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道路海绵方案设计指引

城市道路海绵方案设计指引

城市道路海绵方案设计指引
城市道路海绵方案设计指引

城市道路海绵方案设计指引

0前言本设计指引用于指导新建和既有城市道路的海绵方案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前期准备、指标确定、方案设计、绩效分析、监测方案、工程投资估算、成果要求,共七章。1前期准备1.1资料搜集(1)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区域位置、道路长度、宽度、等级、车流量等。(2)基础资料收集。包括道路平面图、道路横断面图、道路纵断面图及其它项目相关的资料。(3)现状基础条件及分析。收集道路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系及水质、地下水位、排水设施等现状资料,分析海绵道路建设的基底条件及可行性。(4)相关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防洪排涝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1.2现场踏勘(1)实地考察道路建设现状,明确用地范围、周围地形地貌、现状排水设施等。(2)明确可建设海绵设施的空间位置。(3)了解道路及其周边水系情况。(4)采集路面径流,分析SS、CODCr、NH3-N、TN、TP等特征污染物浓度。2指标确定依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结合现场踏勘情况,分析现状资料、径流特征等,确定道路项目海绵方案的指标,主要包括径流污染削减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3方案设计3.1总体方案设计统筹协调规划、给排水、园林、道路、水文等专业,依

据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便于维护的原则,落实海绵道路的建设指标。总体方案应以道路安全为重,兼顾设施的功能和景观要求,应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中的相关要求。总体方案设计是海绵方案设计的基础,包括划分汇水分区和确定海绵策略。3.1.1汇水分区划分城市道路横断面、下垫面情况基本一致,根据道路的竖向,尤其是相对高点和低点、道路横坡划定道路汇水分区,确定汇水区域径流流向,分区域进行径流控制。3.1.2海绵策略确定道路海绵方案策略是指海绵设施的布置方式,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①当道路纵坡≥2%且道路相对低点的绿化带或退让绿地有足够可利用空间时,应利用绿化带或退让绿地布置集中式海绵设施。②当道路纵坡3.2海绵设施设计城市道路海绵方案设计除集中式海绵设施和分散式海绵设施设计外,还应包括人行道及车行道的透水铺装设计、路边停车场设计和其它特殊类型海绵方案设计。3.2.1集中式海绵设施设计集中式海绵设施设计内容包括雨水导流方式设计和集中式海绵设施详细设计。(1)雨水导流方式设计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宜在道路绿化带或两边退让绿地内设置转输型植草沟,汇流、转输车行道及人行道雨水径流。①可使用比表面积法确定植草沟面积。②应使用曼宁公式设计计算植草沟断面尺寸。③植草沟纵坡坡度不应大于4%,道路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④植草沟内

宜种植密集的草皮,选取耐盐、耐淹、耐污的本土植物。⑤植草沟前端宜设置碎石、沉淀池。⑥植草沟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如盖篦雨水井。⑦道路条件不允许设置植草沟时可采用渗管、渗渠等设施转输雨水径流。图3-1 植草沟示例(2)集中式海绵设施详细设计集中式海绵设施应采用雨水储存或调蓄能力强的海绵设施如雨水湿地、湿塘、调节塘。①应使用容积法和水量平衡法确定设施规模。②进水口应设置消能设施如碎石、消能坎。③海绵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④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⑤新建道路毗邻城市内河道、湖泊时,可考虑利用海绵设施转输、滞蓄和排放雨水径流,不再设置雨水排水管渠。图3-2 雨水湿地示例

3.2.2分散式海绵设施设计分散式海绵设施设计内容包括海绵设施种类的选取和海绵设施详细设计,布置在道路绿化带或退让绿地内的分散式海绵设施不应与《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中的相关要求相冲突。(1)海绵设施选取中分带:①既有道路横坡内倾时,宜在道路中分带内设置海绵设施。中分带宽度≥4m,宜在中分带内设置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湿塘;中分带宽度②新建道路中分带宽度③径流总量控制或雨水资源利用指标要求较高且地下空间允许时,可在中分带下设置雨水储存设施(如蓄水模块)。图3-3 生物滞留带示例

图3-4 蓄水模块示例

侧分带:侧分带一般包括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分隔带。①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宽度≥1.5m时,宜将其设计或改造为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宽度②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分隔带宽度≥1.5m 时,宜将其设计或改造为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分隔带宽度③径流总量控制或雨水资源利用指标要求较高且地下空间允许时,可在侧分带下设置雨水储存设施(如蓄水模块)。图3-5 下沉式绿地示例图3-6 单个树池示例图3-7 成带树池示例退让绿地:①退让绿地宽度≥5m时,宜在退让绿地内设置成调蓄功能为主的海绵设施如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退让绿地宽度②径流总量控制或雨水资源利用指标要求较高且地下空间允许时,可在退让绿地下设置雨水储存设施(如蓄水模块)。(2)分散式海绵设施详细设计分散式海绵设施可采用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生态树池、下沉式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以及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蓄水模块等雨水储存、调节设施。

①可使用比表面积法确定生物滞留设施面积。②应使用容积法和水量平衡法确定雨水储存、调节设施规模。③海绵设施进水口应设置消能设施如碎石、消能坎。④海绵设施前端应设置沉淀池(井)、弃流井(管)等设施,对初期雨水径流

进行预处理或弃流。⑤道路纵坡大于1%,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⑥海绵设施设计时应设计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⑦生物滞留设施内宜种植耐盐、耐淹、耐污的本土植物。⑧新建道路毗邻城市内河道、湖泊时,可考虑利用海绵设施转输、滞蓄和排放雨水径流,不再设置雨水排水管渠。(3)分散式海绵设施设计示例类型I类型I横断面形式为:机非混合,人行道路面标高高于机非混合车道,无侧分带,路两侧有退让绿地,宽度约1m。道路横坡为中间向两侧倾斜,人行道坡向与道路横坡一致。改造方案:退让绿地设置为植草沟,退让绿地下设置蓄水模块,改造后横断面见图3-8。图3-8 海绵改造方案(类型I)

排水方式:路牙处每隔十五米设置雨水预处理导流井,机动车道径流入导流井后,通过管道排入路两侧植草沟;人行道径流直接散流至植草沟内;草沟底部可间隔设置渗水蓄水模块并每隔30米设置溢流井,与雨水检查井连接,径流收集方案见图3-9。图3-9 径流收集方式(类型I)

类型II类型II断面形式为:中分带宽2m,侧分带宽2.5m,退让绿地宽5m,道路横坡坡向为外倾。改造方案:机动车道一侧的1.25m侧分带设计为传统绿化带,人非共板车道一侧的1.25m侧分带设计为雨水花园,用PVC板分隔;退让

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改造后横断面见图3-10。图3-10 海绵改造方案(类型II)

排水方式:机动车道径流由弧形入口汇入侧分带,并漫流至雨水花园,由溢流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人非共板车道径流漫流至下沉绿地,溢流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径流收集方案见图3-11。图3-11 径流收集方案(类型II)

3.2.3 人行道及车行道的透水铺装设计⑴人行道人行道宜采用透水砖铺装。①透水砖铺装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的规定。②土壤透水弱或场地地下水位较高时,应在透水砖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图3-12 透水砖铺装示例⑵车行道车行道宜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或

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①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应符合《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的规定;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应符合《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②非机动车道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宜采用全透水结构。

③机动车道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宜采用半透水结构。④车行道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一般采用I型,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高时,宜采用II型或III型。⑤车行道透水铺装应考虑路面下排水,应在路面结构层内设置排水U型槽、渗水盲沟(管)汇集雨水,排入雨水口。图3-13 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示例3.2.4 路边停车场设计路边停车场应设计为生态停车场,停车位设计成透水铺装形式,周围绿地应设计或

改建为具有径流处理功能的海绵设施如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等。雨水径流经植草沟或线性排水沟导入海绵设施处理排放。图3-14 生态停车场示例3.2.5 其它特殊类型海绵方案设计城市道路海绵方案设计也要重视下穿和高架等特殊类型

的道路。(1)道路交叉口:应按竖向设计设置雨水口,并应采取措施防止路段的雨水流入交叉口。竖向条件允许时,可将交叉口雨水口与邻近海绵设施相连。(2)公交站台:可在公交站台旁设置雨水罐,收集、储存公交站台顶棚雨水用于浇灌公交站台旁绿化带。(3)高架道路:应在高架路下方设置海绵设施,宜采用生物滞留池或有径流处理功能的雨水储蓄设施等。图3-15 高架路海绵方案示意1图3-16 高架路海绵方案示意2

(4)下穿道路:应采取设置调蓄池、蓄水模块等综合措施达到规定的设计重现期。4绩效分析4.1 总体目标校核(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中规定的容积法计算海绵方案实施后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径流污染削减率应查阅相关文献或从当地检测机构获得该地区不同道路的径

流污染现状资料,作为径流污染源强数据。再根据所采用的不同类型海绵设施的设计负荷,所对应的污染物去除率、海绵设施的汇水面积和当地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出整条道路的径流污染削减率和雨水径流排放口的污染物浓度。4.2 绩效

模拟分析(1)水文效应模拟分析用SWMM、MUSIC、XPdrainage等模型,以道路海绵方案为基础,建模分析方案实施前后水文效应,应给出正常雨型和极端降雨事件下分析结果,包括径流洪峰削减量和径流洪峰延缓时间。(2)水质效应模拟分析用SWMM、MUSIC、XPdrainage等模型,以道路海绵方案为基础,以径流特征分析得到的污染源强数据、不同类型海绵设施的去除率、各海绵设施对应的汇水面积作为输入参数,分析方案实施前后水质效应,应分析SS、CODcr、NH3-N、TN、TP等特征污染物去除效果和雨水排放口的水质。5监测方案海绵设施投入使用半年后,可进行绩效监测。道路海绵设施的水质绩效监测宜采用人工取样方法,必要时可采用自动在线监测。应在降雨事件发生并径流形成后,于不同类型海绵设施的径流入口和出口取样。还应在道路对外雨水排口(接口)取样。常规水质检测指标应包括SS、CODcr、NH3-N、TN、TP等。应采用模拟降雨方式或采用自动在线监测方式进行水文效应的监测。6工程投资估算工程投资估算通过对工程量的估算,参考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计算工程总体投资。7成果要求7.1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应包括项目概况分析、目标指标确定、总体方案设计、海绵设施设计、总体目标校核、绩效模拟分析、监测方案、工程投资估算等章节。7.2附图(1)与市政雨水管网或周边水系位置关系图(2)海绵设施平面布置图(3)

海绵设施横断面布置图(4)海绵设施竖向设计图(5)海绵设施正常运行径流排放组织图(6)海绵设施溢流运行径流排放组织图(7)海绵设施无法运行径流排放组织图7.3附表(1)各海绵设施技术指标统计表(2)海绵设施调蓄容积表(3)水文效益分析表(4)水质效益分析表(5)海绵方案工程投资估算表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82887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a、雨水回用设施 本地块设置地埋式雨水回用设施,设于绿化内,雨水回用于道路广场绿化浇洒90m3/d、车库冲洗用水82m3/d、水景补水60m3/d,平均日用水量约为232m3/d,考虑储存3天的用水量,则雨水储水容积为696m3。 雨水回用系统供水管上不得装设取水龙头,应采取防止误接、误用、误饮措施。 b、下凹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其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较低,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其绿地范围内应根据下凹深度配置耐淹性植物。尽可能的增加场地植被面积并引导雨水流入植被覆盖区,本工程地块设下凹式绿地2600m2,下凹深度20cm,可调蓄容积为2600X0.20=520m3。 c、透水停车位 本工程室外临时停车场、场间小道采用透水铺装,共计面积约3500㎡。 d、路面及广场 本工程园区道路、广场等采用干砌砖石地面,共计面积约20000㎡。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6cm透水砖+粗砂找平层+15cm的10-20mm粒径C25强固透水

砼素色层+15cm碎石垫层。 e、水景 本工程设置了3000m2的水景,水池深度50cm,可调节水位高度10cm,可调蓄容积为3000X0.10=300m3 通过园区的下凹绿地、雨水收集回用池、透水铺装的设置,可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0.6,最终缓解地块管网压力,提升排水系统排水能力,改善地块水环境。通过雨水回用于绿化浇洒,可节约水资源。 2 雨水回收系统 2.1 雨水回用系统概述 1.雨水回用流程为:雨水收集→初期弃流→雨水蓄水池→机械过滤→紫外线消毒→清水箱→供给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及汽车库地面冲洗。 2.雨水循环回用管道试压合格后外壁刷成浅绿色,并在其外壁模印或打印明显耐久的“雨水”标志;公共场所及绿化的雨水取水口设带锁装置;工程验收时逐段进行检查,防止误接。 3.雨水回用系统由专业厂家二次深化设计。 4.由于本次招标未包含雨水回用系统相关设备及管路,因此本方案仅按常规系统编制,待二次深化设计图纸确认后,我院将重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2 雨水回用系统施工流程

海绵城市施工组织设计

2015-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综合利用 工程 (雨水利用改造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单位: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施工准备 三、项目经理及项目管理机构组成情况 四、施工部署及平面布置 五、施工方法及主要技术措施 六、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七、主要机具配备 八、劳动力安排使用计划 九、施工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布置 十、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十一、关键工序、新工艺及施工难点、重点分析和解决方案 十二、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措施 十三、冬季和雨季施工方案 十四、施工环保措施计划 十五、附图表: 附表一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附表二拟配备本工程主要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2015-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综合利用工程(雨水利用改造工程),地处xx市,南起xx大街,北至xx大街,东至xx,西至xx大路。2015-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综合利用工程(雨水利用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透水铺装,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雨水模块和雨水利用管线以及对现有绿化进行景观提升。 工程范围及规模:改造透水铺装、会展中心南北两处停车场进行土壤改良及铺装翻新、广场局部绿化补植、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植草格透水铺装、植草沟,蓄水模块2400m3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本工程图纸、工程量清单范围内的全部内容。 二、施工准备工作 三、我公司在投标阶段,已对工程的性质、内容、技术要求、周边环境、地质情况等作了认真、充分的研究,并为一旦中标后的进场施工作准备。 四、1、技术准备工作 五、1.1、落实项目部人选,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并落实参与本项目施工的人员。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doc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号)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建函城〔2018〕754号)要求,结合泰州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公园、城市水系统建设,努力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规范。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2.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为本。充分发挥河、林、湿地等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突出生态效益。 3.坚持民生为先,统筹推进。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

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无缝衔接,提升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所有新建项目和新开发地块均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老城区结合内涝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旧城改造等逐步推进海绵化改造。整体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SS削减率≥45%,水面保持率≥15.5%。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二)近期工作目标 到2020年,完成近期规划海绵分区的海绵城市区域建设,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用两年时间解决分区内的河流生态退化、水体黑臭、内涝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分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建设水平。2019-2020年,对6个海绵分区的建设以每年50%以上的面积推进,到2020年完成22%的建成区面积建成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在市区范围内,对于建筑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等类型的新改扩建项目,在2019—2020年竣工的,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须达到100%。 (1)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海绵分区 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分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由海陵区政府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推进。该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海绵城市项目专项施工方案

**市海绵城市项目专项施工方案 一、综述 1.1编制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设计图及图纸会审会议纪要 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3、现场施工条件及周围环境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5、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02) 6、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8、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9、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10、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88) 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1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13、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5、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16、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7、现行国家及市建筑施工管理规定 1.2 工程概况 海绵城市工程主要施工内容包括:铺装、坐凳、踏步及绿化工程等。 铺装一大面积采用30厚彩胶透水石。 铺装二大面积采用60厚100*200透水砖。 1.3编制说明 本施工方案,是根据甲方提供的施工图、有关标准及国家规范、规程标准及文件编制的。在施工中,我公司本着对建设单位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积极与质量监督部门配合,服从建设单位及监理工程师的管理,从严控制工程质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认真做好安全文明施工。同时,在施工中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将建设单位投资的每一分钱落到实处,以达到有效控制投资的目的,更好更快地交出让建设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 2030)》 近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广州要新建、改造51个海绵公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新建25处人工湿地和128处植被缓冲带,集中净化建成区的黑臭河涌水体……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公共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50毫米。 《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规划中提出,以市政设施为基础,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管控的分散型海绵系统。新城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保护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态本底,高标准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控制率。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等,改善修复水生态环境。 规划中特别提出,城市建成区要建设自然“蓄水”系统。首先,要新建海绵公园与湿地公园73个,结合现有的水库、人工湖等,减轻相关排水分区的排水防涝压力,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弹性适应洪潮与海平面上升。其中海绵公园51个,包括现有公园的海绵化改造和新建公园。例如,海珠区就要建设广州大道海绵绿地,白云区要建设高埔工业区绿地,而荔湾区的文化公园和越秀区的流花湖公园等都要进行海绵化改造等。 此外,拟生态整治和修复97条综合效益较高的河涌,以重建河涌水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模拟河流的自然形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利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发表时间:2018-11-05T19:01:53.5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王振华[导读]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 苏州市吴中区水利局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一、背景技术 在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了解以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分析不足、用地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脱节,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 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目标的制定等。最后,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等,以水系或绿道为构架组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的用地性质和重大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管控、建设时序等做出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还应统筹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小排水系统和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和流域面源污染的关系,确保城市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修复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系统,渗、滞、蓄、排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排水。 三、具体实施方式 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方面的内容。 1、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如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 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四、有益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将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doc 96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作业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作业 方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东段道路工程(K0+000~K2+000)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路东段项目经理部 编制时间:2016年2月

项目经理部 施工方案(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常规技术方案)审批页 目录 项目经理部 (2) 一工程概况 (4) 二编制依据 (4)

三施工准备 (4) 1 技术准备 (4) 2 人员、设备配备情况 (5) 四施工技术方案 (6) 测量定位 (6) 挖基 (6) 植被及种植土 (7) 砾石层 (8) 透水盲管及土工布 (8) 路缘石开口 (8) 溢流雨水口 (8) 透水铺装 (8) 五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频率 (8) 六质量保证措施 (9) 七、安全保证措施 (12) 八、环境保护措施 (13)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共1条道路;11号路(东段)道路工程起点位于谢家寨接11号路西段,向东延伸。道路设计等级城市主干道,总宽度60m。海绵城市工程施工范围K0+000~K2+000 二编制依据 (1)道路工程设计图; (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 (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5)《给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6)《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8)《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9)《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99); (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2012); (1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 三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1)施工前由工程技术部组织有关人员进一步熟悉设计文件,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第5章建设任务 海绵城市的建设包含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透水 性停车场和广场、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雨水收集调蓄设施、沿岸 生态缓坡等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且都具有一定的工程规模。从规划到设计、 施工,均涉及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各个 方面,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本方案旨在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 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 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依据原则如下:(1)保护性开发: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 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 地等)选择进行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措施。 (2)水文干扰最小化: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 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河道侵 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 (3)统筹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 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 有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需在方案中明确,便于后期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协调 与衔接。 5.1主要工程 5.1.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海绵城市实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 程措施来分担雨水径流控制量。本试点城市年均降雨总量达1500mm,而一年中,降雨次数繁多,且多数为低于0.5年一遇或1年一遇的降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达到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的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 系,具体方法参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附录2:设计降雨量是各城市实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的专有量值,考虑我国不同城市的降雨分布特征不同,各城市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东段道路工程(K0+000~K2+000)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路东段项目经理部 编制时间:2016年2月

项目经理部 施工方案(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常规技术方案)审批页

目录 项目经理部 (1) 一工程概况 (3) 二编制依据 (3) (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 (4) (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 (4)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4) (5)《给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4) (6)《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4)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4) (8)《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4) (9)《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99); (4) (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2012); 4 (1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 4 三施工准备 (4) 1技术准备 (4) 2人员、设备配备情况 (4) 四施工技术方案 (5) 4.1测量定位 (6) 4.2挖基 (6) 4.3植被及种植土 (7) 4.4砾石层 (7) 4.5透水盲管及土工布 (8) 4.6路缘石开口 (8)

4.7溢流雨水口 (8) 4.8透水铺装 (8) 五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频率 (8) 六质量保证措施 (9) 七、安全保证措施 (11) 八、环境保护措施 (13)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共1条道路;11号路(东段)道路工程起点位于谢家寨接11号路西段,向东延伸。道路设计等级城市主干道,总宽度60m。海绵城市工程施工范围K0+000~K2+000 二编制依据 (1)道路工程设计图;

海绵城市检查井施工方案

弃流井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南北快速干道北段高架段第二路段的海绵城市工程,位于望花南街,里程桩号K9+621~K9+681,此项目位于桥梁11#~10#墩西侧,由2个弃流井、1个500立方蓄水池、及雨水引排系统组成。 桥面排水系统与本项目雨水引排系统连接,通过弃流井及蓄水池的调节作用,在降雨过程中可以起到雨水收集、减小路面积水,在干燥天气可以通过蓄水池反补周边绿化供水的作用。 2.编制依据 2.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2.2弃流井工艺图 2.3《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 250-2011 2.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3.施工总体部署

4. 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 4.1重点、难点分析 4.1.1工期紧:为满足通车需要,要求的工期为7个日历天完成三座弃流井, 工期紧,任务重。 4.1.2本工程位于城区内,环保及文明施工要求高。 4.2解决方案 4.2.1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根据本工程工期紧张、任务重的特点,采用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方式,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施工任务,进场后最大化流水施工。

4.2.2确保人员和施工材料的投入 根据本工程招标文件对工期的要求,2016年8月17日开工,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配合施工,才能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4.2.3主材的进场 主要是制定科学可行的材料供应计划,确保施工过程不受材料供应的影响。材料部门要供应商保持24小时的联系,确切了解库存情况,进场材料的计划落实情况,务必物流畅通无阻。为了保证材料的及时到场,要做好计划的提前报送。 5.进度计划及工料安排 蓄水池施工不影响道路通车,故目前投入全部力量进行弃流井施工。 5.1计划于2016年8月17日开工,至2016年8月23日完工,共7天。 5.2计划投入管理人员9人,力工5人,混凝土工2人,钢筋工6人,木工3人。 5.3钢筋在外加工成半成品,运至现场绑扎,混凝土及砂均为外购。 5.4弃流井盖板及井筒外购成品,现场装配。 6.施工方案 6.1导流及排水 6.1.1将弃流井上下游间雨水、排水管道用橡胶气囊封堵。 6.1.2用水泵将上游及封闭段内水引入下游。封闭段内水抽干之前不允许挖除既有管道下持力土层。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附3 :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其中包括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一、城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自然地理情况重点分析区域地形、地貌、下垫面条件、河湖水系等。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径流特性、洪涝特性等。 (三)水资源状况 包括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包括现状水体水质、排污口分布、水源地分布等情况。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包括供排水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等。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 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 3.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 (一)总体目标(此目标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及考核的基本依据)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 2.排水防涝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二)具体指标 1.建成区内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1)“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等; (2)“净”:确定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等; (3)“用”: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 (4)“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雨污分流比例等。 2.建成区外主要指标 (1)防洪标准: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海潮防御标准等;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等; (2)水源涵养:水源保护区比例、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地下水水位等。 四、技术路线 建设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有关要求,因地制宜,提出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提出完善制度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的措施。 五、建设任务 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

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池施 工方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生物滞留池施工方案 1、生物滞留带概念 生物滞留设施是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带是生物滞留设施的一种形式。道路和广场内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需根据道路纵坡等计算确定。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mm,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mm的砂层(细砂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排水作用,厚度为300mm,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50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 2、施工工艺流程 ①放线 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测量放线。 ②挖掘 在灰线、标高、轴线复核检查无误后方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挖土施工,人工休整边坡。开挖时严格按照指定的地点将符合种植的种植土装车,装车时不得将车装的过满,以免行车时将土散落在道路上。不得将垃圾及建筑垃圾装车。机械开挖时严禁闲杂人等进入施工现场。 ③材料运输

将材料运至施工现场,在运输过程中司机必须将篷布盖好,以免将土洒落在路上。运输至现场时必须按照现场指挥将土倒在指定地点,不得随意乱倒影响施工。运输车辆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④检验瓜子片、碎石质量 对瓜子片、级配砂石进行技术鉴定,其质量均应达到设计要求或规范的规定。 ⑤透水土工布的铺设 土工布铺设时,沿着碎石表面进行铺设,铺设方向与滞留带推进方向一致。相邻土工布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m。铺设过程中如出现破损或孔洞时及时进行修补,修补采用与土工布相同的材料,用工业缝纫机和强度≥150N的尼龙线缝合,且缝接宽度不小于设计搭接宽度。土工布铺设完后,尽快进行上部铺填施工。 ⑥分层铺筑碎石 铺筑碎石的每层厚度,一般为15~20cm,本工程为30cm,分层厚度可用样桩控制,必须按预先设计好的标高由人工用铁锹整理。 ⑦渗透设施安装 根据设计图纸,生物滞留带碎石层内安装DN150HDPE双壁波纹管道,波纹管采用橡胶圈柔性接口,安装时承口内壁以及橡胶圈外圈需涂润滑剂,HDPE平壁管道采用热熔焊接接口。 生物滞留带内盲管铺设不能出现倒坡现象,盲管水平铺设即可。 ⑧改良种植土回填 按照图纸要求回填改良种植土,回填厚度为400mm,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回填。 ⑨验收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号)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建函城〔〕号)要求,结合泰州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公园、城市水系统建设,努力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规范。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为本。充分发挥河、林、湿地等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突出生态效益。 .坚持民生为先,统筹推进。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加强源头减排、过程

控制、系统治理无缝衔接,提升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所有新建项目和新开发地块均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老城区结合内涝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旧城改造等逐步推进海绵化改造。整体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削减率≥,水面保持率≥。到年,建成区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年,建成区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二)近期工作目标 到年,完成近期规划海绵分区的海绵城市区域建设,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用两年时间解决分区内的河流生态退化、水体黑臭、内涝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分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建设水平。年,对个海绵分区的建设以每年以上的面积推进,到年完成的建成区面积建成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在市区范围内,对于建筑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等类型的新改扩建项目,在—年竣工的,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须达到。 ()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海绵分区 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分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由海陵区政府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推进。该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水生态方面,采用以蓄、滞、净为主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水环境方面,河道水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且不劣于类标准,北部街区削减率≥,老城核

(完整版)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十六海绵城市设计篇 16.1、项目概况 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XXXXX,北临XX大道,西侧、南侧、东侧现状均为田地和水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城目规划用地呈矩形,南北宽112.81米,东西长194.65米,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内标高高于XX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086.66㎡,场地内高差整体呈南高北低。 场地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沿道路两侧雨水井收集,由暗管排入北面黄桥大道市政管网。 16.2、设计原则 (1)、安全第一,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因地制宜,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3)、雨污分流,实现雨水资源化,改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4)、在经过审批的管线综合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 LID 设施,避免冲突; (5)、协同排水、道路、景观、建筑、施工等专业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6)、综合考虑适用与技术先进,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节省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16.3、设计依据 《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DBCJ004-2017)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6 年版)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DGJ32/J113-2011 经过审批的项目管线综合规划 甲方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图和其他相关资料设计范围 16.4、设计标准 16.4.1、雨水管网设计标准 16.4.1.1、雨水流量公式 ? =ψ q Q? F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