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小学科学微课程开发的思考

关于小学科学微课程开发的思考

关于小学科学微课程开发的思考

新校园XinXiaoYuan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它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面向学生成长需要而自主开发的一种个性化微型课程。一线教师要想开发一种系统的课程,确实存在很大困难。而微课程的出现,为一线教师进入课程,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通道。本文就微课程的关键点进行分析。

一、来自教育实践

新课程改革以来,科学课程的内容和编排方式都有了较大变化,许多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感受到:一方面,教材中部分内容偏难,导致有些学生对学习科学有畏难情绪,然而教师不可能改变原有的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未能得到积极有效的激发。

由此可见,自上而下的的课程改革,暴露出课程理念和教育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而微课程来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强的针对性,可以使课改从“云端”落到“大地”,进入到常态的课堂和教学,真正改变师生的教育生活。

二、面向学生成长需要

教材是许多专家的结晶,教材内容是面向使用该教材的全体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内容可能更适合于农村学生,有的内容可能更适合于城市里的学生。如组织学生开展养蚕、种凤仙花、观察水葫芦等活动,农村比城市毫无疑问更具有优势。而教材中涉及天文方面的知识,城市里的学生更有优势,他们可以去参观天文台、天文博物馆等。所以,统编教材是面向全体使用对象,而实际教学往往会受到地域限制、环境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未能“同步”。同时,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许多农村乡镇正在向小城市化建设发展,有的乡镇已经并入城市,多个规模较小的完小合并成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小城市化建设对当今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微课程开发的原点一定要是学生,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才是最好的课程。然而,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建立的国家统一课程,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而微课程可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师自主开发

微课程内容短小精悍,教学时间短,开设灵活方便,适合一线教师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将学生感兴趣的、需要的、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开发成微课程,并付诸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同时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

1.基于现有的科学教材,将教材中一些有趣味性的内容或拓展性活动开发成微课程。对于一些趣味性强的内容,学生虽有强烈的兴趣,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未能很好地展开,未免是种遗憾。微课程应与现有的教材内容相辅相成,真正地为教学直接服务。

2.微课程开发以拓展为主,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从身边做起,做好对校内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高学校现有设备的利用率,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活动。

3.教师是微课程的开发者,学生也是微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关注科技热点、生活热点问题,并将之开发成微课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脑海中有许多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究。将社会热点问题开发成微课程,必将深受学生喜爱。

以往,教师只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常年按照一本课本和教参进行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微课程为教师拓宽了无限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所处的教育环境,开发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使每个微课程都闪烁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创造性,带有教师鲜明的个性色彩。

四、是一种微型课程

微课程容量小、见效快、容易操作,是最适合教师掌握的课程形式。

1.微课程课程容量小,目标明确,具有相对独立性。微课程的学习目标少而清晰,体现了“微”字特色;微课程都是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容量较小,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用一两个学时,而不是几周的教学时间;微课程的学习目标少且清晰,体现了“微”字特色,学习时间相对较短;除了要注意模块化和短小精悍外,还要把长度短小的微课程内容控制在几分钟内。

2.微课程是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微课程内容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而且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熟悉、感兴趣、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同时,微课程内容的选择可以是双向性的,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教师和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因此,小学科学微课程的开发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注重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奥秘。

总之,微课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习不再单调枯燥,而充满了愉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科学精神。微课程也使教师对研究倍感亲切,带动了广大教师更加积极地从教学走向研究,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于小学科学微课程开发的思考

徐富娟

(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小学,浙江绍兴312025)

教学研究·170·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

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从事科学课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教学中自己经过反思、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新世纪的课堂教学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科学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滋长旺盛,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 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 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问题,尤其是发现或提出新奇的问题。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的。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滑轮组”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滑轮组,然后做实

小学科学微课解读-空气占据空间 通用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背景说明 所有物质都会占据空间,可在学生的认知里却认为空气不会占据空间,只是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但是,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空气是存在的,在他们的认知中当我们呼吸的时候空气才存在,却不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因此,我制作了微课,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逐步让学生意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二、策划设计 我在设计本次微课时,采用书中的教学环节,首先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抛出问题,“除了用石子可以喝到水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我直接将答案公布,问这是什么原理能够让水出来?一层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假如你不知道,可以继续看下面的课程,有一个辅助实验,将纸巾放入杯子中倒扣入水,而纸巾没有湿,这是什么原理?在微课中直接讲出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因此说进不去。最后,再次播放吹短吸管,长吸管里的水出来的视频,让学生去思考最终的答案。在整个设计中,我希望让学生多去思考,在思考中可以明确感受到我们的空气也是会占据空间的。 1.内容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确实存在的,看的见的物质是会占据空间的,但是对于看不见的物质会不会占据空间呢?他们并不明确,因此,通过微课让学生更加明确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同时也为六年级学习《物质的变化》做好铺垫。 2.适用对象 教师教学/学生自学 3.类型选择 选择的表现形式:演示式 采用的技术手段:录屏式/录音式/软件生成式

4.组织构思 (1)知识点思维导图 (2 )微课环节流程 乌鸦还有其他方法喝到水吗? 播放可以用空气将水挤出的方法

5.技术环境 录屏、录音、视频合成软件:Camtasia Studio 8 三、过程实录 1.第一部分:听乌鸦喝水的故事(0分0秒~1分27秒) 动态的故事让学生即刻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加深对故事的了解,在视频中出现乌鸦对想喝到水的几种方法进行实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帮助。开阔学生思路,想想还有哪些方法? 2.第二部分:教师出示乌鸦还可以喝到水的方法(1分28秒~1分43秒) 直接出示答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1:这个装置是如何做出来的,好奇心2:为什么在一根管子里吹气,水却从另一根管子里出来呢?学生带着这些好奇心去思考真正的原理。假如你有些眉目了或实在不知道,我们可以继续往下看辅助实验。 3.第三部分:播放辅助实验(1分44秒~2分10秒) 这个实验是前一个实验的辅助,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水没有进入杯子里面,那是什么阻挡了水的进入呢?学生马上会想到是空气,给学生留下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印象,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空气是物质的概念。这对前一个实验的解释打好了稳定的基础。 4.第四部分:解释辅助实验的原理(2分10秒~2分20秒) 这部分边播放,边解释实验原理,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即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肯定,也是能够在教师的解释中发现其中的奥秘。 5.第五部分:回想实验一的原理(2分21秒~2分27秒) 通过之前一个实验的暗示,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想到矿泉水出水的原理——空气占据空间,但在影片中我没有明确说明原理,是想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其中的含义及原理。 四、应用建议 本微课主要是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因此在使用时,只能解决空气会占据空间的内容,不能解决空气的变化,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代替PPT。可以使用于新课的开始,也可以使用于知识点的复习。

科学微课教学设计

科学微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学情分析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3、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会连接简单电路。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实验现象。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成功的喜悦。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激发进一步探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过程: 一、引入: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科学六年级上册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下面,我想谈一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科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四、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食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阅读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科学课除了实验课、操作课外,阅读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型。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丰富学生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 一、合理使用科学教科书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 科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的内容大约有以下几类:一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无性繁殖》、《探索宇宙》等,这些材料的安排,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科技、航天、爱国意识。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 如:教材中《它们吸水吗》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等,课内课外溶为一体,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三是补充知识,如每个单元后的《资料库》。对于这些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或课下自行阅读。 具体做法如下: 1、每学期开学利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作用,并且重视这部分教材的学习。 2、在实施的过程中,把科学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3、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4、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对阅读教材进行适当的充实,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而达到学生更广泛的学习的目的。 课后阅读,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对科学探究活动而言,一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阅读活动──阅读搜集各种科学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学完三年级上册《今天的天气》后,号召学生阅读、搜集更多的天气信息、预报方式等等,并利用学校气象组的仪器,结合自己的观察采用生动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天气预报。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天气预报的任务,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广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探究的习惯。 二、选择合适的课外科学读物进行阅读 科学课上经常会有资料收集课,但是现在的学生往往使用更快捷的互联网,而忽视了阅读读物。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引导与课前布置。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课外阅读科学读物的调查。参考调查数据,学生对科学读物的喜爱还是很让我感动的,近8成的学生表示喜欢看一些科学读物,并且有一半多的学生常年花钱征订、购买科学读物。但是存在征订杂志比较单一的问题,学生手中订的杂志主要集中于《我们爱科学》、《科学大众》两种。科学书籍也大多是《十万个为什么》。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3456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复兴小学严光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小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一一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

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小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小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小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6812840.html,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隋丽霞张秀兰魏潇丽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04期 小学科学课程虽然从目标、内容、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从整个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其作为核心学科的地位还需要广大教师继续努力,而且重要的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强化教学改革探索,以寻求重要的实施方法,推动小学科学课程向科学化、知识化、技能化方向转变,努力实现课程的最优化。 1 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 从总体来看,小学科学课程在我国的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小学低年段起就应该开设科学课程。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能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意识和成才动机。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身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课程正是顺应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儿童去感受、接触和了解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去解答心里的无数个为什么,并在与身边的人和物的互动中长智慧、炼意志,学会探究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学会研究和解决身边出现的问题,学会从现实和实践出发去展开自己的想象。错过这一时机,其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将大受压抑,这对他一生的素质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展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影响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个人的就业机会和能力,乃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未来社会的公民才能更好地参与这个日益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娃娃抓起”。 2 科学课程内容的连贯性 过去,我国的小学自然课程与中学科学课程(物理、化学、生物)一直是以相互独立的形式存在,导致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科学学习不能很好地进行衔接。这次课程改革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把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内容进行统一规划,构建一套以“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三大板块为核心的科学课程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课程标准的设计和内容分布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首先是小学与初中的科学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从目前公布的内容标准来看,还存在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要求和初中重合甚至超出初中要求的问题。例如,“生命科学”领域中的“进化现象”,小学3~6年级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能以 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相应的初中7~9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列举生物进化现象”和“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概述生物进化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点亮小灯泡》微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点亮小灯泡》 微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点亮小灯泡》微课教学设计海口市海瑞学校王洪坚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学情分析 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

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科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科学知识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和学习中,而且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能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既具有科学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所谓“科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学生通过学习,就可感知科学知识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并乐于思考,勤于探究,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既具有科学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让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一、自然界中的科学知识 生活中,孩子们看到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往往想解释又不能解释,只能是猜测或者听大人们讲解,有些家长能用知识去讲解,有些家长则用迷信的思想去讲解,这就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比如,下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学生说不清楚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学习之前,他们认为天上有一个大盆子,当水装满了就流出来,这就是下雨的现象;而有同学看了电视剧《小龙女》后,认为下雨是“小龙女”伤心哭了流的眼泪,因为小龙女的眼睛就是一个泉眼,只要她一哭,天就会下雨等等。在学习《雨的形成》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做雨的形成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下雨”的过程,当学生看到实验中的“雨”一滴一滴下落时很兴奋说:“原来雨是这样形成的!”于是,老师一步一步地讲解雨形成的原因: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01~0.002毫米,最大的也只有0.0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上升气流托在空中,这些小水滴凝聚在一起变成云,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小的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变成雨滴往下落,当空气中的温度在零度以上时,掉下来的是雨,当空气中的温度在零度以下时,掉在地面上的便是雪。 孩子们听了老师的分析、讲解,亲自在实验中看到了雨的形成过程,又懂得了下雨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这就使孩子们树立了科学意识,破除了封建迷信,正如布莱希特所说“科学的目的不在于为无穷的智慧打开大门,而是为无穷的谬误前面划一条界线”。人们用科学方法检测雨的形成过程,天气的变化过程,制作成天气预报,预测风雨雷电何时到来,让人们及时添加衣服,不至于感冒,及时带上雨伞,不至于被雨淋,这样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神奇,懂得只有努力学习,用心探索,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 科学知识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中,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知识,充满了科学乐趣,孩子们对于生活中出现的科学现象充满了幻想,充满了神奇,爱想,爱问,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在学习《细胞》这一课时,我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洋葱,我问孩子们:“这是洋葱,你知道它的一些什么?”孩子们马上说出自己知道的洋葱:紫红色,切洋葱时会一边切一边流泪,听父母说多吃它还可以防癌等等。此时,孩子们对切洋葱为什么会流泪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告诉他们,切洋葱时,洋葱会释放出蒜苷酶,蒜苷酶可以将这些有机分子转化为次黄酸,次黄酸随即又重新组合成引起人们流泪的化学物质合丙烷硫醛和硫氧化物,它经鼻子刺激眼睛,所以常常使切菜的人流泪。不流泪该怎么办呢?我们在切

浅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浅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小毕科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阵。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诬问题,从脚位成长和师范培养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始于新世纪之初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至今成效明显:素质教育得到有力推进;儿童全面发展、自主成长的教育环境正在形成;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体现现代科技和文化特点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学校教育中单纯知识传授的情形大为改变,培养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全面而又和谐发展的人,已是学校教育最为强调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我国基础教育正在步入从全面普及向全面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小学科学,是课改中设立的新课程。科学课的实施,对小学课改的整体推进作用明显,因而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尤为受到关注和重视。科学课程在各地建设和开展情况不同,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异,但却均表现出教师队伍师资缺乏和团队专业水准不高的相同问题。笔者在对二百余所各级小学科学课程建设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愿与关注者共同探计。 1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专业教师缺乏、专业教学水平不高、工作繁重。多数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基本胜任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 应当重视的部分调研数据分列于下。 学校科学课专职教师只占任课教师的22%,兼职教师比例高达78%,且年更换率近40%。 任课教师学历达标约90%,但专职教师中具有科学专业背景的只有68%,而兼职教师则不足20%。 75%的科学教师由学校安排任课,并非个人选择和要求。 专职教师中通过科学课程岗前或在岗培训持证上岗者约为47%,兼职教师则不足15%。 专职教师都兼有管理实验室和器材室的工作任务。90%的任课教师周课时超16节,38%的教师在18节以上。 75%的教师认为,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理解教学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分解和落实课程目标,均感到较为困难。 50%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许多科学课成为“讲科学”。 认为科学教师严重缺乏的学校占78%,认为不缺的只有1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须通过课程教学实现,这使课程专业教师队伍成为关键。充足的专职教师,合格和高水准的课程教学,是课程实施和课程目标实现的保障。小学科学课,有“教师即课程”的说法,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严重受制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 2理解、支持科学课教师工作,改善工作环境,重视岗位培训,多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新教师培养体系,加快,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2 .1理解支持教师工作,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促进科学课教师成长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白岩镇魏旗小学:支启辉我不是科学专业教师,由于教师编制调整学校教师岗位变动,并且我近二十年没有上这门课程,本学期初首担任六年级两个班科学课,心理感到压力重重,很担忧上不好。因为小学科学课是一种新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的科学实践活动,实践难度较大的学科。开始上第一节课前虽然作了很多准备工作,自我感觉很不理想,我悟感到要上好一节科学课不次一语文、数学的一好课。在科学教学中如果只是给学生一个词语,然后在从词语到现实和实际中讲。那么这样的科学课堂教学是枯燥,学生不感兴趣,会把科学学习活动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课。只让学生读、思考、记忆、回想,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办竭的劳动,是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我认真读教材、看光碟、上网查阅…….。去上好科学课? 科学课堂的主要性质,是通过带领学生经学习活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及收集资料获得丰富认识经验,通过合作、发表、讨论、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提问题创造机会去激发学生思考,推动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不是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交往、实践、探索、归纳等活动,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体验、技能和

态度是根基。科学概念的理解、技能的获得、学习态度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使每一节科学课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回忆。 课堂教学任务将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学生形成以科学观念为核心,形成自我学习能力和欲望。教师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知识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水。学生在学习某种新概念、新规则的过程中,由原有内部认知结构有差异甚至有矛盾,会产生困惑,必须遵循排除干扰之后才能平衡,新概念、新规则才能真正为儿童所掌握。课堂教学要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学生的亲历、事物中产生等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经验的。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前的前概念,科学课堂教学是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重演历史上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是学生不断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教师要将学生们新概念取代旧概念的顺应过程中。 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要改变过去繁、难、偏、旧的弊端,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必须把活动做深、做透、做扎实。不一定按照教材和课前的设计推进课堂,应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其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能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会放弃努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生对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乐于给予学生渴望的额外帮助,使在学生在活动中,要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给学生新的刺激,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能主动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温坪中心小学彭兴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依此看来,笔者上面的观点只是强调了后一点“教无定法”,这当然是一个极为片面的认识。因此,受到熠阳君的启发,有必要对前一点“教学有法”做一番思考和探讨,以对小学科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获得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认识。笔者所理解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活动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但对于具体某一节课而言又并没有确定的方法,即便是名师也是这样,教学模式的选用似乎完全是妙手偶得的结果。当然,妙手应当来自于教师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这需要另当别论。也就是说,这里的第一个“法”应当理解为基本的原则和理念,第二个“法”则可以看作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具体说来,这些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操作类,作品制作类,观察活动类,资料收集类等。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些活动各不相同,或者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这几种不同的科学学习活动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致力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就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遵循“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这一基本的活动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对上述活动方式,或者称为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教学模式做进一步说明。 一、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 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问题------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和整理信息----思考和结论----表达与交流(重过程) 三、激情导入——大胆猜想——小组探究——实验分析——表达交流——拓展延伸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说明: 1、激情导入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用教材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能力的大小制定出分层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实践。 2、大胆猜想 有了探究的问题,就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开始对相关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里不急于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而是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微课解读-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科版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一、背景说明 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是人类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显微镜的帮助了。因此,我制作了本微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学微课能了解显微镜这一伟大发明的基本结构,学习它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显微镜下不一样的世界,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策划设计 显微镜在生活中不常见,大部分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以还原课堂的形式来设计 本节微课,用PPT讲授和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显微镜的有关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1、内容分析 显微镜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尽管是第一次接触,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具备了一定的接受新事物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很快掌握使用显微镜这项技能。因此本微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难点是让学生明白在使用的时候一些要注意的地方。 2、适用对象 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家长学习 3、类型选择 选择的表现形式:演示式 采用的技术手段:录屏式录音式录像式 4、组织构思 (1)知识思维导图

(2)微课环节流程 PPT讲授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使用的演示实验 5、技术环境 课件版本:Microsoft Powerpoint 2013 录屏、录音、视频合成软件:会声会色X5 录制时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均可,要求网络通畅,有麦克风,有条件的在专门的录播室内录制,也可在安静无噪音的室内录制。 三、过程实录 1、第一部分:片头 动态呈现微课课200题“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第二部分:了解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于支持整个镜体。 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物镜转换器: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载物台:在镜筒下方,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个通光孔。载物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玻片。 准焦螺旋: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柱上下移动。大螺旋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 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 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 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 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 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 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 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 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 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学课堂教学。然而,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 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 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发现 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甚至于适得其反。 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有效率指师 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 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 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 程度较高。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 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 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 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 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平时教学中 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性 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 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 有效性,首先要郑重强调,听和说是同等重要。说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听是尊 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同样也喜欢专 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是倾听的最 高境界。在明确了要求之后,我常常和善而亲切的提醒学生:“听她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充分培养起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