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一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一

17道题仿真练(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联考)《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答案 A

解析正确理解材料,材料与环境保护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国时期的经济状况,与士族制度的腐朽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与农业商品化加强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秦汉至清,我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明以前称御史台)“三法司”的中央司法体系。如明清实行“三司会审”,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反映了( )

A.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B.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C.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D.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

答案 D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从秦汉至清朝司法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即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故D项正确。

3.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紧张,原料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史料实证贵在独树一帜

B.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无法达成共识

D.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

答案 D

解析史料实证是核心素养之一,并不体现独树一帜,故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研究者立场问题,故B项错误;无法达成共识显然是错误的,故C项错误;辛教授依据史料实证,对原来的结论提出不同的看法,说明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故D项正确。4.(2018·上饶模考)下表: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表

上表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B.政府镇压农民运动

C.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D.白银大量流向外国

答案 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白银价格上涨,不能体现出稳定的银本位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时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当时并未爆发大规模农民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白银和制钱的比例,不是制钱的流通问题,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导致白银外流,银价上涨,故D项正确。

5.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 )

A.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

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

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

答案 B

解析维新派的呼吁,不属于政府行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三次重要的政治变革,都与社会风俗的变革相关联,故B项正确;社会变革是一个前后相续、渐进的过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社会的变革不一定都是由政治变革所引发,故D项错误。

6.(2018·孝义模考)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各省军政长官举行国防会议。会后,除已在前线作战的地方部队外,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均奉命开赴抗日前线。这反映了当时( )

A.国民党确立全面的抗战路线

B.国民政府民族责任意识增强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国民党坚定了全国抗战的决心

答案 B

解析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故A项错误;据材料“除已在前线作战的地方部队外,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均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可知面临民族危机,国民党全面抗战的意图与民族责任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国民党政府民族责任意识,而不是全国抗战的决心,故D项错误。

7.20世纪50年代,国家不进口粮食而是拿出部分粮食用于出口,从1953年到1955年三年来,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粮油、畜产、茶叶、土产、食品等五类农副产品约占60%。农产品出口逐年也略有增长。这些措施( )

A.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B.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 B

解析根据史实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粮食出口所换取的外汇储备都被用于国内的工业建设,这显然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故B项正确。

8.(2018·赣州月考)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 )

A.增强公民参政意识B.保障公民平等

C.宣扬神权至上观D.维护贵族政治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有利于培养公民参与政治的意识,故A项正确。

9.(2018·南阳模考)下图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和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比例示意图。据此可知( )

A.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美国、德国开展

B.英国、法国工业生产呈下降趋势

C.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具有必然性

D.20世纪初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 C

解析传统的殖民强国英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美德不断上升,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使重新瓜分殖民地有了现实的基础,故C项正确。

10.(2018·临沂月考)詹姆斯·弗农在《远方的陌生人》中提到:“短短的200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无‘关系’就寸步难行的熟人社会,逆转为陌生人的天堂。”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B.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C.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D.世界日益连为一体

答案 A

解析强调“关系”的熟人社会反映的是中世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陌生人的天堂”说明社会流动性加剧,原有的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崩溃,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故A项正确。

11.(2018·北京朝阳区模考)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导致国际原油供应锐减,美国原油进口价格从每吨4美元上涨至12美元。这一状况( )

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

B.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

C.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社会根源

D.促使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剧变

答案 B

解析中东地区的动荡引起美国石油价格的变化,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故B项正确。12.(2018·莆田模考)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超过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西方国家面临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内顾倾向上升。这主要表明( )

A.世界需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B.新兴国家的力量已超过了发达国家

C.西方发达国家国际话语权逐渐丧失

D.世界经济格局区域化的趋势更明显

答案 A

解析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发达经济体,但与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不相称,因此世界需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必做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些国家效法法国、美国,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先后确立了以民主共和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共和主义的宪政制度逐渐取代君主立宪的宪政制度,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政主流。……英国《权利法案》第4条,法国《人权宣言》第2、17条,《美国宪法》特别是1791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5条,以不完全相同的表述,确定了一个根本的共同原则: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武汉大学教授梅荣政《谈谈宪政问题:中国不能效仿西方宪政模式》材料二近代中国宪政移植中的文化抵抗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明确提出独尊儒家文化,排斥西化,更不认同基督教文化。这一类以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及民国初年的袁世凯为代表,他们倡导以儒教为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力主把儒教定为国教写入宪法;第二种是表面上接受时代或国情的要求进行立宪,但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典型例子就是清末的预备立宪活动;第三种是在宪法制度的设计中有意无意地规避以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为中心的“人权保障”和“有限政府”这两个宪政的基本内核。

——据黄文健《论近代中国宪政构建中的制度移植与文化抵抗》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是如何确立和实施宪政的?(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宪政构建中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6分)

答案(1)确立和实施:资产阶级在执掌国家政权后,用制定宪法的手段,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阶级意志,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并保护起来,以此明确各阶级的社会地位及阶级压迫秩序的基本准则,并为制定其他具体法律提供依据。

(2)特点一:对西方宪法制度的直接借鉴和移植。原因:宪政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从西方长期形成的法治民主土壤中孕育出来的,而近代中国宪政是西方启蒙思想家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特点二:西方宪法文化在中国遭遇到激烈的文化抵抗。

原因:中华民族文化长久以来形成的稳定性,传统的“人治”“君权至上”的思想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抛弃;近代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与列强的侵略活动几乎同步推进,这让自视为天朝大国、有着强烈文化优越感的中国人从思想上难以接受和认同。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西方的宪政建设和实施。第(1)问从确立的时代前提、手段和形式及目标上归纳,概括要点要明确两段材料侧重于从宪政成为主流的前提和宪政内容的代表性文献。第(2)问从近代中西宪政产生上和“近代中国宪政移植中的文化抵抗”两个方面思考。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曹广伟《世界经济秩序的历史变迁》、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等从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以“世界经济秩序与中国发展变化”为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角度准确,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深刻影响中国的国家地位。

论述: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扩张与暴力掠夺,中国凭借强大的传统经济坚持朝贡贸易体制并处于优势地位;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英国逐渐主导了世界自由贸易秩序,中国被迫接受的条约通商体制导致国家地位不断下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经济秩序发生剧烈冲突和动荡剧变,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秩序重建并收回了一些国家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进入两个市场对立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升了中国的国力和地位;20世纪末以来,借助WTO等贸易自由化机制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深入改革开放并积极参与制定多边贸易规则,国家实力与地位迅速提升。

结论:总之,近代以来,面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动,中国只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家地位就能得到提升,反之国家地位与利益就会受损。

示例二

论题:世界经济秩序的演进推动中国社会逐渐转型。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扩张和暴力掠夺,中国总体维持传统的朝贡贸易,

但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霸主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并借助条约框架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经济近代化也开始起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无序与动荡,国民政府推动经济建设和法币改革,官僚资本主义日益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导致两个市场对立,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20世纪末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结论:总之,随着世界经济秩序变化,中国经济逐步向现代化方向转型。

其他论题:中国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世界经济秩序的构建;世界经济秩序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存在联动关系等。只要考生从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秩序的关系提炼主题,并能够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地展开论证,均可酌情得分。结论部分属于酌情加分,总分不超过12分。

(选做题:本大题有3个题,每题15分,从中任选一题)

15.(2018·淄博检测)(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的截留和盗窃。漕运都由地方承办,纳税户均出脚钱,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他们对船工虐待勒索,以致“人不堪命”。漕船因征自民间,窄小破旧,极易损坏。

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盐铁转运使刘晏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命“囊米而载以舟”,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又立纲运之法,“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同时,他在淮河以北列置巡院,在扬州设置漕转院,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从此漕船坚固,使漕粮得到了安全。此外,再利用盐利的收入,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此次漕运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作用。(9分)

答案(1)内容:变散装散运为袋装纲运(实行集中运输);变民运为官营(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变派役为雇佣(雇佣船工漕运)。

(2)作用:提高漕运效率,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缓解财政调拨困难,减轻了农民负担,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人身自由。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从漕运改革前后漕运的变化进行比较,即从漕运的装载、经营管理、漕船制造等方面比较概括漕运改革的内容;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与第一句话对比分析总结漕运改革的作用。

16.(2018·郑州模考)(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9月23日,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9月26日,美国给予还击,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为了南进,日本一方面于9月27日与德、意缔结同盟条约,以德制美,

共同对付英美;另一方面,又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以此稳住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夺取南方丰富的战略资源以解决中国战场问题。1941年7月2日御前会议确定首先南进。24日,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作为南进的桥头堡。美国立即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英、荷与美采取一致行动。日本军方认为美国太平洋舰队是威胁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摧毁它才能解除南进时侧翼和后方的威胁,从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取得战略主动。10月,日本主战派代表东条英机出任首相,决心在12月初对美、英、荷开战,加速战争准备。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8日,美英对日宣战,从此,亚太地区对日作战有了两个主战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军实施南进战略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军南进的影响。(7分)

答案(1)背景:日本急于夺取东南亚的战略物资;英、法无暇东顾;德、意、日结盟;《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美、英加紧对日经济制裁;中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影响:日本占领东南亚;加剧了日本与美、英之间的矛盾;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争规模扩大;日军陷入两个战场作战的困境。

17.(2018·长春检测)(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徒雷登(1876~1962),一个出生并在中国生活了50年的美国人。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就是于1919年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燕京大学虽然是教会学校,但司徒雷登却提出了“使燕大彻底中国化”原则。他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他积极推动燕京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的哈佛燕京学社,作为一个学术项目至今仍备受推崇,被视为学术质量的保证。司徒雷登出色的建设和经营,让燕京大学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迅速提升,短短十多年,已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在80多年前,就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燕京大学存在了33年,注册学生不到一万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就超过10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近代中国教育领域的活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司徒雷登在中国取得的教育成就。(6分)

答案(1)活动:创办中国化的燕京大学;聘请中外著名学者任教;推动燕大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答三点即可)

(2)评价:长期坚持奉献于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大量且有建设性的工作;促使燕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任答三点即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