退和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俄罗斯、欧佩克国家、澳大利亚等主要矿产品出口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最后,由于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对美国金融行业参与很少的,被世界普遍认为是危机的避风港的中、日两国也因为出口受到严重冲击而陷入危机。

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两种重要手段,在维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下,如何合理配置和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本文中将简要介绍一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关内容。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和类型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措施,它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总和。它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手段,货币政策的效应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央银行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国家权威机构。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类型

1.财政政策的类型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主要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的方式实现。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中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要求保持财政的支出与收入的平衡。

2.货币政策的类型

与财政政策类似,货币政策也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带动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在经济萧条时期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来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一种货币政策。

(三)中性货币政策

中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的供应量大体等于货币的需要量,总流量保持稳定,利率、汇率基本不变,货币因素基本上不影响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1.二者的调节范围不同

财政政策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侧重解决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而货币政策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侧重调节货币供求总量。因此二者的调节都存在局限性,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进行全面调节。

2.二者的可控性不同

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而货币政策中间要有一个传导过程,可能会偏离目标。

3.二者的时滞性不同

财政政策的认识时滞短而决策时滞长;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长而决策时滞短。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上述差别,要求它们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结合在一起来更好的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总目标。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方式

1.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双松”政策一般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采用。松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少税收,扩大财政投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方式来增加社会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降低贴现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等。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未充分利用(未实现充分就业) ,“双松”政策在扩大社会总需求和扩大就业的同时会带来很大的通货膨胀风险。

2. 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双紧”政策一般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采用。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提高税率和削减财政支出以抑制投资和消费。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提高利率,缩小信贷规模等。“双紧”政策虽然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但容易带来经济的萎缩、停滞。

3. 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一松一紧”政策

“一松一紧”政策一般用于社会经济出现“滞涨”的状况下,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松的财政政策如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需求,克服经济萧条,调整经济结构;而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

4. 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一紧一松”政策

“一紧一松”政策一般在经济中出现货币发行过多但还未演变为通货膨胀,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应急于收紧银根,回笼货币,而应增加财政收入、削减财政支出时使用。

三、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防止经济萎缩,稳定市场,增强信息,扩大内需,抵御冲击,确保经济增长,我国开始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突出的一大特点是注重民生,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有保有压。此外,国家还实行了其他措施,如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等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采取降低贴现率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以增加市场的可借贷资金,应付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的手段。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强调信贷放松的规模不是全面放松,而是有保有压、有所选择的信贷放松。对此,我国也采取了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等多项举措。

经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的调整,目前我国国内经济进一步平稳回升,经济形势好转,但同时又出现了物价上涨,投资过热,国内通货膨胀等问题,而且全球流动性泛滥,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在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明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力度,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

其实,在选择合理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要立足于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兼顾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政策组合

第一,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

严格监视之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第二,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的平衡,想买的人正好等于想卖的人,即,认为股价被高估的人与认为股价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假如有人发现这两者不等,即存在套利的可能性地话,他们立即会用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办法使股价迅速变动到能够使二者相等为止。

第三,股票的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当信息变动时,股票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一个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刚刚传出时,股票的价格就开始异动,当它已经路人皆知时,股票的价格也已经涨或跌到适当的价位了。

"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意味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没有唾手可得之物。在一个正常的有效率的市场

上,每个人都别指望发意外之财,所以我们花时间去看路上是否有钱好拣是不明智的,我们费心去分析股票的价值也是无益的,它白费我们的心思。

当然,"有效市场假说"只是一种理论假说,实际上,并非每个人总是理性的,也并非在每一时点上都是信息有效的。"这种理论也许并不完全正确",曼昆说,"但是,有效市场假说作为一种对世界的描述,比你认为的要好得多。

"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含义及类型

法马(1970)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以理性投资者为假设前提,并吸收了前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股票价格服从随机游走特性的市场就是有效率的市场,但市场的有效性与有效率的市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通过区别市场的有效性与有效率的市场来对法马“有效市场”的含义进行界定。

一、“有效市场”的界定

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经常会提到“有效率”的市场,这里的效率是从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的运作效率以及信息的流动效率来考察的,认为满足资源有效配置、市场有效运作以及信息有效流动和反映价格的市场才是有效率的市场,这一有效率的市场以下面的假设条件为前提:

(一) 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二) 市场中不存在任何税收和交易成本,市场是完善的,所有的资产都具有可交易性,没有任何限制。

(三) 证券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市场的完全竞争指市场中的微观主体均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证券市场的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中的投资者都是证券价格的接受者。

(四) 市场中的信息是完全流动的,所有人都可以免费的获得信息。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如果一个市场(不管是产品市场还是证券市场)能够满足资源的有效配置、市场的有效运作以及信息的有效流动和反映价格这三个条件,该市场就是有效率的市场。在这种市场中,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投资者和融资者都获得了最大的效用。对于产品市场而言,消费者以最合理的价格买到了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化效用的产品,生产者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了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化利润的产品数量;对于证券市场而言,融资者以最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了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并实现了最优的资本结构,投资者也使自己在既定的财富约束下,获得了最大的收益或承担了最小的风险。同时,所有的市场参与主体均获得了最大的效用,稀缺的资源也被配置到了最具生产投资的领域中,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由此实现;信息的流动没有任何障碍,所有的价格均完全反映了信息,信息流动的有效性由此实现,并且该市场也达到了一般均衡状态。

而对于“有效市场假说”,我们放松前面的一些假设条件就可以得到,比如假设市场不是无摩擦的,证券交易者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必须缴纳佣金、印花税等成本,但信息仍然是自由流动的,同时信息仍将会充分反映在证券的价格上,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没有“有效率”市场那样严格的假设条件,它对“有效”的界定没有那么苛刻,认为只要是达到信息有效流动的市场,就是“有效市场”,因此法马(1970)对“有效市场”的界定如下:有效市场就是信息有效流动和反映价格的市场,只要信息能够完全充分的反映在价格上,该市场就是有效的市场,而不管该市场是否达到资源配置有效或市场运作有效。

高三政治稳健财政政策与从紧货币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与从紧货币政策 【背景材料】 材料一 2007年11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经济须注意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增长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11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亦把这两个“防止”定为明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 材料二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 2007年12月1日首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指出,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下一阶段重点突出宏观调控、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深化改革开放和重视改善民生六个方面。 材料三 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优化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理论分析】 1、什么是财政政策?如何认识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内容: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以及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出等手段。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2)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介于二者之间的事中性的财政政策或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稳健财政政策有三层内涵:一是适度,二是避险,三是公平稳健财政政策及时终止了赤字政策长期化的趋势,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3)从积极财政政策到稳健财政政策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快、规模过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扬,通货膨胀的势头开始出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完整版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 策的协调配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原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大多数国家共同运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二者存在着共同点和差异。其共同点主要有: ①两大政策的调控目标是统一的,都属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可采取的政策,是为实现本国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 ②都是为社会提供资金的部门,两种政策执行的结果都体现为货币收支行为。 ③都是需求管理政策。 ④两种货币收支之间存在着接合部。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同点体现在: ①政策工具不同。 ②两种政策部门的资金使用方式和范围不同。 ③作用过程不同。 ④政策时滞不同。 正因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存在着差别和矛盾,所以需要两者之间协调配合。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方式 ①双紧的搭配方式一般适用于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以致影响到经济稳定正常运转所采用的政策配合措施。 ③紧缩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但消费偏旺而投资不足时的配合方式。 ②双松的搭配方式则主要适用于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经济转入严重萧条的状况,这种政策措施的配合方式可以通过扩大有效需求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常常是在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之后采用的配合方式。 ④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紧的配合模式是许多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时普遍采用过的一种模式。 以上两种“一松一紧”政策的优点在于其有较强的缓冲力,稳定性高,作用惯性小,不会对经济生活产生过大的震荡;缺点是政策导向不甚明确,作用力度较弱,作用时滞较长,一旦调整政策,在一定时期之后才会产生效应。

实施方案稳健货币政策措施方案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2201162.html,)/其他范文/实施方案 稳健货币政策措施方案 一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政策工具,合理运用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着力改进和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 二是继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深化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应市场需求,稳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品种和范围。进一步做好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工作。做好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和监管工作,探索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加快银行间市场产品创新和规范发展。

三是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处置。全力维护金融稳定。敏锐观察和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应对预案,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强化银行、证券、保险业日常风险监测。依法规范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继续抓好产融结合型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深入研究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准备工作。总结“两管理、两综合”经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稳步扩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 四是继续深化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扎实做好进出口核销改革。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方式,提高储备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 五是扎实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提高金融统计和研究工作水平。加强会计财务管理。推进支付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强货币金银管理。积极构建现代化服务型国库体系。进一步提高征信管理和反洗钱监管水平。 六是深入开展国际和港澳台金融合作。推动基金组织落实份额和监督框架改革,继续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完善危机救助机制。参与国际金融标准制定机构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pdf

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 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应用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管理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努力纠正,因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得已性的。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税收等经常性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此外,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是其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但这是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因而是不能以国债和各级地方财政的准公债收入为来源的。但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又需要庞大的财力投入,这也需要严格加强财政管理,才能解决所需财力。 第三,目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其中又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和个人需求以产生政策效应,如果企业和个人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应回应,就不能出现预期的需求扩张。财政的公共投资政策运作则不同,它直接形成着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可以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目前我国已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但市场远未作出相应的反应,因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为此,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应当从货币政策为主转到财政政策为主,而其中又要以财政投资政策为主上来。这就是应主要依靠大规模增加政府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否则目前的连续降低利率和扩大贷款规模,已产生了巨大规模的货币存量,一旦我国的市场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复苏,则可能立即转入急剧的通货膨胀之中,“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其结果将是宏观经济的过分波动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摇摆。如果联系到对我国金融状况有着巨大压力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时难以结束,我国更应未雨绸缪,尽可能消弭通货膨胀危险于未然。因此,不仅从加大今年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着眼,都必须将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转到大规模增大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上来。 论文在线·张馨

财政政策案例

财政政策案例 案例1 罗斯福“新政” --于危难之中挽救美国的财政政策 一、本案例服务的教学内容 本案例服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财政政策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在“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涉主义”两大基本思想交替兴衰的演变中发展而来的。国家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高效率使用资源以及公平合理分配收入的目的。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中运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可以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的实践开端。 二、案例内容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1929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关系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市政策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都是为促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平衡,并以此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能够得到顺利实现,因此两者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与社会资金运动相联系,共同调节再生产资金的循环,制约社会资金流量和流向; 第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都要通过控制超越当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达到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第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同属需求管理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着相当大的互补性,必须保持密切的相互配合.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每一政策都会受其政策功能及实施范围的限制而难以产生全面的效应,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产生政策手段之间的相互掣肘和抵触,

如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财政实施扩张政策而货币实施紧缩政策时,它们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会产生相互抵消,反之亦然: 又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时会产生联动效应。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可能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有可能引起财政预算的不平衡。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 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增减,发行国债,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其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通过分配领域进而影响生产领域。 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并通过流通领域影响生产领域。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对社会需求总量的影响较之货币政策为逊。由于税负及支出规模的调整涉及面大,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受实现国家职能所需财力数量的限制,因此,由此引起的赤字或结余都不可能太大,这就决定了财政政策对需求总量调节的局限性。

稳健的货币政策 prudent monetary policy

稳健的货币政策prudent monetary policy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nd prudent monetary policy should be well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the meeting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Fiscal polic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made more effective, and the tax and fee reduction policy should be implemented more thoroughly, the meeting statement said.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抓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会议声明说,要加强财政政策,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更加彻底地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The government will continue to deleverage the economy by firmly taking a prudent monetary policy and prioritizing reducing leverage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通过坚定地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政府将继续推动经济去杠杆。 【相关词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GDP growth 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 收入分配distribution of income

2021-2022年高考政治 冲刺专题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21-2022年高考政治冲刺专题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基础知识 1、财政收入与支出及其关系?财政的作用? 2、税收及特征?种类?作用?依法纳税? 3、财政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4、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职能? 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6、人民币币值稳定 7、货币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二)复习思考 1、在当前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常州市政府对低保户和低收入群众实施廉租房保障,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近两年,该市通过新建、收购等方式筹集到8000余套公共租屋。对较低收入群体购买经济适用房给予8万元补贴。据测算,实现经济适用房每户8万元货币配租需要8亿元,加上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资金,大约需投资30亿元。由于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应、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常州成为苏南房价增幅最低的

城市。 (1)该市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2)结合材料,谈谈该市政府是如何发挥财政作用以改善民生的。 2.xx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完成两年新增1.18万亿元的目标。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体补助水平;实施和完善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措施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内需,进一步保持经济向好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上述材料表明xx年我国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2)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的作用的。 3.表:秋季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情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模式

1.试分析我国当前为什么要进一步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者协调的主要模式有哪 些?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和措施。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在我国,财政与银行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两者的不同作用。 (1)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 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2)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社会消费 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 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3)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 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正是由于财政与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 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

稳健货币政策措施方案

稳健货币政策措施方案 一是继续施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政策工具,合理运用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敏、定向支持的要求,调节好货币信贷供应,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构造,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开展。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着力改良和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方案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 二是继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推动金融市场标准开展。深化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办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应市场需求,稳步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品种和范围。进一步做好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工作。做好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和监管工作,探索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加快银行间市场产品创新和标准开展。 三是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处置。全力维护金融稳定。敏锐观察和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应对预案,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强化银行、证券、保险业日常风险监测。依法标准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继续抓好产融结合型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深入研究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建立存款保险管理办法的准备工作。总结归纳“两管理、

两综合”经验,进一步标准和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形成长效机制。稳步扩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 四是继续深化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扎实做好进出口核销改革。稳步推进资本项目方案可兑换。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方式,提高储备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 五是扎实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提高金融统计和研究工作水平。加强会计财务管理。推进支付体系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强货币金银管理。积极构建现代化服务型国库体系。进一步提高征信管理和反洗钱监管水平。 六是深入开展国际和港澳台金交融作。推动基金组织落实份额和监视框架改革,继续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完善危机救助机制。参与国际金融规范制定机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对话和重大机制化活动。继续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金交融作。 稳健货币政策措施方案陈教师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 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二、联系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1.在储蓄动员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张和货币供给扩张是有内在协调性的。财政支出扩张刺激需求,扩张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发债实现储蓄动员;二是向中央借款,转而投入实体经济,增加总需求。货币供给扩张刺激需求,扩张也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发基础货币,二是通过降低利率实现储蓄动员,增加派生货币。显然,从结构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是在储蓄动员方面,在储蓄规模既定的条件下,两者的效应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实现。同时启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都在“争夺”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政策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就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就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与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与其她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与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财政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她有关部门,她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与开发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则就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与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就是:双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就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就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就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就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与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就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瞧,境外资金流入与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就是银行贷款,这也就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就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就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就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

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最全)

稳健的货比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由稳健到从紧的变化也使得我国的股票和基金市场做出了相应的回应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政策工具从资金可得性和相对收益率这两大渠道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影响。本文以股票市场为例来分析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关键字:货币政策;资本市场;股票市场;IS-LM曲线。 一、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 1.公开市场业务对股票市场影响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加,这就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投资规模扩大,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 2.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减少,股票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

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股票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再贴现率,通常都会致使股票行情上扬。 3.选择性货币工具对股票市场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一般来说,该项政策会对股票市场行情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降低贷款限额、压缩信贷规模时,从紧的货币政策使证券市场行情呈下跌走势;总的来说,贷款流向反映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并引起股票市场价格的比价关系作出结构性的调整。 二、货币政策实施对资本市场影响 1. 货币政策走势对资本市场资金可得性的影响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将促使资本市场可吸纳的资金量稳定适度增加;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将使资本市场的资金面更加严紧由此会给商业银行系统带来不可利用资金的增加从而通过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和同业拆借等渠道进入资本市场另外中央银行年内的多次加息也不利于预期引导增量介入资本市场。 2. 货币政策走势对资本市场相对收益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过利率这一杠杆来影响资本投资的相对收益率,而相对收益率的预期和现实又决定着资金在储蓄存款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向和数量。通过储蓄存款收益的减少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 积极的财政政策》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 积 极的财政政策》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去年前3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956亿元,同比增长12.5%,为年初预算的75.2%。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很大效果,既有效保障民生,又促进投资和消费,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要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财政合理支出,加大对特困地区和困难省份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情况如何。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并更加有效地实施。 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宏观政策方面,一直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提高赤字率、减税降费、盘活存量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一系列措施形成了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拳。 增加赤字、扩大支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常用工具,而给企业减税降费同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尤其是全面推开营改增,是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 从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预计全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将超过5000亿元。营改增不但是我国税收制度的重要变革,同时承担起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重任。上

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说。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至8月份,新纳入试点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累计减税486亿元,税负下降13.45%。1至8月份,营改增整体减税共计2493亿元。 新纳入试点的四大行业能否都实现税负下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金融业尤受关注。通过采取过渡性措施、对试点运行中反映集中的问题及时出台补充政策等,5至8月份,金融业实现增值税1013.19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减税108.35亿元,税负下降9.66%。 辖区集中了大量金融企业的北京市西城区国税局统计分析显示,实施营改增以来,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税负下降呈逐步加大趋势。国家陆续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让更多营改增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同时,通过税务机关的宣传与辅导,企业实现进项税额应抵尽抵、增值税链条日趋完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对新税制的进一步适应,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将不断放大出来。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的降税降费政策不仅仅局限于营改增,还包括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取消、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相关政府性基金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速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适当提高赤字率以及财政支出速度加快、力度加大,是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呈现出来的另一突出特点。

从积极到稳健的财政政策

从积极到稳健的财政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健”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这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煤电油运形势趋紧,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价攀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扬,通货膨胀的苗头开始显现。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财政政策是加强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①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财政政策从积极到稳键的调整,是根据我国经济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也是具体地分析了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间题后所采取的对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看到现在,又要预见未来。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后作出的与时俱进的决策。 (3)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①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的,明确指出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我们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坚持党对国家政治领导的体现。 ②体现了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