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期中论文

马原期中论文

马原期中论文
马原期中论文

语言、文化与社会进步

关键词:语言,方言,文化,社会进步

一、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一个纽带,一种媒介,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了解自己国家的情况,了解周围的一切;也可以通过翻译他国的语言,了解他国的文化和发展。通过语言的交流,我们可以从别国学到很多先进的技术。不同时期的语言文化是不一样的,纵观不同时期的的语言,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社会的进步。语言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语言和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最基本的是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什么叫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微观来说,一种语言或方言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要不断改变和改进自己,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为什么要适应社会的交际需要?语言只是一种交际工具,或者说,最主要的功能是交际功能。尽管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思维的成果,历史的积淀,但这些属性是依附于交际属性的一些辅助属性,一旦语言或方言退出交际领域,这些属性也随之失去,如果有文献就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语言或方言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交际属性,而不是其他上述属性。任何语言或方言一旦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担当交际工具的职责,就必然消亡。什么叫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微观来,社会发展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思想需要语言或方言这种表达和交际的工具调整、改进,准确表达,促进和增强相互理解;从宏观来说,一个个小社会发展成大社会,原来使用不同语言或方言的小社会组成大社会后,语言或方言就要适应大社会交际的需要,否则这个大社会就不能稳定,甚至无法存在。这种适应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或方言,大家学习,彼此交际;另一种是从原来的小社会语言或方言中选择一种作为大家公认的共同语言或方言。前一种经过多次实践,无一成功,第二种方法得到公认,流行世界。于是出现了大社会的共同语言或方言与原来小社会的语言或方言的关系问题,而且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大家的认识和解决的办法各不相同。

二、方言是否阻碍社会进步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或事实:语言或方言的质量是不相同的,语言或方言的使用是不平等的,而且从来也没有相同和平等过。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英语正在逐渐成为世界通行的共同语言。非英语使用地区,大多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世界上非使用汉语地区以汉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恐怕就凤毛麟角了。在开放的社会,学习英语已成为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或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自不例外,英语从小学学起,无论升学、求职、晋级,英语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杠杆。不知道“语言平等主义”者认为这样是不是公平?不能以

闽南话对外国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要牵就洋人,使用英语来对洋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洋人却使用自己的语言或方言来对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没有一点遗憾?觉得这样是不是十分公平?其实闽南话从来就只能在说闽南话的部分地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闽语有“十里不通音”之说,离开了这一亩三分地,

除非是自说自话,自己对自己表达思想和感情,没有人会理解你的表达。由此可见,语言或方言平等从来就是相对的,就是在不同条件和情况下有不同的平等,绝对平等的荒谬性不言而喻。无论拿英语与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来说,各自使用于适应社会需要的领域,所谓各司其职,就是相对的平等。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种相对平等的职司关系还不是固定的,还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发生变化。

平等有时从表面看看,像是相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平等不等于相等,不相等不等于不平等;平等也不等于平均,不平均不等于不平等。成人上公交要买票,一米以下的小孩不用买票,从买票不买票的角度来说,是不相等;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即成人与小孩的不同条件,每个成人都买票,每个一米以下的小孩都不买票来说,却又是平等的。如果成人与一米以下的小孩一律卖票,由于享受的资源不同,反而是不平等了。国内有些极端的女权主义者提出,要把“女”字旁的坏字(“奸”之类)都改变写法,这样会造成文字使用的极大混乱,影响正常交际。如果男人也提出把“女”字旁的好字(“好”之类)也改写成中性字,那就“字无宁日”了。这就是极端平等的一种表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国家。少数民族语言有上百种,有几百人说的,有几千人说的,也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人说的。这些语言绝大多数没有文字,现有二十来种文字,除了几种老文字有文献,而且使用价值较大外,大多新创文字只是在小学学习,到中学或大学只有少数专业才学习自己的文字,大多不再进行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这与语言政策无关。中国实行的各民族语言平等的政策。但语言文字的教育要视实际情况而定。绝大多数没有文字的语言,用什么方法或方式使它在“小社会”中继续使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国家语言法规定汉语汉文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无论教育和学习都带有强制性,这不仅为了大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样是为了小社会的发展。没有文字或文字作用很小的语言,本来就只通行于一个较小的地区,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它的使用范围必定会越来越小,从地区使用,到家庭使用,最后消亡。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决定于小社会语言功能的减弱,也决定于小社会融入大社会的必然性。使用小社会语言的人,特别是使用没有文字和文字功能很小的语言的人,如果不学习大社会的通用语言文字,不融入大社会,不仅是影响了小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个人的生存。因此,对这些人推广大社会的通用语言,不仅不是去剥夺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的权利,而是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大社会,享有大社会的一切平等权利。这是指的一般趋势,大社会语言的推广,是不是必然会引起小社会语言的消亡,或必定会加速小社会语言的消亡的速度?这是要视不同的条件的。这些条件我在上一个帖子中有详细的说明,不再赘述。一种语言或方言能不能存在,主要决定他的使用价值,而决定这种使用价值的,是使用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任何政策,包括强制性的政策,都无法人为地维护某种语言或方言的存在,扩大其使用功能,至多延长其使用时间,而这种延长对使用这些语言或方言的人,除了加重其负担,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只有使用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最明白他所使用的语言或方言的价值,也只有他们有权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或者不使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打着民族的、文化平等的旗帜,在做这种徒劳无功的事情。

极端的语言和方言主义者也在做这样的事,但表面上并不提平等和相等,而是以保留所谓非物质文化为由。本来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可厚非,但偷梁换柱,把形式的保留,变成使用的保留。扩展和延长功能萎缩的语言或方言的使用,实际上是满足一种政治作秀,或地域的感情。为了这种作秀和感情,浪费公共资金、教育和媒体资源,时间和精力,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其实,一种语言和方言能不能保留,要不要保留,不是行政命令、感情用事能解决的,而是由使用这种语言和方言的大多数人的意志来决定的。有的民族看到别的民族有文字,少数有行政权力的无知者想方设法要创造一种文字,不过是为了体面和一种民族感情,浪费了大量国家资源和纳税人钱财后,不了了之,根本无法推广,也无人学习。现在又有的民族要统一方言,建立所谓的标准语,想以此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民族语言平等政策,为不少民族创造和改进文字,事实上,这些文字如上文所述,功能有限,使用不广。有些文字由于方言分歧大,只在作为文字基础的标准语方言区还勉强推广,其他方言根本没有人学习,学习了也没有用处。不同方言区的人即使是一个民族,彼此相隔遥远,来往不多,由于生活在一个大社会中,他们之间并没有必要进行特别的接触和交际。因此,由于这种情况,在中国,一个民族使用几种语言或方言,以致互不通话,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随着大社会通用语言的推广,双语制的形成,有必要学会了大社会的通用语言再学习一种本民族自己的标准方言或标准语言吗?即使学会了,既没有交际的环境,也没有交际的机会,使用大社会的通用语言交际又十分方便,无论你有多么深的民族感情,也很难持久的。这已经有半个世纪的经验,前车不该为鉴吗?这与国家执行的民族语言平等政策无关,是本民族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放弃使用。是不是要国家再发布一种什么法令,要所有的民族必须学习和使用自己固有的语言,说一种方言的人必须学习和使用自己的方言,这才叫真正的语言平等呢?本来,一种语言或方言使用与否,保留与否,是说这种语言和方言的人说了算,“外人”不足道也。问题是少数人操纵舆论,把负担强加给后人或大多数人,造成实际上不平等的后果。政治上作秀作够了,民族感情和地方感情发泄发够了,贻害了后代,最后不了了之,不负一点责任。这就不能不议论议论了。

我们说“语言和方言的消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从社会和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趋势来说的,也就是社会越发展越进步,语言和方言就会越来越少。据报导世界上正在一天消失一种语言或方言,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消亡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说的是“表现”,即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不构成如果语言或方言增加了或不消亡就表示社会不进步不发展而是倒退了的逻辑矛盾。就像说机动车的发生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不等于说没有机动车的社会就不发展和不进步了。逻辑上是不能倒推的。表现是一种现象,现象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是多角度观察本质的一种方式和方法。社会和语言本来就有并生共存的关系,从发展变化上观察他们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一定的因果关系有什么不对吗?

三、保持语言的传统性

关于保持汉语传统性的问题,有的人认为中国的汉语水平正在下降,或者外

来词过多等情况。有个帖子还被加了星。

如果就语言论语言,现代中国人的国文水平自然比以前差了许多,而以大陆地区更为明显。

曾经与台湾地区的同胞共事,平心而论,受过高等教育的台湾人说话文绉绉的,写起中文来书法也很好,光是那一笔漂亮的繁体字让我们这些大陆的大学生们很是惭愧。

不过,看过一个台湾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在街上拦下年轻的路人,让他们写一些普通的四字成语,居然很多人会读但不会写!

原因很简单,就是台湾传承的传统的中国文字是如此繁复,只接受过普通教育的国人很难记得那么复杂的文字。

语言经过简化,有利于普及和推广教育,这是在许多国家都证明有效的经验。在中国,在美国,简化后的文字更加易听易写易读,使更多的国民接受到了初等和高等的教育。文字不再是少数人的专有权力,保障了更多普通人民的教育和知情的人权。

而简化后的语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会取代传统的语言。比如美式英语,随着美国国家的强大,成为英语的主流,而更加传统,表达方式更加优美典雅的英式英语,却日见式微。谁又会怀疑越来越多的世界华人会使用简化字来沟通呢?

社会进步,带来国际间交往的增加。语言的包容性,更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清朝的遗老是不会“民主”,“幽默”这些词汇的,并不是说他们不解其中之意,而是由于这些词原本中文就没有,就是外来词,有些根本就是音译。又比如中文“功夫”一词,维持英文传统的人士会翻译成“MARTIAL ART”,可是“搏斗的艺术”一词能向外国人全面地表达功夫的含义吗?会如“KUNG FUNG”这样的直接音译来得传神吗?

语言不过是人们沟通的工具,它本身的生命力在于形象全面而简洁的表达所承载的意思,所以繁复和不包容的词语会自然被淘汰,还有多少人会用“德谟克拉西”来表达“民主”这个意思?“F ASCIMILE TRANSIMISSION”来表达“FAX(传真)”这个词汇?认识到了语言的工具性,就不会去怀念甚至凭吊那些虽然精美华丽但不实用的“工具”了。

而试图通过政权力量,维护语言文字的“传统性”或者“纯正性”,使更多的人为了领略传统语言文化的精妙之处,穷尽一生之力,使文字再次成为精英的标志,不过是一种借保护传统为名,希望提高社会地位,跻身贵族之列的举动. 当今市场经济下,靠语言谋生之人出此下策,实在也是为了混饭吃。但须知举实质却是开历史倒车的愚民政策的重演,为了糊口,就不顾“士以兴国为己任”,那有什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而言?!

至于汉语的生命,自然是附着于中华民族的命运上的,国强而兴,国衰而弱,并不是相反。如果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国人操一半汉语夹一半英语,又何妨?反之,如中国国力衰弱,汉语言再纯正优美流畅,又有何用?

语言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政府应该规范人民的语言风貌,使之更加文明,更加和谐,从而促进语言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衰退》

2、詹秀华:论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

马原课结课论文

谈马原课感想 说快也快,一个学期的马原课学习就到了尾声,在这一学期中,虽然之间有过几次因为专业课串讲,不得不错过课程,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格外感谢在这一学期的马原学习中带给我的知识和触动,所以要在此谈一谈我的心得。 当初因为是选教课,很迷茫不知道该在7-8位老师中作何决定,于是仔细得读了读各位老师的简介,十分肯定刘秀华老师一定是一位出色而又经验丰富的人选,便毫不犹豫,也没跟宿舍人商榷就填选了志愿。当正式开课时,刘老师用略带北京味的口音,幽默地话语迅速调动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她经常会结合当下时事,将个人观点和马克思理论知识讲述给我们,只要一有这种环节我都是兴奋的而且痴迷的。原本认为无聊的马原课,都全是充满了欢笑。 作为一名理科生,当听见三个文科室友评价马原内容差不多都是高中学过的知识点时,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想起在高中政治会考阶段的经历就觉得挺艰难,我的抵触心理油然而生。可是当听过第一节课以后,发现马原的知识却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的教条思想,更多的是老师的实际结合和师生交流,当下时事评价和社会舆论高谈论阔,这些都是灵活而不枯燥的。刘老师纵观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不敢说对马克思主义有多深入的理解,但确实比以前增加了不少知识。?其中,最值得说的便是分小组做展示的活动。一组十个人,选择一个主题,分工进行论文PPT和展示的任务,从活动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在人员工作安排上锻炼了我。 从学习中谈收获: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看似深奥,其实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使自己在学习中,着重用学习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对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提高对现实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的认识 当然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生活中谈收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 ,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 ,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大

马原期末论文

马原期末论文 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并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同时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广阔无比的学习空间,在这个新世界里,将不存在任何障碍,这种学习空间的扩展,使得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面临一次意义深刻而又巨大的冲击。 关键字:认识,实践,互联网,思想价值观,大学生正文: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现代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品德?价值导向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经济运行、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存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了: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

离。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互联网技术对人的思想的冲击证明了这个原理。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增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同时互联网的出现在人类文化生存与传播形态上是一次重大突破,网络文化以其独特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形成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矛盾,它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第一、互联网在社会上的发展及现状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资料显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这一阶段网络的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第二阶段为1994、4—1996,起步阶段,中国这时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第三阶段为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如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 3、38亿,宽带网民达 3、2亿。 由此可见,短短的二多年间,互联网的用户从最初的0达到 3、38亿人,这是一个分庞大的数字,在这二年间,互联网给中国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信息资源作为继材料资源、能源资源后又一重要的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

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

. '. 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 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理论指导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无产阶级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解放’。”“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对事物的态度所困扰。”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 ,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 ,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转识成智,化理论为方法。”

马原论文

分数: 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班级英语2班 学号 01007069 姓名邱丽萍 任课教师马志伟 日期 2011 年 11 月 11日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 摘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时间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键字: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根本办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①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为:“科学思想中得最大成果”②。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

马原论文_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文新学院 肖露 2014141043125 内容摘要:价值观在人的精神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作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用正确价值观影响他人,是我们需要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通过查找资料,我找到了一些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的看法。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许燕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要素。金盛华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在我看来,价值观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标准。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何谓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强调对人们的 行为做出规范,包括“四有”新人培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等提法,现在则进一步落实到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层面,即荣誉感、耻感的层面。这是国家对我们所有公民所要求的价值观。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一定是不悖于这个层面的价值观。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荣辱观的标准是容易达到的。所以,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唤醒人们深层的、细腻的耻感感受,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以荣为荣,以耻为耻,从而使道德教育能够产生实际效果。荣辱观不仅仅是外在的对错标准,更是凝结在主体心理层面的价值尺度。荣辱是沉淀在我们精神情感中的价值态度和自我评价标准,本质上与行为人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品质结合在一起。人惟有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人惟有知所尚,然后知所荣。 所以,在行为之初,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定向仪;在行为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深层心理动力;在行为结束时,正确的价值观则是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的冲击。西方文化如麦当劳文化、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化的大量涌入,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这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官刺激、个人

马原论文

《百万英镑》之反思 《百万英镑》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我想不仅仅是我、因为它出自于喜剧大师马克吐温,有着相当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场景,更重要的是在观众的欢声笑语背后潜藏着深刻的道理,它运用经济学原理巧妙的讽刺了“金钱就是万能的”这一恶劣的拜金主义,揭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很多资本主义家利欲熏心的丑恶面孔。 再次走进《百万英镑》,话说亨利亚当斯,也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能大多数人都很羡慕这个“幸运儿”吧。亚当斯原本是美国的一个爱好航船小办事员,由于一次偶然的意外,出海游玩,迷失方向后,幸遇救,随船来到英国伦敦。他一下子沦落为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穷小子。还记得他在街上为捡一个被小孩子扔的水果而因来回行人讽刺,以及招待所老头空空的小吃袋子仍想他是的滑稽场面,可向当时的他有多尴尬。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他的一举一动被在楼上的两位富豪看见了,并把他引领到家里。两位富豪问了一下亚当斯的情况,最终决定这张支票给这位身无分文、饥饿难忍的穷人是再合适不过得了。于是富豪兄弟就神秘的把支票交给了亚当斯,并和他约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亚当可以任意使用。但一个月后他必须把钞票原样不动地还给富豪,这样他可以得到富豪们为他提供的任何一份他想从事的工作。亚当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糊里糊涂地接受了约定。身无分文的他开始了一个月的滑稽“百万富翁”之旅。正是这张小小的支票改变了亚当斯的一生,成为整部电影的线索和焦点。从此以后,他成为了伦敦的明星人物,在所有人眼中,他是一个有着怪癖的百万富翁。于是,他每天过期了风光的生活,所有人都巴结他,讨好他,不仅如此,他还如获至宝地得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贵族女孩贝西亚的爱情。如果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那么就与其他庸俗的电影没有什么区别了。而本部电影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正在于它的转折点,继电影的高潮--------那个房间被挪作招待亚当斯而被赶到其他房间的英国绅士,实在忍受不了宾馆这等势利,他便让女招待员偷偷把亚当斯的支票放到地毯下,而后制造关于亚当斯其实并没有什么支票的谣言,使得亚当斯的此前声称无需他着急还款的债主们纷纷找上门来,逼着他拿出支票作证,甚至还有找他拼命的,让他再次感受世态炎凉。还好,看玩笑开大的绅士赶紧拿出支票交给亚当斯,解了他的围,亚当斯再一次恢复了百万富翁的身份,也让那些所谓绅士贵妇人又一次露出讨好的嘴脸,此时此刻,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和黑暗袒露无遗。 其实,细心品味,你会发现电影还有一个导演,那就是两个神秘的给亚当斯支票的兄弟。原来这对兄弟打了一个赌,赌如果一个贫穷、诚实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万英镑,他会有怎样的结果?哥哥认为他会饿死,因为他无法证明这些钱是他自己的,会受到别人的怀疑,连银行都不会让他存钱。弟弟则认为他会过得很好,于是他们兄弟俩将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借给了这个贫穷的人,并出国呆了三十天。但他们在背后默默地关注着亚当斯的一切。最后借股票弟弟赢了,但这并不能证明钱就是万能的。因为至少还有他的心上人贝西亚始终站在他的身边,无论他是所谓的百万富翁,还是身无分文的大骗子,她都深爱着他,不离不弃。当两兄弟感慨钱是万能的时候,贝西亚毫不犹豫的反驳说自己是因为爱亚当这个人,即使他身无分文她也会依然会选择和他在一起。这正是对为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的莫大的嘲笑:爱情,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除了聪慧美丽的贝西亚善良的心灵是值得赞扬的,主人公亚当斯也是电影中一个光辉的形象,至少,亚当斯对人的态度,和对钱的看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特别会与人相处,有的人在亨利·亚当有钱前和有钱后的态度简直判若两人,但他还是不记前嫌的与他和蔼的交谈,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并且里面人物对亚当斯的评价也都很好:诚实、聪明、有教养、品德不错、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与那些势利小人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相信,再丑陋的社会也有正值的人存在,还会让人感到真善美的可贵。 这也正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辨证思想。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真理都

马原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让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走上了类似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道路,但他又巧妙的回避了资本主义改革的问题,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样做究竟好不好?我们的国家确实富裕起来了,同时这也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社会形式,这着实是一种中庸的做法,既没有激进得走上资本主义改革的道路,也没有保持发展艰难的社会主义萌芽阶段。当然这并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然而,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让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认识。 所谓马克思主义,就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革命以及社会建设过程中始终发展着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指导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藏资料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进行时的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在我国人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们更深一步的领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内涵,这为我们在以后的实际生活,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还有就是懂得了什么是实践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是主体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提供认识

马原论文

浅谈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行政法1541郑明明学号:1520173127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并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同时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广阔无比的学习空间,在这个新世界里,将不存在任何障碍,这种学习空间的扩展,使得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面临一次意义深刻而又巨大的冲击。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现代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品德?价值导向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涉及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经济运行、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存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了: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互联网技术对人的思想的冲击证明了这个原理。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增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同时互联网的出现在人类文化生存与传播形态上是一次重大突破,网络文化以其独特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形成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矛盾,它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第一、互联网在社会上的发展及现状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资料显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这一阶段网络的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第二阶段为1994.4—1996,起步阶段,中国这时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第三阶段为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如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宽带网民达3.2亿。 由此可见,短短的二十多年间,互联网的用户从最初的0达到3.38亿人,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在这二十年间,互联网给中国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信息资源作为继材料资源、能源资源后又一重要的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 第二、互联网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带来影响

马原论文

(王琳琳)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在学校每年大量的心理咨询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大概占一半左右。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调查分析: (许琳)为了了解我们大学生的心理求助状况,我们小组在前段时间进行了有关大学生心理求助的调查,一共有近一百人参与了本次调查,其中大二的学生占53.95%,大一的学生占32.89%,高中生占9.21%,大三和研二以上各有一名。男女生比例刚好1:1。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生活是充满快乐的,有59.21%的同学在生活总会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55.26%的同学经常是对人友善的,51.32%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 然而在生活中同学们出现负面情绪的情况也是很高的,有64.47%的同学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焦虑情绪,甚至超过了出现愉快情绪的同学比例,53.95%的同学在生活中经常出现郁闷情绪,39.47%的同学经常出现冷漠情绪,有22.37%的同学经常出现对他人的敌对情绪。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出现压力过大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调查发现,经常出现压力过大和偶尔出现压力过大分别占比23.68%和67.11%,远远超过了基本没有出现过压力过大同学的人数。可见,正确的寻求心里求助,及时调节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读数据略)很少有同学遇到过温饱问题,有超过半数的同学遇到过学习问题、感情问题、生涯规划问题,近半数调查的同学遇到过人际交往问题,而他们在遇到这些困难时,我们发现大部分人会选择积极面对,想办法解决,但是仍有28.95%的同学无法做到这么积极,他们选择不面对,放任不管,日渐消极。 在这些积极面对的同学中,很多同学选择了找家人朋友倾诉,也有同学选择吃东西看电影听音乐唱歌打游戏来进行自我调节,也有同学选择错误的发泄情绪方式,这里就不进行举例了,但是几乎没有人会选择找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

马原论文书写格式

论文题目(题目黑体小2号,居中) (全文行间距固定为23磅,字符间距为标准)空一行 作者:李一明(宋体5号)□学号:00918000□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班级:新闻学2009级3班 空一行 摘□要:(黑体小4号)我国学界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美国“9·11” 事件后明显增多。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试图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相关概 念给出定义,虽然定义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主要涉及主体、目的、手段、对象 四个方面的内容,只不过,不同的定义对这四个方面的取舍、强调、理解和表述存在差异。 这表明目前我国学界并没有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达成共识。(宋体小4号) 关键词:(黑体小4号)关键词1;(宋体小4号)关键词2;关键词3…… 空一行 □□一、我国学界有关恐怖主义犯罪定义的研究概况 (说明:一级标题的名称黑体4号,如有二级、三级标题,名称宋体小4号;第一级标题采用 “一、二、三、·······”的形式,第二级标题采用“(一)(二)(三)·······”的形式,第三级标题采 用“1.2.3.······”的形式。) □□虽然恐怖主义犯罪现象早已存在,但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泛滥则是在20 世纪中期以 后。我国1979 年《刑法》没有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专门规定。资料表明,自20 世纪80 年代起我国才开始有学者对恐怖主义犯罪进行探讨。随着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日益猖獗, 我国对此问题逐渐重视起来,1997年《刑法》增设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 但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 年代前期) 的研究成果仍为数不多。2001 年美国“9·11” 事件后,国际社会加强了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与防范,联合国安理会于2001 年9 月 28 日通过了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1373号决议,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立法机关于2001 年 12 月29 日通过《刑法修正案(三) 》,对《刑法》中涉及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定作了较大 的修改与补充,首次在《刑法》中出现“恐怖活动犯罪”这一概念,相应地,我国学界有 关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明显增多。 (正文:宋体小4号,正文行间距固定为23磅,字符间距为标准) ....... 正文与参考文献之间空一行 参考文献(黑体4号,居中) [1]刘国钧,陈绍业,王风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马原调研论文

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调查分析报告 组长:胡启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组员:张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尕让建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林6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挺7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系愈加的密切。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科技含量高、表现手段丰富、超乎现实又逼近现实的娱乐方式,在世界风靡起来,而大学生正是热衷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本小组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大学生玩游戏的现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大学生玩游戏的心理因素,以及网络游戏对于大学生在身心发展、专业学习、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并针对地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游戏调查影响 引言: 网络游戏 (Online Games) 简称网游,是指利用TCP/IP协议,以Internet为依托,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项目,是电子游戏与互联网络结合的一种新型娱乐方式。按照游戏内容架构的可将游戏分为:角色扮演类,策略类或战略类,动作类,冒险类,模拟类游戏,棋牌类休闲类,运动类,赛车类等。 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68亿,使用率从2013年底的54.7%升至58.2%,

扭转了使用率一直下滑的趋势,基本恢复至2012年底水平。手机游戏使用率为47.8%,增长4.7个百分点,规模增长3648万,成为整体游戏用户增长的主要动力。 玩网络游戏的人通常被称为玩家,据推算,2003年我国网络游戏玩家有1380万人,2004 年达到2025万人,同比增长47%;2007年将达到4180万人。从中国大陆网络游戏玩家年龄情况分析,国内网络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为23.6岁,其中,19~25岁的玩家占49.3%。据有关调查发现,有55.19%的高校大学生曾玩过网络游戏,其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分别为67%和34.14%。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7. 16%的调查对象沉迷网络游戏,喜欢但不沉迷网络游戏的占55. 14%。网络游戏成瘾成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主要类型。 正文: 一、调查结果 本小组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共发出调查报告150份,收回报告135份。调查人群中,93人为男生,42人为女生。调查者均为四川大学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调查报告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1、您玩游戏吗? 2、促使您或可能促使您玩游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3、平均一周花多少时间玩游戏? 4、玩游戏对于您的学习及生活影响如何? 5、是否投入金钱在网络游戏上? 以下为调查结果统计表

马原论文

关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的调研分析 执笔人:朱紫薇韩博文【摘要】 此次我们小组调研的选题是“结合自身实践(打工、实习等),充分认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我们想通过此次的实践调研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本中学到的理论进行结合,对当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探究其本质规律。为此我们小组采用了多种调研方式相结合,通过分别对总结自身实践经验的感受、访谈同学、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最终经过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我们的调研结果。即同学们通过自身的实践,能充分的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这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时,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同学们也会收获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识,这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主题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关键词】社会实践;实践;认识 引言: 如今,大学生活我们拥有了充足的课余时间,很多同学会选择去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兼职。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验证自己的所学,积累社会经验,同时也能通过勤工俭学来获得一定的收入。通过对这个现象的分析,我们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有了深一步的探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原始人钻木取火,氏族社会的形成,再到人类逐渐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演变到如今的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实践,主体对客体有了更多直观的感受,慢慢的这种感受就积累成为经验,也就是主体的客体的认识。虽然通过实践得到的认识并不完全是正确的,但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实践,人们得到。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单是客体本身不能形成的认识。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感官才能同客体接触,使客观事物及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来;也只有通过实践,主体同客体反复相互作用,才能使客体的各种本质特征逐渐暴露出来,为主体所把握。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原哲学论文 大二马原论文1500字

马原哲学论文大二马原论文1500字 《马原》-当代中国水资源问题 姓名:钱伟桥学号:1103860525班级:11031301 开展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实施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技术保障。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核 心间题是对流域的水体进行合理的功能再分配,提出相应的水质保护目标,也既水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是实行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标志的流域水环境管理的依据。当今,可持续 发展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基本模式,已成为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总体规划目标。但是,如何 在现行的水资源保护规划成果中,通过具体定量化的指标,将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 展作为规划的基本原则,确定合理可行的水体功能保护标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能否适应21世纪新形势的关键所在。 1水环境价值研究现状分析 1.1环境价值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包括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的关注,并展开了一系列的环境经济学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的环境 污染损失量、生态资源价值量进行定量化评估、分析,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与其它较 为成熟的学科相比,迄今为止,环境经济核算仍然处于探讨和实验研究阶段中。由于环境 价值计量研究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十分复杂,受多种条件限制,现有环境价值的计量研究,在基础资料的选择、计量方法的采用、计量内容和计量参数的选取、计量结果的表达方式 等方面,不能做到规范化和程序化,各类环境价值计量成果 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判断分析。现有环境价值计量研究尚未真正建立起环境价值量与 环境状态变量的定量化计算关系式,导致已有的环境价值量研究成果缺乏可更新性和拓展性,降低了环境价值计量成果的实际应用与推广价值。 1.2水环境价值研究状况评述 水环境价值属于环境价值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尤其 是我国水污染间题十分严重,开展水环境价值核算研究将为各类水环境规划、水污染治理 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由于受以下儿个方面因素影响,水环境价值核算研究进展缓慢。 1受环境价值整个学科发展进程的影响,水环境价值核算研究尚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2尽管我国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但是以往通常仅将水环境价值作为环境价值核算的一部分进行核算研究,很少单独立题对水环境价值展开系统研究,因此,研究成果缺乏一定 的深度和广度。

马原论文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摘要: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矛盾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的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必须经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矛盾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社会基本矛盾已不再具有对抗的性质,而是通过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来。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解决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了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基本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特色是社会主义道路却并是不一帆风顺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最主要的就是基本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要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就要去简化或是解决这些矛盾。 一、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一次转型之初,当国家资本原始积累和改革开放伊始,社会基本矛盾发生转化和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们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资本原始积累基本完成,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导入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日臻成熟,步入经济二次转型和社会变

马原结课论文

《矛盾论》对我们的作用与影响 ——读《矛盾论》有感 摘要:在现实中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在客体内部、主体内部、主体和客体之间,主观和客观之间,都是矛盾的表现,各个环节都是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由于“矛盾”本身能够体现出“具体存在和本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也能够体现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还能够体现出“个别和一般”的辩证逻辑关系。因此,用“矛盾”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就能够实现唯物论、辩证法和逻辑学三者的同一,真正体现了它们三者的完美结合。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关键词:辩证法;矛盾;同一性;共性个性 正文:《矛盾论》是毛泽东早期(1937年初稿,1952年修改稿)撰写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着同一目的,即主要为着反对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矛盾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时间,深刻、系统地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关于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矛盾论》继列宁之后,再次强调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论》就是对这一法则的深刻而系统的阐述,它完成了列宁关于要具体阐发和说明对立统一规律的遗愿,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呢?最根本的,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特别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是否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去理解事物的运动,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以如此,最根本的是缺乏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能够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发展变化,最根

马原论文_我的人生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管睿 01111121 内容摘要:价值观在人的精神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作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用正确价值观影响他人,是我们需要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在写这篇论文之前,通过查找资料,我找到了一些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的看法。黄希庭(1994) 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许燕(1999)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要素。金盛华(2005)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在我看来,价值观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标准。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何谓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强调对人们的 行为做出规范,包括“四有”新人培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等提法,现在则进一步落实到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层面,即荣誉感、耻感的层面。这是国家对我们所有公民所要求的价值观。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一定是不悖于这个层面的价值观。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荣辱观的标准是容易达到的。所以,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唤醒人们深层的、细腻的耻感感受,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以荣为荣,以耻为耻,从而使道德教育能够产生实际效果。荣辱观不仅仅是外在的对错标准,更是凝结在主体心理层面的价值尺度。荣辱是沉淀在我们精神情感中的价值态度和自我评价标准,本质上与行为人的自我形象和人格 和品质结合在一起。人惟有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人惟有知所尚,然后知所荣。 所以,在行为之初,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定向仪;在行为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深层心理动力;在行为结束时,正确的价值观则是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的冲击。西方文化如麦当劳文化、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化的大量涌入,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这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官刺激、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可能淡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同时,更有西方腐败的文化垃圾和堕落的生活方式可能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和生活中,从而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杜会行为、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致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呈现矛盾性,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道德取向呈现多样性。这就要求马原老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马原小论文绝对原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感想 上第一节马原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解释了哲学的英文单词“ philo‘sophy”的起源希腊语“爱,智慧。”后来我在网上看大也有人将其译为“智慧的朋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智慧的结晶,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我们的思想的时候,她也就成为了陪伴在我们左右的,赋予我们人生智慧的好朋友。 总觉得马原是一门很抽象的课程,尤其是在学习到“意识”“物质形态”“时间”“空间”“唯物”“唯心”“运动”“静止”这些抽象名词所被赋予的哲学内涵,感觉一头雾水,远远没有之前的近现代史,思修容易理解。不过好在老师每节课都会给我们看一些视频,小品文帮助我们来进一步理解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在课堂上,我们的思维得到了放飞,也对一些历史的,社会的,热点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探讨。在学习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的时候,一则小寓言教给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事物,正确的认识自我,

从而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在学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的时候,视频里播放的“洋货”在国内外巨额差价背后“小阴谋”,又让我们学会用一种理性的方式进行消费,从而端正自己的价值观。 在马原课堂的一些案例中,我看了这个社会的浮躁。有钱人拼命的炫富,没钱人想着法子变成有钱人炫富。当更多的人为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当更多的人用金钱去衡量一切人际关系,当整个社会刮起了一股趋之若骛的拜金狂潮。我想在电视节目上马诺会说“我宁愿座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座在自行车后笑”也就不足为奇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虽然给我们物质文化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我们充分享受这些便利给我们带来很多实惠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复杂和纷繁的社会折耗中,我们也损失了很多人性固有的优秀品质。都市虽然繁华,住的时间久了难免会心累。我们在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精神深度的培育和道德修养的合理跟进.从而造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断层,形成一种精神空洞使人常常"不得开心颜". 作为一个理科生,每天都生活在各种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的我,内心是很渴望得到精神文化层面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