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赏析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简析】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注释】

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玉壶:指月亮。

⑤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⑦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⑧蓦然:突然,猛然。

⑨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评解】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

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

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集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

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

不许也。

《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

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

一种境界。

--------------------------------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

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加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加赏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着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

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 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 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 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 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 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 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青玉案元夕》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第三单元漫步宋词中《辛弃疾词三首》的第一首,是辛弃疾的代表作,更是宋词豪放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景象,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用渲染、衬托、托寓等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 学习目标:】根据本文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托寓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难点:“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高考中,也常用“注释”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准确解读诗词所需的背景性资料。在平常的诗歌教学中,老师也常常要求学生记住重要作家的一些人生经历,这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对诗歌进行准确地解读。基于此,本课教学试图以《青玉案·元夕》为范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赏析教案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新课导入 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作者简介 1、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词语注释 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1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江苏省《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有两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这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两个方面: 【教学目标】 1、体会这首词的主旨。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我们说“词言志,诗缘情”,如何把握诗词中诗人的情感,在于通过对文本地研读,把握关键语句,而词中最后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这首词的关键,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为: 【教学重、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这是辛弃疾写的思想性兼文学性都很高的一首词,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诗词,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诗词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本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诗歌的多方位的认识。 教学过程 【自学质疑】 课前通过结合学案,预习这首诗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作者身世背景。(这对理解这首词把握词人情感很重要) 2、反复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人情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基础,因此应很好的诵读体会其情感) 3、学生自己找出文本中不明白的地方,以便于课堂上进行讨论解决。

【交流展示】 1、展示自己对于诗人身世背景的了解情况; 2、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互动探究】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教师经过整合后变成问题,并采用讨论的方法来逐一解答:) 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的内容肯定与元夕有关。我们首先看上片,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东西,学生应该初步掌握,并且理解有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在这道题之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学过的典型意象。如芳草、孤雁、杨柳、落日、浮云、梅、兰、竹、菊……) (提示内容: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 总之,这里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写元宵灯会,用满天星雨就已经形容了花灯的丰富多样,但是作者又用玉壶、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意象—意境—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学生明白,①意象构成了意境②通过意境能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感情)明确: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3、其实不独此处,上片中的某些意象和下片的这个孤高脱俗的美人也有关系,试分析。(主要从手法入手,这既重点也是难点) 明确: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灯火越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做反衬的句子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4、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样的“怀抱”?(这是一道探究题,在很多资料中都有,学生提出后在这里主要从感情入手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提示:①自怜②伤心人)

高中语文_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经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的学习、积累,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首词在字面层次上的理解不难,难的是通过写作背景理解“他”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而且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作品也不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另一首词——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夕》。设计本节课堂时我遵循一下两点: (1)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从字面层次研读词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和转移,老师适当点拔,从背景角度切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寓意。 学习目标 1.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 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㈠重温名句 辛弃疾词里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乡间生活,有“沙场秋点兵”的英雄气概,也有“无人会,登临意”的壮志难酬。今天我们再随同辛弃疾一起走进元夕灯节,去领略别样的风采。 ㈡教学目标展示(课件) ㈢解题:“青玉案”词牌名,规定词的格式。 “元夕”词题名,关乎诗词内容。 二、初读感知 1.齐读,正音 2.自读,感知文本 三、再读揣其意(品味鉴赏) ㈠齐读全,鉴赏上阕 上阕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小组讨论) 花千树、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鱼龙舞—— 总结:上阕描绘了一副欢庆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画面。 (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借助花千树、星如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愉快的寒假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那些幸福美好的瞬间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就像昨晚的焰火晚会,那些花灯、焰火美吗?说说你们看到了哪些让你“惊艳”的焰火?(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眼中的烟火花灯之美。) 师:元宵焰火狂欢是古往今来朝廷民间都甚为重视的,文人墨客们也为此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诗词佳句。宋代词人辛弃疾也曾经为元宵夜留下墨宝,他眼中的元宵焰火是怎样的热闹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千古名句又是如何在元宵夜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一起走进宋朝的元宵之夜。 二、释题 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元夕,题目。即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互联网查询,查找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 三、初读诗歌,批文入情

①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由朗读整首词。初步感知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②2名学生试读,教师适当指导集体朗读、体会情感。 ③互联网上听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四、研读诗歌,体悟诗情 1、二读诗歌,赏析诗人笔下元宵盛况。 思考:诗人在元宵之夜看到了哪些景象?诗人是如何描写元宵节盛况的?(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拨,尽量使用文学语言) 明确:①焰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②车马、音乐、花灯:“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里既写了夜里的场面还描写出人的活动。有人吹萧,箫声悠扬;明月清光在流转,整夜里鱼龙灯盏随风飘舞。——焰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 ③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盛妆艳服,欢声笑语

诗词赏析:杜甫《青玉案·元夕》

诗词赏析:杜甫《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 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逐步西斜,一 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 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 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 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 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 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 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 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青玉案元夕教学实录

师:公元1140年,爷爷辈的苏东坡已去世40年,李清照阿姨正在杭州苦熬晚年,粉丝们还在朋友圈争论——苏东坡、柳永、李清照,到底谁是第一词人。此时,又一位巨星划破天际,他将会和苏东坡、李清照一样,成为一个大词人。可宋朝已经有了三位巨咖,写词,纯属自寻死路。但他硬是在无路之处,砸开了一条大道。这个人就是辛弃疾。写壮志豪情,他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诉报国无路,他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记乡村情趣,他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玩婉约沉郁,他有《青玉案?元夕》。 师:首先请大家借助集体朗读,回顾一下这首词,完成预习检测。 1.“东风”指什么风?春风 2.“元夕”指农历几月几日?别称有哪些?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或者上元节,灯节 自有这一节日来,张灯夜游(灯与登同音,取五谷丰登之意)就是元宵节的基本活动。 3.辛弃疾字什么?号什么?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4.辛弃疾是哪个朝代,哪个流派的词人?南宋豪放派 5.“蓦然回首”中的“蓦然”如何解释?突然 6.“灯火阑珊处”的“阑珊”如何解释?零落稀少 7.“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千百度”如何解释?千百遍 8.“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怎样的夜景?盛放的焰火好像树上的花朵,写出了元宵夜焰火盛放的繁华夜景。 9.“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了怎样的夜景?描绘的是白玉灯光线晃动、鱼龙状的灯舞动不已的热闹夜景。 10.“蛾儿雪柳黄金缕”写的对象是什么?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实际上是借指盛装的妇女。 师:完成得不错,预习得比较充分。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然后用“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的句式概括上片内容以及下片的描写对象?(高玉洁唐思颖) 生:上片写了怒放的焰火、豪华的车马、动听的音乐、亮丽的彩灯。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凡、盛况空前。人们在月光、星光、灯光中忘情狂欢。 生: 先写一群女子,后写一个女子,这些佩戴“蛾儿”“雪柳”“黄金缕”的姑娘都非词人的意中人,词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最终发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师:这个女子在零落的灯光下,面目模糊,看不真切,所以他并未着力刻画该女子的外貌,只用了一句话描写,但你们能想像出来吗?(刘新宇) 生:素面朝天,穿着一袭白衣。 师:依据是什么? 生:作者虽然没有着力描写这个女子,却花了很多笔墨描写其他女子的形象,目的是形成对比,所以只要概括出其他女子的形象,心动女生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师:哪些笔墨在描写其他女子,请你为我们读一下。刚刚你还指出了这首词一个重要的手法,对比,那么我们能不能采用这种相反相成的思维方法分别概括一下“众人”和“那人”的形象特点呢?请在导学案上完成,同桌之间可以分工合作。(王开曹阳)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82-02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新版《红楼梦》中有关元宵节场景的片段),走进古代元宵节。 2.教师介绍古代元宵节习俗。 二、解题 1.青玉案:词牌名,规定了词格式、字数、平仄。 2.元夕:元宵节的晚上。 三、诵读诗词 教师先播放名家范读的视频,让学生有了诵读的直观感受;再指导朗读:停顿、重读、节奏和情感,并对对学生朗读做点评;最后配乐朗读,读出宋词意境。 四、精讲点拨 (一)初读词作,还原“那人”之境 1.上阕写了元宵节的哪些场景?突出了元宵节什么样的特点? 焰火:花千树 车马:宝马雕车

音乐:凤箫声动 花灯:花千树、玉壶、鱼龙繁荣热闹 月亮:玉壶 节目:鱼龙 2.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写景?这些景有什么样特点? 视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玉壶光转;鱼龙舞――华丽,色彩绚丽 听觉:凤箫声动――音乐优美 嗅觉:香满路――奢华 3.哪些字词增加了词作的美感?请体会单个字的妙处。 例: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春风之意。它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极富情趣。 放:写出了灯火、烟火被点亮的动态,犹如百花盛开。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句词反复诵读,细细品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每小组推选出一人发言展示。 学生发言整理如下: (1)花千树:把灯火、焰火比喻成百花争妍,元宵节的夜晚成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2)更吹落星如雨: 吹:上承东风,有“吹”才有落,有吹落,才能写出“星

如雨”,词人观察仔细,写作有顺序。 星:写出了焰火、灯火晶莹耀眼的感觉。 雨:写出了灯火、焰火之盛大,五彩缤纷,天空似乎下起了雨。 (3)宝马雕车香满路: 雕:车栏杆雕龙描凤,精美绝伦,课件奢靡华贵。 香:借代富家女,借体香代指那些花枝招展,争相看戏的女子,含蓄生动。 满:丰盈溢出,盛世繁华之景描绘出来了。 (4)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凤箫:一种理解为音乐声;另一种理解为烟火声。 小时候玩的一种烟花,点燃之后,一声长啸,火箭般直飞天上,声音由近及远,如同“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种理解为时间的流逝,月亮从西到东,经历了整整一夜;另一种理解为烟花转动。烟花在地面转动,射出的火焰像一个水壶从出口倒出的水柱呈弯曲形状。 (5)一夜鱼龙舞: 一夜:通宵达旦,彻夜歌舞。 舞:写出了花灯、节目栩栩如生、喜气洋洋特点,极具动态之感。 教师总结:“玉壶”、“花千树”到底是什么?“凤箫”又是什么声音?辛弃疾为我们设置了一个个灯谜。同学们,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讲课讲稿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原文】 青玉案⑴;元夕⑵ 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如雨⑷。 宝马雕车香满路⑸。 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雪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 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白话译文】

青玉案 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引语:今天我们组讲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古代写上元灯的词,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是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首词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呢?在词作的背后,又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绪和情感。现在让我们来一一品读。 (提问:有没有哪位同学了解辛弃疾呢?) 作者生平(出示ppt):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格,二人合称“苏辛”。他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在22岁便率领两千多家乡父老兄弟骑兵抗金。高中学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表达了对人们依旧享乐的暗叹。不过后来辛弃疾因病逝世,年仅68岁,就葬在我们江西上饶的铅yán山县。 (如果有的话可以出示辛弃疾墓前的楹联PPT)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郭沫若对他的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词牌名《青玉案》: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取自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案就是放食品的小几(形如有脚的托盘)有图可出示图片)一诗。贺铸、黄公绍、李清照等人都写过以《青玉案》为词派名的词。 介绍这首词背景:这首词作于南宋都城临安。当时辛弃疾刚从北

方投奔到南宋。强敌压境,国势日衰,但是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他们沉迷于歌舞享乐,用来粉饰太平。辛弃疾恨自己没找到知己为国效力,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就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出示有古诗的PPT,讲解古诗)现在就让我们作者是如何通过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注解 ①青玉案:(刚刚词派名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 ②元夕:那么元夕呢,就是元宵节,这天的夜上就称元夕或者元夜。 ③花千树:形容灯火灿烂,花灯之多,如千树花开。 ④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焰火。(花千树和星如雨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但是的景色真的是十分迷人) ⑤宝马雕车:就是指装饰华美的车马。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教师:乔梅艳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正确发音、解释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全文内容,分析并掌握比喻、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掌握渲染、反衬这两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了解辛弃疾及写作背景,重点鉴赏“那人”这一意象,把握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小组学习、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词人关心国家及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怀。 (2)学习词人资管淡泊、不苟流俗的优秀性格。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培养翻译古诗词的能力;认识并掌握词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知人论世分析文本法;体味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第1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元宵节吗?(学生:喜欢或者不喜欢) 为什么?(学生:······放假!) 现在的元宵节放不放假是不是取决于寒假的长度? 可是在古代 元宵节统统放假! 汉代1天 唐代3天 宋代5到7天 明朝竟然长达12 天!

2、那我们可爱的古代先辈们会在这个假期做些什么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混剪视频,看看古人是如何度元宵的。(播放视频)古人会做的事情:放孔明灯、放烟花、猜字谜、放河灯······ 今天就让老师带大家走近《青玉案·元夕》,在词的艺术里领略宋代元宵夜的风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 青玉案·元夕 (提问:青玉案是什么?词牌名是什么?) 1、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双调六十七字,押仄声韵,上去通押。 2、词牌名,词在创作时字数、平仄等方面应该遵循的格式。 3、元夕,词的标题,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这天晚上就是“元夕”,也叫元宵、元夜。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猜字谜、放河灯等习俗。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提问:1——2名学生,检查他们课前对辛弃疾的预习情况。)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1、作品:《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 2、流派: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代表词人。 3、风格:以豪放沉雄、慷慨悲壮为主,兼有妩媚、明快、激励等写作风格。 4、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志士,其文学创作密切地联系着他的政治事业。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重用,最后含恨辞世。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 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 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 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 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 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 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 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臧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写作背景,鉴赏“那人”这一意象,把握词的主旨。 2.掌握本词多样的描写技巧及烘托、托寓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小组学习,理解文本。 2.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词人关心国家及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怀。 2.学习词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优秀品格。 【教学设想】 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设计教学环节,即把握词的内容与形象——情感及意图——-手法及技巧,重点突破本词的“那人”这一意象,旨在通过活动促进阅读与鉴赏,全面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 1.对联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2.整体感知:朗读全词——品味元宵夜——那夜——修辞与技巧 3 .意象鉴赏:小组活动——寻找知“辛”人——那人——意象与主旨 4.延展提高:仿写句子——写点知“辛”话——那些话——生动与形象 5.课后作业:运用联想与想象续写蓦然回首之后的故事。 拓展阅读《把栏杆拍遍》 【教学活动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师:(齐读对联)这幅对联所写是何人?有何依据? (若学生回答不上,老师则要注重引导) 生1:辛弃疾。理由:上联提到了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而继东坡之后当然是豪放派的另一个代表辛弃疾。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不同看法吗? 生2:依据还有下联希望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与辛弃疾的爱国抗金主张吻合。 生3:还有下联提及的悲黍也是一个暗示,黍离之悲,与辛弃疾所处的社会背景也是相关联的。 师:非常好,上联点出辛弃疾词作的风格属豪放派,下联主要讲辛弃疾的爱国之情和政治抱负。但是同学们忽略了“美芹”。“美芹”是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是辛弃疾南归后向孝宗呈上的建议书。详细分析了敌情且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战略。 PPT展示作者相关信息: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以抗金为己任,空有将相之才。南归后长期被闲置,豪放派集大成者。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辛弃疾的另一佳作——《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鉴赏-古诗-赏析

《青玉案·元夕》鉴赏-古诗-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

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授课方法: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采用品读、赏读、研读等反复诵读的方法安排授课。教学设想:学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对辛弃疾不乏了解,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婉约之形表豪放之实,需对学生给予点拨。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预习。要求: 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收集学过的或者熟悉的辛弃疾的诗词名句,了解王国维的“三个境界说”。 二、新课导入。 导入:网络中当前最有名的中文搜索网站是哪一家?你知道这家网站名称的由来吗? 答案参考:百度。取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象征着百度公司对于中文信息检索的执着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三、师生互动,赏读文本。 (一)初读 ※听读,解题 青玉案——词牌名。取自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元夕——题目。夏历(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⑴齐读,找出最喜爱的词句。 ⑵思考: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词,是吗? 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 (二)品读 问题①词中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 ——“那人”。 问题②作者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时间地点有没有交代?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在元宵夜热闹的人群里寻。 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原文】 青玉案⑴;元夕⑵ 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如雨⑷。 宝马雕车香满路⑸。 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雪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 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

青玉案元夕导学案公开课

《青玉案 ? 元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反衬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反衬手法,理解千古名句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 宝马雕车: 凤箫: 星如雨: 雪柳: 玉壶光转: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m ó)然: 阑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词句的意思。 (1)更吹落,星如雨 (2)宝马雕车香满路 (3)笑语盈盈暗香去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辛弃疾(1140-1207) 词人。字 ,号 ,他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 ”并称。有《 》。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4.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作者抒发了 感情。 5.元夕是 ,也称 、 。 6.辛弃疾名句知多少?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概括词的上写片内容。 上片: 下片: 三、问题探究 1.词的上片,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中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元宵节的景象?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填写表格) 3.下片写了什么?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4.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为了写出“寻觅”之苦,运用了何种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 5.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美人用意是什么?(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者所处的时代) 四、课堂总结 1.主旨: 2.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阅读这首词,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第四册第7课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青玉案?元夕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难点:体悟结尾句的深刻含义。 授课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件、朗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青玉案?元夕》的题材是什么?“青玉案”是词的什么?“元夕”是什么,什么意思? 2、师: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你们知道元宵节都有哪些活动呢?(生自由回答,如吃元宵,挂灯笼,猜灯谜等)如今的元宵节是如此的热闹,如此的让人喜欢。那么古代呢?古人是怎么过元宵的呢?我们今天学习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另外一首词《青玉案?元夕》。(板书) 二、检查预习,朗读全词,初步感知 1、生齐读全词 1)、读准字音 2)、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感情。 2、教师注意正音。 3、师生齐读。 4、翻译词句: 焰火乍放好像是春风吹开千树万花,落时又如东风吹洒满天星雨。宝马雕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妇女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丛中寻找她千百遍,(可都没找到),突然一回头,那个人却站在灯火稀稀落落的地方。 三、品读全词 1、师:本词以“元夕”为题,那么词的内容肯定和“元夕”有关,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词的上片,词人写了关于元宵节的哪些意象? 生:圈画,回答。 明确:花灯、焰火、彩车、骏马、凤箫、玉壶(明月)等。 2、品读词的上片: (1)师:词人在写这些元宵节的意象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小组合作,标注,回答。 明确: 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暗喻;表达效果:极为形象地写出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B..“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暗喻;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渲染出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欢庆氛围。 (2)师: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词的上片,感受到词人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元宵节? 生:回答。 (灯火辉煌、热闹狂欢的元宵节……)

《青玉案-元夕》赏析和习题

青玉案⑴·元夕⑵ 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如雨⑷。宝马雕车香满路⑸。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雪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文学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名家评价 清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丙卷: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