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晚唐小品文

晚唐小品文

第九章 晚唐诗文

晚唐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亡,共七十多年,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中央王朝日益衰微,藩镇势力日益强大,人民遭受重重剥削,阶级矛盾十分尖锐。874年,终于爆发黄巢起义。
晚唐诗呈现不同局面。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那些沉溺声色的诗,则显示出精神的没落和空虚;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等继承白居易新乐府及韩柳古文运动传统,以锋芒锐利的诗歌和小品文反映唐末的阶级矛盾。
第一节 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26岁举进士,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淮南做了十年幕僚。36岁迁京,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官中书舍人。
杜牧抱负远大,继承了杜佑《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很想建功立业。诗歌创作上,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他的诗歌创作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他强调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杜牧的咏史诗很著名,有的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宫》P225: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此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起句描写骊山景色,次句展现雄伟壮观的行宫,宫门一道道打开。三、四两句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妃子笑”令人想起“烽火戏诸侯”的史实。取材典型,以小见大;语言平易,用典自然。
有些作品带有明显的史论特色。如《赤壁》P227: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古战场,有感而写。前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议论: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写出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杜牧这样写,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杜牧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也有很高成就。如《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两句:千里江南,黄莺欢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后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掩映在迷蒙烟雨中,给人朦胧迷离色彩。“南朝”二字使诗具有悠远的历史色彩。

再如《泊秦淮》P228: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写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组成的秦淮夜色以及夜色中飘荡的《玉树后庭花》歌声,以古刺今,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反映了官僚贵族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的写照。
杜牧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也有很高成就。如《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两句:千里江南,黄莺欢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后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掩映在迷蒙烟雨中,给人朦胧迷离色彩。“南朝”二字使诗具有悠远的历史色彩。

再如《泊秦淮》P228: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写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组成的秦淮夜色以及夜色中飘荡的《玉树后庭花》歌声,以古刺今,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反映了官僚贵族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的写照。

杜牧有的诗带有浓厚的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如《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后两句是诗人的慨叹:往日寻欢,表面热闹、畅意,实质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是梦醒的感伤。结句有辛酸、自嘲和悔恨,可谓“遣怀”!
又如《早雁》P226: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台。
此诗运用比兴,以早雁惊飞四散南逃为喻,反映北方人民因回纥

入侵而避乱南逃的苦难生活。诗中句句写雁,处处喻人,婉曲细腻而寓慨遥深。特别是“仙掌”一联,写的是雁过长安,孤苦冷寂,喻的是流民四散,朝廷冷漠,从而表现出诗人深广的忧愤。
杜牧诗、赋、古文都负盛名,以诗成就最大,咏史诗长于议论,含蓄精炼;写景诗敏于观察,情景交融。诗风俊爽清丽,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第二节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河南沁阳)。十岁时,父亲卒于幕府。“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情同外人。家世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谒天平节度使令狐楚,受赏识。令狐楚亲自指点,教写今体文。楚子令狐绹又在开成二年帮他中进士。但就在这年,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将小女嫁给他。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牛党,王茂元为李党。李商隐在牛党眼里是“背恩”,从此为令狐绹所不满。党人成见,加上李商隐个性孤介,他一直沉沦下僚,仅任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和闲散的六品太学博士,为时很短。从大和三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去世,30年中有20年辗转各处幕府,东到兖州,北到泾州,南到桂林,西到梓州,远离家室,飘泊异地。
李商隐身处晚唐,无意介入党争,但一生始终被牛、李党争所纠缠。他早年失恋,中年丧妻,一生屡屡为情爱痛苦。他忧郁感伤,多愁善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李商隐诗可分三类:
一、政治诗
李商隐关心现实政治,政治诗占存诗六分之一。《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借村民口诉,展示社会症结,既有唐王朝衰落历史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从而构成长达百余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藩镇割据叛乱,宦官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揭示。
有些政治诗以咏史形式出现,如《贾生》P243: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首句“求”、“访”,仿佛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待贤态度之

诚。次句隐含文帝对贾谊的佩服赞叹之词,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三句“可怜”、“虚”的运用,使人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产生怀疑。末句通过“问”与“不问”对照,结论不言自明。全诗辞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诗中的贾谊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又如《马嵬》P248: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此诗将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作为悲剧当事人的唐玄宗就是灾变的肇事者;由于他的荒淫失政,才导致自食其果的结局。这一结论冷峻而深刻。
二、感怀诗
李商隐的感怀诗,主要抒发壮志难申的忧闷。如《安定城楼》, 唐文宗开成三年,李商隐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因遭朋党势力排斥而落选,不得不再次回到岳父幕中当幕僚。这首登临抒怀之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安定城楼,即泾州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首联写景。“迢递”、“百尺”,极言城之峻、楼之高;绿杨汀洲,尽收眼底,气象万千。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颔联抒怀。上句借贾谊不被重用,抒自己应试落第壮志难酬之愤;下句借王粲屈依刘表抒自己寄人篱下之悲。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颈联言志。以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为榜样,表明自己心志:希望有所作为。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尾联运用寓言,对那些鼠目寸光、犯忌不休的小人进行讽刺和反击。不仅暗示了应试落选是由于朋党作梗,而且使全诗思想又进一层,不是一味地感叹壮志未酬,而是将笔锋指向政敌,感情激愤,反击有理。
全诗气象开阔,感情激愤,笔锋锐利,形象鲜明,语言含蓄。特别是用典突出。诗歌后三联连用四典,作用各异:颔联明用典故,以贾谊、王粲等历史人物喻诗中的艺术形象,两者理想怀抱与身世遭际相似;颈联暗用典故,因为范蠡与诗人志趣相同,故而用典而不露痕迹;尾联引用寓言,使反击含蓄而不失锋利。
感怀诗多感叹个人沦落,如《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写乐游原夕照之美,但夕阳虽好,转瞬即逝,因此,诗寄寓了个人的沉沦迟暮之感,透露

出对国势衰微的悲哀。
再如《锦瑟》P244,这是李商隐无题诗中较难索解的一首,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恋情之作,有说悼亡之作,有说咏瑟之作,有说抒写生离死别之恨。从诗人的生活经历看,理解成自伤身世较为合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以锦瑟起兴,“无端”,是诗人之痴语;“五十弦”说明弦多音繁,音繁思乱,从而加重了“思”的分量,这分量又落在“华年”上,思“华年”之往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颔联以“庄生”“望帝”典故,写“思”之内涵。前句喻世事多变,如梦如幻,迷惘难测;“迷”字深含苦味。后句喻世途坎坷,壮志难申,怨情唯托杜鹃;“托”字语含悲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颈联以沧海遗珠、蓝田蕴玉两个典故,写出“思”的另一层内涵:怀才不遇之愤。“珠有泪”写遗珠无以为用之悲,“玉生烟”表蕴玉终会升腾之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尾联回应开头的“无端”之“思”,以“可待成追忆”强调“此情”并非今天追忆始得,以“当时已惘然”点明“此情”由来已久。可见,“只是”二字含有多少酸楚,“此情”该是多么沉重。
综上,这是一首追叙生平、自伤身世的诗篇。它以锦瑟起兴,思忆华年;以庄生梦蝶、望帝化鹃喻华年已逝,生如梦幻;以沧海遗珠、蓝田蕴玉喻怀才不遇、有志难酬;最终只能怀念哀伤,怅惘不已。
艺术特点:
1、情致深蕴。
诗人善用象征、比兴、明喻等多种手法,创造许多迷离的意象,渲染朦胧隐约的意境,以抒写积郁已久的深沉苦闷,使诗歌具有意境深幽的特色。
2、善于用典。
二、三两联连用数典,或一句一典,一典一喻,如颔联;或一句数典,数典复喻,如颈联。无论何种方式,用典均深隐而贴切。
3、语言华美,对仗工整。
三、爱情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一般以“无题”为题(也有截取诗中开头二字为题的)。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恰当的题目表现,故称“无题”。这些诗多为优美的抒情诗,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影响颇大。如《无题》(昨夜星晨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

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全诗通过描绘昨夜相见的幸福和今天隔绝的苦思,抒写自己对恋人的热切怀想。这里有美好的追忆,有痛苦的思恋,有想象中对方生活的热烈欢快,也有现实中自己处境的寂寞无聊。回环往复,情意深挚。特别是“身无”两句,既写了隔绝中无翼双飞的苦恼,也写了离别后心有灵犀的慰安;苦闷而又欣喜,矛盾而又统一,极其委婉深曲地写出了热恋中人的复杂心理,表达了真挚缠绵的情爱。
又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P244: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首联以“别”领起。
起句以相见之不易突出离别之难:两个“难”,意义不同,前者表示客观环境使得相见困难,后者表示主观感情使得分别艰难。
次句点明离别季节。“无力”二字,形神兼备;“残”字明显传出莫名的失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颔联以“情”承接。春蚕吐丝(思),丝尽而死;蜡炬滴泪,泪尽始干,诗人以此喻极不平常的深挚感情,感人至深,传诵千古。它对仗精工,语意双关,比喻形象贴切,成为表达真挚情爱的信誓,也是用来表明忠于友谊、忠于事业的名言。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颈联从对方着笔,设想对方离别后的无穷思念,反衬自己的刻骨相思。“但愁”、“应觉”都是设想之辞,巧妙地表达出主人公的关怀体贴之情。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尾联以希望作结,蓬山路近,青鸟殷勤,使希望在神话中得以美化。这是美好的幻想,又是强烈的愿望;既把主人公的别后相思写足,又使全诗染上美丽的神话色彩。
全诗构思巧妙新颖,描绘细致精工,比喻形象贴切,语言精炼奇丽,感情缠绵真挚,体现出李商隐爱情诗情深意挚、缠绵含蓄的特色。
李商隐还有描写夫妻情爱的诗歌,如《夜雨寄北》P24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以客中巴山夜雨,渲染盼归心情的急切,又以共剪蜡灯的想象,突出对妻子的怀念。朴素的语言,深挚的感情,写两地相思,真切感人。
李商隐这类诗歌,虽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不渝的精神,但基调大多是感伤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甚至流露出极为悲观的情绪。
李商隐的诗,具有深情绵邈、绚丽精工的艺术风格。
一、诗情缠绵。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

犀一点通”,把相爱双方爱情隔绝的苦闷和心灵相通的欣喜这样复杂的心理矛盾刻划得细腻真切。又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情人间生死不渝的真挚情爱表现得缠绵悱恻,哀惋动人。
二、运用神话、典故、比兴、象征等,造成意蕴含蓄,耐人咀嚼。
三、造语奇丽,对仗精工。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联,不但对偶工致,而且月、珠、泪,日、玉、烟等字的选用,无不给人玉润珠圆的感受。又如“已闻珮响知腰细,更辨弦声觉指纤”,从声响中辨认对方的姿容,可见诗人遣词用语的工致精微。
当然,李商隐的诗刻意求深,用典过多,造成诗意晦涩,则是明显的缺点;诗情多缠绵靡弱,语言多绮丽华艳,少质朴清新,也给后来诗歌造成不好影响。
附:李商隐和前人比较
一、李商隐与齐、梁诗歌
李诗中爱情和绮艳题材比重很大,同时讲究词藻、声律、对仗、用典。这与齐、梁诗有渊源关系。
齐、梁诗主要兴趣在描写闺阁楼榭与女子的容貌、体态、服饰,重声色而乏性情。李诗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以其深情绵邈把这一题材的诗境推向高峰。男女之间无论是热烈相爱还是执着相思,或爱情破灭后的伤感,都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同情和对所爱者处境、心境的体谅。
李的爱情诗写得铭心刻骨,无法排遣,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有的诗还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这种品位和境界,远出齐、梁之上。
二、李商隐与阮籍
论诗之朦胧而不易索解,李商隐与阮籍有相似之处。但李商隐主情,努力表现情感的本原状态;阮籍主理,以哲学观照方式入诗,借哲理性虚幻化的事写景抒情,隐约暗示诗旨。
三、李商隐与李贺
李贺写诗走向幽奥隐微之途径,对李商隐有先导作用。但李贺僻性高才、一任主观,加之异于常人的思维和感知方式,不免显得奇诡。他逞笔写古诗,出人意表的同时,“于章法每不大理会”,夹杂着生而未化成分。李商隐虽模仿李贺,但更主要的是把幽奥隐微的情感,用律体形式写出。精心结撰,才思绵密,既有沉郁之致,又精美妥贴。
李贺个性极强,在失落中追求心理上的补偿,有很强的感官欲求。所写物象,往往具有特别的硬度和锋芒;又多用颜色字,瑰丽炫目。李商隐则是虽美艳又较少给人色彩刺激。比较两人诗中色彩字使用的次数和频率,很能看出双方的区别。李贺红、绿、青、紫四种颜色字

使用的频率是李商隐的2.3倍,其中红、绿二色为3.3倍。可见一个追求颜色刺激,一个则比较淡雅。
四、李商隐与杜甫
李商隐诗歌所达到的浑融境界,艺术上可以和杜诗相呼应。李商隐推崇杜甫,不仅学杜甫古体,更重视学杜甫近体。王安石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李商隐跟杜甫一样,内心深处有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发而为诗,在情思沉郁上十分相近。由于内在充实,通体完整,两人诗歌都达到了“浑”的境地。
不同的是,杜甫较李商隐外向,诗思经常盘旋在社会、江山、朝市之间,诗境与社会与自然直接沟通。“篇终接混茫”,所接的是外部世界。李商隐转向内心,内在浩浩茫茫,无涯无际,扑朔迷离,也有一种浑成之状。李商隐偏于幽美细腻,七律律法较杜甫更为规范细密,故其诗境没有回到杜甫及盛唐诗人那种与外部世界贴近的浑成,而归于跟无形无质的心理意绪更易相合的浑融,成为唐诗中达于浑化层次的一种新境界。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唐诗以重大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
一、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
任何诗歌都表现着心灵世界,李商隐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它的变化的复杂奥妙,它的清晰的和不清晰的难以言说的领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细腻、传神的展示。围绕表现心灵世界,他在对于诗歌语言潜在能力的发掘,比兴象征手法和典故运用等方面,亦有许多独到的探索。
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
这种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大了诗的容量,亦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上,在中国诗史上是空前的。
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
他的无题诗,在诗歌中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他的咏史诗,情韵深长,善于突破“史”的拘限,真正进入“诗”的领域,将咏史诗的创作,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进。他的咏物诗,托物寄怀,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在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等关系处理上做出了新贡献。
四、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清代吴乔云:“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李商隐是继李白、杜甫、韩愈之后,再次为诗国开疆辟土的大家。
第三节 晚唐其他

诗人

晚唐诗人除杜牧、李商隐外,还有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现实主义诗人,以及温庭筠、韦庄等祟尚纤巧的诗人。
唐朝末年,社会动乱不安,人民不堪其苦,终于酿成黄巢起义。一些诗人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走上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其代表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此外还有陆龟蒙、罗隐等人。
皮日休,先字逸少,后改袭美,襄阳人,居鹿门山,号鹿门子。青年隐居读书,咸通八年(867)登进土第,为苏州刺史从事,后任著作郎、国子博士等职。乾符五年(878)参加黄巢起义军,任翰林学士。义军失败,不知所终。他的存诗,自编诗文集《皮子文薮》中有46首,《松陵集》中有300余首。《文薮》中的诗,是皮日休现实主义诗歌的精华。
皮日休继承杜甫、白居易传统,提出诗歌“欲以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主张,认为:“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规其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所以,他的诗歌深刻反映晚唐社会黑暗与民生疾苦,是晚唐诗坛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诗篇。如《橡媪叹》P250: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铛。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脏。典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诗一方面写贫苦老妇拾橡实充饥的悲苦境遇,一方面解剖农民丰收却不得温饱的根本原因;揭露官府赋敛苛重,恶吏中饱贪暴,表示出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全诗形象描绘生动,心理刻划细腻,语言质朴,是很好的新乐府诗。
另有《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在批判隋炀帝开运河的主观动机的同时,也不抹杀他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把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和治水的大禹相比,很有见地,也很有胆量。
聂夷中,字坦之。出身贫寒,咸通十二年进士,滞留长安,一贫如洗。后任华阴县尉等小官,卒年无考。
聂夷中存诗37首,内容比较广泛,大凡田家苦难、豪族淫佚、妇女命运、男儿侠义都有反映,其中以古题或新题乐府最有价值,如《咏田家》P252: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

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此诗简炼深刻地反映出唐末广大农村破产的惨况,对农民遭受残苛剥削无以为生的命运充满同情。前半首说“卖新”,实是被迫,剜肉补疮,揭露深刻;后半首说愿君王光明,实是说朝政黑暗,委婉之中,含有讽刺。
又如《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开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在农民辛劳与官府掠夺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诗人的愤怒之情。
两首诗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被剥削惨状,与中唐李绅的《悯农》诗可相互辉映。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人。出身寒微,自谓“天地最穷人”,长期失意落魄,46岁考中进士。朱温篡唐后,任翰林学士,仅五天就病死。有《唐风集》,存诗三百多首。
杜荀鹤生当乱世,遭遇坎坷,对人民苦难有深切体会,因而他的诗歌反映现实,触及时艰,揭露剥削,同情人民,是唐末诗坛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诗人。如《山中寡妇》P254: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首联写遭遇和形貌,“夫死”写遭遇之惨;“守蓬茅”写生活之苦。颔联说明原因。颈联对寡妇困苦生活进行具体描述。“时挑”说明绝非偶而为之,“旋斫”说明无力储存只得随砍随烧。尾联正面谴责,既说明百姓一逃再逃,陷入极端窘迫之中,也说明官府的征徭一追再追、无孔不入。全诗格律谨严,语言通俗,叙述平易,形象鲜明,诗风朴实,是典型的“杜荀鹤体”。
又如他的《再经胡城县》P254:“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此诗揭露地方官吏踏着百姓血迹爬升的残酷现实,有力地批判了贪官污吏。
陆龟蒙,字鲁望,姑苏人。举进士不第。曾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隐居松江甫里,有《甫里先生集》。
罗隐(833—909),字昭谏,杭州新城(富阳)人。十举进士不第,后入幕。他有一些通俗精警的小诗。如《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诗全用议论抒写对豪富们赏雪闲情的憎恶和对长安贫者的同情。
另有《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第一句带有宿命论意味,但他反对把吴王夫差的亡国归罪于西施,的确是对传统成见的有力翻案。
再如《帝幸蜀》: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

妃。
谢阿蛮是新丰市女伶,很受杨贵妃宠爱,诗歌借她的口吻,不仅挖苦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让杨贵妃做替罪羊,而且逼问唐僖宗:你这次逃奔四川,还有什么藉口可找呢?
晚唐诗坛还有一些诗人倾向于华艳诗风,如温庭筠、韦庄、韩偓等。
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晚唐诗词名家。他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天资聪慧,文思敏捷,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他名声不好,“有才无行”、“德行无取”。文宗、宣宗年间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名落孙山。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只做过一些小官。他曾出入于宰相令狐綯书馆,颇受器重,后来他埋怨令狐没帮他,就给予嘲讽,与令狐交恶。令狐镇守淮南时,他路过也不拜访,却逛妓院,且醉酒闹事,被令狐暗中派人打了一顿,牙齿打断。杨收当宰相,他担任国子助教,还参与主持秋试。他对一位叫邵谒的考生讽刺时政的文章大加称颂,触犯权贵,杨收撤了他的官。此后他四处流落,穷困潦倒而死。
温庭筠的主要成就是词,诗歌创作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但温不及李。存诗三百多首,近体较多,诗风绮丽感伤。他的《商山早行》为人传诵: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u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全用名词组成,“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脍炙人口。
韦庄也以词名,但他的七古《秦妇吟》广为传诵,被人称为“《秦妇吟》秀才”。诗借一曾委身黄巢部下的妇人之口,反映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的情景,一方面渲染义军的暴行,诋毁义军;另一方面也控诉官军的抢劫罪行,表示对人民的同情。内容复杂正是作者思想矛盾的反映。此诗情节丰富,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语言晓畅,是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韦庄又有《闻再幸梁洋》:“才喜中原息战鼙,又闻天子幸巴西。”写战鼓刚刚住声,皇帝又因爆发新战争而再次出逃。针对这种无休无止的战乱,韦庄在《悯耕者》中说得更痛切:“何代何王不战争,尽从离乱见清平。如今暴骨多于土,犹点乡兵作戍兵。”韦庄前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遇军阀大混战,不见清平之世,唯见骸骨蔽地。诗通过悯被征者,抒发对整个时代的痛心。
韩偓,字致尧,号玉樵山人,李商隐之甥。写绮艳的香奁诗著名,但他的感时述怀之作,在唐末诗坛颇具光彩。存诗330余篇。任翰林学士期间和贬离朝廷之后,有不少诗篇涉及时事。如《故都》、《

感事三十四韵》等,写朱温强迫昭宗迁都洛阳和废哀帝自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堪称反映一代兴亡的诗史。
韩偓《香奁集》,收诗百篇,多数是早年作品。严羽谓“皆裾裙脂粉之语”。大致三种类型:一是《席上有赠》、《咏手》、《咏浴》之类,淫狎轻靡,跟齐梁宫体一脉相承。二是与时事有关,带些寄托,为数较少。三是写男女之情而能保持一定品位的。如《绕廊》、《哭花》,可谓丽不伤雅,情浓意挚。
韩偓善于借助环境,以含蓄之笔写闺阁情绪。如《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这是写景寓情诗,诗人通过阑干、绣帘、屏风、图画、垫席、锦褥等烘托闺房密室的气氛,再点出已凉未寒的天气,不言情而情自然蕴含其中。
第四节 晚唐小品文

唐代古文运动在韩、柳之后渐趋衰落,原因有:
就时代看,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更加严重,帝国局势日趋危险。知识分子感伤颓废,精神空虚,消极避世,沉迷声色。与之相应,诗风衰颓,文风柔糜,因而形式主义骈文重新抬头,致使古文创作趋于衰落。
就古文运动本身看,后继者未能继承发展韩、柳古文创作的优秀传统,如李翱强调“仁义之辞”对文章的决定作用,片面发展重道轻文;皇甫湜、孙樵强调“辞必己出”、意新词奇等创作要求时,片面发展奇崛险怪,樊宗师甚至由奇崛变为晦涩。
晚唐的杜牧,理论上仍然坚持古文运动的精神,他在《答庄充书》中,指出古文运动后学者的偏向,批评当时追求绮丽的风气,提出“文以意为主”,辞采章句只是文章的“兵卫”的观点。创作上他写了论兵议政的散文。他的《阿房宫赋》因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有感而作。结构谨严,辞藻华丽,骈散集合,声律谐和,叙事极力铺陈,议论简洁有力。
唐末文坛,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闪射着锐利锋芒的政治小品。这是上承先秦散文的战斗传统,又继韩、柳古文现实主义精神的散文创作。晚唐小品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随所著立名,而无一定之体”;二是多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烈。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皮日休推尊韩愈,政治思想仍是儒家体系;他后来参加黄巢起义军,说明他对社会现实有深刻认识。他的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比较深刻,鞭斥有力,以《鹿门隐书》六十篇最著名。如:
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

;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
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
古文家都关心吏治,皮日休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强烈的对比,说明往古胜于当今,批判力很强。
陆龟蒙在晚唐退隐乡里,但并未忘记天下。他的散文收在《笠泽丛书》,《野庙碑》是代表作。这是一篇借题发挥的讽刺小品。文章先指斥土木之神愚弄百姓的罪恶,然后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贪官恶吏作威作福、鱼肉人民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文章运用犀利的语言和层层映衬、类推的方法,以神喻人、以古比今,揭露深刻,讽刺辛辣。
罗隐的讽刺散文也颇有成就。他因屡试不第,深有感慨,愤而作《谗书》。多“愤闷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所作”,用他的话说,就是“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如《英雄之言》,作者直斥刘邦、项羽盗取国家,与强盗无异,毫不留情地剥下了他们“救民涂炭”的伪装。文章通过对比,揭露深刻,讽刺强烈。

晚唐小品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后人喜爱和称赞。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这段话,可作为晚唐小品的定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