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 (3)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7)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 (11)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 (14)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7)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22)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26)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微小世界和我们》 (29)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我们身边的物质》 (33)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6)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39)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45)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铁生锈了》 (50)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53)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63)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与我们》 (70)

第三单元宇宙《地球的卫星—月球》 (74)

第三单元宇宙《月相变化》 (77)

第三单元宇宙《我们来造“环形山”》 (81)

第三单元宇宙《日食和月食》 (87)

第三单元宇宙《太阳系》 (92)

第三单元宇宙《在星空中(一)》 (95)

第三单元宇宙《在星空中(二)》 (98)

第三单元宇宙《探索宇宙》 (105)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一天的垃圾》 (111)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垃圾的处理》 (118)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建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123)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分类和回收利用》 (127)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一天的生活用水》 (131)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污水和污水处理》 (135)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138)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142)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

1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科学词汇:凸透镜、透明、细节。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科学方法:正确观察、比较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科学素养、基础知识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城市学生的阅读面较广,课外知识丰富。在3-5年级,学生已经使用过放大镜,对此并不陌生,仅讲授放大镜的使用,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材通过“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放大镜

下的新发现”以及“放大镜的特点”三个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正确使用放大镜,探寻新的发现,了解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同时《放大镜》这节课的学习将会为微小世界中观察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奠定基础。

为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本科运用新的信息技术——电子书包来辅助教学。让愉悦、高效的网络互动学习贯穿于学习各个环节,借及时反馈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凸”“透”镜。

教学难点

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质疑竞猜,引出放大镜。

2、揭示课题,了解放大镜的起源。

活动2【活动】二、了解作用学会使用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工作用到放大镜?

2、识记比赛:放大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比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3、正确使用放大镜。

(1)学生尝试使用放大镜。

(2)实验验证“镜动”与“物动”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不断地验证学生的猜测,让学生正真明白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以及这样观察的原因。】

活动3【活动】三、观察比较发现不同

1、小组合作,肉眼和放大镜对比观察图片。

2、即时反馈,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对比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的区别,发现使用放大镜观察的功能。小组合作交流谈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活动4【活动】四、分析特点探究实践

1、探究放大镜的“秘密”。

(1)提供探究素材,交流探究方案。

(2)实验探究、即时反馈。

(3)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对比放大镜和玻璃片以及镜子的区别,找出放大镜的特点。对比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找出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原因。大胆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放大镜的特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自主合作,制作放大镜。

(1)交流制作放大镜方案。

(2)分组制作,分享实验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根据放大镜的特点,制作放大镜。是让学生将所学学会运用,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5【活动】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

使用放大工具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和更遥远的物体。

激发学生使用放大工具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因此有许多丰富的可供观察的内容。但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

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本课将引领学生用放大工具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

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

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现在用放大工具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

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

重点:使用手持显微镜和PAD观察蝴蝶的身体结构,并将结果上传到云端。

难点:掌握和运用手持显微镜和PAD的使用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环节——印象蝴蝶

活动准备:约1分钟昆虫视频,学生前测

活动过程:

1、课前在无指导的前提下请学生画出印象中的蝴蝶,展现学生前概念。

2、播放昆虫视频,激发学生对昆虫和蝴蝶的回忆

3、课件出示多张学生前测,每个学生的前概念都有偏差,让学生的思维在展示中碰撞,激发火花。

活动2【活动】主体环节—微观蝴蝶

活动准备:蝴蝶标本、放大镜和手持显微镜每位学生一份

活动过程:

(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蝴蝶标本

1、先用肉眼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两两合作,边观察边在PAD上记录。

注意事项:

a、注意正确使用放大镜

b、音乐响起时,请及时提交你的记录。

c、标本很脆弱,请务必轻拿轻放

2、交流观察发现

3、思考: 用放大镜观察,相比肉眼有什么不同?

(二)用手持显微镜观察蝴蝶标本

1、使用手持显微镜观察蝴蝶标本

(1)使用要求(观看操作微视频)

将标本盒观察面朝上,将观察支架放在标本盒上,打开手持显微镜,看到灯亮了。

调节手持显微镜上的旋钮,直到看到清晰的影像。移动手持显微镜,寻找到最佳位置,如果出现模糊,再次调整旋钮直至清晰,拍照并上传。注意显示的方向跟实际方向是完全相反的

(2)观察要求

首先每个标本盒上都用黑笔标注了两个最佳观察区,你可以先看看。第二,每个小组有两套观察工具,不要两套都传的是一样的内容。第三,同学们拍照的时候一定要拍清楚,如果万一拍的不好,可以点击重拍。另外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可以站起来,离开位置,这样更方便操作。

2、用PAD交流观察发现

3、了解蝴蝶的奇特构造—复眼和翅上的扁平细毛

活动3【讲授】总结环节—微观世界

1、思考:手持显微镜和放大3倍的放大镜相比,有什么不同?

总结:在放大工具下,我们看到的昆虫世界会更加清晰。

2、观看蜘蛛捕食昆虫视频

3、回顾学生前测,激励学生更好把握蝴蝶结构。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

1教学目标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自制食盐等晶体。

3、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在前边的学习中,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在本课的学习中,将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认识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3重点难点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自制食盐等晶体。

3、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引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利用放大镜观察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汇报上节课的观察情况。

3、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晶体。

4、提问:谁能观察并描述一下这些晶体?

5、学生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6、提问:如果我们用放大镜来观察,又会看到什么呢?

7、讲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放大镜下的晶体。

活动2【活动】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1、讲述: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学生分组活动,观察课前准备的各种晶体。

3、指导学生完成观察记录表。

4、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展示观察记录表。

5、教师总结学生的观察活动情况。

6、引导学生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7、指导学生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活动3【活动】引导学生自制食盐等晶体

1、提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交流汇报晶体形成的原因。

3、讲述: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4、讲述:简单介绍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

5、教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6、学生分组活动,实验制作实验晶体。

7、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情况。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怎样放得更大》

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会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实现放得更大。

制作和改进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2学情分析

在单元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放大镜的地特点,并学会了使用放大镜放大图像的方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放大镜组合来实现放得更大。

【教学难点】体会前人发明改进显微镜的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怎样放得更大

1、(出示苔藓)师: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办法能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用放大镜观察苔藓。

3.提问:还能放得更大吗?你有什么办法?

放大镜组合:可以怎样摆放?有几种摆法?

倍数低的在下,倍数高的在上,叠在一起;

倍数高的在下,倍数低的在上,叠在一起;

倍数低的在下,倍数高的在上,两个放大镜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倍数高的在下,倍数低的在上,两个放大镜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5.分组实验,四种摆法分别尝试,观察,真的能放得更大吗?哪种效果最好?你看到了什么?

6.结论: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放得更大.实验中有没有发现什么缺点,或者是不足之处呢?(手易抖动、观察范围变小、视野变暗……)如何改进?

活动2【活动】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固定:用什么来进行固定?怎样固定?先固定哪一个?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用铁架台和十字夹固定放大镜,并调节之间的距离,达到最佳效果.

范围小:用夹取一小课苔藓来观察细节。

视野暗:有什么办法解决?能不能把更多太阳的光集中到被观察的物体上?

学生实验,反射太阳光到被观察物体上,使视野更亮.

3.总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活动3【讲授】三、显微镜的发展

1.在此后的日子里,人们不断改进显微镜,实现了放得更大的目的.

2.PPT出示显微镜的发展,教师简介.

3.展示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微观世界的照片.

4.出示学生用显微镜,介绍.

5.总结:今后的课中将学习使用显微镜,我们也能看到神奇的微观世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3活动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8份):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培养皿、镊子、显微镜、放大镜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图片激发学习兴趣,提出研究问题。

1、课件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2、关于细胞,你知道些什么?

3、课件展示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这一节课,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板书)

活动2【活动】肉眼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学生分组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并把看见的画在记录单上。

(2)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并把看见的画在记录单上。

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

用发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2、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过渡:要想把它放得更大,我们还可以把它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活动3【活动】制作玻片标本

1.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现在来认识一下制作玻片的材料和工具。(课件展示: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培养皿、镊子)

2、我们先来学习把洋葱表皮制成玻片标本的方法。课件出示

擦: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1)在一个干净的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取:(2)取标本:在洋葱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字;用镊子撕取“#”字中间的表皮。

放:(3)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不能折叠;

盖:(4)用盖玻片盖在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留有气泡。

染:(5)在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来染色,再把整个玻片微微倾斜,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3、学生分组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课件出示制作注意事项。

(2)分发器材,学生四人一组制作。

(3)师巡视指导,同时强调操作时,洋葱离眼睛要远一些,不然会刺激

眼睛;用小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活动4【活动】学习认识显微镜及正确使用

1、首先我们分组认识显微镜和它的使用方法,并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分组学习课本13页的“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3、交流显微镜的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

4、交流显微镜的使用并用两个字概括使用步骤:

5、师总结使用步骤(课件展示):(1)安放(2)对光(3)上片(4)调焦(5)观察

活动5【活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的细胞,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记录单上。

2、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和感受。

3、课件展示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4、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6【练习】知识回归

一、填空。

1、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

2、用刀片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 )字,用

( )取下洋葱表皮。

3、将撕下的洋葱表皮放在( )清水中,注意要平展开。

4、再把( )倾斜地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 )。

5、最后用( )取几滴( ),用( )吸走多余的染液,洋葱玻片标本制作完毕。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KCB系列齿轮油泵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2CY齿轮泵系列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KCB不锈钢齿轮泵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周次计划进度课时备注 1 我在成长 1 2 悄悄发生的变化人生之旅 2 3 踏上健康之路生物的遗传现象 2 3;8妇女节 4 生物的变异现象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 密 2 5 单元总结课消失了的恐龙 2 6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达尔文与他的“进 化论” 2 7 单元总结课寻找生物的家园 2 4;4清明节 8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趣的食物链 2 9 有趣的食物链生态平衡 2 10 生态平衡 1 11 各种各样的能量 1 5;1劳动节 12 能量的转换能源 2 期中检测 13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单元总结课 2 14 拓展 1 15 应用 1 5;30端午节;6;1 儿童节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2 20 期末复习 2 21 期末检测

课题1;1 我在成长内容P2~4页课型事实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知道人在成长中身高和体重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2.能够使用简单方法较准确的测量自己的身高; 3.能根据体检卡是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4.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5.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重点交流成长的证据;绘 制身高曲线图;分析 其变化的规律。 难点 学生能正确的发现身 高变化规律。 关键 要求学生认真仔 细的制作身高曲 线图。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 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测量自己的身高。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复案 4'游戏导 入:猜猜 我是谁 1.谈话: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2.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 10'讨论与交 流:成长 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 它们排排序吗?为什么这样排? 4.学生分组交流;进行排序。 5.汇报:《说出顺序;说理由。》 6.讨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有哪些方面变化比较明显? 7.小结:我们身体在身高;体重上有显著的变化;人的心理变化也较明显。 10'绘制身高 曲线图 1.谈话:人成长的证据有很多;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证据;《出示体检档案 盒》;你猜猜这里是什么证据? 2.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将体检卡发给学生; 学生仔细的看看各项数据。 3.学生将体检卡是的身高;体重两项数据按照年龄时间整理在记录本上。 4.提问: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 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doc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经典)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3.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5.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

2018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2018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通过放大镜看到的视野(变小)。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在13世纪,英国(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光学显微镜的两个镜片都是(凸透镜)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点组成。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36、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37、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40、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44、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简单机械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2、选用合适的工具,可以使我们做事情更省力、方便。 3、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 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6、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7、象水龙头那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8、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子运动,费力。 9、轮轴的轴不变时,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10、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旗杆顶部的滑轮叫定滑轮。 11、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12、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13、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4、滑轮组结合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优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15、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 16、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17、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但圈 数多,费时间。 18、自行车通过链条和齿轮,把我们蹬脚的力量传递到车轮上。 19、如果大齿轮是50个齿,小齿轮是10个齿,那么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 大齿数除以小齿数=5 圈。 20、、大齿轮带动小齿轮时,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时,大齿轮转动速度 变慢。 21、、旗杆上的滑轮是定滑轮,起重机上的滑轮是滑轮组。 22、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23、用螺丝钉时,应用的是斜面的工作原理;用螺丝刀翘油漆桶的盖子时,应用的是杠杆的 工作原理。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005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城关小学邓永亮 第一课时 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 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 螺幺纟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 用螺线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线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町以比较方便的把迭負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 1.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 杠杆上仃:个斎要的位曽-: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闱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右: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壬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垃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笺壬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 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 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卜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 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银子)O 2. 常用的杠杆炎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镀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付些杠杆类工代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强子、钓鱼竿等)。 3. “秤碇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舵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 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于握物体处是阻力心,I.愕的肱一?头肌处就是虽力点。 5. 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 1.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貝,它的刀柄是缸,刀杆是_轴。 2. 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吋费力。 3. 轮轴可以省力,轮越人,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4. 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5?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于、汽乍力向盘、扳手、辘轴等。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最新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 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 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 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

(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 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 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 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 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 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 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 息).(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 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 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 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5)电子产品检验. 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 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 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3、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 体液.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 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 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6、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