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感

赵建华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直接面对着由其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挑战。本文从中华民族感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全球化给我国公民中华民族感带来的挑战,提出了增强我国公民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全球化、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感

The simple analysis of the identity or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Zhao jian-hua

The Center for Studi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Nation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all aspects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article contains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concept, analysis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to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Nation. There are also several methods that we can take to enhance our citizens ‘ identity of Chinese Nation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 National Identity,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Nation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苏菲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国际社会政治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击频繁发生。认同问题业已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每个地方,我们都遭遇到认同的话语。而且,人们所讨论的在每个地方,我们都不仅仅是认同问题,还涉及到变化问题:新的认同的涌现,旧的认同的复活,现存的认同的变迁。”[1] 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全球化给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民族认同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为保证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团结国内一切力量发展中国经济,繁荣民族文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增强公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为前提。对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分析研究也因此显得至关重要。

一、华民族认同感的内涵

1、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也是民族认同意识,即民族认同性。它是“同一民族的人感

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2]也有学者认

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

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

入情况等。”[3] 当然,他们所提出的民族认同只是一种狭义的民族认同。

其实,广义的民族认同不仅包括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

而且还包括个体对他民族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情况。在单一民族国

家,民族认同往往与国家认同是重叠的,但是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

是较民族认同更高层次的认同。民族认同感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民族自我认同、民族归属感、民族态度和民族社会参与和文化实践等。

2、中华民族认同感

分析中华民族认同感需要以认识中华民族为前提。中华民族是由居住在

中国境内的各民族所构成的,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或包容了中国境内各

民族而形成的一个现代民族,它有主体民族但没有共同的血缘关系,有

共同的主体文化但又包括了一些构成中华民族这一大族体的各民族的

文化,并且各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政体内的亚文化,都有保持与发展

自己文化的权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就是在这种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们

认同自己的国家以及国家内的主体文化,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

感。“中华民族认同感就是对中华民族这一族体的归属意识。”[4]

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民族文化,三是共同的国家——中国,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是对中国国家及中华文化的

归属意识,这种认同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有深远的民族

渊源及文化渊源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民族归属

意识,它是超越政治制度及各主体与非主体文化之上的共同的概念。在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包含人们的民族价值观、民族感情、责任感、民

族内部的亲和感与凝聚力。因此在当代,没有什么意识的力量比中华民

族的认同感更具有包容性、广泛性与对我们古老民族的凝聚具有更大的

作用,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与未来的共同发展都将是基于中华民

族的认同这一基础上的。中国的每个民族及个人在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

上都应具有这样的意识:我归属于这个民族,因此我与这个民族有共同

的利益,有共同的发展愿望与责任,这一民族人与人之间都具有民族亲

和感。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认同感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作为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发展潮流,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及国际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合作与渗透,正以一种强大之势影响到甚至瓦解着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既有的社会结构和规范秩序,影响着最易受到其力量冲击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我国公民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也表现出弱化的倾向。

全球化给我国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诸如追求同质化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消解,影响了中华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基础;全球消费主义网络中我国公民对民族国家的虚无主义态度,降低了其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政治参与;我国现代化进程在全球化影响下的起伏也影响了我国公民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等。而受到全球身份的认同感及全球意识的影响,民族本身的公民身份认同及民族意识发生了改变。一些不良思想对中国公民的精神污染使得中国民族意识开始淡化。如极端的区域保护主义、激进的民族主义及盲目排外主义。各民族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的这一大背景的影响下,政治的压力、文化的冲击、社会生活的趋同,都会使我国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发生很大的变异及错位,中华民族也会因此而会发生改变。但是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及意识,才能将力量集中起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足,

而不因为外来的打击破坏而陨落。就诸如台湾问题,如果台湾当局与民众能够在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联接下团结一致,早日回归祖国,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集体中,就不会给台湾带来动乱,而外来的破坏势力也将无法趁虚而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将顺利进行,综合国力也必将大大提高。

美国学者罗伯特·赖克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将是“对付割断公民联系纽带的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赋予最有技能和洞察力的人更多财富,而使技能欠佳的人陷入日趋下将的生活水平。”[5]全球化产生了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而这种离心力则是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公民没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的认识,没有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即缺乏民族认同感。而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我国公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而其中华民族认同感也在这一趋势下显得弱化。他们的民族国家意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以及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认知与承继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与弱化,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国家的安全以及中华民族的存亡。

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华民族将直接面对来自世界各国文化的全面挑战。如何定位和建立新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如何应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消解与弱化是全球化给我国提出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大意义

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使海内外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超越政治制度、宗教、地域等局限,达成团结的共同基点。不论是居住在大陆、台湾、香港、澳门还是海外的没有加入居住国国籍的华人,只要有一股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就将能够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早日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面对全球化,在新的世纪里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我国公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是我国这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怎样才能使人们热爱自己的祖国,真正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它的前提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成员具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6]对于今天的中华民族来说,最强大和具有代表性的凝聚力就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尤其是今天存在着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不同政治体制的现实中,中华民族认同感就是一种共同的团结力量。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是消解在政治态度上存在的差异的有效途径。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我们就会共同关注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我们就有了共

同的利益,这使得我们在中华民族面临全球化进程中的整体性的侵犯或损害时,能够积极的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同时,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使中华民族每一份子更多地关心中华民族的发展强盛,为中华民族的壮大与发展尽责力。

其次,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当代,全球化的浪潮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冲击,文化传播与融合也越来越快,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在时空上大大缩短了人类交流的距离,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被卷入一个大的文化融合时代,文化的融合冲击无时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力量的冲击,而事实上西方文化在中国境内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此时,强化我国公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就将提升中华民族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归属意识,使人们热爱并且注重保留我国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没有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也将失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就容易受到其它文化的侵蚀。“失去了文化,一个民族的特征也将随之消失,最终可能融合在强势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7]因此,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当代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维护中华文化这一全球华人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也反映着我国民族的团结与兴盛,对于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独树一帜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和睦相处及共同繁荣。

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认识,作为同一民族的一员,人们所共有的对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的理解与体验都更加容易,能够导致社会的和睦。在我国,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使我们在考虑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冲突时能更多地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及共同繁荣昌盛而努力。相反地,如果没有了中华民族认同感,人们也就不再认为中华民族能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发展,就有可能导致民族的分裂与社会的不稳定。又如果居住于中国境内的某一个民族不认为自己是这个民族大家底中的一员,也就是对中华民族这个现代民族不再认同,那么导致民族的分裂与社会不稳定也将是显而易见的。而只要认同于中华民族,那么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底中的各民族才能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大家庭的统一必须要有强而有力的统一的民族精神联接与维系。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中国公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得中华民族能够产生强大的内聚性,能有效维系我国民族内容的团结与统一。也就是说,在面对世界全球华的背景下,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四、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一)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为增强我国公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奠定坚实基础。

1、在政治上,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促进各民

族共同繁荣兴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和国家统

一。各民族的团结与兴盛带给人们的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才是一种真正

能使每一个中华民族公民精神振奋的认同感。民族的团结与兴盛是中

华民族认同在新的世纪得到增强的坚实基础,强化民族认同感最根本

的就是要夯实这一根本基础。民族工作的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

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的不断巩固也是中华民族认同感得到增强的重要

因素。正确的各民族观的树立是中华民族广泛认同的保证。使公民形

成以维护国家利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破

坏国家统一,制造民族分裂为耻的意识,而统一的中华民族意识将有

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2、在经济上,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

本途径,是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也是增强

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根本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

善,为促进各民族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奠定了基础。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借鉴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经

验等,不断增强我国的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使中华民族真正复兴,

使中华民族成员以此为荣,从而自觉而积极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

里。

3、在文化上,继承与弘扬、发展中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各民

族之间的文交流与学习,相互认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民

族在文化上的共同点不断扩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能够

增进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尊重,有利于相互接近与认

同,对于密切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经济联系也有着重要作用,从而也

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二)在保守与开放的平衡中增强我国公民的民族认同感

经济全球化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影响与制约使得我们在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时具有双重性:既要培养公民个人对我国这个国家的民族归属感以及培养公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同时为防止整个民族国家共同体走向狭隘自私、封闭自负,也需要与其它民族国家相互交流沟通,这又加强了全球化的进程。因此,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认同感培养应该把握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动态平衡,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会导致我国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培养的失败。

1、基于传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培养:体现民族传统的共同体

首先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包括共同的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以及共同的民族利益教育。

共同的民族历史能够在民族彼此之间无形地产生一种特殊感情联结和亲和力。它所蕴藏的和产生的力量是其它力量难以替代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连续记载的文明古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出现了许多为后人景仰的英雄人物。所有这些是为每个中华儿女无法忘记的历史事实。在教育中唤起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尊重,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无价之宝。

各民族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它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那就是,各民族的团结繁荣与发展。中国历史表明,只有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统一和繁荣富强,个人才会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相反,国家的贫困、衰败与动乱则无法给人们带来幸福生活。使各民族认清我国共同的民族利益及发展目标,是教育的重要责任。今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为建构和谐社会而努力。这需要集中全民族的力量和意志去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这种为共同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奋斗将使公民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得到增强。

其次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要贴近公民的实际生活与风俗习惯。

性格形成于习惯,道德寓于风俗,我国的传统的民俗民风是培养民族认同感的一个基础。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是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感是远远不足的。必须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进行培养,解决情感体验的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我们不能指望从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应该从传统的文化中、从生活实际中、从民风民俗中领悟中华民族的特征。可以通过诸旅游寻根、祭典

祖先、解读家谱和考察节日等中使青少年一代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认同

感,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8]因此各民族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

共同活动和传媒传播都能强化国家与民族在公民成员心中的印象。

最后是传统美德的教育。传统美德有助于培养具有民族性的国家公民,

强调自己民族的延续,从而抵制全球化带来的离心力作用,使我国公民

紧密团结在一起。

2、面向世界与未来培养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形成一个发展的共同体

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影响使得我国公民教育在培养民族认同感时不

能拘泥于过去的文化传统之中,而要着眼于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以及在

向世界开放和学习的历程中形成和培养我国公民的民族认同感。如“日

本提出的国际人的培养,就是在以国家利益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培养具

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本国公民。”[9]面向世界和未来培养我国公民

的民族认同感实际上也是培养新型的民族认同形象和新型的中国人。这

自然也包括了一定的对传统民族认同的批判和创新。

建构一种民族认同感,其资源不仅来自于民族传统文化,也要吸取其它

国家民族的一些普遍价值,在肯定自己民族特性的同时,理解和尊重其

它民族的文化。比如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学精神等价值观,就应整合

进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价值观。这既使我国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又增强了

我国公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在全球化时代的吸引力。培养新型民族认同

感,也是创造新型民族国家的过程。只有经过中华民族成员独立思考产

生的认同感,才是真正的民族认同感,这样的公民才能对中华民族共同

体的利益负责,才能真正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注释:

[1]Richards Jenkins, Social identity, Routledge, 1996,p7

[2]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173

[3]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

西北师范大学,2002:2

[4] 郑晓云.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J].云南社会科

学,2002:(6):53

[5]菲力浦·休斯.教育与工作:两个世界的对话[J].教育展望(中文版),1998(1):5

[6]金冲之.强烈的认同感是爱国主义的前提[J].求是,2006(1):14

[7]郑晓云.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J].云南社会科

学,2002(6):56

[8]曹汉斌,杨文军.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民风民俗中加深民族认同感[J].延安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4(12):113

[9]郑富兴,高潇怡.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35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摘要】如今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中国应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即在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其文化大国的身份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经济日益向文化渗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介入到政治和经济生活。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冲突和矛盾。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与世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多样。 1.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中国文化仅限于总结先前文化,文化发展基本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对内,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接触不断增多,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等也随之不断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对外,汉语逐渐为世界人民所青睐,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我们,当而代大学生,祖国母亲活力四射的孩子,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正确的认识毛阿敏在《绿叶对根的情意》里唱到绿叶总是深深依恋着根,唱出了游子对祖国的爱恋,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做到精神上爱国,行为上爱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活力和希望。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爱国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而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挑战,这挑战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与祖国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责任。世界是多彩的,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利用其带给我们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其次,坚定自己的信仰,做到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有理想有行动亦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只有着单一的一股爱国热情,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条件,我们又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什么呢?如果说,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对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 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

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

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如何应对,本文提出了我国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策略,以便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应对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概述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奥多尔•拉维特在《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在经济上不断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组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商品、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①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有如下方面: 1、科技信息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资本、技术以及人才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互联网的全球普及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空距离,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三是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协作,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2、国际贸易迅猛增长,呈现出金融全球化 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国际贸易逐渐趋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加快了金融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促进了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特别是跨国金融活动采用统一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经营采取相同的金融工具,使得国际金融日趋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逐步走向法律的全球化。为了对抗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保护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文学艺术的主张要求,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双赢。传统知识的保护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际协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有关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的保护,已纳入中国本次专利法的修订中。为此,今将视角切入到人权这一角度,旨在通过深入地分析,探求保护传统知识较为有效和可行的法律途径,以实现在国际层面上对传统知识的保护。 标签:全球化;传统知识;国际保护;人权 导言 传统知识从远古走来,承载着漫长的人类历史,体现着特定群体的文化形态和信仰体系,代表着人类最为古老的智慧传统和知识,在全球市场中的价值日益被察觉,从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来考量,传统知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来说是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区的根本所在。保护传统知识主要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保卫多元化的世界文化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主流的第三代人权观,其要义在于发展权和集体人权的提出。这对保障发展中国家,包括传统部族的相对资源优势——传统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对待传统知识的国际保护问题上,人权不应理解为对任何人或群体的恩赐与施舍,而是觉醒和奋进的个体或群体生命应该享受的权利空间与必要的尊重。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智力成果传播日趋国际化的结果。由于知识产权起源于各国君主通过特别榜文、敕令的形式而授予的一种特权,因而早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严格的地域性限制,随着垄断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保护范围更广的国际保护。 在全球化社会的浪潮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应如何作出选择以达到利益的平衡,以实现在国际层面上对传统知识的保护,正是本文所旨在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知识相关问题概述 (一)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超越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 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所下的定义,传统知识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记、名称和符号;未公开信息和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发明和创造”,并把“基于传统的”进一步解释为“知识系统、创造、创新和文化表达一般地从一代传向下一代,通常被认为与特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关,并随着环境变化而经常地演化”。

全球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全球化引起了自然概念的深度变化。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的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是不一样的。具体地说因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模式不同,人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条件是不同的。比如原始社会,人们通常以族群的合作与分工实现物质需求,限于使用工具的条件,只能比较被动地适应自然,也就是说这种依赖性要远远大于他们对于自然界的改造作用。而在封建社会,人们有了种植技术,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也就是是说这个时候的自然已经是被人们深度改造过的自然了,比如开垦土地,建设房屋等等。时至今日,人们所处的自然早已不是仅仅为了生存而所处的单一的自然界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着多样的商务交易、文化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等等。这种自然地概念早已冲破了地域和某些条件的限制,变得丰富而且多元化。它的范围被广泛的扩大了,即可以称之为一种“人化的自然”。 其次,全球化削弱了人对于自然界的依赖程度。这一点不难理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地能够适应一些更加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前限于地域或者气候等条件不能居住的地域,逐渐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中心。 再次,全球化提高了人对于自然的改造能力。这一点往往是和上述影响是照应的,因为自然概念的地深化以及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正是得益于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不言而喻,当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越来越深化,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利益共赢,多方建立了经济共同体,比如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发达国家常常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用以开采能源为己所需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了欠发达国家的人民的生活状况,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这之中,欠发达国家碍于生产力条件的限制,难以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己的生活状况,正是因为全球化带来的强大的改造力,发掘了自然,并发展了自己,而这种贸易交流,最终引起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进步。 最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准则更加国际化。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知道,出于各种原因,当今国家之间都在进行尖端科技的竞争,一方面旨在加强自己的国防从而形成对自己的国民的保护,同时还可以约束别的国家发动不正义的战争,然而,更重要的是尽快占领公共资源,比如卫星轨道。我们都知道核武器的威胁,而且常常这种对于全人类的潜在伤害凭一国之力难以解除,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浅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钟滔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控制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成本;自主创新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y Zhong T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irreversible trend, active integra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ultivate autonomous innovation spirit, avoid risk, meet the challenges,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nt to from set out actual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cos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controlling cost;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能力与国际

杨权 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熊彼特特别强调,发明并不等于创新。一种发明只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者不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是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又有组织才能的企业家。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即引进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继承并发扬了熊彼特的观点,他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要素是创新,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冒险行为。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往往决定其国际竞争力。只有新技术不断被创造出来,才能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2008年,世界两大竞争力评价机构均发布了年度报告,但中国大陆在其中的排名却有较大差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 )发布的2008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竞争力排名略有下降,由2007年的第十五位变为第十七位。总部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EF )向全球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显示,在全球134个参评经济体中,中国大陆排名由2007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4位,跻身第三十位。 显然,排名上的差异需要从两个机构所用的指标体系中找原因。WEF 用于评估全球竞争力的框架中,全球竞争力指标(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GCI )从三大层面来评估:宏观经济环境的优劣、政府公共部门的素质以及科技准备程度。IMD 将竞争力归于4个主要的因素: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两个评估机构所用指标体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将科技准备程度作为一个一级指标,且赋予较高权重,后者将竞争力归于4个主要的因素,其中每一个因素又包括5个二级要素(Sub-factor )。IMD 对于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贸专业 人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 培养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潮流。贸易、投资、金融、跨过公司生产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智慧爱国主义 当今世纪 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步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它在引起社会物质层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 也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毫无疑问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繁荣富强的建设机遇 并加强了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往。而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祖国对民族对百姓的深厚感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那么 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爱国呢? 首先 我们必须充分认清“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但事实上它却是一柄双刃剑 既是强国机遇 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 所遭遇的困难挫折将更加严峻苛刻。 显然地 经济全球化既然导致区域全球经济联系加深 便意味着加强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交流 故在多方面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认识与认同以及生活和心理上的亲近与理解。文化方面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大学生往往只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一面 而没有看到其中蕴涵的深层次问题和潜伏的危机 比如文化传承上可能出现的断层 或者是新旧文化的冲击所造成的丧失抑或重生。在新世纪接受外来思想如潮涌入的同时自我思维也迎来了与时俱进的革命 那么爱国主义与传统的狭隘的地方主义、民族种族主义相比 以及传统经济下的爱国主义相比 就将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我们爱国再不应该仅是单纯爱国盲目爱国 更应明智理性爱国。 然而.理性爱国也绝非只是泛泛长篇理论,反观现实 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却有诸多非理性表达。比如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期间 在伦敦、巴黎和旧金山等地曾受到严重干扰 甚至是暴力性冲击。同时一些居心叵测的西方媒体不顾事实真相肆意歪曲并进行诽谤性的报道 种种行径激起了国内外中国人的强烈愤慨。但是不少被激怒的网友和白领竟通过抵制某些外资商业连锁卖场来表示抗议 却是非常不理智的。我深深明白当国家利益受损时人们迫切想要寻找一种世人看得见的方式来表明民族血性 但是经济全球化蔓延导致外资需要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 而中国经济也要依赖外国资本。若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之中 只能伤及自身利益 抵制自己分享全球化的合作盛宴。 在我个人看来 爱国主义的新特点以及我们应该所做的理性爱国可以存在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发生了某种质变。信息产业创造的产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不但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会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何去何从,文章联系实际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对于生产力质变导致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甚至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认为这是某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媒体的有意炒作。然而,不管某些人承认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认识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各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因为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思想理念竞争、制度竞争、机制竞争、政策竞争和产品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交织在一起,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竞争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全方位激烈竞争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全球化不断上新台阶。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可能激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就更需要各大企业之间、各国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更需要国际机构发挥越来越多的协调作用。现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经济组织越来越多,区域化、一体化经济机构也越来越多。例如WTO、IMF、OPEC、APEC等,其国际政策协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浅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地球村”等名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家、地区间的联系越发的紧密了。交通、通讯等行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全球化不仅仅只是一种概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对于其定义最能被普遍接受的就是指全球联系的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是全世界的压缩或是把全球当做一个整体。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进入 21 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更是势不可挡。从总体考察 ,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文化全球化之路对中国而言 ,并非坦途 ,其中充满了机遇 ,也充满了挑战。 (一)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1.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打破禁锢自身发展的思想误区。全球化将促使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对话,这样有助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人以理性的方式来看待以及思考问题。 2.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积极发展。 3.全球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化。由于中国文化思想中的保守,很多精彩绝伦的文化还不为人知;在全球化的契机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为耀眼。 (二)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挑战 1.全球化在传播文化精品的同时 ,也把文化糟粕带入了中国。如西方的拜金主义等思想以及其他文化垃圾的传播使得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2.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融合的过程中难免带来思想的冲突,如传统手工刺绣与机器刺绣等得差别,由于新技术的方便和成本低廉,人们往往选择机器刺绣,而忽略了传统手工刺绣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3.霸权主义国家的文化扩张所造成的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同危机。大众文化是受西方文化冲击最强、影响最深的层面。大众文化主要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体现出来。随着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把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众传媒高度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能冲破各种障碍和壁垒 ,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传播者的“俘虏”。文化的影响由表及里 ,从有形的实物到无形的思想意识,其力度、广度是难以想像的。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感性”,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情味的文化,也是一种感性的文化。 2、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融合能力和感染力,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生活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曾经的“外族”文化最终都被中国文化同化并在原文化基础上加以发展,成为极具生命力和特色的新文化。 3、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往往带着神秘的色彩,有着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神奇魅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着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感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首先何为认同?“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dem。在哲学和逻辑学中,identity被译成“同一性”,它既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而国家认同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后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学界在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进行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学者们首先对民族,国家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其次在理论分析上提出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三种模式,既矛盾冲突关系,调试共生关系,权力运用关系。 民族与国家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民族”指一个国家内部处于次国家层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国家”就是在一定地理边界内具有对外主权独立性和对内统治至高性的政治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超越以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原生态性纽带联结局限性之上,通过低于领土,中央权威和政治法律规范的统一等次生性政治练习纽带,实现了包容众多族类共同体的历史建构。钱雪梅也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实体,有特定的降雨及主权,一般由两个以上的群组组成,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公共文化,经济社政治生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两者都是其成员对所诉群体的认可,都能增强本群体的凝聚力,而且都收情境的影响。学界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待两者进行辨争。郑晓云认为民族史一个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中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种认同,使我们就能够区分此民族与彼民族的界限。从认同对象上看,民族认同的对象是其所属的各个不同的民族。其认同必然是多元的,而国家认同的对象是生活在其中的唯一的政治共同体。就认同与个人行为规范的关系而言,国家的规则和惯例具有强制性,而族群习俗相对则宽松很多。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拥有主权,族群则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国家的权威要求服从和秩序,这主要依靠以暴力机关为后盾的法律制度来确立和维护。从成长机制上来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一个人都出生,成长与自己无法选择的民族或群族之中,受到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涵养,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每个人集合为所谓的“民族”,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或族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认同就具有先赋性的特点。诚如王希恩所言:“民族认同是具有天然群聚性和类别功能和类别感知能力的人类具有的社会认知,有很强的自发性。”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紧密相连。某种程度上是民族意识的投射和转化的形式。 而国家认同是纯粹构建起来的。正如波齐所考察的,国家创建过程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统治者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些统治者依靠其统治机构来保证和扩展他们的权力基础,并且提高他们自己在管理和动员社会资源时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因此,任何国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通过政治与文化动员来来建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