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同行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同行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同行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同行

在世界各国大办“孔子学校”,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际,而我们国内盛行的是英语,可以说已做到英语教学从娃娃抓起.虽然,这是交流的需要,是国家进步的表现。而我们作为中国人,我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却略显地位偏颇。如何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条灿烂的星河普照万年,最佳途径当属对下一代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则应该有一种清醒地认识,让传统文化绽放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让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同行。

一、积累传统名句,为营造丰厚的文化底蕴奠基

学生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厚积薄发的过程。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实施留意传统文化方面的观察积累外,还应定时引导学生积累、背诵有关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加厚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积累。积累格言、警句——

—开学伊始,我们引导学生搜集背诵喜闻乐见的家乡言语俗语,即起到介绍自己家乡,又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如“寒食(清明节)寒十天,清早晚上穿布衫”就明确告诉大家一种时令和节气雨天气的关系,隐含着告诉了我们一种生活小常识;再如有的同学说“立秋十八天,寸草都结籽”则用形象的节气告诉大家庄稼的成长规律,用他自己的话说——

—有了过程就会有收获,只是你的收获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不同罢了!另外还有的同学将“白露早,含露迟,春分种麦正应时”改成“小学早,高中迟,初中下劲正应时”简单的名言,深刻的人生道理,将传统文化的积累与语文学习和成人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论语》的背诵,更是耐人寻味;学过《论语》后,同学们对论语兴趣有加,自发组织兴趣小组,每日推荐《论语》一则,让全班同学诵读,进行三分钟训练,不仅积累语言,还达到运用论语知识激励同学的目的。记得有一次,他们推荐的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其实,这是孔子先生给我们提出了“度”的问题,孔子所提到的“仁”、“知”、“信”等都是好品德,但如果不加学习,善于运用,仍然有重大弊病。这句话初中教材并未选入,而《论语》兴趣小组的同学却将它搬上讲台,并且对这句话进行了仔细的玩味赏析——

—只仁爱会变得愚蠢,逞聪明会变得随意放荡等等。一帮毛孩子竟然能来点经典之谈——

—做任何事情不把握其“度”,不懂得在实践中学习,好品德也会成为大毛病!令我这个做教师的佩服之至!看来论语的积累,于我们今日社会立足非常实用。

另外,我们还拓展延伸到每日十句三字经,每周两首古诗词等,将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环节,让学生每日一记,每日一练。达到嘴片一张一翕,传统文化琅琅上口。

二、玩味字词游戏,为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扫除障碍

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而拥有方块字的也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所以方块字文化就必是我们语文教师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了。初中教师也不例外。就说一个“差”字,它就有四个读音——

—差(chā)别,出差(chāi)出差(c hà,出错了),参差(cī)一个汉字,四个读音,在不同的场景又有不同的理解.哪像字母语言,几个字母,简单拼出无色无味的单词。我经常给学生讲外国人学汉语的笑话“一个外国人去到商卖杯子,结果商店服务员先是拿了一个被子,又拿了笔和纸,最后连说带比划了大半天才知道要喝水的杯子。”外国人如果不用汉语,一个“cup”就能解决问题,而他却自认为已有了一年的汉语言学习经历,他哪里想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重在底蕴,哪能在一年内解决问题呢?

记得在教学《乡愁》一课时,我们设计了关于“乡”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先从对“乡”的理解入手,字典上对乡有三种解释:1、乡村,跟城相对。2、家乡,背井离乡。3、我国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而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大都是第二个意思。乡与家的区别又在哪儿呢?家是指“家庭”“家庭住址”“单位处所”“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掌握某种学识或从事某种专业活动的人”“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等,由此可见,家是一个处所或领域,而“乡”文化则大有来头了。咱们先来看贺之章的诗《回乡偶书》,他的题目就是很有文化的——

—偶,诗歌创作的灵感机智,官运、命运都好,文章本大成,妙手偶得知。刘邦《大风歌》中也写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另外古代就有“乡塾”“乡试”等说法,很多人讲究什么“衣锦还乡”。而描写吴越战争战士的思乡情时则是“战士还家”。可见,不管是思乡的诗,还是与乡有关的名词,都是属于读书人的。

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好多人物的名字也是很有文化底蕴的!比如《药》中的“华家和夏家”,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华夏民族。另外“华老栓”这个名字也是既有寓意的。“栓”取形旁为“木”,

(下转第143页)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同行

辛岩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教文体委教研室河南濮阳457001)

■课堂内外

当天讲的部分书上是怎么写的,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做题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再做题。

要指导学生养成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可不留作业,由学生自己复习课本,整理已学知识,归类、编号,练习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笔记。

四、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算草要象正式答案一样,一律写在作业本上,做到算草不草,竖式排列有序,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

五、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口算的家庭作业,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口算,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作业正确率的有效方式。每学完一个单元,学生可根据错题情况评价自己该单元学习的成绩和问题,确定自己复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做学习的主人。

(上接第159页)

便与“木”有关,新华字典就有“瓶塞子”的意思。予以他代表了一类如瓶塞子一样麻木的人。其实,这就是我们在绳子教学中进行的文化侧悟!

语文课文中的“字词”文化更是不胜枚举。比如《中国石拱桥》中的“大桥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就不能说成是两边,因为“肩”是身体的一部分,而“边”是身外的,是不属于自己身体的。同样,说我们的西部开发,而不是西边开发,西边是别人的,西部才是我们自己的。中国的字文化就是了不得,一字之差,距离万里!

三、模拟真实情境,达到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目的

“学习传统文化,为人生奠基”不仅仅是口号,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中。为了让教室充满书香味,我们经常开展“传统文化与我同行”等类似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课堂上的活学活用现象更是手到擒来——

—比如:学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便设置了六年后的车站话别,让学生在比较王安石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学会豁达。学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便设计了“母爱”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十年后给母亲写信时是用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还是重点强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用诗词的同时,要求学生阐述理由。在运用的过程中,即回忆了母爱,又强调了爱心。所以,在母亲节《给妈妈的一封信》中,这两句诗便被同学运用到文中!有的同学为了求新求异,还引用了现代赞扬母爱的诗,有的还引用谚语、谜语做开头。学习古诗文,真正达到“学习之用”的目的。在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语文同行们,请背上传统文化上路!

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广大体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催生下,非常注重对教学方式的变革,体育课教学随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得到了提高,更好地达到了体育课“健康第一”的目标。但是,在体育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说一些体育教师为追求体育课的新颖性而忽视了体育课的常规内容。笔者在此就新课标下一堂体育课应抓住的几个基本问题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行为的归宿。它具有导向、激励、发展与评价等功能,要想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制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中第二条就规定“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比较空泛、抽象,五个领域的目标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要想制定出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就要明确四点:对象、行为、条件、标准。也就是要明确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下面以体育课中技能技术教学目标的设置来加以说明。

例1:通过本课双杠学习,高二男生能够独立完成分腿坐慢起肩倒立,至少停留2~3秒。对象(谁):高二男生;行为(做什么):分腿坐慢起肩倒立;条件(完成行为的条件):独立完成;标准(做到什么程度):并腿伸髋至少停留2~3秒。

例2:通过本课篮球学习,高二男生在罚球线外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至少有80%的同学投篮10次,命中率达40%。对象(谁):高二男生;行为(做什么):单手肩上投篮;条件(完成的条件):罚球线外原地进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80%的同学投篮球10次命中率达40%。这样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明确、具体、操作性强了。

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方向,使课堂教学评价有了可靠依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体育课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这就是说体育课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达到身体健康为最终目的,它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特征。近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体育教学的新颖性,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围棋、象棋虽被列入体育项目,但它没有大肌肉群的参与,如果把这些列为体育课的主要项目,这就忽视了体育课必须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一体育学科宗旨。

体育课既然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那么,课的过程就要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规律来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掌握技能的规律等。在教授运动技能时,要安排一定量的练习,两者交替进行,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而且练习要有一定的密度,从而达到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又增进身体健康的最终目的。在教学方式上,体育课教学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教授或指导”,也不能过分强调“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所以,体育课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

三、运动负荷的设置要适宜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能否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直接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成败。运动负荷设置过小,就不能很好的起到锻炼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又会伤害学生的身体。比如说让一个高中男生用15分钟在400米操场上跑5圈,2000米跑下来量不少,但没有强度,这种练习就没有什么锻炼价值。换之,让这个男生用8分钟跑完这2000米,跑下来量不少,强度也不小,但这种练习对于普通的学生的身体是一种伤害。因此把握运动负荷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应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体质状况以及教学目标,同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安排合适的运动负荷。当前体育教学中在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重视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与运动负荷过小。

鉴于此,教师要在备课中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预计心率曲线,而且在上课过程中还要仔细观察学生,通过学生的呼吸、汗量、脸色、面部表情及完成动作的质量、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的能力、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等方面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研究,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内容、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的时间、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来安排;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并要大中小负荷合理交替;到课的结束部分,应逐步降低运动负荷,使学生身体恢复到相对平静状态。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改革那些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而对于传统体育教学中那些精华部分还是要必须保留的。既不能新瓶装旧酒,也不能全盘否定,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创设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生命力旺盛的体育课教学,更好的发挥出体育学科的功能。

新课标下一堂体育课应抓住的几个基本问题

孙明利1边素岩2

( 1.辽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2.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教改前沿

!!!!!!!!!!!!!!!!!!!!!!!!!!!!!!!!!!!!!!!!!!!!!!!!!!!!!!!!!!!!!!!!!!!!!!!!!!!!!!!!!!!!!!!!!!!!!!!!!!!!!!!!!!!!!!!!!!!!!!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摘要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迭一作用的有效发挥,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入手。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语文核也素养,加强其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大力发展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増加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也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积极运用丰富的文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帮助其自身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产生较大提升。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巧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类比归纳法等,笔者主要是从对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查阅其他关于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家文化方面的政策文件及课堂实录等中获得启示,并积极呼吁广大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加W渗透、熏陶和感染,以提升其语文素养,帮

助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二、基于语文教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所继承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由中华文明演化及汇集而成,它反映了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质与风采,是我国民族历史上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属性。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其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昔先要抓住其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既弘扬文化传统之"形",又要塑造传统文化之"魂",要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我们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要把握清楚,重点在于文化传统的传承,而非仅仅对于传统文化现象毫无保留地保存,即便是对文化传统有辩证看待,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比如弟子规中宣扬的封建主义性质的忠孝观念应该扬弃。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就要将扬弃后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化,变成语文教材内容,贯穿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之中,变成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 传统文化不是固守不变的,它也必须持续地发展与丰富。中国传统文化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 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王沫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兴趣素养节日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然而,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数理化有做不完的题,再有时间就是背英语,对语文没兴趣,没感觉。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道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道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老师或滔滔不绝,或勉强支撑,学生则昏昏欲睡,去赴周公之约了。上海市曾对某区作了一次调查研究,测试学生在课上思想专注人数。数学是91%,语文是15.5%。这一组数字真得让语文老师惭愧、汗颜!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学生错了,也不是我们的语文学科错了,而是我们老师错了!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语文书满天飞,何去何从?读了书不见进步,哪来兴趣?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上学不到东西?。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有所得,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失望,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浪费时间。那么,我们就投身题海,直奔高考好了。不可以!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沙漠。学生忙着进行应试训练,老师忙着总结答题技巧,题海里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大家都是在洗澡,没有人是在游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比如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者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8-16T15:26:23.7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2期作者:韩淑娟 [导读] 传统文化在事实上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影响,可前几年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在家长中却没有受到欢迎,反而备受冷落。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一中学266114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传统文化被语文教学冷落 传统文化在事实上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影响,可前几年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在家长中却没有受到欢迎,反而备受冷落。首先:课程、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缺乏,语文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往往由社会和学校的主导文化来规定。不仅国家制定的语文课本、教材中鲜见大众文化的踪影,就是在一些由学校自主制定的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中,涉及到大众文化的内容也是相当有限的。其次:一些教师不认可传统文化。学校一直被认为是继承和传播正统文化或规范文化的“主阵地”,教师也是以正统文化或规范文化的代言人出现的,因此传统文化作为未进入课程、教材或与已有课程、教材中某些价值观念存在分歧和冲突的内容,自然受到一些学校、教师的冷落。另外:一些家长抵制传统文化。家长担心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内容流于低俗,审美趣味不高,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另类而备受冷落。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碰撞 正是在人们的批判与怀疑中,大众文化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反映国家主导文化和正统精英文化意识的学校语文教育,当遭遇到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 传统文化时,二者自然相互碰撞。 语文教师们观点不一:从十几年前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在校园里受到尊崇和追捧,到前几年金庸的《天龙八部》入选语文教材,再到近年林长治的《Q版语文》出版并风行一时等等引起广泛争议的现象或事件,总是一次又一次拨动语文教育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然而面对传统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师们常常是深有感触却又反应不一。 青少年在五光十色的文化生活中,接受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隐藏在师生间表面和谐下的文化冲突和观念碰撞却不时显现出来,对教学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卡通漫画代替了经典名著,电话、手机短信代替了写信,看电视、上网代替了读书,社会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学生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和阅读心理期待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没有多少变化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本在学生眼中便少了生气和趣味。相比单调的语文课本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听流行歌曲、看体育比赛和网上冲浪会让学生们感到一种休闲、抒情甚至是放纵。在学生看来,语文课本里的内容要么是与他们相距年代久远的所谓“经典篇目”,要么是与他们生活毫不相干的所谓“重点篇目”,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们天天和课本在一起,但我们的心离课本已越来越远了。 三、传统文化促语文教学改革深化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冲击所形成的种种尴尬,与当前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固守传统单一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面对所处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缺乏理性的思考与有效的应对办法有着直接联系。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正是在传统文化蓬勃兴起的背景下进行的,可以说当今的传统文化与学校语文课程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因此,在语文课程中引进传统文化,对把语文课程改革全面引向深入有着积极和正面的意义。 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来源,合理引进传统文化。由于传统文化自身具有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人们一般是以娱乐、消遣的方式接受传统文化的,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具有的教养、教化功能却往往被人们忽略,甚至由于传统文化中夹杂着一些不好的、消极的东西而被一些人一概斥为庸俗、颓废、堕落的文化。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的两面,我们不能因为传统文化中存在消极文化因素而“因噎废食”,把所有传统文化内容一概否定并全部排除在语文课程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作为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不同的文化,对语文课程改革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比如:传统文化解构权威,使传统师生关系受到挑战,有利于形成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传统文化消解经典,使师生不盲目尊崇经典,不迎合传统标准而牵强虚伪解读;传统文化关注个体内心,促进学生自主、自我意识的形成,使语文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有利于人本意识的形成。而以上这些也正是目前语文教育所缺乏和需要的,所以,面对我国文化消费内容和结构的改变,语文课程必须正视现实,把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样纳入语文课程建设的视野,不仅只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文化背景,还应作为语文课程建设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来源。 四、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源于生活,也应该用于生活,要促进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建设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传播围绕在学生周围,已经渗透进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来,央视“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有效刺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中,校园新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高潮,新编教材中,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二者已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语文课程要发挥课程选择文化、提升文化、改造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丰富的传统文化不只成为语文教育、语文课程的文化背景,更成为语文教育、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碰撞、交织,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融合点,二者才能相容相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文言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就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文言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摘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熏陶感染,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精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细度和高度。【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通过新课改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如何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如何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资源,如果我们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播开来,对孩子们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传统文化也是有利有弊,如何让学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又同时能去除糟粕呢? 一、根据时代需要,确定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有哪些作用:传统文化不仅能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还能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在教学传统文化的同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顺势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以较为全面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感和多元的认知去审视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文明,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自觉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互相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应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做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要不然只能是昙花一现,在这一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与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相适应,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带着诗意去审视周围的世界,使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我和你”的平等关系,而

不是征服与占有的关系,从而陶冶学生爱护自然的真挚情感。 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再加大传统文化元素的力度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虽有不少传统文化元素,如:三字经、对联等,也编选了一些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因为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大都散落于语文、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课程之中,很难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加之一些家长、学生对小学科的不重视,导致这些传统文化很难被学生所吸收,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能处于支离破碎、一知半解的程面上,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传统文化的元素。首先,教师要熟悉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弘扬传统文化.“先达已,后达人”。教师只有自己先做好,才能教学生,传统文化贵在身体力行,不只是知识理论的传授,正所谓言传身教。其次,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第三,结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帮助学生成长,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课程为点,最终以点带面,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三、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

文字考古和继承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

中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文明国家,文字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许多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绚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文字经过了一系列演变发展的阶段。古文字学是一门有实用意义的学科,它与考古学联系紧密,具有相辅相成的重大作用。古文字学往往能说明考古学中许多关键性的问题在现代,我国的考古学迅速发展,通过发掘不断发现大量重要的古文字材料,这便要求运用古文字学的知识进行释读研究。当前专门从事古文字学工作的人数还很少,而新出的古文字材料日益增加,现有人力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文物考古工作,普及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迫在眉睫。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大地上众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国的文字经过了一系列演变过程,即使十分熟悉现代汉字的人,没有特殊训练也不能通读古文字。在许多人心目中,古文字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实际上古文字有其本身的规律。研读这种规律,释读古文字,借以揭示古代历史文化奥秘的学问,就称为古文字学。从古文字到今天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上溯到文字的萌芽,我们一般以秦代统一文字作为下限,也就是说古文字学研究的是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不过,在最近一些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好多秦代到汉初的文字材料,发现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一些特点,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去整理研究。这样看来,也许我们可以把古文字学的范围放宽,把汉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内。今天的古文字学和以往的金石学是不相同的。我们主张继承金石学的优良成果,但也必须看到当代水平的古文字学已近是具备有新的面貌的现代学科。现在的古文字学与考古学、古代史、语言学、文献学都有密切联系,是一门成熟的,有自己的范围和方法的独立学科。说古文字学是成熟的学科,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古文字学本身业已具有几个可以独立的分支。大体说来,古文字学有以下四个分支,每一分支都可称为专门之学。不难看出这四个分支是各以古文字发展的一定阶段为基础的。夏代以及更早时期的文字,目前仍然是有待探讨的课题,可称之为中国文字起源问题。由于可资探究的材料较少,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成为一种分支学科,有待于未来的考古发现。商代的文字材料较多,有青铜器、陶器和一些玉石器上的文字,但最主要的是占卜用的甲骨上面的卜辞,即所谓甲骨文。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河南阳殷墟出土的,时代属于商王盘庚迁殷后的商代后期。甲骨文的研究构成古文字学的分支之一,通称为甲骨学。青铜器的研究,是古文字学的另一分支。商代的青铜器已有铭文,不过商代的铭文一般较简短,到西周才发现为可与《尚书》比美的鸿篇巨制。而且,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古文字材料主要都是青铜器的铭文,此外只有数量很少的甲骨文、陶文和石刻,所以研究这一时期文字,基本上要依靠青铜器的研究。战国时代的情况便有所不同。这个时期的古文字材料,除青铜器铭文外,陶文、玺印、泉币等都相当丰富。不仅材料种类繁多,文字的分歧变化也比较复杂,需要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来专门考察。由于这样的原因,从20 世纪50 年代起出现了古文字学的又一分支,即战国文字研究。古文字学的第四个分支是简牍、帛书的研究。简帛在近些年有大量发现,其时代早的属于战国时期,多数则属于秦汉至晋代。简帛尤其独特的性质,在国内外都已作为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当然,根据我们队古文字学涉及年代下限的规定,汉武帝以下的简牍已超出古文字学的范围了。文字包括形、音、义三方面。古文字学的研究总是从辨明文字的形体着手的,因此有些学者主张古文字学应以字形的研究为主,甚至只限于字形的研究。其实,文字的形、音、义三者是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我国的发展,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关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而且在许多小学就已经开始让学生学习一些古文,例如三字经等。对于这个现象,人们各持己见,颇有争议。让小学生学习古文到底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是不尊重教育?是否应让这些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课堂成为了一个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应是怎样的关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关系解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持有正确的态度,辩证的对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语文教学是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我看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早的强制性的让学生们学习一些关于国学的东西却并不是真正有益的,反而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α、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开创新知识的基础。有的人认为当今世界讲究创新,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不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种十分错误愚昧的想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旗帜与核心,丢弃了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相当于丢掉了灵魂。但也并不是说只要是传统文化就一定要传承,对于不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摒弃,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还要创新以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去帮助它更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象与分析 (一)掀起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北京许多小学掀起了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尤其是对于弟子规的学习,其他地方的小学也有效仿。针对这个学习热,各人有各自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它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德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有的人认为国学教育并不是复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本课题是中央教科所“十一五”期间语文学科的重点科研课题,由中央教科所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合作,由中央教科所和《新读会》月刊具体实施。 一、选题:课题提出和背景: 1、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身上严重缺头。文化语境中浅文化、风俗文化、网络文化泛滥,青少年一代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断裂。“民族精神”的缺位。 2、新课改的提出及实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学原则与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它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西方的“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的教育思想”,本土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严重缺位。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与当今提倡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的精神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而且,新课改要具体落实贯彻到位,必须要与本土的文化土壤相适应,因此,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的意义非同寻常。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的整体。 文化是通过象征传播的一种模式——是制约进一步行动的行动产物。 ——[英·克罗伯、克拉克洪]一般说来,文化是多年积淀的、隐性的影响人们认知、思维、行动的一种精神的或以物质形态呈现产物。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芜繁、精华与糟粕并有。自由选择,不做定位。各地课题研究均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 我校的总课题:“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与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个人课题: 1、古诗文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林榕) 2、古典语言融入写作训练(洪玉惠) 3、客家文化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弘扬(廖灵琳) 4、古代传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新感知(张茂香) 5、古典诗歌阅读与语感培养(温永华) 6、古诗词的审美与情感教育(张清辉) 7、古典诗词与语文素养(邱大林) 8、读三国品智慧(叶小英) 9、对联与语文教学(连翔) 主要观点: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而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语文;融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明之柱,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的基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育人之师所肩负的重任。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令人担忧的学生的文化现状 从自己授课与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了解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这种现象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现状一:许多学生天天嘴边哼唱流行歌曲,却对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知之甚少,晚自习的时候,同样也发现许多学生应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便开始翻看一些网络小说,漫画等等,却对中国古典名著近而远之。 现状二:现今学生许多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究总结 这学期,我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已显蔚然成风之势。通过一学期的活动,我深深地感到课题组为我们学校每一位老师搭建了宽阔的学习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我们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首先,课题组尽可能地安排教师外出听课。使教师见识了仰慕已久的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主题教学;感受到了薛法根老师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入了课题组,也促进我校教师较积极地去学习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知识。这学期,我校教师除了阅读自订杂志《小学语文教师》之外,还阅读了由课题组成员提供的几十篇文章。由此,教师们知道了没有深入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知道了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知道了我们的课堂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应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我校的教育教学观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课堂 教学实践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减少了,与新课改之间的距离也正在慢慢地缩短。 另外,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按照期初的计划精心上好研讨课,课后又认认真真地开展评课活动。所有的这些听课、评课活动都使我受益匪浅。 再者,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能要求更好,却永远都不可能达到最好。因此,除了学习理论材料之外,课题组还要求我们每一个月至少写

两篇教学反思,来促使我们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们的专业快速地成长起来。在这学期,我共完成了《感悟窦桂梅》《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等八篇教学随笔与反思。 今后,我校将一如既往地抱着诚恳的态度,向书本、向名师、向同事学习,并努力地用所学的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在课堂上少一份遗憾。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公共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课、外语课。加强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加强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书法、绘画)。 4、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巨变之中,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碰撞和交融,赫赫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同时,也形成了其他民族不可望其项背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长期以来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在全球的历史舞台上独领风骚一千多年,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辉煌往事。然而近代以来,而对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接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几番较量下来,传统的农耗文明很快被先进的工业文明击败。于是先后有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先辈们将西方文明的火种引入中国,给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新的血液。 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来了,许多人走入另一个极端,天真地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空间,一切都是西方的好。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幼稚的妄论一流传就是上百年,直至今天仍有其生长的土壤。赞成的直接恶果就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没有被继承下来,许多优良的民族传统被无知地摒弃了。在今天的校园里,由于优良传统的丢失,给教学工作带来许多不便。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此深有感触。比如,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珍惜友情、礼让谦和等一系列古代被认为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当然,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相当一部分成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常常想,问题要是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我们恐怕再也无脸提及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五千年文明了。 众所周知,大树参天,根不能不扎深,传统文化就是民族土壤深层的精华,民族之树要常青,只有将其根须扎到传统文化的深处。而要办好这件大事,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根据我多年教学带班的经验,觉得语文课堂是传授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平台。语文教学中多穿插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学好课堂知识,而且对学生以后的性格形成、人格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核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其饱含深情的诗作《离骚》和其气壮山河的一死诠释了这种精神。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真情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这种精神的一种注释,在语文教学中,类似这样作品和作家我们会常常见到,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进行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中涉及价值观的内容特别多。孟子曾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激励同时代人,也在要求他自己。范仲淹一心为民,虽遭贬迁,但仍胸怀天下,不计个个得失,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物和作品在语文课本中并不鲜见,遇到这样的机会,老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培养他们形成宠辱不惊、永往直前的人格品质。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复习过程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 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研究并厘清传统文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当下的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从这可以看出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指精神文明并侧重于意识形态的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触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中、文章中、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惹人麻烦的是,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当那些著作等等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更令人有无所适从、无可施技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而我的理解,传统文化是着眼于形的角度来说的,它是具体可感的、可以操作的,如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用语、礼节、

行为习惯等等,它是外显的;而文化传统则是从质的角度来说的,它是抽象的、起支配作用的,如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等,它是幕后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李政道曾经说过:“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美国的英格尔斯也曾说:“从历史发展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较薄弱。这一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显得愈益严重。这种状况,将使我们年轻一代缺乏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利于全体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