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液流变学原理及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原理及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原理及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原理及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原理及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包括的主要内容

血液流变学包括:宏观血液流变学和微观血液流变学。也将其称之为:细胞流变学。

宏观血液流变学指:血液粘度、血浆粘度、血沉、血液及管壁应力分布等。

微观血液流变学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及血小板粘附

性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微观血液流变学又进一步深入到分子水平的研究, 包括研究血浆蛋白成份对血浆粘度的影响, 介质对细胞膜的影响、受体作用等。故也将其称之为:分子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范围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范围颇为广泛,它包括了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有形成份、血管变形性、血管弹性和微循环等内容。

●红细胞压积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压积是一项传统的临床检验指标,在血液流变学研究中红细胞压积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对血液流变诸多特性的影响,包括对血液粘度的影响,对血液流动性质的影响,对血液沉降率的影响等等。

临床上红细胞压积增高的疾病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充血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烧伤、脱水等。

临床上红细胞压积降低的疾病有:

恶性肿瘤、贫血、白血病、尿毒症、肝硬化腹水、失血性疾病等。

除此之外,红细胞压积的变化还对脑血流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预防老年人脑梗塞的措施中,维持适度的红细胞数量是十分重要的。

经临床上对老年人脑梗塞病例的分析后得到的初步结论认为:

78岁以下老年人红细胞压积应维持在:41% ∽ 45%

78岁以上老年人红细胞压积应维持在:36% ∽ 40%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

1、高血粘滞综合症:临床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升高、血浆粘度升高、全血粘度升高、红

细胞刚性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升高、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栓形成

的趋势增加。由于这些因素异常改变,使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微

循环系统发生障碍,导致组织和细胞缺血、缺氧。

临床可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

脏病、烧伤、创伤、中风、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

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高脂血症、巨球蛋白症、肿瘤等。

2、低血粘滞综合症:临床表现为血液粘滞性低于正常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压

积降低,多见于出血、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

性白血病等。

●如何分析血液粘度的改变

临床的血液粘度报告,大部分会出现三个值,即:

高切粘度值(150S-1):相当于血液在大动脉中的流动速度。

中切粘度值(60S-1):相当于血液在中动脉中的流动速度。

低切粘度值(10S-1):相当于血液在微动脉中的流动速度。

高切粘度值:主要受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红细胞压积升高、红胞细

变形性的降低,会使高切粘度值升高。导致微循环障碍,红细胞寿命

缩短。

低切粘度值:主要受红细胞聚集性的影响,在低切变率下的红胞细会形成缗钱的聚

集体,这种网状的聚集性在随血液流动时,使其内摩擦力增大,因而

导致血液粘度的升高。通常情况下,低切粘度的升高与红细胞的聚集

程度呈正向关系。

这种在不同切速下对血液粘度影响的差异,正是血液流变学在反映血液流动过程中不断变化着的规律的具体体现。

由于红细胞压积是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红细胞压积升高,全血粘度升高,为了更准确的反映全血粘度值,从而引进了全血还原粘度值的概念(反映了单位红细胞压积的全血粘度值)即:去除了红细胞压积对全血粘度的影响,而反映红细胞质的改变。

(Ⅰ)全血粘度升高,全血还原粘度升高

初步断定:血液粘度增高,且与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有关

(Ⅱ)全血粘度升高,全血还原粘度正常

初步断定:血液粘度增高,而引起血粘度升高,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无

异常。

(Ⅲ)全血粘度正常,全血还原粘度升高

初步断定:红细胞压积低,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有异常。

(Ⅳ)全血粘度正常,全血还原粘度正常

初步断定:血液粘度正常。

(Ⅴ)高切粘度升高,同时伴有红细胞变形性或红细胞刚性的异常

初步断定:患者血液粘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变形性的降低而引起的。

(Ⅵ)低切粘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升高、血沉升高或红细胞电泳时间的减慢初步断定:患者血液粘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的减少,导

致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而引起的。

(Ⅶ)高、中、低切粘度均升高、红细胞压积增高

初步断定:患者血液粘度的升高,是由于红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引起的。

(Ⅷ)高、中、低切粘度均升高、血浆粘度的升高,纤维蛋白原增高

初步断定:患者血液粘度的升高,是由于血浆粘度的升高而引起的。

●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的临床意义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处于静止状态的血液中,由于自身的重力而自然沉降的能力。

故也称之为红细胞沉降率(mm/h)。由于红细胞沉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测定方法最好能是动态的,这样可以比较完整的了解到红细胞在沉降过程的各个阶段沉降速度的变化。

血沉方程K值:是用一个方程的形式来表达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的关系。首先可以通过该获得更附合实际的血沉,也可以通过该值对红细胞的聚集程度进行估算,血沉方程K值升高,表明了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和血沉的增快。

我们还可以通过血沉、血沉方程K值的对应关系分析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性三者之间的关联。

(Ⅰ). 血沉正常、血沉方程K值正常

表明:血沉和红细胞聚集性均正常。

(Ⅱ). 血沉正常、血沉方程K值增高

表明:红细胞压积增高,较高的红细胞压积使血沉表现上处于正常范围,

而实际上是血沉增高,红细胞聚集性也增高。

(Ⅲ). 血沉增高、血沉方程K值正常

表明:红细胞压积降低,较低的红细胞压积使血沉表现上增高,而实际

上血沉和红细胞聚集性均为正常。

(Ⅳ). 血沉增高、血沉方程K值增高

表明:血沉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血沉的增高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两种:即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的增高多见于:妇女经期、妊娠期、婴幼儿、6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

病理性的增高多见于:活动性结核病、重度贫血、风湿病活动期、白血病、肿

瘤、肾炎、全身和局限性的感染、甲亢、红斑狼疮、组

织损伤和坏死等。

血沉与血液中的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红细胞聚集性的临床意义

当红细胞膜发生病变或血浆中的成份影响到红细胞膜时,会使红细胞膜的带电特性受到破坏,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量减少,则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加,使红细胞聚集体解聚所需要的切应力也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时红细胞聚集性有特殊的改变。

●红细胞变形性的临床意义

当红细胞膜发生病变时,会使红细胞膜的成份发生改变,血液的生理环境发生改变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会直接影响微循环的血液流动,使高切变率下的血液粘度的寿命缩短。

一项研究发现,红细胞变形性可以反映冠壮动脉的狭窄程度,冠壮动脉狭窄的患者,红细胞变形指数会明显下降,冠壮动脉阻塞的支数越多,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越差。

心肌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最差。研究同时还发现,患者的血液中调节红细胞变形性和与氧的亲和力的2,3-二磷酸甘油酸的含量,也会随着冠壮动脉阻塞支数的增多而下降。

临床上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多见于:血液病、糖尿病和肾病患者。

以上的见解仅供参考,欲了解更详细的内容,请查阅相关资料。

血液论文血液流变学论文

血液论文血液流变学论文 银杏达莫对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达莫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糖尿病肾病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 d; 对照组44例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 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0 .01) , 治疗后血Cr和BUN尿UEAR和FDP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0 .0l)。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改善糖尿病肾病(DN)患者高凝、高脂状态, 有助于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银杏达莫注射液; 抗凝;降血脂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糖尿病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1]。降低血糖、控制血压、调整血脂、抗凝血等治疗可以延缓DN的发展。本文旨在观察银杏达莫治疗DN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我们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2 型糖尿病患者98例,DN的诊断按照Mogensen[2] 诊断标准临床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定量>300mg/24h,男65例,女33例,平均年龄(67.5土8.7 )岁,平均糖尿病病程( 10.9±4.8 )年。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导致的肾脏病变;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精神病等不合作者;有严重的心、脑、肝并发症;排除引起尿蛋白升高的原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症,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 1.2方法:研究病例均要求血压≤140 /190 mmHg,空腹血糖 ≤7mmol/L,餐后2h血糖≤ 10 mmol/L,并稳定1周。随机分组,治疗组54例,给予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 d;每日1次,疗程为14 d,口服替米沙坦40~80 mg,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44例,降压、降脂、降糖治疗同治疗组。 1.3 观测指标①肾功能测定:检测血肌酐( c r )和血尿素氮(BUN)。②尿液测定: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尿微量蛋白尿(UAER)测定。③血液流变学测定:检测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3项检查每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检测1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与临床意义

宏观血液流变学常用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血液粘度的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它的重要性在伯肃叶(poiseuille )定律中已经体现出来。血液粘度测量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量,但是,单单地测量血液粘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以围绕血液粘度测量为中心,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逐年增多,血液流变学最初只给 5 个参数,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后发展增加了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电泳时间与电泳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后来又增加了卡松粘度与卡松屈服应力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等。 指标虽多,但总是围绕着红细胞的聚集性与变形性的(血液粘度)。随着检测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还会不断增加反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凝血,血液触变性,血液粘弹性,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血液粘滞性异常都是根据上述参数检测结果来判断的,所以,我们测量这么多指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多方面来寻找血液粘度增高的原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血液粘度增高,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有些指标,如血脂等,虽不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它的含量与血液粘度密切相关,因此亦将其列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来进行讨论。 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血液流变学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其相应流变性的数值表达。血液具有诸如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与粘附性等等各种流变性质,因而相应地形成了表达这些流变性质的指标体系。从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报告单上看,临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归纳如下: ·实测指标:·计算指标: 1 .全血粘度 1 .全血还原粘度 ①全血高切粘度①全血高切还原粘度 ②全血中切粘度②全血低切还原粘度 ③全血低切粘度 2 .血浆粘度 2 .血沉方程K 值 3 .红细胞压积3. 红细胞变形性-TK 值 4 .血沉 4 .红细胞刚性指数 5 .纤维蛋白原 5 .红细胞聚集指数 6 .红细胞电泳时间及电泳率6. 卡松屈服应力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 作者:左大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流动和变形的科学。 从研究角度上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1、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 2、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性。 3、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 从研究领域上分,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两方面。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点 (一)实验室检查方面 1、检测指标的建立,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要反映: (1)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两类。 (2)红细胞的聚集性和红细胞的变形性。 (3)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 (4)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血脂成分的检测。 2、实验室方法学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 (1)粘度计的设计要求和校正。 (2)质控品的研制以及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开展。 (3)其它检测指标方法学的标准化,例如血脂测定。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1、阐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血液流变学变化预测某些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血液流变学参数可做为某些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4、观察药物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评价药物的疗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三)已报道的血液流变学相关的疾病,见表1。 表1 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应用 (专题讲座) 魏继承 泸州医学院麻醉系、附一院麻醉科 血流动力学监测(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等方面的重要指标。通常分为以下两类:1 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指采用对机体没有机械损害的方法获得的各种心血管功能的参数,特点为使用方便、无创。2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指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探头到心腔或血管腔内,从而直接测定心血管功能参数的方法,特点为及时、准确。由于每一种参数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应单凭一项结果下结论,必须进行综合评估,应注意:1分析数值的连续性变化;2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断;3用多项指标数值综合评估某一功能状态。 一、动脉压的监测 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BP)是最基本的心血管监测项目。主要反映心排出量和外周血管总阻力(前负荷),并与血容量、血管壁弹性、血液粘滞度等因素有关,还间接的放映组织器官的灌注、心脏的氧供需平衡及微循环等。正常人的血压可因性别、年龄、体位、运动和精神状态等而不同。 (一)无创性测量法 1)手动测压法:使用方便。 1、摆动显示法(oscillatory method):收缩压大致为最大摆动点,舒张压在摆动不明显处。 2 、听诊法(auscultatory method):放气时首次听到响亮的柯氏音(Korotkoff sound)时的压力为收缩压,音调变低时的压力为舒张压。 3、触诊法(palpate method):放气时脉搏出现时的压力为收缩压,水冲样脉搏转为正常脉搏时的压力为舒张压。 2 )自动间断测压法:(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NIBP):主要采用振荡原理(oscillometry)。可定时测定并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 (二)有创性测量法:经动脉穿刺置管后,通过电子换能器直接测定血压,能反映每一个心动周期的血压变化。 1 适应症:1危重病人、复杂的大手术;2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3需低温或控制性降压的手术;4严重低血压或休克病人的手术;5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样的病人;6需用血管活性药进行调控的病人;7呼吸心跳停止后复苏的病人。 2 途径:桡动脉:易于穿刺和管理,首选。穿刺前的Allen’s test:手部转红时间,正常<5~7s,如>7s为试验阳性,不宜选用该桡动脉。可选其它动脉如:尺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等 3 测定方法 1 器材与仪器:套管针,测压管道系统,冲洗用肝素液,以及压力监测仪。

最新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 一、选择题 A 型题 1. 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发育演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 胞体由大到小 B. 巨核细胞由小到大 C. 核染色质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 胞浆由少到多 E. 胞质内颗粒从无到有 2. 人体内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 A. 红系祖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粒系祖细胞 D. 巨核系祖细胞 E. T淋巴系祖细胞 3.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唯一器官是: A. 肝脏 B. 脾脏 C. 骨髓 D. 胸腺 E. 淋巴结 4. 关于造血祖细胞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 具有多项分化能力 B. CD34+ CD38- C. CD34+ Lin- D. 分化能力较局限 E.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5. 胚胎期造血下列错误的是 A. 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B. 肝脏造血是由卵黄囊血岛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肝脏而引起的 C 胚胎第五个月以后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D. 淋巴结不参与胚胎期造血 E. 胎肝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入脾,在此增殖、分化和发育 6. 参与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是 A. 干细胞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B. 干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C. 干细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 D. 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E. 干细胞因子和干扰素 7. 正常成人骨髓造血分布区域下列不符合的是 A. 胸骨 B. 肋骨 C. 下肢股骨远心端 D. 脊椎骨 E. 颅骨 X 型题 8. 关于红骨髓下列正确的是 A. 含大量发育的各阶段血细胞而呈现红色 B. 18岁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 C. 红骨髓约各占骨髓总量的50%左右 D. 红骨髓是脂肪化的骨髓 E. 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潜能 9. 血细胞分化是指 A. 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B. 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 C. 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 D. 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 E. 分化后的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10. 造血干细胞出现的表面标志是 A. Lin- B. CD38+ C. CD38- D. CD34- E. CD34+ 11.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 A. 对称分裂能力 B.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C. 定向分化能力 D. 多向分化能力 E. 有明显的形态特征 12. 造血微环境包括: A. 网状细胞 B. 造血细胞 C. 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 骨髓微血管系统 E. 造血岛 13. 胚胎期参与造血的器官有: A. 骨髓 B. 肝脏 C. 胸腺 D. 脾脏 E. 淋巴结 14 髓外造血可发生在下述哪些情况: A. 婴幼儿严重贫血 B. 急性再障 C. 骨髓硬化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5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浓、粘、聚、凝”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b)和血浆粘度(ηp)测定。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降低为最明显,(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它予示将要有出血性血管病的发生。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其他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增高。其中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升高,是造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液粘度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发作的警报信号。冠心病一般在临床上虽可无症状,但常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尤其是心肌梗塞也可能突然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脏停博而致猝死,有的甚至发生毫无先兆的猝死。据统计,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死亡率近40%,而且其中半数病例从症状确定到死亡不超过1小时。因此,如何能及早地检测出即将发生的冠心病及其发病程度,这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关系到冠心病防治的重要临床问题。近年来,有临床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异常,尤其是其中的低剪切率下的血液粘度增高可出现于冠心病的发病之前,而且又往往是出现在其他一些临床先兆症状之前的更早先兆。更为重要的是与血压、血脂和血管硬化等指标相比,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特点是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一点对于预测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发病前血液粘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4倍。血液粘度增高亦见于心绞痛患者,但不如急性心肌梗塞时明显。心肌梗塞时血液粘度不论是低剪切率下或高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在低剪切率下明显高于心绞痛者。故血液粘度的明显增高可作为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冠心病发病后在治疗过程中,血液粘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粘度降低,相反多提示病情缓解和愈后良好,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测定血液粘度,了解血液粘度有无降低,也就成为判断任一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检测还可用于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在长寿因素调查中,健康长寿者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而心血管疾病的长寿者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维持血液粘度在正常范围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抗衰老研究中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应作为评价疗效的一个指标。许多资料表明,患肿瘤时,血液粘度,特别是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 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 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检验本科用) 医学检验系《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组 2007-01-01 前言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理学、化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以及现代自动化仪器的方法,采用病人血液及骨髓标本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 实验课是以《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谭齐贤主编)与《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潘恩潭主编)为参考教材,面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安排共75学时,理论课35学时,实验课40学时。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学特征、临床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和临床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了解溶血、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实验方法。 实验教学内容安排表

[目的要求] 掌握红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 3.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红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正常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与早幼红细胞的形态鉴别; 3.中幼红细胞与晚幼红细胞的区别 [学时] 3 实验二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掌握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粒细胞系细胞; 3.巩固练习:继续辩认红系细胞,同时注意与粒细胞的区别要点; 4.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粒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要点。 [学时] 3 实验三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1.掌握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2.掌握单核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3.熟悉骨髓非造血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等)的形态特征。[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1.淋巴细胞系统与单核细胞系统中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的形态鉴别;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血管外肺水、胸血容量。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供大家参考。 1、主要监测指标 1.1直接测量所得指标 1.1.1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1 2.0~18.7kPa(90~140mmHg),舒压8.0~12.0kPa(60~90mmHg)。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当MAP低于75mmHg 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应略高于此。 1.1.2心率(HR)正常值:60~100次/min。反映心泵对代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次/min或>160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 1.1.3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压变化亦可影响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122 学分:6.5 理论课学时:58 实验课学时:64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促进了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不断前进。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检查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及血栓与止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等。因此,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通过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类造血细胞的生理、病理形态与各类常见血液病的临床基础及检验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重点讲授造血检验、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各类贫血、白血病、出凝血疾病等疾病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细胞形态的图示以启发式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标本、挂图、图谱等,并结合电化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胞绘图等手段,强化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实习,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PICCO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祖凌云 PiCCO ( 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是一种非常简便、安全、快速,且能明确血流动力学的一种检测方法。 一、 PiCCO 的主要测量参数 (一)热稀释参数(单次测量) 1. 心输出量 2.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3. 胸腔内血容积 4. 血管外肺水 5.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 (二)脉搏轮廓参数(连续测量) 1. 脉搏连续心输出量 2. 每搏量 3. 动脉压 4. 全身血管阻力 5. 每搏量变异 二、 PiCCO 技术的原理 PiCCO 技术由两种技术(经肺热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技术)组成,用于更有效地进行血流动力和容量治疗,使大多数病人可以不必使用肺动脉导管。 (一)经肺热稀释技术 经肺热稀释测量只需要在中心静脉内注射冷( <8 o C )或室温( <24 o C )生理盐水。

PPT7 图片显示的是中心静脉注射冰盐水后,动脉导管尖端热敏电阻测量的温度变化曲线。通过分析热稀释曲线,使用 Stewart-Hamilton 公式计算得出心输出量。 PPT8 图片上的五个圆形分别代表右心房舒张末容积、右心室舒张末容积、肺血管的容积。在中心肺血管容积外面有一部分容积代表血管外的肺水。随后的两节显示的是左心房的舒张末容积和左心室的舒张末容积。通过模拟图可以更好的理解, PiCCO 与常规热稀释导管测量心输出量的异同。可以看到 P i CCO 测量的心输出量涵盖右心房、右心室、肺循环以及左心房和左心室。常规漂浮导管测定的心输出量更注重左心室的心功能。 1.PiCCO 容量参数 通过对热稀释曲线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这些容量参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胸腔内血容积、血管外肺水。 ( 1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 )是心脏 4 个腔室内的血容量。 ( 2 )胸腔内血容积( ITBV ) 是心脏 4 个腔室的容积 + 肺血管内的血液容量。 ( 3 )血管外肺水 血管外肺水( EVLW )是肺内含有的水量。可以在床旁定量判断肺水肿的程度。 2. 容量的测量原理 ( 1 )温度平均传输时间( MTt ):从注射冰盐水至体内到温度下降 1/4 的时间,通常代表着约一半指示剂已经通过温度的敏感电极。 ( 2 )温度下降时间:代表着从敏感电极探测到温度下降 1/4 到 3/4 的时间。通常是温度下降曲线的指数。 幻灯 14 的模式图显示 Vall=V1+V2+V3+V4 。指示剂由注射点到检测点的平均传输时间 MTt 由两点间的总容积决定。下降时间 DSt 由其中最大的腔室决定,比其它腔至少大20% 是成立的,因此,最大腔室的容积可以用温度下降时间乘以流量来确定。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1、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第06章-血液流变学相关仪器网络版习题

第六章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 首页习题 习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 、 一、名词解释 1.血液流变分析仪 2.血浆比黏度 3.锥板式黏度计 4. PRP # 5. 红细胞沉降率 6.魏氏血沉测定法 7.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检测系统 8.血沉自动分析仪的数据处理系统 9.红细胞沉降曲线 * 二、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最佳答案)。 1.毛细管黏度计工作原理的依据是() A.牛顿的粘滞定律 { B.牛顿定律 C.血液黏度定律 D.牛顿流体遵循泊肃叶定律 E.非牛顿流体定律 2.下述哪项不是毛细管黏度计优点() A.测定牛顿流体黏度结果可靠 B.能直接检测在一定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C.速度快 D.操作简便 E.价格低廉 @ 3.毛细管黏度计最适测定的样本是()A.非牛顿流体 B.全血 C.脂血 D.血浆、血清 { E.蒸馏水 4.下述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的基本结构()A.样本传感器 B.储液池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 D.恒温控制系统 E.力矩测量系统 5.下列哪项不是旋转式黏度计优点() A. 价格低廉、操作简便 B. 定量地了解血液、血浆的流变特性 ` C. 直接检测某一剪切率下的血液黏度 D. 反映RBC与WBC的聚集性 E. 反映RBC与WBC的变形性 6.测定红细胞变形性的方法大致分为()A.六类 > B.五类 C.四类 D.三类 E.二类 7.有关旋转式黏度计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运用激光衍射技术 B.以牛顿粘滞定律为依据 C.适宜于血细胞变形性的测定

D.有筒-筒式黏度计和锥板式黏度计 E.适宜于全血黏度的测定 ) 8.关于毛细管黏度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血浆、血清黏度测定的参考方法 B.适用于牛顿流体样本的测定 C.毛细管轴心处流体剪切率为0,黏度最高 D.贴壁处的流体剪切率最高,黏度最低《 E.能直接检测某一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 9.下列哪项不是黏度计的评价内容() A重复性 B污染率 C准确度 $ D分辨率 E灵敏度与量程 10.对黏度计进行准确度评价时错误的选项是()A.用国家计量标准牛顿油 B.剪切率1~200/秒范围内测定 | C.测定5次以上取均值 D.剪切率1~5/秒范围内测定 E.实际测定值与真值的相对偏差<3% 11.下列不属旋转式黏度计维护的是() A.每次测试完毕后均应进行冲洗 ~ B.清洗剪血板 C.清除毛细管污染 D.清洗剪液锥 E.清除测试头严重污染物 12.旋转式黏度计基本结构有() ~ A.计算机控制系统 B.样本传感器 C.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 D.力矩测量系统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知识讲解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 题和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 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 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 小体 B.Cabot 环 C.Howell-Jolly 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D.中幼红细胞胞浆含量丰富,染色呈嗜多色性 E.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呈网状 答案:D 13.临床上骨髓增生程度,通常的表示方式为 A.粒细胞:成熟红细胞 B.有核细胞:全部血细胞 C.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D.粒细胞:有核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全部血细胞 答案:C 14.T 和B 淋巴细胞接触抗原后再繁殖的场所是 A.肝和淋巴结 B.脾和淋巴结 C.骨髓 D.淋巴结 E.胸腺 答案:B 15.CFU-GM 增加见于下列何种疾病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急性白血病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答案:E 16.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的造血活动始于 A.胚胎第12周 B.胚胎第10周 C.胚胎第8周 D.胚胎第6周 E.胚胎第3~4周 答案:E 17.红细胞破坏后,受何者吞噬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脾 E.肝 答案:A 18.红细胞起源于 A.原始红细胞 B.肝脏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巨噬细胞 E.早幼红细胞 答案:C 19.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巨幼细胞贫血 答案:E 20.一般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A.正常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色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答案:A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一、选择题 A 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 (D ) A 、 锚蛋白 B 、 收缩蛋白 C 、肌动蛋白 D 、 跨膜糖蛋白 E 肌球蛋白 2、影响DNA 合成的常见因素 ( E ) A 、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 缺乏

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 一、选择题 A 型题 1. 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发育演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 胞体由大到小 B. 巨核细胞由小到大 C. 核染色质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 胞浆由少到多 E. 胞质内颗粒从无到有 2. 人体内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 A. 红系祖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粒系祖细胞 D. 巨核系祖细胞 E. T 淋巴系祖细胞 3.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 唯一器官是: A. 肝脏 B. 脾脏 C. 骨髓 D. 胸腺 E. 淋巴结 4. 关于造血祖细胞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 具有多项分化能力 B. CD34+ CD38 C. CD34+ Lin D. 分化能力较局限 E.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5. 胚胎期造血下列错误的是 A. 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B. 肝脏造血是由卵黄囊血岛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肝脏 而引起的 C 胚胎第五个月以后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D. 淋巴结不参与胚胎期造血 E. 胎肝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入脾,在此增殖、分化和 发育 6. 参与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是 A. 干细胞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B. 干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C. 干细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 D. 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E. 干细胞因子和干扰素 7. 正常成人骨髓造血分布区域下列不符合的是 A. 胸骨 B. 肋骨 只供学习与交流 C. 下肢股骨远心端 D. 脊椎骨 E. 颅骨X 型题 8. 关于红骨髓下列正确的是 A. 含大量发育的各阶段血细胞而呈现红色 B. 18 岁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 C. 红骨髓约各占骨髓总量的50%左右 D. 红骨髓是脂肪化的骨髓 E. 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潜能 9. 血细胞分化是指 A. 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B. 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 C. 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 D. 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 E. 分化后的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10. 造血干细胞出现的表面标志是 A. Lin- B. CD38+ C. CD38 D. CD34- E. CD34+ 11.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 A. 对称分裂能力 B.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C. 定向分化能力 D. 多向分化能力 E. 有明显的形态特征 12. 造血微环境包括: A. 网状细胞 B. 造血细胞 C. 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 骨髓微血管系统 E. 造血岛 13. 胚胎期参与造血的器官有: A. 骨髓 B. 肝脏 C. 胸腺 D. 脾脏 E. 淋巴结 14 髓外造血可发生在下述哪些情况: A. 婴幼儿严重贫血 B. 急性再障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C. 骨髓硬化症 D. 严重感染 E. 血友病 二、名词解释 1. 造血祖细胞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综述) 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科王静 近些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日益提高,已越来越多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随着血流动力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发展应用,许多研究者对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出置疑。因此关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是临床上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 自上世纪70年代来,Swan和Ganz发明通过血流引导的气囊漂浮导管(balloon floatation catheter或Swan-Ganz catheter或PAC)后,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继中心静脉压(CVP)之后临床监测的一大新进展,是作为评估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是现代重症监护病房(ICU)中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许多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地应用于临床,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详尽的参数资料,它主要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的指标。通常可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目前临床常用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是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法(NICO)、胸腔阻抗法(ICG)及经食道彩色超声心动图(TEE)等。由于两类方法在测定原理上各有不同,临床应用适应症及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同,同时其准确性和重复性亦有差异。因此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综述如下。 1.无创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 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一般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心率,血压,EKG,SPO2以及颈静脉的充盈程度,可在ICU广泛应用各种危重病患者,不仅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充分检测出受测患者瞬间的情况,也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很好的指导临床抢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替代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目前较为全面的无创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有经胸电阻抗法(TEB)和CO2部分重吸收法监测(NICO)。①经胸电阻抗法(TEB)是利用心动周期中胸部电阻抗的变化来测定左心室收缩时间和计算心搏量。其基本原理是欧姆定律(电阻=电压/电流)。1966年Kubicek【1】采用直接式阻抗仪测定心阻抗变化,推导出著名的Kubicek公式。1981年Sramek【2】提出对Kubicek公式加以修正。修正后的公式中Vept是高频低安培通过胸部组织的容积,T为心室射血时间。Sramek将该数学模式储存于计算机内,研制成NCCOM1~3型(BOMed)。NCCOM操作简单:8枚电极分别置于颈部和胸部两侧,即可同步连续显示HR、CO等参数的变化。它不仅能反映每次心跳时上述各参数的变化,也能计算4、10秒的均值。TEB是无创连续的,操作简单、费用低并能动态观察CO的变化趋势【3,4】。但由于其抗干扰能力差,易受病人呼吸、手术操作及心律失常等的干扰,尤其是不能鉴别异常结果是由于病人的病情变化引起,还是由于机器本身的因素所致,其绝对值有时变化较大,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②CO2部分重吸收法监测(NICO)美国Novametrix公司研制的CO2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