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曲靖回族

曲靖回族

据历史文献、家谱、碑刻记载,回族进入曲靖已有700余年的历史。目前,曲靖

市回族人口近8万人,占云南回族人看的12.3%。该书分为历史沿革、经济、教

育、文化、宗教与习俗、民族关系和人物共7章,以61万的篇幅叙述了曲靖回

族为开发和建设祖国边疆,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的不可

磨灭的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曲靖

回族与时俱进,勇于开拓,敢于拼搏,为曲靖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及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新的贡献。曲靖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孙继鲁、马梦箕、马

联升、马秀廷、杜涛声等一批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新人辈出。曲靖回

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文化,在此书中作了全面、系统、翔实、生动地记述。

由曲靖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这本书,历时三年,五易其稿。它

既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见解,从曲靖回族历史到现实,

从点到面,由表及里作了客观的叙述和辨证的分析,为我们勾勒出曲靖回族绚丽

的画卷和独有的风采。全书汇集了前人、今人研究的成果,是当代曲靖回族学者

们艰辛努力的结晶。

入滇始祖桂公讳忠心《墓志》

曾闻事死如生,事亡如事存.又闻:饮长河之水,则思千里之源,食高枝之果,则寻培树之人.考我姑氏,思源究流,起始于入滇始祖桂公讳忠心。为缅怀先祖而示后人,特叙。

据《曲靖家谱》及丽江地区永北(永胜)县《期纳地方志支系家谱》记载:"桂氏原祖系阿拉伯麦加人,于唐贞观二年随宛郭师护送天经入关晋见,传播伊斯兰教,定居于江西省广信府贵溪县,后迁金陵(南京)应天府上元县,相沿二十余代至元末.""入滇始祖桂公忠心生于元仁宗元佑元年(1314年甲寅)九月七日,卒于大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甲戌)十月五日,享年八十岁."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安徽凤阳,忠心祖应征讨伐残元,元灭,先祖深蒙恩宠,诏授指挥使职"(家谱载)

《明史》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辛酉)九月,帝以云南自恃远险,遣使诏谕,辄为所害,乃命付又德为征南将军,兰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往征之,忠心祖奉命随征”(家谱载)。《明史》又载:“帝谕曰‘朕览舆图,识云南扼塞,当先遣骑军率一军自永宁至乌撒,而大军自辰,源入普定,分据要害,然后进师曲靖.曲靖,云南咽喉,彼必并力以抗我师.既下曲靖,一将军向乌撒以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破之必矣.云南破.分兵径趋大理,可毋顿忍也’。”同年十二月,友德,玉,英率大军由辰,源趋贵州,克普定,普安,至白石江,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将兵十余万屯曲靖以备.忽奇兵从下流出其阵后,元兵惊忧,英即挥军渡江,纵铁骑捣之,元军大败,生擒达里麻.俘获万计,付友德等下曲靖.元梁王巴匝拉尔瓦密密闻败,度不能支,走晋宁,自杀.又据贵州省《安龙县志》大事志大事年记载:“1381年(洪武十四年)征南将军付友德率副将兰玉,沐英将兵三十万趋贵州,克普定,进军云南。1382年(洪武十五年)年底,云南平。沐英留镇滇,黔”,奉诏:“自盘江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家谱》载:“忠心祖随沐英镇边,军功授三江都督府镇,镇守云南东部和南,北各一部及贵州盘江各县,都督府设曲靖。继告职,卜居曲靖府新道街,后迁三岔街(桂家屯),耕读为业,勤俭治家,恪守清真.归真后葬曲靖负金山(廖廓山)。”

廖廓山祖茔,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乙亥)首次建墓立碑。南明永历十二年(清

顺治十五年,1658年)吴三桂统清军入滇时,明将功碑被毁坏。后康熙裁藩成功,三藩覆灭,天下安定,桂氏后裔于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修复。咸丰,同治年间回民反清起义中,先祖碑再次被毁。1949年春曲靖,桂家屯经桂氏家族发起捐资修复。岂料六十年代复遭破坏,片石无存。所幸者,桂氏家族中数百年来,或拓片,或传抄,均有家谱碑文保存,得以传至今日,籍此第四次重修。

入滇始祖生五子,长子元林任军职定居昆明;次子成国迁马龙烂泥坪;三子芳科与四子仍居曲靖桂家屯;五子迁居陆良.六百余年来子孙繁衍,遍布西南各省,海内外亦有分流,聚族而居,形成穆斯林桂姓大系,迄今传十七代。

而今欣逢盛世,政通人和。饮水思源,海内外桂氏后裔纷纷前来祭祀,惟心中耿耿于怀祖坟茔遭毁,经有心人多方奔走,广为倡议,回族人众踊跃捐资,故能重修先祖之墓,上慰英灵,下励后辈,谨撰《墓志》,以示千秋。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三日

《曲靖回族历史与文化》即将付梓,抚卷欣慰,可喜可贺。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回族和各兄弟民族一道,

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曲靖作为入滇锁钥、滇东重镇,是云

南省回族落籍较早的地区之一,据历史文献、家谱、碑刻记载,回族进入曲靖已

有700余年的历史。目前,曲靖回族人口近8万人,占云南回族人口的l2.3%,

为云南省第三位。700余年来,曲靖回族为开发和建设祖国边疆,为民族解放、

国家独立、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曲靖回族与时俱进,勇于开拓,敢于拼搏,为

曲靖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新的贡献。曲靖历

史上曾经涌现了孙继鲁、马梦箕、马联升、马秀廷、桂涛声等一批杰出人物,新

中国成立后,更是新人辈出。曲靖回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文化,在《曲靖回族历史与文化》中作了全面、系统、翔实、生动地记述。

回族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融合而成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生存土

壤,以伊斯兰信仰为终极价值的新型的民族文化。回族文化既有开放性,又有固

守性,即一方面开放地吸收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又顽强地固守着伊斯兰文化的内核,因此回族文化具有适应性极强的特质。

这一特质使回族千百年自立于民族之林而不被同化,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不落

伍。回族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一个包括宗教的、世俗的、精神的、物质的、科

技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枝繁叶茂的综合体。《曲靖回族历史与文化》既吸取

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见解,从曲靖回族历史、教育、语言、

文学艺术、饮食、服饰、婚丧、姓氏、民间医药、民间武术、经济活动、宗教信

仰、民族关系、文物典籍等各个方面,从历史到现实,从点到面,由表及里作了

客观的叙述和辩证的分析,为我们勾勒出曲靖回族绚丽的画卷和独有的风采。全

书汇集了前人、今人研究的成果,是当代曲靖回族学者们艰辛努力的结晶,为云

南也为全国回族地方史的深入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对关心却不太了解曲

靖回族情况的各民族读者来说更有意义。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的世纪。相信本书能给广大曲靖回族群众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启示,能使各兄弟民族更好地了解曲靖回族的过去和现在,促进和激励广大回族穆斯林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珍视已经取得的荣誉和成就,增进民族内部和与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曲靖回族历史与文化》由曲靖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颇具胆识。在调研编写中,广泛发动全市民族工作者参与,虚心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成立市、县研究室(组),组织专人进行田野考察,掌握第一手材料,总结研究成果,历时三年,五易其稿,终成殊功。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语言流畅,手法创新;写史有据,说理明白,详今略古,地方特点突出,无雷同之感,并有不少亮点;不仅有一定的思想性、学术性,还有一定的资料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和关心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欢迎。

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内容丰富,任务艰巨,编写一部系统的著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方可完成。曲靖的同志以一个地区,全方位、多角度地作了大胆而又可贵的尝试,并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实为不易。同时也说明近年来曲靖回族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是以为序,以资共勉。

沾益县境内回族自称“朵斯第”、“穆斯林”也称“回回”,1939年正式定名为回族。境内回族来源极为复杂,有的渊源于于西亚阿拉伯人,有的追本于蒙古族和汉族,更多的是江南、西北回族后裔。回族迁入境内,始于元代。清朝至民国时期,县境内也有回族不断迁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也有大批回民融入汉族之中。至2000年,境内回族散居于各乡镇,主要分布在城镇,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特点。较大的回族村有沾益乡石羊、双河、保家乡,菱角的卡郎、上大桥、旧屋鲁,盘江乡的吴家庄、荣兴,炎方乡的松韶、炎方村等。

饮食: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小麦、马铃薯。肉食以牛、羊为

主,兼食鸡、鸭、鱼等,禁食除鱼以外一切自死物、动物血液和奇蹄、凶猛之禽兽,禁食烟酒,尤忌猪肉。宰杀牲畜一般请阿訇下刀,素有腌制牛干巴的传统。制作食用均有严格程序。

服饰:儿童、青年基本和汉族一样,成年、老年人则有极浓的民族特色。老年妇女喜戴绒线帽。宗教活动、念经礼拜时,男的一律戴小白帽或白布缠头。阿訇多穿长衫,戴“缠头”白帽。

居住:住房与汉族大致相同。但每家都有洗澡塘,每家必备“净壶”,不分贫富,室内都收拾得井然有序;室内不拜偶像,不供牌位,不贴门神,只贴阿文经对或阿文艺术字画。

婚姻习俗:沾益县内回族婚姻的缔结大约经过说亲、定婚、送礼、接亲等程序。婚礼通常由阿訇主持,一般在傍晚举行。结婚当天宴请前来贺喜的亲朋好支,来者送钱或米、面等物表示祝贺。婚宴只待茶饭,不待烟酒,并要请阿訇坐上座,阿訇先“道口”(品尝)后,其他人才能入席。

丧葬习俗:葬礼有下述主要程序:

转香:由7-9人手持经香转63转,此为圣人的岁数,以示纪念圣人。

洗“默衣体”。阿訇在门外念《古兰经》,由3-4人戴白布手套,用铜壶盛清水或皂角水冲洗。洗毕用布将水拭干,然后用白布包

裹,男子3层,女子5层,男人戴白帽,女子戴盖头,包好后即放入经匣,抬至清真寺。

行“者那则”,即殡礼,又称站拜,即悼念亡人。

转“依斯科”,即用钱替亡人赎罪、赎斋拜。

送葬:回族素有主动助丧的传统,参加送葬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争扛经匣,以多扛为幸。

下葬:无柜土葬,不用任何殉葬品。

入葬后将经匣抬回清真寺存放。丧期不待客,葬后3日又请阿訇到坟上念经,并做油香传送亲友。

节日习俗: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相关文档