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till中药治疗

still中药治疗

still中药治疗
still中药治疗

?研究生论坛?

中医辨证治疗成人Still病的思路与方法

杨同广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级博士(510405)

摘 要:中医辨证治疗成人Still病根据发病形式和主要临床表现,急性期发热为主多从温病、六经论治;以关节痛为主从痹证论治;缓解期发热正气未虚,邪实为主

从伏邪、湿温论治;正气亏虚从内伤发热论治;并提出相应的治法、常用方剂和

中药。

成人Still病(adu lt on set still’s disease, AO SD)是病因未明的以高峰热、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关节炎(痛),并伴有周围白细胞升高、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系统受累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成人Still病是风湿病的一种,因为本病首先以亚败血症的形式开始起病,故曾称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也有认为本病仅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类型。直至1973年正式命名为成人Still病。古代祖国医学文献中无“成人Still病”的病名,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逐渐增多,辨证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1 从温病论治 根据成人Still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从温病论治,主要依据是:(1)起病急,初起即热象偏盛,发热为其主症;(2)病初常有恶风、身热、咽痛等外感表症,与外邪感染有关;(3)发热同时伴有斑疹出现;(4)后期极易化燥伤阴;(5)在病程中,辨证上有卫、气、营3个阶段的改变。但由于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及传染性,发热时间长,病情反复,预后良好等又不同于一般的四时温病。成人Still病多是由于机体素盛,内蕴伏热,复感温热病邪而发病;病初温邪上受犯肺,继之温邪化火,传入气分,气分炽热波及营分,营热外窜伤及肌表血脉及经络关节,整个病程徘徊于卫、营之间,尤其在气、营之间,鲜有深入血分者。因此按卫气营血论治1,多从风热犯卫、气营两燔论治。若湿邪偏盛,缠绵发作,则按湿温或邪伏膜原论治。

1.1 风热犯卫证 多见于成人still病初期,症见发热或伴恶寒、汗出,头痛,全身酸痛,咽痛,瘰疬肿痛,口干微渴,关节肿痛,胸前颈背皮肤热起而红,热退而消,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本证为外感风热病邪,攻注骨节,痹阻经络。病在肺卫,为实证;发热、咽痛、关节肿痛及胸前颈背皮肤热起而红、热退而消为辨证要点。治疗以清热解表,宣卫透邪为法,方选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为芦根30g,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玄参各15g,竹叶、荆芥、薄荷、生甘草各6g,牛蒡子、桔梗、银花、防风、防己各10g,秦艽15g等。

1.2 气营两燔证 多见于成人still病极期,症见高热持续不退,汗多口渴,烦躁不安,关节剧痛,红色皮疹,舌红苔黄或舌红绛少苔,脉滑数或洪数。本证为热毒炽盛,气营两燔,病在气营,为实证;高热、神昏及皮肤红斑红疹及瘀点改变为辨证要点。治疗以清气凉营,泄火解毒为法,方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等化裁治疗;常用药物为生石膏30~60g,麦冬、丹参、玄参、知母、生地各15g,丹皮、赤芍、竹叶、黄连各10g,水牛角粉30g,银花、连翘各12g等。

1.3 湿温 初起时表现为恶寒,随即发热并作或但热不寒,口渴欲饮水或不欲饮,汗出不畅,多数患者有胸闷脘痞,符合湿温初起表现。且有湿邪为患的特点:病程较长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及斑疹隐现长期不除,关节肿痛不利,甚至活动受限。此类病人从湿温论治2,症见日晡潮热,四肢沉重酸胀,关节灼痛,浮肿或关节积液,以下肢为重,全身困乏无力,咽干口苦,瘰疬不消,纳呆恶心,尿黄赤,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化湿,芳香解表为法,方选三仁汤加减;常用药物为杏仁、白蔻仁、黄芩、半夏各10g,薏苡仁30g,厚朴、豆卷、扁豆各12g,滑石18g,白通草、竹叶、香薷、黄连各6g等。

1.4 邪伏膜原 多见于发热反复发作者,症见间歇性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甚者高热,热不为汗衰,肌肤可见少量皮疹隐现,头身酸痛、咽痛、口干微渴,胸闷呕恶,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或弦数。辨证既非卫分证,也未完全进入气分,而系邪入膜原3。治疗以清泄湿热,透邪外出为法,方选

柴胡达原饮加减;常用药物为柴胡、木瓜、黄芩、青蒿各15g,半夏、草果、秦艽、防己、枳实各10g,槟榔、厚朴各12g等。

2 从六经辨治 有些成人Still病的发热中期热型表现为弛张热,体温波动可达3~4℃,每日发作2~4次,每日多个发热高峰,热前多伴恶寒,甚则寒颤,随即高热,高热又可于数小时内下降,类似少阳经症状4。治疗以和解少阳,清透热邪为法,方选小柴胡汤合清营汤加减;常用药物为柴胡、生地黄、玄参、麦冬、黄芩各15g,丹皮、半夏、知母、党参各10g,青蒿、银花、连翘各12g,石膏30~60g,甘草6g等。

3 从痹证论治 不少成人Still病以关节疼痛或关节破坏为主证,伴有发热,受累关节以腕关节最常见,小部分患者最终演变为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5,此种情况从痹症论治6-7:(1)热痹:症见关节灼痛,浮肿或关节积液,四肢沉重酸胀,发热,多数关节疼痛与发热同进退,关节活动不利,日轻夜重,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治疗以清热利湿,祛风通络为法,方选四妙散加味,常用药物为苍术、黄柏、黄芩各10g,薏苡仁30g,木瓜、川牛膝、茯苓、泽泻、忍冬藤、车前草各15g,羌活、独活、防己各12g,土茯苓30g等。(2)风寒湿痹:症见发热与关节疼痛并见,但关节无红肿,口不渴,大便清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或沉弦。为寒湿内盛之证,其发热乃为寒盛虚阳上亢所致,为真寒假热之证。治疗以除湿散寒,通络止痛为法,方选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或乌头汤加减;常用药物为桂枝、芍药、麻黄、苍术、防风、知母10g,制川乌、制草乌、干姜、甘草各6g,细辛3g,当归、防已各12g,白术10g等。

4 从内伤发热论治 本病部分病人由于病程较长,病情反复,长期服用药物,日久气阴暗耗,以致发热呈本虚标实之象,可从内伤发热论治,多见以下两种证型8-9:(1)阴虚内热:常见于成人Still病恢复期,多为长期服用类固醇引起柯兴氏综合征,症见午后低热不退,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夜间盗汗,舌嫩红或兼紫斑,脉细微数。治疗以养阴退热为法,方选增液汤合青蒿鳖甲汤,常用药物为生地黄、生龟板、生牡蛎、鳖甲、石膏各30g,青蒿、女贞子、玄参、麦冬各15g,丹皮、知母各12g,黄柏、杏仁各10g,滑石18g,甘草6g等。(2)阳虚发热:临床表现为发热,热势不甚,形寒肢冷,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肌肤甲错,自汗多梦,舌淡、苔薄,脉沉细。治疗以甘温益气为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为黄芪30~60g,当归、银花、连翘、党参、白术各12g,陈皮、升麻、炙甘草、柴胡各6g,仙灵脾15g等。

5 讨 论 中医药治疗成人Still病时间不长,取得不少进展。大多认为本病的初期性质以邪实为主,而邪实多是风、湿、热、瘀;后期可致本虚标实。基本病机是感受风湿热邪,或感受时疫毒邪暑湿,或湿热蕴结,致营卫不和,气营两伤,经络关节痹阻;病位或在表、在气、在营,也可在经络、关节、血脉,临床症候复杂。急性期,发热为主者多从温病、六经辨证论治;以关节痛为主者,则宜从痹证论治。缓解期发热,正气未虚,邪实为主,从伏邪、湿温论治;若正气亏虚,可从内伤发热论治。临床治疗切忌盲目地对号入座,而应辨证论治,随证立法选药,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华东,冯兴华,曹炜.成人斯蒂尔病的辨证论治.中国中医急症,2001;10(5):283~284

2 李勇,刘孟宇.“湿温”理论辨治变应性亚败血症探讨.河北中医药学报,1997;12(3)∶7~8

3 潘文奎.变应性亚败血症的中医诊治体会.中国医药学报,1990;5(1)∶46~49

4 张华东,赵冰.成人Still’s病发热的伤寒辨证.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5)∶430~431

5 Cu sh JJ,M edsger J rTA,Ch risty W C,et al.

A du lt on set Still’s disease,clin ical cou rse and ou tcom e.

A rth R heum,1987;30∶186~194

6 董济元.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验案2则.河南中医,2003;23(5)∶16

7 赵玉珍,侯树平.变应性亚败血症辨证论治规律初探.中医药信息,1995;12(2)∶26~27

8 郁觉初,巢因慈,吴成.变应性亚败血症的中西医治疗比较.中医杂志,1991;(12)∶33~35

9 田英,钟嘉熙.甘温除热法治验2则.新中医, 1999;31(10)∶53

(收稿2004209214;修回2004209224)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1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成人still病的护理(李凤)

成人still病的护理 参加人员: 报告人:时间:2015-6-23 摘要:目的是通过对成人still病的概念、治疗、护理方面的知识的学习整理,掌握疾病的基本特征,病程的发展过程,从而来指导临床工作,缓解病人的痛苦,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病人依从性,掌握自我护理方法,以减少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成人still病、治疗、护理 成人 Still 病 (Adult onset Still disease AOSD) 是一种病因未明,以高热、关节痛和/或关节炎、皮疹、肌痛、咽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且伴有周围血粒细胞升高,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征[1]。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靠排除法诊断,给诊断带来了问题,常常导致治疗延误。成人Still病主要症状:①弛张热,1 d内可有1~2次高峰,可伴有畏寒、寒颤、乏力等全身症状,热退后活动自如;②皮疹为一过性,高热时出现,热退后消失,常呈红斑样或橙红色斑丘疹,也可出现多形性等皮疹;成人Still病患者经常有皮肤划痕症;③关节炎或关节痛,表现为多关节或单关节炎,发热时重,热退后减轻或缓解;④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多为反应性增生或慢性非特异性炎症;⑤约l/3患者咽痛,浆膜炎(心包炎、胸膜炎);⑥并发症包括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心包填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动脉高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噬血细胞综合征1等。实验室检查:①白细胞计数增高,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核左移,轻中度贫血;②血细胞沉降率明

显增快;③高丙球蛋白血症,C反应蛋白增高,高铁蛋白血症;④血清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阴性;⑤血细菌培养阴性;⑥骨髓象常提示感染。[2] 1、治疗及预后 本病预后较好,但复发率较高。也有学者认为,预后取决于是否有严重的系统性表现或淀粉样变性。治疗方面,仍首选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 mg·kg/d,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总疗程<6个月。有研究报道,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可达76%一95%。病情长期控制不佳,糖皮质激素疗效不好,可选用甲氨蝶呤、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及雷公藤多苷等。为了增强疗效,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和不良反应,在病情基本控制后可加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雷公藤多苷等治疗。 2、护理 2.1确诊前的观察和护理 2.1.1发热 热型多为弛张热,一般于午后升高,可伴有咽痛、关节肿痛、皮疹、乏力、食欲减退等,退热后患者饮食、活动如常。根据本病的发热特征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高热时每4 h监测体温1次,遵医嘱口服尼美舒利片或消炎痛栓剂直肠给药;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 1 500~2 000 ml/d;每日评估患者口腔黏膜,保持口腔清洁,嘱患者晨起、睡前及餐后3 内用2.5%碳酸氢钠液漱口;指导患者勤洗手,便后、睡前清洗会阴,防止发生皮肤感染,出汗多及时更换衣被,避免着凉。【3】嘱患者卧床休息,退热后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以保证机体营养所需。 2.1. 2关节痛 关节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多发生于大关节,以膝关节最早和最易受累,

成人Still病(

成人Still病(AOSD)是一种少见的不明原因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以弛张热、一过性皮疹、关节炎和多器官受累为特点。1896年病理学家George.still首次描述本病。1973年正式命名为成人still病,国内长时间用变异性亚败血症命名,国际上已经很少使用,为便于国际交流,国内统一采用成人患者为成人斯蒂尔病。 诸多资料证明某些疾病的早期阶段,如肿瘤、感染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肌炎/多肌炎(PM/I)M)、干燥综合征(SS)等风湿性疾病。酷似AOSD样的特征。故需排除肿瘤、感染以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后才考虑其诊断。AOSD诊断基于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指标,需要排除感染、肿瘤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铁蛋白显著升高(>4000μg/L)有助于A0SD的诊断。Hamidou等则提出血清铁蛋白增高5倍以上伴糖化铁蛋白低于20%,对于AOSD诊断的特异性可达到92.9%,敏感性43.2%。对于AOsD的诊断先后共提出3种诊断标准如下。 1.Yamaguchi标准:主要标准:关节痛>2周;发热>39℃,间歇性,≥l周;典型皮疹;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O.80)。次要标准:咽痛;淋巴结和(或)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排除:感染、恶性肿瘤、其他风湿性疾病。 诊断:符合5条标准(至少2条主要标准)。 2.Cush标准:2分:每日发热>39℃;典型皮疹(一过性);白细胞>12×10,/L,红细胞沉降率>40mm/h ;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腕关节强直。1分:起病年龄<35岁;关节炎;前驱咽痛史;网状内皮系统受累或肝功能异常;浆膜炎;颈部强直或跗骨强直。可能AOsD:观察12周满足10分。确诊AOSD:观察6个月满10分。 3.Fautrel标准:主要标准:高峰热≥39℃;关节痛;一过性红斑;咽炎;多核白细胞分类≥0.80;糖化铁蛋白≤20%。次要标准:斑丘疹;白细胞≥lO×lO’/L。诊断:4条主要标准,或3条主要标准+2 条次要标准。 诊断要点:

AHA ASA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文版)

2 AHA/ASA Guideline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makes every effort to avoid any actual or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at may arise as a result of an outside relationship or a personal, pro -fessional, or business interest of a member of the writing panel. Specifically, all members of the writing group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and submit a Disclosure Questionnaire showing all such relationships that might be perceived as real or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is guideline was approved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ce Advisory and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n July 13, 2010. A copy of the guideline is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6489680.html,/presenter.jhtml?identifier3003999 by selecting either the “topic list” link or the “chronological list” link (No. KB-0102). To purchase additional reprints, call 843-216-2533 or e-mail kelle.ramsay@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6489680.html,.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quests that this document be cited as follows: Furie KL, Kasner SE, Adams RJ, Albers GW, Bush RL, Fagan SC, Halperin JL, Johnston SC, Katzan I, Kernan WN, Mitchell PH, Ovbiagele B, Palesch YY , Sacco RL, Schwamm LH, Wassertheil-Smoller S, Turan TN, Wentworth D;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 -ciation Stroke Council,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1;42:227–276. Expert peer review of AHA Scientific Statements is conducted at the AHA National Center. For more on AHA statements and guidelines development, visit http://www.ameri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6489680.html,/presenter.jhtml?identifier3023366. Permissions: Multiple copies, modification, alteration, enhancement, and/or distribution of this document are not permitted without the express permission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structions for obtaining permission are located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6489680.html,/presenter.jhtml?identifier4431. A link to the “Permission Request Form” ap -pear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page. ?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c. 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卒中预防指南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制定的指南 美国神经病学会认证本指南为神经科医生的教育工具 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和神经外科医师大会评阅本指南并认证其教育内容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Karen L. Furie, MD, MPH, FAHA, Chair; Scott E. Kasner, MD, MSCE, FAHA, Vice Chair; Robert J. Adams, MD, MS, FAHA; Gregory W. Albers, MD; Ruth L. Bush, MD, MPH; Susan C. Fagan, PharmD, FAHA; Jonathan L. Halperin, MD, FAHA; S. Claiborne Johnston, MD, PhD; Irene Katzan, MD, MS, FAHA; Walter N. Kernan, MD; Pamela H. Mitchell, PhD, CNRN, RN, FAAN, FAHA; Bruce Ovbiagele, MD, MS, FAHA; Yuko Y . Palesch, PhD; Ralph L. Sacco, MD, MS, FAHA, FAAN; Lee H. Schwamm, MD, FAHA; Sylvia Wassertheil-Smoller, MD, PhD, FAHA; Tanya N. Turan, MD, FAHA; Deidre Wentworth, MSN, RN;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uncil on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Research 摘要:这一更新的指南用于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幸存者,为他们提供有关预防缺血性卒中全面和及时的循证医学建议。循证医学建议包括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干预、对心源性栓塞的抗血栓治疗、对非心源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等。进一步预防卒中复发的建议在其他一些特殊情况下列出,包括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女性卒中(尤其是与妊娠和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相关的卒中)、脑出血后抗凝血剂的应用以及在其他高危人群中指南执行的特殊措施等。 关键词: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卒中预防 (Stroke. 2011;42:227-276. 杜万良 栾煜 王春育 陈盼 李姝雅 译 刘丽萍 高山 校)

成人Still病临床路径

成人Still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成人Still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成人Still病(AOSD)。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以下诊断指标中符合5项或以上(其中主要指标需2项或以上)者即可诊断成人Still病,但需排除所列疾病。 主要指标: 1、发热大于等于39度并持续一周以上; 2、关节痛持续二周以上; 3、典型皮疹; 4、白细胞增高大于等于15×109/L; 次要指标: 1、咽痛; 2、淋巴结和(或)脾大; 3、肝功能异常; 4、RF(-)和ANA(-); 排除:

1、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败血症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 2、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淋巴瘤、白血病) 3、其它风湿病(尤其是多发性动脉炎、有关节外征象 的风湿性血管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2、糖皮质激素。 3、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 4、生物制剂。 5、其他植物制剂:如雷公藤、青藤碱、白芍总苷。 6、其他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10-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成人Still病。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AOSD诊断标准。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

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肿瘤标志物、嗜酸粒细胞计数、免疫固定电泳、血清铁蛋白、病毒系列(巨细胞病毒、EB细胞病毒等)、肥达外斐试验、传染病综合抗体(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结核相关检查; (3)红细胞沉降率、CRP、免疫球蛋白、补体; (4)抗核抗体谱、自身抗体; (5)骨穿、咽试纸、血培养、降钙素原、真菌葡聚糖; (5)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心脏彩超、关节影像、肺部影像、全身骨扫描; (2)关节腔穿刺及关节液培养、甲功系列、淋巴结或皮疹活检。 (3)感染性、过敏性、肿瘤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相关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编辑本段] 内容简介 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呈上升和低龄化趋势,农村地区也日益突出。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国家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指南”从加强预防的角度出发,强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并涵盖了卒中单元、急诊诊断处理、急性期内外科治疗、并发症防治和早期康复等内容。编写过程始终以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为依据,并借鉴了国内外近期公布的脑血管病及相关疾病防治指南的内容。本书适用于二、三级医院的神经科医师、内科医师、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和预防保健工作者,同时对于脑血管病患者和关注自己健康的人们也具有指导意义。 [编辑本段] 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第三节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第一节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第二节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第二节脑梗死 第三节脑出血 第四节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五节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 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第一节颅内压增高 第二节肺炎及肺水肿 第三节血糖改变 第四节吞咽困难 第五节上消化道出血 第六节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第七节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第八节心脏损害 第九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十节水、电解质紊乱 第十一节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第十二节脑卒中继发癫痫 第十三节褥疮 第十四节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编辑本段]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目前,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 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 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 CT(高质量);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 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护理三级查房

护理三级查房 深圳景田医院护理三级查房按能级查房: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目的:帮助下级护士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患者 得到及时、有效、安全的高品质护理服务查房对象: 1、新收危重患者 2、住院期间发生病情变化或口头,书面通知病重,病危的患者 3、高危压疮患者院外带入?期以上压疮或院内发生压疮的患者 4、应用新业务、新技术的患者 5、疑难或护理效果不佳的患者 6、潜在安全意外事件(如跌倒、坠床、走失、自杀等)高危患者 7、治疗效果不理想,存在纠纷隐患的患者 8、特殊患者 频次: ,分管责任护士:查房至少2次/班 ,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2次/周 ,护士长:至少1次/周 地点: ,一般选择在患者床旁进行 ,涉及患者隐私及保护性医疗问题时不在患者床边讨论,可以选在办公室或示教室进行讨论。 查房前准备 : 物品准备:病历、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及专科特殊检查用品、电筒、皮尺、文书等 病人准备: 参照“查房对象” 护士准备

环境准备 查房程序: 1、听: *初级责任护士向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汇报 *患者病情 *阐述主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及实施效果 *护理难点、疑点及需协助解决的护理问题 2、查: *高级责任护士对初级责任护士汇报的病情进行补充 *对患者进行专科护理查体 *询问、核实初级责任护士的护理评估 *检查医嘱执行、护理措施落实情况 *点评护理病历书写质量 3、讲: *高级责任护士/护士长分析病情 *就病例护理的关键问题向初级责任护士提问 *对护理问题、措施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对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疑难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4、总结: *护士长(或专科护士)归纳、总结病例的护理特点 *结合病例评价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的临床护理思路 *纠正不适当的护理措施 *结合病例讲解国内外护理进展与前沿信息,重点提示病例的护理风险与质量要求 *向患者及家属征求意见和建议 5、记录: *记录人:查房者[护士长(或专科护士)/高级责任护士] *内容:查房时对该病例提出的护理措施、要点,客观记录在护理记 录中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2016-05-19 中华神经科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为了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相关专家的多次讨论,达成此共识。 脑小血管病定义 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1]。 脑小血管病病因 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①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⑤静脉胶原化疾病;⑥其他脑小血管病[2]。 值得注意的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3,4]。本文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其他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可参照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建议。 流行病学资料 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显著高于西方国家[5]。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在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褥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褥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 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 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 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成人still病

成人still病 作者:疾病FAQ 1. 什么是成人still 病? still 病是指系统性起病的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但相似的症状也可发生于成年人,后者称为成人still 病,即成人斯蒂尔病。该病病因不明,患者长期高热、咽痛、皮疹、关节痛/关节炎、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升高,严重者可伴有系统损害。 2. 幼年still 病与成人still 有什么区别及关系? 幼年still 病,现称为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多见男性,临床表现多为关节症状,用非甾体抗炎药多可控制病情;而成人still 病在女性的患病率稍高,有较多的并发症,治疗也更为复杂。 目前比较倾向的结论是成人still 病与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属于同一类疾病。 3. 为什么会得成人still 病? 目前成人still 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该病的发生与感染、遗传、免疫抑制有关。感染因素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病毒、风疹病毒、EB 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方面。 4. 成人still 病的患者有多少? 在日本,男性患者的发病率为0.22/10 万,女性患者的发病率为0.34/10 万。在法国,成人still 病的发病率为0.16/10 万,挪威人群的发病率为0.4/10 万。疾病的分布无种族差异、地域差异。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 5. 女性更容易患成人still 病吗? 成人still 病男女的患病率相似或者女性患病率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怀孕期及产后妇女的发病风险会有提高。 6. 成人still 病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年龄是成人still 病的主要的风险因素,该病有两个好发的年龄高峰:15-25 岁和36-46 岁。在遗传方面,家族中存在多个成人still 病的患者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所以目前不认为该病有需要注意的遗传风险。 7. 成人still 病有什么临床表现? (1)发热:是本病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 (2)咽痛: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3)皮疹:为本病的主要表现之一,见于85% 以上病人。 (4)关节痛: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关节疼痛,90% 以上的患者有关节炎。 (5)肌肉痛:多数患者发热的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肌肉酸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肌无力,实验室检查肌酶轻度增高。 (6)淋巴结肿大:浅表或者深部淋巴结肿大与发热有关。体温正常后肿大的淋巴结可缩小。部分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提示坏死性淋巴结炎。 (7)肝脏、脾脏肿大:约1/3 的患者有肝脏肿大,超过50% 患者有脾脏轻中度肿大。(8)其他症状:心脏损害、胸部疾病、肾脏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较少见的有中枢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眼炎等。 8. 成人still 病的发热有什么特点? 80% 以上的患者通常于傍晚时分体温骤然升高,伴或不伴寒战,体温达39℃以上,但未经退热处理次日清晨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一般发热每日发作一次,也可每日发作两次。两次发作之间体温可降至正常。发热常持续一周甚至更久的时间。发热时可出现皮疹、咽痛、关节痛加重,退烧后也会随之减轻。

成人Still病 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成人Still病诊疗指南

成人Still病+中华风湿病诊治指南-成人Still病诊疗指南 成人Still病成人Still病百科名片成人Still病 成人Still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长期间歇性发热、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关节炎或关节痛、咽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增高和肝功能受损等系统受累 的临床综合征,自Wissler(1943)首先报告后,Fanconi(1946)相继描述,因其临床酷似败血症或感染引志的变态反应,故称之为“变应性亚败血症”1995年以来的文献报告已有500例,未报告的病例更多,所以是较常见的疾病。该两命名早已相继为国际及国内所废用,统一称为成人Still病,或更确切地称为成人起病Still病(Adult onset Still's disease,AOSD)。目录基本概述症状病理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基本概述疾 病名称:成人Still病成人Still病其他名称:疾病编码:ICD-9:714.302 ICD-10:M06.191所属部位:全身,皮肤, 所属科室:急诊科,风湿免疫科,中医科疾病分类:风湿免疫性疾病有认为成人Still病是一种介于风湿热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间的变应性疾病,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全身型(Still病)极相似。也有认为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临床阶段或是其一种临床变异型。但经长期观察,大多患者不遗留关节强直、畸形等后遗症。[1]症状 1 发热:常呈弛张热,骤升骤降,1日内可有1~2次

高峰,可伴畏寒、寒颤、乏力等全身症状,热退后活动自如。 2 皮疹:为一过性,高热时出现,热退后消失,常呈红斑样或橙红色斑丘疹,也可出现多形性等皮疹。 3 关节炎或关节痛:表现为多关节或单关节炎,发热时重,热退后减轻或缓解。 4 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淋巴洁活检多为反应性增生或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5 其他:约1/3患者咽痛,浆膜炎(心包炎、胸膜炎)。 6 并发症:包括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心包填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等。[1]病理 1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肯定。根据从许多患者的齿槽中培养出溶血性链球菌,某些患者的发病与预防接种,花粉,尘埃或食物过敏有关,临床上多侵犯关节和浆膜组织,呈急性炎症上过程,具有全身受累的表现及免疫异常,抗生素无效而肾上皮质激素有效,故认为是一种感染性变态反应。感染在急性期起一定作用,变态反应则在整个病程中起作用。 2 皮损活组织检查显示真皮胶原纤维水肿,毛细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关节滑膜肥厚水肿、细胞增殖、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浅表淋巴结示非特异慢性炎症。[1]临床诊断 1 医技检查 1.1 白细胞计数增高,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核左移,轻中度贫血。 1.2 血沉明显增快。 1.3 高丙球蛋白血症,C反应蛋白增高。 1.4 血清抗核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 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我国脑血管病防治必备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简介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长春市,130021) 饶明俐 一、编写背景及原则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立(2002.7.7)。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组织多学科专家编写《中国脑血 管病防治指南》(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 3、编写原则:以循证医学结果为依据,借鉴国内外近期公布的脑血管病及相关疾病防治指南的内容; 以认真、科学、求实的态度,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并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而成。 二、内容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 目前,全国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 46%。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 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58%。 建议:(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居民预防脑卒中的意识,主动关心自己的血压;建议≥ 35岁者每年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至少每2—3个月测量1次),以调整服药剂量。 (2)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3)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社区,定期筛查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随诊。(4)对于早期或轻症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二、心脏病 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非辦膜病性房颤的患者每年发生脑 卒中的危险性为3%一5%<,大约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 建议:(1)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2)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 师治疗;(3)对非辦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 (INR).范围控制在2.0一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50一 30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4)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三、糖尿病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

成人still病

成人still病 1. 什么是成人still 病? still 病是指系统性起病的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但相似的症状也可发生于成年人,后者称为成人still 病,即成人斯蒂尔病。该病病因不明,患者长期高热、咽痛、皮疹、关节痛/关节炎、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升高,严重者可伴有系统损害。 2. 幼年still 病与成人still 有什么区别及关系? 幼年still 病,现称为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多见男性,临床表现多为关节症状,用非甾体抗炎药多可控制病情;而成人still 病在女性的患病率稍高,有较多的并发症,治疗也更为复杂。 目前比较倾向的结论是成人still 病与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属于同一类疾病。 3. 为什么会得成人still 病? 目前成人still 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该病的发生与感染、遗传、免疫抑制有关。感染因素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病毒、风疹病毒、EB 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方面。 4. 成人still 病的患者有多少? 在日本,男性患者的发病率为0.22/10 万,女性患者的发病率为0.34/10 万。在法国,成人still 病的发病率为0.16/10 万,挪威人群的发病率为0.4/10 万。疾病的分布无种族差异、地域差异。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 5. 女性更容易患成人still 病吗? 成人still 病男女的患病率相似或者女性患病率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怀孕期及产后妇女的发病风险会有提高。 6. 成人still 病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年龄是成人still 病的主要的风险因素,该病有两个好发的年龄高峰:15-25 岁和36-46 岁。在遗传方面,家族中存在多个成人still 病的患者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所以目前不认为该病有需要注意的遗传风险。 7. 成人still 病有什么临床表现? (1)发热:是本病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 (2)咽痛: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3)皮疹:为本病的主要表现之一,见于85% 以上病人。 (4)关节痛: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关节疼痛,90% 以上的患者有关节炎。 (5)肌肉痛:多数患者发热的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肌肉酸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肌无力,实验室检查肌酶轻度增高。 (6)淋巴结肿大:浅表或者深部淋巴结肿大与发热有关。体温正常后肿大的淋巴结可缩小。部分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提示坏死性淋巴结炎。 (7)肝脏、脾脏肿大:约1/3 的患者有肝脏肿大,超过50% 患者有脾脏轻中度肿大。(8)其他症状:心脏损害、胸部疾病、肾脏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较少见的有中枢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眼炎等。 8. 成人still 病的发热有什么特点? 80% 以上的患者通常于傍晚时分体温骤然升高,伴或不伴寒战,体温达39℃以上,但未经退热处理次日清晨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一般发热每日发作一次,也可每日发作两次。两次发作之间体温可降至正常。发热常持续一周甚至更久的时间。发热时可出现皮疹、咽痛、关节痛加重,退烧后也会随之减轻。 9. 成人still 病的咽痛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