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 3.92%[1]。关节内骨折因涉及软骨面的破损,修复难度较大,因此对治疗要求也相对较高,踝关节是屈戊关节,站立时全身重量都落在踝关节上面,日常生活中活动主要依靠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因此处理踝关节,应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踝关节的功能。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142例,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42例,男94例,女48例;年龄16~71岁,平均4

2.1岁。摔倒扭伤80例;挤压伤6例;重物砸伤4例;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40例。多数患者不能描述受伤时足的位置。根据Lange-Hansen分类[2],SA 10例;SE 64例;PA 22例;PE 34例;PD 12例。

1.2 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26例):根据Lange-Hansen分类,采用逆损伤机制进行复位,复位后行功能位石膏固定4~6周。(2)手术治疗116例:①手术切口。腰硬联合麻醉满意后,患者取平卧位,上止血带。内侧采用标准前内侧切口用于显露内踝骨折,外侧采用腓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外踝骨折,后踝的手术入路取决于另外开放复位的需要。通常前内侧切口用于固定内踝骨折,后外侧切口用于固定胫骨后唇及外踝骨折。如果后侧骨块更靠近内侧,可采用后内侧入路同时显露,固定内踝及后踝骨折。②整复固定。内踝骨折通常采用两枚4.0 mm松质骨螺钉,与骨折线垂直固定。如果骨折块小,可采用1枚松质骨螺钉加1枚克氏针固定,防止旋转;如果骨折块太小或粉碎不能用螺钉固定时,可用2枚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外踝骨折如骨折为斜行,可用2枚拉力钉,由前向后拧入,尖端应穿透对侧皮质,以达加压作用,外侧或后外侧可应用1/3管形钢板保护。如为横行骨折,可行髓内固定,但应注意勿使外踝向距骨倾斜,因腓骨下端与外踝成10°~15°外展。后踝骨折若骨折块大,可用松质骨螺钉自前向后固定,并使螺纹部分越过骨折线。若骨折块小,可用螺丝钉由前向后直接固定。复位固定后均行踝关节正位及侧位X线检查,应满足下列要求:必须恢复踝穴的解剖关系;踝关节负重面必须与小腿纵轴线垂直;踝关节面的轮廓应尽可能光滑[2]。(3)术后处理。如能保证坚强固定,则可以在避免负重的前提下早期活动患踝,而对于不能保证坚强内固定者,宜避免负重并制动6周,6周后加强功能锻炼。如果骨折愈合较好,6周后开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一般在12周以后。

2 结果

对踝关节功能情况的评估包括主观评估﹑客观评估及X线评估。本组142例患者,随访时间6~42月,平均13.6月。按临床评估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估,行手术治疗116例患者良好103例;可12例;差1例。行保守治疗的26例患者良好14例;可6例;差6例。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包括踝、双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胫骨下关节面前缘骨折等。这些骨折都可以合并内、外侧副韧带、胫腓联合韧带断裂,还可以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或距骨脱位。踝关节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均有关节内骨折,此外,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关节和膝关节小,但负重则大于髋、膝关节。因此,踝关节骨折如治疗不当,极易引起损伤性关节炎。由于上述原因,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求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部位能经常受距骨体的模造,则骨折愈合后能更符合关节活动的要求。因此,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较能满足上述要求,可作为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手法复位石板和陈旧性骨折等仍需手术治疗。 【适应症】 1.内踝骨折,两骨折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者。 2.双踝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 3.单踝或双踝骨折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闭合复位未成功 者。 4.三踝骨折,其后踝骨折超过胫骨下关节面的1/3者。 5.有移动的陈旧性骨折。 【术前准备】 1.骨折部位有明显肿胀者,应抬高患肢促肿胀消退。 2.骨折部位有擦伤或水泡者,应当用注射器将水泡抽瘪,

待擦伤完全愈合,水泡干瘪,表皮脱落后,方可手术。 3.踝关节骨折多用螺钉作内固定,术前应根据X线片选妥 长短合适的螺钉。 【麻醉】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一)内踝骨折 1.体位:仰卧位,患肢外旋;或侧卧于患侧,两膝间垫以 软枕,双足分开,使伤侧内踝向上。 2.切口、显露:沿内踝前外侧作弧形切口,长约4~5cm, 下行向后绕过内踝远端。切开皮下组织时,注意勿损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向后翻开皮瓣,即可显露骨折,骨折远端经常向前移位。分离内踝后侧时注意勿伤及胫后肌肉及其腱鞘。 3.复位:复位前,先用巾钳夹住骨折块稍加牵引,显露关 节腔,清楚腔内血肿和碎骨屑,仔细探查骨折端间有无软组织嵌入,如有软组织嵌入,应作分离后取出。复位时,助手牵引,术者用巾钳夹住骨折块帮助复位,并纵向夹住骨折两端保持复位。 4.内固定:较大的骨折块多用螺钉固定,小骨折块只可用 克氏针内固定。在骨折块中心先钻一孔,然后与胫骨纵轴成45度角,斜向对侧钻孔和拧入螺钉(或钻入克氏针);

最新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护理查房)

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查房记录 日期:2019-7-25 地点:骨科护办室 主持人:XXX 责任护士:XXX 主查人员:XXX 记录人: 查房主题: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 参加人员: XXX(护士长):今天我们进行一次关于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查房,大家共同 学习下。现在由XXX介绍下此次查房的病例。 XXX(护士):踝关节由胫腓骨下段和距骨组成。内外后三踝构成踝穴,将距骨包围于踝穴内。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因外力作用 的方向、大小和肢体受伤时所处位置的不同,可造成各种不同 类型的骨折,或合并各种不同程度的韧带损伤和不同方向的关 节脱位。踝部骨折可分为外旋、外翻、内翻、纵向挤压、侧方

挤压、踝关节强力趾屈、背伸和踝上骨折七种类型。临床表现为:1、局部疼痛、肿胀甚至有水泡;广泛性瘀斑,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 2、局部压痛明显,可检查出骨擦音。 3、活动踝关节时,受伤部位疼痛加剧。 4、功能受限。 5、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必要时行内翻或外翻摄片,以鉴别有无合并韧带损伤及距骨移位。踝关节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应力求复位准确,固定可靠。 现在就XX床病例从入院到现在简要汇报下病史病情: 患者XXX,?013D06CSC2FK005?,?013D06CSC2U4007?。,系“?6638081MB0SJ002?”入院”于XXXX年-X-X轮椅推入病房,X线片显示右踝关节骨折,拟“?0E6V0DCTE144001?”为诊断收住院治疗,查体: T:?013F06ADF1GE001?℃,P:?013F06ADF1KG003?次/分,R:?013F06ADF1RU005?次/分,BP:?013F06ADE2QR00P?mmHg。神清,气平,营养状况一般,精神状况较差,查体合作,对答切题,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及调节反射正常,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呼吸运动对等,胸部无畸形及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锣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移动性浊音(-)。 专科情况: 专科情况:?6671081PG0PL060? 辅助检查:?0E030927G1DH00M-2019.07.09? 入院后予患肢支具固定,抬高患肢,冰敷消肿,止痛、消肿、活血等对症治疗。患者于XXXX-X-XX 8:33入手术室,在腰麻下行右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切口置半管引流一根,于10:52返回病房,术后遵医嘱予鼻塞吸氧3L/分持续吸入,观切口敷料外干燥,患肢呈外展中立位,末梢血运同健侧,麻醉消失后指导其行患肢踝泵运动。病史报告完毕,现在我们

踝关节骨折治疗的体会

踝关节骨折治疗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3-05-17T15:13:47.4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谭宏星刘亿德[导读] 内踝骨折取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切口位置略偏前;外踝骨折取腓骨下端纵行切口显露,远端切口可轻度向前呈弧形。 谭宏星刘亿德 (广西区钦州市钦北区大垌镇卫生院 535021)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233-01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骨折固定术 Treatment for ankle joint fractures TAN hong-xing,LIU yi-de 【Key words】 ankle joint fracture fixation 2002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根据踝关节的解剖特点,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52例,疗效满意,报道路如下。 1 材料与方法o 1.1 病例资料 本组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17~72岁。常规摄正、侧位X线片检查。按Danis–Weber分型标准[1]:A型5例,B型36例,C型11例。旋前外旋型22例,开放性骨折11例,闭合性骨折41例。受伤距治疗时间5h~6d。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8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其中5例单纯内、外踝骨折者经手法复位后X线证实对线对位良好(即骨折移位<2mm)行石膏管固定。3例骨折无明显移位者用石膏托固定。6~8周后去除石膏行关节功能锻炼,并逐步开始扶拐下地行走。及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1.2.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44例。硬膜外麻醉。内踝骨折取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切口位置略偏前;外踝骨折取腓骨下端纵行切口显露,远端切口可轻度向前呈弧形;后踝骨折根据骨折部位选取后外侧或后内侧切口显露。内踝骨折行半螺纹松质骨螺钉或张力带内固定,外踝骨折行钢板螺钉内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者采用?3.5~4.5mm皮质骨螺钉,位于胫骨穹窿近端2~3cm,与冠状面向前成角25o~30o,贯穿3层皮质固定。后踝骨折大的骨块用1~2枚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如合并有内踝、外踝骨折,先复位外踝再复位后踝和内踝。手术均在直视下进行,术中解剖复位。 1.3 术后处理 24~48小时拔除引流,应用抗生素3~4d,本组患者均未行外固定,在术后48~72h即行关节活动度练习,6~8周后根据X线片愈合情况开始扶拐下地活动。 1.4 随访通过门诊定期复查观察临床疗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复查时间为第1、4、8周。去除石膏后每8周复查1次,至骨折完全愈合;手术患者术后每6周复查1次,至骨折完全愈合。 2 结果 5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患者骨折愈合,无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50例踝关节位置及间隙正常。2例踝关节间隙变窄。踝关节主动活动36例达到正常范围,13例有轻度背伸受限,3例背伸受限明显。患者满意47例,达90.38%。 3 体会 3.1 手法复位外固定既经济又方便,手法复位踝关节后固定中立位。根据复查结果随时调整石膏的松紧度或更换石膏。 3.2 手术时间选择争取伤后6~8h内手术,否则应于伤后6~12天侍水肿消退后或明好转、皮肤出现褶皱再手术。 3.3 切口选择、复位固定顺序及处理腓骨外侧切口至内踝弧形切口;按外踝至后踝再到内踝顺序复位固定。先复位固定外踝有利于术中拔伸牵引踝关节利用后侧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牵拉作用使后踝复位,再用螺钉固定后踝骨块。文献报道[2],后踝骨折累及胫骨下关节面1/4以上且向后方移位>1mm者有明确复们固定指征。笔者认为,无论骨折是否累及胫骨下关节面1/4以上,均应争取骨折关节面解剖复位、牢固固定,以减少关节脱位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1. [2] 郏根火.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 ⑸:584.

骨伤科临床路径

目录 1、胫骨平台骨折 2、踝关节骨折 3、股骨干骨折 4、肱骨干骨折 5、肱骨髁骨折 6、尺骨鹰嘴骨折 7、尺桡骨干骨折 8、股骨髁骨折 9、髌骨骨折 10、胫腓骨干骨折 11、股骨下端骨肉瘤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ICD-10:S82.10)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膝关节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需要等待2周方能手术)。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10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14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膝关节三维重建CT,膝关节MRI;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14天(急诊手术为入院0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接骨板、螺钉,必要时植骨。 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膝关节正侧位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D-Dimer、双下肢深静脉彩超/CTPA。 3.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术后康复: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瓣坏死。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踝关节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踝关节骨折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 踝关节骨折多数由间接暴力所引起,不仅骨性结构遭受破坏,而且常包含韧带和软组织复合损伤。踝关节骨折属关节内骨折,治疗需解剖复位,内固定要可靠,以达到早期关节功能锻炼的目的。 一、临床表现 踝关节扭伤史,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踝关节活动受限。 二、诊断 踝关节骨折的临床表现与踝关节扭伤相类似,均表现为踝关节疼痛、局部压痛、肿胀、瘀斑、畸形、功能障碍。关于X线检查: 1、确诊与分类需依靠踝关节X线正侧位片, 根据腓骨骨折平面来分类(Danis-Weber分型): A型:腓骨骨折低于踝关节面,内旋内收引起。 B型:腓骨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韧带水平,外旋力引起,胫腓前韧带有50%部分撕裂,而胫腓后韧带常完整。 C型:腓骨骨折位于下胫腓联合韧带之上,外展外旋力引起,下胫腓韧带往往损伤。 根据受伤机制分: 1.外翻骨折:受伤时踝部极度外翻。分为三度: I度:内踝横断骨折。

Ⅱ度:双踝、内踝横形,外踝斜形骨折,伴踝关节向外半脱位。 Ⅲ度:双踝骨折,下胫腓韧带断裂,距骨脱位更明显。 2.内翻骨折:受伤时踝部极度内翻。分为三度: I度:腓骨下端横形骨折。 Ⅱ度:腓骨横形骨折,胫骨内踝斜形骨折或垂直骨折,伴距骨向内半脱位。 Ⅲ度:在Ⅱ度损伤基础上,伴胫骨平台塌陷骨折。 3.外翻外旋形骨折:足外旋时暴力作用于外踝。分为三度: I度:单纯内踝横形骨折或单纯腓骨下端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 Ⅱ度:双踝、内踝横形骨折,腓骨下端或中、上端段为螺旋形骨折,伴踝关节向外半脱位。 Ⅲ度:三踝骨折,伴距骨向外、向后移位。 4.内翻内旋骨折:受伤时踝部极度内翻内旋位,距骨挤压内踝,踝侧副韧带牵拉外踝形或骨折。分为三度: I度:单纯内踝斜形骨折。 Ⅱ度:内踝斜形骨折、外踝横形骨折,伴距骨向内半脱位。 Ⅲ度:双踝骨折,伴距骨向后方脱位。 5.垂直压缩骨折:以垂直压缩暴力为主,造成胫骨前

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文卉

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文卉 发表时间:2019-03-11T15:44:55.4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作者:方文卉 [导读] 就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7月所接收的(7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主体,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38例。 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方文卉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摘要】就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7月所接收的(7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主体,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38例。对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骨科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并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的各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此外,观察组在住院费用、疼痛评分以及踝关节活动度也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给予临床路径护理,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果以及满意度。 【关键词】骨科;护理;临床路径;踝关节骨折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108-02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中十分常见的疾病,主要是首都间接暴力而造成的。该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关节炎、疼痛、关节僵直等,进而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1]。而对于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将其应用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有效提高护理质量[2]。为此,本文就以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7月所接收的踝关节骨折患者(76例),实施骨科临床路径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7月所接收的7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主体,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38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有15例,年龄在18-65岁,且平均年龄为(42.5±3.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为18例、20例,年龄在19-67岁,且平均年龄为(43.5±2.8)岁。经过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后,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在护理内容中,主要涉及到预防患者昏迷、全面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呼吸道感染等。 1.2.2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干预方法。具体有以下内容。(1)组建临床路径小组,对患者制定出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2)按照要求落实各项措施,具体包括:入院当天、手术前、手术后1d以及手术后3-5d。期间,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也就是在患者入院后,能够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还要向其及家属详细介绍医院具体清况,以此能够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环境[3]。在饮食护理中,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对饮食进行针对性调整,并告知患者在饮食中要多食高维生素、高蛋白等,最好少吃带有辛辣刺激的食物。(3)组织患者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其中向患者着重介该疾病知识。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针对所获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期间,对计量资料用()表示,而计数资料则行(n)和(%)表示,且组间以t进行检验,若 p<0.05,表明两组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由下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率明显优与对照组, 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踝关节活动度等予以比较后,得出观察组在这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如表2所示。 3 讨论 一般来说,骨折多数是因暴力而造成的,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恢复效果不好,势必会对其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需要注重对患者的护理,采用新型护理模式,及临床路径护理工作[4]。本文选取我院所接收的7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主体。期间,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知晓率以及踝关节活动度均优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和疼痛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因而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由此能够的得出,将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应用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身心负担,还极大的提高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康复方案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康复方案: 若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术后,应定期复诊,一般术后8—10周时咨询术者是否能取出内固定物,然后再逐步进行完全负重。 1.术后 0-2周: 一般需戴石膏托或支具固定2-4周左右。 手术后1-3天: (1)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但绝对不可引起踝关节活动!5分/组,1组/小时。 (2)开始直抬腿练习:此练习包括向上、内、外、后的抬腿练习,以强化大腿肌肉,避免过分萎缩无力。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2-3次练习/日。 术后1周: (1)开始膝关节屈曲练习:15-20分/次,1-2次/日。因长时间固定膝关节活动度会有所下降,故练习初期可能有疼痛,坚持练习即可改善。 (2)开始膝关节伸展练习:15-20分/次,1-2次/日。 (3)开始腿部肌力练习:以恢复石膏固定期萎缩的大腿肌肉。练习腿部绝对力量,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 2.术后2-4周 如患者踝关节没有石膏固定,即可开始下述练习;如果踝关节有石膏固定,经医生检查后,暂时去除石膏或支具练习踝关节的活动,练习后继续配戴石膏或支具。 (1)开始主动进行踝关节活动度练习: 主动地屈伸和内外翻踝关节,缓慢、用力、最大限度。但必须在无或微痛范围内!因早期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10-15分/次,2次/日。如果伤口愈合良好,练习前温水泡脚20-30分,以提高组织温度改善延展性,加强练习效果。 (2)逐步开始被动踝关节屈伸练习: 逐渐加力并增大活动度,10-15分/次,2次/日。活动度练习应循序渐进,在2-3月内使踝关节的活动度(即活动范围)达到与健侧相同。 3.术后周4-8周: 根据X光检查结果,由专业医生决定是否开始与下肢负重有关的练习。此期可酌情拆除石膏或支具固定。(若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术后,应定期复诊,一般术后8—10周时咨询术者是否能取出内固定物,然后再逐步进行完全负重)。 (1)开始踝关节及下肢负重练习:从20%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前向跨步练习、后向跨步练习、侧向跨步练习,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 (2)强化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逐渐调整负荷进行抗阻“背伸(脚尖向上勾的动作)”、抗阻“跖屈(脚尖向下踩的动作)”、抗阻内外翻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2-3次练习/日。 4.术后8周: (1)加强踝关节及下肢各项肌力练习: 开始静蹲练习:加强腿部力量,以强化下肢功能和整个下肢的控制能力。2分/次,休息5秒,10次/组,2-3组/日。提踵练习:即用脚尖站立,2分/次,休息5秒,10次/组,2-3组/日。逐渐由双脚提踵过渡到单脚提踵。 台阶前向下练习:力量增强后可双手可提重物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为负荷。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 (2)强化踝关节活动度: 保护下全蹲:双腿平均分配体重,尽可能使臀部接触足跟。3-5分/次,1-2次/日。 注意:此期骨折愈合尚在生长改建,故练习及训练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并应注意安全,绝对避免再次摔倒! 4.术后12周: (1)3个月后可以开始由慢走过渡至快走练习。 (2)6月后开始恢复体力劳动及运动。

踝关节骨折(医嘱单)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踝关节骨折临床路径表(医师篇) 适用对象:踝关节骨折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天数:10天 住院日第1天(住院日)年月日 长期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普食 □石膏(或牵引)固定患肢制动 □萘普生100ml QD 静滴(可选项) □红桃消肿合剂(口服 BID) □中药封包(BID)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型、凝血四项 □尿、粪常规 □心电图检查 □肝功七项 □乙肝五项 □丙肝、梅毒、艾滋病抗体检查 □肾功四项 □胸部正位片CT呢 □石膏固定术(中)(或牵引术)(可选项) □石膏绷带2卷(或牵引包、钢针)(可选项)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2天(术前日)年月日 临时医嘱 □术晨禁食水 □备皮、手术部位标示 □术前30分钟静滴抗生素 选项用药(BID): 头孢孟多2.0+氯化钠250ml(或) 克林霉素0.6+氯化钠250ml □术后拍X线片 □术者、麻醉师及巡回护士三方进行患者核对,填写《手术室术前、术后访视记录单》及《麻醉同意书》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3天(手术日)年月日 术后长期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术后6小时改普食

□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 □术后常规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1,2】 选项用药(BID): 头孢孟多2.0+氯化钠250ml(或) 克林霉素0.6+氯化钠250ml □红桃消肿合剂(口服 BID) □中药封包(QD) □红外线(QD) □中药热奄包(QD) □低频脉冲电治疗+磁疗(BID) 术后临时医嘱 □镇痛治疗(萘普生注射液,或曲马多针、片)【3】 □止血药物应用(血凝酶针1.0 肌注) □选项用药:视待术时间,适当静脉补液(0.9%氯化钠500ml,5%葡萄糖500ml,乳酸钠林格氏液500ml)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4天(术后第1天)年月日 □创□换药,停止静滴抗生素【4】 □选项用药:镇痛药物(萘普生注射液,或曲马多针、片)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5天(术后第2天)年月日 □复查血常规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6天(术后第3天)年月日 □创口换药 □等速肌力训练(QD) □拐杖一双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7、8天年月日 □等速肌力训练(QD) 住院日第9天年月日 □创口换药 □通知明日出院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10天(出院日)年月日 出院医嘱 □术后2周伤口拆线,术后1月门诊复查摄片 □出院带药:口服续筋接骨药物(归芎养骨合剂) 医师签名:

踝关节骨折护理常规课件精选.pdf

踝关节骨折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全身评估: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血生化、出 凝血时间、肝功能等)。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现病史、有无外伤史、既往病史、过敏史。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 2.专科评估:评估患者踝部受伤情况,患肢血循环情况,患肢的感觉、运动情况,患者疼痛部位、程度、性质,有无并发症(出血、感染、 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3.心理社会支持评估:评估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 情况、患者(家属)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 4.【常见护理问题】 ①焦虑或恐惧:与剧烈疼痛、手术、担忧预后等因素有关。 ②自理缺陷:与躯体活动障碍,治疗限制有关。 ③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④疼痛:与骨折、出血、肿胀等病变有关。 ⑤知识缺乏:与缺乏相关知识有关。 ⑥便秘:与长期卧床、排便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有关。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患肢观察定期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感觉运动情况,防止肢体肿 胀和外固定过紧导致的血运障碍。踝关节骨折后,尤其是严重的双踝

和三踝骨折,多伴有胫距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踝关节严重不稳,针 对此可以使用一个保持前足内翻内收石膏托临时固定。这不仅可以减少骨折端的异常活动所导致的痛苦,同时可以减少骨折脱位后内踝骨折端顶压皮肤所造成的皮肤破溃和坏死。 2.肿胀护理踝关节骨折后,关节肿胀严重,为了减轻肿胀,避免张力性水疱形成,可遵医嘱静脉滴注25%甘露醇以降低组织压,达到消肿的目的,同时将患肢垫枕抬高,以增加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另外, 伤后24h内可以给与患者踝部冷敷,1-2次/天,每次20-30min 。对于水疱形成者,如果水泡较大,可以消毒后用一次性空针在水泡最低位将水泡刺破,抽出液体或使液体流出同时使用烤灯照射使其保持干燥。 3.观察病情变化定期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足趾感觉运动情况,伤口渗出情况。发现异常通知医师给遇 紧急处理。 4.体位护理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如有石膏外固定,由于出血、组织反应性水肿等可以导致石膏过紧,严重时患者有疼痛麻木甚至影响肢体血运,应当及时处理,解除压迫。 5.心理护理因为疼痛,活动动能障碍,患者心情变得烦躁不安,鼓 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学会自我调节,必要时给予止痛药。 6.合理营养长期卧床,要合理安排饮食,以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平 时要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预防便秘,提高自身免疫力。 7.预防踝部压疮踝部软组织少,在夹板或石膏固定前,应在骨突处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对比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对比 发表时间:2018-08-17T12:31:24.7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作者:吴杰[导读] 探讨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 长沙南雅医院湖南宁乡 4106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石膏固定和闭合复位,观察组为手术内固定和复位,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 76.67%,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相比于手法复位,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减轻了疼痛感,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手法复位治疗;应用效果 踝关节骨折为临床常见疾病,也为典型骨科病症,该疾病的产生与患者自身骨质密度和外界力量撞击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症状为肿胀、皮下淤血、疼痛等,患者的行动能力受到限制,生活质量变得极差,应给予重点关注;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有许多种,大体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如何选取治疗方案成为了关键所在[1]。本文为探讨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1-65岁,平均年龄为(36.21±1.25)岁,病程在2-9d,平均病程为(4.02±0.24)d,文化程度:大专以下学历患者22例、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8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2-66岁,平均年龄为(36.26±1.24)岁,病程在2-10d,平均病程为(4.04±0.23)d,文化程度:大专以下学历患者23例、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7例。两组在(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性别)等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踝关节骨折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踝关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排除精神疾病者;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为石膏固定和闭合复位,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引导患者保持平卧姿态,将患者脚踝外翻,对骨折位置的骨皮质实施分开处理,依据患者原有骨折之前的位置实施复位处理,然后应用石膏进行固定操作,避免滑脱,持续石膏固定8周及以上,然后才能拆除石膏,然后在医务人员的辅助下,引导患者实施运动恢复性锻炼。观察组为手术内固定和复位,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将患者的踝关节外侧、内侧均做一个切口,手术时,尽量避免对患者腓浅神经、关节囊造成损伤,将骨折部位复位后,应用钢板进行纠正,螺钉固定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8周及以上时间后,取出钢板和螺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治疗效果情况。术后疼痛评分依据视觉模拟量表进行评价,0-10分,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术后疼痛感越剧烈,反之,表示术后疼痛感越轻。踝关节功能评分依据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价,0-100分,评价分数越高,表示踝关节功能越强,反之,表示踝关节功能越弱。治疗效果判定标准[3]:①显效:肿胀、皮下淤血、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②有效:肿胀、皮下淤血、疼痛等症状有所好转;③无效:肿胀、皮下淤血、疼痛等症状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到SPSS19.0中,分析,用()表示平均值,组间用t、χ2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s)

踝关节骨折_百度文库

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 顾倩莉 解剖概要 ?构成:胫骨远端、腓骨远端、距骨体。 ?外踝,内踝,后踝: 折。?活动范围:背屈20。— 30°跖屈45 - 50 踝关节运动肌群 肌等;?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前方通过 ?伸肌群: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等 ?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后方通过 ?内翻肌群: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外翻肌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等 踝关节骨折概述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 ?间接暴力:多见,跖屈扭伤。 ?直接暴力:骨折复杂。 分类 ?踝关节背屈位时稳定;跖屈位时,间隙增大, 活动度增大,不稳定,易骨 ?屈肌群: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 °内翻30 °外翻30 — 35 °

?I型:内翻内收型 ?n型: ?外翻外展型: ?内翻外旋型: ?特征:三踝骨折,胫腓下韧带完整,不发生踝关节脱位。 ?m型:外翻外旋型 临床表现和诊断 ?踝部肿胀,淤斑。 ?内翻或外翻畸形,严重者可出现开放性骨折脱位。 ?压痛,活动障碍。 ?X线:踝关节正、侧、双斜位;胫腓骨全长像。 治疗 ?治疗前应了解一些因素: ?距骨与胫腓骨下端紧密接触,是骨折复位的关键,因为两踝均通过韧带与距骨相连。?采用与损伤相反方向,将距骨与胫骨远端的关系恢复正常,踝关节的解剖位置将恢复,由于这一位置很难保持,故需用内固定。 ?内踝如此,外踝也如此。 ?外踝或腓骨下端被认为是处理关节损伤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时需要依靠内固定腓骨来保持踝关节的完整性。

?下胫腓关节的分离应完全纠正,必要时需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临床路径(2019年版)

踝关节骨折临床路径 (2019 年版) 一、踝关节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内侧踝关节骨折(ICD-10 :S82.50 )、外侧踝关节骨折(ICD-10 :S82.60 )、踝关节骨折(双踝、三踝)(ICD-10 : S82.80 )。 行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 :79.36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年)。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 辅助检查:踝关节X 线片显示踝关节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年)。 1. 不稳定的单踝、双踝、三踝骨折。

2. 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82.50/60/80 踝关节骨折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单纯闭合性踝关节骨折。 4. 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7 天 1. 必须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 3 )凝血功能; ( 4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 5)踝关节正侧位X 线片(必要时CT ) ; ( 6 ) X 线胸片、心电图。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部病史者); (2)踝关节三维CT 检查、踝关节MRI ;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观察

踝关节是下肢重要的负重关节之一,可以承受约为5倍的重量,腓骨下段承受了约1/6的体质量,其功能有赖于维持各结构正常的解剖关系,踝关节骨折是关节内骨折[1],近年来由于高能量的暴力造成的踝关节骨折多为复杂的、粉碎的。关节结构的不稳定,再加上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覆盖较少的特殊性,即使对于有经验的骨科医生来说其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挑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关节内骨折解剖复位,骨折部位坚强固定,通过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直,废用。本院2004年1月至2010年4月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76例,通过随访,有效指导功能锻炼,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76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9~84岁,平均30.1岁。Danis-Weber分类[2]A型3例,B型40例,C型33例。致伤原因:车祸伤37例,坠落伤19例,撞击伤10例,扭伤10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12例,伴有糖尿病6例,伴有高血压病5例,开放伤15例。本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5年,平均 2.1年。1.2方法 1.2.1术前准备踝关节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属急诊手术范畴。受伤时间在6~8h之内者争取急诊手术,如果出现明显的肢体肿胀,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者,应用石膏托临时固定,抬高肢体,延长手术时间1周左右,待软组织条件允许时再进行手术。复合性外伤,要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复合伤后再处理踝关节骨折,可以同时处理的,争取时间同时处理。有内科疾患的要同时治疗内科相关疾病,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1.2.2手术方法本组76例患者中,71例采用腰用联合麻醉,5例伴有其他部位骨折同时修复的,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患肢,上止血带(气囊自动充放气装置)。AO分型[4]:A型骨折行克氏针张力带或松质骨加压螺钉固定,B型和C型骨折采用接骨板螺钉,拉力螺钉,克氏针相结合的方法内固定,伴有骨缺损的,符合植骨条件的要植骨,重点保证胫距关节面的光整,复位腓骨远端并作坚强内固定,可对复杂性踝关节骨折其他部位骨折复位提供良好的基础复位。后踝骨折块多因外踝骨折后,下胫腓后韧带牵拉所致,外踝复位后,后踝也会获得良好复位。当骨折块较大,大于关节面的1/4时,予以复位,从前往后或从后往前拉力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观察 丁建忠,胡广,臧峰,罗建(宿迁市第二医院骨科,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通过手术治疗的7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按Danis-Weber 分类A型3例,B型40例,C型33例。内固定治疗方法:内踝骨折行松质骨螺钉或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外踝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后踝骨折移位超过关节面1/4者行复位,从前向后或从后向前拧入半螺纹拉力螺钉固定。术后均采用石膏绷带或支具外固定,6~8周摄X线片显示有骨痂形成时下地负重。结果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5年,平均2.1年。68例(89.5%)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无移位,踝关节位置及间隙正常。8例(10.5%)可见踝关节周围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踝关节主动活动71例(93.4%)达到正常范围。4例有轻度背伸受限(均为术后9个月内)。按AOFAS功能评分:优62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6.0%。结论对于移位需手术的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折,踝关节;外科治疗;内固定术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7-0987-02中图法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A Observation on surgical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s DING Jian-zhong,HU Guang,ZANG Feng,LUO Jian(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Suqian Second Hospital,Suqian,Jiangsu2238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s.Methods76operated cases of ankle fracture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e type A in3cases,the type B in40cases and the type C in33cases according to the Danis-Weber classification.The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included cancellous screws or Kirxchner steel-wire tension fixation for medial malleolus fractures,open reduction and steel screws fixation for lateral malleolus fracture and reduction for 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 in which displacement surpassing more than1/4articular surface and half-thread tension screws fixation from front to back or back to front.After operation,the external fixation with plaster bandage or orthoses was adopted.After callus formation showed by6-8weeks X-ray,walk and loading began.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9months to5years(average2.1 years).X-ray showed fracture healing without shift and with normal ankle position and joint space in68cases(89.5%)and dif-ferent degrees of osteoporosis of periankle bones in8cases(10.5%).The ankle active activities were reached to the normal range in71cases(93.4%).4cases had mild back stretch restricted(both whithin postoperative9months).According to AOFAS func-tional scoring,62cases were optimal,11cases were good,2cases were fair and1case was poor,with the excellent rate of96.0%. Conclusion Open reduction,internal fixation and early functional excercises in ankle fractures in which shift needs surgery can obtain good curative effects. 【Key words】Fractures,ankle;Surgical treatment;Internal fixatio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