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

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

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化信

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供必

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

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

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

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

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因此,高息技术课程容的设计坚持如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第二、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容;第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着重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模块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专题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所有五个选修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时间,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三、四学期或以后。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或以后开设。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涉及的其他容,如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考虑到课程管理的原因,放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置;而通信技术等,考虑到设施设备条件等因素,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自行开发相应课程。

高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容的应用性特征,应使维持学生的持续经历,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建议每周二学时延续两个短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同时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同样,若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块结构如下图:

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

多媒体技术应用2学分

网络技术应用2学分

数据管理技术2学分

人工智能初步2学分

算法与程序设计2学分

必修 2 学分

选修2

2、标准体例说明

高息技术课程标准容的撰写,采用“容标准”、“活动建议”相结合并附以例子的形式。其中容标准是主体,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例子是对容的进一步解释。

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主体。容标准的撰写,首先是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是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课程标准实施的整个阶段中,对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的有效性。

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

例子是对容标准的提示,是对容标准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化。考虑到灵活性与时效性的要求,有些容标准的描述往往比较概括,为方便理解使用例子给予提示。但例子的作用仅仅是提示,不说明容标准以此为局限。例子中容的时效性往往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长期发生效用。

3、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使用

为帮助理解和把握容标准的要求和掌握水平,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要求和行为动词的使用大致分类如下,仅供参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课件)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 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 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 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 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 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文 档交流仅供参考...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 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 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 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 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 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 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 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 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 色发展。...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 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必修模块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谈 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浅谈 1 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是《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一个从小培养的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客观的物质条件保证是必须的。目前一些初中、小学学校的计算机数量不足,满足不了正常教学的需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有更新了教育观念和改善了办学条件的前提下提高了认识水平,才能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 2 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例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迅猛发展的新兴学科,学科中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很快。对于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在保持核心内容──理论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其外围内容──实践内容需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而及时予以必要的更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实践的教学环节,各学校可自行编写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实践课教材,系统地研究实践性教学内容、方法和理论,努力改善学生的实践条件,通过实践,让学生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

3.1 保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工具性学科,这就决定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况且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都难以做到了如指掌、面面俱到,因此有时课堂上出现学生知老师不知、老师这么认为学生却那么人为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清醒、冷静、正确、客观、理性和辩证的认识。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彻底摆脱传统教育观念带给我们的桎枯枷锁,才能真正营造相互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良好课堂氛围。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执行者必须彻底放弃对师道尊严的某些狭 隘而执着的理解,以宽广的胸怀面对学生的体温、质疑和异议。 3.2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造性来源于创造欲望,创造欲望要用积极的手段去激发。在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一,教师上课只介绍一种论点,并将这种论点当作结论性的东西告诉学生,不允许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质疑的空间。例如,关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的问题虽然有一个通常的说法,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的因素。历史上围绕这个问题还有过不小的争论,甚至到了诉诸法律的地步,但我们大多数教材连提都不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术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具体进步过程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艰苦和乐趣的机会、让学生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认识的机会就这样被一个个地错过了。.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三)选修课程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 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4.培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高中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高中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考试大纲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一、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2.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 (二)信息的来源与获取 1.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2.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3.万维网、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获取的基本方法。 (三)信息的加工 1.M i c r o s o f t W o r d文字处理软件。 2.M i c r o s o f t E x c e 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3.M i c r o s o f t P o w e r P o i n 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4.分辨率、位图、矢量图、颜色、图形、图像的概念。 5.B M P、T I F F、G I F、J P G等文件格式的特点。要求:在熟练运用W i n do w s X P系统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加工处理信息。 (四)信息技术与社会 1.数字化生活的各种体现方式。 2.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信息安全,病毒防治。 4.网络文化,信息免疫。要求:理解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信息技术能力 (一)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1.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 2.电子邮件的收发、地址构成和特点。 3.能用Q Q、M S N等信息交流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要求:了解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能运用电子邮件、QQ、博客、微博等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二)多媒体技术基础 1.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和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媒体的基本特性、数据格式、使用方法和应用特点。 3.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4.掌握对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的加工和处理。要求:熟悉常用软硬件的安装与使用,能运用相关软件对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三)网络技术基础 1.网络基本概念,网络的组成与分类,网络协议和功能。 2.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数据通信技术,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信息交换技术。 3. 理解 Internet、TCP / IP 协议、IP 地址和域名,了解 ISO / OSI 参考模型。 4. 互联网常见服务,理解 DNS、电子邮件系统、文件传输、远程登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

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答:1. 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由于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到“应用软件的使用”又到“信 息技术”的过程,长期以来,大多数信息技术课以讲语言、讲应用工具为主,重点放 在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即使把 2000 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与新课标相比,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由此给一线教师 所带来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 ( 1 )新课标以培养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通过高中信息 技术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必修模块“更 多关注课程的深层内涵。该模块所依托的信息技术内容不宜过分提高。”“将课程重 点转移到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 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什么技术和软件工具能干什么,怎么干,不能只教会学 生这个技术怎么用,那个工具如何操作,而是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 的信息技术或工具和方式“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当然这首 先要求学生对各种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要达到熟练的程度。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与挑战就是转变教学观念,将教 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与技能。 ( 2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课标解读的第 54 页还指出“关于各学段课程任务的轮廓性分野是这样确定的: 小学——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形成感性经验;初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开始 学习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高中——在持续经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形成个性化发展,追求自由于信息文化的能力”,必修模块“所依托的技术内容不宜 过分提高,可以在初中经验的基础上注入一定的实用技巧,注重对方法的归纳与总结”。 由此看来,新课标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 技术应用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 (完整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 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 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 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 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 学习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 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 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 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 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版)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6) (一)课程性质 (6) (二)基本理念 (6)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6)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7)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7)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7)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7)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8) (一)学科核心素养 (8) 1.信息意识 (8) 2.计算思维 (8)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8) 4.信息社会责任 (9) (二)课程目标 (9) 三、课程结构 (9) (一)设计依据 (9) 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9)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9)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10)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10) (二)结构 (10) (三)学分与选课 (11) 四、课程内容 (11) (一)必修课程 (11) 模块1:数据与计算 (11) 【内容要求】 (11) 【教学提示】 (12) 【学业要求】 (13)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13) 【内容要求】 (13) 【教学提示】 (14) 【学业要求】 (14)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5)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5) 【内容要求】 (15) 【教学提示】 (15)

【学业要求】 (16) 模块2:网络基础 (16) 【内容要求】 (16) 【教学提示】 (17) 【学业要求】 (17)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18) 【内容要求】 (18) 【教学提示】 (19) 【学业要求】 (19)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19) 【内容要求】 (20) 【教学提示】 (20) 【学业要求】 (20)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21) 【内容要求】 (21) 【教学提示】 (21) 【学业要求】 (22)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22) 【内容要求】 (23) 【教学提示】 (23) 【学业要求】 (24) (三)选修课程 (24) 模块1:算法初步 (24) 【内容要求】 (24) 【教学提示】 (25) 【学业要求】 (25)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25) 【内容要求】 (26) 【教学提示】 (26) 【学业要求】 (27) 五、学业质量 (27) (一)学业质量内涵 (27) (二)学业质量水平 (27) 水平1质量描述 (27) 水平2质量描述 (28) 水平3质量描述: (29) 水平4质量描述: (29)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30) 六、实施建议 (30)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0) 1.教学建议 (30) (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1) (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1) (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33)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多种教学探讨 文档

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多种教学探讨 引言: 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念认为: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技术,教与学的活动,都应以利用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为主。高中信息技术课应鼓励高中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大量的实验证明,学生只有积极动手,通过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因此,新课改后的教材大量采用了“讨论交流”、“实践体验”和“综合探究”等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信息技术教师应学习并更新教育理论,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合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 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依据这一理论,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可谓事半功倍。特别是各种课件采用了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以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可听甚至可互动的动感内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件在语、数、外.

等学科中已运用广泛,在信息技术的教与学中若合理适度地运用课件,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设计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中提到“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任务”具有目标性和积极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学习任务清单的设计和使用便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范例。任务清单的形式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版本的,它能成为教师讲课的知识要点依据,学生学习的提纲、实验手册、复习的资料。由于教师在设计过程中紧扣了教材知识点,还注意把握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使用都能调动起学习热情。如:在校庆前有关班级“申办校庆运动会暨文化艺术节”宣传的话题受到全体学生的关注时,我在教WORD文档小彩报的制作时,要求学生以“校庆运动会暨文化艺术节”为主题完成一篇小彩报,并要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结果这一任务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非常认真投入,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作务。 三、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互动法1.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以上理念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多视角的价值观。从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到关注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以提供人生的发展基石为宗旨;强调问题解决,关心生活实际。 在课程目标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这个总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说明了分目标。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结构体系为1+5,基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是选修模块学习的前提。五个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注重技能与人文的培养,支持个性发展。选修模块的设置,关注

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特点。确定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培养,规定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内容,阐述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应用;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更加注重方法和思想的挖掘;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 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调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有建设性的意见,要求教科学编写要要强调适应性;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也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精心整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 (二) 1. 2. 3. 4. 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 三、课程结构方面 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

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的6个模块改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10个模块。 具体来说,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分2个模块,分别为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改为3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以此作为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 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加深,学生可在修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发展需要选学。其中数据与数据 职业选 同时, 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其中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而学业质量水平4则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主要从教学与评价建议、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实施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它们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内涵表述如下。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作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快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块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自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师培训推荐案例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师培训 推荐案例集 2006年7月

目录 第一组必修模块案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一:教科版《欢乐课堂,信息技术第一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二:搜索技巧.................................................................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三:信息的编程加工——用编程方法画函数图像.....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四: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组选修模块案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一:《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教学案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二:《分支结构》教学案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三:出租车计价器程序的设计——IF语句的教学案例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四:会声会影——电影《神话》预告片的制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五: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六:网络通信工作原理——数据的传输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七: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竞赛.........................................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八:网关、代理服务器及其DN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教学案例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九:“五座房子”逻辑推理问题的智能程序实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案例十:《认识专家系统》教学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注:本推荐案例集主要是供参加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的教师学习时参考,部分案例的点评内容由李艺教授提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新旧都是5个基本理念,新旧不同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课程结构由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块,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3.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4.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注重情境中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新课标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采用计算机方式界定问题,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 三、课程结构方面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

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降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2010年秋季我省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被纳入高中阶段必修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上发生了全面的变革,从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到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已被列为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旧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零起点”为基点的。“零起点”保证了信息技术学科基础差的学生能通过教学逐步提高,但却造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同一或相似教学内容的尴尬局面。而新课程的设置不再有“零起点”的限制,认为初中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高中课程是在此基础上设置。这将使所有同学都会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获得提高。二是教学内容的不同。从以前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而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对高一新生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现有信息技术水平 在高一信息技术第一节课,我制作了一个调查表,以便调查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水平。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大概地了解目前高一新生实际情况,在教学时要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提高。调查表设计如下: ①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不喜欢○喜欢 ②在初中有没有开信息技术课?○没有○有 ③你家里有没有电脑?○没有○有 ④你会不会在网上搜索资料?○不会○会 ⑤你是不是经常用QQ聊天?○不是○是 ⑥你是不是经常玩在线游戏?○不是○是 ⑦你有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没有○有 ⑧你有没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没有○有 ⑨你会使用以下哪几个软件()A.FrontPage、B.flash、C.Word、D.Excel、E.PowerPoint、F.Photoshop、 G.3ds max、H.全都不会。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对高一新生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高一信息技术的教学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中心,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分层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具体做法如下: 一)、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首先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任务驱动学习模式,顾名思义,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其具体做法如下面: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其中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