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东风电环评报告简本to

如东风电环评报告简本to

中水电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潮间带)100MW示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简本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2月

目 录

1说明............................................................................................- 2 -2建设项目概况...........................................................................- 2 -2.1 项目名称.. (2)

2.2 建设单位 (2)

2.3 建设地点 (2)

2.4 项目性质和任务 (3)

2.5 建设内容 (3)

3环境现状...................................................................................- 4 -3.1 水文泥沙环境现状. (4)

3.2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 (5)

3.3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5)

4环境影响评价...........................................................................- 8 -4.1 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 (8)

4.2 环境影响分析 (9)

5环境保护措施.........................................................................- 15 -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7)

1说明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受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开展对中水电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潮间带)100MW示范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现根据国家法规及规定,并经过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同意向公众公开环评内容。

本项目建设方案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次公示后进行了调整,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有关规定,根据调整后的项目建设方案第二次向公众发布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

本文内容为现阶段环评成果。下一阶段将在听取公众、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

2建设项目概况

2.1 项目名称

中水电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潮间带)100MW示范项目。

2.2 建设单位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3 建设地点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江苏省如东县北凌外滩,小洋口闸以西的潮间带区域,距离海堤 1.6~4.4km,场址沿海岸线方向直线距离长约7.4km,垂直海岸线方向(离岸)宽约 2.8km,场址范围总面积约12.6km2。地理位置示意见图1。

图1 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

2.4 项目性质和任务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是国内首个潮间带风力发电项目,开发任务以风力发电、潮间带风电场施工方法研究为主,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潮间带风电场建设起一定的示范及引领作用,同时项目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江苏省的能源供应和地方的经济发展。

2.5 建设内容

本工程拟布置40台风机,机组平行海堤分4排等排距布置,风机机组布置在海堤外约1.6~4.4km,排距500~700m、列距800~900m,各排中以东西两排风机间距较小,中间风机间距较大;风电场共设置5回35kV集电线路,各联合单元由1回35kV集电线路接至220kV 升压站35kV配电装置,输电线路采用集电电缆,海缆总长度为42.9km;同时在场址中部新建220kV升压变电站,距离现状海堤约50m,升压变电站是整个风电场的运行控制中心,同时也作为风电场工作人员办公及生活场所。

本项目拟安装40台单机容量为2.5MW的风力发电机组,预计项目年上网电量为21393万kW?h。风机轮毂高度100m,转轮直径100m。

工程总投资15.1亿元。主体工程施工期20个月,第1批风电机组发电工期11个月。

3环境现状

3.1 水文泥沙环境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项目海域潮流特征,2010年5月15~16日大潮期间在项目海域东侧深槽区域进行了3个测点潮流监测。

(1)潮汐水流条件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分析,本项目海域潮流的变化特点如下:

涨落潮平均流速介于0.63m/s~1.12m/s之间,垂线最大流速,涨落潮介于1.06m/s~2.15m/s之间;受深槽地形的影响,各垂线均为往复流;2个站位涨潮流速大于落潮,而1个站位落潮流速则大于涨潮;流速沿垂线分布是呈表层大、底层小变化,三个站位的底层平均流速,涨潮为0.51~0.70m/s落潮0.46~0.72m/s。

(2)泥沙条件

通过对项目东侧深槽区域大潮期间实测资料分析,项目区附近含沙量变化特点如下:

各垂线涨落潮平均含沙量介于0.338~0.564kg/m3之间;涨落潮最大含沙量介于0.43~1.67kg/m3之间;各垂线沿垂线含沙量分布,由表层至底层呈递增变化,其中底层平均含沙量介于0.554~0.652kg/m3之间;表层平均含沙量介于0.186~0.411kg/m3之间大于表层1.5倍以上。

(3)表层沉积物

项目海域浅滩和深槽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项目海域靠近岸边一侧浅滩上的沉积物主要为砂质粉砂和粉砂;深槽及其附近两侧边滩沉积物主要为砂质沉积;项目海域深槽附近则以砂沉积为主,近岸高潮滩上以粉砂质沉积为主,而水体悬沙物质成分为粉砂;上述各区域分选程度均比较好。项目海域水体中含沙量主

要为当地泥沙局部再搬运所致,外界泥沙对项目海域的影响有限。

3.2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

(1)浅滩变化

1984年至2001年工程区附近浅滩地形虽有局部冲淤变化,但总体可保持基本稳定状态,其中洋口闸外局部向外淤扩约1500m;2001~2003年,二者边滩线基本吻合,浅滩保持稳定;2003至2008年,三个年份的边滩线冲淤变化不大,基本可保持一致,考虑到2003年和2008年潮位高出2001年3m,在此期间工程区附近浅滩可保持稳定状态。总的来说,1984年至2008年工程区附近浅滩可保持基本稳定状态。

(2)泥沙来源

本海区周边没有大的河流,基本无陆源泥沙影响,同时外海涨潮时水体含沙量很小,也不会出现大量的供沙环境,所以工程海区附近泥沙来源主要是以本海区滩槽泥沙在波流共同作用下再搬运影响为主。从底质泥沙取样结果来看泥沙来源主要是近岸高潮滩的粉砂沉积、深槽及其附近浅滩的较粗的砂质沉积的原地搬运和细颗粒泥沙的再悬浮搬运。

3.3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1)海水水质

通过对项目海域及项目附近海域的海水水质调查可知:本海域海水水质达不到二类标准,主要超标的因子有无机氮、油类、活性磷酸盐、硫化物、锌、挥发酚,其余监测因子均达标;超标原因主要是本海域受北凌新闸和如东小洋口外闸的陆域生活和工业排水的影响;本海域污染物特征与南通市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特征基本相似,表明海域水质排污口和河流径流污染影响较明显。

(2)沉积物质量

通过对项目海域及项目附近海域的沉积物调查可知:本海域沉积物监测因子均达到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好。

(3)海洋生态质量

⑴浮游植物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7种,其中硅藻门18种(占67 %),甲藻门5种,金藻门2种,隐藻门1种,绿藻门1种。主要由近海低盐性类型、近海广温广盐性类型和河口半咸水性类型组成。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为中肋骨条藻、菱形藻sp.、菱形藻spp.、舟形藻、单鞭金藻、隐藻6种。

⑵大中型浮游动物

共鉴定出大中型浮游动物23种,其中桡足类14种(占61%),浮游幼虫3种(占13.04%),毛颚动物2种,磷虾类、糠虾类、端足类和浮游软体动物各1种。游动物的优势种类为强壮箭虫、中华哲水蚤、双刺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和桡足类无节幼体6种。

⑶中小型浮游动物

共鉴定出中小型浮游动物21种,其中桡足类15种,浮游幼虫3种,被囊类2种、原生动物、毛颚动物、水母类各1种。中小型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为双刺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猛水蚤、墨氏胸刺水蚤和桡足类无节幼体7种。

⑷底栖生物

共鉴定出底栖生物23种,其中软体动物11种,环多毛类4种(,甲壳动物3种,腔肠动物、棘皮动物、蔓足类、端足类和星虫类各1种。底栖生物的优势种类为太平洋稚齿虫、蛇尾、纵肋织纹螺、托氏(虫昌)螺和秀丽织纹螺五种。

⑸潮间带生物:

调查出潮间带生物共有26种,其中以软体动物(14种)和多毛类(5种)占优势;棘皮动物、星虫类、端足类、腕足动物各1种。洋潮间带生物的优势种类为青蛤、虹彩明樱螺、沙蚕、细肋蕾螺和笋

螺。

(6)海洋生物质量

通过对项目海域及项目附近海域的贝类生物体海洋生物质量调查可知:项目海域贝类各监测各因子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GB 18421-2001)的一类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总体状况良好;项目附件海域贝类生物体出现铅但达到二类标准,其余各因子均达到一类标准,生物体铅超标可能与陆域地表径流污染和沿海航运及船舶工业发达造成的污染有关。

(7)海洋渔业资源

为了解项目海域渔业资源状况,在项目海域开展了2期渔业资源现状调查,调查时间是2010年5月和2010年9月。

2010年5月和9月水平和垂直拖网调查共鉴定鱼卵为3目8科13种,和2个未定种,仔鱼2目3科4种。5月鉴定鱼卵3目8科10种,和1个未定种,仔鱼2目2科3种;9月鉴定鱼卵2目2科3种和1个未定种,仔鱼1目1科1种。

2010年5月和2010年9月调查海域拖网、定置张网及流刺网捕获的渔获物中共出现游泳动物81种。其中拖网67种,定置张网47种,流刺网2种。拖网中,鱼类37种,占拖网总种数的56.06%,虾类18种,占27.27%,蟹类10种,占15.15%、头足类1种,占1.52%。

2010年5月期间拖网渔获物中,鱼类18种,占46.15%,虾类12种,占30.77%,蟹类出现9种,占23.08%。2010年9月拖网渔获物中鱼类27种,占56.25%,虾类13种,占27.08%,蟹类7种,占14.58%,其它类1种,占2.08%。

(8)潮间带植被

2010年11月11日至16日项目区域植被生态学调查显示,在工程区域及沿岸上下游范围内调查发现有4个植物群落类型,分别为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群落、互花米草-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 L.)群落、盐角草群落以及互花米草-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发现滩涂植物和陆生植物共有24种,潮间带

植被群落优势种为互花米草,主要伴生种为盐角草和碱蓬,生物多样性较为单一,最为常见的植物群落类型为互花米草群落。调查未发现经济养殖、珍稀、濒危以及特有保护植物种类。

(9)鸟类

2010年3月31日~4月1日、4月17~18日,4月27~29日区域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52种34872只。其中水鸟66种33534只,占本次调查记录到的鸟类总数的96.2%,非水鸟68种1338只,占本次调查记录到的鸟类总数的 3.8%。水鸟主要为鸻鹬类和鸥类,这些水鸟主要在堤外潮间带湿地栖息,但是在高潮位滩涂淹没后,这些鸟会聚集在靠近大堤高程较高的裸地或是飞入堤内荒地内休憩。

4环境影响评价

4.1 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

(1)与相关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为国内首个潮间带风电场项目,装机容量达到99MW。项目建设代表了国家开发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的产业政策。同时也符合《国家风力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海上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和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比例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在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能源开发方面的规划要求。

(2)与海洋功能规划相符性

根据现行的《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06-2010年)》和《如东县海洋功能区划(2006-2010年)》,本项目海域属如东风能区(二),同时还涉及滩涂养殖区和排污区。本项目建设海域属位于北凌-洋口-刘埠一线堤外浅海、滩涂的如东风能区(二)范围内,项目建设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定位与开发要求。项目施工会造成局部海域海水水质暂时变劣和养殖区渔业生产产量下降,但项目运行对海域自然和生

态环境影响不大,潮间带风电场与滩涂养殖可共同开发利用,在落实施工期渔业生产补偿和施工结束后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的前提下,满足海洋功能区划要求;项目建成后对海域水文动力条件影响较小,不会明显改变海域冲淤环境,不会影响河口排污和排洪能力,满足海洋功能区划要求,

目前,江苏省新一轮的海洋功能区划已进行评审,根据《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研究报告(2010-2020年)(评审稿)》,本项目所在区域海洋功能划定为矿产和能源区的北凌新闸南风能区,项目建设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定位与开发要求。

(3)与相关规划相符性

本项目为潮间带风电场发电项目,项目建设对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比例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符合国家在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规划要求。同时本项目建设符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及《江苏省风电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

4.2 环境影响分析

4.2.1对水文动力环境的影响

由于项目位于小洋港附近的浅滩上,高潮淹没,低潮露出。经统计,只有涨平附近3个小时左右项目浅滩处大部分区域会被海水淹没,其余时间大部分区域均为露滩状态。而项目场址范围位于小洋港浅滩上,是小洋港水道南侧的浅水弱流区,不是周围各水道的主水流交换通道,只有在高潮时,海水才会淹没项目所在的浅滩海域,使得桩柱局部流场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余时刻只有靠近外海部分的风机对潮流有一些局部影响。因此,项目建成后不会改变小洋口水道的水动力分布和主流走向,不会对该水道产生负面影响,仅对工程附近区域局部流场有较小影响,对远离工程附近的海域没有影响。

项目实施对海域流速分布影响较小,流速变化主要集中在风机桩

墩周围水域,对场址外海域流速基本无影响。场址内流速变化趋势则主要表现为墩柱迎背水面流速有所减小,墩柱两侧流速略有增加。从变化幅度分析,迎背水面流速变幅一般在0.05m/s以下,而墩柱两侧流速增幅则一般在0.03m/s以下。

项目建成后对环境敏感目标的潮流场影响较小,全潮平均流速变化最大仅为0.02m/s,不影响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功能。

4.2.2对泥沙冲淤环境的影响

从冲淤变化趋势角度分析,项目实施后项目海域局部墩柱周围及电缆区域附近有冲有淤,主要在风机桩墩周围海域,但年冲淤变化不大,均在0.2m以下。

项目建成后对环境敏感目标的泥沙冲淤影响较小,环境敏感目标的泥沙年冲淤幅度在0.15m以下,不影响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功能。

桩墩局部冲刷,在正常波流并遇50年一遇NE向波浪情况下,沿程桩墩局部冲刷越靠近外海冲刷深度越大,靠外海一侧墩柱最大冲刷深度为1.87m,靠岸边一侧墩柱冲刷深度在1.0m以下。

4.2.3对海域水质的影响

(1)海缆埋设造成的悬浮泥沙扩散影响

从最不利情形考虑电缆铺设施工造成的悬浮泥沙扩散影响,在大潮条件下悬浮泥沙扩散影响范围明显大于小潮。大潮受潮流动力的影响悬浮泥沙更易于扩散,低浓度增量扩散区面积较大,小潮则反之。但是对于高浓度泥沙扩散包络范围,大、小潮包络面积相差略小些。

悬浮泥沙浓度变化规律表现为:越靠外海的代表点,悬浮泥沙沉降时间越长,越靠岸边越短。靠外海的代表点浓度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趋势,而施工中心区的代表点,悬浮泥沙被掀起后,随时间推移,悬沙逐渐落淤,浓度随之降低。整体来看,高含沙浓度持续较短,浓度衰减速度相对较快,悬浮泥沙影响时间基本在6h以内,因此海缆埋设施工不会对海域水质造成长期不利影响。

(2)桩基础施工对海域水质影响

本工程风机基础PHC桩、风机基础临时围堰施工等进行打桩作业。本工程打桩作业可在选择在干地和浅水状态施工,如干地施工,打桩作业时仅扰动滩涂泥面而造成微量的表层泥面流失;如浅水施工时,施工时振动导致海底泥沙悬浮引起水体浑浊,污染局部海水水质,影响局部沉积物环境。

风机基础开挖产生大量弃土,如弃土不及时清运,被冲刷入海,将影响海水水质和局部沉积物环境。风机基础土方开挖时应配套弃土清运机械,做到开挖和弃土清运同步进行,不留弃土在作业区域。弃土及时清运后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围堰基坑排水如未澄清,含有悬浮泥沙的基坑排水直接排放将影响局部海域水质和局部沉积物环境。围堰基坑排水时应进行控制,应泥沙下沉后抽排上清液。上清液排水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本工程采用混凝土台柱基础,发生水泥砂浆泄漏的情况下,砂浆及其固化形成的砼会快速沉入海底或固结在滩面,其对海洋水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泄漏口周围,并表现为局部水体透明度下降,悬浮物浓度升高,或滩面废渣数量增多,但随着砂浆硬化沉降,对水质的影响会迅速减小。硬化砼只要在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也不会对海域水质造成明显影响。同时由于水泥砂浆中不含重金属、营养盐等物质,因此砂浆沉降也不会对沉积物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在发现砂浆泄漏后如及时停止灌注,并对泄漏处进行有效封堵,砂浆泄漏对海水水质和沉积物环境很小。

(3)施工污废水影响

本项目施工废水主要包括混凝土养护废水、场地和车辆机械冲洗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等。地面冲洗水主要污染物是SS;施工机械主要以柴油和汽油为动力燃料,机械车辆冲洗排放废水中悬浮物和石油类含量较高。根据相关工程实测,洗车污水石油类浓度约为1~6mg/L;生活污水含有多种有机物、营养物质和细菌等。生产废水如直接排放,将使接受水体附近局部水域悬浮物含量增加;含油废水在

水面形成油膜,会造成水中溶解氧不易恢复;生活污水含有多种有机物、营养物质和细菌等。

4.2.4对沉积物环境的影响

施工活动将产生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若管理不善,可能发生施工机械废水、施工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排海,将污染项目海域海水水质,进而可能影响海域沉积物质量,可能造成沉积物中酸碱度、有机污染物、大肠菌群、病原体和石油类等指标超标。

4.2.5对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环境的影响

(1)施工期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在风机基础施工,电缆管沟开挖建设作业过程中,泥沙与海水混合形成悬浮泥沙含量很高的水团,将削弱水体中的透光层厚度从而降低海洋初级生产力,可能造成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减少,同时会引起以浮游植物为饵料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也相应地减少。

对潮间带生物的影响:风机基础、升压站建设、施工机械压占(含海底电缆沟开挖)占用部分滩涂海域,造成所占用海域内滩涂植被、底栖生物丧失以及滩涂水产养殖面积减少和产量下降。

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施工过程中悬浮物将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高浓度扩散场,悬浮颗粒将直接对海洋生物仔幼体造成伤害,主要表现为影响胚胎发育,悬浮物堵塞生物的鳃部造成窒息死亡,大量悬浮物造成水体严重缺氧而导致生物死亡。

渔业生产影响:本项目施工造成滩涂破坏造成滩涂养殖面积的减小和产值的降低,受施工扰动等的影响,施工区域周围的养殖作业会受到一定限制,产量会有所降低;项目建设前建设单位应与地方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充分的协商沟通,对受影响的渔业生产从业者进行合理必要的补偿。

(2)运行期

项目建成后除风机墩柱周围局部区域外,海域的水文动力和泥沙冲淤环境基本不会改变,且项目建成运行后基本不会造成海域水质和沉积物环境的变化,因此海域潮间带生境条件较项目实施前无明显变化,项目建成后项目所在潮间带的生物类型、数量、组成等均不会发生明显变化,项目运行期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影响较小。但风机基础和升压站及进场道路的修筑会造成少量潮间带生境的永久丧失,项目运行期无法恢复。

本项目运行期会直接占用少量滩涂养殖面积从而无法用于养殖作业,但由于本项目风机行列间间距较大,且采用非封闭式的管理方法,因此运行期除风机塔基外其余区域仍可用于水产养殖作业。此外考虑到电缆的安全和风电场的正常运行,在电缆埋设区域将禁止开挖池塘进行养殖生产,会使养殖作业方式受到一定限制,项目建设前应加强与养殖从业单位或个人的沟通,以提高海域的利用效率。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废水、废气、扬尘、施工噪声和固体废弃物可能对工程区域环境质量造成一定污染。

4.2.6对鸟类及其生境的影响运

(1)潮间带植被

本项目由于升压站和风机基础建设占用部分潮间带滩涂,造成潮间带植被的损失,项目压占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为互花米草。项目区域内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数单一,故项目施工对现存植物群落结构和格局影响不大。但随着当地滩涂的淤涨,项目区域可能会对植物群落的未来格局存在影响。

(2)对鸟类的影响

项目施工会暂时改变滩涂湿地的结构,这可能会导致施工期鸟类的栖息地丧失、区域适宜生境面积暂时减小和质量下降。同时施工人员、机械的大量进驻和密集活动也会驱赶鸟类离开这一生境。因此项目施工会直接导致鸟类高潮期适宜生境的丧失,对鸻鹬类等造成短期

的不利影响。但施工结束后施工破坏的潮间带滩涂植被和底栖动物群落会逐渐得到修复,鸟类适宜的生境面积会有所恢复。

运行期风机转动会对周边滩涂及堤边防护林中觅食的鸟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干扰影响半径一般在100m左右,可能减少在受影响区域的觅食时间,并可能使鸟类被迫将其觅食活动转移至附近其他区域。结合项目布置分析,本项目风机间距在500~900m,项目建成后风机机组虽然会侵占、干扰周围局部区域栖息地,造成其质量下降和面积减小,但不会影响其他远离风机的栖息地质量,也不会造成风电场潮间带区域鸟类栖息地生态功能整体丧失。此外,由于项目区域的滩涂湿地和附近区域的滩涂湿地环境条件相似,鸟类仍可以在附近区域找到替代的觅食地。

由于潮汐的影响及滩涂底栖动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潮间带滩涂湿地上的很多鸟类都会在滩涂上寻找适宜的栖息地,这些鸟类的的飞行高度一般在100m以下,在飞越风电场时有可能会撞到风机。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相应飞行高度下穿越风电场的鸟类撞击风机的概率只有0.1%~0.01%。因此虽然项目建设会带来一定的鸟类撞击风机的可能,但发生的概率总的来说较低,不会对区域鸟类的数量种类造成明显影响。

4.2.7其他环境影响

(1)对声环境的影响

由于本项目周围1km范围均内无声环境敏感目标,因此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噪声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响。

(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施工作业面及其附近区域将产生粉尘和二次扬尘,造成局部区域的空气污染。施工粉尘和扬尘总量不大,且施工区域的地形条件有利于粉尘和扬尘的扩散,故不会对周围空气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由于管理人员较少,厨房产生的油烟废气量较少,经脱排油烟机收集后排放室外,通过稀释扩散后废气排放对空气环境基本无影响。

柴油发电机组工作时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对空气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柴油发电机组使用频率很低,产生废气量很少,不会对周围空气环境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3)对电磁环境的影响

由于距离衰减和建筑物的屏蔽作用,本项目建成后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及综合电场完全可以满足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定。

(4)管理区对环境的影响

风电场管理人员有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污废水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生活垃圾放入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不会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

主变压器发生突发事故或机组检修时,可能会有少量的漏油和油污水,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油污水经事故油管排至事故油池外送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不会污染环境。

5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环保对策措施具体见表1。

中水电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潮间带)100MW 示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简本

- 16 -

表1 环保对策措施一览表 环境要素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具体内容

滩涂施工 优化施工进度安排,应选择海况良好的低潮位露滩干地施工;

划定施工作业带及作业区域,严格控制两栖施工设备及人员作业范围;

强化施工渣土管理,不留弃土在作业区域;控制基坑排水,应泥沙下沉后抽排上清;

禁止两栖设备直接向海域水体排放油污水、丢弃生活垃圾;

加强混凝土浇筑管线养护,及时检查如发现泄漏应及时进行有效封堵;

电缆沟槽开挖产生的泥沙应在电缆入沟槽后及时回填夯实,减少开挖泥沙随潮流入海量。

海水水质 临时施工场地 生产废水经沉淀池加药处置;生活污水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潮间带生态 控制潮间带施工范围、尽量减少施工压占;施工完成后进行栖息地修复。

渔业资源及渔业生产 施工尽量避让鱼类产卵高峰期;

对受损失渔民进行经济补偿;

开展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跟踪监测、开展增殖放流。

海洋生态 鸟类及其生境修复 尽量避免在鸟类迁徙的高峰期进行施工作业;

风机页面涂色,增加鸟类对风电机的可见度;进行当地土著的物种的恢复。

施工机械废气 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维修保养。

空气环境 施工扬尘 加强洒水,控制施工扬尘。

施工噪声 选择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维护。

声环境 变压器噪声 选择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维护;主变压器建筑设计上从空间布局考虑降噪、主变压器室内使用降噪材料。

施工固废 弃土及时清运至指定弃土场,风机吊装固废及时收集回收;施工场地设置垃圾收集装置

固体废物 升压站固废

生活垃圾设置垃圾收集装置;危废经收集后交由具有相应资质处理;

中水电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潮间带)100MW示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简本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规划、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规划相符,同时具有潮间带风电场建设的示范作用,可为我国大规模发展潮间带风电奠定基础。

项目施工期和运行期的主要环境影响包括对潮间带生境和滩涂植被的破坏,对鸟类迁飞及其生境的干扰,滩涂水产资源损失和对滩涂水产养殖的影响,需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经济补偿等措施予以缓解。项目建设与项目海域及周围的滩涂水产养殖、旅游开发活动等关系需取得滩涂水产养殖户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协调、同意。在全面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优化项目建设方案、施工方案,取得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同意,申报的新海洋功能区划获得批准的前提下,本项目建设在环境保护角度看可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