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1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

第31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

第31章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

学习重点:

1.病因(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发病的基本原因)

2.临床表现(腰痛、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3.处理原则

4.护理措施: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术后翻身与功能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以20~50岁为多发,男女比例为4~6:1。

【病因】

1.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发病的基本原因。

2.损伤在退行性变基础上受到积累伤力可导致发病,而积累伤又加速了退变。腰部急慢性损伤,尤其是反复弯腰和扭转动作,最易引起椎间盘损伤。

3.其他如遗传因素、妊娠等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有关系。

【临床表现】

1.症状

(1)腰痛:最常见,且多在发病早期即出现。有的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生,有的在某次较明显的腰部外伤后出现,弯腰、咳嗽或排便等增加腹压动作均可使疼痛加剧。

(2)坐骨神经痛:典型表现是疼痛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和小腿外侧放射,直至足背或足外侧,并可伴麻木感。腹压增高时疼痛可加剧,卧床休息时减轻。病情严重者常取健侧卧、屈髋、屈膝的“虾米状”强迫体位。

(3)马尾综合征: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引起剧烈腰骶部疼痛,双侧大腿后侧疼痛,鞍区感觉迟钝,大小便无力或失禁等,甚至出现下肢不全瘫痪和性功能障碍。

(4)其他。

2.体征

(1)腰部外形:腰椎生理前凸往往减少甚至变得平直,同时还可发生侧凸,侧凸方向与髓核和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关。

(2)腰部活动:可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但以前屈受限最明显。

(3)压痛及骶脊肌痉挛。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若病人仰卧,被动直腿抬高在60°以内即出现坐骨神经痛,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此时,若缓慢降低患肢至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踝关节,如又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5)神经系统表现:绝大部分病人可有感觉异常、肌力下降和反射改变。

【有关检查】 CT和MRI可清楚显示局部病变,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绝大部分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达到治愈。

(1)卧硬板床症状初次发作时立即卧硬板床3~4周,或至症状缓解后戴围腰下床活动。

(2)骨盆牵引。

(3)推拿、按摩和理疗:应避免暴力按摩。

(4)硬膜外注射皮质激素:应慎重。

2.手术治疗 对诊断明确,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者,应手术治疗。

【护理措施】

1.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减轻疼痛

1)卧硬板床:卧硬板床时可变换不同姿势,以减少脊柱前凸,放松背部肌肉。

侧卧位时屈髋屈膝,上腿下垫枕;仰卧位时在肩、膝和腿下垫枕;俯卧位时在腹部及踝部垫枕。

2)牵引护理:在牵引带压迫的髂缘部位加衬垫以预防压疮,持续观察治疗效果,加强生活护理。具体内容参考第三十章牵引护理。

3)用药和理疗护理:疼痛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消炎镇痛药。热敷、推拿或按摩等理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也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2)活动与功能锻炼

1)侧身起床和卧床:起床时,指导病人把身体移向床边,抬高床头,腿垂到床边的同时胳膊支撑身体坐起,脚着地,利用腿部肌肉收缩使自己站起。卧床顺序与之相反。

2)功能锻炼:急性期过后,应帮助病人做肢体被动活动,如被动直腿抬高练习,并指导其逐渐进行三点式、五点式和飞燕点水等活动。功能锻炼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关节僵硬,锻炼腹肌、背肌和臀肌,增强脊柱稳定性。

(3)术前准备:完善术前检查,练习俯卧位以适应术中体位要求,指导正确翻身和床上排便方法,做好手术前准备。

2.术后护理

(1)体位和翻身:术后搬运时应由三人平托病人,保持其身体轴线平直;病人平卧硬板床后每2小时轴线翻身一次。

(2)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固定和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若引流液清亮,要考虑是否为脑脊液漏出;若引流出较多新鲜血液,要警惕活动性出血。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拔除引流管。

(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术后并发症可有伤口血肿和神经根粘连等,应积极观察治疗。若伤口渗血渗液过多或疼痛加剧,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加重,可能为伤口血肿,应及时报告医师。为预防神经根粘连,防止或减轻肌肉萎缩,手术后24小时开始做主动或被动直腿抬高练习,5~7天后根据病人情况开始腰背肌练习,坚持锻炼半年以上。

(4)腰部保护:单纯性间盘切除病人在拔出引流后可带围腰下床;腰椎内固定病人要适当延长卧床时间。术后坚持戴围腰3个月。

10~20kg

3.健康教育

(1)有脊髓受压者应戴围腰3~6个月,直至神经压迫症状解除。

(2)日常生活中的正确姿势。

1)保持良好姿势。

2)经常变换体位。

3)避免腰部损伤。

(3)增强腰背肌力量:坚持腰背肌锻炼,如五点式、三点式、四点式和飞燕点水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