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资料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资料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资料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资料

一、前言+总论

1、建筑是什么?

(1)凝固的音乐;立体的历史教科书。

(2)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

(3)关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的综合学科。

(4)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科学性的艺术。——赖特(一种受科学技术因素所制约的艺术)(5)经济、适用、美观。

(6)以人的需求为主线、空间为主角、形式为语言、技术为支撑、文化为内涵、环境为依

①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

②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

③一种人工环境

a. 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功能需要,精神需要#)

b. 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

c. 运用一定科学规律、社会文化理念和美学法则。

④(#)满足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使用要求与精神感受上的要求。

(8)工程技术十真善美(罗小末);足迹、空间、雕塑(菲力普·约翰逊);功能、结构、象征(丹下健三)。

2、建筑三大基本要素:建筑形式、建筑功能、建筑形象

3、建筑学的本质(建筑学研究对象之主角?——空间环境)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1)建筑的空间性: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环境空间。

()空间之间应是积极的、互动的

4

(1)空间性;(2)复合性;(3)环境性;(4)艺术性;(5)技术性。

5*(4+1)

=(自然+社会+文化+人类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各种有意义的事件)+技术手段

= 使用+设计者的理想、文化的认知和价值综合规则(社会价值判断)。

6、建筑的需求

(1)满足规范(基本):生存、安全、使用(功能)

(2)满足文化(升华):尊重(人性化)、持续(环境)、价值(艺术)

(3)人性化建筑设计需求:安全-健康-舒适-文化(个性,美观)-天人合一(资源,传承)7、功能与空间

(1)功能——建筑的内容

(2)空间——建筑的形式

* 正确理解“建筑空间”的内涵:物质+精神需求,从物质/精神角度分析空间性质→不同定义

(3)关系: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8、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

(1)环境和场地要素:基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点、城市空间体系、城市交通组织、景观要素、周边建筑特点……

(2)功能要素:建筑自身的功能解读(小到街区,大到城市甚至国家)、内部功能的运行机制、组织方式、动静分区、公共性与私密性分区、流线组织……

(3)人的要素:狭义的使用者和广义的使用者,需求、行为习惯、心理特点……

(4)技术要素:技术水平、施工条件、材料、工期……

(5)文化要素: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特点、人文景观……

9、建筑的分类(3类)(建筑=工业+民用,民用=公共+居住)

(1)公共建筑: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面广,量大,划分不唯一,有交叉性。

(办公,商业,旅游,科教文卫,通信,交通运输)

(2)居住建筑: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

(民屋、住宅、府邸、别墅、宿舍、公寓)

(3)工业建筑:供人民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可分为通用工业厂房和特殊工业厂房。

(生产内容:流程、设备、产品)

(4)民用建筑的分类(2种方法)

①按层数和高度:低层(1-3f低层,4-6f多层,7-9f中高层)、高层(≥10f)、超高层。

②按重要性等级:一类,二类。

a. 住宅:≥19f,一类高层;10-18f,二类高层。

b. 公建:≥50m或重要性特别高,一类高层;此外为二类高层。

(5)* 补充

①多功能建筑:一种功能为主。(例:体育馆兼演唱会。)

②复合功能建筑:不同功能综合。(例:底商住宅。)

10、符号学:表达建筑文化的方法

(1

①象似符号: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与所代替的事物(即对象本身)相似的符号。

(例:画一个上帝在门口-教堂;五颗五角星-五星级)

②相关符号:指与所代替现象有各种相关联系的符号。

(例:车转弯前的路标,京剧-脸谱)

③规约符号(象征/指号符号):指与所传递的信息之间无任何联系的,仅靠约定俗成的符号。

(例:语言文字)

(2)越相像/越接近对象——越易于识别

越抽象/越民族文化性——越难识别

①全世界通用:最好用相象或越接近对象的共识性符号。

②文化类型:要根据能指(语言中的声音/形象)或所指(所对应的概念)的思维去做。如果二者都无法,就必需使用强制性的规约符号。

(不需如此严格,关键:了解、知识→灵感→巧妙)

(3

①自然主义符号学:对自然要素、自然过程与自然法则的模仿,起源相对久远。

例:古希腊三种柱式-人体一般比例;侗族鼓楼-杉树。

②理想主义符号学:来自理想原型和图示。基础:“美是永恒的”——布隆代尔。

* 建筑原型的美被认为是绝对永恒的。建筑类型直接指导设计者创造具体类型实例。

例:迪朗在《建筑简明教程》中提出的建筑之上,抽象、绝对的形式原型。

③过程系统符号学:来自于对既有建筑作品的解读过程。

* 试图从建筑、城市自身寻求有效性。已有→选择、重组→创造

类比:言语表达并非从语言结构外达到其有效性,是从自身结构系统中找到其合理方式。

(4)* 案例:法国拉·维莱特公园

抛弃传统形式规则,结构主义,提取点线面→直线和曲线,叠加成为其布局。

11、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1)不直接,蕴涵于整个空间与环境,艺术感染力由建筑环境的总体构成来传递。

(2-史观):多样与统一;继承与创新

(3)构图原理

①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对比与微差、视觉与视差、主从、韵律、重点、形状、大小、色彩、质感、视差等。

②寻找差别性与一致性,加以有规律、有节奏地处理,达到好的艺术形式。

(4by【美】托伯特·哈姆林

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

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

(5)包豪斯: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

【美】文丘里:符号学。

(6:

;③立足于审美活动(实践,来源)。(7

①造型美:建筑的外观形式和造型风格。作为审美对象,引发人这一审美主体进入广阔无垠的审美想象中,经过情感体验,获得美感享受。

②意境美:中国艺术和美学所独有的一个范畴。建筑审美活动的重点和中心就在于对“建筑意”的审美体悟,对建筑所传达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的体察和观照。(比较:诗意,画意,建筑意)

③环境美:建筑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核心。

a. 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有物质与审美价值。人生长于环境,寄情畅神于环境。

b. 环境美学三部分(-中国传统)(* 现代环境美学涉及许多学科。)

(a)环境理想(-天人合一)

(b)环境模式(-五位四灵)

(c)环境意向(-体宜因借)

12、建筑与技术的关系

(1、消防、设备、施工……

(2

①受功能要求制约的适用空间

②受审美要求制约的视觉空间

③符合材料性能和力学规律的结构空间

(3)当代公共建筑常用结构技术

①混合结构(如标准的中小型建筑(中小学校等)采用墙体承重)

* 墙承重设计要求

a. 承重墙的布置应当均匀,符合规范。

b. 上下承重墙尽量对齐,避免小房间置于大房间之上以免落空。

c. 门窗洞口有一定限制。

d. 墙厚度和高度应该在一定范围之内。

②框架结构(高层如宾馆,办公楼)

③空间结构(大跨度)——悬索,空间薄壁,空间网架。

④建筑设备技术: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电器照明,通讯线路,闭路电视,网络系统,自动喷淋以及煤气管网等。

(4)空间薄壁的优点:刚度大,耗材少,厚度薄,承重和屋盖合一

13、当前建筑学界主要研究和实践方向

(1)历史研究与传承

(2)环境行为心理的研究与实践

(3)都市空间的研究与实践

(4)空间与形体的研究与实践

(5)建造逻辑的研究与实践

(6)绿色生态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7)智能建筑,互动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

二、公共建筑

1

(1)分类的原则和逻辑内涵:使用目的、行为特点(功能、空间、流线、形式、技术)

(2)类型:

①宗教纪念建筑庙宇、教堂、纪念碑(意识形态的属性)。

②办公政府建筑办公楼、法院。

③文娱体育剧场音乐厅、电影院、体育场馆、

④展览建筑博物馆、美术馆。

⑤科学文教建筑学校、图书馆、幼托、科研实验楼。

⑥商业建筑商店、商场。

⑦交通建筑汽、火车站、航空、地铁。

⑧医疗建筑医院、疗养院。

⑨通讯建筑广播、电视、邮电局。

⑩旅游(景观)建筑旅馆、宾馆。园林建筑等。

2

(1)公共建筑特征的本质:人对建筑的①生命生存需要和②情感价值需要。

(2)自然科学特征:工程技术知识

建筑学、结构、给水、排水、供暖、通风、电气、消防、自动控制、声、光、热、材料、概预算等。(3)人文科学特征:意识形态(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艺术)

①建筑: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风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 ②不同的时代,建筑文化内涵和风格不同;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也完全不同。 (例:近现代/东西方建筑风格不同。)

3、新八字建筑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

《建筑十书》:建筑的三个基本要求——适用、坚固、美观。

4、公共建筑设计 (1)(N. 职业)工作:是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综合的设计工作。 (2)(V. 行为)过程: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而又统一地解决矛盾的过程。 (3)涉及方面(6)(总:布局,环境-内容:功能,空间-表现:结构,造型)

①总体规划布局 ②环境背景特色 ③功能关系分析 ④体形空间组合 ⑤结构形式选择 ⑥造型艺术创作

(* 规避不利因素,环境风水禁忌)

(4

+考虑不同因素)

①关键:a. 确立正确的创作思想和方法

b. 恰当处理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②考虑地区特点、自然条件、环境特色、民族传统、审美观点、规划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5)主要内容(大→小:环境→功能(抽象,目的)→空间(具体落实))

②功能的涵义(基本/情感/典型)

a. 基本功能:以“行为单元”为尺度,注重基本空间尺寸。

b. 情感功能:以“感觉”“情感”为尺度,即具体功能。联系环境心理,注重微观和个性化具体体验。拓宽功能领域,为其注入情感。

c. 典型功能:功能的高度概括化、哲理化。 要素:基本间、辅助部分、交通部分 (a)合适的大小和形状 (b)良好朝向 (c)利用率高

(a)功能分区 (b)人流疏散 (c)空间组成 (d)室内外环境关系

③空间的涵义

a. 定义:人能活动于其间的由具体的构件围隔而成的内外环境

b. (a)均质空间(物理)尺寸、形状、体积、材质、颜色……

(b)非均质空间(心理)形式、尺度、体量、质感、力度、方向、方位、光影、比例、节奏、韵律……

c. (a)建筑空间(场所)

(b)存在空间(心理)

By舒尔兹;理想上:“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应保持结构的同型关系。

d. (a)内部/外部空间

(b)公共/私密空间

e. 空间的层次(自然-社区-群体-个体)

(a)景观——作为“自然”的人

(b)城市——作为“社区”的人

(c)建筑——作为“群体”的人

(d)家具——作为“个体”的人

f. 空间的4个构成要素:(水平与垂直,四面与洞口)

(a)水平(b)垂直(c)四个面:围合(实)与开敞(虚)(d)洞口的基本变化

g. 空间关系:围合、叠合、返接、连续

(a)分隔性空间组合:(交通与功能单元彼此相对独立)以交通空间为联系,组织各类房间手段。例:办公建筑、酒店建筑、医院建筑。

(b)连续性空间组合:交通流线与功能空间高度复合,适用于观展类型的建筑

具体形式:i)串联式;ii)放射式;iii)大厅式;iv)串联兼通道式。

(c)观演式空间组合:流线相对独立,空间积极呼应。例:剧院、音乐厅、体育馆。

(d)垂直(高层建筑)空间组合

(e)综合性空间组合

5、公共建筑设计体系:叠加

(1)空间模式(布局抽象为结构,)

①空间布局

②空间结构

③空间模式

a. 空间原型:文化与思维

b. 形体与空间

(2)功能体系(分类-主次、内外、亲疏、动静)

①依据具体要求对空间分类

②主次关系(根据需求与人流综合考虑)

③内外关系(人流;使用空间与交通枢纽)

④功能关系彼此的亲疏远近(气泡图)

⑤动静关系(活动性质,动静分区)

(3)交通体系(3):水平交通、垂直交通、枢纽交通;既联系又分隔,避免交叉

①螺旋上升的交通空间:围绕实用空间/围绕空空间

②传统空间布局类型

教学楼、宿舍、疗养院医院、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剧场等大空间展览馆(均衡)(均质与突变)(流线,人员性质多)(服务)

③现代空间布局类型(列举部分)

④补充:轴线式/内院式(对称,非对称)/自由式……

(4)景观体系

(5)表皮系统

6、空间公共性研究

(1)中西方空间公共性历史比较

①萌芽

a. 中国公共性空间的萌芽——大房子

b. 西方广场的雏形——Agora,商业和城市的中心

②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特征及内涵(墙-院-秩序-内敛,艺术)

a. 墙:防御性;排斥性;非连续性;封闭性

b. 院落:半公共空间;更大意义在于宣示所有权分野;自成一隅

c. 型制与秩序:

(a)城市型制化:选址、方位、格局;规模、尺度。

(b)等级尊卑:空间肌理;空间大小;色彩装饰

d. 内敛——艺术特征:重感悟、内涵;强调深度、围合、理性包容;中庸

③西方传统建筑空间特征及内涵

a. 公共性:超家族的集团关系;宗教打破家族纽带;注重交易与娱乐

b. 多元与开放性:(城邦-价值-法治-市民)

(a)松散的城邦制;

(b)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

(c)法治;

(d)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注重市民参与。

⑥中西方传统公共空间

a. 中国

(a)线性城市公共空间:街市(里坊制打破;流动性(短暂停留),多样性,随意性)

(b)室内公共空间:礼仪性空间,神圣——处理家族重要事务,其他功能性不强

b. 西方

(a)城市公共空间:古希腊Agora广场(城市空间局部扩大,丰富的活动与功能依托)

(b)室内公共空间:例-舞厅

(2)现代空间公共性研究(权力-日常)

①空间与权力:空间是新的统治技术,是权利表达的一种途径

②空间与日常:人们能利用空间破坏资本和权力的部署;空间能作为展示平等的工具

* 日常行动以及对某个空间有目的的占据,使得日常、边缘的空间具有了公共性。(3)两种态度(纪念性-日常性)

客体主导(占统治地位的空间主体)以物为本

目的性强

完整性

自明性

单向度:

不容置疑

气氛严肃,

个人感受相对

拘谨不自由

标识化,图

案化,形式

化,

主体象征

意味强烈

纪念性

主体主导(减少限制)以人为本

共识性强

模糊性

随意性

双向度:

平等灵活

气氛轻松,

个人感觉相对

自由不刻板

生活化,整

体感,

城市的有

机空间、生

长空间

日常性

①空间公共性4机制种类

a. 展示机制:单向展示,表面化与标志物,以目的为导向

b. 规训机制:单向规训,场所化与一致化,以目的为导向

c. 影响机制:双向互动与单向影响共存,场所化,目的与共识导向共存

d. 对话机制:双向互动,场所化,以共识为导向

②日常性空间的特点:

a. (a)回归事实(b)没有统一(c)重视人的能动性(d)重视公众交往

b. 功能特征(职能多样-空间多层-人群多种-行为多方式)

(a)职能多样化

(b)公共与私密空间多层次

(c)活动人群多类别

(d)行为组织多方式

* c. 能够容纳具有同质化、重复性及碎片化、非偶然性和非计划聚集性特征的事件。

③现代空间公共性的基础(文化开放-民主社会-市场经济-人/国互动-展示交流)

a. 文化的开放性,兼容并蓄

b. 民主政治,社会开放

c. 市场经济发展

d. 市民社会与国家良性互动

e. 展示/交流的需求

④公共性的重新定义:人们之间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公开+差异→共同认识→巩固维系

a. 表面:共同的、集体的、共享的经验,所有权不属于私人

b. 实质:对每个人的需要都能真切反映;政治民主;历史建构的社会关系

⑤公共性的3条件:开放性;有别于个体基于反思感受而产生的体验;“共同体想象”。

⑥空间公共性的3个层次(≈原则)

a. 公开的状态:消除边界;缩小差距;可达性与易达性;降低准入标准

b. 差异性的存在:不同行为与人群的聚集;个人的独特性

c. 交流与影响:空间公共性的实质

⑦现代空间公共性趋势(目的→共识-展/训→交流影响-真实需求-和谐-以人为本)

a. 由目的转向共识;

b. 由展示和规训转向交流和影响

c. 回归公众真实需求

d. 建筑与环境和谐,人与建筑和谐

e. 在主客体关系中,凸显以人为本

(4)原则与方法

①公共建筑设计指导思想(5点)

a. 由单一决定性空间转向复合多元化空间

(a)系统理论、非线形理论及复杂学科的影响

(b)规划与建筑学界的多元论思潮(由雅典宪章转向马丘比丘宪章)

简·雅各布【法】①倡导城市多样化②有弹性的城市更新③连续、复杂而精致的城市变化

亚历山大【美】城市环境复杂性-人类行为及心理复杂性-复杂文化价值

文丘里【美】①反对国际主义②对风格混乱、含义模糊、隐喻象征的建筑有兴趣

科林·罗【美】①批判乌托邦式传统②“有机拼贴”

库哈斯【荷】“普通城市”概念,可识别性的稀释不可避免

(c)整体设计理论与复合化设计思想

b. 决定性的社会活动场地转变为可能性的社会活动场地

左:决定性空间

右:可能性空间

c. 减法空间的整体性和均衡感,加法空间的人性化和亲切感

d. 由积极空间取代消极空间(关注尺度和空间比例)

e. 自然、有机、复合的空间形式

②指导思想的阐释

a. 从内向外为主(加法空间与可能性空间路向)

b. 在城市尺度、城市关系上必须有外部秩序参与,在整体性上有所限制

c. 外部设定有一定范围,否则就变成消极空间

d. 多样性、复合性是基本要求

e. 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内追求积极空间(发散但仍有秩序——古希腊空间为典范)

③空间公共性的特征(5)(共同-开放-包容-适应-压缩)

a. 共同参与:以人为本,尊重广泛的选择

b. 开放性:公开的状态(视觉)-行为的开放(行为)-意象的开放(心理)

c. 多元化与包容性:差异性的存在,民主与宽容的精神

d. 适应性:可以调整和改变,寻求最佳化与稳定点

e. 结构层次的压缩:简化层级和节点,直接与外界的联系

④空间公共性的设计原则(6)(开放-共同参与-人性化-模糊-等同-适度)

a. 公共开放性原则

b. 共同参与原则——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c. 人性化原则——满足人的舒适性(生理)与愉悦性(心理)要求

d. 模糊原则(混沌)

e. 等同性设计原则——创造一个公共客观环境,避免空间等级出现

f. 适度设计原则——利用空间尺度、建筑体量、空间收放关系等自然获得空间的意义,而尽量减少附加的限制。摒弃图案化、形式化。

⑤公共性原则(3点)

a. 拉近距离,柔化边界(3):通透化;边界场所化;选址(隐蔽策略批判)

b. 差异性存在与增进交流:个性化体验;差异感与空间形式

c. 交流机制

⑥等同性设计手段(4)(a-c,b-d)

a. 消除色彩和质感差别

b. 消除位置、高度和体量的差异

c. 视线设计——视线选择权;对称性

d. 流线设计——打破等级和分类;漫游、透明性

⑦空间公共性设计具体手法

a. 外部空间网络化空间组织(传统围合空间→不同功能建筑限定外部空间,串并联)

b. 功能的混合及多样性(不同功能,不同属性→同一空间)

c. 场所化的外部空间(重要:围合界面的距离和尺度,形态;鼓励围合界面与底界面直接接触)

d. 临界面处理(少障碍-便利相连-面接触)

(i)少设置阻碍(如常见的柔性阻隔)

(ii)便利的连接方式(大台阶?)

(iii)增大接触面(而不是点接触)

(iv)常用设计方法:灰空间;临界面的延伸;空间标志

e. 内部空间公共性(功能公共性强化;空间结构开放(减少层次-建立联系-弹性空间))

(* 等级的消隐,扁平化-体量的消隐,轻、薄、透-界面的消隐,外部透明、内部模糊流动)

⑧公民建筑特点

a. 自下而上的建设

b. 建筑过程开放

c. 关注弱势群体

d. 可以承担和实现的建筑

e. 公共性

(特殊案例-城中村/公共墓地)

7、公共建筑设计方法(理论-设计思维;方法-设计手段)

(1)调研与分析

①调研的三个阶段(搜集-再构造-进一步分析)

a. 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

(a)方式:现场踏勘、测绘;检索、查新(图书馆、网络资料)等。

(b)内容:图片、论文、书籍。了解事物背景、历程、相关评价等。

(c)是工作基础,重在获得与初步理解

b. 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再构造(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构-结构化)

c.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比较(横纵)

(a)类型线索:多种事物的横向比较

(b)时间线索:同一事物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比较(纵向)

②调研的意义(深化思维-综合过程-与设计的关系:相互-目的:指导)

a. 深化思维的方法

b. 认识知识与分析的综合过程

c. 与设计相互参照和激发

d. 调研的目的:指导设计

③调研的要点:分析与加工后的素材比原始资料价值更高。

④调研的关键:结构化过程

a. 事物的4层次:状态- 结构-制度-利益

b. 建筑学4层次:功能、形态-空间结构-空间模式(类型)-空间动因(文化)

c. 从不同角度提炼原始资料信息(去除相对不重要)

d. 从状态中提炼出结构,

从结构看到模式,

从模式了解利益驱动

⑤比较与分析:采用图表

(例:图底关系、现状分析、空间结构分析、功能分析、横纵比较、形体构成分析(象征性,生成逻辑)设计过程构思)

⑥寻找切入点(顺序:文化→场地→空间→建造)

(简答:建筑设计研究的主要问题?3个下划线)

a. 文化与地域性分析(历史沿革,民俗,特长,代表人物,自然山水,诗词歌赋,气候条件……)→归纳总结,形态化→建筑语言

d. 建造研究:材料;构造;表皮

【a+d=建造与形式的关系】

b. 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城市及场地环境分析

(a)城市轴线分析

(b)城市空间及节点分析

(c)场地分析:大小、形状、地形(实际可用地)、交通、限制条件

c. 人与空间的关系:功能及空间研究

(a)建设规模(容积率、密度)【规模+城市与场地分析=不同布局模式】

(b)主要功能组成与空间构成关系

(c)形体组合+空间序列、层次=空间简图

O 建筑的本体逻辑(建筑围合的动机,偏物质)

(i)环境与建筑的关系(ii)人与空间的关系(iii)建造与形式的关系

O 建筑的象征意义(视觉冲击、认知体验等精神意义)】

⑦建筑设计(提出问题-价值判断-建筑语言实现)

a. 以理性为主导的过程;

b. (a)提出问题(尽可能找出所有限制因素,考虑比较找出问题关键)

(b)分析问题(以主导性问题出发,寻找综合解决方法)

(c)解决问题;

(* 方案的个性和特点:提出不同问题;不同解决方法)

(* 对方案的评价:问题解决程度;逻辑是否清晰(即:个性鲜明+有理有据))

c. 抓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d. 决定设计成果的最重要因素:思考的深度——投入+经验(见识)

8、酒店建筑设计理论

(1)发展背景

①古罗马:“客栈”

②中国:春秋战国- “逆旅”

③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酒店建筑:特莱蒙特酒店。

当时的7个第一:a. 客房首次出现了单人间和双人间的区分;b. 私人衣帽间;c. 浴室开始出现在客房内部;d. 设置了为住客取信服务;e. 搬运行李的服务;f. 客房与总台之间设置信号联系系统;g. 酒店内部专门设置了一个200位的餐厅。

构筑了现代酒店建筑的雏形,翻开了酒店设计的新篇章。

(2)酒店类型

①按功能:综合型、商务型、休闲度假型、观光旅游型、会议展览型、康复疗养型、机场酒店。

②按规模(国际标准):大型(客房≥600),中型(300-600),小型(300以下)

③多项综合划分:奢侈型、豪华型、上等型、中等型(含餐饮)、有限服务型

(有限服务型:中等型(无餐饮)、经济型、廉价型)

④按具体位置、与交通工具的关联、入住目的、入住时长、设施与服务、等级与定位

(3)基本功能配置:特点

①公共配套设施:内部流线最复杂,人流量最大,展示品牌地位,第一视觉印象

大堂空间、餐饮宴会空间、康体娱乐空间

②客房区:标准+行政

客房(主体功能)、垂直交通体系、客房服务及行政楼层的行政酒廊和商务用房

③后勤服务及管理区:隐秘性

酒店管理部门、烹饪相关部门、酒店库房区、员工生活服务区

(4)流线

①客人(3种)

a. 宿客:安全、简洁、独立、减少交叉

b. 宴客:便捷、独立

c. 访客

②服务:隐蔽、合理

③物品:分区

(5)相关国际及企业标准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编制年代最早,已跟不上高星酒店趋势;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标准》现行国内主要依据之一,较贴近现阶段的建设水平;

《品牌酒店设计指引》多年经验总结,详细,较高实践指导价值。

9、博物馆建筑设计

(1)博物馆建筑的特点-设计重点

①类型多样- 主题定位

②功能组成多元化- 空间模式

③主导性观展流线- 流线组织

④强烈的文化属性与地域特征- 场景设置

(2)类型多样

①按规模:大型(≥10000㎡)、中型(4000㎡≤建筑面积≤10000㎡)、小型(≤4000㎡)

②按服务对象:成人、儿童、残疾人

③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艺术博物馆、遗址博物馆、特殊事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个人收藏博物馆等

④相近建筑类型:展览馆、美术馆、科技馆等

(3)功能多元

①空间类型

a. 展厅部分——常规展厅、特殊展厅、临时展厅

b. 库房部分

c. 研究部分

d. 宣教部分

e. 公共服务

f. 办公

g. 设备及辅助

②功能:收藏+研究+宣传教育+城市休闲(公众交流)

③基本构成:陈列区(核心空间)-藏品库区-技术和办公用房(后勤)-观众服务设施(4)主导流线:一条主导性的参展流线(水平或垂直)

①将主要建筑空间串接起来

②目的性强

③展示空间

串联式走道式大厅式

①数量少、精品工程

②独特性、个性

③体现在空间体验、形象特征、构造等方面(地域性与文化性的表达)

(6)博物馆建筑设计趋势(-交流强化-展陈灵活-临时展厅-技术-简朴)

①公众服务功能的强化(复合-城市客厅-功能扩展)

a. 复合:从简单的展、藏、研发展到复合功能,包括宣教、休闲、文化服务等功能

b. 城市客厅:演变为城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例:首都博物馆)

c. 功能内涵↑:进一步扩展

②交流与体验(关系-双向-互动-环境与行为)

a. 创作者、展品、参观者和场所形成的某种关系

b. 双向交流和传递的框架

c. 展陈过程中的参与性、体验式、互动的需求

d. 从单纯的展览空间到环境空间和行为空间

③灵活展厅空间与专业的展陈设计(灵活-专业-内容填充)

a. 展厅空间的适应性与可变性(尤其针对小型博物馆)

b. 专业的展陈设计专业引入

c. 建筑提供空间框架,展陈设计填充内容

④适应博物馆经营要求的临时展厅(重要-位置-分隔-定位)

a. 重要性

b. 最好的位置——首层,商业价值最高

c. 空间分隔:可灵活间隔、层高大

d. 定位:短期展览和活动

⑤技术引入(基础-智能-生态-通)

a. 声、光、电等技术引入

b. 智能技术

c. 生态节能

d. 采光通风

⑥简洁朴实的整体设计(整体-注意力→展品-品位-克制)

a. 突出整体空间效果

b. 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展品

c. 高品位

d. 少就是多,有克制力

(4)博物馆建筑主要设计模式

①水平拓展:院落式、串联空间

②垂直拓展(聚-分区-集约-自我展示)(* 补充:博物馆利用地下空间)

a. 主体凝聚

b. 垂直分区

c. 适应集约化发展趋势

d. 适应建筑自我展示的要求

③博物馆聚落

趋同对比共生

(a)脱离式(b)毗邻式(c)共生式

10、观演建筑设计

(1)观演建筑类型

①歌舞剧院(最复杂,要求最高)

②电影院

③礼堂

④音乐厅

⑤多功能厅

(2)主要功能:观众厅;舞台(主、侧、后);后台;前厅

(3)特点

①功能核心:观众厅

a. 位于平面中心位置

b. 决定了观演建筑的规模

c. 视听的舒适性多由观众厅的设计决定:视距、视角、排距、混响时间等等

(a)观众席最远视距:歌舞剧场≤33m;话剧和戏曲剧场≤28m;伸出式、岛式舞台剧场≤20m

(b)观众厅宽度≤观众厅长度(一般)

(c)总面积≤1000平方米(一般)(观众厅并非越大越好)

(d)池座:约能容纳1000座;大型观众厅多采用增加楼座的方式增加座位数。(迫不得已的选择)

(e)观众厅容积:歌剧院4.5-7m3/座;戏曲、话剧院3.5-5.5m3/座;多用途剧院3.5-5.5m3/座。

②技术重点:舞台及后台

a. 舞台

(a)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

(b)决定了观演建筑的档次和质量

(c)众多设备及专业公司配合:声、光、电;舞台设备(升降、旋转、推拉、吊杆等)

(d)中大型观演建筑舞台部分尺度会超过观众厅尺度

主舞台尺寸:

侧舞台:主台两侧应设侧台,侧台总面积≥1/2主台面积(甲等)

后舞台:主要根据舞台工艺设计确定

b. 后台

(a)观众不易到达的部分

(b)演出人员的工作区域;候场、排练、化妆

(c)放置道具、设备

(d)多个出入口

③空间特色:前厅

a. 观众最先到达的场所

b. 提供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c. 最容易展示出来的空间

d. 甲等剧场规范

(a)前厅面积≥0.30㎡/座;(1300座,390㎡);

(b)休息厅面积≥0.30㎡/座;(1300座,390㎡)

(c)前厅与休息厅合一≥0.50㎡/座。

④组合式观演建筑:成规模,多厅室

(4)设计难点

①剖面利用与处理

②视线计算与观众厅标高(视线升高按0.12m取值)

③观众厅疏散设计:强制规范;责任重大;专项设计和审查

a. 楼座与池座应分别布置出口。

(a)楼座独立出口≥2,若楼座≤50 座,可设一个出口。

(b)楼座疏散不应穿越池座。

b. 坡度

(a)室内部分≤1:8;

(b)室外部分≤1:10,加防滑措施;

(c)残疾人通道坡度≤1:12。

c. 观众厅出口门、疏散外门及后台疏散门:

(a)双扇门,净宽≥1.40m,向疏散方向开启;

(b)紧靠门不应设门槛,设置踏步应在1.40m 以外;

(c)严禁用推拉门、卷帘门、转门、折叠门、铁栅门;

(d)宜采用自动门闩,门洞上方应设疏散指示标志。

d. 疏散距离

(a)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数目≥2

(b)观众厅内任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距离≤30m

e. 疏散宽度

(a)≤2000座:疏散口平均疏散人数≤250

(b)>2000座:疏散口平均疏散人数≤400

④结构与形式协同

⑤表现艺术及地域主题

三、居住建筑

1、居住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1)居住建筑(定义):人类为了保障个体及家庭生存、生活所建造的物质空间。

(2)住宅(定义):以容纳家庭生活为主要功能目的居住建筑。

(3)产生

①早期:穴居、巢居

②源头:安全(居住建筑诸多要素中,安全性是首要。)

(4)发展:原始-乡村(农业革命,定居累财社会化)-城市(工业革命,工业、商业,城市中经济比重↑,城市的磁极效应↑)

(5)一些地区(发达国家等)房地产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①美国:18~20年一次周期循环波动。

②日本/香港:约7年。

③台湾:5~6年。

(6)人→住宅的需求

①物质(生存/生活);

②精神

a. 比富(一般性):住宅既是居所,也是财富。

b. 情怀(个性):个人意志化。(例:体现权利尊卑、满足人对自然的需求、寄托情怀)

③四个层级:住(基本)-看(环境美化)-动(生活质量,社会活动)-感(精神世界)(7)住宅与城市的关系

①按社会单元:(管理,小团体,贫富等级)

a. 管理单元(里坊制、居委会);

b. 排他单元(宗族、单位大院);

c. 甄别单元(豪宅区、贫民窟)。

②按空间属性(领域层次):(开放/封闭)

a. 领域感强(封闭小区,中南海);

b. 领域感弱(街坊式小区,拆围墙)。

2、居住建筑的设计方法

(1+财+…)

①居住——安全+生活

a. 安全:生存(防盗,“领域感”)+心理(防窥,“私密性”),随着生活改变无太大变化。

b. 生活:随着生活而变(* 住宅设计:以生活需求为根据的产品设计。例:三代居)

②财富——不动产(最安全)+投资工具(最受青睐)(中国居民80%+财富:住房资产)

③附加——军事/政治(例:客家民居,团结宗族;贵族城堡;皇宫,政治+居住)

(2)住宅的分类

①按居住条件(宿舍-公寓-别墅-宫殿,逐步提升)

a. 宿舍(Dormitory)——集体生活的居住空间(也有例外)。

b. 集合式住宅(Apartment )——也叫公寓,城市住宅的主要形式,适合于家庭及个人居住。

c. 别墅(Villa)——原义-“郊野的园林式住屋”,临时性住所;现代含义:“居住条件较高的低层园林式住房”。

d. 宫殿(Palace)——古时候统治者的居住、施政空间。

②按所在的地域分

(* 乡村/城市,生产和活动性质不同,需求、建设方式和社会性等方面差异较大)

a. 乡村住宅:来源于原始的人类聚集点,是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产居一体(支持农业生活)。

b. 城市住宅:社会分工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根因。产居分离(SOHO是某种回归)。

补充:现代城市住宅在设计上的性质

(a)现实性与理想性(b)特色与综合性(c)时效性与基本性质

(d)个性与公共审美(e)地方性与全球化

③按建筑高度(层数)分

a. 低层住宅(1-3);

b. 多层住宅(3-6);

c. 中高层住宅(7-9);

d. 高层住宅(≥10,27m以上(2016规范))

④俗称

a. 小高层(至少带一部电梯):7~11(12)层。

b. 高层1(至少带两部电梯):12~18层(<50米)。

c. 高层2(消防升级为一类、两部楼梯):19~33层(<100米)。

d. 高层3(超高层,罕见):>100米。

⑤不同时代的主流住宅层数

50-60年代——1~3层。70年代——5层。

80年代——6-10层(不带电梯)90年代——10-18层(<50米带电梯)00年代后——19-33层(<100米)——少量的超高层:(>100米)。

⑥按产品性质分

a. 商品房:主要为富人和较富裕的人服务——作为商品的住宅建设:房地产。

b. 经适房类:为穷人和低收入者服务——作为城市半公共产品的住宅建设。

“经济适用房” 的其它“近亲”:“福利房”、“安居工程”、“廉租屋”……

⑦按艺术风格:仿古典;自然;现代;未来

(3)住宅设计基本原则:紧跟需求(物质+精神)+追求价值(经济+文化,包括科创)

-开门-通风-形状)

a. 功能分区——“内(静,休息,内侧)”“外(活动频繁,靠近门)”“过渡”空间

b. 开门位置——衡量设计水准

c. 通风路线——尽量形成小于90°的连续通风路线。“穿堂风”

d. 房间形状——房间的空间尺度比例以及最小尺度。

②分区

a. 横向分区/纵向分区

b. 客厅里开门过多的弊端:(a)影响家具摆放(b)影响客厅使用(c)私密性降低

c. 客厅基本要求:(a)至少一面墙连续长度超过2m,布置沙发。(b)沙发区视线不正对卫生间与卧室门。

③通透性

a. 通风:最好有两面通风,相对两面最佳,其次相邻。(穿堂风:路线转折<90°)

b. 采光:避免暗厨暗卫,厨房厕所尽量独立采光通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