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词风

浅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词风

浅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词风

摘要苏东坡是豪放词风的创始人,他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境界,为宋词的发展带来了一次巨变。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篇幅短小,但气势磅礴、内容丰富,且严谨有序。被誉为“千古绝唱”,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作。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东坡豪放以诗为词

前言

苏轼以其卓越的创新精神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在北宋词坛高视阔步,独标一格,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推崇为豪放词的扛鼎之作,“自是横架气慨,固是英雄本色”①的“千古绝唱”。王士祯说:“学士此词,亦自雄壮,感慨千古,果令铜将军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②。俞文豹《吹剑续录》的“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说,虽为一家之言,且不无讥讽调侃苏词“不协音律”③之意,而历代诗词论家却多以为此语形象真切地道出了苏东坡词的基本特色:气势豪放,襟怀超旷,适度明达。尤其是与“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词并列比较,格外显得雄健挺拔,豪迈之至。

苏轼用词来抒写作家的胸襟怀抱和人生际遇,这些都是对词表现重大社会题材的新开拓。苏轼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悲凉和冷峻则蕴含着更多的清醒和深沉。仕途的惨败,屡逢坎坷的遭际成就了苏东坡思想上的深刻和文学上的辉煌,使他被贬黄州这一时期的作品传递出前所未有的历史失落感、人生沉重感,富有哲理而又时露玄思禅机。这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以被誉为东坡词代表作的真正原因,也是这首词在苏轼作品中乃至于在北宋词坛最引人注目的真正原因。

一、赏奇景,领略词的豪情壮调。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以诗为词”。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

觉的浓墨键笔的生动描写,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空间上可视接万里,时间上可思游千载。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顿感豪壮之情满怀!

1、广阔的空间背景

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作者大笔一挥,喷吐出浩然之气,一幅长江水浩荡东流的壮丽图景,顿然展现在了人们眼前。它使人看到了大江的汹涌奔腾,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居高临下,气魄极大,表现出一种高远的眼光,广阔的胸怀,奔腾豪迈的气势,这一广阔的空间背景为全词定下了高昂的基调。

2、悠久的时间背景

词中一句“浪淘尽”便把大江与千古人物异常巧妙的联系起来,设置了一个极为悠久的时间背景。

是东流的江水把一代代的风流人物冲刷走了,淘洗尽了。在读者眼前,流动的江水中隐隐浮现出一幅幅群雄逐鹿的历史长卷,令人浮想联翩,心逐江水而长久低昂,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会作者俯仰千古的豪迈胸怀。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则是把人们带到了三国时期周郎大破曹军时的赤壁战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集中写赤壁景物:杂乱陡峭的石壁高插云霄,触目惊心的巨浪搏击着江岸,此起彼伏,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里极力铺写赤壁古战场的环境,从而可以使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险恶,将作者贯穿全词的豪放风格展露无疑。

苏轼是词史上第一个着重在词中创造和刻划多种“气象恢弘”、“雄浑博大”场面的作家。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之中,苏轼在写长江之景、咏三国历史的基础之上引用了“赤壁之战”这一典故,夹杂了议论与抒情,苍凉悲壮,气势磅礴,极具阳刚之美,集中体现了苏轼词风在意境和风格上对传统词风的突破和创新。

二、论英雄,感受词的逸气豪兴。

苏轼创造了艳科文人词中从未有过的英雄形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艺术的在大自然提供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江山如画”,必然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而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重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一时多少豪杰”!

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没有尽述尽评风流人物,只谈周郎,足见用笔之开合,

结构之精妙,构思之严谨。词人独独向往那智破强敌的英雄将领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六句集中腕力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刻画,把青年英雄将领周瑜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1、以美人衬托英雄

周瑜是当时孙、刘联军的统帅,年纪尚轻,才三十四岁。小乔是吴国乔国公次女,周瑜之妻,小乔嫁给周瑜已经是多年的事情了。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用到“公瑾当年”之后,也是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传神之笔。青年将帅和倾城美女的完美结合,“美人配英雄”,且出现在赤壁之战的大背景下,显得生动有情,不同寻常,让人叹羡。这里也体现出了苏轼对传统词风改革的另一创新与突破,即苏轼词中表现出的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2、肖像仪态的描写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写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手摇羽毛扇子,头戴书生青丝方巾,一派儒将装束,对战争形势牢牢把握,一副了然于心的视态。这是苏轼运用丰富的想象,结合诸葛亮的形象,为周瑜特意设计的打扮。面对强敌而能做到手摇羽毛扇,谈笑风生,真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风度!这岂不正是苏轼所极口称赞的那种风流人物的形象?

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塑造的在激烈雄壮的靡战中以弱胜强的胜利者周瑜的形象。苏轼还以遒劲粗犷的笔触、豪情满怀的热诚,勾勒了历史上种种抗敌卫国、勇武善战的爱国形象,并以此自况,抒发他内心意欲报国而不可得的苦闷心境。

三、作者官途失意的无限感慨

以上内容,无论是描绘波澜壮美的江山,还是刻画英雄气概的周瑜,词人都极尽铺排之能事,气势宏大,情绪激昂,意境恢弘,风格豪放,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鼓舞力量。足以表现出苏词豪放的艺术特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豪壮之激情。作者赞美这次战争,是赞美周瑜所建立的不朽功业,抒发个人的抱负,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1、对现实的感慨、无奈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三句的意思是:我到这里来凭吊古战场,缅怀周公瑾,竟如此多情善感,难怪过早的白了自己的头发。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七月,他遭“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岗)团练副使,游历黄州赤壁的时候写的。在赤壁

大战时,周瑜34岁,诸葛亮才28岁,而作者这时已47岁。他们在盛年即成就如此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自己不仅老大无功,华发早生,反而被贬远荒,连“签书公事”的权力都没有,形同罪人。如果周瑜他们地下有知,“神游”“故国”时该不知如何“多情”“笑我”了。词人的心绪也从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之中,猛然回到现实中来,原来他是如此的多愁善感,以至于自己不知不觉中就生出了白发。想象中的周瑜的英雄事业与雄姿英发和自己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感觉自己虽然有周郎的才干,可现在却是在这片不能实现抱国之志的地方,那种郁愤与苍凉顿时油然而生。对无辜被贬的牢骚,对功业无凭的绝望,对未来的迷茫,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欲说还休。

2、襟怀超旷,适度明达的思想感情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则是说:人世之间犹如梦幻,且举杯与江月同乐吧!这是一种无可奈何,只好寄情江月的消极感情,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流露了沉重的苦闷和“人间如梦”的消极思想;然而依然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永恒的自然、面对风流一时却也成为过眼烟云的英雄豪杰、面对自己不堪回首的人生,困惑迷茫、恍若梦幻。平日的旷达洒脱怎么也抹不掉深藏在心底的空虚、惆怅、失意和凄凉,作者并没有因为对自然景物的倾倒和对历史人物的倾慕而激发起积极奋起、努力进取之志,而只是感伤风物不改、人事已非、古人功业难以企及。人生无常,漂泊无依,企图在自然和美酒中寻求解脱。这种思想感情成为苏轼被贬黄州这一时期作品的基本主题。

人事之于自然,生命之于宇宙,永远显示着存在的有限,这从根本上注定了人生的悲剧命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深刻性大概正是在于此,只不过是作者采用了一种委婉曲折的方式、飞扬的文采、恢宏的气象、动荡跳跃的结构形式,更加耐人寻味罢了。以特定的意象结构,以沉醉于明月山水来排遣或表达心灵的痛苦与悲哀,求得瞬刻永恒的人生极乐和解脱,这乃是苏轼独特的富于个性的人生方式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独特而深刻的体现,而苏东坡深邃的思想及其前所未有的在更高层次对人生宇宙的探索精神,则使他的作品既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又具有空灵飞动的艺术魅力。

结语

苏轼对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式。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纺之中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也为使用“词”这种体例来表达重大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之音。

注释:

①清代徐釚《词论丛谈》卷三第157页.

②宋代王士祯《尽算州山人词话》第211页.

③宋代李清照《词论》第95页.

参考文献:

【1】张立新《豪放美、和谐美、映衬美》《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5卷第1期.

【2】黄明忠《欲将狂放还悲凉》《新疆兵团教育学院师专学报》 1991年第一期.

【3】陈传万《论苏轼的豪放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

【4】张欣《逢乱世舞凌云健笔遇坎坷享烟雨人生》《鸡西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

【5】张养年《豪放词》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年.

【6】王昌猷《意境·风格·流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6年.

【7】王思宇《苏诗词鉴赏集》成都巴署出版社 1990年.

【8】朱靖华《苏轼论》北京京华出版社 1997年.

【9】周汝昌《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10】裴斐著《文学原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0年.

【11】陈迩东《苏轼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