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_省略_缘经济联系_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一_滕兰花

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_省略_缘经济联系_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一_滕兰花

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_省略_缘经济联系_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一_滕兰花
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_省略_缘经济联系_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一_滕兰花

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看两广地缘经济联系

——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一

滕兰花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摘要: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良塘街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都会举行妈祖游神巡境活动,妈祖信仰习俗的背后折射出自清代以来两广日益加强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每年一次的盛大妈祖游神巡境,则是良塘老街的粤东移民后裔借此强调自我身份认同的好机会,亦是他们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妈祖信仰;两广;经济联系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1-0017-04

Mazu Belief:Geopolitical Economic Contact between Guangxi and Guangdong

TENG Lan-hua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Nanning,530008) Abstract:Mazu inspecting activities are held every lunar23th March in Liangtang Laibin Guangxi,which reflects the intense economic contac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Guangdong since Qing Dynasty,and is the good chance to strengthen the self-identity of the descendant of eastern Guangdong immigrants.

Key words:Mazu belief,Guangxi and Guangdong,economic contact

一、问题的提出

民间信仰问题作为观察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是社会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作为一种草根文化的民间信仰,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基层文化的角度,而且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全貌。民间信仰最有地域特色的是地方神信仰。关于中国传统商镇与神庙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妈祖信仰研究一直是热点,已有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1]。明清时期,两广之间的地缘关系很密切,随着广东经济的崛起,两广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紧密。来自闽粤地区的民间信仰也随着闽粤籍商人入桂的履迹传入广西。以妈祖信仰为例,自明代起,已经有文献记载广西一些地区建有妈祖庙。如钦州的天后宫,据嘉靖《钦州志》记载,是在明永乐四年(1406年)由指挥孙遇所建。就广西境内的妈祖信仰而言,粤闽移民及其后代是主要的信众,他们对妈祖庙的崇拜实际上也就反映了粤闽移民迁入后对广西本地文化的影响。清代时,广西妈祖庙遍及各地,其空间分布呈现出桂东地区多、桂西地区少的格局,这与清代时大量的广东商人入桂历程密切相关,妈祖庙的空间分布实际上就是广西各地区广东商帮的势力分布东强西弱的折射[2]。在前文的基础上,以今天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良塘街的妈祖娘娘诞期的游神巡境习俗为视角,分析游神

巡境背后的文化含义,并进一步探讨明清以来两广的地缘经济联系。

二、来宾良塘的妈祖信仰

对于妈祖的生平,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一般认为妈祖原名林默娘,世居福建莆田湄洲屿,生于宋朝,其父是都巡检林愿,排行第六女。自幼“悟秘法,长能布席渡河,乘云游岛。雍熙四年(987年)升化。是后常衣朱衣,飞翻海上”救落难渔民,渔民把她奉为神灵,祭祀尤诚,因而成为福建沿海一带渔民的保护神。后于宋朝宣和年间(1119-1121年前后),因出使高丽的使臣路允迪在航海途中遇险,“中流八舟七溺,独边一舟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顺济庙号”[3]。事后,宣和五年(1123年)朝廷赐予“顺济”庙额。而且南宋绍兴、淳熙年间(1131-1189年),朝廷又先后赐予妈祖“灵惠夫人”、“惠灵妃”的封号,妈祖海神的地位开始得到确立。此后,历朝对妈祖一再褒扬诰封,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元代共敕封5次。明洪武元年(1368年)敕赐“昭孝纯正灵应孚济天妃”,诏沿海皆建庙。明代共封天妃两次,改封元君两次。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妈祖为天后。道光十九年(1839年)封其为天上圣母[4]216。本

收稿日期:2010-08-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青年项目“民间信仰与构建和谐社会:广西社会转型中的民间信仰问题研究”(批准号08CSH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滕兰花(1976-),女,南宁市人,历史地理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南边境文化地埋研究。第28卷第1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28No.1

来只是福建沿海居民的保护神的妈祖因缘际会,因屡获中央政府的尊封,最终成为国家正祀的神灵,并随之在许多地方传播,各地的妈祖庙即为明证。

清代时广西妈祖庙分布相当广泛,遍及各府州县。笔者讨论的个案——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良塘街也有妈祖庙。良塘的历史沿革多有变化,自宋至新中国成立,它多隶属于迁江县管辖。迁江县,秦时属桂林郡地,汉时属郁林郡之领方县地;唐贞观五年(631年),设思刚州,隶邕州都督府;宋天禧四年(1020年)废思刚州,设迁江县,属宾州,为迁江县得名之始,治所在今来宾市迁江镇;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属柳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隶宾州;雍正十二年(1734)又改属思恩府;民国时期其归属多有变动;1952年11月15日并入来宾县,属柳州地区管辖,迁江县始废;目前,良塘属来宾市兴宾区管辖。为了便于行文,在写作过程中,仍以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政区——迁江县为主要辖区进行分析。

良塘街上的坛庙众多,据民国《迁江县志》记载,仅良塘街上就有龙神庙,祀元指挥使刘猛将军;三界庙,洪圣宫,祀南海神;粤东会馆,祀天后;三圣宫,祀刘备、诸葛亮、关羽三人[5]145。在这些坛庙中,均祀外地神灵,其中来自东南沿海的海神就有两位,即洪圣宫所祀的南海神和粤东会馆所祀的天后。迁江远离大海,却有南海神的庙宇,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也就是南海神是随着广东商人的西迁至此地而带入的,并成为当地民众信仰的神灵。时至今日,只有东来的妈祖娘娘仍是良塘老街居民信奉的神灵。今天良塘街上仍有妈祖庙一座,百姓多称其庙为娘娘庙。相传妈祖娘娘曾以自己的身躯堵住洪水口,保住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此庙香火极旺,有各种显灵的传说,娘娘庙在当地百姓心里地位很高,求子、求财和求福都非常灵验,逢年过节均有人去祭拜,当地民众还在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之日为其举行隆重的游神巡境活动,而且游神活动背后隐藏着很深的文化象征意义。笔者对此文化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于2009年4月参加了良塘妈祖游神活动。

妈祖游神,必须先请神,也就是把妈祖娘娘从庙里请回良塘老街。请神必须挑准吉时才能进行,一般是早上7:00到7:30前往庙里请神回街。村民派出代表前往妈祖庙把妈祖娘娘的神像及香炉一起迎奉到良塘老街的中心小广场处。并用彩条防雨布搭建起一个大棚,把神像安奉在棚里。棚里摆放各色供品,夜晚,各家各户到神像前祭拜。第二天上午10:00左右,开始游神。队伍主要由鼓乐队、舞狮队、采旗队、抬轿队以及舞狮、舞龙队组成。队伍准备完毕后,集体向妈祖行礼,礼毕,抬轿队恭请妈祖娘娘神像入轿,鸣炮,起轿,开始游街。

街上的女性老年腰鼓队打着腰鼓开道,其后紧跟着舞动的双狮。两个壮年男子挑着妈祖庙里的香炉,香炉后依次是五六个手持彩旗的大妈,为妈祖神轿开路。等侯在路旁的百姓会上去点燃蜡烛和香,插到香炉上。上完香后,再向伴在香炉旁边的几位大妈讨取几条红布条带回家,并奉上红包。这些红布条,寓意是福布,能保平安。彩旗后是4位大妈抬着的神轿,轿前两侧分别由2位大妈手抱着妈祖庙里供奉的金童玉女神像。妈祖神轿是整个队伍当中最重要的象征物。用八仙椅改造而成的神轿古香古色,上面罩有方形的帷帐,帷帐四周装饰着各式饰物,在神轿左边还有一位大妈专司为妈祖打罗伞,罗伞高接近3米,用红绸制成,上面有各种花纹图案以及各式饰物,非常精美。端坐在神轿里的妈祖神像头戴凤冠,身披霞衣,慈眉善目。队伍走走停停,以便游人敬神。而且许多游人会专程挤到轿前去触摸妈祖神像,以接福。神轿之后,是舞龙队,舞龙队是大洲村的,龙头、龙尾和各节龙身都由木头做成的,各节龙身之间用彩条布连接起来,龙爪可以转动,每摆动整条龙,其各个组成部分都会随之舞动,显得很有活力和灵气。龙后跟着的是独角的瑞兽。瑞兽会在沿街的各商铺或住户门口进行舞动祈福,商家会点燃鞭炮接福,随后会给一些红包以示答谢。舞兽之人要等鞭炮燃完才能往前走。游神结束后,众人会恭敬地把妈祖娘娘送回庙里。活动即结束。等来年再重新请神出街游神巡境。

在分析妈祖信仰时,人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群体,即广东移民后裔在其中的推动作用。在以往的研究当中,已有学者指出妈祖崇拜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福建和广东商帮会馆成了天后崇拜的主要推动者[6]。对于良塘妈祖信仰而言,同样也离不开广东商人的推动。可以说,是粤商入桂推动了妈祖信仰在广西各地的传播。从粤东会馆始建之日起,妈祖娘娘便成了粤商及其后裔的精神支柱。粤商之所以会信奉妈祖,是因为他们相信妈祖能保护他们免于疾病、破产等意外之灾,而且也希望能借助妈祖信仰的力量来联络乡谊,共同培养同乡之间同舟共济的精神。从祭神习俗来看,闽粤地区的民众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妈祖游神巡境活动,良塘也如此,前文已详细介绍了游神的大体过程,此不累述。从信仰主体来看,在良塘街上的居民以汉族为主,周边的村子居民以壮族为主。妈祖庙只在良塘街上被信奉,周边的壮族村子并不信仰妈祖。笔者采访的良塘大洲村黄姓男子说他们从来不拜妈祖,只有良塘老街上的人才拜妈祖。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妈祖信仰的主体是老街上的街坊,虽然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老街上的老人协会主动承担起了管理与协调事务,老街上的80多户居民均有代表参加,多为老年妇女,而且对妈祖极为虔诚。虽然召集的良塘老街已因为后来修建的公路不再从老街上穿过,而从传统的商业街道变成纯粹的老居民区,妈祖游神巡境的路线已经从原来的老街

扩展到良塘新街,而且在新街马路上的游神规模最2011年第1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月25日出版

大,气氛最热烈,但是就其核心影响圈而言,仍以老街为中心,参与迎神和抬神的民众仍是以老街居民为主,这就表明良塘老街居民与妈祖之间的亲密关系。从参与游神的民众构成来说,他们大多数是在良塘老街上居住的居民,几乎都是以客家话、粤语作为交际语言的粤籍移民后裔。对他们来说,在妈祖崇拜上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很大程度上来自祖辈的遗产,他们拜的是自己的神,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妈祖信仰是老街居民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主神。

正如涂尔干所说的那样:“假若仪式只能起到消遣的作用,它就不再是仪式了。仪式对我们道德生活的良性运行是必需的,就像维持我们物质生活的食物一样。只有通过仪式,群体才能得到巩固并维持下去。”[7]502—503可以这样说,广东移民的后代就是妈祖娘娘的守护者,妈祖具有了良塘老街保护神的象征意义,而一年一度的妈祖游神巡境仪式,反映了粤东移民后裔身份的自我认同,并借此以示区别于周边的土著居民。

三、粤商与妈祖信仰东来

迁江良塘的妈祖信仰与粤人入桂有着天然联系,特别是与清代以后岭南经济区的异军突起密不可分。明清时期,岭南地区以广州为发展极点,形成区域经济市场,并积聚了较强的经济能量,开始沿着西江流域向广西辐射,出现了自东向西的梯级开发格局。这种梯级开发格局对广西的区域开发而言有着很深的影响。就地缘环境来看,广西与广东作为两个独立的行政单元,在经济交流当中是受着一定的地缘规律的影响的。这其实可以借用地缘政治学的理论来进行分析。

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缘各政治力量之间因位置不同而造成的距离差异进一步影响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特定的地缘政治空间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地理场。在一个各向同性的地理空间平面上,任何一个力量源都处在该地理场中的一个特定位置上,它的影响会随着离开源的距离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将它的影响向周围地域传播,实力随距离增加而削弱[8]138。虽然两广同属于岭南这一个地理单元,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速度不同,自明代以后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渐快于广西,到清代时已经远远高于广西,所以在清代以后的两省经济交流中,广东是经济辐射的发力方,广西是受力方,而且广东对广西的经济辐射随着两者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加之广西河流由西向东汇集,为此,广西形成了“无东不成市”“无市不趋东”的格局。钟文典、黄滨、陈炜、侯宣杰等学者[9],都对这种格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两广经济交往格局当中,人的因素最不容忽视。粤商在两广经济格局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把两广的商场串联起来,而且还把粤文化传入广西,从而形成了强势的

广东经济、文化扩散至广西的态势。

笔者所研究的地域良塘街属迁江县管辖,迁江县虽然地处红水河腹地,因其是西江——红水河流域的必经之地,北接柳州、来宾和忻城,南可溯清水江达上林、宾阳和南宁,交通地位特殊,其贸易活跃。自明清以来就有广东移民迁居此地。据民国时期的县志记载,迁江原本“内在僮人为众,汉人尚少”,但自从明朝初年忻城及其周边地区爆发了持续几十年的八寨农民起义后,明朝政府派重兵镇压,事后留戍大量士兵,“迨有明一代,千户分屯八寨平靖汉人之生齿始繁。而陆续来自山东各省者,亦益盛矣。就中尤以来自山东、广东两省为最。汉族人口现已达至七万九千四百余人。苗僮人口仅存四十余名。”[10]27虽然此处的人口统计数字不见得完全真实,但是亦可以作为粤商入桂的一个有力佐证。

清代时,迁江的商业贸易日益红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迁江县有十四圩,分别是西门圩、平阳圩、北泗圩、良塘圩、石陵圩、陶邓圩、河里圩、石牌圩、大里圩、韦里圩、朔河圩、七洞圩、桥圩和弄河圩。其中以迁江县城西门圩为最大,该圩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西门圩大街与红水河并行,两侧依次是布行街、盐埠街、簸箕村街、宾州路街、鸡鸭巷和猪肉巷。时有广东、容县、玉林、宾阳等地商人到此,设店经商,经营棉纱、布匹、煤油等。民国时期,每年汛期有轮船来往于梧州、广东等地。圩镇商品贸易的发展得益于大量粤商的推动。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粤商在迁江已建立起自己的商业领域,主要经营西米东运以及苏杭货物、洋货的经销。为了增强同乡情谊,他们建立起会馆。“粤东会馆,祀天后,在城内西门大街,光绪九年邑人建。”[11]光绪十七年马丕瑶监修的《迁江县志》“舆图”里面清晰地把粤东会馆绘于县城中心位置,它位于县衙之前。

实际上,粤东会馆并非始建于光绪年间,而是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原存于迁江镇粮所(原为粤东会馆旧址)院内、现存来宾市文物管理所的一块刻于雍正九年《始建粤东会馆碑志》的石碑上记载了粤东会馆的始建,此碑清晰地记载:“迁江古邕州地也,面山背河,扶舆蜿蜒,磅礴郁积,钟为口地名区。明宋以前,边境荒凉,土风粗陋,尚少诗书之气。自我朝定鼎以来,声教四讫,泽及海隅,百粤以西,靡然从风,匪特通口大邑,人文蔚起,即穷乡僻壤,亦宾旅往来□□□□,如迁江一邑,今已居然一重镇矣。……四方大贾皆辐辏其中,而吾乡东粤作客是邑者,更比僯而居焉。姓氏□□□殊,而同来一水即同脉,均湛沾盛世恩波,同沐神恩浩荡。爰是集众抒诚,于雍正七年捐资买受房屋三间,前后二进为会馆。恭请天后圣母高升宝座,岁时祀奉,轮点长明光

炬,永作东人香火。迩来又复鼎新建造,轮奂既增其第28卷滕兰花从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妈祖游神看两广地缘经济联系(总第74期)

辉煌,神灵愈显其赫濯。凡兹东人往来斯土,工祝祈祷无不如意,挟资来游,靡不获利。盖神以佑人而神灵,人以敬神而神愈灵矣!”[12]228这块碑文即为大量粤籍商人移居迁江的明证。此会馆后于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光绪九年的《重建粤东会馆碑记》(此碑今存来宾文管所)清晰交代了重修原由:“自道光三十年盗贼蜂起,直至同治七年,其焰始息。……庙宇荡然无存……同人以萃各解其囊,用襄厥事……更张庙貌重整卒容,越十一月吉日而工告竣。”除此碑外,来宾市文管所还收藏有一块同善堂捐助题名碑,记录了客居迁江的粤商资助病死的同乡扶柩返乡之情况,碑文记载:“我乡之客斯地者不下数千人,盖牵车服贾自昔然矣。”[13]230—231捐资者均是南番顺王邑人,所捐之钱交由会馆之广业堂管理。这些材料都有力地证明了清代时期粤商已经在迁江确立了其商业主导者的地位。

作为迁江县北部重要的圩镇,良塘的发展条件较优越,北之江及其支流为良塘小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此处土肥水丰,农业发展条件便利。“北三江在七洞乡,通称七洞沟,本源深长,农民于源处立坝导之灌溉田亩,下流水深而阔,两岸多田,农户截流筑堰架置水车引水溉田数十里,故为利甚盛。”[14]而且北之江作为迁江县与柳州、宜州交通的重要水路,迁江北部的土特产集中良塘外运,而且外地的商品也集中由良塘分销迁江北部地区,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良塘商贸的繁荣。

良塘圩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位于良塘老街,距城九十里,八十户。圩市繁荣,仅良塘上街就有牛行街、米行街、布行街、豆行街。良塘下街有古昔街、打铁街、水井街、盐行街[15]72—74。民国时设猪肉行、菜市、生油行、杂货行、土布行等,三日一圩,赶圩人数多时约600余人,市场交易以粮油、猪为大宗。民国时,良塘的商品贸易很活跃,至今仍能在民居建筑上看出端倪。笔者2009年4月在良塘调查时,由吴姓阿婆带着笔者逐街游览,她告诉笔者说解放前良塘街上贸易很红火,有不少大商人、大地主。目前,良塘老街上还完好地保存一幢骑楼风格的西洋式建筑,房子都用传统的青砖筑成,但是门面典型的两层骑楼建筑,具有浓厚的西洋风格,券式门窗,还用青砖砌成十字窗花,楼顶正中有两个字“恒珍”,即为当年此户人家的商号名称。据80岁的廖老奶奶介绍,良塘老街名称有打铁街、米街、牛圩岭巷、水井巷、盐行街和古瓷行。街中心还有闸门,每到时辰即关闸门以防盗。

自明至民国时期,在良塘街经商的人群主要以广东商人为主。据史料记载,“良塘粤东会馆,在良塘圩中”[15]145。粤东会馆建于良塘,即证明此地有较多粤商。良塘老街上的居民多是粤籍移民的后代,有廖姓、吴姓、黄姓、庞姓、朱姓;等等。2009年4月,笔者在良塘街上访问了一位80岁的廖奶奶,据其介绍,其祖籍是广东佛山的,迁来良塘已经有三四代了,她从小就生长在良塘街上,在家里均讲粤语,后嫁同街的朱姓,夫家是客家人,所以现在也讲客家话。据她介绍,良塘老街上主要交际语言是粤语、客家话,他们也会讲桂柳话,桂柳话主要用于与周边的壮族群众交流。另一位76岁的吴姓奶奶介绍自己自幼就生活在良塘,讲客家话,祭祖时回广东南海县祭祖,其始祖从广东南海迁入广西,先后在宾阳、迁江等地居住,后又迁到良塘经商。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很多。

迁江镇和良塘街上的粤东会馆并非桂中地区独有现象,桂中地区不少城镇在清代时都有粤东会馆,如柳州、象州、三江、融县、罗城、雒容、宾州、武鸣等市县,均是粤商活动范围,均建有粤东会馆。这也说明了笔者所讨论的良塘街上的妈祖信仰实际上是粤商在桂中地区活动的一个印迹,反映了粤商对桂中地区的文化影响。

综上所述,来宾良塘的妈祖游神巡境活动得以维持上百年,这得益于定居在良塘的粤籍移民的代代相承,妈祖信仰习俗的出现与大量粤籍商业移民迁居广西的移民浪潮密切相关,其背后折射出自明清以来两广日益加强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而每年一次的盛大妈祖游神巡境,则是良塘老街的粤东移民后裔借此强调自我身份认同的好机会,亦是他们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林美容.妈祖信仰与汉人社会[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滕兰花.清代广西天后宫的地理分布探析[J].中国边疆史地研

究,2007(3).

[3](乾隆)横州志[M].卷八,秩祀志,光绪重刻本,横县人民政府

1983年重印.

[4]李露露.妈祖神韵:从民女到海神[M].学苑出版社,2003.

[5](民国)黄旭初等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M].第三编,政治,坛

庙,台北成文出版社,1935.

[6]陈尚胜.清代天后宫与会馆[J].清史研究,1997(3).

[7]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9.

[8]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M].时事出版社,2005.

[9]钟文典.广西近代圩镇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民国)黄旭初等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M].第二编,社会,方

言,台北成文出版社,1935.

[11](清)马丕瑶.迁江县志[M].第一册,第一编,建置,光绪十七年

刊本.

[12]杨向东.始建粤东会馆碑志[A].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文联编.麒

麟山及周边古迹与民俗[C].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3]杨向东.重建粤东会馆碑志[A].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文联编.麒

麟山及周边古迹与民俗[C].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4](清)马丕瑶.迁江县志[M].第二册,第三编,政治,水利,光绪十

七年刊本.

[15](民国)黄旭初等修,刘宗尧纂.迁江县志[M].第三编,政治,台

北成文出版社,1935.

(责任编辑:谢雪莲

)2011年第1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月25日出版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华民族精神财富 1、海上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历史也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远 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 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 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 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朝廷册封传播: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 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 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 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 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自宋代开始,妈祖精神成为海上工作者的重要精神支柱。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 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 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 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 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3、宫庙文化传播: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作为汉族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近千年来一直与我国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随着2009年“妈祖 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 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 妈祖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其中以海上丝 绸之路沿线国家为甚。 妈祖文化的宗教精神: 由于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和传播范围,妈祖信仰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 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 场所。 妈祖信仰与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沟通、理解和融洽,无形中也促进了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达到“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因此,进一步传播妈祖文化的大爱 精神,可以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民众的凝聚力和创 造力。 妈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妈祖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先锋,在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由妈祖文化搭台,在基 础设施、产业对接、海洋经济、投资贸易等领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开合作。福建已在东盟建有7个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沿 海港口业已开通至东南亚的51条海上航线,同时面向东盟国家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沿线地区信息互通、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妈祖文化精神: 传承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国乃至全球热爱和平的人们所共同的责任。要大力推进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创新,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搭建密切情缘关系、扩大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推动妈祖文化交流与传播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进一步提升妈祖文化品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影响力。

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4月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4月)试题 1. 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 A. 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 .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 .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2.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生前并无画像传世,也未留存任何与容貌有关的资料,但后世依照个人想象为张仲景绘像者颇多。下列两幅画像 A. 源于想象并不具有史料价值 B. 表明了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 C. 体现文人画注重形似的特点 D. 反映了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 乾隆年间余浚明绘张仲景像,原载(日) 木村博昭著《伤寒论讲义》(1933年版)明代木刻《伤寒论》 中的张仲景像

3.据记载,海神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到明清时期遍及德州、济宁、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并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这一变化是由于 A.明清海外贸易发达 B.运河流域商业的繁盛 C.妈祖信仰符合需求 D.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4. 图1、图2、图3分别为中国古代汉、唐、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 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 图1 图2 图3 A.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变化同步 B.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C.黄河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发达 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5. 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 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 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B. 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 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滨岛敦俊 1991 《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许檀译)1995 《朱元璋政权城煌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2008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朱海滨译) 蔡相辉 1989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常人春 1993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老北京的民俗行业》,北京:学苑出版社。 陈进国 2002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以闽台洪潮和通书为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 2005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戍国 2002 《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文宽 2002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渡边欣雄 1998 《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周星译) 1999 《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杨昭译) 杜赞奇(Durara) 2006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陈仲丹译) 范可 2007 《魂归何处?》,《读书》,2007年第7期。 冈田谦著陈乃蘖译 1960 《台湾北部村落之祭祀范围》,《台北文物》,9卷4期。 高明 1993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葛兰言著(Grant)赵丙祥、张宏明译 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 2004 《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韩国河

妈祖文化及其信仰|万灵宗教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妈等。妈祖的两大部将,是为妈祖察、听世情的千里眼与顺风耳。 相传妈祖俗姓林,出生于中国福建省莆田湄洲岛。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逐渐传播到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分,并向海外的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南洋天地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由湄州岛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信仰源起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传说:

一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身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二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三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 四(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元佑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通悟秘法,预谈休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 五(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佑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

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_王元林

2004年12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Dec.2004第22卷第4期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Vol.22No.4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 王元林,邓敏锐 (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通过系统考察明清时期海南妈祖庙分布以及其所反映的规律,探讨海南妈祖信仰兴盛的原因,并述及妈祖信仰经由海南人传到海外的情况以及妈祖崇拜在东南亚海南华人崇拜中的地位。 [关键词]妈祖信仰;海南;明清时期;华侨 [中图分类号]K248,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04)04-0381-06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明清时期设置琼州府,属广东省管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中外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海上保护女神的妈祖,自宋时始,便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较广泛的民间崇拜,海南岛亦不例外。明清时期,琼州府妈祖崇拜不仅庙宇林立,香火鼎盛,而且还随着海南人向海外发展而传到了南洋各地。本文拟以明清时期海南岛妈祖崇拜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妈祖庙分布的时空规律加以探讨,分析这一地区妈祖崇拜兴盛的原因,并略述海南妈祖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概况。 一、明清海南岛妈祖庙的分布及其规律 洪武元年(1368年),明廷在海南岛置琼州府,以琼山为府治,以文昌等13州县属之,清沿之。除定安县为内陆县外,其他各县均为沿海州县,其行政区划呈环状分布在海南岛周边的沿海地带。环岛近海是海南行政建置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为妈祖庙的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史料记载,明清琼州府13州县均建有妈祖庙,其中琼山县(今属海口市)有3座,分别在“海口所”(元建)、“郡城内总兵署前”和“白沙门”;崖州(今三亚市)有2座,分别在“州治西南海边”(元建)和“在州治南海边”;儋州(今儋州市)有4座,分别在“城东门外大街尾”、“销皮街”、“距州20里之处”和“海头老市”;万州(今万宁市)有7座,其中2座在“朝阳街”,其他分别在“城东”(元建)、“城东迎恩街”、“东市”、“草子坡墟”和“城中迎恩街”;会同县(今琼海市)有2座,分别在“县治东”和“县治西”;乐会县(今属于琼海市)有4座,分别在“县东门外”、“县北门内石碛上”、“城南门”和“城东门外”;文昌县(今文昌市)有11座,分别在“便民桥南紫贝山”、“城南门外”、“县南新安桥南”、“邑北百里溪梅市”(该庙宇名为双龙庙,内祀有天妃)、“下市”、“邑南白延市”、“邑南四十里陈一啬龙朝村前”、“铺前市北”、“迈号市南西边街”、“清澜所陈家市海边”和“东北区清澜所马头埠”;临高县(今临高县)有2座,“在县城之东郊,后迁于临江桥东”,另一位置不详;澄迈县(今澄迈县)有2座,一“初在城西下僚地(《琼州府志》称通潮阁右),后迁于通潮门外”,另一则在“那托都道僚铺”;感恩县(今东方市)有3座,分别在“县西”(元建)、“县北”和“城西北一许里”;昌化县(今昌江县)有2座,在“附所治西”和“城西小岭”;陵水县(今陵水县)有4座,分别在“城南”、“北门外”、“上灶村”、“城北”;定安县(今定安县)有1座,在“中街东向”①。这些妈祖庙的分布反映了以下的时空特点: [收稿日期]2004-07-16 [作者简介]王元林(1968-),男,陕西大荔人,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和中外关系史研究。 ① 上述资料主要由以下文献整理而得:正德《琼台志》卷26《坛庙》,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书影印本;万历《琼州府志》卷4 《建置志》(日本内阁所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康熙《乐会县志》卷2《秩祀》,清康熙八年(1669年)刻本;乾隆《陵水县志》卷4《祠祀志》,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刻本;嘉庆《琼东县志》(旧为《会同县志》)卷3《建置志》,1925年铅印本;道光《广东通志》卷151《建置略》,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道光《琼州府志》卷8《建置志》,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补刻本;道光《万州志》卷4《建置略》、卷9《古迹略》,1958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本;咸丰《琼山县志》卷5《建置志》,清咸丰七年(1857年)刻本;咸丰《文昌县志》卷3《建置志》,清咸丰八年(1858年)刻本;光绪《临高县志》卷5《建置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刻本;光绪《澄迈县志》卷2《建置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刻本;光绪《定安县志》卷2《建置志》,清光绪四年(1878年)刻本;民国《儋县志》卷4《建置志》卷9《金石》,1936年铅印本;民国《感恩县志》卷5《建置志》,1931年海南书局铅印本;民国《文昌县志》卷3《建置》,1920年刻本;《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1380卷《琼州府部》;《大清一统志》(《嘉庆一统志》)卷453《琼州府》。 381

妈祖文化调研

妈祖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一:妈祖信仰的积极作用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帆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犹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

【51Talk-用英语介绍非遗文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妈祖信仰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妈祖信仰 Mazu belief and customs Mazu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goddess of the sea in China. In 987 AD, Mazu from Fujian Province devoted her life to saving lives in a shipwreck. In her honor, local residents built a temple and began to worship her as a goddess. 妈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海上女神。在公元987年,来自于福建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百姓立庙祭祀。 (Statue of Mazu on Meizhou Isl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afaring, she gradually became the navigation

goddess and gained greater influence in coastal southeast China and some regions in southeastern Asian. 后随着海运业的发展,妈祖遂成为海神,逐渐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及部分东南亚地区的航海保护神。 The custom of Mazu is also known as the Mother Belief, Goddess Belief, Princess of Heaven Belief, Queen of Heaven Belief, Our Lady of the Sky Belief. It is a folk culture dedicated to worship and praise Mazu’s grace, benevolence, and philanthropy, with Mazu palaces and temples as the major venue of various activities, and manifested in relevant customs and temple fairs. 妈祖信仰也称为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妈祖信仰是以崇奉和颂扬她的功德、善良、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 妈祖文化的传播得益于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中国人向海洋进军的历史很早。秦汉时期,方土徐福三次东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东半岛,汉武帝步求仙后尘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未能如愿,却无意间推进了造船、航海和港口业的发展。自汉代开始,由于开辟了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绵延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东西方交流,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线,海外交往势盛而时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为始发港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朝鲜、日本等西方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渤海和山东半岛航海业的发展。南路”之广州的远洋贸易可直达亚历山大港。泉州港的对外贸易可与世界名港亚历山大齐名。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扰,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减弱,但国内南北万余里海上航线和南北河漕贸易相对增强,后因定都北京800年时政的相对稳定,国内沿海港口亦日益兴盛起来,逐步进入黄金时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更是无与伦比。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拥有者。 远在十世纪,中国航海者首先拥有指南针,以保证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驶,也首先发明了隔舱航舟,万一海上遇难触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舱,而船体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尽管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发达,由于没有气象预测,海上气候变化万千,一片小舟如沧海一粟,当狂风暴作时,在威力无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类的行为还是显得极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中业,玄宗以钦定形式册封“四海龙王”,因传说其能施风布雨,兴涛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这种想象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恶,东海龙王敖广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视为凶神,加上当时“五行五阴”之说盛行,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亦属阴;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适合‘五行阴阳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湾出现了年轻貌美,勇于在海上冒险救人的林默,死后被人们祈奉为女海神,这是航海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妈祖的出现不负众望。明万历年间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录》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说:“船摇荡于暴风雨中,篷破、杆折、舵叶失、舟人号哭、蕲于天妃,妃云立即换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叶重二三千斤,由于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换舵须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数十人举而有余”。南宋开禧元年的紫金山击金和合肥的解围,也是以妈祖的精神作用来鼓励士气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内载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采取丞相平章国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颜的“南粮北调”的主张,起初官方造舟把国家粮食直接由江南粮区海运到直沽,后来改雇用民间舟舶包运,有私商兼任海上运输,一时间自广州至天津天妃宫接踵而起,足窥航海者对妈祖的信仰程度。郑和七下西洋,亦祷于祖庙,明清大量汉人向南洋群岛进军,均舟载妈祖神像以行,这说明妈祖这位“女海神”是中国传统航海业的保护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俗例一样。故此,妈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沟通海峡两岸,密切同胞往来的和平女神。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作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蓬莱阁天后宫和登州港在妈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国与东方诸国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莱阁天后宫建于1122年,比“世界三大妈祖庙”之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及台湾最早的澎湖天后宫早200多年;比中国第一个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泉州天后宫(公元1196年)亦早数十年。史料记载:“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计建庙四十八间。”。作为妈祖庙之“鼻祖”的湄洲妈祖庙,建庙时仅“落落数椽”,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逐步形成99间斋房,由此可见蓬莱阁天后宫建造时的规模。另外,与蓬莱阁天后宫齐名的、一度被称为“天下第一娘娘庙”的长岛显应宫(庙岛因此得名),在中国北方妈祖庙宇中也占有显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丽

从文献看宁波妈祖文化研究现状

从文献看宁波妈祖文化研究现状 作者:谢柯宝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5期 [摘要]宁波妈祖信仰文化作为“江南、江浙”等概念中的妈祖信仰文化的一部分,其影响力不大,学界直接关于宁波妈祖信仰的研究成果不多,且集中于个别学者的研究。文章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认为对宁波妈祖文化的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宁波妈祖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69-02 一、宁波地方研究文献 与宁波直接相关的文献有附录于《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的《甬东天后宫碑铭》,载于1987年1期海交史研究,此碑铭现与《宝顺轮始末》藏于庆安会馆。1993年陈焕文《妈祖信仰及其在宁波的影响》①,根据史籍记载,论述了妈祖成为天妃娘娘的过程及原因,并重点介绍了妈祖信仰在宁波传播的规模、影响及文化意义。陈梅龙《宁波商文化发展史初探》②提到在唐宋元时期,宁波商业规范与传统有祭祀与庙会,而宁波的商业祭祀始于海神祭祀,前有东海之神,元代之后演变为天妃崇拜,然而,商业祭祀活动并非只对单一的海神崇拜,还包括向关羽、张天师、城隍等多神崇拜发展。董贻安《宁波与妈祖信仰渊源关系辨析》③认为妈祖第一次封神源出于镇海打造的四艘神舟。2002年黄浙苏、钱路、林士民所著《庆安会馆》④出版。2003年黄浙苏《从庆安会馆看妈祖文化的地域特色》⑤一文首先提及浙东地区的妈祖文化,其次以会馆天后宫庆安会馆出发论述妈祖文化的地域特色及演变成因诠释。俞信芳《从妈祖的早期文献看造神过程——谦论妈祖与宁波的关系》⑥重点论述了妈祖的早期文献、妈祖形象的转变、庙额加封,最后简单提到了第一座妈祖庙与宁波的关系。2005年,黄浙苏在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上就妈祖信仰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影响,及庆安会馆作了专门论述⑦。2009年,在宁波举行“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后编成讨论文集。讨论集⑧包含综合篇、浙东篇、各地篇,其中浙东篇主要围绕宁波的妈祖信仰展开。主要有纪俊臣《妈祖信俗与世界文化遗产》、蔡丰明《妈祖文化功能转型与开发——以江南沿海地区妈祖文化的发展与开发利用为例》、王日根《妈祖信仰文化的分野与和合》、黄浙苏《妈祖信仰与宁波海洋关系拓展》、金涛《浙东妈祖信仰的传布与地域特色》、张如安《初探宋代宁波的妈祖信仰——兼论宋代妈祖信仰与宁波的关系》等。 关于宁波各地方的妈祖信仰研究如《象山妈祖文化述略》《天妃宫——宁海妈祖文化的历史见证》⑨等。 二、江南、江浙、东南、浙东、浙江概念内的文献

第一单元 妈祖传说

第一单元妈祖传说 单元导读: 一千多年来,有关妈祖的 故事或传说,一代传一代,脍 炙人口,千古不衰。 妈祖,姓林名默,也叫默 娘,娘妈,于宋朝建隆元年(公 元960)农历三月二十三在湄 洲岛诞生。相传她从出生到满 月都不啼不哭,所以取名“默 娘”。默娘“秉性聪颖,善观 天象,救人济世,降妖除怪, 治病救人,拯救海难。”做了 大量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好 事,极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抢险中不幸遇难。 妈祖不是人为杜撰的偶像,她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她以自己的行为和精神,为后人展现了智慧战胜愚顽、慈爱战胜冷酷、善良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光辉形象。妈祖的许多传说,经过千年演绎和发展,形成了反映人类“真、善、美”追求的妈祖文化和人们对妈祖的无限信仰。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让我们一边阅读这些传说故事,一边感受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阅读完这些故事大家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更多的妈祖传说故事,通过参观访问了解人们对妈祖的信仰。

1、妈祖诞生 传说福建莆田湄洲岛,有一位林姓官员,为人朴实敦厚,乐善好施,乡亲们都称他为“林善 人”。他生了一男五女,当时海难频繁,他怕只有一个儿子,难以维持香火,想多生一男。他们夫妻都信佛,他的妻陈氏,吃斋念佛,日夜向观音菩萨祷告,祈求多赐一子。 有一天晚上,陈氏梦见观音菩萨拿出一颗丸子并对她说:“你家累世功德,上天当庇佑你家,吞食此丸,可得一子,以济天下苍生。”陈氏把丸子一口吞下,她的梦也醒了,就感觉自己怀孕了。 常人怀胎十月,妈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酉时,傍晚时分,天色已黑,伸手不见五指。忽然一颗流星从天而降,光华夺 目,照得湄洲岛山海如天,岩石紫红,草木清晰可见,老百姓无不惊奇。上林村(即今天湄洲岛东蔡石后自然村)的林家更是红光冲天,

浅谈对潮汕民俗文化的思考

浅谈对潮汕民俗文化的思考 学院文学院成教08届中文本科班林锐元 指导教师:温阜敏 摘要: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最重要的根,潮汕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潮汕地区的节俗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了解和研究潮汕地区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必不可少的历史素材。潮汕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重新认识和思考,正确对待潮汕民俗文化。必须转变观念,与时具进,坚持以人为本挖掘潮汕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潮汕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潮汕优秀文化,从而开创潮汕民俗文化新局面。 关键词:潮汕民俗文化思考、挖掘、对策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流播。潮汕文化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潮汕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潮汕人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潮汕文化自唐朝以后发展迅速,作为一泓涓涓流汇入中华民族滔滔不绝的文化长河。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因此,笔者认为,要正确对待潮汕民俗文化。必须转变观念,与时具进,挖掘潮汕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潮汕人的人文素质教育。什么是民俗文化?潮汕民俗文化对潮汕地区、潮汕人有什么影响?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利用潮汕民俗文化中优秀成分,提高潮汕人的人文素质?下面,本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民俗文化与潮汕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特定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如服饰、饮食、民居、礼仪习俗等。它透出浓烈的底蕴,民俗活动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是一种基础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民俗文化一经形成便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基石。 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潮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潮汕文化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潮汕民俗文化,是潮汕民间习俗的文化总和。潮汕昔因客家人南下,宋室南迁,明室南来避难,战乱较少,是中原文化的藏龙卧虎之地,民俗资源丰富,岁时节俗、礼仪习俗、用品服饰等均有特色,自成体系;既有“厝,皇宫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居别有一番古典雅致,如驷马拖车、下山虎、四点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妈祖信仰的民俗学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为本”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思维导向,而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考察中国的民间信仰习俗时我们会发现,稳定发展的农业社会,是民间信仰习俗和神话产生的温床。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常表现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以物质生产而言,从原始的采集、渔猎到后来的畜牧、农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农业与畜牧业历来是中国社会的两大经济支柱,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民间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人们独特的思维和信仰观念,产生了民俗信仰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差别。特别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信仰习俗,更显得丰富多彩。以往国外学者在谈到中国神话时,认为中国人缺乏想象力,不宜产生神话。事实恰恰相反,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世界中,它的传承者们凭借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灵和神话。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他庞大的神系是最好的证明。 农业社会是产生信仰和神话的温床。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一种定居式的稳定的生产实践,它很容易形成文化的积淀,出现完整的信仰体系。中国道教对众多神灵的信仰就是在这种稳定的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和形成的,它的影响遍及中国各个地区和众多的民族,也影响到海外华人社会。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信仰因受生产方式、地域和民族的局限很大,它的影响必然带有地域性特点。如中国阿尔泰诸民族的萨满信仰,至今还是局限在游牧民族和半农半牧的民族之中,保存着古老的形式。所以在谈到中国的民间信仰时,关注社会的经济形态,关注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而且也是民间信仰大国,信仰体系庞大,文化内涵丰富。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思想的开禁,一向被视为禁区和“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活动,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宽容,政府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在一步步提升,目前各级政府已经将民间信仰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文化资源,注意它的发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在宽松的社会背景下,民众的民俗文化意识迅速得到回归,民俗活动显得空前的活跃。在学术领域,最近几年来,一向轻视民间信仰的宗教学家,也渐渐关注民间信仰,发表了许多文章,出版了许多专著,探讨宗教的起源和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 民间信仰和宗教历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始的民间信仰是宗教产生的基础。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却将它人为地割裂开了。因为以往的宗教学只研究人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民间信仰被排斥在宗教研究之外。这就涉及到如何确定民间信仰的性质,即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萨满信仰,妈祖信仰是不是宗教?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过去也曾划定过一些界限。如:1、宗教(指人为宗教)大都有创始人,如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等;2、宗教有自己的经典,如《圣经》、《佛经》、《古兰经》、《道德经》等;3、宗教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如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教堂、道教的道观等;4、宗教有专职的神职人员,如牧师、和尚、阿訇、道士等。而民间信仰是一种松散的、自发的行为。人们由于信仰的不同,可以去宗教活动场所理神,也可以在家中设置神龛供奉神灵(如

【校级联考】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9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校级联考】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9届高三10月 联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妈祖信仰发生于宋代的莆田湄洲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 随后妈祖得到了朝延的青睐和加封。妈祖从此进入了国家正祀的序列,其信仰形式也得以官方化和经典化。近现代以来,该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又开始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妈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特号,妈祖信仰则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明清以来妈祖就是一位国际化的神灵,但种种原因使得妈祖信仰呈现出多画相的特征。 当代的妈祖信仰开始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进行传播。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全球各地通过分香(分灵)的形式兴建了妈祖的宮庙。缘于中华文化的“寻根”情怀,各地妈祖分香经常会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提升系谱的排位顺序;或彼此宫庙之间进行“绕境进香”,扩大妈祖信仰的向心力。这些朝圣活动,一方面以拟亲属关系来建构不同地城层次的妈祖信仰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增进了两界三地人文血脉的联系,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增进,很多海外、港澳台妈祖庙分香也会前往湄洲岛祖庙进香,这意味着妈祖信仰已经超越了地域,成为人类的“和平女神”,在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两岸三地的民族情感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在“文化资源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产业化和旅游化的发展趋势在所难免,但它作为一种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中华信仰文化,也必须保持其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同时不断注入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象征符号。以妈祖的故乡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莆田市为例,在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妈祖信俗”广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应时刻意识到本身所肩负的让开发与保存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重任。所谓开发,指的就是对妈祖文化品牌化的推进,同时加快湄洲岛地区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当地的服务体系,为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创一流的观光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对当地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挖掘和重构,恢复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最基本、最真实、最本土的那部分妈祖信俗,并通过适当的宗教机构和媒介方式将这些

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_民俗学视角下的社会控制

=作者简介>王存奎(1969) ),男,山东潍坊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副教授。 1 学术界对/民间信仰0及其内涵的界定一直没有定论。/民间信仰0是中国内地和台湾学术界一些学者的提法, 在西方和我国香港学术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民间宗教0,后者是一个相对宽泛的研究领域,就西方目前的相关研究而言,它涵盖了内地学术界的/民间信仰0与/民间宗教0两个方面。所以,内地也有一些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也不以/民间信仰0相称而采用西方学术界的标准直接称之为/民间宗教0,尽管如此,其研究对象大多依然是中文语境下的民间信仰。本文主要论及民间信仰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并不刻意区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不同,而是将民间信仰纳入/原生性宗教0或者/准宗教0的视阈进行考察。 2009年第6期N o 162009 Journal of Ch i nese P eop l e p s Pub lic Secur ity U n i versity (Soc ial Sc i ences Edition) 总第142期Su m 142 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 民俗学视角下的社会控制 王 存 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 要> 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作为社会控制的 重要辅助手段,民间信仰对受众群体的言行举止和心理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民间信仰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功能的研究,既是了解相关地区社会传统与文化的重要途径,又可以借此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民间信仰群体的社会结构内涵及其组织形式,从而有利于调节社会生活,达成社会控制,实现社会和谐。 =关键词> 民间信仰;社会控制;和谐;崇拜 =中图分类号>D63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40(2009)06-0017-05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1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但在建国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较长时期里,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无论是宗教活动还是民间信仰,大都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在破/四旧0中被/扫地出门0。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民间信仰活动再度活跃,成为社会上部分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对民俗学及民间信仰的研究也再次受到学术界重视,特别是民间信仰的性质、内涵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更是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在全面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对民间信仰的发展走向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既是学术界深化民间信仰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需求,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探讨民间信仰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及其在社会控制中的功能,从民俗学研究的视角阐述其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一、对民间信仰基本属性的认识 民间信仰又称民俗信仰,它产生于民间也活跃于民间,具有较强的/草根性0,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淫祀0而不为官方所认可,经常处于被打压甚至禁止的状态。时至今日,尽管民间信仰存在的社会环境已经较前大为改善,但依然缺乏明确的社会定位,不但缺少相关法律的保护,而且没有得到来自社会特别是官方的认可。当前社会对民间信仰的认识问题上尚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对待民间信仰的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倾向。由于对民间信仰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一些基层管理者特别是 # 1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妈祖信仰在海的南岛的流行与传播及其当代价值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的流行与传播及其当代价 值 【摘要】文章阐述了元明清时期妈祖庙宇在海南岛的分布和海南妈祖信仰向南海诸岛及海外的传播情况,探讨了海南妈祖信仰文化的当代价值。认为,海南妈祖信仰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与文化价值: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稳定,二是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经济发展,三是有利于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维护国家统一。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关键词】海南;妈祖信仰;当代价值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本为福建莆田林氏女子,“宋宣和中,朝廷遣使臣船海中流,适有风涛之变,赖神以免难。使臣路允迪以闻,于是庙中始知妃之灵验著于海也。高宗甫渡,绍兴丙子(1156)始有灵惠夫人之封。壬子(1192),加以妃号。元朝以海运足国,于是配妃以天”。[1]即是说妈祖信仰在宋代即已经开始出现,先是赐封为“灵惠夫人”,后又加封妃号;元代时候封为“天妃”。明清之际,朝廷多有赐封,妈祖信仰更是广泛传播至中国沿海各地区,包括台湾、海南

岛等地,同时还传播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许多国家。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亦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据明代唐胄所撰正德《琼台志》载,在琼州府所属琼山县(今属海口市)、万州(今属万宁市)、崖州(今属三亚市)和感恩县(今属东方市)等地有4座天妃庙,它们都是元代时候所建立。[2]明清时期,海南岛妈祖信仰达到高潮,在琼州府所属的13个州县均建有天妃(后)庙,据统计共有50座之多。“到了近现代,妈祖庙宇在海南有增无减。……在海南岛只要是有港口、码头和商埠的沿海地区就有妈祖庙,数量之多估计已经超过100座。”[3]所以说,妈祖信仰在海南岛具有悠久的传统,同时海南渔民还将妈祖信仰带到南海诸岛,海南籍华侨更是将妈祖信仰传播至所到的南洋各地。 一、元明清?r期妈祖庙宇在海南岛的分布 据地方史志和相关文献著录,元明清以来,海南分布有大量的妈祖宫庙,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妈祖信仰之盛行。本文现试就所查阅的相关文献著录,以当时海南岛(琼州府所辖)的13个州县为线索,对元明清时期海南妈祖庙的分布情况做一简述。 琼州府本府及琼山县3座。琼山县是明清时期琼州府州治所在地,今属海口市。其时所建妈祖庙有3座,分别是:其一“在海口,元建”,这是明正德《琼台志》所载元代海南岛所建最早的4座天妃庙之一。其二“在白沙门”。张岳崧所撰道光《琼州府志》谓:“天后庙,一在白沙门,一在海口所。元建,明洪武间屡葺。”据其意,白沙门和海口所2座天后庙,均当在元代时候所建。如果张岳崧所言不虚,加上万

张士闪--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记忆与官方记忆

传统妈祖信仰中的民间记忆与官方记忆 [摘要] 本文借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透过千年间围绕妈祖信仰而孕生出的神话传说、庙记碑文、仪式行为等纷纭事象,关注围绕着妈祖信仰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集体记忆方式,借以分析妈祖信仰中的官民互动关系。该文认为,妈祖信仰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的载体,承载着民众个人及集体的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的微妙关系;妈祖信仰中的官方记忆,是对相关民间记忆的有意识的吸纳、颠覆与重建。妈祖信仰的集体记忆,乃是通过在民间民俗生活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反复使用而得以长期传承,进而提供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之间的文化认同的深层基础。 [关键词] 妈祖信仰民间记忆官方记忆官民互动 [作者简介] 张士闪(1964-),男,山东淄博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山东济南,250014。 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寻常女性,既无著作等身,又无片言警世,也未建立起显赫教派簇拥于生前身后,围绕她的只有一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神话传说,却能成为历史上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影响最大的海神,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据不完全统计,现世界各地有妈祖庙近4000座,信众达2亿人之多。而无数学者对于妈祖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久热不衰的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 乍看起来,妈祖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似儒非儒,似巫非巫,既多次受过皇封,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又一直广泛兴盛于各地,信众队伍庞大而又成分复杂,研究起来似乎难以找到一条明晰主线。而其典范意义实则正在于此,它既是民间信仰的某种形式,又是传统的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细察之,妈祖信仰首先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渔民生活中兴起的,自宋代始逐渐引起上层社会的注意、重视与推崇,并在屡受皇封后重新沉降民间,,如是再三,渐渐扩布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在民间社会中持续繁荣至今。在这种官民互动的发展态势中,妈祖自身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从功能的累积到角色的转变,从性质单一的区域保护神到神性无限追加的万能海神,从民间信仰的本体意义到附生的多重文化意蕴,不一而足。 本文试图在借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基础上,透过千年间围绕妈祖信仰而孕生出的神话传说、庙记碑文、仪式行为等纷纭事象,关注围绕着妈祖信仰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集体记忆方式,借以分析妈祖信仰中的官民互动关系。该文的出发点在于,妈祖信仰是一种历史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民众个人及集体的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社会与民间社会的微妙关系;妈祖信仰通过在民间民俗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使用而使得这种集体记忆得以维系与传承,进而提供国家社会和民间社会共同认同的深层基础。 一、对于妈祖家世的官方记忆与民间记忆 无论是民间传说也罢,庙记碑文也罢,都只是对历史的记忆,而不是对历史的实录。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于妈祖信仰诸多记忆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就不会惊讶了。 尽管历代皇帝加封在妈祖身上的封号众多,但我们注意到,越是靠近妈祖的出生年代,关于其人其家的说法越是语焉不详,矛盾之处甚多。而在众说纷纭的相关神话传说中,却都显示出妈祖作为寻常村姑的一面,这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聪颖好学、急公好义的嘉言懿行与善“走阴走阳”之术、想往自由生活、避婚畏育、定时省亲等民俗特征。即使是诸多官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