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课报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课报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课报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课报告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第30课,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

邹婷婷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能把握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重难点,进行扎实有效的学习。整篇课文的学习模块是字词、文学常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查缺补漏,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基础知识以及重要知识点,学习效果很好,关键是教给学生明白了怎样去学习一首诗歌的内容。诗歌的学习应注意遵循两条原则,这样才能确保收到“高效益”。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

邹老师教师教学线条清晰,教学从容。最大的优点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准备充分,居高临下,从容自如。教学的落点清晰,学生的学习走向铺垫与引导都恰到好处。显得不枝不蔓,在直奔主题。而一些字词的处理也自然随意,水到渠成。对学生体现出来的一些质疑或者说一些发现,教师能够及时给与表彰和鼓励,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牵引。

一堂好的诗歌教学课应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还有就是诗歌教学注重朗读,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掌握理解诗歌内容,在理解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在授课中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总之,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

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注释 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初三作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初三作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a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怎能”之意)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感悟:杜甫啊,你以清风作壁垒,以苍天作屋宇,用一生的疼痛烛照世间的伤痕,用至高的灵魂抚摸饥寒的世界,你宛若长安街上一粒小小的尘埃,而历史和人民,却将你立成一块永恒的丰碑:居一室而悲天下,破一屋而叹天寒,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谁最该有杜甫这般情怀?官员和地产开发商。所幸,他们正逐渐把杜甫的情怀变为现实,尽管离“俱欢颜”还早。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通“嗅”)如兰。———《周易》

感悟:几乎每次大会,领导者都会在结尾处发出“精诚团结、同心同德”之号召。同心之言,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当然,在一个众人不敢说真话的世俗社会,得小心“同心之言”并不同德:空洞之语,虚伪之言,何德之有? 台面上满是同心之言,可真理却掌握在无言的少数人手里,很可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感悟:这道理,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样。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古今一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感悟:俗话说,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响叮当。做人,即使才艺超群,也不必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时施展出来。 当然,也不能“藏器”太深,在这个百舸争流的喧嚣时代,酒香也要吆喝,不然“藏器”到终老,想动也不行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 常被称为“老杜”。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 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字词解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 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 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带注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bāyuaqiūgāo fēng nùháo ,juàn wǒwūshàng sān ch?ng máo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máo fēi dùjiāng sǎjiāngjiāo ,gāo zhěguàjuàn cháng lín shāo ,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xiàzhěpiāo zhuǎn ch?n tángào 。 下者飘转沉塘坳。 nán cūn qún t?ng qīwǒlǎo wúlì,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rěn n?ng duìmiàn w?i dào z?i 。 忍能对面为盗贼。 gōng rán bào máo rùzhúqù,chún jiāo kǒu zào hūbùd?,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guīlái yǐzhàng zìtàn xī。 归来倚杖自叹息。 ?qǐng fēng dìng yún m?sa,qiūtiān m?m?xiàng hūn hēi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bùqīn duōnián lěng sìtiě,jiāo ?r aw?tàlǐlia。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chuáng t?u wūl?u wúgān chǔ,yǔjiǎo rúmáwai duàn ju?。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zìjīng sāngluàn shǎo shuìmián ,cháng yazhān shīh?y?u cha!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ān de guǎngshàqiān wàn jiān , 安得广厦千万间, dàbìtiān xiàhán shìjùhuān yán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fēng yǔbùd?ngān rúshān 。wūhū!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h?shíyǎn qián tūwùxiàn cǐwū,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wúlúdúp?sh?u d?ng sǐyìzú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mènɡyóu tiān mǔyín liúbié》 《梦游天姥吟留别》 zuòzhě:lǐbái 作者:李白 hǎi kètán yínɡzhōu,yān tāo wēi mánɡxìn nán qiú。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yuèrén yǔtiān mǔ,yún xiámínɡmièhuòkědǔ。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tiān mǔlián tiān xiànɡtiān hénɡ,shìbáwǔyuèyǎn chi chénɡ。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tiān tāi sìwàn bāqiān zhànɡ,duìcǐyùdǎo dōnɡnán qīnɡ。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wǒyùyīn zhīmènɡwúyuè,yīyèfēi dùjìnɡhúyuè。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甘肃成县来到成都。第二年的春天,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无多,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以赌博结识杨国忠,走上升官发财的红运。安禄山攻长安,唐玄宗派他作京兆尹,留守西京,他曾向安禄山投降,后来又跑到灵武,跟上唐肃宗,又变成了唐室的“忠臣”。他作成都尹不到一个月,东川将段子璋叛乱。崔光远依靠部将花惊定的力量,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讨平了段子璋。花惊定部下的滥兵趁机对人民肆行抢劫。甚至断人手腕,掠取金钏。崔光远这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杜甫的《百忧集行》说:“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这个“主人”,就指的是崔光远。这时候杜甫还写了《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等诗,托物寄兴,可见他心情的恶劣。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这场灾害还致使“灌口损户口”,威胁到人民的生命。杜甫写了著名的《石犀行》,讽刺石刻犀牛作为镇江的偶像 是“诡怪”,嘲笑道:“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人遭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尽管这首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一颗“夺造化回阳春”的心,确是不假! 全诗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风破茅屋,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候,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古人谓之曰“突异”。狂风一起,诗人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袭。一个“我”字是用得很亲切的,为下文的“吾庐”的“吾”字伏下照应之笔。“三”是个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也可以形容少。“三家村”表示不多几家的小村 落,“三”就形容少。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

《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考古诗赏析之十一:《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②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①花朵含露是伤感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离别而心绪不宁。(拟人手法,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②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情从伤悼国家破碎过渡到思念亲人,抒发了对战争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细节描写,一位忧思国家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思想感情:诗作借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残破,都城荒芜百姓悲伤,骨肉分离的惨景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人无限眷恋的感情。 感情基调:含蓄深沉悲伤 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艺术特点:①借景抒情。前两句中“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都是写景,情寓其中,抒发诗人痛苦悲伤之情,后四句直抒感情,抒发诗人忧国思家之情。②一字传神,“破”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感情。 练习: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杂草丛生,林木苍苍,实际上写的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4.花和鸟本是人们喜爱之物,作者却“溅”“惊心”,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 恰当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虽然面对美好景物也无法高兴起来,相反更增加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5、杜甫历来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杜甫这两个称谓的解释。 诗圣: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思想感情艺术高。 诗史: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6、鲜花、鸟鸣平时给人怎样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的特殊感受。 7、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 “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本诗是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附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加点的词。 (1)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2)下者飘转沉塘坳 ...() (3)公然 ..抱茅入竹去()(4)长夜沾湿何由彻 ...() 2、翻译句子。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7、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 二、阅读探究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当时人称。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9、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10、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12、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b ā月yu è秋qi ū高ɡāo 风f ēn ɡ怒n ù号h áo ,卷ju àn 我w ǒ屋w ū上sh àn ɡ三s ān 重zh òn ɡ茅m áo 。 茅m áo 飞f ēi 渡d ù江ji ān ɡ洒s ǎ江ji ān ɡ郊ji āo ,高ɡāo 者zh ě挂ɡu à罥k ùn 长zh ǎn ɡ林l ín 梢s ào ,下xi à者 zh ě飘pi āo 转zhu ǎn 沉ch én 塘t án ɡ坳ào 。 南n án 村c ūn 群q ún 童t ón ɡ欺q ī我w ǒ老l ǎo 无w ú力l ì,忍r ěn 能n én ɡ对du ì面mi àn 为w éi 盗d ào 贼z éi , 公ɡōn ɡ然r án 抱b ào 茅m áo 入r ù竹zh ú去q ù 。 唇ch ún 焦ji āo 口k ǒu 燥z ào 呼h ū不b ù得d é,归ɡu ī来l ái 倚y ǐ杖zh àn ɡ自z ì叹t àn 息x ī。 俄é顷q ǐn ɡ风f ēn ɡ定d ìn ɡ云y ún 墨m ò色s è,秋qi ū天ti ān 漠m ò漠m ò向xi àn ɡ昏h ūn 黑h ēi 。 布b ù衾q īn 多du ō年ni án 冷l ěn ɡ似s ì铁ti ě,娇ji āo 儿ér 恶è卧w ò踏t à里l ǐ裂li è。 床chu án ɡ头t óu 屋w ū漏l òu 无w ú干ɡàn 处ch ù,雨y ǔ脚ji ǎo 如r ú麻m á未w èi 断du àn 绝ju é。 自z ì经j īn ɡ丧s àn ɡ乱lu àn 少sh ǎo 睡shu ì眠mi án ,长ch án ɡ夜y è沾zh ān 湿sh ī何h é由y óu 彻ch 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3.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像这样伟大的诗人,同学们觉得他生前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生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认识最真实的杜甫。(PPT展示茅屋的图片) 二、作者简介 视频展示 三、解题 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你感觉这首唐诗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 歌行体: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富于变化。 四、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还没平定,杜甫流落到成都三年,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旁的荒地上盖起了一间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五、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2')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1')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3.检查预习;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例: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 【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 【归来倚杖自叹息。】 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风雨不动安如山。】 (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性默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性默写 1.描写八月恶劣的天气,给诗人造成惨重损失的句子是:(),()。 2.表现村中群童顽皮捣蛋的天性句子是:(),()。 3.表现诗人面对村中群童的顽皮捣蛋感到无力又无奈处境的句子是:(),()。 4.通过描写风云突变的天气,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5.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描写了下雨前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 6.诗中的“(),()”,两句与“屋漏偏遇连夜雨”的境况相同,写出了诗人秋雨长夜的窘困处境。 7.概括诗人自战乱以来辗转飘零,居无适所,无法安寝的生活遭际的句子是:(),()! 8.揭示全诗主旨,表现诗人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9.公元760年,饱经离乱的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一场秋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但他心系天下苍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的感慨,唯愿人民安居乐业。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诗表达出诗人渴盼天下大治、物阜民康的崇高情怀。 11.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关注高房价、关注民生,其中有代表借用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诗(),()表达了“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1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13.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4.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5.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知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的呼唤。 16.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此相照应,体现了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突出表现了诗人心系天下、牺牲自我的理想和精神。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杜甫济世情怀和献身精神的两句是:“(),()。” 19.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是:(),()!

初中语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初中语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3)长: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走进竹林。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17)广厦:宽敞的大屋。 (18)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护。 (19)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0)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1)见(xiàn):同“现”,出现。 (22)号:叫 (2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 (24)向:渐近,将近。 (25)茅屋:这里指草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阅读答案附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阅读答案附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思想内容】: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1. 题目中的“___歌_”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___忧国忧民___的思想. end#既显示风力之大,又描绘出茅飞之状,更见诗人的焦急和痛苦之情。结尾诗人由自己的困苦推及“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使天下人得到安乐,体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哀、悲凉、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4.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答:①“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②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6.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自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是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7. 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

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