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本教育视野下高职高专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有效途径的

生本教育视野下高职高专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有效途径的

生本教育视野下高职高专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有效途径的
生本教育视野下高职高专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有效途径的

生本教育视野下高职高专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有效途径的探索

叶云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333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幸福、快乐、满意是人类的主要成就动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人格完善的特殊成长阶段,他们是否幸福、快乐是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选择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作角度来探索寻找快乐学习和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生本教育快乐幸福途径文化

教育论丛学生进入了大学就等于一条腿迈进了社会,大学生所思所想所承担的都比以前更深更广更重了。一些学生因为对现实生活有过高的要求而没能实现,一些学生因父母失业下岗、亲人病重等客观条件不能满足基本生活要求;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下降或失恋等其他因素而对现实不满。在生活中有时觉得自己很快乐很幸福,而有时又感到生活没意思。关于大学生是否幸福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前期已有了一些成果:俞宗华(2011)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这个群体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用金钱衡量幸福。郭玉琴(2010)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幸福指数的除了人际困惑、情感压力以外,对老师教学方式感到厌倦也占了很大的成分。事实上,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比例的上升,大学生们“天之骄子”时代的退去,在各方面因素的冲击下,“郁闷”、“无聊”已成为许多学生的口头语,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现象正在产生。按照传统眼光来看,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被视作为大学生中层次最低的等级,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产生浮躁而自卑的心理,幸福感缺失现象更为严重。

一、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一)“师本教育”单调而缺乏激情

著名教育学家乌什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长期受到“师本教育”环境的影响,不论是从教学目的和内容方面,还是从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均剥夺了学生感知幸福的权利和机会。再加上中国学生传统的畏师情绪致使学生被视为是教学流程中的附属产品,知识通过教师的教而继承下来。人的需求是完整的,需求中的情感,尤其是主动的、积极的、愉悦的幸福感受是无法通过被动接受而体验到的。

(二)物质和情感的诱惑

大学校园里,盲目、攀比、赶潮流等消费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女性学生,喜欢逛街,几乎每个星期都大包小包;男性学生则更青睐于更新换代快的数码产品。久而久之,经济上就有点入不敷出了。再加上大学校园别认为是“谈恋爱成本最低”的地方,很多学生在进入校园后首要关注的就是寻找理想的伴侣,而把学习这件正事抛在脑后。象牙塔里的爱情令人期盼而又脆弱:恋爱时,倍感甜蜜;分手时,晕天黑地。在感叹逝去大好时光的同时,也发现背负着诸多的“债务”:经济债务、学业债务等。

(三)社会的偏见和就业的压力

不可回避的是当今社会对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存在着偏见和“歧视”,许多企业在招聘时设置了学历门槛(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

历)。无论多优秀、努力的高职高专学生,都被一棒子挡在门外。再加上一些不公正的因素:像是职工子女优先照顾、走后门、拉关系等。这些都给专科学生们造成了潜意识里的压抑和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进而对自己和社会丧失信心,挫败感和失落感越来越严重而幸福感也随之降低或消失。

二、营造快乐而幸福的环境,重塑乐观健康人生

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说明大学生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的群体,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然而正是这种不成熟和成长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对幸福的感受能力不确定也不稳定,这就给教育者们提供了可塑和教育的机会和可能性。作为高校教师的教育主导者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可塑性,在学生身上下功夫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幸福感。而要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就需要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端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所能接受到的教育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幸福感。

(一)“生本教育”是学生幸福的源泉

“生本教育”是教师(或学校)把精力聚焦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实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给予学生最广阔的发展和成长空间。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评价及师生关系等做出适当的调整。1.教学目的和体系设置: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可提供若干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必然有所提高;2.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设计方面,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座谈,通过讨论,教师们可了解学生乐于并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和手段;3.评价机制:可以单独拿出几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做试点,取消闭卷考试作为唯一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并加强平时课上、课间学生们对专业知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实践环节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践效果等作为考核、评价机制之一。4.师生关系:教育者们要一改往日“高傲而不可接近”的状态,以尊重、信任、关心学生为前提,与学生平等共处,给予学生有困难找老师的空间;学生们也应主动适应新环境,改变中学时期“老师找上门”的观点,并就学业中、生活上存在的一些想法及时地与教师进行交流。当需求得到重视,想法得以实现时,学生们将感到学习不再是强加的任务,而是赋予自己汗水的智慧果实,品尝起来一定别有一番幸福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

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是人立足于社会所必须谋求的幸福,只有这二者都得到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幸福,人们主观追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无限的,但受到自身能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43--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心得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也改变了我以前的一些老看法。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又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不少兴趣班,而又有多少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呢?最后,孩子学习疲劳,家长也力不从心。 罗素说,儿童的人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征文

快乐生活做幸福女人 金沙县石场乡中心完小—陈志会 作为女人,一定要学会善待自己,相信自己,不断充实自己,要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快乐、幸福才会常伴左右。 “你幸福吗?”“你快乐吗?”这是闺蜜们在一起聊天离不开的话题。聊到这样的话题我也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问自己:作为女人我幸福吗?作为母亲我幸福吗?作为一名职员我幸福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的要求不高,对我来说,幸福就是“工作顺心、家庭和睦”,看着儿子一天天健康快乐地长大;一家人在一块开心就好;父母亲人健健康康……生活中的我,是满足的,幸福的。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快乐、美丽、幸福的女人! 工作是女人展示自我的舞台,它能让女人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当然任何工作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也正是这些困难,锻炼了我,充实着我,使我不断地成长,渐渐变得成熟。我感谢这份工作,能让我有一个比较规律的生活;“快乐生活,做幸福女人”,是我永远的追求。我已经渡过了几十个春秋,每个春秋里都有着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快快乐乐的学习,兢兢业业的工作,每个春秋里也有很多不同的感觉,每天都能从快乐的生活与工作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幸福。我努力学习,让自己接受新的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多与别人沟通,让微笑伴随每一天。快乐的家庭生活,和谐的同事关系,让我每天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工作。人常说:快乐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倒不如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要学会把握自己,面对

现实中的坎坷,要学会自我调节,调整好心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期望有多么惊人的成绩,只希望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地工作,对得起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做一名快乐生活的幸福女人! 这个时代充满了竞争压力,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家就成了每个人幸福的港湾。孩子一句贴心的话语、老公一个问候的电话、父母一句关怀的唠叨,都是我幸福的源泉。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觉到很温暖,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知足常乐! 女人不必太美,只要有人深爱;女人不必太富,只要过的幸福;女人不必太强,只要活得独立。我的快乐很简单,儿子的进步,同事的友谊,都是我快乐的源泉;我的幸福很简单,儿子健康地成长,老公贴心的话语,父母温暖的唠叨……虽然我不漂亮,但我有甜美的笑容;虽然我不年轻、但我有上进的心态;虽然我不富有,但我有和睦的家庭;虽然我不完美,但我有幸福的生活。在这里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女性都和我一样----快乐生活,做幸福女人!

教育学引领人类幸福生活

教育学引领人类幸福生活 教育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不懈探求的问题,引领人类走向幸福生活是教育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首先,笔者虽然对“教育学”已研习数年,却仍然不敢妄加品评;而对于“人类”,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更是看不清楚人性的根源、人的本质。那么“教育学”与“人类”该从何谈起呢?其次,教育学理论之庞杂,系统之繁冗,又该如何与我们琐碎且平实的生活相联系呢?这也是目前的教育学不那么令人满意的问题所在:一是教育学自身立场不清,定位不明;二是教育学理论与生活实践脱离。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学学科地位不高的结果。在此,仅从个人对教育学的认识出发,描绘生活中的教育学愿景,以期能够给教育学些许或明或暗的希望之光。 一、教育学自省 犹记得步入教育学殿堂之初,老师对教育学的介绍是:“越是学教育学的,越说不清楚教育学是什么。”笔者带着对教育学模糊的认识和理解,在心中勾画着教育学的图样,建构自己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框架。原以为会拨开云雾见月明,却发现穿过理论知识的丛林之后,看见的是陈桂生和叶澜等几位先生为教育学的存在而据理力争,看见的是无数教育研究领域的学生孜孜不倦地为“教育学是什么”和“教育学为什么”而迷惘追寻。 早在18世纪,当康德把教育学确定为大学的正式课程之时,教育学的目的就已经被确定:为了使孩子变得比父母更好。为此康德指出:“教育学就必须成为一种学问……教育艺术中机械性的东西必须

被转变成科学,否则它就不能成为一种连贯的努力而某一代人就有可能会毁掉前任已有的成果。”[1]到了19世纪,当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问世之后,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基本共识。赫尔巴特认为将教育仅仅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会使教育不具有可靠性,会使教育学缺乏自身的概念和独立的思想,被其他学说、流派治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学就必须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并且应该有自己的科学意识和标准。由此可见,教育学起源于人类对于生活经验的记录和传播的需求,旨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得到了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更高效的生产工具,教育肩负着把越来越多的知识技能传授给下一代的责任,这就要求教育学具有更高效和更精准的理论支持。于是,人们试图从教育学著作中寻找到答案。在不断诠释和研究教育学原著的过程中,教学论和道德教育等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又因为人文社会学科以及部分综合类学科对教育研究的介入逐渐增多,出现了一系列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交叉学科。此外还出现了以教育问题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所生成的新学科。[2]有学者认为,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3]就在前几年,我国学位办已将“教育管理学”从“教育学”门类中抽出,列入“公共管理学”的门类中。教育学正在悄然裂解,其地位已岌岌可危。 原本因人类生活而兴起的教育学与生活渐行渐远。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看到教育的理论,却看不到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从事教学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郭元祥;胡修银 一、两个基本教育命题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确立的信条式的教育命题,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既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不难看出,?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生活即教育?则昭示的是生活的教育意义。重读杜威和陶行知,我们感受到的是众多的启迪。 (一)重读“教育即生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正如滕大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盖棺论定地说,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杜威所要探讨的正好环绕着这两大问题: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1](序言P10)因而,?教育即生活?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从而,?教育即生活?的实质可作如下理解:

1.?教育即生活?命题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在教育与生活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而是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1](P9—10),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并不是原来的传统的教育就不是生活,而是说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生活,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是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应作为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是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2.?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开篇中,杜威就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杜威在抨击传统教育时,认为传统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传统教育没能成为生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后,还未变革的旧教育就应相应地变革,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社会生活。杜威指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2](P28)教育是为着人的生活,是生活的需要。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也谈“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各位战友;大家好! 根据公司战略目标规划和周总的倡导“要在全厂上下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宣传引导员工树立良好的工作、生活风气,建立良好的社会和工作关系,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和谐企业文化氛围,引导大家齐心协力有激情、有创新、有步骤地把各项工作做好”的要求,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故和战友们谈一点我对“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认知。 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工作,为谁而工作?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就是我们的工作。为谁工作呢?作为汽车制造工人,从大处说,我们的工作是“服务东风,奉献社会”,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从小处讲,也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和个人幸福生活的需要。从这个辩证关系中我们不难懂得“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的理念。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心平气和地将手中的事情做好,也才能最终获得应有的物质报酬,赢得社会尊重,实现自身价值。 在现实中我们怎样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呢?答案只有一个:积极、乐观、自信!面对变化万千的社会、人文环境,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但真正能让我们在变化中岿然屹立的选择只有三个:第一、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第二、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第三、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处世、处事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调整好心态,学会与他人沟通、相处,遇到问题不消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才能发挥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感受人生价值,享受工作成果。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投入。快乐地工作着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好身体,好心情,是我们生活的根本。是我们前进动力的源泉。“想最开心的事,做最辛苦的活,帮最需要的人,到工作中去寻找快乐”。快乐源于自己在工作中的真诚投入,在投入中贡献着力量,实现着价值,这种投入不仅仅是一种热情,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快乐心情,快乐做人,快乐工作,快乐做事。每天给工作一张笑脸,工作就会给你一份惊喜,生活才会更加精彩纷呈。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范仲淹曾告诫世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对人、对事能做到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就像白居易一样“面上除尽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坦然对待得与失。古人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人生之事,已成定局者,就不必多说;已无法挽回者,就不必劝谏;已成过往者,就无需责难。对或错、顺境或逆境,都必须看得开、想得通、出得来、放得下、不着急、不上火、少埋怨、少指责。这样,我们才能体味快乐,才能感知生活的幸福感。 生活,从某种方面来说,是公平和得失的较量和权衡,有失不一定有得,有得也许必须要失,辛劳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劳动则一定无收获。那么我们只有不害怕得失、少在乎得失,用进取心工作,用平常心生活,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才能享受生活的美感。少一些抱怨牢骚,多一些豁达开朗,少一些勾心斗角、斤斤计较,多一些真诚宽容、豁达大度,我们的生活自然天天阳光、处处繁花。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感恩。感恩,不仅仅是一个微笑、一次关怀、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忙了一天终于在晚上才静下心来看蔡先生的幸福人生讲座,总觉得这种净化心灵的学习是需要特定环境的,就像安静的夜能够平复内心的浮躁,让人真正的思考与学习。说实话,看了以后,久久不能平静,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歉疚与感激冲击着我的脑海,实在是受益匪浅。 蔡老师在讲座的开始就提到一幅让我印象极深的画面,以前当我们准备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对我们说,“快,叫你爷爷奶奶吃饭。”接着,就是我们去后院叫爷爷奶奶,他们开心的牵着我们的手幸福的一起去吃饭,多么和谐温馨的场景!然而,如今的情景却是这样的:爷爷奶奶一遍一遍叫看电视的我们去吃饭,我们中的很多人仍然置之不理,这不仅是对长辈的不尊重,更是我们中华优良传统道德的丧失,就像蔡老师说,我们以前遇见喜欢吃的东西就首先给爷爷奶奶,我们会觉得施比受更加幸福开心,的确是这样,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桑葚,常常到山上摘,然后用衣服兜着一路捧回家,这个过程是尤为快乐的,想象着爸爸妈妈看见时高兴的笑脸,心里真的是比自己吃到更甜! 只身在长沙,想家是难免的,尤其是想起过去有时候还和父母顶嘴,实在是不应该,爸爸妈妈转眼已经快老了,爸爸由于常年操劳,头发已经白了大片了,只能靠染发来遮掩岁月的残忍,前段时间,看见一句很感人的话:爸爸是个好人,岁月你别伤害他,妈妈是个美人,岁月你别伤害他。话虽如此,岁月毕竟不留情面,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每一刻时光,爱父母,尊敬他们让他们开心,而不是让他们整日为我们的

不懂事担心受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悲剧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遇到吧。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那个公益广告,一个可爱的孩子端着一盆水向妈妈走来,说“妈妈,洗脚。。”相信很多人都对这则广告有印象,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也是内心的歉疚吧,我们长这么大了,又何时给自己的父母洗过脚呢,我想暑假回去试一试,我想看看我爸妈的双脚经历过多少沧桑,那些岁月的细纹里又有多少是我带给他们的。 蔡老师的这些道理是父母的身教与古书里得来的,就像先生说的,是老祖宗的东西,我们现代很多人崇洋媚外,认为西方的知识更先进,我们学习他们的心理学,模仿他们的行为做事,实际上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这一点体现在考试上,就是文言文占的分值越来越少了,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没有时间读那些古书,无法品读它们的经典与内涵,自然是这个结果。 蔡老师后来说到教育,说到“上所施,下所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现在很多孩子不听话,很叛逆,其实是与家长有关的,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言传身教,这是古人的方法,很有效,要不“叛逆”这个词怎么不早一点出现呢?当然目前仍是孩子的我们则应该多从自己身上 找原因,孩子与父母相互理解,及时沟通,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进家庭内部的感情,让我们更好的接收幸福。 想一想,蔡老师说的每一点都是正确的,而且通常能够震撼人心,呼唤我们沉睡已久的纯洁善良的心灵,像蔡老师这样,每天自己幸福快乐

教育与幸福生活读后感

《教育与幸福生活》读后感 教育是一盅浓浓的老酒,让我醉在其中;教育是一份沉沉的责任,让我自觉担当;教育是一首深情的诗,让我品味无穷;教育是一曲激昂的歌,让我纵情欢唱;教育是一艘破浪的船,让我扬帆起舵。有过喜悦,有过痛苦;有过激情,有过彷徨;有过期盼,有过失望。一路走来,辛酸和苦涩磨砺着我的意志;成功和快乐鼓舞着我的理想。 常常有人会问:“究竟什么是幸福?”其实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萦绕着关于幸福的字句,自己觉得幸福,是因为满足。那些容易满足的人,便常常看见幸福。当我们以快乐的态度读书时,读书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读书能够为我们答疑解惑。我在读过《教育与幸福生活》一书后,体会到怨天尤人不会带给你幸福,碌碌无为也不会带给你幸福。只有懂得去寻找阳光普照的地方,懂得放弃忧伤的人才会自己创造幸福。读书能够让我们心境平和。如同泛舟于静静的湖面,周围绿色相伴。在喧闹的大街中,在重重的压力下,一杯茶,一本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教育在我看来有时是枯燥的、有时的烦恼的、有时是开心的、有时是充实的、有时是疲惫的、有时是无奈的,这其中的百般滋味有时真的让我头晕脑胀。而王君老师的《教育与幸福生活》,它告诉我们教育是幸福的。 当我读到此书的主编李镇西老师在总序中写到:“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是呀,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必须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教育与幸福生活》一书就告诉了我们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作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原本以为,这本书和其他有关教育的书一样,全都是一大堆专业术语与专业理论,可没想到,这本书是一本温情脉脉的日记,记载的是王君老师与与她任教的IB班的同学们从初一到初三的一些故事。没有一点儿生硬的词语,有的,只是一个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共同创作出的青春的华丽乐章,记载着老师的教育生活,有欢笑,有泪水,有豪迈,有细腻…… 《教育与幸福生活》展示了王君老师普通而鲜活的生命在讲坛上欢快流淌的情景。上课,备课,谈心,读书,反思,写作……有欢笑、有泪水、有豪迈、有细腻……一切都是那么平淡,但决不平庸。她把自己的生命从容不迫地融进了课堂,更融进了学生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在此获得了生长的力量。王君老师的生命由此而永远青春焕发。王君老师诠释的教育真的是幸福而快乐的。她是怀着对朴素而简单的幸福生活的愿望,朴实而平凡地过着每一天的教育生活。 当我读到第一辑《天使素描》和第二辑《激情岁月》时,闪现在我脑海的是年轻,激情与浪漫……里面记录了近20个故事,如丑柑,少年人的爱情也可以如此美丽。通过微小的细节来说明每天的生活都是简单、快乐、幸福的。 当我读到第三辑《呵护心灵》时,我似乎看到了今天的我——教学追求的不再仅仅是学生的所获得分数,所带班级所取得的名次,而是学生的快乐成长,快乐学习。教育只是一个朴素的追求,这个追求就是——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当我读完《爱如潮水》、《教而不思则罔》、《源头活水》等篇章后,我对“教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成长的过程。教育是对人的精神的延伸和拓展。而以前的片面追求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其实都只是停留在教育最初级的层面上。这时,我好像又看到了明天的我——她感到和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快乐,她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因为爱孩子尊重孩子,所以她对美、对真、对善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教育和美好生活》读后感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 几乎没有一个做教育的不会被书名所吸引,我也不例外。教育怎样与美好生活联系?每天都干着教育工作,自己似乎都说不清楚,教育真会带来美好生活吗?带着疑问与好奇读完了这本书。读罢,最直接的感受是很爽,很受鼓舞,这才是教育,如果我们这样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美好生活都会开启的。 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罗素认为,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考虑过学生的幸福体验吗?教师备课往往只是关注知识的设计与传授,课堂上也很少关注学生求知以外的需求。高中的学生有几个能说自己学习是幸福的呢?家长在全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之外,几乎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试想,如果我们本着“教育带来美好生活”的理念去思考教育,做教育,从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层次去设计课堂,传授知识,结果会是多么温暖。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高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大学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付出,教师们喊“累”;孩子们每天在教室坐十几个小时,孩子们喊“累”。现在有几个孩子能说我因为学习的乐趣而喜欢呢?学习除了考上理想大学,还有什么意义?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思考学习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他们以及家长,甚至全社会可能就是简单的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最伟大的目的,考上名校的话,这个孩子就是最优秀的。事实是这样吗? 罗素在书中还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这种理想品性包含了四种基本元素:智慧、勇敢、敏感以及活力。勇敢对于克服种种困难、障碍,树立一个人的独立性,铸就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

幸福生活 快乐工作

幸福的生活,快乐的工作 咱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如果用一个字形容:累!用两个字形容:很累!要三个字形容:非常累!因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调皮捣蛋的学生;无理取闹的家长;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工资低但外界诱惑大,社会上一些人对我们的不理解等等所以我们不仅人累,心更累!我们不仅累、忙,更多的是烦。如果我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就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没有健康的身心谈何幸福生活,快乐工作呢? 首先要调整好心态 如果把学生看做魔鬼,您会生活在地狱里;如果把学生看做天使,您就会生活在天堂中。心态不一样,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就不一样。因此我们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改变不了环境,就去适应环境;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改变不了的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你不能往上比较,你就往下比较。同时我们也要切记,不要把生活中的不开心带到工作中,也不要把工作中的不开心带到生活中。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要自己心中有阳光”。是的,要使学生快乐,教师首先要快乐;唯有快乐的教师能创造快乐的教育,唯有快乐的教育才能造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陶情境界。 其次要学会欣赏包容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哪怕他是一个学习极差,或者调皮捣蛋的学生,他身上也一定有优点,这可能需要我戴上放大镜去寻找。同时我们要善于包容孩子的缺点,因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力,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们快乐的相处。当然适时适度的包容并不代表纵容。在许多问题面前,也许它还是一剂良药。能让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句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拥有包容的心,才能让我掠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怨气。 第三是捕捉令人快乐的细节 回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当你坐进教室,一群孩子就围过来,七嘴八舌的给你分享,他们心中美好的东西;当你上了一节课,满脸疲惫地时候,一群可爱体贴的孩子围上

幸福人生讲座文字版

《幸福人生讲座》文字版 我们刚刚提到‘修身’当中第二个重要的科目,就是‘行笃敬’,我们的行为要笃实,要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恭敬之心。之前提到了,对人的恭敬一定从家庭开始落实,家庭当中最先的一定是孝顺、恭敬自己的父母,进而再推演到对于兄弟、长辈的恭敬。我们刚刚也有提到,整个生活当中都是落实一个恭敬的态度。最后我们也提到挂电话一定先请长辈先挂,我们再挂掉,所以点点滴滴都在长养孩子的恭敬之心。《弟子规》里面又讲到:【将入门。问孰存。】要到人家的家里,应该先打个电话看看他在不在,打电话的时候还要问人家方不方便,不要说‘我现在过去好不好?’你这么急促,人家说‘嗯,好,好吧’,你就要‘听思聪’,看人家那个‘好吧’就是很勉强,这个时候你要主动问‘你是不是待会儿有啥事?假如不方便我换个时间也行’,这样人家就不会觉得太唐突。不管你是拜访还是打电话,也要对于时间要恭敬,不能在吃中饭的时候去,不能在已经很晚了,要睡觉的时候去,这个就是没有替人设想,没有尊敬他人,所以我们时时也要从自己开始做起。刚好大中午在吃饭,你还打给人家,人家那个饭还咬半口,都不知道怎么跟你讲话。而任何一个时间打去,第一句话先问‘请问你现在说话方便吗?’当你时时都能这样恭敬,人家跟你相交往觉得很舒服,很没压力,所以要从我们开始做起。当我们的言语都透露恭敬,孩子在你的身旁学的都是这些恭敬的言语,所以这个都是潜移默化的效果。

“入门”的时候当然也要先问,敲敲门,或者像我们在看韩剧‘商道’一样,先出声说‘都房大爷,我是尚沃’,等屋里的人回应了,有先叫我们进了,我们才可以进,假如叫我们等一会儿,那我们就恭恭敬敬在那里等一会儿。当你进到人家的家里,刚好一楼没有人,这个时候你可不可以继续往上走?看没人,跑到二楼去,结果人家刚好回来,‘你怎么在我们家二楼?’所以“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很多动作你可不能太随便,不然会造成别人的误会,所以这个恭敬还要恭敬到能避嫌,避人家对你的怀疑。所以有一句话说‘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就是种瓜的时候你不要蹲下来绑鞋带,因为那个瓜都长在地上,结果人家远远一看,那个人在偷我家的瓜。李下不整冠,李下结了果实,你在那里戴帽子,人家看好像要把我们家的果实摘掉了,要能避嫌。所以你入到人家的家里面,还没确定有没有人,一定要说‘有没有人在?’喊几声没有人应,你就不能再进去了,所以这些都是处处表现恭敬。 【用人物。须明求。】要使用任何一个东西,物都有主,你一定要取得别人的允许再拿。你不要已经给人家用完,用过了,然后人家刚好进来,‘借我用一下’,人家一看,点头,但是脸色很难看。现在很多人要跟人家借笔,直接把笔拿起来,‘这枝借我好不好?’人家能说不好吗?这个都是不够恭敬。应该是说‘您可不可以借我一枝笔?’人家想借哪一枝让人家拿,说不定那枝就是他习惯用的,他就不喜欢人家拿,你还给人家拿去,所以要处处替人着想,不可以顺自己的意思去做事。

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

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

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课程论文 题目:健康 学号:10313110105 姓名:程睿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现代健康的含义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

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健康的概念 关于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年中文版的定义是:“健康,使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疾病,是以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是“人体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器官组织的形态,功能偏离正常标准的状态。”“健康可用可测量的数值(如身高、体重、体温、脉搏、血压、视力等)来衡量,但其标准很难掌握。”这一概念虽然在定义中提到心理因素,但在测量和疾病分类方面没有具体内容。可以说这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过程中的产物。一方面,这种转化尚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资料提供理论的概括。 事实上,要对此作出确切的定义很难。因为,即使没有明显的疾病,人对健康或不健康的感觉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毫无疑问,觉得身体健康,不等于身体没有病。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这一定义,把人的健康从生物学的意义,扩展到了精神和社会关系(社会相互影响的质量)两个方面的健康状态,把人的身心、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健康状态均包括在内。 mental health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

教师如何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教师如何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有人问: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就是想有的都有了,想要的都来了……那绝对是虚无缥缈的,不现实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那种幸福。幸福指数的高低,只有在比较之后才能得出。比如:去上厕所,只有一个蹲位,被你给占了,几个内急的站着呢,这时候,你就比别人幸福。几个人一起出游,都饿得头昏眼花的,而你拿着一个馒头,这时候你也是幸福的。 许多教师总觉得自己很不幸,收入微薄,每月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社会地位低微,不受人尊重,偶尔还受到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攻击,痛苦死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起码可以冠上一个不爱岗的罪名。 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我们要把幸福带给学生,首先我们要时时感到幸福。我们有让人羡慕的带薪假期,我们有天涯海角的桃李,我们有那么多外出培训的机会,我们虽然没有获得太多,但已经够多了! 只要教师个人和学校领导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教师是绝对幸福的。 一、工作环境

长期以来,在校园里,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而带来的职业倦怠,使校园里的青春活力已大打折扣。给人健康,首先应当自己健康,给人幸福,首先应当自己幸福,各就各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该发的光,散该散的热;把你该干的事干好,把你不该干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干;把你该管的事情管好,把你不该管的事情拿给别人去管。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明白这些基本的道理,也许事情会变得很简单,教育会变得很和谐。 如果在具体的学校管理中,能够做到真正为教师着想,切实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教师就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工作激情。给教师一个说话的机会,教师才能从心灵深处和领导心意相通,才会自主地参与到工作中,才能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二、舒心的工作环境 学校时时惦记着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家属有困难,工会必须登门看望;职工生病住院,工会必须派专人慰问;职工结婚生子,工会必须前往祝贺;职工失去亲人,工会必须登门探望;牵涉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事,工会必须过问。工会深人实际为教职工排忧解难,使我们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身体 有人说,这世上有二件东西属于自己,一样是知识,一样是身体,财富只能算一半。也有人说,身体是数字中的“1”,其余都属“1”后面的“0”,都道出身体是一切工作的本钱。身体是幸福的重要资源,好的身体不仅仅来自于持久锻炼,只局限于操场,校长在创造良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的时候(事实上教育技巧的缺乏经常让我们的教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个怪圈),孩子们会离“幸福和健康的体验”越来越远,而我们教育的内在的成功也就离“幸福与健康”越来越远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体验,是教育改革所要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1 以前我一直在追寻幸福的答案,苦苦不得其解,甚至觉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本来就是一趟苦旅。后来学习了张选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才对什么是幸福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首先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心境,你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会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对你哭。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也不顺眼,看谁又很难受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问题在于自己。所以你只要心量一拓宽,障碍就去除。所有的愤怒和痛苦,都是自己的强求,都是自己的执着。所以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当人了解到这个真相,你才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而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呢?张选老师建议我们习读《弟子规》,以《弟子规》衡量自己的品行,做一个守孝悌、知礼仁的人。首要就是“入则孝”,在家孝敬父母,同时推及他人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花费了许多心血,有时即使他们说的不对,也是为我们着想的。我常常有种感受:这世上除了父母,真的很难有人会对自己那么贴心贴肺地关怀。虽然我们渐渐独立离开父母,可爸妈的心一直系在我们身上,关注我们的近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父母。为人不单要孝还该做到“谨”和“信”等美德,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论语》中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与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曾讲出,但内心深处必定坚守着这个信念,履行着自己的义务。别人帮助我们是对我们有恩,而我们更应当讲道义。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如果有所不得,先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有何不妥。自身修习完善自然会收获应得的。幸福从来不在于你拥有什么,幸福在于用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创造,去用心感受。幸福是要靠自己创造的,金盆银匙、锦

幸福教育感悟

坚持平民教育,追求教育幸福 福州市凤岗小学张琳玲 “小呀么小儿郎,背起书包上学堂。”唱着这样的歌曲,走向学校,孩子们应该是幸福的。但现实却是,很多孩子在提及学校生活时,首先想到的却是繁重的课程、永远写不完的作业和家长的呵斥———他们并不感到幸福。时下,在中华大地回响着一个最热最火的词语,那就是“幸福”。回顾近年来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把“幸福教育”作为“十二五”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在兴奋之余,我也对“幸福教育”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费尔巴哈说过:“生活和幸福原来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人生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还原为幸福问题。教育是人的幸福的源泉和保障,人的幸福是教育的目的。人的一生所获得的幸福的高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生活所获得的幸福的高度和深度。教育能为人的物质生活幸福奠定必要基础,能为人的社会生活幸福打下一定基础,能为人的精神生活幸福打开广阔的空间。幸福,需要教育。教育能带来幸福。 我以为:实施幸福教育在学生幸福上要关注两个层次,一是满足学生“当下幸福”的感受,二是教给学生“一生幸福”的本领。 满足学生“当下幸福”的感受,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营造氛围,让学生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师法自然,是教育中长时间来忽略的问题。向自然学知识,靠自然明道理,用自然冶情怀,是教育的大襟怀、大视野。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亲近自然的良好氛围,比如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着力强调自然因素,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一山一石,一虫一鱼,一池一鸟,都让它回归到自然的状态,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时时都能嗅到自然的芬芳,看到自然的色彩,触摸到自然的脉搏,感受到自然的心灵。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中国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气象日等节日,通过诸多亲近自然的活动,让孩子们享受实践的乐趣,

《快乐工作 幸福生活》讲座感悟——“六心”工作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讲座感悟——“六心”工作 付伟杰 2月12日上午8:00,我有幸参加了采油一矿组织的“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主题讲座活动,胜利油田首席培训师于航教授讲的《用心收获》,给我带来诸多感触。我们油田这个大企业中每个员工如果在岗位上都能用好“真诚心、赞美心、责任心、感恩心、宽容心、自信心”这六颗心,那么工作中就会感到快乐,生活就会感到幸福。 真诚心——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卖家具的职员,由于他所承包的家具卖不出去,面对被解雇的打击,他却还能诚实地向顾客说明一件被相中的家具存在的毛病。顾客却很坦然地就买下了家具。后来,这位职员在一天内又多卖出了几件家具。结果,他的真诚不仅保住了他的工作,而且他比以前活得快乐了许多。在油田这个大企业中,有很多人都工作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在属于自己的那份岗位上,工作是否付出真诚似乎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由于长期的工作劳累和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让绝大多数的人在思想上出现了倦怠,因此在工作上减减失去了真诚心,职工在利益面前或许会产生疑惑,在班组间利益分配中会产生相互议论,势必给真诚对待工作笼上一层阴影。对于这些越来越淡漠的真诚,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和支持是必须要尽的义务,不能因为自己不得利而不真诚付出我们的助人之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坦然真诚地对待对方,相信我们每个人工作起来都会感到快乐许多,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采油八队所提倡的“三个相互”中的“相互沟通”就是需要每个职工在生活中真诚待人,在工作中相互沟通,减少人际间的矛盾也就是减少工作中的阻碍物,提高了工作协调运行的效率。 赞美心——任何一个人每天做同样的事情,难免会产生倦怠感。久而久之,工作自然越做越差,甚至不能按时按量地完成任务。用于航老师说的,如果有同事说几句赞美的话,就会立刻感到身体中被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久违的热情又回来了。其实,人人都愿意听赞美的话,这样会觉得自身价值得到了肯定。我们从教育孩子上可以即刻明白这个道理,小孩子干了一件自认为了不起的事情后,大人如果给他赞美,他会在这件事情上越做越好;然而大人如果用成人的眼光去批评这件事情,那么可想而知,我们的孩子会在这件事情上发展成我们所说的不好的那一面。因此,我们职工在工作中如果想要每天得到快乐,其实应该从赞美别人开始,但却不是奉承,那样会招来反感。记住这样的话:赞美别人就是在赞美自己,那样我们会每天工作在愉悦的环境里,工作效率也会在相互激励中大增,真诚相待的心也会剧增。 责任心——“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有一个感动了千千万万人的故事:一个公交车司机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停在路边,用最后的力气拉动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下车;——把发动机熄灭,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当他做完这三件事后,就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他用行动诠释了有责任心的含义,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有了责任心,无论他在什么岗位,他都是一个高尚的人。每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

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我认为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