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V与M博弈的启示_民工荒_彰显和谐社会的制度缺失

V与M博弈的启示_民工荒_彰显和谐社会的制度缺失

 2007年7月第14卷第4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J ul.2007Vol.14 No.4

 收稿日期:2005211224

作者简介:刘 铮(19572 

),女,吉林长春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V 与M 博弈的启示

———“民工荒”彰显和谐社会的制度缺失

刘 铮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珠三角等地出现的“民工荒”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剩余价值与劳动力的工资增长之间的

矛盾永远难以解决。企业主过分追求剩余价值,在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带来对农民工利益的侵害。而农民工的工资作为特殊类型的要素报酬,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突破工资内涵的要求底线,农民工只能选择用脚投票,“民工荒”是农民工利益比较的理性选择。“民工荒”表明农民工的利益缺乏制度保障,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是相悖的,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关键词:民工荒;剩余价值;工资理论;和谐社会;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522(2007)0420059205

2004年以来,在各种媒体上经常见到关于“民工荒”的报道。据估计,珠三角经济区民工缺口达到200万人![1]且这种“民工荒”还有逐渐向其它地区蔓延的趋势。农民工的短缺,意味着劳动力的“供给不足”,而作为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是以剩余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会出现“民工荒”?

一、“民工荒”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1.追求M 的现代明证

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工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涌向珠三角的外企以及各类民营企业,其初始动因是为了寻找一个高于农业劳动产出的就业机会。在改革开放之初,外企给出的工资是足够诱人的。当时外企的工资水平是在外国本土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打对折,再砍一刀”后定下的。但即使如此,800元的月工资,仍具有强大的诱惑力,[2]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成为吸引国有企事业员工的强大“磁石”。但外企进入中国后,洋老板了解了中国的现实工资状况,感到吃亏了,因此,便千方百计地设法捞回他们的“损失”。在此之后,尽管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内职工工资不断提高,但外企员工的工资却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并且长期得不到改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量等于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再加上剩余价值。即:W =C +V +M 。这个公式表明,产业资本家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在进入生产环节之前,需要支付预付资本。通过购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而开始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不变资本不变。因此,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只能在可变资本身上做文章。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在开放初期享尽了中国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税收减免、贷款优惠、土地价格低廉等等,外企在进入中国的初期,赚足了剩余价值。但随着

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优惠政策的光环正在逐渐消褪,生产成本呈现逐年上升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主赚取剩余价值的渠道越走越窄,几乎只剩下了从工人身上榨取这唯一的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外企老板不惜采用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克扣工人工资等等马克思当年就曾经抨击过的赚取剩余价值的种种做法,致使工人伤残、死亡的事件不断发生,因而,近年来劳资冲突的矛盾愈演愈烈。事实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剩余价值、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并没有因为国别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来自于V的客观要求

在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中,工人所能得到的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报酬。按照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作为工人工资的V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1)作为工人劳动能力的自然生产力的再生产需要;(2)赡养、抚育家人的需要;(3)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成本需要。在我国改革开放带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价格也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10倍左右。按照工资所应承担的三方面职能,首先,劳动力的自然再生产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已经提高了10倍左右,而珠三角的民工工资10年间几乎没有增长,其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民工工资水平的8.5%,有相当一部分新进厂工人的工资仅为100元左右。据统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相当部分是青壮年,他们不仅要自我生存,而且担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重任。与国家总体价格水平相一致,工资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能的成本,都提高了10倍左右。前些年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条件下,农村的基础教育基本上完全由农民家庭自己承担。尽管与城镇相比农村教育成本很低,但对于长期收入偏低的农民而言,每学期百十元的学费仍然难以承受。在农民工的工资连自身再生产都保证不了的情况下,又何谈抚育家人并且提高自身的素质呢?作为特殊要素劳动力报酬的V与其他要素的报酬具有本质的不同,而且具有一个无法突破的基本底线,这就是必须满足工资的三项职能。突破这一底线,农民工必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放弃!(尽管这个就业岗位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背景下属于稀缺资源)另外,在大批流失的农民工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已经取得了相应岗位技术能力的熟练工人,他们所得到的只是作为非熟练工人的工资,远远不符合劳动力报酬的原则。

3.V与M的现实博弈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与劳动力追求工资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在现实社会中始终是一个博弈过程。任何单方面的最大化都不可能实现,只能是在博弈的过程中达到双方心理都能接受的一个均衡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工资初步改变了长期持续偏低的局面(据统计,城镇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提高10倍),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民收入水平长期徘徊的局面,2004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9个方面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接着中央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并推行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补贴政策。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的出台,构成了新时期农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在一号文件的引领下, 2005年农民的全年人均收入实现增长5%的目标(前三个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实际增长11. 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4.4个百分点。)在简单的利益比较面前,农民看到了农业经营的比较收益高于外出务工的收益,因此,很多仅能提供简单劳动而收益不高的人,选择了风险小,能够与家人团聚的回乡务农。(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去工资相对较高的长三角,因为长三角的民工工资高于全国民工工资的16.8%,而珠三角的民工工资低于全国的8.5%)。[3]张维迎认为:一种要素的流动程度由以下两种因素来衡量:一是现有职业与新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二是变换职业间的净交易费用。[4]外企工资无法完成其应有职能,外出打工的收益常年得不到改善,打工还要承担很多潜在的风险,并且常常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预期收益不断提高,面对这样的客观现实,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流动的流向,必然出现偏向回流农村或能够获得更高收益地区的理性选择。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使城乡生产具有明确的分工。促进了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式基本思想归结为:(1)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利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含心理因素;(2)使人们作出—

6

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差异。所谓预期的收入差异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二是就业概率。如果城市收入为农民收入的一倍,只要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0%,农村劳动力会不断流向城市。(3)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必然如此。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从反面验证了托达罗模型的合理性。在V与M的现实博弈中,由于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成为博弈过程中的损益者。在利益得不到保障的背景下,农民只能以脚投票作为对自身利益保护的最无奈的选择。

二、“民工荒”彰显和谐社会的制度缺失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具有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的学理解释。就经济学意义而言,其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机会公平。即全体社会公民都享有就业、平等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在现实社会中,城乡居民的机会公平问题始终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民工荒”问题的出现表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由于在宏观经济领域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一段时期内确实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整体性突破,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所瞩目,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保障公平的制度建设。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彰显出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建设的严重缺失:

1.农民工的伤残保险制度缺失:在东莞的经济发展背后,隐藏着农民工人身权利的严重受损。据不完全统计:在改革开放20多年间,农民工在为广东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付出了40万只手的代价。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每一支赖以生存的手的失去仅仅能够得到几千元的补偿。更有甚者,为了赶订单,工人们加班加点没有基本的休息时间保证,甚至于劳累而死。(而作为死伤事件的事后补偿又充满了随意性!)在连续发生的农民工死伤事件的背后,是农民工根本没有劳动保险,更谈不上其他的社会保障。据不完全统计,作为农民工能够参加劳动保险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一个抽样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150多个不同工作岗位的农民工中,只有一人参加劳动伤残保险,而且是来自于雇工企业的资金,其他人均无保险可言。生命处于没有任何保障之中。特别是作为身处危险岗位的工人,其工作的每一天,都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2.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制度缺失:农民工所从事的各种行业劳动,不仅工资低,而且经常有拖欠工资事件的发生。这一问题在建筑行业中特别严重。据统计,前几年全国各地有一半以上的建筑企业存在拖欠工人工资的问题。越是在经济落后地区,这一问题越严重。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北京,经过加大力度治理,到2004年底拖欠工人工资的总数仍然占到应付工资的10%以上。东莞市劳动局局长莫海明在2005年7月8日的“纪念《劳动法》颁布十周年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上,坦言该局上半年受理来信、来电、来访1.6万多件次,其中有47%反映被克扣、拖欠工资,[5]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执法不严、制度缺失严重,农民工的工资拖欠达到50%左右。农民工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却拿不到应得的工资,致使其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而发生的暴力追讨工资、以身试法、自残、自杀案件,经常见诸于报端以及各种媒体。

3.农民工的再教育制度缺失:农民工的年龄多处于20—40岁之间,属于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农村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据统计:到2004年底,我国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资金欠款达500亿元)[6]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农民工群体基本上属于简单劳动者阶层。这种自身素质现状,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民工的偏低的工资水平。并且为了维持低水平工资,雇工企业根本不想雇用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甚至有些企业在每一年的年初都要重新招聘工人,其目的是为了雇到工资低廉的新工人。而对于工人的再教育却既不提供时间,也不提供相应的条件。而社会上也没有为农民工再教育服务的专门机构,使农民工的再教育问题形成制度真空。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7](P35)由于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自由流动之后的新的利益群体,对这部分人的利益保护制度我国尚处在空白状态,因此,外企以及私企老板克扣员工工资、随

意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的行为便无从制约。按照制度的起源不同可以将制度分为正规制度和非正规制度(也可称为外在制度和内在制度)。民工荒的出现彰显出我国对农民工利益保护在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方面的双重缺失。首先,在正规制度的缺失方面,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破除了计划经济时期旧的制度安排,(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按照重大项目的立项进行的,基本不存在自由流动。与此相适应,只要是被国家工业项目纳入其中,便会得到相应的计划体制内的保障。而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则由农村人民公社提供相应的保障制度安排。尽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不同的身份仍然会得到相应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农村人口自由向城镇流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而相应的制度保障又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形成了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制度真空。其次是非正规制度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在对待农民工问题上,更多的是非正规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各级政府、城市居民在对待农民工的利益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冷漠与迟钝。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户籍制度阻隔,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使得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国家利益的获得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在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的习惯意识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对农民利益的损失表现出不应有的冷漠。这种长期积累的习惯势力,对于农民工利益的公平获得,存在着极大的障碍。改革开放是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伟大实践过程。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种制度缺失是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长短,对于社会稳定举足轻重。要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提供保障农民工利益的制度安排。

三、机会公平的制度安排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在经济学领域中,这种公平主要是指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指在同一社会形态下,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产业间的人们能够平等地获得享受生活、生产、社会福利以及平等地获得劳动报酬等等方面的机会。当然这种机会公平是有限度的,是在现实社会所能满足的基本条件之上的有限的公平。在机会公平的前提下,可能出现因为人们自身智力、体力差异所导致的结果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因为是以机会公平为基础,是和谐社会所能容许的,不在社会公平的讨论之列。如果这种结果的不公平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国家就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予以调节,使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尽可能多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民工荒”是农民工以群体反抗的形式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出的责问。按照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农民工的利益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为此,在企业主不断追逐剩余价值的背景下,不能仅仅依靠农民工自身与企业主进行博弈,而应该以制度安排的形式,对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的利益加以保护:

1.在信息化、高科技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注意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投入。我国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众多的农业国。13亿人口中还有62%的人口拥挤在日益减少的耕地上面,土地已经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我国的劳动力具有优越于其他国家的价格低廉优势。在一定情况下,劳动力、资金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我国货币资本稀缺的条件下,利用劳动力的密集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不足的压力。因此,在制定地区发展规划时,切不可为了获得快速发展而付出不断减少劳动力就业岗位的沉重代价,出现马克思曾经预言的“机器排挤工人”的悲剧。用以人为本全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取代那种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的发展观。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成本不断增加的客观条件下,国家应当以相应的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并以相应的政策,进一步吸引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投入,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岗位,从而减少企业主为获取剩余价值而一味剥夺农民工利益的问题。

2.国家宏观调控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运用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工作时间,对企业为雇工参加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养老保险等项保障措施给予制度性的规定,通过立法和执法等正规制度安排,保证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正当实现。对于残酷压迫工人、故意剥夺或拖欠工人工资,甚至构成侵害工人人身权利的不法行为,坚决予以法律制裁。还给工人应有的工作就业和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加强—

2

6

劳动保护检查和监督企业按时发放工资,不能听任肆意侵害工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存在。保证农民工的工资与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获得同步增加,从而实现工资应有的职能作用。

3.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改原有的户口管理制度为户籍登记制度。对于具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并达到一定的时间、愿意留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实行户籍登记,并给予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在大城市人口压力过大的背景下,加快中等城市以及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

4.加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范畴,保证农民工的基本人身权利。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企业给予强制性的约束,以减少农民工的利益损失。在农民工聚集地区建立相应的幼儿、儿童抚育机构。并且提供相应的优惠条件,减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性待遇,使农民工能够逐步适应城镇工作、生活的新环境,并逐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5.制定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合理政策,在保证农业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对农民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参加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外转移的步伐。逐步减少因不满城市待遇而导致的劳动力回流,促使城市化进程持续稳定发展。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强有力的制度建设。因为“一个人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常常会影响他人的同样追求,所以,自由永远必须明确自己与他人自由的界限”,“没有对自由的恰当约束,社会将堕入无政府状态”。[7](P144)加快维护农民工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企业主行为予以适当约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蔡 .2003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孙正文.农村教育的曙光与挑战[N].社会科学报,2005202217(1).

[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蔡 ,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An E nlightenment of the G ame B et w een V and M

———"Laborer Shortage"Displaying the Shortage of H armonious System

L IU Zheng

(School of S ocial S ciences,S hanghai Universit y,S 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borer shortage appearing in the regions surrounding the Pearl River can discover that,on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there has always been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capital being in pursuit of surplus value and labor wage growing.I f other costs unchanged,the enterpriser’s over2pursuit of surplus value is sure to produce harm to laborers.And laborer wage,as a special reward element,possesses specific content,which decides laborers’leaving once their basic need for wage is not met.It is a result of making a choice after comparison with thei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6692603.html,borer shortage displays the shortage of safeguard system for laborer interests.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systematic management so as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K ey w ords:laborer shortage;surplus value;wage theory;harmonious society;systematic management

(责任编辑:周成璐)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详解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 主流社会之外。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 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 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我们的城市政府不愿意接纳农民工,使之成为与城市原住民一样的权利平等的居民,主要是担心他们成为城市的负担。有的城市领导人还说,若对农民 工开放了城市,城市财政就会破产。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短视的、错误的。 最近几个月,国内几座大城市在这方面有重大举措,会给改革的后进者形成压力。但话说回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果仅仅靠地方政府,的确有很大局限性。 必须有国家层面上的综合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问题。 首先,城市政府自己要降低和规范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只要合理设置城市门槛,辅以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完全不会成为城市的负担。所谓合理的城市门槛其实很简单:只要一个人或包括其家庭成员在一个城市拥有或租用合法、合规住房,并在这个城市工作或长期居住,就可以登记为

这个城市的居民,并拥有这个城市的所谓“户口”。 其次要创造条件降低房价。要以更大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征收房产税,并尽快推出赠与税、遗产税,以加强房产税的威力。房价降下来后,保障房建设的 成本就会降低。这样一来,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再次,要建立既有灵活性又有统一性的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 制度。成都市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基本医保和基本养老的全辖区一 体化。为了不显着增加财政支出,可将目前的新农保和农村养老标准作为全民 基本医保标准和基本养老标准。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没有任何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可以让他们适用农民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形成全国不分城乡的统一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允许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在各地有一定差异, 但中央政府应支持一些落后城市逐步提升保障水平,最后形成全国体制机制统一、数量标准一致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可允许形成和收入挂钩的、保障程度高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层次。任何 一个农民都有这样的基本社会保障险,他走到哪里都不占便宜,因此他们也未必要挤到“北上广”这类城市落户;只要有社保账户转移接续制度,各地政府 也不会怎么吃亏,不会产生财政压力。这个变革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一些城 市政府在目前的条件下都能做,其他城市有国家层面的改革推动,会更容易做。国家只要对落户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即可。 最后一个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因素是大学考试录取制度。应下决心革除这种极不公正的大学考试与录取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命题、考试和录取制度; 自主招生的院校更不能按省区设置不同的录取标准。目前,大学招考适龄人口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总结报告.doc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专业:农业推广姓名:曹洪彬学号:2013110271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分别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现在的民工荒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民工潮民工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背井离乡,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工资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一时间,“招工难”、“民工短缺”、“民工荒”等字眼在报纸、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体上高频出现,成为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如何扭转这种局势采用什么对策也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地招工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终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

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这些富余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外出打工不仅解决了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受此鼓舞,源源不断地走出家乡,进入城市,最终涌动成潮。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人员流动加大 有政策原因,因沿海地区先行改革开放,也有地理原因,物流便捷成本更低,导致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城乡发展失衡和东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特点,这种失衡促进了贫困地区人口向富裕地区的流动。中国农民向来乡土观念很重,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一般很少会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收入悬殊,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大,让许多农民产生改善经济条件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外出打工的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 综上所述,企业存在大量劳务需求,农村存在大量闲置劳动力,而农民又有离家打工的动力,三点因素最终促成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2008年底,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辞掉了大量农民工,但当2009年经济开始恢复时,这些企业发现再也招不到工人了!为什么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会出现用工荒现象呢?看似不可思议,但其实从民工潮的成因分析就可以找到民工荒的原因了。现分析主要几点原因: 一、农业政策吸引民工返乡务农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崔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本文论述了中国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原因,以及“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模型;劳动力;结构 [DOI]10.13939/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6692603.html,ki.zgsc.2015.35.229 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农民连绵不断地爆发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这种跨地区转移,被称作“民工潮”。然而从2003年开始,在珠三角首先出现招工难现象。“民工荒”的出现,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闾定军,等.“民工荒”探源[J].特区经济,2004(10). 2“刘易斯模型”的理论分析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参见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或参见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

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至此二元经济完全消除,劳动力市场从此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此转折点就称为“刘易斯拐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却发生了所谓的“民工荒”。我国经济学理论界更是出现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阶段已近尾声,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将会出现转变,我国已进入了“刘易斯拐点”。 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既不合逻辑,也非理性。首先,当一国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达到很高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还将出现小的生育高峰。此外,劳动力的二元市场仍然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另外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是,“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意味着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开始变得稀缺,这时的资本相对丰富,资本、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比例会逐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并未观察到此种迹象。我国有劳动力人口7.4亿多,其中农村劳动力5亿人,剩余劳动力人口1亿多。可见,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事实与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前提并不相符。 3“民工荒”现象成因探究 刘易斯模型只是个一般模型,不能直接用它解释所谓的“民工荒”现象。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如下:首先,宏观调控效果显著。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粮食不断减产显然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其次,农民经营收入增加。另外,目前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状是:总量过剩、结构短缺。“民工荒”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和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而引起的。下面将对此

博弈论经典案例分析

博弈论经典案例分析 囚徒困境 案例:警察把甲乙分开关押,并在提审时分别告之,如果你坦白而他不坦白,那么你将只判0年,他将被判8年;如果你不坦白而他坦白,那么你判8年,他判0年;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了,各判5年;如果你们两人都不坦白了,各判1年。 分析:每个博弈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他自己的得益的影响,因此他应该考虑到另一方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并分别考虑自己相应的最佳策略。对囚徒A 来说,囚徒B 有坦白和不坦白两种可能的选择,假设囚徒B 的选择是不坦白,则对囚徒A 来说,不坦白得益为-1,坦白得益为0,他应该选择坦白; 假设囚徒B 选择的是坦白,则囚徒A 不坦白得益为-8,坦白得益为-5,他还是该选择坦白。因此,在此博弈中,无论囚徒B 采取何种策略囚徒A 的选择只有一种,即坦白,因为在另一方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坦白给自己带来的得益都是较大的。同样的道理,囚徒B 的唯一的选择也是坦白。 所以最可能的结局: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两博弈方同选择坦白策略。 其支付矩阵如下: 性格大战 案例:一对恋人准备在周末晚上一起出去,男的喜欢看足球,但女的喜欢看时装表演。当然两个人都不愿意分开活动。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给他们不同的满足。 分析:可以看出,分开将使他们两人得不到任何满足,只要在一起,不管是看时装表演还是看足球,两人都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但看足球将使男的得到更大的满足,看时装表演则使女的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这样的一个对局中,男的和女的都没有占优战略。他们的最优侧率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一旦对方选定了某一项活动,另一个人选择同样的活动就是最好的策略。因此,如果男的已经买好了足球的门票,女的当然就不再反对;反之,如果女的已经买好了时装表演票,男的也就会与她一起看时装表演。 1,1 8, 0 不坦白 0,8 5,5 坦白 嫌疑犯乙 不坦白 坦白 嫌疑犯甲 1,2 -1, -1 时装 0,0 2,1 足球 男 时装 足球 女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 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第四个方面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中国大陆的企业普遍不同程度违反劳动法,工会制度名存实亡,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政治地位,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工作条件最差、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和城里人一样承受通货澎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压力,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却频频出现“民工荒”现象,虽然很多企业大幅度提高了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但持续不断的“民工荒”并没有得以缓解,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成本——收益视角分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后对此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力转移对策分析 劳动力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劳动者从衰落的产业和地区向发展迅速的产业和地区转移,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促使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平衡,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劳动力的流动分为三种形式: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我们这里主要讲农村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即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的转移。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转移。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没有受到政府的限制和干预。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稳定,城市发展迅速,同时,国家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高,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第二阶段1958—199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起大落。从1958年到1978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如1957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62年《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64年《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等条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萎缩状态。在这一阶段,农村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同时,政府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和食品供给的压力,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企业从农村招工。 第三阶段1992—2000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地区转移。1992年邓小平南巡,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促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迁移到高收入地区,引起当时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本文从供给与需求出发,分析了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民工荒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短期的变化。在政府的宏观导向与市场调节作用下,劳动力流通会变得更加通畅,农民工的生活,就业,社会地位都会得到改观。 [关键词] 民工荒供给与需求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ed from the supplies and the demand, has analyzed the reason which the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appeared and solves the laborer wild problem to need the government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ies.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the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i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 stage which consummates unceasingly must experience, is our country labor market one kind of short-term change. In under government's macroscopic guidance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function, the labor force circulation can become more unobstructed, peasant laborer's life, the employment, the social position can obtain has a new look. Key words: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supplies and demand government's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y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的决定,从而掀起了中国农村第三次解放浪潮。一度使我国每三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两个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拉动交通、邮电、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将现代城市的文明要素带到了农村,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及城镇化建设。可以说他们已成为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根本力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一度出现民工荒问题。为此,笔者从当前供给与需求方面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 .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供给与需求 1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 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 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 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问题。 一、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 施,并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 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 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 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 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的看,农民工

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

“民工荒”形成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民工荒”的根源 “民工荒”的发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必然结果,而绝非偶然现象,更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经笔者与用人单位、中技学校、劳务输出机构、生产员工等调查研究,由以下众多原因产生了“民工荒”。 民工来源减少,计划生育的作用初步出现。当前各地出现的“民工荒”,其实大多数都是指制造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缺乏。大多数企业招的普通生产工人要求都是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16—25周岁。而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在1980年至1988年左右出生的人,此阶段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国人口在增加,但是可用劳动力人数的确在减少。 用人需求增加,加入WTO、新增企业多,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提供的统计数据,2003年11月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980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一直以5%的幅度稳步增长。加入WTO后,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振兴、CEPA协议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性别需求失衡,女工需求过大,男工相对过剩。由于种种原因,女工的需求量是男工的需求量的数倍。因女孩子文静温和,便于管理,众多电子制造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男女比例有的高达1:10,个别企业除搬运等特殊岗位外,全部招女工。男女人口出生比例都在1:1左右,而众多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民工荒”是这种性别需求差异的必然结果。 区域需求不均衡,用人单位户籍限制不合法,民工西行或北上,孔雀不再东南飞。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劳动力从祖国各地奔向东南沿海,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最近几年,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民工在省内或市内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加之西部开发和东北工业区的振兴,沿海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民工向内地东北和西北流动实属自然现象。东南沿海民工需求越来越大,而到沿海来的民工越来越少,东南沿海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收入增加,部分民工转向农业,民工外出减少。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粮油价格大幅增长。主要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达30%—50%,大米从每斤1元钱涨到每斤1.5元;花生油从50多元一壶涨到70多元一壶,猪肉价从5元多钱一斤涨到7元多钱一斤。农民负担的减轻,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发展农业政策的落实,部分地区的民工在家务农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但是更加自由和安心。在家务农既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又可以与家人团聚,还不用挤车劳累,出外打工的民工就自然少了。 教育事业发展,就业时间推迟,劳动力资源短期供给不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治穷先治愚,读书之路就是出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民办教育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家长都在竭尽全力让子女多读一点书。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中学毕业生,都会再继续读书,中学毕业生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原本参加民工大军的毕业生又走进了学校,能到企业上班的民工肯定就少了。 生活水平提高,自愿失业人数增加。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谁都知道出外打工很辛苦。很多人出外打工是生活所迫。现在生活稍有好转,家长不忍心让子女外出受苦,子女也不愿意再受苦受累获取微薄的收入,部分民工开始挑选企业,待遇环境不满意的就不去应聘,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 一民工荒的原因: 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10.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民工的流动基本上一直处于自发的、自谋生计的状态之中,由于自发性总是与一定的盲目性相生,在供求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的组织行为是在农民工绝对供给量可以确保的情况下仍然爆发民工荒的重要原因。 二、民工荒的解决对策: 1.积极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气候,努力构建“权利平等”的权益保障制度。 2.加强政府行政职能,创造和谐社会氛围。 3.学校、政府、企业强强联合,培养专业对口技术人才。 4.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 5.通过政策手段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工实际工资,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 6.加快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覆盖率。 7.通过深化教育和加大培训力度,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8.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形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民工短缺现象,从农民工角度提出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调整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的政策建议;从企业角度提出了调整管理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的政策建议;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和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一直成为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2004 年年初,有着9 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遇到民工短缺的现象,打破了民工无限供给的神话。继广东东莞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之后,迅速波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且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近年来,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企业、学界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一、“民工荒”问题的现状特点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 关于“民工荒”,2004 年9 月8 日,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问题最为严重;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缺乏的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到了2011 年,“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并呈现出扩散之势,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扩散。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 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 万人,减幅4.51%。缺工的现象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型行业,而且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江苏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主要为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这两个分别占缺工企业总量的38.7% 和25.3%,一线操作工占总数的94.6%;福建缺工行业主要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山东用工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分别为裁剪缝纫工、餐厅服务员和推销展销人员。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也面临缺工新问题。据贵州省相关部门介绍,近期,贵州本土企业用工缺口达万人次,缺工现象十分严重。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收缩10%至15%左右,至少“缩水”100 万。该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至少减少60 万。 “民工荒”的基本特点:民工荒已经从局部短缺演变成全面短缺。一是从时间上看来得更早,珠三角早在2011 年春节前数月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用工荒”现象;二是从范

博弈论经典案例与分析

博弈论的经典案例与分析 囚徒困境 案例:警察把甲乙分开关押,并在提审时分别告之,如果你坦白而他不坦白,那么你将只判0年,他将被判8年;如果你不坦白而他坦白,那么你判8年,他判0年;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了,各判5年;如果你们两人都不坦白了,各判1年。 分析:每个博弈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他自己的得益的影响,因此他应该考虑到另一方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并分别考虑自己相应的最佳策略。对囚徒A来说,囚徒B有坦白和不坦白两种可能的选择,假设囚徒B的选择是不坦白,则对囚徒A来说,不坦白得益为-1,坦白得益为0,他应该选择坦白; 假设囚徒B选择的是坦白,则囚徒A不坦白得益为-8,坦白得益为-5,他还是该选择坦白。因此,在此博弈中,无论囚徒B采取何种策略囚徒A的选择只有一种,即坦白,因为在另一方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坦白给自己带来的得益都是较大的。同样的道理,囚徒B 的唯一的选择也是坦白。 所以最可能的结局: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两博弈方同选择坦白策略。 其支付矩阵如下: 性格大战 嫌疑犯乙

案例:一对恋人准备在周末晚上一起出去,男的喜欢看足球,但女的喜欢看时装表演。当然两个人都不愿意分开活动。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给他们不同的满足。 分析:可以看出,分开将使他们两人得不到任何满足,只要在一起,不管是看时装表演还是看足球,两人都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但看足球将使男的得到更大的满足,看时装表演则使女的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这样的一个对局中,男的和女的都没有占优战略。他们的最优侧率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一旦对方选定了某一项活动,另一个人选择同样的活动就是最好的策略。因此,如果男的已经买好了足球的门票,女的当然就不再反对;反之,如果女的已经买好了时装表演票,男的也就会与她一起看时装表演。 价格战 案例:假设市场中仅有A 、B 两家企业,每家企业可采取的定价策略都是10元或15元,我们可以得出得益矩阵如下: 分析:无论对企业A 还是企业B 来说,低价都是他们的占优战略。从表可见,企业A 的占优战略是10元,因为无论B 采取什么战略,企业A 都能获取比定价15元更多的利润。 如果企业B 定价10元,企业A 定价10元能够获利80万元,而定价15元只能获得30万元;如果企业B 定价15元,企业A 定价10元可获利170万元,而定价15元却只能获利120万元。同样地,企业B 的占优战略也是定价10元的策略。 企业B 男

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文献综述

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文献综述 摘要: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由最早在南方出现和春节期间出现发展到其他省市也出现。本文针对民工荒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策,从劳动力市场,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角度对民工荒问题的文献反映的现象和程度进行综述。以找到为企业提供充足人力资源及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思考。 关键字:民工荒劳动力市场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 1民工荒成因 1.1 市场角度 1.1.1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平衡 许多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农村劳动力从长期的供大于求转向既过剩又不足的现象。柯龙山(2010)认为,民工荒成因并非农民工绝对数量不足,而是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劳动力供给将逐步趋于紧张,致使农民工的供给趋于紧张。(曾贵,钟坚,2010)的新观点是加工贸易的粘性工资低于农民工的预期工资时,农民工“用脚投票”,选择留在农村务农或到非加工贸易部门就业,劳动力供给满足不了加工贸易对农民工的需要是导致加工贸易“民工荒”的根本原因。 1.1.2就业惯性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产生民工荒的原因是由于就业惯性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作用,例如(鄢平,贺建风,2009)认为,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劳动力迁移以后原有市场关系改变,内部劳动力市场对留下者有利,劳动者习惯在他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工作,,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劳动力转移,而劳动者由于对环境有依赖性而不愿调整就业,如果第二产业无法改变这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惯性时,就造成了民工荒的出现。 1.1.3 产业转移 有学者研究出,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依靠低成本而非技术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模式也是造成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林涛,2010)的观点是,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加速转移,在转移时,中部地区劳动力不断增长,是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经济学界在民工荒问题的结构性上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对民工短缺的现象方面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即不加区分地进行整体性分析,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一托达罗”模型,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1.2政府角度 1.2.1 保障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民工荒的本质是对农民工保障不健全。(李雄,刘山川,2010)指出,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农民工遭受来自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制度和传统观念的“非平等待遇”和“身份歧视”还有“社会排挤”,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农民工无法享受平等就业权益。由于教育和职业培训就业不健全,使农民工无法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使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这些情况下,农民工就放弃保障低的就业,因此导致了民工荒。 1.2.2生育土地等政策问题

普林斯顿大学博弈论讲义10

Eco514—Game Theory Lecture10:Extensive Games with(Almost)Perfect Information Marciano Siniscalchi October19,1999 Introduction Beginning with this lecture,we focus our attention on dynamic games.The majority of games of economic interest feature some dynamic component,and most often payo?uncertainty as well. The analysis of extensive games is challenging in several ways.At the most basic level, describing the possible sequences of events(choices)which de?ne a particular game form is not problematic per se;yet,di?erent formal de?nitions have been proposed,each with its pros and cons. Representing the players’information as the play unfolds is nontrivial:to some extent, research on this topic may still be said to be in progress. The focus of this course will be on solution concepts;in this area,subtle and unexpected di?culties arise,even in simple games.The very representation of players’beliefs as the play unfolds is problematic,at least in games with three or more players.There has been a?erce debate on the“right”notion of rationality for extensive games,but no consensus seems to have emerged among theorists. We shall investigate these issues in due course.Today we begin by analyzing a particu-larly simple class of games,characterized by a natural multistage structure.I should point out that,perhaps partly due to its simplicity,this class encompasses the vast majority of extensive games of economic interest,especially if one allows for payo?uncertainty.We shall return to this point in the next lecture. Games with Perfect Information Following OR,we begin with the simplest possible extensive-form game.The basic idea is as follows:play proceeds in stages,and at each stage one(and only one)player chooses an 1

“民工荒”现象成因、利弊及对策分析

“民工荒”现象成因、利弊及对策分析【摘要】 30年改革进程中,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强劲的助推器。近几年来,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城市用工短缺现象,即所谓的“民工荒”。本文利用“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流失”来解释“民工荒”现象成因,并就利弊两方面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富有实践性的经济对策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工荒”原因利弊对策 一、引言 2004年1月起,我国首次遭遇“民工荒”,珠三角地区拉响民工短缺警报。随后,劳动力短缺蔓延到安徽、湖南等民工输出的内陆省区。2009年,在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缓和的形势下,企业用工量急剧增加,务工人员反而减少,使得民工荒现象更加严重。2010年春,从沿海到内地部分城镇出现出现更为突出的“劳工荒”现象,局部民工荒发展成全国性用工短缺。企业用工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将受到极大威胁,依靠丰富劳动力资源而形成的制造业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二、“民工荒”原因解读 “民工荒”现象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更反映了长期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劳动力从充分供给到短缺,劳动力价格的普遍上涨,预示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流失和“刘易斯拐点”的提前到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民工荒”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 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人口转变已进入低生育阶段,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每年平均只有1%略强,并预计在2015年转为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所以,劳动力供求的数量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红利”渐渐减少。 2.劳动力工资粘性。近几年来,我国CPI指数平均每年以6%左右的幅度增长,而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