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祝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模式探析

天祝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模式探析

第19卷 第4期环境研究与监测2006年12月调查研究(20~23)

天祝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模式探析

王淑娴

(天祝藏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甘肃天祝 733200)

摘要:根据天祝藏族自治县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认真分析了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探析了天祝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法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生态移民,加快小城镇建设等保障措施,以确保天祝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稳步推进.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模式;探析;天祝县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G)06060(2006)0420020204

1 地质、地貌、气候特点及社会发展状况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建国后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黄河流域中上游,东经102°01′~103°40′.北纬36°30′~37°35′之间,属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一个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的生态林业大县,海拔高度在2040~4873m之间,以乌鞘岭为界,岭南为黄河流域上中游生态区,岭北是河西商品粮基地的内陆河域石羊河水源涵养林区,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3℃,年降水量265~630 mm,且多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1600m m,是一个比较干旱的高寒区.县域面积7149km2,其中草原面积3912km2,森林覆盖面积1869km2,是河西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工农业生产的命脉.

天祝县行政区划为8镇12乡,居住着藏、汉、土、回、蒙古等22个民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县,总人口21.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3万人,农村人口17.69万人,人口平均密度0.03人/km2.

2004年,全县实现工业生产总值8.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9亿元,第二产业3.7亿元,第三产业2.8亿元.就天祝县经济结构来讲,农牧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工业、旅游业、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发

收稿日期62623

作者简介王淑娴(6),天祝县环境监察大队副大队长,从事环境保护监督与管理工作展迅速,主要行业有:冶金、建材、煤炭、化工、食品等.

2 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1 生态环境问题

2.1.1 草原植被大量开垦

天祝县草原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4.7%,主要有草原草场,山地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疏林草甸草场,高寒草甸草场5种类型,其中以灌丛草场所占面积最大,占整个草原面积的33%.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草原的干扰程度逐渐增大,草原退化现象日益严重.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县草原仅有轻度退化面积8.13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20.78%,到20世纪80年代初,退化草原面积已经占到草原总面积的30.11%,其中轻度退化面积3.54万hm2,中度退化面积0.51万hm2,重度退化面积0.59万hm2,沙化、碱化面积8.6万hm2,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牧草产量下降30.4%,牧草覆盖度下降11.11%,高度下降41.7%,草原退化对天祝畜牧业发展及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1.2 水土流失严重

据文献记载,历史时期天祝的森林覆盖率为40%~50%,但是,多年来由于大力发展农业、牧业、过渡开垦以及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加之本区域降水分布不均匀,致使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特点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虽然经过近几十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建设,植被覆盖率有一定

:20002.

:198-

.

上升,但森林覆盖率仍很低,覆盖率低的森林和草地难以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生态环境功能低下.

2.1.3 水资源严重匮乏

据天祝县水务部门水文资源表明,天祝水资源严重匮乏.天祝属高原干旱地区,旱灾是多种自然灾害中危害最强烈和最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过境水量相对丰富,但过境河流蛰居深谷,而耕地普遍分布于地形极度破碎的高处,大大增加了对过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灌溉难度,降水除少部分利用外,大部分以地表径流流失或以无效蒸发而损失.水资源匮之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1.4 资源破坏严重

天祝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破坏严重,原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已在减少,有些已经灭绝和面临灭绝.据天祝县环境统计年报报表及县农业普查结果表明,废水、废气、酸雨、噪声、固体废弃物、农药残留、地膜残留等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较差.

2.1.5 人口剧增及过渡开采

天祝生物、矿产、土地和旅游资源丰富,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而且,特有性高,天祝的白牦牛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但随着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牲畜数量增加及过渡开发,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极度消耗,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如2002年6月7日的特大洪灾,就是草原超载放牧,过渡开垦宜林地、多林地,及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功能衰退,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造成的.

2.2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2.2.1 自然因素

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人均占有资源量少,历史欠帐多及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使得该区为同纬度地区中降水量较少,散失量较大,较为干旱的脆弱地带.同时这里还处于西伯利亚的蒙古高压反气旋中心,频繁的强风对风蚀土壤提供了动力,加大了对土壤的侵蚀.

2.2.2 人为因素

()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念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认为人类借助知识技术将无所不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失调,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内容和目的.过分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缺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采取掠夺自然资源的方式发展经济,造成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

(2)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天祝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总体承现“资源型、数量型”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主要是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重速度,轻效益,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依赖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来维持经济的增长,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如管理落后、重复建设、乱占滥建、大水漫灌现象十分普遍.

(3)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律认识不足,政策措施不到位.生态环境涉及人口、经济、资源和社会各个领域,具有其内在规律,只有科学认识和遵循其规律,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获得长期稳定的良性循环.但由于对天祝县生态环境规律及特点的研究认识不足,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未能从其区域性特征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违背了生态规律,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惩罚.

(4)市场机制和公共参与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中,目前,主要依靠政府单一力量,引导、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的机制尚不完善,市场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全社会对生态环境投入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

(5)生产技术落后,造成环境资源的过渡消耗和浪费.由于经济欠发达,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低,不少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仍沿用陈旧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较慢,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现象比较严重.

(6)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执法力度不够.国家虽然制定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律法规,但配套的法规、规章、标准、规范缺乏,不能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向纵深发展的要求.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大量存在,特别是对哄抢滥采资源,滥捕滥猎珍稀动物、任意排放污染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单位制裁不力,难以制止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

()投入不足由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困难,加之认识水平不到位,财政投入偏低,同时,多渠道筹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不足,已经形

1

2

第4期王淑娴:天祝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模式探析

17.

成了先开发、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更增加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难度.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本思路

3.1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摒弃传统的发展观,代之以可持续发展观,树立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资源规;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错误观,树立经济利益与精神文化需求相统一的观点;转变征服自然的错误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的自然观.

3.2 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

从天祝的整个生态环境状况看,既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同时又具有局地生态环境尚未恶化的现实.应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态度,改变重建设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边建设边破坏,先破坏后建设的观念和做法,抛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一方面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采取诸如四退三还(退耕、追牧、退居、退矿、还林、还草、还植)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措施,充分发挥生态建设的效益,对尚未恶化的生态环境以预防为主,杜绝新的破坏.

3.3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是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因为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往往是人民生活非常贫困的地方,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人地矛盾尖锐,人们为了生存,不断掠夺式地进行生产,这样必然会导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难以协调,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因此,应研究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结合点,打破恶性循环链条,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双赢”.

3.4 正确处理好环境、资源和人口之间的关系

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源节流,认真搞好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利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和节水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要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工作,推进土地、生物、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及人文资源的纵深开发,努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5 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主要组织形式,全面加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发的力度,带动和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根植于农业,立足于资源,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型、生态环保型、清洁生产型的产业和项目,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统一,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6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实施综合治理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根治水土流失这一顽症,必须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①全面实施坡改梯工程.针对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的现状,对25°以下的坡耕地全面实施坡改梯工程,使其成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再通过科学种田,就可以一方面夯实农业的生态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②实施退耕还草工程.针对天祝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土地面积广,绝大多数是坡耕地的自然现状,在实施坡改梯工程保证基本农田以后,对25°以上的坡耕地和其他的耕地完全可以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天祝非常适合优质牧草苜蓿的种植.发展草产业同时还可以发展舍饲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样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③大面积种植耐旱的草灌木.对于荒山荒坡,可以通过兴修梯田,然后种植耐旱的柠条、沙棘等草灌,这是因为一方面柠条根系发达,能够从很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叶面小,并且有蜡质,蒸发量小,所以草灌能在干旱环境中生长.只要把反坡梯田与柠条结合起来,完全可以实现郁郁葱葱的青山,最终实现恢复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的生态植被.④实行封山育草.对于部分荒山荒坡进行治理,如果资金有限,完全可以采取封山育草的办法.禁止放牧,禁止铲草皮等破坏植被的行为,依靠自然的力量,同样可以起到恢复植被的目的.⑤管护措施是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得以长期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政府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但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必须要调动社会的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管护工作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或通过产权转让,使投资者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受益,保证“建”、“管”结合,巩固建设成果.

3.7 生态环境建设要做好规划,实现整体的生态效

针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国家投资少的状况,一方面退耕还林的面积零星分布,对改善局部的生态环境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走上良性

22环境研究与监测第19卷.

循环的轨道难度很大.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做好规划,整体推进,依托该地区现有的林地,由其边缘向周围扩散,或者以该地区海拔较高,相对较湿的山区向周围整体推进.

4 保障措施

4.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

要从根本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恶化,就必须加强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法律、道德、审美、责任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守法、求真、扬善、致美、优惠、参与”等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增加生态环境与建设相关的栏目,让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理念,贯穿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化综艺、体育活动之中,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组织专题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借此,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

4.2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一方面,依据《立法法》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3 努力增加资金投入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需要大量稳定的资金投入,天祝县环保欠帐多,既要偿清旧帐,又要支付现实之需,资金需求量大,因此,在国民经济实力渐增的条件下,应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要研究新思路,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4.4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科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加快建立天祝县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深入研究生态规律,搞好资源状况摸底调查及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吸收、消化、创新、利用,为天祝环境保护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作保证,而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4.5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控制污染物

排放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关闭浪费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采用低能耗,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同时,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三同时”制度,要把环境容量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实现“以新带老”,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

4.6 建立政府、行业、全民共同发展环保的格局

首先,政府部门要把生态环境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能,真正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落到具体的经济工作中.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其次,应充分发挥行业的自律自觉作用,根据本行业特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第三,确立公众环保主体地位,引导其参与环保活动,广开渠道,建立健全举报、听证、信访、监督等公众参与制度,确保公众参与的实现.以上三点相结合,把单一的政府发展环保的格局变为政府、行业、全民共同发展环保的格局.

4.7 树立绿色文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文明,绿色产业是新世纪的新兴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绿色食品产业和清洁生产等门类,天祝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我县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4.8 实行生态移民,加快小城镇建设

我县有农业人口18万左右.而且居住过于分散,应该运用生态移民的方法创造生态无人区,在小城镇周围实行集约型农业生产经营,发展特色种植、特种养殖和第三产业,既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同时,也可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效益的“共赢”.

3

2

第4期王淑娴:天祝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模式探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