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察自己的步骤

观察自己的步骤

观察自己的步骤
观察自己的步骤

唤醒——疗愈——游戏

一唤醒——观察自己的步骤

①当有生气、悲伤、郁闷、烦躁、嫉妒等不舒服的感受时——告诉自己:“哦!此刻我有负面情绪了,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内在,而不是放在那个引起你负面情绪的人事物上。

②观察肢体。

③试著去看见你在想什么——如果你能够倾听到那个“袋中喋喋不休的声音”,你就是在观察你的思想。这个时候请你带著觉知和爱去观照它——它只是一个思想,不代表你,不要去与它认同,不要批判它,只是看著它。

④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在一起——你此刻有什么情绪(生气、悲伤、郁闷、烦躁、、嫉妒)?感觉你的身体哪里紧绷?胃部是否有不舒服的感觉?心中央是否紧绷或抽痛?身体是否颤抖?这些都是情绪在你身上作用的结果。观察它、观照它、允许它的存在,全然地去经历它,不要抗拒。你会发现,你的全然接纳和全然经历,会让它更快消失,甚至转化为喜悦。

二疗愈——情绪疗愈(自我安抚)的步骤

①看到自己的不舒服:接受自己的不舒服与外在刺激(人、事、物)无关的这个事实,而试著去看见:这是你内在一个多年的旧伤被触动了。

②自我对话:告诉自己,这个不舒服没有对错,不需要你去抗拒或否认(充分体验不舒服的感受,把它当成一个正在撒泼的孩子)。

③慈悲地观照自己:觉察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紧绷或不舒服的感

觉,把呼吸轻柔而慈悲地带到那里,轻轻地安抚它。

④与不舒服的感觉和平共处:透过自我安抚,把那个不舒服的感受全部包容在自己的身体里,不去批判或压抑。这个时候,可以呼求不同的更高力量来帮助你——让这个最高力量把光带进来,拥抱著你不舒服的那个部位,像抱著一个受伤的脆弱小孩一样。

三游戏——生活中碰到不如意时,进行以下步骤

①深深地进入这个感受:不要逃避这个不舒服的感受,深深地进入它,完全地、单纯地感受这个不舒服的能量。(不要用逻辑思考的头脑来分析或判断)

②说出它的真相:当你觉得它的力道已经到达最高点的时候,告诉自己它的真相——它是你所创造的,是一个彩蛋,是你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眼前的这个情境只是幻相,为的是要帮助你玩这个生命游戏,好让你从中赎回力量。

③赎回你的力量:对自己说:“此刻我就要从这个情境当中赎回我的力量。”试著去感受,在这个不舒服感觉的核心,有一股平安宁静的能量——我感受到这个能量流经过我的身体,在我的内在逐渐扩大、扩大……

④再次提醒自己我是最高的力量:我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灵体,我是最高宇宙的一部分,我拥有最高的力量,这一切都在我的手中。进行这个步骤时,试著再把刚才让你不舒服的情境带进来,看看你是否可以处之泰然。如果还是不行,就要重复以上的步骤,让这个不舒服

的感受融入你的最高力量之中。

⑤对自己的创造表示赞赏和感谢。

记住,你愈是去抗拒你碰到的彩蛋,就愈增加彩蛋幻相的力道,那么它对你而言就愈加真实。在这里,你要是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它是你创造的幻相,是你自编自导自演的创作,那么它的真实性就会减弱,很快就崩溃瓦解了,而你也可以立即从中汲取你当初藏匿在里面的力量。

情绪管理——黄庭禅

用平等心来感受你黄庭的起伏震荡,不要附加任何想法或价值判断上去,也就是说,不要有分别、取舍。你不必喜欢它,也不必讨厌它。看清你的恐惧只不过是胸口气血的波动而已,跟它和平共处,不要抗拒,不要打压,不要转移,不要深呼吸,就是跟它好好在一起。它只是我们身体上自然的气机震荡,怎么来,怎么去。

①认识心情(当下有什么情绪——生气、悲伤、郁闷、烦躁、、嫉

妒、兴奋〕

②感觉心情的位置(能否在黄庭感受到?〕

③看清心情的组合(是痒、麻、松、紧,还是热?〕

④看清心头能量的真相本无意义(它只有物理意义和级数,没有好坏对错。如果卡在此,把外在让我们失去平等心的境遇看成是自己的创造或幻相)

⑤学习让心头的能量自由自在地流动(观自在)

回顾拥抱自己的阴影—阴影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相反面

①人在与外在的人事物互动时,如果产生了负面的感受或情绪,都认为是外在的那个人或情境所引发的。殊不知,那个不满与不快其实源自你的内心,不在外面。

②“当你觉得别人…高高在上?的时候,是因为你内在有一个…低低在下?的自我。当你有被别人轻视的需要时,才会被别人鄙视。”

③“一个自卑感重的人,自然会在生活中体会到许多别人不尊重他的感受。一个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温情的人,到处都会被人冷眼看待。” “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怎么样对待你。”

④“颐指气使、高高在上、自以为是、急躁武断”使自己有一种批判、指责心理,也使自己瞧不起自己,先伤自己,再殃及他人。把呼吸带到心口的正中央,接纳自己也有的“颐指气使、高高在上、自以为是、急躁武断”的阴影。

走出受害者牢笼

1、当你扮演别人的拯救者时,一定也扮演了迫害者的角色。所以,被你拯救的人最后都会怨声载道,让你的人际关系没有好下场。

2、如果你能与自己的负面感受安然共处——例如愿意接纳自己的无价值感或自己的脆弱无力(无价值感或脆弱感会让你有受伤、痛苦、恐惧、负罪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你想逃避它),不再通过逃避自己的无价值感或脆弱,而借由扮演拯救者(在心里放下父母、尊重他们

的灵魂和生命进程,不要再去讨好或是拯救他们)和迫害者的角色,来帮助自己不去面对受害者的痛苦——那么你就会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可以更有效地去应对外在你不喜欢的人事物,而不会被困在受害者牢笼之中了。

从报复心理解脱——用转念对付想法看到自己重要性的人,总是获得尊重和敬爱;如果你自己都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你如何在外面找得到?

1、受害者很容易采用的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手段——报复。报复是你潜意识的动力,在还没被你意识觉察到之前,这个动力是无比庞大,而且毫无理性。

2、整合潜意识的动力:就要宽恕你的父母,同时也要宽恕自己

3、是想法给自己带来了痛苦,而不是外在的人事物(外在已发生的人事物不会变,但是我们的想法变了,自己的感受也就变了)

4、从受害者的脆弱情结出发,去接纳,去整合,才是跳脱受害者牢笼的唯一出路,想要疗伤止痛、接触到核心真我,就要愿意放下防卫,进入自己的脆弱层。

亲密关系怎么解?——真心接纳自己的源头想要有好的亲密关系,你必须先宽恕自己的父母,因为你和父母的关系模式,会不可避免地在你的亲密关系之中重复,不可不慎。

受了母亲的影响,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想拯救对方,把对方看成受

害者,所以千方百计地想让对方快乐。最终自己乏力了,也陷入受害者牢笼之中,难怪会出问题!而内在的确也有母亲的软弱和不自信,只是被自己一直打压和否认”

平安喜悦在哪里——由内在解脱烦恼很多人以为只要他们能掌控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事实上,无论你如何控制外在的人、事、物,只要你内在的动荡和战争不消弭,你就无法获得永远的平安和喜悦。让我们烦恼不堪的罪魁祸首,不是外在的境遇或脑袋中的想法,也不是身体的感受,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情绪真正的主角——胸中潮起潮落的气血)。

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三章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第三章认知派学习理论 教育学院冯维 什么是认知?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包括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以及发展过程、人工智能等领域。 认知派强调认识过程中的结构和组织原则,认为认知者的主观经验在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强调认识事物时,内部发生的作用(S——0—R)及认知方式的个别差异。 认知学习理论的特点 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等。 共同点: 1、从学习过程看,把学习看成是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2、从学习结果看,主张学习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 3、从学习条件看,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学习的认知性条件,如过去经验、背景知识、心智活动水平等,注重学习过程中信息性的反馈等。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 1、学习实质在于组织一种完形即格式塔(gestalt),不是S—R的联结。 2、学习过程由顿悟(Insight)实现,故称“顿悟说”。 关于学习出现的原因,托尔曼与联结主义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他设计了著名的潜伏学习的实验。 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一)为什么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1、错误学生观在教师头脑中作祟 2 教师没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 3、教师的课程设计办法不尽完善 学生方面主要是学习动机、态度、情感方面的差异影响着学习结果。 (二)掌握学习原型 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 1、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题。 2、学习达成度=f(学习机会×学习持续力) (能倾×教学的质×教学理解力) (三)掌握学习的办法 1、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确定掌握目标。 2、为掌握设计学习单元; 3、单元课后测验,即形成性测验; 4、编制总结性测验。 (四)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有三大领域:认知(cognitive)目标、情感(affective)目标和动作技能(psychomotor)目标,每一领域的目标由低到高分成若干层次。 认知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六个等级: (1)知道(knowledge)(2)领会(comprehension)(3)运用(application)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认知学习的过程》归纳总结

第二节认知学习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将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探讨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并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可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学习过程涉及:刺激-> 感觉记忆-> 注意-> 知觉->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认知学习过程 一、早期加工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四、元认知 早期加工 一)感觉记忆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感觉记忆的性质 ★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是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暂,大约0.25-2s,大部分迅速消退。如果延迟回忆,成绩迅速下降。★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 ★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二)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的选择性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的转移 ?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的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心) 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引起的,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分散。 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避免分散注意、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加深理解、了解任务、自我提醒、和命令、智力与外部活动结合】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组织教学 ·吸引注意的策略 (三)知觉学习者对从感觉记忆中获得刺激信息附加意义的加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 知觉的特征:对象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适应性 一、选择性/对象性 二、整体性(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三、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五、适应性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斯特拉顿的研究 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与长时记忆无关的或者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在感觉记忆中很快就消失了。 短时记忆 又称工作记忆,是我们当前能意识到的记忆,包含正在思考和操作的信息(20s-1min),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自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 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组块(chunk)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得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练习题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学习的深度划分,数学学习可以分为()和();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划分,数学学习则可以分为()和()。 2、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通常应是以()为主,辅之以()学习。 3、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主要是通过()和()两种方式去构建的。 4、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二是()。 5、数学命题学习有()、()和()三种基本形式。 6、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两种方式。 二、判断题 7、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8、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9、互质数就是互为质数的数。() 10、数学问题就是数学练习题。() 三、单项选择题 11、质数与合数这两个概念从外延上看是( )。 A.并列关系 B.交叉关系 C.矛盾关系 D.对立关系 12、“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这种概念的表示法是() A.属差式定义 B.发生式定义 C.规定外延的方式 D.原始概念描述法 13、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创建者是( )。 A.布鲁纳 B.皮亚杰 C.加涅 D.奥苏伯尔 14、从两位数乘法法则到三位数乘法法则,是认知结构的( )过程。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适应 四、名词解释 15、数学学习 16、有意义学习 17、数学认知结构

18、同化和顺应 五、简答题 19、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20、什么是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概念形成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1、什么是数学概念同化?数学概念同化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2、影响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23、简述数学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24、简述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3、同化、顺应。 4、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5、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 6、试误、顿悟。 二、判断题 7、√8、√9、× 10、× 三、单项选择题 11、D 12、A 13、D 14、A 四、名词解释 15、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在数学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数学技能的掌握,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以数学语言、符号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形成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技能与能力的过程。 16、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记住所学数学知识的结论,而且能够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掌握它们与有关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并能融会贯通。 17、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着自己的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18、同化是指学生利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适当改造,然后将改造后的数学知识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绪论 1.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1.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心理学。 狭义:信息加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将人脑看作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研究信息的获得、存储、转化和运用的全过程。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 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 1.2认知心理学中的基本问题:信息如何得到处理举例子 1.2.1自下而上VS.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如,当看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定 字母的各个特征,然后将特征结合起来确定字母,字母结合起来再形成单词。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如,在看字母顺序颠倒的单词组成的文章时,我们仍然能够对 其作出相应的理解。 1.2.2系列加工VS. 平行加工 系列加工(serial processing):对输入信息一个一个地依次处理。人们通过辨认红色的,方形的,有五角星的,各个特征,最后得出结论是国旗。 平行加工(parallel processing):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1.2.3控制加工VS. 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需要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上课时认真听讲 自动化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的加工,且是不自觉的。边吃东西边看电视 3.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1 反应时记录法:记录从刺激呈现开始到有机体开始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3.1.1 减法法: 基本逻辑:复杂任务— 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最初:确定某个心理加工所需要的时间 目前:探测某种心理加工过程的存在。 3.1.2 加法法 基本逻辑:如果影响某一个加工过程的两种因素分别起作用(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种因素分别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如果两种因素相互影响(存在交 互作用),那么这两种因素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 RT(T1)+RT(T2)=RT(T1+T2) ?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3.1.3 开窗实验:可用来直接测量某一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3.1.4 眼动记录法:通过眼动仪记录人在进行某项任务时眼睛的位置、停留时间以及整 个过程中眼动的轨迹,推测在该任务下相关的心理过程。 第三章知觉与模式识别

第三章 运动活动的认知过程概要

第三章运动活动的认知过程 一、感觉和知觉 (一) 知识点: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1、是非判断题 (1)感觉是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2)知觉是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3)知觉的整体反映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 2、单项选择题 (1)人对刺激物整体属性的直接反映是 A感觉 B知觉 C直觉 D错觉 (2)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是 A感觉 B知觉 C直觉 D错觉 3、多项选择题 (1)感觉与知觉的共同特点有 A属于感性认识 B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C同时发生 D发生又先后次序 (2)感觉剥夺实验可以说明感觉与知觉 A是认知的基础 B是知识的来源 C不能剥夺 D剥夺会造成心理功能受损 (二)知识点:感觉的分类、知觉的分类 1、是非判断题 (1)感知觉都可以按分析器分类 (2)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2、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知觉的是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错觉 E机体觉 (2)下列属于感觉的是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错觉 E机体觉 3、多项选择题 (1)按物质存在的属性知觉可分为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错觉 (2)外部感觉分为 A视觉 B听觉 C味觉 D嗅觉 E肤觉 (3)内部感觉分为 A运动觉 B听觉 C平衡觉 D嗅觉 E机体觉 (三)知识点: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是非判断题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是反比关系 (2)感觉阈限度量的是感官刚刚感觉到的刺激量 (3)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形成反比关系 2、单项选择题 (1)表示绝对感受性可以用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相对感觉阈限(2)刚刚能够引起感官感觉的刺激量是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相对感觉阈限(3)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是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相对感觉阈限3、多项选择题 (1)感受性可以分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差别感受性(2)感觉阈限可以分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差别感受性 (四)知识点:感受性变化的基本规律 1、是非判断题 (1)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2)同时起作用的刺激可引起感官对另一种刺激的感受性的发生改变 2、单项选择题 (1)月明星稀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阈限 D感觉后像

(完整版)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 【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 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它表现为“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 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里学的领域-他涉及心理过程的全部范围

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裡學的領域 他涉及心理過程的全部範圍-----從感覺到知覺、圖像識別、注意、學習、記憶、概念的形成、 思維、表象、回憶、語言、情緒和發展過程,而且還貫穿於行為的各個領域。認知心裡學的定義 「認知」簡單說就是知識的獲得與使用 ◎知識在我們的記憶中式如何被儲存的 ◎儲存什麼記憶內容 梅爾(Mayer1981)將認知心裡學定義為:為瞭解人類行為,而對人類心智歷程及結構所做的科 學分析。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架構是訊息處理模式(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le ) 感官儲存 過濾 型態辨認 選擇 短期記憶 長期記憶 輸入 反應 「過濾」與「選擇」階段是關於「注意力」的 2 種理論 ◎型態辨識(Pattern recognition):指我們認出進入的訊息是什麼 認知心理學的歷史 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距今雖不過二、三十年,但其根源可以溯至古希臘哲學時代。◎柏拉圖(Plato)認為人類記憶的形成是由知覺對事物直接的翻版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知識的獲得應經由三個法則:相似、對比、相近。這三個結 構法則流傳至今未變 ◎洛克(John Locke)為首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知識來至學習或經驗 ◎笛卡兒(Descartes)和康德(Kant)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知識來至先天結構科學心理學的誕生與流變 ◎1879 馮德(Wilhelm Wundt):創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為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而 他使用的方法—內省法,備受後來研究者的批評。 ◎1920 華生(John Watson):行為主義(behaviorism)心理學派,強調外在可以觀察得到的 行為,完全摒棄內在的歷程與結構的探討。強烈反對結構學派。

第三章社会认知与行为

第三章社会认知与行为 ☆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了解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模式。 4、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认知的概念、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难点:归因理论及其运用 ☆ 教学内容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认识其他人,与他人打交道。研究对人的认知及其规律的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人们在认识他人时,对人所形成的初步印象。如你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或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相识不久的人,通过初步交往形成了印象,但对他的本质特征(如能力、性格)还缺乏了解,只有在今后的进一步交往中,随着接触增多,才能形成较深的印象。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现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选择性 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对同样的刺激,人们所作出的反应程度却不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对外界刺激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些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二)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是指刺激物对个体的意义越重大,那么认知反应就越显著。 (三)防御性 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自我防卫机能息息相关。当刺激物的出现破坏了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时,个体可能采取的自我防卫方式是避开刺激物或是消极反抗。 (四)认知的完形特性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即把认知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如果对刺激物了解的不完整时,倾向于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给认知对象添补细节,形成完整的印象。德国格式塔学派研究发现,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下述原则:

认知过程

第二章认知过程 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感觉分析器的组成部分 A.感受器B.神经传入通路 C.大脑皮层特定区域D.神经传出通路 2.关于感受性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感觉阈值越大,感受性越高 B.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 C.随岁年龄的增长,感受性先上升后下降 D.老年期痛觉阈值上升 3.以下哪种感觉属于慢适应 A.温度觉B.触压觉C.听觉D.嗅觉 4.关于感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感觉与刺激共存亡B.人的认知可以超越时空 C.是认知的初级阶段D.感觉是真,眼见为实 5.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的现象属于感受性的 A.适应B.对比C.联觉D.代偿 6.知觉是指 A.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B.对直接作用的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C.多种感觉的综合D.思维的结果 7.关于想象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B.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征C.可以超越时空D.主要以概念形式的语言信息为中介8.运动知觉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感觉是 A.听觉B.视觉C.平衡觉D.位置觉 9.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无意回忆 A.总结汇报B.触景生情C.参加考试D.背诵课文10.人们从查询电话号码到拨号的间隔时间,大致相当于

A.瞬间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形象记忆11.“全神贯注”是指 A.记忆的随意性B.思维的严谨性 C.注意的集中性D.想象的有意识性 12.注意的基本功能是 A.对信息的选择B.对信息的加工 C.对信息的贮存D.对信息的保持 13.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称为 A.感觉B.知觉C.想象D.思维 14.短时记忆的时间是 A.5s~1min B.5 min~1h C.0.5~1h D.1h ~5h 15.知觉的基础是 A A.感觉B.想象C.思维D.注意 16.空间知觉不包括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C.运动知觉D.深度知觉17.有经验的护士让骨折病人睡硬板床属于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D.创造性思维18.护士用多种方法给病人降体温属于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形象思维D.创造性思维19.把植物分为根、茎、叶等是思维活动中的 A.分析过程B.综合过程C.分类过程D.比较过程20.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达到满足时,通过想象得到满足是想象的C A.替代作用B.预见作用C.补充作用D.概括作用21.鲁迅先生创造“阿Q”形象的过程属于 A.无意想象B.创造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22.下列哪项不属于形象思维 A.服装师设计服装B.儿童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C.雕塑家创作作品D.医生诊断疾病 23.护士通过体温计能测知病人是否发热是思维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