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

来宾市兴宾区古三小学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解读教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读懂教材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必然途径,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更是决定教学手段的必要参考。更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积极去积累经验。现就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效及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体会认识。

一、教材解读

(一)教材的特点

1.全面、准确落实语文学习目标。在教材编排中,首先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如“课标”提出了默读速度的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五、六年级教材则编排文章较长,有利于训练默读,在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默读要求。

2.主题板块式结构,围绕主题精选课文既考虑传统课文,又有新选文章,课文内容丰富,文质兼美,体裁多样,语言规范。

3.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习的拓展与运用。每课都设计了“拓展与运用”练习栏目,目的是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拓展语文学习资源,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操作实践。

4.注意系统性和规律性。如教材在课后的练习上都有比较完整、系统的设计,每课设有“朗读”、“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积累”四个基本栏目。引导学生完成课文内容,学会学习。

5.加强了语言积累。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是语文素养的基石。比如,在课后练习中通过“读读写写”加强词、语积累;通过背诵加强段落、篇章的积累等。

6.“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如“汉字家园”的编排是长春版教材一大特点,体现了汉字文化。教材处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如,教材安排了古诗、成语故事、谚语、俗语、三字经、对子、春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材各年段的目标要求:

识字与写字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二学段(3~4年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三学段(5~6年级)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每个学年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习作方面的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5.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大家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多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三)教材解读的途径

1.研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解读《教师用书》。

3.同伴互助,积累经验。

4.研读教材文本。

解读教材的一些具体做法:

怎样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的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总之,我们要懂得作者的语言和结构有什么特色?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教材拿来后,首先要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我们有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有效解读教材后,正确了解文本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情感?

3.与编者对话

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

文定好“位”,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即最终让学生懂得或借鉴什么?

4.与学生对话。

简言之,就是师生双边活动自然、默契,师生的"心"碰到了一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目的。必须掌握和最应掌握的是什么?

总之,教材解读的基本任务要做到:读懂教材的内容;了解教材在本单元中地位;揣摩学生学习教材的重、难点及教材给学生的启示;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

二、有效教学

(一)学习目标的定位(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上的目标要求。具体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应明确一节课的知识目标,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然后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得在三维目标整合上下功夫。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依存,互为联系,融为一体。过程与方法支撑着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与提高;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受控并影响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注重实效,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

阅读教学一般情况下是分两个课时完成的(有些课文长的分三个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学习目标的定位及课堂中如何落实这些目标,是体现我们的高效课堂的关键。两个课时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但在上新课之前,预习的铺垫很重要,引领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

预习的内容:

1.采取多种渠道自习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字,会读,会写。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中高年级练习感情品读课文,把重点的句子画下来,练习背诵。

因此,家庭作业重要的是这些预习内容,而不是去做大量的练习,练习时在我们的课堂上完成的。那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们如何进行教学呢?

教学时间分配:如今我提倡三——三——三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即把一节课时间分为三个时段,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师生对话或者生生对话的时间,即说、听的时间;三分之一是学生读、背的时间;三分之一是学生写、记的时间,(学以

致用,练的时间)。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分年段结合实例谈谈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低年段:

第一课时

一般都是完成1、2个要求,即

1.学习生字新词(会认多少个生字,会写多少个生字,认识多少个偏旁。)。

2.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三三课堂模式如何分配呢?三分之一时间,检查学生识字记字读词的情况,三分之一学生自读自写会写的生字或者句子,三分之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第二课时

一般是完成2、3个要求。

学习流程:

1. 开课之前用7到10分钟听写生字;即检查朗读课文情况,需要背诵的就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背诵。

2. 朗读指导,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读、配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思考,去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就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自读自悟,把该背诵的课文背诵,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3. 进行写句仿段的训练。

中高年段:

第一课时一般都是完成1、2个要求,即

1.学习生字新词,(会认多少个生字,会写多少个生字,正确读写多少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感知课文内容。(三三三课堂模式如何分配呢?)三分之一时间,检查学生识字记字读词的情况,三分之一学生自读自写会写的生字、句子段,三分

之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画出重点句或者段进行感情品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一般是完成2、3个要求。学习流程:

1.开课之前用7到10分钟听写生字新词。

2.进一步品读第一课时画出的重点句段,即引导品词析句,体会文章的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的基础上理解,理解上背诵,背诵的基础上运用,如何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二)加强读写结合

那么,我就以阅读课来说说如何进行读写结合进行教学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关于“例子”,就是把一篇篇课文看作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载体,通俗来理解,教材中的课文有些类似于数学教材中的“例题”。

比如,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就让学生学习如何读懂一篇篇课文,从而形成阅读能力;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就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

“教课文”这种理念指导下,就会把着力点放在: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句话,这个词写了什么内容,含义是什么……把读懂这篇课文作为终极的教学目标。

“用课文教”这种理念指导下,就会把着力点放在: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例子,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从中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从中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堂实践探究出了低年级与中高年级有效的读写结合方法:

低年级从以下几点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1. 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认读兴趣。

①猜谜语识字法。②换偏旁识字法。③游戏识字法。④实物形象识字法。⑤利用联想识字法。⑥儿歌识字法。⑦形声字识字法。这些识字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为写作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光有兴趣还是不够的......)

2. 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可以引导学生“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3、模仿型读写结合。

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如在上《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这样既很好地理解课文,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中高年级从以下几点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一)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以说促写。

主要方法有:

1.兴趣引路创设说话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如在教学《掩耳盗铃》时,先让学生观看盗铃的视频,学生被盗铃人的行为逗的哈哈大笑,教师借机询问你们为什么笑呀?盗铃人盗铃被发现吗?你能说明原因吗?请一位学生上台一边表演一边给大家解释!孩子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高了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

2.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练习有条理的说话。练习说话,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依次表达,使说话训练变得简单有序。

3.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到写作的最好模板。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探究中总结出:

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上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之后,立即出示小练笔:小钱得救了,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他们之间会说什么?请你续编故事。这种

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

(二)写作方法的迁移

写作方法包括段法和篇法。操作时,应特别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1.注重平时积累。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并非一日功夫,必须经过常年博览群书与用心积累。为此,我们课内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外精选读物,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赏析,并作好书笔记。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与作读书笔记的兴趣,达到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目的。

2.注意仿写训练。

(1)仿写句子。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A.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部内容时,学生模仿对人物的动作进行连续性描写的方法来写句子,使所写的句子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B.在教学《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根据句式联系生活说出不同的句子,生动有趣。

C.《草原》一文中有几处精妙恰当的比喻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

为帮助学生积累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的课堂小练笔就可以这样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请你展开联想仿写比喻句。

(2)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

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A.在教学《乡下人家》后,让学生模仿《乡下人家》的写法来描写校园的一处景物,把该处景物特点写具体写生动。

B.小学语文教材中《全神贯注》一文描写罗丹如痴如醉地修改雕像的那些语句极其生动,极富积累、运用价值。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了如下读写训练:学了《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的情景已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吧?你能不能选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描绘一下自己或同学全神贯注地读书或写作业的情景?

下面是一篇学生的课堂练笔,言语学习的价值可见一斑。

李元元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有时,她的眼睛里会闪着异样的光,似乎书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令她十分兴奋;有时,她会不时地痴痴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片段,令她产生共鸣;有时,她嘴里不住地叽里咕噜的,好象在跟书中的主人公对话……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象已经消失了。

(3)注重扩写训练。主要进行扩写词串练习。词串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语串连成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对韵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进行续写练习。那么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教学《中奖那天》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写出:爸爸的梦想是什么?把车送走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贯穿于课堂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这样进行有效提问。

1、设问要准

所设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扣准教学目的和要求;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2、提问要活

问题设计要因课文而异。设计问题,或平中见奇,平中求活;或多重设问,逐层深入;或抓住矛盾,提出问题;或变化角度,启发思考。灵活的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3、发问要有层次

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在问题设计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正确牢靠地掌握所学知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如:苏教版的课文《跳水》这一课,学生初读文后,教师可以提问:“你感觉有趣的地方是什么?让你最揪心的地方在哪里?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震撼点、动情点后,教师可继续提问:“本来有趣的事情怎么会变成扣人心弦的险情?船长为什么能化险为夷?你敬佩的船长是怎样一个人?”,问题层层加深,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情节发展的脉络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其实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师与生的和谐

1.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除了平时与学生语言上的沟通交流以外,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师生情感沟通本”的活动,从这沟通本上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了解学习的方法、兴趣和困难,

特别对于一些胆小,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鼓励用这种形式与教师交流,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应用“评语式批改作业法”的方法,对每次上交的作业除了批改正确与否之外,教师也可写上激励式的语言,表明教师对此学生的关注。

2. 教师要善于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

经常向学生传递对学生的信任、期望、赞许的信息。如给学生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要掌握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学生感到老师很亲切、是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教与学的和谐

1.精练有趣的课堂导入。

2.运用合作学习,重视“立体互动”。

教师角色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生生关系的协调者。

3.鼓励运用质疑策略,创设宽松的思维空间。

和谐产生美,和谐的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中,师生的一颦一笑、课堂的一张一弛之间,教育者的匠心随着一种内在的韵味迅速地传导给每一个人,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将教学推向至真至纯之境,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这就是情趣。

总之,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学生要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读读背背,练练写写。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言意兼得”。语文课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

读(阅读)——记(积累)

说(口语交际)—写(习作)

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习语文,也讲“套路”,也要得法,也应注重学习规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还负有向学生传授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有关知识,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等重要职责。

同行们,如何科学教材解读,进行有效教学将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深入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聆听,因本人水平有限,讲得不到位的、不妥当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衷心祝福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工作顺利!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3、李云翠《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4、于永正的《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5.王崧舟的《关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6.朱蓓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这就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教科书内容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当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形成真正意义的自学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可谓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文章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1.题材的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

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文科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滋养人的心灵。心灵是伴随一个人成长发展进步的,心灵的丰富与完善决定了人生的精彩与幸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与广泛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营养。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自己生活经验的介入,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 2.体裁的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文来看,共选入了6首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言,1首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体裁。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阅读、习作等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自身的语言建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理解、感悟、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只有阅读大量的丰富的语言材料,从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才有可能建构自己的语言,才有可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本册的选文从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都为学生提供实现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人类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文化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规范,也是一种文化艺术。同时又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其特殊的地位。听、说、读、写能力对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对这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以后的社会生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的目标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协调,共同促进而实现的。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就小学语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听觉,强化“听”的训练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说:一般情况下听与说总是互相伴随,这就决定了听力训练不能孤立进行,而必须与口语训练紧密结合。因此,课堂上我结合他的方法进行听力训练。 1、听后复述。首先找诗歌、词赋、寓言故事、抒情散文进行范读(语言精练生动,内容深刻是加强学生听话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训练的最佳文选)。学生不能记笔记,听完后站起来复述听后内容,要求意思完整,不改变原文中心。这项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好习惯。众所周知,耳朵是我们感知事物或获取信息最方便最快捷,也是最全面的感觉器官.正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就是眼睛的感知范围不如耳朵广.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利用耳朵的功能服务于大脑,从

而更多更广地汲取材料,充实情感,满足思维.因此,要求语文老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同时也要有良好的教学习惯。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流畅,课堂内容要丰富,方式要多样化。一旦教师的语言有了感染力、号召力,就能引起学生主动进行听讲,从而激发学生听话兴趣,慢慢地学生良好的听话习惯就能得到养. 2、听话改错。教师在读语音材料时,有意但不做任何暗示地读错字词,让学生指出并改正,或者教师在说话时,有意说一些病句让孩子们纠正,这样训练很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对语言错误的感受能力。针对小学生的注意力的特点,我尽量通过比一比的形式,看谁能找出老师最多的错处,抓住孩子们的爱表现自己的心理,使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都得表现的机会,是他们有一种帮助老师纠正错误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孩子们专心聆听的好习惯。 二、培养说话能力,规范“说” 说话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培养的训练活动。特别是当今工作节奏高效化、生活内容社交化、科技发展高速化,小学生毕业后具备高素质的说话能力有助于步入社会适应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的交往需要。同时说话训练也有助于青少年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思维反应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培养。 1、培养学生大胆说话和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 小学生学习说话,先要敢于说,然后才能说得好。于是我在教学中,多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多表扬、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说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专题组织单元:八组 两次综合性学习: “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在每组课文之后设有“词语盘点”总计词语334 个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共计181 个;“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共计153 个。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 个字。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 个字 2.阅读部分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理解重点句子 3.习作 明确提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习作不少于400 字

4.综合性学习 “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单元解读 第一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走进西部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 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会认识生字27 个,会写20 个字。 2.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指定段落:1课第2.3小节。3课指定段落。 6.第3 课后的小练笔 解决措施: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做一点西部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第二单元解读 单元名称:永远的童年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认识与思考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认识与思考 东方第一小学杨关辉 统编教材注重经典性和人文性,内容上着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体现了时代性,它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志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语文学科的全面落实。本文我主要以二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谈谈我对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与思考。 一、部编版教材更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部编版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篇目有很多,如古诗、寓言故事、历史名人故事、古代神话故事、以及大量的名言警句等等,这都浓缩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二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共有七首古诗,我们可以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这浓浓的诗歌氛围中吟诵经典,一起迎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天,并积累有关“春”主题的诗句;一起学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品质;一起同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劳动人民;一起欣赏“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江上夜景。本册教材还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文献中精心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进行了改写,以寓言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能从篇幅短小的故事中明白深刻的道理,如《亡羊补牢》告诉孩子们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揠苗助长》告诉孩子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等等。另外识字单元的第二课《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了解,认识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节日的时间和风俗习惯。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子让孩子把传统节日与西方的节日区分开,并且可以让孩子们积累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除了古诗、寓言故事、传统节日之外,《语文园地七》的《二十四节气歌》让孩子们对古时候农民的农事生活有了大概定位;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向我们弘扬了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随后教材又在《语文园地二》的“日积月累”板块给出了三句关于助人为乐的谚语,加深孩子们的理解;《语文园地四》的“日积月累”板块则向我们出示了三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告诉我们“有言必行”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在向我们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需要新的一代传承下去。 小小情境图,浓浓中国味。不仅仅是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本中的插图也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道。以第一课《古诗二首》中的《村居》为例,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弥漫,三五儿童提绳拽线,欢呼雀跃,欢快地放着风筝,一只只风筝随风飞舞,尽情飘荡,编者只是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含有中国水墨画风格的明媚欢快的春光图。在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孩子们结合情境图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很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部编版教材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从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到二年级的“我爱阅读”,孩子们开始转入了“独立自主”的阅读,二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中推荐阅读《“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这标志着孩子们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了整本书的阅读,这与涧西区目前推行的新教育中的十大行动之一----营造书香校园密切相关。“和大人一起读”是亲子阅读的一种模式,能够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快乐读书吧”是读整本书的模式,能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二年级下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教学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如饥似渴地探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小学 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趣味性,是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教师采用趣味性教学方法,能激发和稳定 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爱学、乐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意义策略 一、趣味教学的意义 1.增强课堂语言趣味性,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使 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识字、写字是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要恰当运用趣味性的 语言,使得识字、写字教学任务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能 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增强课堂情境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语文的课文短小精悍, 在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 使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以课文《小小的船》为例,利用多媒体配乐, 贴出“夜空图”,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描述通过想象做动作:让我们一起飞 向蓝天,坐到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许多多星星在一闪一闪,向我们眨眼……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受语言美,学生读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了其中之意:说话时想象意境美。 二、小学语文趣味性教学的策略 1.设置精彩的课堂导入,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课堂导入的设计一定 要别出心裁,而且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 们积极探究新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的天性,是兴趣的先导。而小学生的好奇心 理普遍很强,对于新鲜的事物和问题总想问个为什么、弄出个所以然,所以我们 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来进行。对于需要设定情境教学 的课堂内容,我们就可以通过构建情境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至于课堂导入的方式,语文老师要照顾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喜好,最后来确定导入的方式。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新课改明确 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只以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为目的,我们更重要的是教 会学生如何来学习;课堂教学不是老师如何来教学,而是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 就像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跟知识相比较而言,教会学生必要的学 习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加重要。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学 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角色。只有在必 要的时候才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帮助学生对知识更好地理解。因此,在我 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组织形式。要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时候主动 来获取知识。这样也就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1)相信学生,让学生作课堂教学的主人。按照新课改所倡导的,我们应 当相信我们的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例如在 每堂课结束的前一刻钟,可以让学生来作课堂的主人,时间不宜过长,要避免本 末倒置的情况发生。虽然新课改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小学生的自制力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到所学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的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该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有帮助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水》这一课时,我觉得“从头顶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谈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解读谈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是当前讨论的一个热点,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的体现。入选教材的任何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其实都是有难度的,这里的长课文、难课文,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语文教材适当编排一些较长、较难的课文,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有推动和促进作用的。因此,充分发挥难长课文和难课文的独特价值,不断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难课文,“难”在何处?情况应各不相同。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部作品曾入选人教版六年级、语文S版五年级、西师版五年级等多套小学语文课标教材,统编教科书将它编排在三年级,确实有一定难度。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试着梳理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思路,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根据教材定位,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确定适宜的目标。 经典的文学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不仅可以在小学教,在中学甚至大学同样也是可以教的。为什么呢?经典作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给教学目标的选择带来了多重可能性。就这部作品的创作手法而言,可以探究的内容就很多。比如,文中的“火柴”是否有象征意义?作品的题目是否可以改为“卖报纸的小女孩”?再比如,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故事发生在下着雪的大年夜,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快乐幸福的节日氛围中,小女孩却孤苦伶仃,流落街头,不敢回那个“跟街上一样冷”的家,周边环境与小女孩处境形成鲜明的反差;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妙幻象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处小女孩带着微笑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种写作方法是否应引导三年级学生去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又比如,丰富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东升学校——王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新课标对教材定位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把教材作为优秀范例,创造性的使用材料,将“教语文”变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习生活”“在语文中学会生活的本领”。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一、准确理解教材资源是创造性使用材料的基础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老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会本文”,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浅潜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如教《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先指导学生朗读秋叶落下的“唰唰”声,再让学生读,然后让学生评价他读的怎样。 学生说:读得难过、伤心。 老师问:为什么这样的语气读? 学生说:因为树叶离开妈妈心里难过。 老师又问: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学生说:应该快乐。 老师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我长大了,可以自由咯。 老师:你是个独立性强的孩子,很勇敢。你用快乐的语气读读吧! 又一个学生说:树叶落下来是在舞蹈,所以是很美的读出来也是快乐开心的。. 老师:你们真是善于想象的孩子,那也用开心的语气读吧。 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感受去朗读。再配以动作表演。 深入理解课文,浅出各种感受,师生互动,让学生有独特感受,个性得以张扬,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从而达到朗读训练的升华。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允许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答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这种“预案”应是求异与优化整合的。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如何引导他们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张扬个性;对片面和局限性的见解,如何通过点拨使之深化和完善,对偏颇和创见共存的体悟,如何进行引导,使之在研讨比较的基础上达到消除偏颇、提升创见的目的等。二是依据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思辨生奇的基础和资源条件。依据学生个体需求,即这种预案留给学生广阔的自主空间,且贯穿于“课前——课内——课后”等环节的全过程。课前准备内容设计,要体现出广、活的特点,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设定活动的时空,依据那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等。课堂自主学习指导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氛围,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激发学生个性舒展和创造。主要从培养学生独特个体与自主参与出发,如拓展途径、扩大视野,动手操作、深化体验,访问调查、加强交际等。三是依据学生的经验和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 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作为教育过程当中最为基础和最为 重要的书籍,当它发生错漏、失实、偏差时又会产生何种后果?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种舛错?这恐怕不仅仅是教育行业一己之事 李郁 中小学是人生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的教材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料,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最近曝出有心人和民间团体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存在内容上较大的不 足和技术上明显的舛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对中小学教材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那么,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这问题有多大,应该如何弥补呢? 对这样一些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 新中国61年出版10套教材 2019年1月,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一成立,中央政府出版总署就设立了编审局,集中了老解放区和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的部分编

辑开始编审文史教材,编选新中国的中小学教材。 1951年秋,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们常简称为“人教版”)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教材。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二套小学课本出版,但这套教材只使用了两年。1958年“大跃进”之后,在“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下,这套教材被停止使用。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开始向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进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备工作。1963年秋,新编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在全国正式供应。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接下来是10年“文革”,国内的中小学教材使用极为混乱。粉碎“四人帮”之后,教育部决定以十年制为中小学的基本学制。1978年秋,中小学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同时在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此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教材使用也相对稳定。其中有些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 1982年秋以后的5年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后又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改编,这就是第六套和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这里的“写” ,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激活想象的过程。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写法的倾向,从一个角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明确训练目的。 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有的行文流畅,似流水淙淙;有的奔放豪迈,似热血沸腾;有的语言优美,宛若置身人间仙境;有的语言朴实,似娓娓道来,但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可以说,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运用文本?我认为,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读写结合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 (1)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诗人杜甫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以说,他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给写以更多的启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点进行设计读写结合点,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各部分变成了美丽的宇宙,想象丰富奇特,同时又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读来颇有气势。因此我将这段中的排比句确定为本段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设计: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讨论,谈体会。接着采用师生配乐合作读的方式,男生读“他的”,女生读“变成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说出运用了排比句式、并且每个句子句式相似的特点,从而明白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之后我出示了“你的____ ,变成了___ ,为我们_____ 。你的___________ ,变成了________,为我们_____ 。”,引导 学生进行小练笔,有许多学生写得不错,如“你的爱,变成了美丽的宇宙,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家园。你的身体,变成了美丽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你的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为我们指引方向。你的奉献,变成了无私的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这样学生就更好地理解了盘古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能够运用排比句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而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2)以写促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动活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如《北京的春节》一课,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如在描写除夕一段时,开头第一句便点明了“除夕真热闹”,接下来便如家常般地写出了春节的热闹,从声音、色彩、味道等方面来写,可以说是调动了作者全身的感官来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感受到家家户户都是这么热闹,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领悟到其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 在教学这段时,为了更好地深入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你也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官,写一写你是如何过除夕的。学生动笔写作,真实地写下自己的“除夕之旅” 。仔细看同学们的习作,不难发现,学生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来写除夕的热闹,同时又加上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二)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二) 下面,结合老师们接触这套新教材之后可能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来做些说明。一共有十一个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的教学都是学生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等,很传统,也很有趣。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留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一上来就学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一个下马威,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对刚上学的孩子而言,汉语拼音学习比较难,教学有何建议? 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大致说来,就是一年级拼读准确,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儿,也就可以了,别增加额外的负担。有许多学校一年级还学英语,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老是混淆,老师教学的压力是很大的。还有就是南方方言区的老师,为了训练一个发音,可费老劲了,效果还不好。如果认识到汉语拼音就是一个认字的“拐杖”,普通话正音无非是为了沟通,那老师的压力会小一点,辐射到学生那里负担也会轻一点,效果不见得就差。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已经降低了难度,有些学校可能不注意。说到普通话的学习,也要实事求是,方言区的学生会用普通话沟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说得多么标准、漂亮。如果方言区的老师能结合所在地区学习普通话的发音难点,来补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就更好了。总之,学拼音就是帮助认字,不能代替认字。拼音对学普通话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读拼音当作学普通话的办法。

最新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配有插图,这些插图鲜活、直观、富有儿童气息,易于小学生观察理解,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在新、异、奇的情境中生动、形象、具体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第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原则”。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者趣也。也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学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就是针对儿童认知心理,运用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诱导,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新奇、有趣、亲切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亲人》一课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的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的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好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中有的插图体现了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用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杆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的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既训练了学生个人的观察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准确生动地观察描绘人物的能力,更准确地把握了老战士这一人物典型的形象。 第三、利用好插图,能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如教学完《长城》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总结:看着这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屹立于崇山峻岭上的长城,想起那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使用着怎样简陋的工具,又用着怎样的毅力来完成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同学们,你想说点什么?由此,让学生感受长城的气势,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四、充分利用好插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

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更多的是在课堂中完成,课前活动较少,课后以练习为例,阅读活动不多,很多学生都不喜欢阅读,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加强阅读教学,不仅要把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机地整合起来,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就小学高段学生(这里指的高段学生为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经过之前的学习,能初步借助工具书而解决基本的生字词,在文本阅读中也能尝试根据上下文去了解内容,分析文本的内涵,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方法上还较为欠缺。结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不高,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较为单调,课后阅读实践活动不够丰富,这些都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升小学高段阅读教学效率,还得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出发而思考相应的对策。 一、阅读前:培养学生兴趣,注重指导自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不注重课前阅读指导,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而对课前活动和课后活动较为忽视。尤其是课前,更多的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读读所要阅读的文章,或是就布置一些生字词的书写任务,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不熟悉,课堂中也就难以跟上教师的步伐,阅读活动难以顺利开展。提倡加强课前阅读活动指导,就是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熟悉文本。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入文本阅读前,教师除了要根据所要阅读的文本材料而布置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认读等,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而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保证学生主动阅读的基础,教学中不能忽视了阅读兴趣的培养。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时,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看到过草原,如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利与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利与法 发表时间:2017-09-26T17:02:53.863Z 来源:《教育学》2017年8月总第124期作者:赵海霞[导读] 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一中学841000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利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会自觉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会进行分析,因此,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在基于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当其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再通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例如,让学生大量阅读关于四季的记叙类文章,学生就会不自主地形成关于四季的记叙方法和表达语句,再让其以“家乡的春天”为主题写作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条件反射地将其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春天的典型用语并结合自己家乡的特征在写作中反映出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法 1.以读促写、以写引读。 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做到读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阅读优秀作品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习理解内容,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选材、组材,如何去确定中心,如何去遣词造句,从而给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写引读就是学生要在实践中勤写勤练,这样才能练出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阅读得还不够,此时教师推荐相关文章给学生,由此让写为读引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通过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植物,学习作者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选择身边一种或几种熟悉的植物去观察、记录,然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外形到内在来描写这种植物,以读促写。 在训练学生写作“我的故乡”主题作文时,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如《故乡》、《故乡的云》等,让学生以写引读,在读中寻求写作方法和锻炼写作技巧。 2.挖掘课本教材,在阅读中思考、创作。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委员会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教材,充分发掘课本教材内容。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发掘课文内容和思想,引导学生朗诵甚至背诵课文,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学会思考和创作。 例如,在《狼和鹿》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创作。让同学们思考生态平衡的问题,考虑生态平衡的原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正确做法,并鼓励学生用新的例子来诠释生态平衡的问题,如以“鸟和虫”为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写作,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揭示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这不但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积累写作素材。 大量的阅读能够为写作积累知识和素材,而写作也需要充足的阅读作为基础。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在读写教学中,虽然要充分重视课本教材,但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中,要主动发现和搜集优秀的课外文章,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使其在写作时做到信手拈来。 例如,在学习唐诗时,教师可以教材选择的唐诗为引,让学生阅读同一诗人其他的名作或者同时代的其他优秀诗作,这样不仅能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对增加学生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重要作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4.强化读写结合,鼓励缩写、仿写、随笔写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读写结合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缩写、仿写和随笔写作。缩写就是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浓缩,以简短的篇幅完整地表达出作者文章的主旨。缩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仿写就是让学生模仿范文的体例、结构、表达等,以相同或相近的题材进行写作。仿写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结构组织能力。 例如,在《庐山的云雾》这课中描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描写角度从上而下,从山头到山腰再到山谷,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庐山云雾的形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修辞手法,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作的方法来进行仿写训练。随笔写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抛出一个话题或题材,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进行写作练习。随笔练习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以《黄果树瀑布》一文为例,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在认真学习课文后,即兴以自己家乡的美景为题作文,通过这样的随笔练习,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将读和写分离,要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