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1.概念与术语

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题的总和。

生态福:生物耐受某一生态因子的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或生物学零度。

腐殖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

遗传漂变: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的现象。

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

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多态现象:种群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体;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

完整整体的现象。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某一特定的环境。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将获得的它们存活或死亡的动态过程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次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

2.简答与论述简述最小因子定律。

德国农业化学家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

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

简述耐受性定律。

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于1913年提出;指的是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

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使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

强度。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生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需经历几个中间因子。试述生物对光照的适应性。

不同光质对生物的作用不同;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质不同影响着植物的光合强度;在红橙光下光合速

率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不同植物的光合色素有一定差异;这些色素种类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植物对生境中光质的适应。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表现为阴地植物和阳地植物两类;这种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另外;单株植物叶冠内不同结构的“阳叶”和“阴叶”的产生;是植物对自身存在的光环境的一种回应。光照强度不仅使动物在视觉器官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而且与动物的活动行为密切相关;有些适应于白天强光下活动;成为昼行

性动物;有些适应于黑夜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成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

光照周期的变化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

节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试述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的适应性。

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1)低温的形态适应:形态上;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

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生理上;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冰点;增强抗旱能力; 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此外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行为上;主要是迁徙和集群。

(2)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以散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一些小的内温动物以夜行加穴居的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夏眠或者夏季滞育、迁徙;也是动物度过不良季节的一种适应。

简述水生植物是如何适应于水环境的。

(1 )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特别是要有一定的适应水环境盐度的机制;有的植物的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适宜物质;从而增加了渗透压;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外表面;

(2 )水中氧浓度含量很低;水生植物为了适应缺氧环境;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相互连接的通气系统;

(3)水生植物长期适应于水中弱光及缺氧;使叶片细而薄;多数叶片表皮没有角质层和蜡质层;没有气孔和绒毛。简述水生动物是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

(1 )在低盐度(淡水)环境中

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高渗透性;鱼呼吸时;水通过鳃和口咽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鳃和尿可排出体外;进入体内的多余水分;由肾排出大量低浓度尿;保持体内水平衡。

(2 )在高浓度(海水)环境中

海洋硬骨鱼渗透压与环境渗透压相比是低渗性的;它们的渗透调节需要排出多余的盐及补偿失去的水;通过吞进海水补充水分;同时减少排尿;进入体内的盐分则靠鳃排出。简述陆生动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

在干旱环境中;水分是陆地动物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陆生动物要维持生存;必须使失水与得水达到动态平衡;得水途径可通过

直接饮水;或从食物所含水分中得到水。

动物减少失水的适应形式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减少蒸发失水;然后大多数陆生动物呼吸水分的回收包含了逆流交换的机制;其次是在减少排泄失水中;哺乳动物肾的保水能力代表了另一种陆地适应性;陆地动物在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上表现出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第三是陆地动物还通过行为变化适应干旱;昆虫的滞育也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简述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的作用。

土壤是由于固体、空气、水分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它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影响生物:①质地与结构;这关系到通气

性、蓄水性合保肥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动物生存以及土壤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意义;②水分;可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分布;③空气呈现高二氧化碳低氧气;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和活动;进而影响植物营养状况;④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适应变化。

简述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的作用。

(1)土壤酸度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此外土壤酸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养分有效性和植物生长;土壤酸度还影响了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

(2)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很多成分可促进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增强植物代谢活动;土壤腐殖质还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可活化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保水、供水、通气、稳温有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怎样理解生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生物种有如下特点:①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②物种是一个可以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③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1)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2)K- 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近代物种多样性丧失加剧的原因有哪些?

( 1 )过度利用、过度采伐和乱捕乱猎;

(2)生境丧失和片段化;

( 3 )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引入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

(5)农业、牧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着得;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什么是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与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集合种群所描述的是斑块生境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也就是多个局域种群集合而组成的系统;因此有人将集合种

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进化生物学认为;变异位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心脏地位;因为变异既是进化的产物;又是进化的根据;种群内的变异包括遗传物质的变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变异和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遗传物质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同一种群内个体共有一个基因库;物种的进化过程表现为种群世代间基因频率的变化;由于突变、迁入、选择、漂变等原因;使大部分种群内存在相当多的遗传变异。综上所述;因此可以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植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应;反映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已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

两个规律:

①最后产量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表示

为丫=W d =心

②-3/2自疏法则: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竞争结

果典型的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叫做自疏。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

有典型的-3/2斜率。

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他感作用(allelopathy)通常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度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意义:①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有重要意义;②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

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③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说明两物种共存或排斥的条件。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环境中;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双小核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一同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多生活于培养容器的中上部;主要以细菌为食;而另一种则生

活在底部以酵母为食;说明两个物种间出现了食性和栖息环境的分化;出现竞争中的分化;而当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一同培养时;由于食性、栖息环境等生态习性相似;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很快;并排斥大草履虫;最终使其死亡消失。

什么是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

在缺乏竞争者的时候;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即为竞争释放(e);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

化;叫做性状替换(character displaceme nt )。

生物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是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②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④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⑦具有边界特征;⑧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什么是定居?

定居就是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的过程。植物到达新地点后;有的不能发芽;有的能发芽

但不能生长;或是生长了但不能繁殖;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地点上能够繁殖;才能算是定居的过程完成。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有什么不同?

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移动等造成的裸地;次生裸地是指缘由植被虽已不存在;但缘由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

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这类情况如森林砍伐、火烧等造成的裸地。

什么是演替顶极?单元演替顶极理论与多元演替顶极理论有什么异同?

(1)演替顶极是指每一个演替系统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2 )单元演替顶极论和多元演替顶极论都认为演替由先锋阶段开始;且最终都到达中生状态;但二者又有不同;前者只强调气候影响;后者强调的是除气候影响外;还有其他要素的影响。

(3)单元顶极论认为;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极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更多植物生长;最终都趋向于中生型生境;并均会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

(4)多元顶极论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其演替过程;就能看做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能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存在一些复合型顶极。

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与系统。

我国生态学家在《中国植被》一书中;采用了“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等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在不同等级中均作了相应反映。

主要分类单位分为3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

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

成。

其系统为: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

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

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即为食物网。

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能量通过营养级逐渐减少;如果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就能得到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3类锥体合称为生态锥体。

说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关系。

同化效率是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管和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耽误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即

A e =A n/l n°

生产效率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生产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即

P e =P n/A n°

消费效率指的是n+1营养级消费的能量占n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即C e =l n+l/P n。

林德曼效率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即L e=匚=爼豆匚。

I n I n A n P n

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1 )收获量测定法:定期收割植被;干燥到质量不变;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质量来表示。取样测定干物质的热当量;并将生物量换算为J/ (m2a)。为了使结果更精确;要在整个生长季中多次取样;并测定各个物种所占的比重。

(2)氧气测定法:即黑白瓶法;根据初始瓶(IB )、黑瓶(DB )、白瓶(LB )溶氧量;即可求得:初级净生产量=LB-IB ;呼吸量=IB-DB ;总初级生产量=LB-DB。

(3)CO2测定法:用塑料帐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进入和抽出的空气中CO2含量。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将放射性14C以14CO32-的形式;放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测定放射活性;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

(5)叶绿素测定法:提取叶绿素后;在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再通过计算;化为每平方米含叶绿素多少克。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占总入射日光能的比率都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试比较水域和陆地两大类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光、CO?、取食、H2O、营养、光合作用途径。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光、CO2、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和效率的主要因素;而食草动

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几乎与降水量有线性关系;温度与初级生产量的关系

比较复杂:温度上升;总光合速率升高;但超过最适温度则又转为下降;而呼吸率随温度上升而呈指数上升。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光是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子;莱赛尔提出预测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公式:P =R C 3 7 ;这个公式表明;海洋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取决于太阳的日总辐射量;水中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强度随k

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和食草动物的捕食;营养物质中;最重要的是N和P°

比较气体型和沉积型两类循环的特点。在气体型循环中;大气和海洋是主要的贮存库;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如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循环。

而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和化合物没有气体形态;并主要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分解为生态系统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如磷、钠、钙、镁等。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太阳能所驱动;并都依托于水循环。

全球碳循环包括哪些重要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

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是:①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②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试论述元素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其研究意义。

元素循环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密切关联和相互作用着得;而且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例如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碳和氧循环

相互联结;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速率受浮游植物N / P 比影响;从而使碳循环与氮和磷循环联结起来。正

是由于这些联结;人类对于元素循环的干预;将会使这些元素的生物地化循环变得很复杂;并且其后果又常常难以预料。由此可见;充分研究元素循环的彼此相互作用;对于了解人类活动导致全球营养元素循环的后果;并作出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试述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在联系。

(1)全球碳循环含义

全球碳循环是指碳素在地球各个圈层之间的迁移转化和循环周转的过程。就能量来说;全球碳循环中最重要的是二氧

化碳的循环;甲烷和一氧化碳是次要的循环。碳循环主要途径包括:1)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细胞水平上的循环;

2)大气二氧化碳和植物之间的个体水平上的循环;3)大气二氧化碳-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水平上的循环;4)此外;碳以动植物有机体形式深埋地下;在还原条件下;形成化石燃料;进入地质大循环。

(2)全球气候变化的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3)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在联系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事实之一。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升高;使地

面长波热辐射不易逸出大气;从而减少地面失热;即温室气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最为常见一种温室气体。当前;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和植被破坏每年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 6.9 >1019g;从而造成了对碳循环的重大影

响;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事实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工业革命以后迅速而持续上升。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全球碳循环可以直接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也间接的影响碳循环。

谈谈你对单元演替顶极理论与多元演替顶极理论的认识。

(1)单元演替顶极论和多元演替顶极论都认为演替由先锋阶段开始;且最终都到达中生状态;但二者又有不同;前者只强调气候影响;后者强调的是除气候影响外;还有其他要素的影响。

(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极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更多植物生长;最终都趋向于中生型生境;并均会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

(3)多元顶极论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其演替过程;就能看做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能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存在一些复合型顶极。

动物的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有何适应意义?

(1)动物领域行为的适应意义

动物的领域行为有利于减少同一社群内部成员之间或相邻社群间的争斗;维护社群稳定;并保证社群成员有一定的食

物资源;隐蔽和繁殖的场所;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

(2)社会等级的适应意义

社会等级的优越性表现在种群稳定;少斗争;生长快;生产率高以及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

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重要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如何估计?

(1)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

设而推导出来的。

公式: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1 -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2 )香龙-威纳指数

香龙-威纳指数是用来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

s

H八%

公式为:y ilOg2

式中:S——物种数目

Pi——属于种i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

H——物种的多样性指数

香农-威纳指数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种类数目;其二是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均匀性。

什么是群落交错区;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群落交错区的概念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2 )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征

1 )它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常是非线性现象显示区和突变发生区;也常是生物多样性高的区域;

2)这里的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界面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可能性很小;

3)这里的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因而也造成生态环境恢复的困难。

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1 )负反馈调节定义

负反馈调节是指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它必然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抑制最

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2)生态平衡定义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3)负反馈调节对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负反馈控制可以使系统保持稳定;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

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保持自身稳定性。

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1)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倡议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减缓少人口快速增长趋势;提高人口质量。

(2)种群生态学理论基础

由于我国人口现状的年龄现象是基部宽;顶部窄;呈金字塔锥形;表示人口数量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基础上;人的存活曲线为I型;即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低;在接近生命寿限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所以人口增长呈上升趋势。

种群实际增长率r、世代净增殖率R o和时代时间T的关系;可表达为如下公式:

r = lnR0/T

从表达式可以看出;使r变小的途径有两条:降低R0的值或者使T值增大;即为限制每对夫妇的生育子女数和推迟首次生育时间;这就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的种群生态学重要理论基础。

举例阐述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措施。

(1)农业防治以农业技术防治农业病、虫、杂草和鼠害。如田间混合种植不同物种的作物;优化撒种或收获次数;以及避开相同作物在同一地点上的重复种植;进行抗病、抗虫育种等等。

(2)生物防治主要利用有害生物天敌来调节、控制有害生物种群。如利用有益昆虫、微生物来致死害虫和杂草。

(3)化学防治使用自然的或合成的化学药剂控制有害生物。特点是见效快;效率高;受区域限制较小。特别对大面积、突发性病虫草害可短期迅速控制。但也会产生一系列负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 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 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景观生态学测试试题

景观生态学试题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普通生态学试题终审稿

普通生态学试题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博士考试专业试题-普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活型 植物对其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产生的外部表现形式,其形成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产生趋同适应的结果。主要分为五种生活型,一年生植物、隐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这五种生活型之间的比例就是一个地区的生活型谱。 2、内稳态机制 答: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机制,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的内稳态是有其生理和行为基础的,如动物对体温的控制,即表现出一定的恒温性。 3、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4、meta种群 答:即联种群,当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被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的时候,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是一个联种群。 5、meta种群灭绝风险模型

答:pe: 单位时间的局部灭绝概率 若只有一个种群 p1=1-pe p2=(1-pe)2 若存在两个种群 则p2=1-(p e )(p e )=1-(pe)2 若区域内有x 个种群 则 px=1-(pe)x 结论:多种群能分散灭绝风险,斑块越多,联种群灭绝风险越小 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最初用于人寿保险. 对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的生命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静态生命表: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根据某一特定时刻对种群年龄分布频率的取样分析而获得的,反映了某一特定时刻的剖面。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 和周限增长率λ ③编制较易. 缺点: 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②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动态生命表:又称为特定年龄生命表,适用于世代不重叠的生物,是从同时出生或同时孵化的一群个体(同龄群)开始,跟踪观察并记录其死亡过程,直至全部个体死完为止。在记录种群各年龄或各发育阶段死亡

人文视野中地生态学期末问题详解

【单选题】(2分) 生态学和经济学都研究资源的稀缺性。 A. 对 B. 错 2 【单选题】(2分)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下了一个多数学者都能接受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指人类修养的积累。 A. 错 B. 对 3 【单选题】(2分) 熊猫的拇指并不适合抓握竹子,因为它是由腕骨进化来的,远不如拇指用起来方便。这说明熊猫的进化适应是不完美的。 A. 错 B. 对 4 【单选题】(2分) 身土不二,是指吾身出于此土,身土不可分离。 A. 对 B. 错 5 【单选题】(2分) 北美亚口鱼的北方种群对低温酶编码的等位基因较多,而南方种群对高温酶编码的占优势。 A. 对 B.

6 【单选题】(2分) 一些国际知名的网站基本上都能在中国找到类似的“山寨”版。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趋异适应。 A. 对 B. 错 7 【单选题】(2分) 贝格曼规律是指在寒冷地区,同种恒温动物个体相对于其它地区小,而相对面积大,相对散热量多。 A. 错 B. 对 8 【单选题】(2分)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的一部分或未受精的卵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A. 对 B. 错 9 【单选题】(2分) 加拿大猞猁对美洲兔的调控属于外因调节。 A. 对 B. 错 10 【单选题】(2分) K对策者以量取胜,r对策者以质取胜。 A. 错 B.

11 【单选题】(2分)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类有能力增加食物供应。 A. 对 B. 错 12 【单选题】(2分) 兼性共生是指当共生关系不存在时,双方不能稳定地生长。 A. 错 B. 对 13 【单选题】(2分) 渡渡鸟灭绝之日,正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时。 A. 错 B. 对 14 【单选题】(2分) 把“上帝的羔羊”翻译成“上帝的小海豹”是一种准确的翻译。 A. 对 B. 错 15 【单选题】(2分) 我国历代的法律一直禁止亲亲相护、亲亲相隐。 A. 错 B.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1、试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1)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源短缺的矛盾。(2)城市工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3)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日益增加同水源紧缺、水域污染的矛盾。(4)城市建设迅速扩大和城市郊区耕地迅速减少的矛盾。(5)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及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引起城市地面逐渐下沉的矛盾。(6)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加剧的矛盾。(7)城市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滞后的矛盾。(8)城市建设用地扩大,侵占森林、绿地的矛盾。(9)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居住环境日益拥挤的矛盾。 2、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的条件而变化。(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3)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称为逆向演替。(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为逆向演替。 3、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2)关联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反馈机制。 4、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有哪些区别? 正向演替:结构的复杂化;以低级小型植物为主朝着高级大型植物发展;物种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生活型多样化;窄生态幅种在增加;种群趋向中生化;群落生物趋向增加;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增加;土壤剖面的发育成熟;种群生境的优化。 逆向演替:结构的简单位;从大型植物为主趋向于小型植物占优势;物种多样性有减少趋势;生活型的简化;生态幅宽的种增加;群落趋向于旱生化或湿生化;群落生物量趋向减少;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减少;土壤剖面弱化;种落生境的恶化 5、如何理解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复杂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变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多样、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也总是会自发地通过群落演替,恢复原先的稳定性状态,重建失去了的生态平衡。 6、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无生命成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O2、N2 、CO2、H2O 等)、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生命成分:生产者(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消费者、分解者(分解)。 7、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有哪些?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3、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拮抗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净化作用 9、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及其它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的? (1)地质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营养元素,故人类和生物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富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2)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量。

生态学试卷

试卷10份 普通生态学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 1.Gaia假说 2.阿伦规律 3.边缘效应 4. 长日照植物 5.初级生产 6. 次生裸地 7.单体生物 8.顶极群落 9.复合种群 10.领域 二、判断题(10分),每题1分正确的在()中写“对”,错误的写“错”。 1.“红皇后效应”就是指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 2.草原生态系统是大陆上最干旱的生态系统。() 3.赤潮是水体被有颜色的有机物污染的结果() 4.低纬度地区的短波光较多,高纬度地区的长波光较多。() 5.地球上不同纬度出现的典型植被类型被称为显域性植被。() 6.动物的婚配制度与资源的分布状况有密切关系。() 7.恒温动物的体温也是会变的。() 8. 集合种群是多个物种的集合。() 9.昆虫发育所需要的时间与环境温度有关。() 10.群落演替是内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三、选择题:10分,每题2分(不定项) 1.2个物种间的竞争必将导致( )。 A 2个种死亡 B 一个种的重量增加,另一个种的重量减少 C 2个种的重量等量减少 D 2个种的重量不等量减少 2.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 )。 A 体型小 B 体型大 C 生殖力强 D生殖力弱 3.从海南岛沿我国东部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 )。 A 雨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 B 雨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C 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 雨林、常绿林、落叶林和针叶林 4.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是(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群集分布 5.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是( )。 A 能量输入输出稳定 B 生物量高 C 结构稳定 D功能作用稳定 E、适于人类居住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2012年秋学期《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依力夏提江·艾买尔的老婆穆妮热·图尔洪 一、判断题 1.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与周围物理环境的关系。 2. (√)初级生产是将无机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3. (×)不能在水中生活的生物称为陆生生物。 4. (×)只要2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它们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5. (×)生物表现出相同外部形态结构适应特征是长期生活在同一生境的结果。 6. (√)恒温动物的体温也是会变的。 7. (×)岛屿上生物种类的多少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的远近。 8. (√)动物的婚配制度与资源的分布状况有密切关系。 9. (×)群落中个体生物量最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10.(×)气体型循环的元素以气态进行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2.(×)大气中氮气的浓度的增加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原因。 13.(×)频度最高的种类就是往往就是一个群落的那群种。 14.(×)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就是说有些生态因子的作用是全面的。 15.(√)环境它能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 16.(×)水在零度时密度最大。 17.(×)有冬眠特性的动物,在冬眠时体温与平时差不多高。 18.(×)在我们这个地方,一年当中是春分日日照最长,立冬日日照最短。 19.(×)蚕豆与玉米比较起来,玉米是属于长日照植物。 20.(√)P=C-Fu-R是初级生产公式,当中R表示呼吸损失掉的能量。 21.(×)青蛙的死亡曲线是凸型的,人的死亡曲线是对角线型的。 二、选择题 1.(D)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2.(B)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浓度的增加。 A.CO2 B.SO2 C.NO2 D.NH3 3.(B)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4.(D)下列不是可持续农业做法的是。 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 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 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 5.(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对策者是以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机会的 B.K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 C.K对策者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 D.K对策者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6.(C)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阴性植物比耐阴植物更耐阴 B.耐阴植物是介于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二类之间的植物 C.耐阴植物是在强光下生长不好,能忍受遮荫的植物 D.耐阴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 7.(D)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8.(B)生物群落是。 A.生物偶然的组合 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 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态学试题全解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专业课试卷生态学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题) A、必答题: 1、群落演替与波动的基本区别与联系 2、简述r对策和k对策的差异及其生态意义 B、选答题: 1、简述光照对植物作用的方式和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类型 2、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及其意义 3、分析种群爆发现象形成的原因 4、种群的最大收获时期一般在什么时候,并解释原因 5、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 6、何谓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两题,3选2) 1、论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并简要分析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以及近几年开展的一些重大水利工程对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意义 2、目前城市绿化中流行把大树移植到城市,请从生态学角度谈谈你对“大树移植”的看法,并提出城市绿化模式的建议 3、举例说明生物入侵现象,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提出防范对策 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试题 2009北师大环境考研 生态学 一简答 1.植物修复技术的机理(不太记得了) 2.密西希比最小因子定律 3.r-对策和K-对策的主要特征 4.群落交错带的特征 5.简述生物的协同进化 二论述 1.论述影响草原生态系统演替的因素 2.简述生态系统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普通生态学1 1、术语解释 定型行为适应性低体温 有效积温法则population dynamic 似昼夜节律及相漂移shelford”s law 信息素内禀增长能力(Rm) Community 2、简述温带淡水湖泊水温分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营养物质、漂浮植物密度的关系(10分) 3、简述淡水硬骨鱼与海洋硬骨鱼渗透压适应性调节特征(10分)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湛师生命科学学院20 至20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普通生态学》试卷(试题编号GE001)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成层结构是不同高度的植物或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在空间上的垂直排列结果。例如,发育成熟的森林中,通常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地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一般层片比层次的范围要窄,因为一个层次的类型可由若干生活型的植物组成。 三、不定项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题1.5分,共15分) 1、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AC 。 A 体型小 B 体型大 C 生殖力强D生殖力弱 2、在诸生态因子中BD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普通生态学试题

博士考试专业试题-普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活型 植物对其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产生的外部表现形式,其形成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产生趋同适应的结果。主要分为五种生活型,一年生植物、隐芽植 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这五种生活型之间的比例就是一 个地区的生活型谱。 2、内稳态机制 答: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机制,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的内稳态是有其生理和行为基础的,如动物对体温的控制,即表现出一定的恒温性。 3、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 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4、meta种群 答:即联种群,当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被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 孤立的小种群的时候,这些小种群的联合体或总体就是一个联种群。 5、meta种群灭绝风险模型 答:pe: 单位时间的局部灭绝概率 若只有一个种群p1=1-pe p2=(1-pe)2 若存在两个种群则p2=1-(p e)(p e)=1-(pe)2 若区域内有x个种群则px=1-(pe)x 结论:多种群能分散灭绝风险,斑块越多,联种群灭绝风险越小 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最初用于人寿保险. 对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的生命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静态生命表: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在人口调查中也常用,根据某一特定时刻对种群年龄分布频率的取样分析而获得的,反映了某一特定时刻的剖面。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 ③编制较易. 缺点: 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②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