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作性睡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发作性睡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发作性睡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发作性睡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玺1刘宝瑞钱晓萍 摘要:医学的发展要求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国内近期趋向达成共识,PFS(Progress Free Survival)/TTP(Time To Progress)作为第一评判标准;生活质量作为第二评判标准;中位生存期、一年生存期作为次要标准。 关键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肿瘤循证医学 1、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近况 随着人类疾病谱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国际天然药品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重视,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对中医药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1〕。然而,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常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极少,随机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盲法应用较少,全部病例无临床结局评价,如致残率、病死率等,对不良反应、随访资料的收集欠缺,所以,疗效难以评定。同时,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这一环节中,未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自觉不自觉地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单侧面、单生物学因素着手,缺少科学、系统地反映中医个体诊疗特色和复合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价方法,这一点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新产品、新技术、新疗法的质量和水平及其可信度,也无法将中医药可能存在的临床疗效和特色客观地显现出来。这一点在肿瘤的中医药质量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是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是中医药走向世界、更广泛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且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是中医药开发研究最快捷的途径。 2、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必要性 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需要研究制定一个符合中医药疗效特点的标准或方案,原因在于〔2〕:①现有的标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效果; ②现今中医肿瘤疗效评价过分倾向于向西医(特别是传统的)疗效标准看齐,人云亦云,失掉了自己的特点,而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有其固有的特点(如带瘤长期生存)和长处(如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作用机理与西医药亦有较大的区别;③鉴于目前中医肿瘤临床与科研工作的现状和疗效标准的混乱状况,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已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疗效评价并不是单纯的中医的问题,西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一直沿用WHO提出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病变进展(PD)的分级标准。肿瘤细胞完全杀灭是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理想标准。但是,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及抗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来考虑,要达到体内肿瘤细胞的完全消灭,几乎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恶性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其疗效虽不断提高,但要达到肿瘤的完全杀灭,“无瘤生存”,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局部瘤体的表现只是全身病变的部分反映,许多“早期”的癌症患者,在诊断时已有亚临床转移灶的存在。因此,在外科领域,即使通过扩大根治术来提高疗效,肿瘤也很快复发。而作为非手术治疗的放、化疗来讲,由于许多肿瘤细胞对治疗的不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往往造成机体的严重损害而无法完全杀灭肿瘤细胞。现行的WHO的实体瘤评价标准,一是仅以影像学资料作为评价疗效的唯一标准,以局部的疗效来判定疾病的治疗效果;二是仅以瘤体缩小持续4周以上来评价,反映的只是近期的疗效;三是以单一的客观标准来反映复杂的人体病变,忽视了作为社会上的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不论中医西医,肿瘤学家们均认为 作者简介:邹玺(1975-),女,江西九江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

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有效率虽然很高,但治愈率却不尽人意,在很多城市的统计中占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或第二位,可见人类最终战胜恶性肿瘤,还任重而道远。以手术、放疗、化疗、生疗和中医药五大支柱疗法为主,以及内分泌治疗、介入治疗、基因治疗、加热治疗、冷冻治疗等多种疗法的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减轻病人痛苦、改善生存质量、防止复发或转移、延长生命,提高治愈率,比单一的中医、西医、中西医之中只应用某一种疗法的疗效都好。这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逐步被专家和学者所认识和接受的,是肿瘤学术界在不断地实践中形成的共识。然而,在诊治肿瘤的临床上,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的许多学者,在癌症的早中晚期,何时、何环节,对各种疗法如何恰当地单独及相互综合应用才能发挥最佳疗效,还没有完全取得共识,导致不少病人没有得到许多原本有较多治愈或缓解的治疗机会而丧失。本文以五大支柱疗法为立足点,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予以探讨,不当之处,望予斧正。 一、手术治疗(简称手术) 手术治疗是恶性肿瘤一种古老、最有效的主要治疗方法,一般分为预防性、根治性和姑息性等手术方法。 (一)手术的适应症及局限性 1、凡能手术切除的肿瘤均应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切除可以极大地根治或减少体内的癌细胞数目。60%左右的癌肿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是90%肿瘤的诊断及分期工具。凡有手术适应症者,不可错失良机。但应指出,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局部肿瘤,对全身扩散或远处转移难以奏效。 2、我们知道,1cm3(1克重)的癌块约有109个癌细胞(约10亿个癌细胞),这时医生用手摸得到、用眼睛看得见,做CT也可以显示癌块的大小;若小于106个癌细胞的微小癌病灶残留在癌床上时,医生是眼睛看不见、手也摸不到,CT也难以察觉,只有在显微镜底下才能发现。有鉴于此,癌症的根治手术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在实际临床上要彻底根除癌细胞是很难的;极少数病人还难以避免因手术引起癌细胞的异位种植或转移的可能(体内残留的微量癌细胞转移,目前难以进行有效的检测)。这既是多年来不少癌肿单纯手术治疗,其疗效难以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也是常讲的即使是早期手术切除,仍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其他综合治疗(如放疗、

发作性睡病治疗及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发作性睡病治疗及进展 作者:张瑛, 沈沸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200127 刊名: 医学研究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EDICAL REASERCH 年,卷(期):2010,39(9) 参考文献(14条) 1.Darwish M;Kirby M;Hellriegel ET Pharmacokinetic profile of armodafinil in healthy subjects:pooled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ree randomized studies 2009(02) 2.Arias-Carrión O;Murillo-Rodríguez E Cell transplantation:a future therapy for narcolepsy 2009(04) 3.Kroeger D;de Lecea L The hypocretins and their role in narcolepsy 2009(04) 4.Xyrem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A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demonstrates sodium oxybate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narcolepsy 2005(04) 5.Keam S;Walker MC Therapies for narcolepsy with or without cataplexy:evidence-based review[外文期刊] 2007(06) 6.Didato G;Nobili L Treatment of narcolepsy 2009(06) 7.Black J;Houghton W;Xyrem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Sodium oxybate improves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narcolepsy 2006(07) 8.Broughton RJ;Murray BJ The behavioral managetement of narcolepsy 2007 9.Nishino S;Okuro M Emerging treatments for narcolepsy and its related disorders 2010(01) 10.Billiard M Narcolepsy: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and future approaches 2008(03) 11.Dauvilliers Y;Arnulf I;Mignot E Narcolepsy with cataplexy[外文期刊] 2007(9560) 12.Nishino S Clinical and neurobiological aspects of narcolepsy[外文期刊] 2007(04) 13.Xyrem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Further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use of sodium oxyb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cataplexy:a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in 228 patients 2005(05) 14.Thorpy M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narcolepsy 200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6412113.html,/Periodical_yxyjtx201009040.aspx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李晓林 指导:田德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100700) *通讯作者:lix iao lincn20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6412113.html, 田德禄(1938-),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师承著名中医学专家董建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医内科,尤其在消化内科临床上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先后主持国家 七五 、 八五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 。并指导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部级及局级课题工作。主编及参编数十部中医学专著,发表论文80余篇。 [关键词] 脾胃病;中医药疗法;名老中医;田德禄 田德禄教授以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为专长,对脾胃病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3年,受益匪浅,现将田老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审时度势,独创新说 针对脾胃病的治疗,张仲景从五脏立论,李东垣独重脾阳,朱丹溪立足湿热阴虚,叶天士重视胃阴,张景岳强调肾命,高鼓峰首重肾阴。构成了中医脾胃病辨治的基本框架。田老师熟谙各家思想,并予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胃肠疾病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烟酒及肥甘厚味损伤胃肠增加。 [1]其次,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重,使肝之疏泄失司,气郁化火,入血成瘀蕴毒,进而更伤脾胃。因而提出:脾胃病以热证、实证居多,病位多在肝胃;气病及血,以肝胃郁热、湿热食滞为病机。治疗重在清肝降胃,以祛除胃中湿热瘀滞、恢复肝胃调畅为首务,而且这一思想贯穿于治病之始终。针 相关,所以得气与否对于治神十分重要。他认为,针刺之 得气 即是治神而神应的一种表现,而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迟速,不仅关乎针刺的疗效,而且也可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得气为神应,神应而有效,神旺而效速,神弱而效迟。 2 2 形成以人迎穴为主的针刺处方 人迎穴出自 灵枢 本输 ,为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文献中对人迎穴的不同论述使针灸临床工作者无所适从。如 针灸甲乙经 云: 人迎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 石学敏院士借助现代医学知识,凭借自己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针刺人迎穴对人体血压有明显的影响。从中风病到无脉证的研究,逐渐认识了人迎穴的腧穴特性。他认为,针刺人迎穴不仅能够升压,而且能够降压,更能够改变或者重塑因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血管继发性的损伤。针对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石学敏院士带领其团队,在临床中逐渐形成了以人迎穴为主,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辅的针刺降压处方,并明确规范了处方手法量学标准。 2 3 完善针药互补的论治模式 石老师善于针药并用,认为针灸与药物并用可为探求攻克某些难治性病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他强调这种并用不应被理解为针刺与药物两种作用算术式的简单相加,应是有机和有序的,其关键是寻求并用的内在规律,期求达到相须或相使的目的。如对中风病,醒脑开窍针法常配合其经验方丹芪偏瘫胶囊。针对高血压病这种多基因、多水平、多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逐渐形成了以针刺降压为主,辅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仁汤、虑烦汤剂等随症用药的针药并用格局。 2 4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防治结合观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中说: 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即人要顺应自然,遵循生命顺应自然的规律,动静适宜,协调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石学敏院士认为,人法天地而成,天人合一,天地同媾,人与自然界要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否则就要生病。石学敏院士经常告诫高血压病患者及家属,心态平和,自我减压;食饮有节,戒烟限酒;顺应气候,起居有常等,并指导其学术团队深入社区,进行高血压病的宣讲、普查、诊治、随访,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崭新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石学敏,申鹏飞.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67-68. (收稿日期:2010-12-21;修回日期:2011-05-20) [编辑:洪 涛] 1730 中医杂志2011年10月第52卷第20期 Jo urnal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2011,Vo l.52,N o.20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其次,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总之,在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中医学有极其重要

的一席之地。走出“传统疗法”的一些误区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探索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判决性”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尤其是当前有些广告的宣传性词语,值得引起人们注意。以毒攻毒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药物的问世,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软坚散积“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而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中医治疗肿瘤的四个原则

中医在两千年以前对肿瘤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散见于文献中的舌菌、失荣、噎膈、返胃、乳岩、肺积、翻花疮等名称都是对现代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描述。《黄帝内经》对前人的记载进行了总结,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就肿瘤的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它的发生、发展、转移等都是人体正气(抗癌能力)不足所致;在治疗上既注意消除外在致病因素,又注意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建国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更是集中西医优势于一身,综合各种手段,以病人为中心,从整体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肿瘤的系统工程。 纵观中医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主要有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热毒积聚、痰凝湿阻等。我们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现代医学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研制出了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治则的抗癌良药。 1.扶正培本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分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个抗癌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包括N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等;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干扰素、白介-2、白介-6、肿瘤坏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现已证明Rb、P53基因等均有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这些抗癌系统的功能表现都是指中医学的正气,这些功能低下就可能造成癌症的发生。 根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在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单体药理研究和人体正气的研究把扶正培本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一原则。 2.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血瘀是肿瘤发病的又一主要病机,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和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都认为血瘀对肿瘤的发生起很大的作用,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二大原则。 3.抗癌解毒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内的毒邪有关,尤其是痰凝湿阻、郁久化火、火毒内蕴、凝滞不化,渐成肿块。另外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有邪毒在体内郁滞不能外达。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肿瘤发生时往往是某些外因激活了体内致癌毒素,从而造成人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理论、实践和实验都证实解毒药物都有肯定的抗癌作用,所以我们把抗癌解毒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又一大治则。 4.辩证施治 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治疗上采用相同的治则,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它也有其不同之处,不同的病种,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部位都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所以我们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主要治则,结合不同部位和不同病种进行加减,研制成治疗各种脑部肿瘤的一系列药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有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有优势 *导读: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西医主要采取化疗,但再大剂量也不可能100%地完全杀伤白血病细胞,所以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总是复发的根源。要想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要靠中西医结合并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力。……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出了新的分型标准,即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大类。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常见的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西医主要采取化疗,但再大剂量也不可能100%地完全杀伤白血病细胞,所以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总是复发的根源。要想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要靠中西医结合并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力。机体免疫功能只能在白血病细胞低于106时才能彻底消灭残留白血病细胞,所以说化疗杀伤白血病细胞,减轻白血病负荷是必要的;但当病人体质较差或出现白血病细胞耐药时,就不能急于化疗。我们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帮助中药,中药帮助西药。 近年来,我国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有所提高,小儿急淋完全缓解率在90%以上,治愈率达50%左右。急非淋M3型90%可以完全缓解,大部分病人可以获得治愈,其他类型白血病缓解率也达到80%以上。对于有些慢性白血病单纯中药治疗即

可完全缓解,并能预防急变;对于早期的慢性白血病,口服一些解毒系列汤剂就可达到一定的疗效;白细胞较高者,可以适当配合化疗。经过大量病例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有以下两点作用:1.中药配合化疗,增加化疗敏感性;中药可以对抗化疗副作用,保护正常造血功能骨髓的恢复,防止化疗药物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2.中药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也就是说让白血病细胞按它的生长规律死亡;中药配合治疗还可以使白血病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从而使白血病的治疗达到一个很好的疗效。

脾胃病治法

脾胃病治法探讨 赵仁1,李卫强2,3,朱西杰 2,3 (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银川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宁夏吴忠751100; 3.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摘要: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作者在临证中提出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提高了脾胃病的临床疗效,值得深 入研究。 关键词:脾胃病;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260-02收稿日期:2012-08-12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赵仁(1965-),男,宁夏海原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 通讯作者:李卫强(1974-),男,陕西凤翔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硕士,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 脾胃病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病,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机体气机上下斡旋的枢纽,《脾胃论》提出“人以胃土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脾胃病的合理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现总结如下。1 脾胃病平衡疗法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曰:“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 其作痛之因甚多。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虚邪贼邪之乘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习俗辛香温燥之治,断不容一例而漫施。”《医学读书记》曰:“土具冲和之德,而为万物之体。冲和者,不燥不湿, 不冷不热,乃能化生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便归于平”。因此,脾胃病治疗上的用药平衡是极为重要的。1.1 补脾不过甘、清热不过苦 脾胃属土而喜甘,故 欲补脾胃, 则多以甘药调之,《内经》中有“五味入胃,甘先入脾”的记载。但脾胃病多用甘味,极易碍脾滞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即是说过食甘味则可致脾土损伤,子病及母,引起心系病变;土不制水则伤及肾气,面色黧黑,肾气受损。因此,临床治疗中,在应用党参、茯苓、甘草、大枣之类甘味药物补益脾胃时,还应酌加陈皮、木香、砂仁、白豆蔻等行气之品。 另外,对于脾胃有热之证,临证使用黄连、蒲公英、薏苡仁等苦寒之品清热时,若过于寒凉,又可损及中阳,使脾胃功能降低。因此临床少用寒凉,且不应久用,应适当加入辛温之品,以制约寒凉之性,方可选用半夏泻心汤之类寒热并调。1.2 升降相依、升降不可太过 升降之法为治疗脾胃 病的常用方法,如脾气下降,中气不足,症见倦怠嗜卧,气短乏力,当用升降之法治疗。但在用药时不可升之太过,强迫脾气上升,或柴胡、升麻之类升药过量,服药时间过长, 又易触犯胃气,使胃气上升,胃失和降,则胃气不降,脾气亦难以升发,气机升降失常,胃肠功能下降。再者脾升太过,还可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心气的下行与肾水相交,出现肺气上逆和心肾不交。同样应用旋复花、 代赭石、柿蒂等降胃气之品时,亦不可降之太过,恐其影响脾的功能。1.3 寒温适宜、不可过寒过温 脾胃在人生长壮老已 的生命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况且日日饮食,易于损伤,导致功能下降,出现虚实夹杂和寒热错杂之证。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寒、热药物时,要顾及脾胃。脾为阴土,得阳则运,宜温宜燥,胃为阳土,得阴始安,宜凉宜润。如果温药太过,易伤脾阳,寒药太过,又伤胃阳,所以在使用温药的时候,应该甘温相合,补脾气、温脾阳;苦温相用,燥化脾中湿邪;辛温合用,温化脾中寒邪。使用寒凉药时甘与凉合,滋养胃阴;苦与凉用,清泻胃火,酸凉相合,收敛胃阴。1.4 胃宜通、脾宜运,通运必须相合 脾胃属于中焦, 为气机升降之枢,胃以通为贵,脾以运为昌,通运正常则五脏六腑得到滋养,四肢百骸血流畅快,肌肉充实,体态安健,不管何种疾病,只要脾胃通运正常,均可得到治愈。如果脾阴不足,只注重滋补营血,不照顾到脾运,虽补亦难奏效,又可妨碍脾气。胃阴耗伤,亦不可过用滋腻之品,以防胃的通降功能下降,而出现胃纳失常。1.5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理应得当 由于脾胃 的特点为多气多血,出现病变易多虚多实,如见虚实挟杂之证,临床治疗,应遵循《内经》之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合理补泻。 2 脾胃病时间疗法 《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 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肠)胃病发病时间学是近年来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实古人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素问·玉机真脏 论》言:“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者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王冰注曰 :“纳水谷化津液,· 062·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第40卷第2期

上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概念: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5个月以内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西医概念: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中医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西医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一、症状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格检查可见的体征有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3.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1周。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多于夏季发作,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常发生于夏季,通过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β溶血性链球菌A组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二、并发症: 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患者也可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 中医诊断: 1.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发生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 *导读: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障碍,症状大多开始于青春期,发病高峰年龄是在15~25岁之间,第二个高峰期是35~45岁之间,妇女通常在接近更年期时容易发病。发作性睡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不正常睡眠。……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由Gelineau于1880年首先报告,系一病因不明的睡眠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天过度睡意,同时伴有猝倒和其他的病理性快眼动相睡眠表现,如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症状。在病程早期常被误诊为抑郁症或慢性疲劳综合征。 本病患病率各地报告不一,国外多数报道普通人群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为 0.02%~0.067%,平均0.05%。美国睡眠疾病协会(ASDA)1990年报告为0.03%~O.16%,日本约1/600,北美和欧洲约1/3000,以色列仅1/500000。通常于10~30岁起病,很少在5岁以前或50岁以后起病,如果起病隐袭则学习成绩的逐渐下降可能是疾病的首要表现。尽管过度睡眠和猝倒通常是发作性睡病的两个最主要症状,但其他症状也较常见,仅少数病人具备全部四联症。本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起病年龄不一,3~50岁均有起病的患者。半数以上的患者发病有某些特殊的诱因,如突然的睡眠周期改变、头部外伤和严重的精神创伤等。本病除采用药物治疗外,还应对患儿进行心理治疗、生活管理以及成年后的择业指导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病因迄今不明,其发生可能是环境因素与特殊的遗传基础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主要是睡眠周期的紊乱及睡眠结构的改变,以REM睡眠潜伏期缩短为特征,其电生理学标记是REM睡眠在睡眠开始即出现(sleep onset REM periods,SOREMPs)或在睡眠开始8~10分钟内出现。临床表现与REM睡眠调控障碍明显相关,提示激发和调节REM睡眠的神经功能异常可能在发作性睡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脑桥的腹侧含有一些在REM睡眠期被选择性激活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是发生REM睡眠的基础。它们多数是胆碱能神经元,在脑桥被盖部的特定区域注入毒蕈碱样兴奋剂可以诱发REM睡眠。脑干的单胺能神经元,特别是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蓝 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在REM睡眠期间活动降低,因此单胺能对胆碱能REM睡眠机制调节的缺陷也可能引起发作性睡病 的症状。临床和药理学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发作性睡病与单胺能活动缺乏的关系。人类发作性睡病脑组织的尸检虽未发现明确的结构异常,却发现单胺能功能异常的证据。例如,纹状体多巴胺 D1和D2受体结合增加,有证据提示在许多脑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苯乙醇酸(MHPC)和5-羟色胺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增加,但本病确切的神经生化缺陷目前还不清楚。 发作性睡病在病因上具有遗传性,但不是一种单纯的遗传性疾病。有文献报道在一些家庭有逐代传递的情况,但这种家族的传递少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汇总

脾胃病地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地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 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地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地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現将脾胃病治疗地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 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地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地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地治疗中更有重要地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地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地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地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b5E2R。 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地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p1Ean。 在调治脾胃地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DXDiT。 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地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地分寸.RTCrp。 润燥互济,脾胃兼顾 叶天士在《脾胃论》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地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5PCzV。 攻补得当,勿伤脾胃 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地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jLBHr。 重视调肝,以济中州 在治疗脾胃病地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

中西医对肿瘤的认识

引言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127例/10万人。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万~170万人,总数估计在450 万人左右。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致死率为94. 71/10万。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全球癌症状况将日益严重,今后20年新患者人数将由目前的每年1000万增加到1500万,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也将由每年600万增至1000 万。癌症成为第一位致死疾病,死亡率最高的10种癌症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更高,为104.01/10万,居全部死亡疾病之首,其中死亡率最高的10种癌症分别是肝癌、胃癌、肺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来自乳腺、肺、结肠、前列腺、卵巢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从这些器官来源的肿瘤通常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和其他器官,如肺、脑、肝和骨。转移癌通常出现在原发肿瘤之后,且有一定的转移途径和规律,一般不难判定。大部分转移癌可通过临床及各种辅助检查寻找到原发灶,但是大约5%-15%的患者经过仔细全面的检查后仍然无法发现原发灶[1.2],这就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困扰。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尚无大型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因此存在很多争论。一般来说,原发灶的检出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最为合理的治疗策略,既能将原发部位作为治疗靶区,又能避免对非原发部位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减少治疗的并发症,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康复也有积极的影响[3]。 免疫组织化学问世以前,寻找不明转移癌的肿瘤原发灶的困难重重,不明来源肿瘤原发灶的确定对于肿瘤学家和病理学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反复检查方可发现,甚至始终未能发现。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特别是新型肿瘤标记物的不断发现及使用,使一些原先诊断为MUO 的病例有可能发现原发灶,为临床有针对性的治疗及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提供有效帮助。比如,CK7抗体识别的是相对分子质量为54000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卵巢浆液性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乳腺腺癌、肺腺癌中呈阳性反应,另外在宫颈肿瘤、胆管癌、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也为阳性表达。而胃肠道的腺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阴性,在鳞状细胞癌、肝细胞和肝细胞癌、前列腺和前列腺癌、肾上皮性肿瘤中均为阴性。现通常认为CK7是腺癌和移行上皮细胞癌的比较特异性的标志。CK20抗体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中。在胃肠道、Merkel细胞癌、胰胆管癌、唾液腺小细胞癌、小肠类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阳性表达。而在乳腺腺癌、子宫内膜癌、肺腺癌和鳞癌、除唾液腺和Merkel细胞肿瘤以外的小细胞肿瘤、卵巢非粘液性肿瘤、肾细胞癌、精原细胞瘤、胸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组织中阴性表达。此抗体在原发癌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是一致的。villin抗体是一种分子量为95000的细胞骨架蛋白,正常分布于肠上皮和肾近曲小管上皮,可用于肠上皮来源肿瘤与非肠上皮肿瘤的鉴别诊断,亦可作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 我们知道,众多转移癌的原发灶不可能用单一抗体检测,数个抗体的联合应用可增加敏感性,从而缩小肿瘤原发灶的寻找范围。[34,35]已有学者研究ck7,ck20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恶性疾病,主要病变为造白细胞组织异常增生,全身各组织和脏器遭受浸润。常见症状有贫血和出血等。发病原因,有病毒感染、放射物质与化学品损伤、神经体液障碍(内分泌或某种代谢失调)及遗传等学说。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温毒、虚劳、症瘕、积聚等范围。 症候认识 一、急性白血病: 发病急,进展快,预後差。《慎柔五书》:“热劳由心肺壅热,伤于气血,以致心神烦躁、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口舌生疮、神思困倦、四肢壮热、饮食无味、肢体酸痛、怔忡盗汗、肌肤作痛,或寒热往来”。《普济方》载:“夫急劳之病,其徵与热劳相似而得之差暴也,血气俱盛,积热内于心肺,脏腑壅滞,热毒不除而致之。缘廪受不足,忧思气细,营卫俱损,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脏气传克,或应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悸、头痛、盗汗、咳嗽、咽乾、骨节酸痛、萎黄羸瘦,久则肌肤失烁,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古籍所述,证候与急性白血病颇同。 二、慢性白血病: 如虚损中的阴虚症,骨痛如折、怔忡、盗汗、咯血、吐衄、经闭、骨蒸等等。阴虚症之怯寒少气,自汗喘气,食减无味,呕胀飧泄等,皆与白血病的症状相似。 三、其它类型的白血病: 如慢淋之淋巴结肿大,与古代文献之“瘿”、“瘤”、“痰核”相似,“绿色瘤”与祖国医学之“恶核”相似。

出血证候是白血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血证的产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较密切。“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气,气伤则血无以存。”而其动火、损气之源,可由外感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素体不足或病后体弱,致使脏腑失调,阴阳偏亢,气血逆乱,络脉受伤而引起。上述原因也多见于病情急性发作时的诱因。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的观察,与现代医学观点吻合。 分型与治法 我院根据57例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分析,计分为六个类型,作为临床指导。 一、阴虚型: 持久发热、消瘦乏力、盗汗、口干、头痛、头昏、耳鸣、出血症状(包括鼻衄、齿衄、紫癜、视网膜出血,下同)、遗精、关节痛、咽喉炎、口腔齿龈发炎、厌食、肝脾轻度种大、舌红绛、剥苔或舌焦、脉数虚大。正虚邪实,伤及营阴,骨髓受损,内热伤津,热伤血脉,迫血妄行,治以养阴、溥热、止血。 二、阳虚型: 浮肿、便溏、头昏、乏力、自汗、肢末欠温、发麻、面白光不华、唇白、爪甲不荣、舌胖、出血症状、脉软弱无力、舌白而润、薄白苔、白细胞降低。正气本虚,毒邪侵袭,营卫失和,脾肺亏损,肾阳虚竭,治宜甘温益火,补阳配阴,“参仙八味饮”补肾益脾,补阳而不伤阴,对改善红细胞有一定疗效。 三、阴阳两虚型: 面白光或苍黑、爪甲不荣、乏力、多汗、出血症状、发热、骨节酸痛、遗精、形寒或潮热、便溏或便艰、面浮、跗肿、脉细数或沉微无力、活淡苔薄、舌尖起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