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

(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2、难点

(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在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教师指导】阅读P36,分析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多媒体显示】通过投影列表,让学生对照完成表格。(带下划线的让学生填写)

【思路点拨】①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的是经过漫长时期缓慢进行的,有的却是在瞬间完成。②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③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过渡】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

【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师提问】地壳是怎样产生运动的?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多媒体显示】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教师指导】阅读课本第37页和38页的图2-10以及图2-11,2-12,2-13,思考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完成教材第37页活动题。

【多媒体显示】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教师讲解】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大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多媒体显示】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

【过渡】板块运动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即海陆变迁、造山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而我们常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教师提问】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就是褶皱(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它有地垒和地堑两种组合形态。

【教师指导】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

形式

形态

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对地貌

的影响

原因

上拱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一般成

岩层向上拱起

有时成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

被侵蚀成谷地

下弯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一般成

岩层向下弯曲

有时成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断层地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

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过渡】上面我们所学习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进行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出来,可有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却是在瞬间就完成了的,如火山、地震活动。

【板书】(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教师提问】什么是火山喷发、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

2、褶皱

3、断层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3)学会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学会以流水和风以及冰川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作用结果。

(4)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

1、重点

(1)以流水和风以及冰川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难点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除了内力作用的塑造,同时离不开外力作用的雕刻。

【板书】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教师指导】阅读教材第41页活动题,思考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比较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影响的异同。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显示】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过渡】外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呢?下面我们以陆地表面两种最常见、最普遍的外力——流水和风力为例看看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

【板书】(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流水侵蚀实验】泡沫塑料做成一个宽约10~20厘米的梯型水槽,槽两侧和底部用黄土做成沟谷。用一个塑料瓶子,盖子上打上几个小洞,将塑料瓶内的水通过小洞喷在黄土上,代表降雨,这些水汇集在水槽中,并流走。

【教师指导】观察并思考:

(1)在流水的冲刷下,黄土会发生什么现象?

(2)在水槽的出口处,会发生什么现象?

(3)喷水的水量加大,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总结】学生积极观察,讨论探究,总结规律。

【教师总结】由于河流的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侧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这种作用越强。这些冲刷下来的泥沙,到了水槽口,由于口变宽,流速减慢,便将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阔平坦的堆积物。

【教师提问】分别举例列出侵蚀、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多媒体显示】(投影珠江三角洲卫星图片、黄土高原、风蚀蘑菇、海蚀柱、角峰等景观图片)

【教师点拨】河流在山区、高原流过时,河流不断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河流在入海口或入湖处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慢,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在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形的形成如蘑菇石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过程相类似。在干燥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少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多媒体总结】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流水

作用

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

高谷深

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

拍云崖

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

沟万壑

大河中下游地区——基

底下沉、泥沙沉积——冲积平

原和三角洲风力风蚀蘑菇、雅丹地形(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干旱地区——含有大量

【过渡】我们人类生活在地表上,其活动深受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又深刻地改变了地表外貌,地貌面成为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人类文化印迹最明显的场所。

【板书】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第42页活动题。明确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两重性。

【多媒体显示】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的外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表形态。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评价的标准是看这种改变是否使自然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生存。例如不合理地开挖地表,使地表失去平衡,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这种对地表的改变就是不合理的。

【多媒体显示资料】人类社会主动地改变地表形态以发展生产的成功事例很多,最著名的有低地之国荷兰从公元13世纪开始的围海造田的壮举,数百年来他们共造了7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我国的先民很早就在治理河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传说时代的大禹治水开始,到先秦时期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等的三大水利工程。菲律宾人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就开始在山地营建种植水稻的梯田,巴纳韦地区的一处梯田总的垂直高差约1500米,所用的石料总体积超过埃及金字塔群的体积,成为人类纪元前的建筑奇观。

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中,负面影响深远的则是森林的破坏及与之相关的沙漠化(荒漠化)的扩大。人类诞生初期世界森林面积约90亿公顷,目前仅有28亿公顷。确认是人类活动导致大片森林毁坏的例子有西亚的两河流域(阿拉伯河流域)。美国对西部的开垦导致森林和草原破坏,之后产生环境灾难----“黑风暴”是近代史上的重要教训之一。

【教师讲述】从上述我们知道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否则的话,人类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自己熟悉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例子,分析其合理性。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在不断地进行,永不停息,时刻在改变地表形态。认识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板书设计】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成岩固结

沉积搬运侵蚀风化?????????

3、堆积地貌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干旱地区的沙丘

平原和三角洲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横断山地、山高谷深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2.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 一、单选题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 完成下面小题。 1.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B.海平面间歇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D.地壳持续性下沉 2.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海底淤泥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风力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风力搬运、沉积 下面的左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右图示意左图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下图回答下面各题。 3.关于左图中河流和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南半球,湖泊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B.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淡水湖C.位于南半球,湖泊是河流的水源补给地D.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内流湖4.右图中岩石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为 A.岩浆岩Ⅱ、岩浆岩Ⅰ、沉积岩ⅡB.岩浆岩Ⅰ、岩浆岩Ⅱ、沉积岩Ⅱ

C.沉积岩Ⅱ、岩浆岩Ⅱ、岩浆岩ⅠD.岩浆岩Ⅱ、沉积岩Ⅱ、岩浆岩Ⅰ 河床地貌指河床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各种地表形态,包括河型、河床侵独地貌和河床堆积地貌。下图示意顺直微弯型河床平面形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河流向为自西向东,河床平面形态中可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A.边滩的平面形状B.深槽和边滩的相对位置 C.深槽的垂直深度D.浅滩和深槽的相对位置 6.河床中的微地貌 A.深槽的深浅取决于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 B.边滩的形态取决于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C.浅滩面积的大小只受河流流速的影响 D.深槽、浅滩、边滩的位置由河流流向决定 珠峰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具有无限的魅力。中国登山队多次顺利登顶珠峰,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当登顶珠峰时,最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是 A.①B.② C.③D.④ 8.该地貌景观所受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沉积作用B.冰川侵蚀作用 C.海水的侵蚀作用D.风力的堆积作用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段河流阶地分布示意图。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word教案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

【推进】那么怎样判断向斜和背斜呢?图2-14 ,我们发现背斜顶部被侵蚀后,露出的岩层比较(老),越往两边,岩层越新,我们尝试用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向斜和背斜,请大家用纸巾岩层探究一下,看看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我们用这个规律来判断一下刚才看到的这座山(多媒体演示),刚 才提的“为什么背斜成谷,向斜反而成山?”可以解决了吧? 解决问题一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一一地形倒置 C2地质构造的类型一一断层 【承接导入】我们看到这个视频。观察岩层出现了什么情况?震动一断裂一错位。 为什么会产生断层?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如果地层比较脆弱,受力发生了断裂错位,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这种情 况叫做“断层”。 想一想,断层和褶皱的受力有何异同?(褶皱是水平受挤压力,断层则拉力和挤压力都 可以形成。) (2)断层 【合作探究】如果两侧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部分会形成?(块状山、高地)下降部 分会形成?(谷地、低地) (动画演示)地垒、地堑,实例。 (板书)断层

【解决问题1】为什么甲村打不到 地下水?村民们找到了地质专家一一我们班的同学们, 大家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帮甲村回答这个问题。拿到这个案例我们想要知道什么?(地 质剖面图)如果有含水层,那么水会在向斜集聚还是在背斜集聚?如果有含油层呢?原 因是什么?你能得出结论吗? 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 是不是背斜一定有石油?(不一定,前提是有含油层。 【学以致用1】 假设你是工程师,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 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呢?(提示: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加 以考虑)背斜一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学以致用2】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示方案中,最适宜建大坝的是 沟谷,有时出现泉水和湖泊,所以断层对寻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断层处还经常 有断层瀑布和构造湖泊出现。) 【小试牛刀】 读图回答 (1 )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图中所 的构造为 ,理由是 (2 )该地区的地形为 地堑 中间相对下沉 盆地、谷地 渭河谷地、东非大地堑 D 地质构造的应用 ③ 建设大坝要考虑地质构造,不能建在断层和地壳不稳定地 发生断裂,不宜建大坝;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地壳稳定,有利于建大坝。 【学以致用3】 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带。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断层线上岩石抗侵蚀强度如何?侵蚀后形成? (解释:断层地带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 ,形成原因是 ①③ ④ ② 示地质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 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3、 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清洁的水资源却很有限。教学重点:认识地球表面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教学难点: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又极其有限的矛盾性。教学准备:、充气地球仪、纸盒、一瓶水、泥土、量筒等教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活动一生命之盒1、观察:生命之盒里有什么?2、交流:看到的东西。*教师提示生命之盒里装着地球万物生活、生存离不开的四种物质。活动二看图说一说1、观察:四幅不同的图片。2、 思考:这是地球上的哪种自然景观?3、 讨论:在这些地方生活着哪些动物?生长着哪些植物?4、 朗读儿歌: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类、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就是我们的地球。*课前搜集准备各种地貌图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表面自然景物的多样性。活动三海洋>陆地1、观察:充气地球仪。2、思考: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3、游戏:看看右手

拇指在哪里?(教师抛给学生充气地球仪,接住地球仪时学生观察自己的右手拇指位于海洋还是陆地,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记录游戏过程。)4、观察:从游戏结果发现了什么? 5、讨论:这样的游戏结果是巧合,还是有原因的? 6、交流:地球表面海洋大于陆地。*教师出示地球仪辅助学生观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的是右手拇指所在的位置。活动四我们真的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吗?1、 观察:世界上水资源的图片和世界上缺水地区的图片。2、 讨论:地球上的水资源那么丰富,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国家缺水呢?3、 交流:缺水的原因。(主要原因:绝大部分的水在海里是咸水,我们使用的是淡水。)4、 小结: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水资源却是很有限的。5、 观看:云南干旱的视频。6、 设计:节水小标语。*教师出示装有一定量的不同大小的量筒帮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有限。课前收集云南干旱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1、 水、土、空气、阳光2、 海洋>陆地教学反思:上完课后,随即进行了评课活动,听了专家和组内有经验的老师给出的建议和要求后,收

第1章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一章地球环境 第一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一、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在5.1×108km2的地球表面积中,海洋面积3.61×108km2,约占71%,陆地面积1.49×108km2,约占29%。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为2.5∶1,海洋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至少在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故有的学者曾严肃地称地球为“水球”。 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主体的半球,海洋占90.5%而陆地面积极小,因而有水半球之称。从传统的南北两半球来看,陆地的2/3集中于北半球,占该半球面积的39.3%,其中只有20°—70°N间陆地面积(约6.02×107km2)略超过海洋面积(5.22×107km2)。在南半球,陆地只占总面积的19.1%。其中的30°—70°S,陆地只有7.30×106km2,而海洋面积达1.048×108km2。尤其是50°—60°S陆地只有2×105km2,而海洋面积达2.51×106km2,成为按纬度划分陆地面积最少的区域。 有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海陆分布的对蹠现象(antipodal)。如以四个古老大陆(加拿大、西伯利亚、南极和欧洲)做顶角作出一个四面体。则它们所对应的面分别为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实际上,地球大陆上任一点的对蹠点,95%以上可能是海洋。有些研究证明,海陆对蹠分布乃是随机性的表现。 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虽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分界,但实际上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合称亚欧大陆。所以也可以说全球共有六个大陆。亚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与南美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各以自己的海岸线为界。各大陆面积及其占全球陆地面积和全球面积的百分比如下: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襄樊五中地理组饶青莹 一、教材所对应的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 第1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2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 三、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如何体现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对于地表形态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宏观形态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编写了三节书,这三节书的内容要点及对应的课标要求列表如下: 从以上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三节书中,都包含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这一条要求。但在每一节书中对这条标准的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 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教材第二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2017版新教材)

2017教科版新教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画出地貌特征并分析交流地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课前准备: PPT课件、地行模型组件、各色彩泥、透明塑料板、网格纸、白纸、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各种各样的地貌风景图,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风景都位于哪里。老师做简单介绍:这些美丽的景色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结合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地貌的概括。 3.多媒体出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地球呈现出风度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初步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二、授新 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构成了地球上的气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固体,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液体。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经过了45.4亿年,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分组讨论 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地形地貌,请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 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指导学生进行地形地貌的归纳总结: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湖泊等。 三、地形模型 1.模型概念 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仿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单项选择题 (自编题)地质作用是指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据此完成1~2题: 1、划分地质作用为内力与外力的最主要依据是: A、能源的来源 B、影响的大小B、速度的快慢D、形成的多少 2、有关内、外力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内外力在地貌形成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B、杭嘉湖平原是流水沉积形成,不受地壳运动的影响 C、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内力作用把使地表趋于平坦 D、任何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亦称全球大地构造学说):该学说是法国科学家勒比逊于1968年提出的学说。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说法有() ①全球地壳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②各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③板块之间相对运动形成全球的宏观地形 ④板块运动是外力作用的重要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消亡边界常形成() A、裂谷 B、海洋 C、高大山脉和高原 D、盆地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四个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处为板块张裂的地区 B、B往往是海洋最深处 C、D板块的密度较小 D、D为大洋板块的一部分 6、运用此示意图可以解释下列那个地形区的形成: A、安弟斯山脉等海岸山脉 B、日本群岛等东亚岛弧 C、喜马拉雅山脉等年轻的高大山脉 D、东非大裂谷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据此完成7~9题:

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考点要求: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知识回顾: 1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 质 构 造 及 苴 丿、 对 地 貌 影 响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影响 实例 形态 岩层顺序 地形 成因 褶 皱 断 层 地垒 地堑 3.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3. 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 B ?内力作用所致 考题探究: 右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 1?3题 1. 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 .背斜 C 2. 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选址丁处 .向斜 D .断层 B .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D ?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C ?岩浆活动所致 D ?外力作用 从甲列丁岩魁从港馳斷

4.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 —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若在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于—地;若要开采地下水,则应在地。 ⑵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採地区地険构适胡面示竄as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 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 。 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 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__________ (多项选择)A.渭河谷地 B .长江三峡 C .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__ 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图中的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理由是 根据岩层露头的新老关系判断,图上的地质构造是,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石灰石砂岩花倒坯等窩维地扁界掩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块状 (2)绘图:在地垒一侧箭头向上画,地堑一侧箭头向下画。(3)AC (4)① 该处为向斜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2、地球的表面 设计理念: 本课是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材给出了一些典型的地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特点介绍认识到地球的不同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课中将地貌画出来,让学生经历地图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绘制地形图,将学生的绘图能力推进到更高的一个水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资料。 2、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 地貌特点;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教师简单介绍。 2、提问: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3、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只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4、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做出来呢? 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3、分组做地表模型。 4、讲述: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材料就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到各组去参观。 5、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地形图。 1、谈话:我想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地表模型描在这张透明胶片上,你们愿意吗? 2、讲解:这个透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现在,让我们在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 5、学生讨论、交流。 6、汇报,教师总结。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要完全照地面的大小画,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低如或是做成地球仪。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2、学生观察、指出。 五、看图说地表特征并用平面图记录。 1、谈话:地图和地球仪可以表现地形变化和地形特征,你们不但要学会看图、看地球仪,还要学会看地形照片,并用平面图把它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看地表航拍照片,提问:在这张照片上,地表有什么特征吗? 3、学生观看照片,发言交流。 4、讨论:怎样把这张照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画出平面地形图。 六、认识测绘技术的发展。 1、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2、出示几张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3、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4、教师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地表模型——画地形图 教后记: 主备人:周远辉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单元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剥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变质作用2.“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搬运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3.下列词语,从地质作用的观点看,正确的是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③D.①④⑤4.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B.太阳辐射能 C.地球表面的水能D.大气运动的风能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世界大陆分为六大板块B.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C.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D.全球海洋分为六大板块 6.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A.阿巴拉契亚山脉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 7.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8.下列板块中,几乎全在大洋上的是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9.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10.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B.孤岛C.海岭D.海岸山脉11.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岩浆活动D.火山喷发12.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褶皱、断层B.地壳运动、地震 C.高山、峡谷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 13.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A.地垒和地堑B.背斜和向斜C.地堑和背斜D.断层和节理14.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之一的庐山,其成因是 A.地堑成山B.向斜成山C.地垒成山D.背斜成山15.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新疆的风蚀城堡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 的力量》word教案 一、重点和考点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明白得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要紧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刻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进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状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状的观点。 6、明白得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阻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把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二)考试说明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要紧是。它要紧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要紧是。它对地表形状的塑造要紧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阻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势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岩石能够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那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现在,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 A.多1个 B.多2个 C.少1个 D.少2个 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 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沙漠 B.沼泽 C.海洋 D.苔原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 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 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一、课标细化 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二、教法、教具 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湘教版新版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湘教版(2019新版)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0·辽宁抚顺一中期末)图1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1.按河谷发育程度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阶段④所示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岩浆喷出 D.流水沉积 (2019·山西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图2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23.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堆积 D.海浪侵蚀 4.有关该河流地貌发育的说法,可信的是() A.因堆积作用强,南岸阶地地势高 B.平水期流量稳定,对河岸冲刷强 C.洪水期过后,河漫滩因淤积增高 D.河水向东流,造成北岸侵蚀后退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读图3“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5-6题。 图3 5.图中灾害类型是()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6.该类型灾害()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2020·江西南昌二中高一月考)沙漠中竖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图4为塔岩荒漠景观,据此完成7—9题。 图4 7.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8.该地形成塔岩和荒漠的条件是()

①气候湿润②气候干早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④植被茂密⑤多大风天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9.上述地貌最可能分布于() A.湖南、江西 B.云南、贵州 C.内蒙古、新疆 D.河南、山东 (2020·湖北沙市中学高一期末)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种典型地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5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图”,完成10-11题。 图5 10.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1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2020·山东临沂重点中学高一联考)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6,完成12-13题。 图6 12.“蓝窗”景观属于()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蚀地貌 D.山岳地貌 13.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某种地形景观图(如图7),完成14-15题。 图7 14.形成该种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地壳运动 15.该种地形在我国哪个地区分布最为普遍()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2020·河北安平中学高二月考)读黄准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如图8),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8 (1)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考点要求: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知识回顾: 1、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影响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影响实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 褶 皱 断 层 地垒 地堑 3.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考题探究: 右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2.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3.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

4.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若在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于__地;若要开采地下水,则应在__地。 ⑵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5.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处的地形属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6.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图中的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理由是 根据岩层露头的新老关系判断,图上的地质构造是,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电子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2013年沈阳四校联考)右图表示岩石圈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是() A.①B.②C.④D.⑤ 2.能反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成因的序号是() A.① B.②C.④ D.⑥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甲地与丙地分别形成()

A.海沟和岛弧 B.海沟和褶皱山 C.海岭与岛弧 D.海岭与褶皱山4.甲、乙、丙、丁四地形成最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的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2013年百校联盟模拟)读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③表示石灰岩,完成6~7题。 6.下列有关图中岩石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属于沉积岩 B.③属于变质岩C.④属于变质岩 D.⑤属于沉积岩7.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⑤ D.③⑤①②④(2013年潍坊三县市期中联考)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8~9

8.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9.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该地岩层应为()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最新(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地球教案

地球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地球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表现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幼儿保护地球环境的情感,在掌握有关地球表面的知识上,尝试用添画的方式表现地球的面貌,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地球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表现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幼儿保护地球环境的情感。 2、在掌握有关地球表面的知识上,尝试用添画的方式表现地球的面貌。 3、合理地运用鲜明的对比色彩进行渲染,注意颜色搭配协调、饱满。 4、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5、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地球表面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用添画的方式表现地球的面貌。 难点:合理运用鲜明的对比色彩,颜色搭配协调、饱满。 活动准备:

教学欣赏VCD《地球是我家》、《幼儿欣赏册》、彩色卡纸、油画棒、黑色水彩笔、教师范画《我们的地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引导幼儿提问:我们住在那个星球上呀?(地球) 2、感受地球的形状和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 播放教学欣赏VCD《地球是我家》引导幼儿欣赏在太空中的和鸟瞰下的地球,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美丽的生物以及人类现代生活的环境等。(提问:地球上都有些什么?不同地方有什么特点?) 3、启发幼儿发现地球的颜色与不同地域的关系。 4、引导幼儿欣赏教学欣赏VCD中的作品《韦雷德里克斯的牧场》感受作品中不规则的分割线和丰富的色彩。(提问: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画面中的线条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画家要用这些颜色?这些色块代表着什么?丰富的色彩给你怎样的感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范画《我们的地球》,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感受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方式,引导幼儿说说小画家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提问:画中用了

2.2地球的表面形态教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两课时)三维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 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 生 师很好。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 板 第二节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推进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 媒体显示: 生 师 板书: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主备人李红英 审核人高文玲

师 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 生 师同学们填得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 师对。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 板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师 大家看到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地壳的运动引导了地表形态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其运动的呢?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 板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投影: 大家看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 生 师 生1. 2. 师同学们的速记效果不错,说明找到了规律。另外,从图中还可看到符号“→︱←”“←︱→”,这是板块的运动方向,说明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